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找老婆千万别找幼师去当幼师和小学老师,相当烦小孩子,屁事多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_幼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7,285贴子: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收藏
非师范生考取幼师资格证条件有哪些?2016年统考改革上海报名入口,欢迎在线咨询
图书分享,网络下载请看文章,3楼开始分享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是世界上现存的,并且从未间断的最古老的文化。但是那里的土著人没有创造自己的文字。在长达五万年的历史中,他们的文化都是靠年长的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的。讲故事不仅是一种体闲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教给人们各种风俗习惯,以及什么才是得体的言行。奥利(Wally)是当地国家公园的一名管理者。他曾告诉我,讲故事的长者为了能更好地把知识和道理解释清楚,常常会自己编一个故事,给故事中的坏人取名叫“Mimis,’。沿袭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这一传统,我也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并且寓教于乐。我在这本书里写下这些故事目的就是要帮助老师和学生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促使他们学会如何跟幼此打交道,以及如何教导幼儿。我衷心地希望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能对里面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式趣,以至于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故事讲了些什么而一直往下看。我还想给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看完这本书以后,请不要只把它放在书架上就不理了。相反,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把这一章节重新读一读。在重读的过程中,请花点时间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
请将此书当成你的私人导师。为了让你能更好地利用此书,我在该书的末尾还附上了帮助策略:《创建自己的提高计划》。每年,你自身技能的提高、知识的增加以及阅历都会影响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衷心希望你能将该书中的各个章节视为一些微型会议,在执教期间经常参考此书。也许我的期望太高了,但是请千万别因此就打退堂鼓。相反,最好是让它们激励你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虽然书中的内容来自我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亲身经历,但是我的建议和观点都是以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关于儿童成长与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例如布鲁纳(Bruner)、杜威(I)ewey)、埃尔金德(Elkind&、福禄贝尔(FroebeI)、反亚蒸(Piaget.)|以及维栗戎墓(。Vygotsky)等。本书中所提供的材料对家长和教师都有利用价值,毕竟,我们——家长与教师——属于同一战线上的人。
我不可能回答你将会提出的或将来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我所能做的只是向你提供一些这些年来指导我工作的原则: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穷向。
本书着重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一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书中的每一章都以一小段导言开头,之后是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后面都附有名为“小贴士”的建议和请读者朋友自问的几个问题。而每一章的末尾都有一个小结——“不妨试试”,其中提供了不少供读者朋友们参考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和想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你想出更多对主题有效的办法。
我们常常用“托儿所管理员”、“幼儿专家”、“学前教师”黻及“托管老师”等术语来指称那些从事幼儿教育(或幼儿照看)的人。为了简洁明了,我在此书中将他们一律称为“教师(或老师)”。“育幼中心”和“学校(或幼儿园)”等名称在书中也交替出现,两者在这里并没什么区别。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为了避免“他”和“她”所造成的误解,我一律用“他”来指代幼儿——除非能确定是个小女孩。而对于幼教从业者,我偏向于用“她”来指代。这是因为这方面的工作者大多数都是女性。在此,我向那些在幼儿教育战线上尽心尽力,作出贡献的男性工作者们致以诚挚的歉意。
我的母亲曾教给我一条简单的人生哲理。她的话至今还萦绕在我耳畔:“人不能只知道索取,还应该懂得回报。你要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在此,谨希望这本书能助你一臂乏力。
“咿呀,咿呀,咿呀”有效地与幼儿交流乒.时,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们的交流进行得很顺利。这样的方法会给我们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当然还有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关系带来严重的问题。
其实,和小孩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需要言语。早在孩子们开始使用语言这一工具之前,他们就对声调和肢体语言非常熟悉了。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种舒缓的语调对他们来说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使用非言语交流方式轻拍一下胳膊
一次,我坐飞机去奥兰多,旁边坐的是一个独自乘坐飞机的小男孩他大约8岁——正是那种走哪儿都要戴顶棒球帽的年纪。我和他随便聊了两句,都是些通常会问的问题,诸如“你去哪儿”、“打算在那儿待多久”等等。接着,我准备看看杂志。他拿着自己那个掌上电子游戏机玩了几分钟后,又开始问我(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提问了)“几点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啊”。于是,我索性提出带他玩一个游戏。身为教师的我提议玩拼写单词游戏。结果,我却觉得很头疼,因为他居然会把“green”这样的单词臆造成“greene”。他倒是玩得十分开心。我俩开开心心地玩了大约15分钟后,小家伙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碰了碰我的胳膊。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不是出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达他的友好。小贴士对处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身体的碰触和其他肢体语言都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不借助于语言就表达自己的赞成与肯定。面对婴儿,抱一抱,拍一拍,抑或是在他背上轻轻地抚摸都应该成为每天必做的事。若是面对稍大一点儿的幼儿,则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相互击掌
☆轻轻捏一下肩部
☆轻轻拍一下头
☆竖大拇指
☆当然最好的就是:一个会心的微笑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非言语交流方式呢?☆我会不会用肢体语言来向小孩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呢
还有呢还有呢
楼主,还有没有啊,期待着
多与幼儿交谈沉默并非是金
一天,天气异常炎热,气温高达38℃。我坐在一条长凳上等公交车。不一会儿,一位母亲推着一辆婴儿车来到我身旁坐下。她朝我笑了笑,说了声“你好”。在接下来的20多分钟里,这位母亲一直在逗婴儿车里那个可爱的孩子:挠挠他的小脚丫,拍拍他的小手,用头顶顶孩子的小肚子……这些嬉笑玩闹的小动作都让孩子高兴不已。但是这些传达爱意的动作都没有配合语言,她从头到尾都没说一个字。当我临上车时,我真想对她说:“既然你这么爱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和他说说话呢?”小贴士我们应该经常和幼儿交谈。让小孩子听听别人说的话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有一个现象令我十分不解:有的人非常愿意和小猫小狗说话,却似乎觉得和一个婴儿说说笑笑难为情。我也知道和一个婴儿或者初学走路的孩子交谈可能有点儿像对着一面墙自说白话,但是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途径让幼儿接触语言。至少,你可以和他说说自己正要做什么,就像一位播音员在解说一场棒球比赛那样:“现在击球手站到了本垒上,他挥了几下球棒,身子保持半蹲,坚如磐石地立着。”而我们就可以对自己正要做的动作进行描述。比如,“我现在要挠埃文的小脚丫了”、“来,我们一起把你的双手合十”、“小心哦,我要顶你的小肚肚了哟”等等。只要你用心,许多日常琐事都可以作为你和幼儿交谈的内容。再比如,你可以说:“我现在正从箱子里拿出一块干净的尿布,我要把原来那张臭臭的换下来,还要给你洗洗小屁屁,再换上这张干干净净的,上面还有漂亮的蓝色小星星呢。换了以后,你会觉得舒服多了。”
你也可以和幼儿说说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梦想,谈谈寒冷的天气或是你刚看过的一场电影的情节等。只要你说话的语气不至于吓到孩子,你说什么并不重要。就算你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你也可以大声地朗读一本杂志或其他书籍,任何一种读物都行。就挑你觉得最简单的来说,但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说。问问自己
☆除了在给孩子喂饭和换尿布时,我是否会整天都跟他说话和玩耍呢?
☆我有没有对孩子发出的声音做出回应呢?
蹲下并正视孩子的眼睛◇四目相对
我还记得有一次和一位个子非常非常高的先生相亲。当晚最初的气氛让人觉得很尴尬。哪怕是我踮起脚来,和他说话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我记得当时的感觉就好像在很费力地和一个人的腋窝说话一样。直到后来,我们坐在餐桌旁吃比萨时,我才得以看清他的脸,才和他比较自在地聊天。小贴士
幼儿能读懂你的表情。和他们说话时,尽量蹲下和他们的视线齐平,这样一来,你会感到自己是在和他们交流,而不仅仅是冲着他们说话。四目相对的交流要比四脚相向好得多。
我那天晚上相亲的对象当时正在参加美国职棒大联盟的选拔赛。他最后成功地被选人巴尔的摩金莺队。他身高约1.93米,体重约105公斤。而我还不到1.53米,至于我的体重嘛,那可是绝密了。问问自己☆ 当我和孩子们说话时,有没有蹲下来正视他们的双眼?
请用肯定的语句“行”一个字就能搞定
一天,一个小班的小朋友们(都只有两岁)正在操场上活动,所有的秋千都被占用了。当胡安妮塔提出想要荡秋千时,老师的回答是:“不行。现在秋千上都有小朋友呢。我们得等到有人下来才行。”这原本是很符合逻辑的回答,但是还没等老师把话说完,胡安妮塔就一屁股坐到地上,又哭又嚎。见此情景,老师苦笑着说:“要让两岁的孩子懂得分享,真难。”小贴士
那些才两岁的孩子掌握的基本词语只有“行”、“不行”和“我的”。所以,和他们说话时,措辞一定要相当委婉。小孩只要一听到“不行”(表示要求被拒绝了),就不会再耐心地听老师的其他解释了。然而,要是先回答“行”,再说其他的,就会好办得多。比如“行,只要霍华德下来了,就轮到你了”,抑或“行,我们轮流玩,很快就该你了。要不你先去玩玩沙箱?轮到你的时候我会叫你的”。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却用了肯定的语气,而不是否定的。这样的方法在和成人交流时也很管用。问问自己
☆我是否在用肯定的语气和小孩说话?☆我是否会尽量少用“不行”这个词?
明天继续上传
与其关注小孩所说的,不如关注他所做的不,,并非代表反对
两岁的詹姆斯在教室里转悠,老师对他说:“詹姆斯,现在去洗手好吗?我们要吃点心了!”可是他却转过脸来对着老师,双手藏在身后,伸长了脖子,非常大声地回答:“不!”但是说完又转身跑到水池边洗手去了。小贴士
刚满两岁的孩子都喜欢说“不”,有时,哪怕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否定,他们使用的也恰恰就是这个字。只要你对这个字的反应不那么敏感,他很可能在刚说完“不”(因为说“不”能让他们有一定的满足感)之后就照着你的要求去做。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所做的远比他所说的重要。
不要让幼儿回答“是”或“不”这样的问题,可以给他提供一些选择,比如“你是现在洗漱呢,还是等你把玩具都放好以后再洗”,这样他会觉得自己有决定权,就会以一种肯定的方式作出令你满意的选择。问问自己
☆我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做出我能接受的决定了吗?还是仅仅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我有没有注意提醒自己不要对幼儿说的“不”过于敏呢?
做语言的规范使用者儿语
B太太是一个幼儿园小班的新老师。她是一个相当有爱心的人。以下是我听到的她跟小朋友们说话时常常会用的一些短句:
亲爱的,要不要亲亲你的小小脸脸啊?
我可爱的小小天使,现在要不要睡睡觉觉呢?小贴±
喜欢幼儿并用乳名来称呼他们与学幼儿说话是截然不同的。幼儿会照搬大人的语句,模仿大人的说话方式。因此,我们务必规范使用语言,给他们树立榜样。
当一个小孩子发错一个音或说了什么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话时,请不要直接纠正,而是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重复一遍他所说的。例如,一个小孩说:“我吃了pasketti(想说‘意大利面’)。”你可以回答他:“你吃了spa。ghetti(‘意大利面’的正确说法)。真好!”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我们不但没有因为直截了当地给他们纠错而打击他们,还以好的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学会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问问自己
☆我有没有自觉避免说儿语?☆我有没有给小孩示范如何正确使用语言?
用语言来影响小孩对不快事件的反应不要给幼儿灌输任何概念
一天,我坐在一个卖三明治的小店里。这时,走进来两位年轻的母亲和三个看上去才三四岁的小女孩。其中两个小孩手里紧紧地攥着另一头系着红气球的绳子。正I!iI为这样,要脱下她们的外套就很麻烦。手中没有气球的那个女孩,在她妈妈帮她脱外套时突然问道:“我的气球呢?”她妈妈顺口就说:“你已经没有气球了。”而孩子却十分镇静地对妈妈说:“不,我要我的气球。我的气球哪儿去了?”于是,那位妈妈开始不耐烦了,直接告诉她:“别忘了是你自己松开手让它飞走的。现在不许哭。你的气球已经不在了。”对于这样的答复,之前一直都沉着、冷静的小女孩回味了片刻后,紧接着当然免不了又哭又嚎了。小贴士小孩子都会从身边的大人那儿得到暗示。如果我们表现得好像是我们希望他们哭——而且哭个不停——那他们一般都会照做不误。我们的言行举止和处事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反应。以下几个例子示范了如何正确使用语言,来帮助小孩在感到失望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当看到小孩摔倒时,我们应该沉着应对,可以说一些诸如“这一跤摔得不轻哦,但是,我觉得你没怎么受伤”之类的话,听到这样的提示,小孩自然会懂得大人是什么意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会自己爬起来,继续去玩。
☆要是小孩的玩具弄丢了,我们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要不要我帮你找啊?”
☆如果遇到小孩的蜡笔断了,不妨告诉他:“你的蜡笔是断了,但是没关系呀!还可以用的,而且现在你有两支了!”
大人才是掌控局势的人。如果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将问题视为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就为小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因为我们不光用语言,还身体力行地教育他们如何来应对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和令人失望的事情。问问自己
☆在幼儿急躁不安的时候,我是否能保持冷静?
☆我有没有运用能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语言呢?
☆在幼儿面临不愉快的事情时,我是否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
请用具体的词语你今天乖吗?
观察家长们早晨送小孩来上学也是很有趣的。家长们除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些拥抱和亲吻,免不了要提醒他“好好玩哦”或者“要乖哦”。而每天放学来接孩子时,大人们除了给孩子一些拥抱和亲吻之外,还一定会问他:“今天乖吗?”而小孩子思考这个问题的样子又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毕竟,“乖”这个字包括了很多内容。单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看,它也许包含了以下意思(但是不局限于这些):
☆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
☆和大家配合一起打扫卫生
☆午饭时把自己碗里的蔬菜都吃完
☆没有尿裤子
☆没有撞坏儿童脚踏车
☆没有咬别人,没有打别人
☆没有在衣服上沾染颜料☆照顾好自己的小妹妹小贴士
当我在家长见面会上问家长们什么才是“乖”时,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难说出具体的意思。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要求一个小孩子正确地理解我们使用的那些诸如“要乖”、“好好玩”等含义过于笼统的词语呢?
若是你的学生帮着打扫卫生,耐心地等着家长来接,或者把该吃的蔬菜都吃了,你应该对他说:“这样做很好。”或者说:“你能这么做,我很高兴。”大人有必要突出强调那些我们赞赏的具体行为,这样才能让小孩明白自己为什么能受到表扬。同理,和诸如“好好玩”、“要乖”这样过于笼统的词语比起来,“要轮流(玩)”和“要有礼貌”会让孩子觉得好理解得多。
我个人对于“好(或体贴)”的理解就是:当我工作上或生活中不顺心时,我先生会主动提出下班回家时给我带一个比萨当作晚餐,或者说他带我出去吃。问问自己
☆我是否避免使用一些过于笼统的词语?
☆当向幼儿表达赞赏或批评的意思时,为了让他正确地理解我的话,我是否只提某个具体的行为,而不是笼统地告诉他“要乖”?
☆遇到总是叽叽喳喳或是集体活动时不听我讲话的小孩,我是不是只对他说“请注意”呢?(实际上,此时应该说,
“请安静,现在该我讲话”,或者“请等到该你发言的时候再讲”
避免说反语
在幼儿园的防火安全周,我们给孩子们安排了一次消防演习——教他们如何从室内撤离。我们当时上课的教室有两扇门,分别在教室的前后两端。其中一扇门通向一道长长的走廊,而从另一扇门出去则直接到操场上(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布局)。由于担心孩子们在听到警报时不知道应该从哪扇门出去,我没有跟他们讲两扇门的区别,而是要求大家记住在教室里的那架钢琴旁边汇合。那台钢琴正好放在通向操场的那扇门边。在好几次演习中,我都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生的。我相信孩子们肯定能清楚地记得当火警响起的时候应该向那架钢琴跑去,老师们则会在那儿帮他们安全地撤离。
好笑的是,一天下午,劳拉忧心忡忡地来找我。她显然是遇到什么麻烦了,而且还很焦虑。她告诉我说:“要是我家着火了怎么办呢?因为我家里没有钢琴!那我该往哪儿跑呢?”小贴士
幼儿总喜欢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别人的话,这就会导致他们误解所听到的话,或者进行错误的归纳。就像一种语言的初学者一样,他们无法理解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和一些反语。比如“。feeling blue,raining cats antldogs,l"lay。ing a whale of a time,or 1)eing a bit unclerthe weather”①等等,这些说法就会让年纪尚小的孩子们感到十分茫然。跟他们说话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表达得清晰、具体。我们说的一些教学用语,尤其是一些带有幽默色彩的话,很可能被他们误解,如:“1)ig what I mean?”②
要是“1ackadaisical”③这个词在英语中有意义的话,那它的意思
可能和缺少花朵有关。
——道格·拉森(I)oug Larson)箨、≈氛问问自己☆我有没有避免用反语或说成年人的幽默等一些容易被幼儿误解的话?
☆和幼儿说话时,我是否表达得很清楚,而且他们很容易听懂?
鼓励幼儿开口说话让我们聊聊吧
乔希是一个很害羞的小男孩。他基本上只靠手势和其他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他最擅长做的动作除了用手指着目标,就是点头或摇头。然而有一天,我正在给大家讲故事,他突然发出的声音让我惊呆了——我讲的故事自然也就被中断了。当时我手里拿着的那本书是有关动物如何为过冬做准备的。当我把书上画的一只老鼠展示给大家看时,他突然变得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很显然,他家里最近肯定发生了什么和老鼠有关的事。终于能听到他滔滔不绝地谈论某件事情了,真的令人感到很欣慰。小贴士
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工作让那些言语不多的幼儿开口说话,帮助他们学会与人交流和树立自信心。当你准备和他们聊天时,最好向他们提一些不能仅仅用“是”或“不是”来应付的问题。而他们最了解和最容易找到话说的就是周围与他们自身相关联的事物。他们可以谈论自己真实的感受,比如下面一组话题:
☆玩具☆各自的家园☆朋友☆家里人☆宠物
但是我尽量不问及电视节目和电影。因为我发现他们对于相关话题的讨论仅仅是复述节目内容或情节,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交谈。
另外,我不赞成问他们有关老鼠的问题。问问自己
☆我是否会尽力让所有的幼儿都参与讨论?
☆当幼儿说话时,我是否专心致志地在听?对于他说的话,我是否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抑或是我只在给他们下达命令时才和他们交谈?
好棒 加精加精
借助道具来引出交谈突兀地提问
六月里的一天,天气很热。幼儿园里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围坐成一个圈在上美术课。这次美术课的作业将作为礼物送给家长,所以,为了激发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老师用了启发性的问题来问小朋友们:“大家是怎样表达对别人的关爱呢?”可是孩子们听了之后,要么脸上一副茫然的表情,要么不安分地动来动去。过了好一会儿,总算有学生开口了,可他的答案却是“我去海边”。
为了不打击他,老师尽量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表示赞赏地说:“太棒了!”而其余的学生似乎一下明白了该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于是也学着前面那个孩子回答,“我去游泳”或“我用喷壶浇花”。很显然,那位老师原本想要的并不是这样的答案。小贴士
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用一些诱导的方式,来启发幼儿根据我们提出的话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如果借助一幅画着小孩子拥抱父母亲或宠物的图片,或是与别人分享玩具的图片,恐怕会比突兀地提出一个问题更有效。
如果没有合适的图片,也可以给他们讲一个故事:“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哥哥总是把他的玩具给我玩。这说明他很有爱心。”这样的启发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参照的框架,也帮助他们基本理解了你的重点是什么。问问自己☆ 我有没有借助一些图片、手偶或者小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话题的重心,从而诱导他们谈论该话题呢?
对幼儿的提问要难度适中现在是几周?
一位老师正在用她自己最喜欢的几个问题来引导小朋友们(以下是师生之间的问答):
老师:孩子们,现在是几月啊?
罗伯塔:十月。
老师:不,不对。
可怜的罗伯塔,她好不容易弄清楚老师究竟问的是什么问题,可是回答的月份却弄错了:现在应该是十一月初。
这时,索菲亚决定试一试,碰碰运气,于是她大声回答:“星期二。”
另一个小朋友西蒙也很想积极参与,忙接过来说:“(今天是)阴天。”
老师一下感到情况不妙,只好告诉大家,“现在是十一月”。接下来,她又照原来的问法提下一个问题。老师:今天星期几呢?弗兰克:今天是感恩节。老师:不,不是今天。西蒙(坚持自己的看法):今天是阴天。其实,只要接着多问几个问题,他迟早都会猜出正确答案的。
这时,艾拉答道:“今天是我的生日。”
今天当然不是艾拉的生日,但是至少说明了小孩子很喜欢思考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小贴士
我敢说,就算不是最常被问的,但是像这种“现在是几月(或今天星期几)”的问题肯定也极为频繁地被拿来问学前儿童。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这些老师会把这样的问题看得如此重要。类似于这种月份和星期的问题几乎总能激发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提问的老师又总是否定小朋友的错误答案(而小朋友们其实也是绕着圈子回答),直到某个幸运的小朋友凑巧猜对了为止。不然,这位老师只好就此作罢,自己把正确答案告诉大家。要是能直接告诉孩子们“今天是星期四,现在正是十一月”,恐怕会比前一种方法更合适。接下来,孩子们也许能通过看看窗外的天气说出天气情况,说不定还可以通过看日历(这要视他们的年龄和教室里的日历难易程度而定)找出当天具体的日期呢。
我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当然,也许并不客观),结果显示:老师们一直以来最爱问的问题就是“你要去洗手间吗”。问问自己
☆为了鼓励幼儿思考,我是否会问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纪回答的问题?☆我提的问题小孩子一般是不是都能正确地判断和回答?或者我的问题会让他们天马行空地乱猜?
引导幼儿说真话善意的谎言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位老师想要引起孩子们对某个话题的兴趣(比如,有关宠物的),那她最爱问的就是:“谁在养宠物啊?”也许会有一些孩子说出自己的宠物的名字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并且很快地,几乎每个小孩都会谈起自己的宠物——不论他们是否真的在养。因为所有的小孩都
想参与到谈话中。要是谁没有宠物,他当然就会处于劣势。同样,其他一些话题,如假日旅行、最强壮的哥哥和最大的房子等,也会出现这种夸大事实的情况。小贴士
请不要把幼儿这样的想法当成说谎,请将其视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这时,最好不要表现得你很讨厌撒谎,而应该顺着孩子的话说:“如果你真的在养宠物的话,那它应该就是像你所说的那样。”这样的回答不仅让他知道我们不接受谎言,还表明我们理解他夸大事实或幻想的欲望,或者说仅仅是为了参与到谈话中。☆当幼儿撒谎时,请不要表现得过于反感
☆正确引导幼儿以真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问问自己
☆我是否帮助幼儿通过说实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幼儿撒谎时,我有没有表现得过于反感呢?
要诚实守信
塔瓦娜和贾斯汀两个小朋友正在为“过家家”忙得不亦乐乎。塔瓦娜扮演一名医生,而贾斯汀则是一个有点儿怕见医生的病人。“小医生”拿着一个手电筒假装检查“病人”的耳朵。这样敷衍两下之后,便对“病人”宣布:“你病了,得打针。”只见她一边准备针剂,一边煞有介事地安慰贾斯汀:“这个一点儿也不痛。”而“病人”贾斯汀却是一副紧张兮兮的表情。他盯着“医生”手中的注射器(尽管上面没有针头,但看上去还是挺恐怖的),无辜地问道:“你的意思是像医生说的那样不痛呢,还是真的一点也不痛呢?”小贴士
幼儿是相当容易轻信别人的,所以要想蒙骗他们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不妙的是很多大人都爱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当一位儿科大夫要给小孩打针时,他常常会不自觉地哄小孩子,“不会痛的”。如果一个小孩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谎言,那么他可能就不再哭闹着要挣脱大人了。但是,大多数家长都会告诉你这个办法顶多就第一次管用。
小孩子也会慢慢明白谁值得信赖、谁不值得。诚信的品质就这样丢了,想一想,为了眼前的目标(如为了避免小孩哭闹)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因此,我建议不妨对小孩说:“打针是相当重要的。即使会痛,但是还有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呀!如果你能乖乖地待着别动,医生很快就能打完,那我们就可以马上离开这里。”
当你说真话时,你不必记住自己说了什么。
——马克·吐温(M盯k Twain)问问自己☆ 我在处理幼儿的问题时,有没有注意避免使用一些欺骗的手段和小把戏呢?
回答之前先弄清楚幼儿究竟问的是什么你问的是什么?
7岁的汤米来到厨房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呢?”妈妈听了,让儿子先等一下,然后自己赶紧跑到客厅,郑重地对汤米的父亲说:“儿子刚才问我他从哪儿来的。现在也该告诉他生命究竟是如何开始的。”于是,爸爸坐到儿子身边,尽职尽责地向他解释。他先从小鸟和小蜜蜂说起,最后还画了些草图以表明男性和女性身体上的差异。汤米聚精会神地听着,直到爸爸讲完之后,他才说:“哦,懂了。可是,我真正想知道的是,我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因为比利说他是从新泽西州来的。”小贴士
请先弄清楚小孩子到底想要知道什么,再回答他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简短的回答就能让他们心满意足了。千万不要过于敏感,对他们进行长篇累牍的说教。给小孩子讲道理就应该用他们能听懂的、简单的说法,而没有必要解释太多他们也许并不感兴趣的道理。问问自己
☆我是否在回答幼儿的问题之前先弄清楚了他们究竟在问什么?☆我有没有忽略小孩只能短时问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向他们解释得太多?◇利用吃点心或是正餐的时间和小朋友们坐在一起聊天。
◇等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家后,给他们打打电话。当然,在此
。之前请先通知他们的家长。
◇用录音机录下小朋友说话的片段,然后再放给他听,让他尽量判断出是谁在说话。
用一个箱子做一个可以进行布偶表演的小舞台,也可以借助一张桌子来挡住自己的身体,让小朋友们站在桌子后面观看布偶表演。
用一个大盒子做成一台电视机的框架,再把一个网球固定在一根小棍的一端当作话筒。然后让小朋友们表演上电视的情景。
设立一把“故事椅”或一个“故事角”,让小孩子在这里当一回讲故事的主角。
将一个枕头套当成魔术袋,并在里边放一个小东西。请孩子们把手伸进套子去摸里面的东西,一边摸一边描述一下它的特征,但是并不需要他们说出是什么具体的东西。例如,你可以在里面放一个皮球、一个布偶、一把榔头、一个闹钟,或者一口平底锅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使用诸如“僵硬”、“柔软”、“大”、“小”、“光滑”和“圆形”这样的词语来扩大词汇量。向小朋友们提一些能促使他们动脑筋思考的问题,激发他们的会话能力与想象力。例如:☆如果你能变一个魔术,那你会变什么呢? ☆如果你能变成一种动物,那你愿意是什么动物呢?☆如果让你成为另外一个人,你想成为谁?为什么?
请控制你的情绪不要“嘭,,地一声扔下平底锅
我的小儿子在中国教一群8岁的学生学英语。他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他教学生学习厨房物品词语的。那天,他把一副餐具——盘子、刀叉和酒杯——与一个平底锅拿到课堂上。当时已是那个学期的最后一周了,教室里的温度高达32℃。学生们根本没心思上课,要么讲话,要么做一些和上课无关的事情。他已经无法再保持冷静了。无奈之中,他拿起平底锅,在讲桌上重重地敲了几下。他这几下倒是引起大家注意了。见大家安静了,他便问学生们为什么总有这么多话要讲。而这个问题随即就成了那堂课讨论的话题。小贴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是普通人,总有被一些事情激怒而不能自控的时候。那么请你先调整好自己。请试着了解自己的忍耐极限。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一个怒气冲冲、情绪失控的大人来管理小孩。你可以先暂停一下,让自己冷静下来。如果没有任何人会受到人身伤害,你不妨回避一下当时难以掌控的局面。走到另一个房间,或者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等,这些简单的动作都可以帮你及时地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虽然只是短暂的停顿,但是意义重大:一位冷静而理智的老师(或家长)给孩子们留下的是积极的、正面的学习经历;反之,怒不可遏的大人只能带来负面效应。
控制怒火最好的良药就是暂停片刻。
——塞涅卡(Seneca)问问自己
☆我能否控制住自己不发火?☆我是否会注意不要因为恼怒而吓到孩子们?
从正面关注幼儿◇关注我总比不理我强
Hugsq①老师教的是两岁的小朋友。她曾经感到很苦恼。因为她的班上有个小朋友爱咬人,并且咬人的情况已经越来越糟了。但是每当他要咬人时,又似乎没有任何前兆,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其他小朋友的家长纷纷开始表示不满,可Hugs老师束手无策。一天,我问她最近是如何处理这种咬人事件的。她回答说:只要那个小朋友一咬人,她就把他引开,然后批评他这种行为。在我看来,这样的解决方式似乎是很好的,也很符合学校要求。于是,我提出要来观摩她的课堂,也许我能从中发现一些导致那个小朋友咬人的原因。一个星期二的早上,我碰巧有空闲时问,就坐在堆放积木的角落里观察她班上的孩子们。当时,Hugs老师正全神贯注地给大家上艺术课。本杰明(就是那个爱咬人的孩子)正在玩几辆玩具卡车。这时,诺亚走过来坐在他旁边。可是,才两三分钟时间,我们就听到诺亚号啕哭。很明显,这次肯定又是本杰明干的。Hugs老师赶紧冲过来。她先看了看诺亚的伤,还好,没什么问题。接着,又马上把注意力转向本杰明。只见她一下把“凶手”从凳子上抱起来,带着他来到走廊上。她一边轻轻地晃动着安安①这个单词意为拥抱。用它给老师命名表示这位老师很爱抱着小朋友。——译者注 静静躺在自己怀里的本杰明,一边很温柔地跟他说咬人是不对的。而此时本杰明的反应则是: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用手玩弄着老师的头发。
由于不想轻易过早地下结论,我决定星期三的时候再观察一下。这一次,我坐在摆放书籍的那个角落里。Hugs老师还是在上艺术课。本杰明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不是十分投入:他一会儿玩珠子,一会儿瞟一眼书本,一会儿又盯着老师看。在盯了老师一会儿后,他随便走到一个小朋友瓦内萨跟前,对准她的脚丫就是一口。Hugs老师又像上一次那样惶恐不安地赶过来,先检查瓦内萨的伤势,再抱着本杰明来到走廊上。接下来,又是一阵单独的说教。
因此,我可以断定只要本杰明感到孤独,他就会在离自己最近的小朋友身上随便咬一下。因为这样肯定会引起老师的注意,至少可以有5分钟和老师在走廊里独处。小贴士
‘1有时,小孩子为了让大人关注自己会变得不顾一切,哪怕是大人对自己批评打骂都比一点儿也不在意好。在每次咬人事件发生后,Hugs老师都会很在意本杰明,还会把他带到走廊上独处一阵。其实,她这么做正好适得其反——她屡次想要禁止的行为却变本加厉。
后来,我们采用了新的解决办法:在本杰明自己采取行动之前就主动给他更多的关注。同时,我们一致认为下次要是他再咬别人,就由教师助理,而不是Hugs老师,把他带到另一处安静的地方,只用清晰、简洁的语句告诉他“你可以咬饼干,咬胡萝卜,但是不能咬人。我决不允许你咬人”。最后,这个小朋友真的改掉了通过咬人来引起老师关注的坏习惯。问问自己
☆我是否对所有的小朋友都给予了足够的正面关注,使他们不至于为了得到重视故意做错事?
☆当批评某种不正确的行为时,我说的话是否简洁明了,是否便于幼儿理解?
请减少物质奖励◇是奖励我贴纸和金色小星星,还是奖励其他的?
我曾参加过一位心理学家主持的研讨会,主题是对行为的奖励。她的观点是基于“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一个前提。她提出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人们上班是为了得到报酬。如果没有任何酬金,那么就不会有人来当教师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我之所以当老师是因为我觉得教师这份工作能让我感到满足,受到鼓舞,并且得到快乐,而并不是因为经济上的报酬。
那位心理学家还说,用金色小星星、贴纸以及其他一些小玩意来引起儿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她指出这些小玩意能轻松地解决小孩的行为问题。我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这一理论确实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有一大堆贴纸,并且经常拿来当奖品。我所担心的是他们恐怕没有考虑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小贴士
当小孩子知道有诸如美食、贴纸和金色小星星这样的奖励时,他们会积极配合大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有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是故意视而不见——这种对幼儿行为给予小奖励的做法会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通常要等到小孩上了小学以后才会露出其丑陋的真面目,到那时,你就不得不自己承担后果了。因为小孩子逐渐会认为他们打扫自己的房问或是做点儿其他家务都是应该得到报酬的,于是他们会问你:“我打扫自己的房间,你打算怎么奖励我?”看吧,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呢!随着孩子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会慢慢学着和大人讨价还价。比如,他会说:“我打扫房间,只给一张贴纸是不够的,要两到三张。”这最终还会发展成为直截了当的“收买”。到那时,明明是为了奖励好习惯的一个制度很可能就演变成了一个敲诈勒索的计划。何时才会是个头呢?这些孩子究竟是明白了他们有责任完成某些工作呢,还是把这些工作视为潜在的挣钱机会呢?
我们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奖励和调动积极性这两个问题。口头表扬和认可是大人在对待小孩时可以,并且应该经常使用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当然,偶尔——在经过全面考虑以后——使用一些物质奖励,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时刻都要牢记:必须培养幼儿从自己完成的工作中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不论是完成一个任务,爱惜财物,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其中的自我满足感应该成为一种必然的内在奖励,而不是以某些外在物质为基础。问问自己☆ 我是否过多地依赖给孩子物质奖励(如好吃的,好看的贴纸和小星星之类),以此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避免主动权之争爬进去
现在,小朋友们应该从操场上回教室了。可是,4岁的理查德还站在离教室门最远的地方,一副坚持自己立场的神情。曾经有几次,都是等到老师专门去邀请他,他才会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中来。有时,我干脆就不理他,假装没发现他没和我们一起,而他最后还是只好自己跑过来。然而,这一次,我知道还是得由我走过这段长长的距离——穿过操场——亲自去叫他进教室。
我走到他跟前对他说:
“现在该回教室了。”他冲我笑了笑,回答:“不。”为了说服他,我连哄带骗地跟他说教室里会做很多有趣的游戏,说尽了一切好话,可惜都不管用。当时的我简直是束手无策。为安全起见,我别无选择,必须回教室了。为了给理查德留面子,我还是耐着性子对他说:“要么我像抱着一个婴儿那样把你抱回教室,要么你像个大男生一样自己走进去。”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后一招了。可是,令我失望的是他的回答仍然是“不”。(其实我当时也觉得自己很傻,自找麻烦。他体重约18公斤,真不想抱着这么重的孩子穿过操场。)所幸的是,后来理查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不愿意像我最初要求的那样走回去,而要自己爬回去。虽然这样的方式很慢,也很不舒服,但是既然我的目的就是要他回教室,难道真的还在乎他以什么方式回去吗?于是,我答应了他的要求,转身准备离开。他真的双腿跪地,一点一点地爬。可怜的小家伙——铺了沥青的操场表面很粗糙,他那样爬肯定是相当难受的。我每隔一会儿就会听到他在地面上小跑时脚下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可是只要我一转过身去看,他又回到原来爬行的状态。出于对他的爱怜,我不再转身了,只希望他能跑完大多数路程,反正我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要他回教室,而他,除了膝盖很疼,也为自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感到自豪。小贴士
当幼儿要和你争夺主动权时,一定要记住自己真正想要完成的是什么。我们要小孩乖乖听话的办法有很多。不妨试着给他一定的选择权,让他觉得自己并非事事都得服从大人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可以掌控整个局面。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又能达到你原来的目的,你就不妨变通一下接受他的提议。
小孩子需要一些积极的正面的途径来体现自己的意愿,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你可以借机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心愿,成功地解决问题。问问自己
☆我有没有给幼儿一些选择的机会,从而避免和他们争夺主动权?
☆我会听取幼儿的意见吗,还是只给他们下达命令要他们服从?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矫情屁事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