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存在不满的想法的意思不满1千伏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视角:“无条件的爱”存在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视角:“无条件的爱”存在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个关于爱的)事实的真相是:与其说,爱是由那个被爱着的人所定义,不如说爱是由选择去爱的那个人所定义。”“The truth is this: love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one being loved but rather by the one choosing to love.”&—— Stephen Kendrick, The Love Dare生活中,总能听到许多人谈论“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总是被奉为“真爱”,甚至是最至高无上的“爱”。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穿越重生种田总裁等小黄文的世界之外的这个现实世界里,”无条件的爱“真的存在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我们谈无条件的爱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什么是无条件的爱?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爱和关系是两件事。我爱着一个人,但我可能并不和ta处于一段关系中。要想讨论无条件的爱,首先要把这一点铭记于心。1. “无条件的爱”的四个特点1.1 不索取当我们无条件地爱着一个人,我们只在乎对方是否幸福快乐,并不在意是否能从这份爱里得到什么(Pool, 2012)。但这并不阻止我们从无条件的爱里获得幸福,相反,是这种“不索取”让我们更能在爱里感受到幸福。&1.2 爱ta本来的样子在古希腊人对爱的描述中,“Agape Love”最接近我们对无条件的爱的定义——无论何种情境或无论对方是否可能让自己失望的情况下,我们都愿意选择去爱。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Davenport, 2013),或者说,我们的爱只因为Ta是Ta。为人父母可能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1.3 对差异的包容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也意味着我们愿意包容对方不同于我们(embrace differences)的人格特质,看待世界的态度,甚至只是普通的习惯爱好。因为正是有了这些不同,Ta才成为了我们所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人。无条件的爱让我们认识到成长环境、生命经历以及行为秉性对个人造成的影响,进而接纳彼此的不同。——也是这个意义上,无条件的爱让我们变得更成熟。咨询关系中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接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条件的爱的体现(虽然咨询关系绝不是无条件的关系)。1.4 本质更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觉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但我们认为,比起感受(feelings),无条件的爱更多时候是一种行为(behavior),是我们把脆弱的自己、全部的自己交给一份未知的感情的一种选择,是一种不在意结果地为一个人付出的信念 (Pool, 2012)。因此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可以被习得和强化的。2. “无条件的爱”不是什么?2.1 无条件的爱 不是 盲目的爱 (Blind Love)上述这种“接纳”并不等同于盲目认同,并不是让我们回避现实,无视对方的正面或负面的特点不顾一切盲目的爱。无条件的爱中的“接纳”是正视对方的本质(essence) 和理解对方的过程,你清楚地看见对方,而不是用自我欺骗维持爱。而这就很像是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对于来访者不评判的认识和理解。那些和伤害自己的人在一起,无底线忍受的人不是出于无条件地爱,他们只是盲目地爱。&2.2 无条件的爱 &不是 (病态)依赖共生的爱 (Co-dependent Love)对于“无条件的爱”的误解并不止“盲目的爱”这一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尽力读懂对方心思,并时时刻刻无条件满足对方任何需求,甚至包括那些极为自私或苛刻的要求。而我们认为,这与其说是无条件的爱,不如说是一种病态依赖共生的爱(Davenport, 2013):一方因为另一方的付出而感到满足,而付出方也因为自己能够取悦他人 (people pleaser) 而感到快乐。但是,现实的关系中,病态依赖共生的爱常常容易因为一方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另一方的付出得不到肯定而结束。(回复“共生”给公号,查看“什么是依赖共生关系?)不同于此,无条件的爱强调我们要首先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而不是放低自己取悦他人。因为只有当我们无条件地爱着自己,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被无条件地爱着是什么感受,也才能学会无条件地去爱别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可以被习得的行为)。然而,Lancer, (2015) 指出,无条件的爱虽然存在,但它并不是一段关系的全部,而是在关系中偶尔闪现的幸运。他说,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相爱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总是有条件的爱,而有些时刻会出现无条件的爱,正是这些时刻的存在让亲密关系和一般的关系变得不同,变得更激烈、更扣人心弦。不同于爱,所有的关系都是有条件的人格心理学家Jeremy Nicholson认为,不同于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双方的合作。爱可以是一个人的事,但关系一定不会是一个人的事。他认为,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条件的关系。因为在关系中,双方(也可能是多方)都不可避免地要带入各自的想法,理由和抉择。我们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宗教信仰等等都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对人事物的偏好、癖好、品味,和个性化需求 (Lancer, 2015)。这些毫无疑问地将影响着我们投射在同伴关系、两性关系、甚至亲子关系中的“条件”。我们希望对方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也希望Ta能符合我们对关系伙伴的条件定义。Farouk Radwan认为,那些我们童年未被满足的愿望/需求影响着我们成年选择关系伙伴的条件。有时候,对于满足需求的渴望甚至成为了我们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理由,而我们甚至可能对这样的渴望浑然不知。我们的需求和欲望隐含在我们对关系伙伴在外貌、个人风格、存在感、情感支持、以及其他所有Ta能为我们做的事之中,这些便是普遍存在于关系中的条件。一段关系总是建立在条件基础之上的。而健康的关系,需要双方都认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条件,并在不断的沟通和承诺中逐步对对方的条件有清晰的认知。这件事说起来似乎有些残忍——真实的东西往往乍一看显得残忍,却实际上能够最大程度保护我们。你和你的好朋友,是为什么能够形成和维持好友的关系?你和你的爱人?你和你的父母?在咨询关系中,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有可能忘记条件的存在,而对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误以为我们的关系足够好”,而作出让对方不舒服的行为(如过分入侵对方的私人空间)、或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如父母希望孩子一切服从自己)。清楚的认识到条件的存在,能够帮我们认识到各自的边界和不可突破的极限 (limits),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知道可以期待对方做哪些、不应该要求对方做哪些。这样就能够把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保持在不让双方不适的范畴内。同时,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平衡付出与收获。在关系中一昧地付出与妥协只会让关系成为一边倒的控制(one-sided domination)和操纵 (Nicholson 2011; wikiHow, 2016)。如何无条件爱人且拥有有条件的健康关系?心理学家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段感情能够长久的关键。因为,我们为彼此的幸福不求索取的付出,以及无条件接纳和爱彼此本来的样子,能让双方都感受到亲密的连结和幸福。但它不是时时刻刻的,而是有些时刻的。同时,健康的关系是一段长久的感情的基础。因为,在健康的关系中,我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条件”,从而能够平衡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使得关系得以长期持续。无条件地爱他人,首先要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Davenport, 2013; Lancer, 2015; wikiHow, 2016)。只有当我们有能力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无条件地接纳他人。也只有当我们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愿意相信自己值得被他人同样无条件地爱着。无条件地爱不能去小心翼翼的保护、也不是替对方做所有事。正如我们在 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遗憾和失败是成长的重要机会。过度“保护”不但不是为Ta的幸福快乐付出,反而会使Ta错失成长的机会,它更不是无条件的爱。而任何一段健康的关系中都会有给予也有索取,只不过在有些关系中这种给予和索取很显然,比如咨询关系中,给予金钱、索取服务(关注、关心、爱);而在有的关系中,这种给予和索取更隐晦。即便是通常被认为无条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也会索取一些尊重、关心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因此,平衡一段关系中的付出与给予,对维持健康的关系来说至关重要。对此,Shasta Nelson 提出了在关系中如何平衡付出与收获的六个原则:1.了解自己的极限,不要超越自己能力地付出。你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忍耐度有清醒的认知,因为长期超越能力的付出,会使我们陷入沮丧和自我怀疑。2.扩大社交圈。我们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需求要被满足。扩大社交圈,可以让满足需求的任务被分散在更多不同的人的身上,也降低了对特定某一个人的不合理/超负荷期待。3.“平衡”并不意味着平等,即,我们所得到的、和付出的并没有绝对量化的对等关系。这种平等是说,一方面,我们的付出和给予无法在数量上对等,斤斤计较、害怕输赢并不是寻求平衡。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对方给予和我们付出的东西一模一样的东西。付出和给予,是一个更意义化的过程,可能你们都在给出“关心“,但你们个人的经历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表达、处理方式,也许你们给出同样东西的表现会截然不同。我们需要尝试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在“给予”中强加自己的偏好。KY主创有话说:我个人的体验是,无条件的爱并不想想象那样,只需要热情、只需要感受到强烈吸引力就能够达成,它需要的恰恰是成熟、是对复杂性的忍受度。另一点体会是,过去我曾认为,“救赎”存在于“无条件的被爱”里,后来我慢慢发现,“救赎”更存在于“无条件的去爱”里。都是很难解释的感受,懂的人会懂的吧。
发表评论:
馆藏&14195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邱晓蕾大夫本人发表
心里不存在的想法,在醉酒后说出来,是什么情况 5号喝醉酒...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把我内心里藏着的都挖出来,我想看看内心的世界里到底有什么,是人面兽心还是正常的
您好,喝醉酒后可能意识是不清楚的,所以会胡乱说话
状态:就诊前
为什么会说些心里没有的话,无风不起浪不是嘛,我快精神分裂了
长期憋在心理的话可能趁着醉酒说出来
有可能是胡言乱语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点击中的"免费咨询"描述病情
3.成功后,医生会在24小时之内回复
疾病名称:恐惧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这是强迫症吗还是恐惧症
病情描述:特别怕血,看到鲜血就会联想到各种东西,主要是怕血液传播艾滋病,动物从身边走过,也感觉被咬,就会去卷裤腿看有没有伤口,拼命检查,去人多的场合感觉不自在,不安全,老是怀疑有人用针扎我,...
疾病名称:头晕乏力没精神静不下心来&&
希望得到的帮助:做过检查都沒问题这是怎么了
病情描述:体-检误诊让我想了一年多,之后就头晕乏力没精神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邱晓蕾大夫的信息
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失眠症,恐惧症,自闭症,婚姻家庭等关系咨询
邱晓蕾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精神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脑科医院
南昌大学二附院
心身医学科
广州市脑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热点问题推荐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其它问题]咨询次数:1浏览:20好评系数:0第1次咨询请帮我解答一下就好了。您好!&请明确您的具体困惑好吗?&&,我的微信:期待你的到来。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未评价本案例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525心理网微信服务平台
您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
大家在看什么案例热门城市: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课件1.ppt18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专业技术人员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理综合门诊部
心理治疗师
张子明 什么叫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趋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人的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健康人格、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要求人们不能仅以躯体状况来评判一个人的健康,而应以躯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诸方面综合评判一个人的健康。 健康的十条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人生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自如。
一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一)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行为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基础,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心理健康对各项工作包括婚姻家庭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一个常规和常理的角度看,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合理正常的行为,非健康的心理,会导致异常,或者偏执的言行。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况。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从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里有鬼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