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因素方糖的在水中迅速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略解析:
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小学四年级科期中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一、我会(36分)1、在课堂上,我们研究过的物质中,可以溶解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溶解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溶解是物质______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不会_________,也不能用____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4、实验证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5、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的方法把食盐和水进行分离。15、风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用_________来测量。16、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_____个等级,风速可以用___________来测定。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1分)1、使用酒精灯时可以用嘴吹灭火焰。&&&&&&&&&&&&&&&&&&&&&& (&&&& )2、教室内的温度总是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高。&&&&&&&&&&&&&& (&&&& )3、水蒸发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 )4、一杯100毫升的水里能无限量的溶解食盐。&&&&&&&&&&&&&& (&&&& )5、有些固体液体能溶解在水里,但气体却不能溶解在水里。&& (&&&& )6、在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 )7、加热时,一般都用酒精灯的焰心来加热,因为它的温度最高 (&&&& )8、所有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一样的。&&&&&&&&&&&&&&&& (&&&& )9、从西北吹向东南方的风是东南风。&&&&&&&&&&&&&&&&&&&&&& (&&&& )10、在天气情况的记录中,不同天气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 )11、气象学家通常把云为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 )三、我会选择。(13分)1、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使杯底的盐溶解。A、不断搅拌&& B、往杯中加水&& C、使杯中的水蒸发2、在记录风速的时候,数字“1”表示(&&& )。A、无风&&& B、微风& C、大风3、昨天下了暴雨,我知道降水量在(&&& )毫米之间。A、50~100&&& B、10~25&&&& C、25~504、(&&&& )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A、集水漏斗&&& B、测量水管&&&& C、雨量器 5、在水里滴几滴油,油会(&&&&&& )。A、浮在水上,不能在水中溶解&&& B、沉在水底,不能在水中溶解C、在水中溶解了6、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那么它在水中一定是(&&&&& )分布的。& A、不均匀&&&&& B、均匀&&&&&&&& C、上少下多7、(&&&&&& )的方法可使方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A、把方糖放入冷水中搅拌&&&& B、把方糖放入热水中搅拌&&&&&&&& C、把方糖切碎后放入热水中搅拌8、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 )的食盐。A、20克&&&&& B、35克&&&&&&&& C、100克9、我们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面粉没有在水中溶解。A、水变成白色了&&& B、面粉看不见了&&& C、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10、用(&&&&& )方法是不能分离食盐与水的。A、给杯子中的食盐水加热&&& B、过滤&& C、静置一会,让它沉淀11、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A、让蒸发皿均匀受热&&& B、不让蒸发皿底部变黑&&& C、加热得更快 12、当我们的风向标指向北方时,风向是(&&&&& )。& A、东风&&&& B、西风&&&& C、北风13、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正确的是(&&&&&& )。& A、用一个酒精灯给另外一个酒精灯点火&& B、用嘴把酒精灯火焰吹灭&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然后再盖一次四、我会填图。(26分)1、我们把天空当作一个圆,分别画出晴天、多云、阴天的云量:(6分)&晴天&&&&&&&&&&&&&&&&&&& 多云&&&&&&&&&&&&&&&&&&& 阴天2、你知道哪些天气符号?请画一画(10分)。天气现象& & & & & 天气符号& & & & & (&&&&&& )3、写出下图各部分的名称(15分)。 (&&&&&& )(&&&&&& )(&&&&&& )(&&&&&& )(&&&&&& )(&&&&&& )(&&&&&& )(&&&&&& )(&&&&&& )&
5、根据“一天的气温记录表”,画出气温变化柱形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日期&天气&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7月8日&晴&18℃&20℃&23℃&27℃&32℃&29℃&24℃气温& & && & && & && & && & & && & 333129272523211917156时&&&&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时间(时)&0 &(1)你从气温变化柱形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2分)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卷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一、&题&&& 10分1、物体振动的速度越快,声音越 高; 振动速度越慢,声音弱越低2、口腔中起着消化淀粉作用是唾液。 3、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均匀分部热量.4、酒精灯加热时,酒精灯火焰的各个部分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6、食物从口腔进入后,依次要经过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二、&&& 20分1、在水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B)A、食盐&&&&&&&& B、面粉&&&&&&&& C、高锰酸钾&&&&& D、砂糖2、今天下了大雨,我知道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之间…………(B)A、10~25&&&&&& B、25~50&&&&&& C、50~100&& D、100~2003、敲击装水的玻璃杯,从装水多到装水少的声音变化为……(B)A、高―低&&&& B、低―高&&&& C、都是低的&&&&& D、都是高的4、声音在什么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C)A、空气&&&&&&&&&& B、水&&&&&&&&&& C、钢铁5、酒精在水中溶解后,会发布在水的…………………………(C)A、上部&&&&&&&&&& B、下部&&&&&&&& C、各个地方6、红旗向西北飘动时,风向应该是……………………… (C)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7、消化食物和消化养分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B)A、大肠&&&&&&&&& B、小肠&&&&&&&& C、胃8、使用温度计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 齐平(B)A、中间&&&&&&&&&&&&& B、顶端&&&&&&&&&&& C、底端9、音量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是……………………………(A)A、物体振动幅度大,音量强B、物体振动幅度小,音量强C、物体振动速度快,音量强 D、物体振动速度慢,音量强10、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 (C)A、头、颈、躯干、四肢、尾B、头、胸、腹、脚C、头、颈、躯干、四肢三、& 20分1、我们身体的各部分器官看起来好象没什么关系,实际上关系密切………………………………………………………………( √)2、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说明橡皮筋没有发生变化. ………(& ×& )3、敲击一下音叉,在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是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因为音叉还没有停止振动. ……………………………… ( √& )4、每天教室里的温度和在操场上的温度是一样的……(& ×&& )5、人体在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每分钟呼吸次数也会增加& ……………………………………………………………(√& )6、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嘴将它吹灭……………(×& )7、当我们潜水时就不会听到水面上的声音了………………(×&& )8、在影响溶解快慢的各因素中,温度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要比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大得多…………………………………(&&&& )9、积云可能会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 √& )10、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2个等级 ………………………(×& )四、填图题 20分写出下面这些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内容&& & & & 晴&大雨&冰雹&雷阵雨&雾
&& & & &不要求&霜冻&雨夹雪&看不清&看不清
五、改错题&& 8分过滤是一项实验室常用的科学方法,下面的方法都是错误的,请将它们改正1、&过滤时,可以将液体直接倒入漏斗中改正:过滤时将液体用搅拌棒引流倒入漏斗2、&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高于滤纸的边缘3、&改正: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4、&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要位于烧杯的中央改正:漏斗下端管口要靠于烧杯的边缘5、&将滤纸对折一次后打开放入漏斗中6、&改正: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放入漏斗中六、连线题 10分把消化器官的名称与它们的功能连接起来
七、实验探究题&& 12分1、“怎样溶解得快”的实验,请你分析他的实验方案中有哪些地方是错误的,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研究的问题:用加热的方法能加快溶解吗?材料:两份食盐一份10克,另一份20克,30毫升水两杯(其中一杯是凉水,另一杯热水)搅拌棒一根。实验过程: 把20克那份食盐放入热水中全部溶解花了5分钟&& 再把10克那份食盐放入凉水中,搅拌,全部溶解花了6分钟方法实验结果:用加热的能加快溶解修改意见:取相同量的食盐,都20克,或都10克,都进行搅拌或都不进行搅拌,最后看谁溶解花的时间多。
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检测试卷&一、填空题:(20分)1、水除了能溶解______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______、______等气体。2、人们常常根据______的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3、测量风向的仪器叫______。5、风向是指风______的方向。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是______风。6、风向可以用______来测量。可以用____个方位来描述风向。7、用红领巾来判断风向,发现红领巾向东南方向飘动,那么这时的风向是______风。8、______是测量风速的仪器。风速的单位是______。9、、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放入半杯水中,______、______可以加速溶解。10、______、______可加速糖块的溶解。11、特大暴雨是指24小时的降水量大于______毫米。1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类。二、(每小题2分,共20分)1、一杯水能无限量的溶解食盐。&&&&&&&&&&&&&&&& (&&&&& )3、盐、肥皂、沙都能溶解于水。&&&&&&&&&&&&&&&& (&&&&& )4、在雨量器中的水位在10一25毫米的属大雨。&& (&&&&&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 (&&&&& )6、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 )7、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8、和西北方向相对的是东北方向。&&&&&&&&&&&&&&&& (&&&&& )9、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它有3――4个风杯。& (&&&&& )10、酒精在水里溶解。食用油在水里溶解。&&&&&&&&& (&&&&& )三、单项。(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事物中,能溶解于水的是:&&&&&&&&&&&&&&&& (&&&&& )A、沙子  B、食用油  C、食盐2、下列事物中,不能溶解于水的是&&&&&&&&&&&&&&&& (&&&&& )A、酒精  B、砂糖  C、面粉3、下列现象中,是气体溶解在液体里的是&&&&&&&&&& (&&&&& )&&& A、食盐溶解在水里  B、酒精溶解在水里  C、汽水4、下列哪一种现象是属于五级风&&&&&&&&&&&&&&&&&& (&&&&& )& A、迎风走不便&&&& B、带叶小树摇&&& C、叶动红旗展5、下列哪种情况下的糖块溶解的速度最快。&&&&&&&& (&&&&& )A 、用舌头翻动搅拌&& B、把糖块咬碎&&&& C、又咬碎、又搅拌6、哪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 )&&& A、室内温度&&&&& B、室外温度7、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东南风是由东南向东北吹来的。& B、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8、大树摇摆,难以打伞,是(&&&&& )风。&&&& A、5级&&&&&&& B、6级&&&&&&&&& C、7级9、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层云通常是黑色的。& B、积云通常与雨天相联系。&& C、卷云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四、填表(在正确的内容后画√25分)。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变成微粒大小& & & & & 在水中分布& & & & & 是否深沉& & & & & 能用过滤方法分离吗?& & & & &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 & & & &五、:(5分)1、加快食盐的溶解方法有几种?& &六、绘图题(10分)& 根据一天的气温记录,绘制气温变化折线图。&&&&&&&& 时间&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温度&2℃&4℃&7℃&9℃&12℃&8℃&&&&&&&&&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2010.11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 & & & &
一、填空:(共20分)1、我知道的天气现象有&&&&&&& 、&&&&&&& 、&&&&&&& 、&&&&&&&& 。2、纤细的羽状云卷云,它是由微小的&&&&&&&& 组成的。积云可能会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 天气。3、水在&&&&&&&& ℃时会开始结冰,而冰在&&&&&&&& ℃时会开始融化成水。4、通常情况下,一天中&&&&&&& 时气温最高,&&&&&&& 和&&&&&&&& 气温偏低。5、风向是指&&&&&&&&&&&&&&&&&& ,可以用&&&&&&&&&&&& 来测量。6、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 个等级,风速可以用&&&&&&&&&& 来测定。7、&&&&&&&& 、&&&&&&&&& 、&&&&&&&& 等物体能溶解在水中。&&&&&&&& 、&&&&&&&& 、等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8、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 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海水中的水分越来越少,开始析出盐的结晶。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共22分)(&&&& )1.水能溶解任何物质。&&&&&& (&&&& )2、同一时间,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温度一定是相同的。(&&&& )3.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4.已经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都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 )5、制作天气日历时,每天记天气很麻烦,也没必要。&&&&&&&&&&&&&&&&&&&&&&&& (&&&& )6、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可高于滤纸的边缘,但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7、天气预报中的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8、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 )9.盐、砂糖、沙子都能溶解于水。& (&&&& )10.水蒸发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 )11.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时,要等蒸发皿中的水干了再移开酒精灯。三、选择(共24分)1.测量气温应选在(&&&& )进行。A.室内通风的地方&& B.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C.室外向阳、通风的地方2.大雨24小时的降水量是(&&&& )。A.10―25毫米&&&&& B.25―50毫米&&&&&&&&& C.50―100毫米。3.在水里滴几滴油,油会(&&&& )。A.浮在水上,不能在水中溶解& B.沉在水底,不能在水中溶解 C.在水中溶解。4.下面哪一种物体可能不会溶解于水?(& )A.巧克力&&&&&&&&& B.奶糖&&&&&&&&&&&&&&&& C.薯片5.我们可以用(&&&&& )方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A.过滤&&&&&&&&&&& B.沉淀&&&&&&&&&&&&&&&& C.蒸发6.正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 )A.用嘴吹灭&&&&&&& B.用灯帽盖一次&&&&&&&& C.用灯帽盖二次&&&&&&&& 7.大树摇摆,难以打伞,是(&&&& )风。A.5级&&&&&&&&&&&& B.6级&&&&&&&&&&&&&&&& C.7级8.下面的天气符号中,(&&& )表示阴天。&
9.当红旗的飘向西北面时,这时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10.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食盐,我们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使杯底的食盐溶解掉(&&&&& )。A.往杯中加水&& B.不断搅拌&& C.使杯中的水蒸发11.“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中的“城堡云”是指(&&&&&&& )。&& A.积云&&&&&& B.层云&&&&& C.卷云 12.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 A.加热的更快&&& B.让蒸发皿均匀受热&& C.不让蒸发皿底部变黑 四、实验题。&1、在括号内写出酒精灯各部分名称(5分)。&&&&&&&&&&& 2、标出表示风向的八个方位(4分)。
3、下表是小明所作的气温记录,请你帮助他完成气温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一天的气温记录表&&&&&&&&&&&&&& 日时间&6时&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气温(℃)&10&12&16&20&22&17&14(1)根据“一天的气温记录表”,画出一天的气温变化柱状图(7分) &&&&&&&&&&&&&&& 6时 &8时& 10时& 12时& 14时&16时& 18时&& 时间(2)你从气温变化柱状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3分)
4、设计一个“加快肥皂块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设计一种方案即可)(1)实验名称(1分):
(2)实验器材(2分):
(3)实验方法(4分):
五、思考题(4+4=8分)1.手上沾了油,用水怎么也洗不干净,在手上加点洗涤剂就洗干净了,为什么?
2.酒精和食盐都能溶解于水,请根据你做过的实验结果判断:它们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人教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溶解7课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教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溶解7课时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将一块方糖投入一杯水中,方糖不断溶解,水变甜了;若将水温提高,再投入方糖,方糖的溶解速度加快.通过上述现象,我们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微观粒子间是有间距的B.温度升高,物质的溶解度增大C.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D.温度升高,微观粒子运动加快
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性质进行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以及离子在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微粒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微观粒子运动加快.解答:A、方糖溶解在水中,说明微粒间是有间距的.故A正确;B、方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不能说明温度升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一定增大.故B错误;C、方糖溶解在水中,说明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故C正确D、将水温提高,再投入方糖,实验能继续溶解,且溶解速度加快,说明温度升高,微观粒子的运动加快.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微观构成微粒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微观粒子的性质进行.
试题“将一块方糖投入一杯水中,方糖不断溶解,水变甜了;若...”;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小明想用粗盐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他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步骤,请你认真阅读小明的整个实验过程,并在有错误的语句下方划线(提示:共有6处错误).
小明取粗盐少量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待粗盐充分溶解后,把浑浊的食盐水直接倒入已安装好的过滤器中,再将得到的滤液在蒸发皿中加热,一直到滤液完全蒸干,停止加热.
小明计算了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2g、水48g,然后用托盘天平和10mL量筒称量和量取所需的氯化钠和水,再把它们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测定溶液的pH
小明用玻璃棒蘸取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滴在用水润湿的pH试纸上,将试纸的颜色跟比色卡对照,结果pH=7.小明判断该溶液显酸性.
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符合实际的是(  )
A.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稀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使用时,最好戴上防护眼镜
C.在实验室里可用品尝的办法区别食盐和蔗糖晶体
D.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再慢慢注入水并不断搅拌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为防止液体加热沸腾后冲出试管伤人,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后再加热
B.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C.为加快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用温度计轻轻地进行搅拌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壁陧慢倒入水中并搅拌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 >关于盐的科学实验第一篇:《鸡蛋
科学小实验》
科学小实验
今天,我在家里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我准备做一个关于浮力的实验。我先准备材料:一个杯子、大量盐、一个勺子、一个鸡蛋。开始做实验了,我拿起水杯,然后装上600毫升水,接着把鸡蛋放入水中,现在鸡蛋是沉在杯底不动。我接连放3勺盐,鸡蛋稍稍有一点浮,我对这次实验抱着成功的期盼。我又放了一勺,鸡蛋仍然处于那个位子,我再放一勺,鸡蛋浮到最上方,没有露出水面。当我放到第八勺时。鸡蛋终于从水面冒出他的小脸,大概露出了1厘米,估计这时的水已经够咸了。我还是不过瘾,又一下子把盐全部倒了进去,估计一下现在应该放了12.5勺盐。哇,鸡蛋一下浮出了1.5厘米,现在2.5厘米的地方都露出来了。我本想让鸡蛋孵出半个,可是盐已经被我全部用光了。
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我查了一下电脑,因为盐增加了水的浮力,从而水的比重超过了鸡蛋的比重,所以鸡蛋不会沉到杯底,反而一直浮在水的上面而不会沉下去了。
死海也是这样的原理。死海位于以色列。由于死海所在地区炎热干燥,气温高蒸发性强,水分蒸发后盐分却依然留了下来,年深日久,湖中积累的盐分就越来越多,死海就成了世上最咸的湖泊,含盐量高达230%——250%。死海让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上游泳,人们还可以悠闲地仰卧在海面上,手拿画报,在海面上到处漂浮。
我的鸡蛋浮起来了。神奇的科学让不能做成的事做成,科学的力量太伟大了!我要认真学习,长大做一个科学家。
乌鲁木齐市62小学
指导老师:王丽
迟鑫慧4年级2班
电话6639458
第二篇:《《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科学实验记录单》
科学实验记录单
材料员: 卫生员:
第三篇:《科技论文——关于食盐的利用》
初中科技创新论文——
关于食盐的利用
在自家的厨房里,我们时常可以见到一种白色的颗粒状固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盐”。许多人可能认为盐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盐,其实不然,食盐只是盐的一种。自然界中盐的种类繁多,而与我们每日相关的便是氯化钠,俗称食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记得,当我们弄伤时,父母常会让我们用浓食盐水清洗伤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分析问题:高浓度的食盐水可能会使细胞变性、或因失水而使细胞死亡。
二、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探究浓食盐水对蛋白质的影响。
实验器材:2个烧杯、适量的水、20克食盐、玻璃棒、一枚鸡蛋
实验步骤:
(1)用烧杯盛100毫升水,加入20克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2)取少量鸡蛋中的蛋清,置于一烧杯中;
(3)倒少量浓食盐水于蛋清中,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中蛋清的变化。
实验现象:烧杯中鸡蛋清发生凝固。
得出结论:浓食盐水会使蛋白质凝固。
实验目的:探究浓食盐水对细胞的影响。
实验器材:3个分别标有ABC的烧杯、适量的水、三块新鲜小萝卜块、食盐、量筒
实验步骤:
(1)分别取20ml的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
A、B、C三个烧杯中;
(2)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3)取出萝卜块,分别量出三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4)记录数据于下表 :
得出结论:浓食盐水会使细胞失水;浓度越大,细胞失水越多。
三、回答问题:浓食盐水会使蛋白质凝固,且它的渗透作用使细菌细胞的水渗出而死亡,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
此外,当食盐水的浓度为0.9%时,我们称之为生理盐水,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极大的用处。当人发烧时可以输生理盐水,一般输液用的都是0.9%的NACL溶液,发烧的时候人体丢失的水分增加,所以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剧烈运动后,应喝适当生理盐水,以补充机体因汗出过多损失的能量。在科学实验课上,也有用在口腔上皮细胞上滴生理盐水,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等。
食盐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氢钠,在血液中有缓冲作用。Cl-与HCO3-在血浆和血红细胞之间也有一种平衡,当HCO3-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Cl-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反之,也是这样。
食盐除了用作调味之外,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
总而言之,食盐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实 食盐中也存在许多科学奥秘,正等待我们去研究与利用。
第四篇:《初中科学酸碱盐实验探究题(附答案)》
酸碱盐实验探究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将制得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时,未变浑浊,便产生了好奇。对此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猜想】假设一:石灰水变质
假设二:制得气体中无CO2
【探究实验】为探究假设是否成立,小组同学取原试剂瓶中澄清石灰水进行如下实验:
写出上述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
【分析推理】通过上述探究,否定了两个假设,小组同学确定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于是他们对反应物进行了分析,根据盐酸的挥发性,推测制得气体中有较多的HCl气体。
【验证实验】为了验证推测,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得出结论】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制得的CO2中有一定量HCl气体。有一定量HCl
气体存在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不变浑浊?请解释
【评价反思】小组中有一位同学认为【验证实验】中不能用紫色石蕊溶液证明HCl气体的
存在,原因是
【拓展迁移】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反应速率是否适中、制得气体是否纯净等。 实验室制取CO2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而不用纯净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原因是
2、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能证明A中反应发生的现象
(2)写出上述实验中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要全面验证酸的化学通性,D试管中能与酸反应的固体单质是
(写一种即可)。
(4)实验完成后,将全部废液倒入废液缸内,测得pH=2,则废液中所含溶质最多有
种(溶质不计指示剂与气体),分别是
.(写化学式)。
3、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1)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
,其目的是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本实验的结论是
4、粗盐中含泥沙、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某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器中放置物质的顺序
错误,使净水效果不理想。
(1)请按由上到下的顺序重新排列____
____(填字母)。调整
后净化的盐水仍含可溶性杂质,他设计了下面的除杂流程:
(2)步骤①②都需要进行__________操作,步骤④需要进行
(3) 已知试剂X是碱溶液,则沉淀I为_______(写化学式),下列碱溶液不符合要求
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钾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4)步骤②除去氯化钙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
步骤③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水溶液叫氯水。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
品红褪色。
【发现问题】 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 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 + H2O = HCl + HClO。其中,HClO
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猜想】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2:是氯水中的
(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3: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猜想4: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
【实验探究】
等有色物质褪色)。
【反思】(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
(3)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
6、某实验小组对实验室中A、B、C、D四瓶无色溶液进行鉴别,它们分别是硫酸钠、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四种物质的一种。可供使用的实验用品有:稀盐酸、稀硫酸、碳酸
钠、紫色石蕊溶液、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溶液、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请
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鉴别出四种物质,并完成实验报告:
【发现问题】做完实验②后,该小组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
2-2-2-液进行检验SO4时,亚硫酸根离子(SO3)的存在干扰了SO4的检验。如往亚硫酸钠(Na2SO3 )
溶液滴加硝酸钡溶液后有沉淀生成,再加足量的稀硝酸酸依然有白色沉淀。
2-2-【提出问题】若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SO4 )与亚硫酸根离子(SO3)中的
一种或两种,该如何检验?
【查阅资料】亚硫酸钡(Ba2SO3 )是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在水中是白色沉淀。
-2--+中性或碱性条件下NO3不能和SO3反应,但在酸性条件下,NO3能和H反应相遇时(HNO3 )
2-2-具有强氧化性,易把SO3氧化生成SO4 。往亚硫酸钡中加入盐酸能发生类似于碳酸钡与盐
酸的反应,生成有刺激性的气体。
想】该无色溶液中含有(1)SO4(2)SO3
【实验探究】请你将下列实验填写完整。
写出亚硫酸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得出结论】要鉴别一种离子的存在,必须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不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7、日某媒体题为“排污工程施工,毒气放倒三人”的报道,引起某兴趣小
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
【查阅资料】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
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1:有CO、CO2、H2S;
猜想2:有CO、CO2、CH4;
猜想3:有CO、H2S、CH4;
猜想4:有CO2、H2S、
猜想5:有CO、CO2、H2S、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问题讨论】(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
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
(2)在验证猜想l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若要进一步验证
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
(3)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
装置。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
,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其方法是: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
的装置,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8、假期,王霞同学在家中与妈妈做面包,发现妈妈揉面粉时在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面包疏松多孔,口感很好。她很感兴趣,想探究这种“神奇粉末”的成分。
【查阅资料】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进行调查,王霞发现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商品,
其中,发酵粉与水混合后,产生大量气体,你认为该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王霞妈妈告诉她所用的白色粉末就是以上三种商品中的一种。
(1)【设计实验】王霞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 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发现白色粉末溶解,无其他明显现象,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有无色气体产生,王霞认为白色粉末是纯碱。
(2)【实验反思】小明同学认为王霞同学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白色粉末是纯碱,你若认为小明说法有道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不能得出结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为了得到鉴别纯碱和小苏打的正确方法,王霞继续查找资料,发现它们有下列的性质
根据上面信息,检验白色粉末的方法之一是:20'C时,在100克水中加入12克该白色粉末,充分溶解后,如果有白色固体剩余,则为_________________,否则为_________________。
(3)在王霞同学还发现纯碱不是碱,是由于其水溶液显碱性而得名。现要验证纯碱溶液是否显碱性,请写出用pH试纸来测其pH值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实验室有一瓶化肥的标签已脱落,只知道它是NH4Cl、(NH4)2SO4、NH4HCO3和尿素[CO(NH2)2] 4 4
中的一种。请你完成以下探究:
【猜想】猜想①:该化肥是NH4Cl,
猜想②:该化肥是
猜想③:该化肥是NH4HCO3,
猜想④:该化肥是尿素。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样品在研钵中与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证明猜想
不成立;写出其中一种化肥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右(图1),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水振荡,再选(图2)中
溶液滴入试管中,若无气泡放出,则猜想
不成立。(3)在步骤(2)的试管中再滴入(图
,则猜想①成立;若
,则猜想②成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0、(贵港)某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查阅资料】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O2。
助下,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猜想一:CaCl2和CaCO3;猜想二:CaCl2和
223211、请你参与下列探究:【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 5 5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
12、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19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C+CuO 澄清的 石灰水 澄清的 石灰水 止水夹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2)小周建议用图19的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
(填选项序号)的比例。
你认为小施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
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
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13、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 + 4HCl ===== 4NaCl + 2CO2↑+ O2↑+ 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Ⅰ.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
定样品的纯度。
(1)装置②的作用是:
(2)装置③的作用是:
(3)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
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 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
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
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
C.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Ⅲ.丙同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称取样品12.5g,滴加足量浓盐酸至样品反应完全,再将烧瓶中所有的液体蒸发、结晶、烘干,称得氯化钠固体11.7 g。则该样品的纯度为
14、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Na与CO2的反
应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部分装置如右图所
示):向盛有Na的装置A中通入纯净、干燥的
CO2,当观察到装置B中刚好出现浑浊时,点燃
酒精灯,同时继续缓缓通入CO2,Na剧烈燃烧,
产生白烟,燃烧结束后装置A中有黑色固体和
白色固体生成。
【资料卡】(1)K、Ca、Na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2)钠为银白色金属,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含有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
假设1:白色固体含有
;假设2:白色固体含有Na2O;
【反思提高】
Na在CO2中燃烧存在多个反应、生成多种物质。请你写出其中生成物仅为一种白色固体与一种黑色固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CO、CH4等)为原料来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
(1)工业上用天然气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CO和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得到的CO和H2的混合气被称为合成气,合成气在工业上可用于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新型燃料,还可用于冶炼某些金属。
(2)某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了合成气的制备,并设计实验验证合成气的还原性。
I.用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得到合成气.根据(1)中所写的化学方程
.合成气中CO和H2的质量比为
Ⅱ.用合成气还原足量氧化铜.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合成气→ 浓NaOH
【设计买验步骤】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装入药品,通人一段时间合成气。③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④缓缓通入合成气,加热装置C,使其充分反应。⑤停止加热,继续通入合成气至恢复到室温。⑥再次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完善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装置E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填实验步骤的序号)
中点燃(点燃前应对气体验纯)。
①装置C中出现
色物质。②称量数据如右表所示。
[现象分析和数据处理]
①甲同学根据装置C中的现象,认为是合成气中的CO和H2还原了CuO。
②乙同学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推测除了CO和H2以外,制得的合成气中可能还有未反应的CH4,且CH4也还原了CuO。试通过计算说明他的推测依据。
③丙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⑤中通入的气体会带走装置E中的部分水蒸气,使实验产生误差。你认为该误差对乙同学的推测结果是否有影响?
(选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对于CH4是否真的能够还原氧化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甲烷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生成CO2和H2O;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设计:该小组同学拟用纯净的甲烷气体和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①上图装置F中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②上图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
(填字母,且每套装置限用一次)。
[实验反思]除了可能是CH4也还原了CuO外,出现上表数据关系还可能是因为
(写出一个原因,并说明理由)。
16、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关信息】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 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分析讨论】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Ⅰ:固体成分是Na2CO3, CO2参加反应。
猜想Ⅱ:固体成分是NaOH, H2O参加反应。
猜想Ⅲ:固体成分是
,CO2和H2O均参加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
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验证Ⅰ: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有同学认为固体成分仅含有Na2CO3。 验证Ⅱ: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有同学认为
固体是NaOH。
请问此结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 验证Ⅲ: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写出反应方程
;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由验证Ⅲ的结果可知,验证Ⅰ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
【拓展延伸】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
17、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表演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魔术表演的热潮。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一位九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表演了一组化学小魔术,请你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其中之谜。
魔术一“奇花变色”
道具如图甲所示,该魔术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 红
色。该魔术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
(填字母序号)。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魔术二“瓶吞鸡蛋”
道具如图乙所示,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片刻后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该魔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魔术三 “‘清水’变‘牛奶’”
道具如图丙所示,当A溶液加到烧杯中,无色溶液变成白色浊液。若A为酸溶液,则A、B的可能组合:A为
(答案合理即可)。(只需写一组)
18、同学们在学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
(1)写出乙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是
,实验结束后,甲、乙两个同学将废液倒入实验室的废液缸,结果发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
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
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
19、有一实验事实: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但有铜生成,而且有较多的气体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一)探究:从物质组成元素角度分析,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实验:(1)甲同学为确定是否含有SO2,他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颜 10 10
第五篇:《《分离盐和水的方法》科学实验记录单》
科学实验记录单
材料员: 卫生员:
第六篇:《食盐的变化实验》
食盐的变化实验
试验方法一: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
试验方法二:把食盐水加热。
水泥的变化实验
试验方法一:把水泥中倒入少量的水。
试验方法二:加热水泥块。
第七篇:《浙教版科学九上专题复习导学案二——酸碱盐实验探究》
浙教版科学九上专题复习导学案二——酸碱盐实验探究
【知识解析】
一、验证NaOH溶液与CO2发生发应
本实验无直接现象,不便确定NaOH与CO2两者是否发生反应,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一般是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和生成物的出现,一般会有两种方法:如Na2CO3的生成或借助CO2气体反应消耗减少,使装置内压减小而引起外在形变来证明,但又有二氧化碳溶于水和与水反应也会使内压减小的干扰因素,可以设计了对比装置来证明。实验设计如下:
(1)塑料瓶变瘪
(2)不吹自大的气球
(3)瓶的魔力
(4)红色喷泉(如图甲)
红色喷泉说明:烧杯中用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是为了便于观察,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入烧瓶中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如果看到有红色喷泉现象,则证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
(5)烧杯中的水有何变化(如图乙)
说明:将分液漏斗中的NaOH溶液滴入装有二氧化碳的广口瓶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因为内压减小烧杯中的水会沿导管进入到广口瓶中,则证明了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
(6)注射器中的活塞有何变化(如图丙)
说明:用一支规格为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要求注射器的润滑性好),先抽取20ml的NaOH溶液,不要让针管内的液面上和软胶管里留有空气;再从盛有CO2的集气瓶里抽取20ml的CO2此时活塞处于40ml刻度处,立即把弹簧夹夹在软胶管上用力振荡针管内的溶液多次,停止振荡后活塞会自行向前慢慢推进,则说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
例题一:化学课堂上要学习碱的化学性
质,老师让两位同学和他共同做实验,
要求两位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
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如图①②所示,
老师告诉同学们,呼出的气体中只有
二氧化碳有可能与澄清石灰水和氢氧
化钠溶液反应.
同学们在吹气后观察到①中澄清
石灰水边浑浊,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使用
,针对②中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A: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B: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③、④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③中的软塑料瓶变瘪,④中
(2)小亮认为小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
小光同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的实验不严谨,若仍利用该装置,需要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反思拓展】探究结束老师说,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些角度可以是:
①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②通过
证明反应的发生.
变式一:(2014十堰)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大试管中,如图所示,结果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他们展开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同学们取少量大试管中的液体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
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探究二:反应后大试管中的溶液所含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佳佳认为溶质是Na2CO3,贝贝认为溶质是Na2CO3和NaOH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确定其反应是否反生,有同学设计了如右图的实验方案:先用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
pH,然后向其中滴加稀硫酸,边滴边测定混合溶液的pH,.请你分析上述方案中,为什么要
“当测定pH小于或等于7,”才可证明发生反应了,其原因是
二、氢氧化钠的变质检验
1.原因:敞口放置,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2.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如果产生气泡,说明已变质。
②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已变质。 ③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或硝酸钙等其他可溶性钙盐、钡盐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已变质。
3.检验变质程度的方法: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像上层清液滴加少量酚酞溶液,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部分变质;如果溶液呈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变质。
解释: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它的存在会影响到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在检验氢氧化钠前必须把碳酸钠除去,除去碳酸钠时不能用酸,因为酸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碱,因为碱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干扰原来氢氧化钠的检验。
例题二:(2014鄂州)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
溶液是否变质,小组内小明同学认为有两种可能: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
(1)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还有一种可能,请你补充出猜想3:
(3)探究启示:氢氧化钠必须
变式二: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闭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完成了实验探究。
假设1:只含KOH; 假设2:含KOH和K2CO3; 假设3:只含K2CO3
(1)成分中可能含有K2CO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 (3)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如下:
①“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检验; ②“固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③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变质试剂也有利用价值,从KOH和K2CO3的组成和性质看,这瓶变质试剂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
三、有关酸碱反应是否发生
方法一:借助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反应是否发生反应;
方法二:借助反应中的温度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反应; 方法三:借助反应中溶液pH的变化是否发生反应。
例题三:(2014宜昌)数字化装备正逐步进入宜昌市的各个校园。在盐酸和 氢氧化钠反应的过程中,下图是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的溶液pH变化图像。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当溶液呈中性时,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NaOH溶液的体积/mL
⑶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变式三:(2014汕尾)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学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5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现象为 _________ ,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褪为无色,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 .
实验二:对实验一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
猜想二:有NaCl和NaOH
猜想三:有NaCl和HCl
你认为猜想 _________ 不合理,其理由是 _________ .
【拓展应用】我国土壤的酸碱性有“南酸北碱”之说法,你认为需向酸性土壤中加入 _________ 进行改良.
四、离子溶液的探究
该类试题解题时要注意每加一种试剂检验出一种离子,加入的试剂只能与一种离子结合,所以要知道离子之间检验的规律。
-2-2-例题四:欲验证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3、SO4三种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分别用三种试剂
将三种离子检验出来(要求每加入一种试剂能够检验出一种离子),假设所加试剂均为足量,则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为(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四: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2+2+2-(1)粗食盐常含有少量Ca、Mg、SO4等杂质离子,实验室提纯NaCl的流程如下:
提供的试剂:饱和Na2CO3溶液、饱和K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
2+2+2—(1)①欲除去浊液I中的Ca、Mg、SO4离子,选出A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
2—(只填化学式),检验溶液中SO4沉淀完全的操作为
②加盐酸的目的是
③如果在实验室中完成下列过程,甲、乙两个过程均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甲
(2)工业上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盐酸,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用试纸检验电解食盐水阳极产物的方法是
【知识解析】
一、验证NaOH溶液与CO2发生发应
例题一:澄清的石灰水;【实验探究】(1)气球变大(合理说法均可);(2)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
【反思拓展】检验生成物.
变式一:探究一:有气泡冒出
【实验验证】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反思】排除因硫酸的加入,稀释氢氧化钠溶液而引起pH减小因素的干扰.
二、氢氧化钠的变质检验
例题二:(1)该溶液部分变质
(2)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或BaCl2)溶液
变式二:(1)2KOH+CO2=K2CO3+H2O (2)有无色气泡产生 (3)①过滤 ②CaCO3 ③将碳酸钾完全反应掉,防止对接下来的实验干扰 (4)作钾肥(制取氯化钾等)
三、有关酸碱反应是否发生
例题三:⑴NaOH+HCl=NaCl+H2O
⑶NaCl、NaOH(或氯化钠、氢氧化钠)
变式三:实验一:溶液变红,HCl+NaOH═NaCl+H2
实验二:二,此时溶液呈无色,而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拓展应用:碱性物质.
四、离子溶液的探究 例题四: HNO3;Ba(NO3)2;AgNO3 变式四:(1)①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稍待片刻,待沉淀沉降完毕,上层出现清液,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生成,则沉淀完全 ②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③搅拌;引流 (2)2NaCl+2H2O2NaOH+Cl2↑+H2↑;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放在阳极区气体中,试纸变蓝色,证明有氯气生成
【巩固练习】
2. C02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被吸收,使罐内气压减小
2A1+2NaOH +2H2O == 2NaAlIO2 + 3H2 ↑
3.(1)乙.
(2)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3)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只有Na2CO3.
4.(1)酚酞溶液;稀盐酸;
(2)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不明显;
5.H2SO4+2NaOH═Na2SO4 +2H2O;
猜想四或四;
NaOH或氢氧化钠;
有气泡产生;
pH试纸浸入溶液中;
BaCl2与Na2SO4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 仪器不干净,含有酸性物质(合理均可)
7.【做出猜想】盐酸和氯化钙
【方案设计】碳酸钠溶液,有气泡冒出
【方案反思】酚酞遇碱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时都不变色,所以通过酚酞不变色就认定只有氯化钙不全面,还可能是含有盐酸和氯化钙;
【反思与拓展】向废液中加入碳酸钙,当不再产生气泡时,停止加入碳酸钙,过滤既得只含有氯化钙的废液
【结论】反应物是否过量
NaCl和NaOH;氢氧化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铜溶液等铜盐溶液
产生气泡;取反
第八篇:《科学实验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29)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谁的溶解能力强?
五、课后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五、课后反思: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器材: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 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实验过程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五、课后反思: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37。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等实验器材。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
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音叉是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我听到周围的声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强有的(弱)。
五、课后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停止,声音就消失。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
六、课后反思: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
3.小提琴的弦越细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出示记录情况。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伸出桌面的尺子越长,产生的声音就越(低)。
2.小提琴的弦越短,产生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
第九篇:《抗盐实验数据统计 (1)》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关于盐的科学实验”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关于盐的科学实验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中氨含量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