三七撒完水库撒化肥怎么钓鱼几天才能挖?

[ 相关商品 ]
(11-04 10:08)
(11-04 09:55)
(11-04 08:34)
(11-04 08:34)
(11-04 08:34)
手机分享新闻
【免责声明】上海生意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对生意社上刊登之所有信息,力争可靠、准确及全面,但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生意社不承担任何责任。
生意社商品站
&&服务直达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45《经济半小时》
追逐“三七”的人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3·15投诉排行榜
博客劲爆点
  【三七价格波动不断,市场风险很大。自然灾害、成本上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等因素都对三七市场产生深刻影响。那么,三七价格将何去何从?种植户、经销商会如何应对?】今天我们来关注名贵中药材三七的市场。作为名贵中药材,三七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被称为&金不换&和&南国神草&。2009年到2010年间,三七价格暴涨10倍,引发了新的种植风潮,种植户纷纷扩大三七种植面积。然而三七的生长期漫长,需要三年的生长后才能采收。今年,一个更大的采收期到了,三七市场会有着怎样的表情呢?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赶到了云南省&三七之乡&文山州。
  三七价格起落不定经销商看好节后行情
  2月13日清晨7点钟,天还没有亮,文山州鲜三七交易市场就已经是人声鼎沸,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新鲜三七交易市场,方圆几百公里内的种植户都会把三七拉到这里来交易。
  黑漆漆的市场里,每个卖三七的摊位前,都聚拢了几拨买主。借助手电筒的微弱光亮,买主们掰开三七的根茎,查看成色、品质、含水量等,和买家讨价还价。
  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位经销商,黄江洪。老黄是广东人,从事三七生意近30年了。现在正是三七的采收季节,老黄每天都会早早赶到鲜三七市场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三七可以收购。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顺便翻一袋下来。
  卖家从货车上卸下来一袋三七,老黄和其他几个买家迅速打开包装,仔细查看三七的品质。看过之后,老黄觉得还不错,于是想和卖家商谈一下价钱。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你下来嘛,下来看看嘛。
  经过初步商谈,双方在价格上似乎并没有谈妥。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要多少钱?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他要53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觉得多少钱给他你能买?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昨天卖47元。
  卖三七的种植户叫皮汉位,在当地种了100多亩三七。他希望这车货能够卖上好价钱。但显然今天的皮老板开出的价钱有点高,超出了老黄的心理价位。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好像这个皮的颜色白一点。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颜色白一点,水分少一点?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这个青一点的,这个结的红籽比较多。像这个晒头比较好一点。
天还未亮,文山州鲜三七交易市场已是人声鼎沸
  做了近30年三七生意的老黄,一上手,一打眼,就能够知道这批三七的成色。老黄所说的红籽就是三七的种子。他提到的晒头就是指多少斤新鲜三七可以晒成一斤干三七,三七的个头越大售价就越贵。
  老黄告诉我们,三七有两个采收季,一种是每年9、10、11三个月,这时采收的三七叫春七。一种是来年的1月份和2月份采收的三七,这时的三七叫冬七。相对于春七来讲,冬七在采挖前要先把红籽也就是三七的种子摘下来,因此,冬七的饱满程度、药物含量比春七略逊一筹,价格也相对会低一些。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新鲜三七全部都是冬七。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天弄了多少?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一万多斤,100多袋。
  黄江洪:你要什么价钱?
  卖家皮汉位:50元。
  黄江洪:50元底下吗?
  黄江洪:昨天47元,今天48元你不卖。
  卖家皮老板咬紧一斤三七卖50元才肯出手,而老黄觉得前一天才卖47元,一天涨三元钱,一车三七一万多斤,就要多花三万元钱,有点吃不消。他希望价钱再降一点,但是卖家始终不松口。因为谈钱谈不拢,其他买家陆续离开去看别人的货了,老黄却仍然没有放弃。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他现在要50元以上。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觉得合不上是吧?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出不到这个价钱,这个货又小,这是47元、48元钱的货。
  老黄告诉我们,挑选三七,不仅要看个头的大小,还要看种植的地方好不好。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像在建水、弥勒、鲁西,这些地方是高海拔的。他们养籽都养不了多好。晒头比较好一点,一般的今年的晒5斤多(5斤鲜三七晒出1斤干三七),今年4斤多的很少。
  就在老黄和卖家僵持不下的时候,市场上又来了一辆大货车,买主们不顾及飞扬的尘土迅速围了上去。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你们给了多少钱?
  其他买家:给到44元。
  其他买家:你最高多少?我说44元,差不多。
  三七卖家:讲都不要讲。
  黄江洪:说个卖价?
  三七卖家:50元以下不谈。
  黄江洪:50元以上这个谈不成。  这家卖方也咬定低于50元钱不卖,比来比去,老黄还是决定再跟皮老板谈下价格。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49元。给你买完。
  最终,老黄和皮老板各让一步,以每斤三七49元的价格成交,要比头一天的售价多出2元钱。这就意味着,买下这一车三七,老黄要多支付2万多元。不过老黄说,新鲜三七的价格就是这样,一天一个价。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在与卖家讨价还价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看这个货,看这个数量,今天货多可能(价格)要少一点,要是货不算多,可能(价格)要多一点。
  正在老黄决定买下皮老板这车三七时,又有一辆货车开进了市场,买家们再次迅速围过来,一边掰开三七查看成色,一边讨价还价。
  买家:什么卖价?
  黄老板又看中了这批三七,他盘算着什么价位可以拿下这车货。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要价)高点儿,这个货好一点。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边量大吗?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大,有两车。
  就在其他买主还在挑挑拣拣辨别三七的成色时,老黄已经绕开人群,和老板单独去谈价了。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实价多少钱卖?
  最后,老黄以53元买下了这车三七。这一个早上,老黄一共买了两大车新鲜三七,支出了100多万元。随后,这些新鲜三七被拉到文山市郊的晾晒厂做进一步的加工。当我们赶到这里时,晾晒棚里已经有几十名工人在等待分拣了。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这里做工的人可能要上千人。
  黄江洪:多少袋?
  工人:130袋左右。
  这些新鲜三七要经过仔细地分拣,把根茎、主根、支根、须根分别处理,晾晒成干三七,再拿到市场上去出售。
  因为一下子买了两车货,晾晒棚有些吃紧,放不下这两万多斤货,而这两天正赶上文山天气有些阴沉。老黄担心下雨淋坏了三七,又赶紧去找新的场地,晾晒场外的空地上也都堆满了三七,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分拣。老黄看到没有合适的场地,只得打电话向晾晒场的老板求助。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高老板,我说买点货,没有地方晒了。
  黄江洪:20号(晒棚)。
  老黄告诉我们,从1985年来到文山后,自己就一直做三七生意,历经了三七价格的几次起起落落。他见到过三七十几元一斤的贱卖场面,也亲历了三七从2005年二十几元一斤迅速涨到多元一斤的大好行情。
新鲜三七被拉到文山市郊的晾晒厂做进一步的分拣加工
&&&&&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今年跟去年相比,今年60头(一斤60棵),在去年(2013年)年头时候卖到380元,390元(1市斤),到年底就卖回到200元钱以下,最低就卖到150元、140元(1斤)。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怎么跌得这么厉害?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这个是大家有点恐慌,三七产量一年年增加,到2013年年底下了一场霜雪,把七棚压垮了。
  老黄说,春节前一场大雪,压垮了大量的三七棚,当时正值三七采挖季,致使很多应该采摘的三七埋在了地下,直接影响了三七的质量,三七价格随后开始大幅下跌。春节过后是药品的采购期,新鲜三七的价格才慢慢回升。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我估计还会涨三五个月。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您是看好三七的行情的?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是。
  做了30年三七生意的老黄对这个市场行情的变化了如指掌,对于接下来几个月三七市场价格,他是持看涨态度的。正月初九,很多三七经销商还在过春节时,他就从广东老家回到了文山,开始大量采购三七,五天时间里,一共收购了10万多斤新鲜三七。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十万斤左右。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好大的一笔呀。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也不算什么,现在看涨的行情就是敢做一点。这段时间不会有大幅度的缩价风险。
  老黄觉得自己要把握住春节后这几天新鲜三七价格相对便宜的时候大量收购,一旦价格上涨过快,他就停止收购。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过年以来,每天基本上都要涨一两元,估计涨到(正月)十七八,价格就会稳下来,是我个人的看法。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涨到正月十七八就会稳下来?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是。
  老黄说,收购新鲜三七要抓住购买时机,出手要稳准狠,但不能盲目跟风。老黄看好节后三七价格会涨,于是大量收购新鲜三七,晾晒成干三七,伺机出手。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干三七一直会涨到端午节以后,7月14日以前还是稳的这个价钱,到9月份,在中秋节就会缩价。
  不过,老黄认为,未来的三七市场,将面临一个新的价格调整期。
  三七经销商黄江洪:按我估计因为这几年扩散得比较快,栽的人都比较多,这几年至少得有三年是过渡时间,就会缩价,缩到什么程度就说不准了。估计今年会涨到250元以上,250元以上到春七出来的时候又卖回到150元左右,说句难听的,可能会缩到100元左右。
  在采访中,老黄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三七是人参属植物。它在一块地上只能种一次,采收完一次之后,这块地就不能再种三七,只能种其它的庄稼,否则品质很难保证。即使经过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的休养,再种下去的三七,也还是不能保证品质。这样就迫使三七种植户们不断开发新的种植基地。
  三年前,三七市场价格的飙升,三七种植面积随后大幅扩大,而三七的种植要求使得土地不能连作,文山州适合种植三七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于是很多人把目光放到距离文山更远的地方,比如建水、石屏、弥勒等地区开发新的种植基地,那么三七的种植面积究竟扩大了多少?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云南建水县调查的情况。
  种植面积过大致市场供需失衡三七种植户渴望平稳市场
  经过一个多小时崎岖山路的颠簸,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的萝卜店村。道路两侧,随处可见一片片覆盖着黑色遮荫棚的三七园。因为三七是喜阴植物,种植三七必须加盖这种遮荫棚挡光。同时,三七对于生长环境要求极为特殊,仅在北回归线附近高海拔的温凉山区或半山区适宜种植。最适宜种植的地区就是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的轮作年限多达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文山州可以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七农们就把种植基地搬到了同纬度的红河州。
  眼前这片倒塌的三七园还没有开始采挖,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七园的主人,段鹏。他是重庆人,2013年5月和父母、亲戚来到云南种植三七,没想到第一年种三七就赶上了雪灾,七棚全部被压垮了,三七全部被压在了棚下。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红籽要损失的话得损失多少钱?
  三七种植户段鹏:红籽算后期价格两三百元的话,可能亏四五百斤吧。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四五百斤得多少钱?几万元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应该算是还可以卖得出去的,应该是没有坏的,如果保持像这样的水平,这块地能基本上回成本吗?
  三七种植户段鹏:不能。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也回不了成本?
  三七种植户段鹏:回不了成本。
雪灾致使七棚倒塌,全部三七被压其下
  2013年,段鹏一家花了36万元买下这三亩三七园,园里当时种的是两年的三七。当年冬天,就可以采收三七的种子&红籽&用于育苗,同时又可以出售新鲜三七。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刚刚买下这片三七园,就遇到了冬天的一场大雪,七棚全部被埋在地下,采摘下来的几百斤红籽也只卖出了一两万元钱。
  三七种植户段鹏:建水赶文山的话,一周赶一次,我们要卖的时候,也是一周一个价钱。碰运气,采了马上就要卖,不卖的话,红籽看不上成色别人不要。一家最开始的话,54元,我们卖的最低的一次。
  一两万元的收入相对于36万元的投入来说,几乎不值得一提。
  如今,不仅红籽没有卖上价钱,就是这些压在棚下的三七还不知道品质如何。现在家人正在旁边的地里栽种新的三七苗,根本无暇顾及这片被压坏的三七。而三七长期埋在土里,有可能腐烂,到时更难以卖上价钱。
  三七种植户段鹏:挖起来卖的话,可能最多我们还要亏十多万。
  段鹏看着马路对面的一片空地,无不羡慕地告诉我们,这片三七是去年采挖出来的。当时市场行情好,售价相对高。
  三七种植户段鹏:生七的时候卖了94(元一斤)你算一下,干七的话,五六斤(鲜七),至少(折合)卖一斤(干七)。
  段鹏他们正是看到别人在三七市场里赚得盆满钵满,于是举家从重庆来到云南,希望也能靠种三七挣些钱。只是没想到,一进入这个市场,就遭遇了三七价格的一路下滑,还同时赶上了雪灾。
  三七种植户段鹏:我们自家全部是以前的积蓄,没其它的了,一家人全部都进来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一家人从重庆都到这边来做三七?
  三七种植户段鹏:嗯,都到这边来了,家里没什么经营了。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那这损失够大的。
  三七种植户段鹏:我们还借了一些钱。
  几乎是在三七售价最高的时候,段鹏一家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这片三七园里,能收回多少成本,作为种植三七的新手,段鹏心里也没有数。他告诉我们,只是希望价格能够稳定一些。
  离开段鹏家的三七园,我们继续往山上走,在这里,遇到了一家三七种植大户。张兴高在这片三七园负责技术管理。他说,山坡上这片三七园有150亩,这家公司在石屏、玉溪等地还种了七八百亩三七。张兴高做了14年的三七种植,熟悉三七的管理,他说,三七对于海拔、土壤等有着特殊的要求。
  三七种植户张兴高:高度的话,在(海拔)两千左右。土壤的话,越松散越好。还有它的潮湿度,能潮湿一点,一年四季比较潮湿的话,这个就比较适合种三七了。
  三七种植户张兴高:选址选的坡地,还有这个山头排水方便,通风性良好。我们这个土讲究就是,像这个土松散、潮湿、不结块。一丢下去,它就容易散了,这个比较适合种三七,因为它是散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有利于三七把根扎进去?  三七种植户张兴高:对,它有利于三七的增长。如果这个土太结实了,太板的话,它生长的过程中可能就受到影响,个头就小一点。
三七种植对于土壤有着特殊要求
&&&&&&&&&&&张兴高说,在种植三七上,因为市场行情一路走高,赚了大钱的有很多。但因为看不清市场行情,亏钱的也大有人在。
  三七种植户张兴高:市场的风险也挺大的,去年行情还是挺好的,今年就不行了,今年行情价钱就少了一半,跌了一半。
  张兴高给我们粗略地算了一下三七每亩地的种植成本,其中包括:地租2000元,籽条2万元左右,买水7000元,七棚6000元,农药4000元,化肥4000元,人工3000左右,以及其它不可预估的成本。
  三七种植户张兴高:投资的总成本肯定在五万到六万,正常的话。
  从收成来看,一亩地可产红籽300斤左右,收新鲜三七1500斤,总收入在12万元。每亩地可以净挣五六万元。但这几年三七的地租,七棚,人工等成本越来越高,而三七的售价却一直在波动。
  三七种植户张兴高:明年还会,如果这个行情不好的话,可能还更多一些人亏在里面。
三七的种植成本
  张兴高分析,三七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几年三七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这一点在文山州三七产业局也得到了证实。
  云南省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副局长谭家文:我们去年在占地面积是28万多亩,除了去年采收将近七万亩以外,去年的种苗有10万亩左右,去年12月份的雪灾,造成了一部分影响和损失。按照1比3到1比4的种植规模来算,4万亩的种苗按常规有三十万亩左右,这三十万亩栽下去跟现在我们七万多亩来比较成了几倍的番。所以价格上可能会有一点影响。
  根据文山州的统计,2010年,三七种植面积为84000多亩;2011年,增加到97000多亩;2012年就达到了16万亩;2013年为28.8万亩。预计2014年,将达到40万亩。其中三年七将达到30万亩,这就意味着2015年三年七采收的时候,将有30万亩三七同时上市,市场能否消化这么多的三七,三七的价格将会何去何从呢?
  云南省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副局长谭家文:在明年2015年的价格可能会滑一点。
  从三七的种植历史来看,最近60多年,先后经历了三次种植高峰,分别是1974年、年,面积分别为4.4万亩、7万亩和12.4万亩。其中,除了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对种植大幅波动有影响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加工需求不足、质量和价格背离、盲目发展所致。
  如果按照2014年可采挖三七13万亩,每亩产干三七150公斤来计算的话,那么2014年的总产量将达到19500吨,到2015年这个数字还将成倍增加。但是,根据最近几年的需求量来看,每年三七的总需求量基本稳定在1万吨。从这个数字对比可以看得出来产需之间的矛盾。种植面积过快的势头令人担忧,三七种植的风险正在日益显现。
  不过,对于种植户们来说,平稳的市场是他们最需要的。
  三七种植户张兴高:行情比较稳定,不要时高时低,这个不好种植。要在除了投资的成本以外,能够赚到一点钱就行。如果太暴利的话,行业太乱了;如果赚不到钱,也没人来种。
  半小时观察:
  看到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三七的种植户们承担的风险确实挺大。其实只要有市场有交易,自然就会有价格波动。同样,这在三七生产的历史上也是多次出现。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无论三七多么珍贵,也无法背离这样的经济规律。眼下,三七的种植户要面对的现实是,三七的供给量已经明显大于需求,并且可以预计2015年这一供需失衡的情况还有加大趋势。这对于那些历经三年辛勤劳作的种植户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对于他们来说,提前做准备来应对可能的价格下跌,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如何建立起更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让种植行为得到更多的理性指导,无疑是他们和他们所在的当地有关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测土配方施肥是一种科学的施肥技术,主要原理是土壤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而化肥用量的增减主要取决于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产量水平,测土配方施肥并不意味着化肥施肥总量的必然减少,关键是施用要合理。对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地块和不同目标产量,从不合理施肥到科学施肥,施肥量有增有减。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自2005年实施以来,全国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1亿亩,项目已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场),而与此同时,全国化肥施用总量从2005年的4766万吨(折纯,下同)增加到2010年的5562万吨。
为什么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多年,农用化肥用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近年来,通过对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发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施肥数量总体偏大,西部地区施肥数量总体偏少;蔬菜、果树、甘蔗等作物施肥量较高,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施肥量较低;中低产田比高标准农田需肥量要多些。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施肥过量的地区、作物和地块需要减施化肥,而施肥量不足的则要增施化肥,总体上判断全国化肥施用总量增长的势头还是得到了一定遏制。近年来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田有机肥投入不足,养分难以循环利用。
重化肥、轻有机肥是化肥用量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畜粪尿和作物秸秆还田能实现有机资源的循环利用,可节约大量化肥投入。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分离,有机肥脱离了农田,利用率较低。据统计,我国有机肥资源约7700万吨,而实际还田利用的不足2000万吨,其中粪便养分还田率只有一半,秸秆养分直接还田率在35%左右。这些有机养分来源于土壤而没有归还给土壤,只能靠化学肥料来补充。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养分投入占90%左右,有机肥养分投入只占10%,而欧美国家有机肥养分投入达到了50%。
二是豆科固氮作物面积减少,高产作物大幅增加,耕地承载增产压力大。
大豆、绿肥等能通过生物固氮向农田提供氮素,实现养分循环利用。目前,我国豆类作物提供的氮素比例已降至5%以下,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豆类与其他作物的合理轮作为农田提供了20%以上的氮素。年,全国豆类作物减少了2285万亩。按照每亩豆类作物固氮5公斤计算,减少的豆类面积相当于减少了11万吨氮素,这也需要化学氮肥来补充。同时,我国耕地承载增产压力较大,长城以南地区多为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农业区,复种指数高,一年四季耕地亩均施肥量呈现多次叠加现象。
三是耕作追求轻简化,施肥方式落后,养分挥发流失严重。
时至今日,我国化肥施用仍以人工为主。根据中国农业大学2009年在全国的调研结果,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基肥的手工撒施比例高达80%,追肥几乎全部是手工撒施,导致肥料用量不准、不匀,施用深度不够,这些都会大幅度降低肥料利用效率,增加损失。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短缺,“一炮轰”等粗糙的施肥方式越来越普遍。当把作物需要的养分一次投入,经过几个月的损失后还能满足作物需要,用量肯定要增加。
四是农产品产出总量增加,作物需肥量随之增加。
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产量增加了0.8亿吨,蔬菜产量增加了1亿吨,水果增加了6060万吨。按照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增产这些粮食、蔬菜和水果需要氮、磷、钾纯养分580万吨;如果养分全部由化肥提供,按照目前我国化肥氮、磷、钾利用率计算,则需要增加化肥用量1940万吨。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的快速发展,化肥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据测算,我国9亿亩经济、园艺作物与16.5亿亩粮食作物的化肥施用总量几乎各占一半。此外,化肥不仅在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上广泛应用,还应用在园林、渔业等行业中。
五是我国基础地力不高,对化肥依赖性较大。
“农业以土而立”,但我国耕地土壤却在逐步退化。有农民形象地说:“现在的土地‘饭量’大、能吃化肥,喂不饱不长庄稼。”同时,随着城市化发展,耕地“占优补劣”现象突出。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质量高、基础设施好的良田沃土,而补充的耕地大多由荒坡地、沿海滩涂、废弃砖窑、工业矿场等开发、复垦、整理而来的劣质低产田,限制因素较多。“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开垦耕地2152万亩,这些耕地比被占用的耕地普遍低1-2个等级,不多投入肥料,产量就上不去。
那为什么过去6年化肥用量实际只增长了796万吨呢?
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很多,但化肥单位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可忽视。随着化肥单位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同样多的作物所需化肥量就减少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提高化肥生产效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量580万吨。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项目实施6年来,主要应用在大宗粮食作物上,而在施肥量较大的果树、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覆盖面还不够。目前,全国25.5亿亩农作物种植面积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不到一半;而在覆盖的面积上,真正应用到田的仅为1/3左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撒化肥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