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前一句生命绿色的前一句

在和谐共赢中推进绿色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鲁芳]
相关链接&&
Copyright www.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号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绿色环保口号
您当前位置: &
绿色环保口号
发布:&|&分类:&|&
  绿色环保  1、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2、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3、让绿色的希望从校园萌芽。  4、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5、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纸屑远离我们的校园。  6、让校园变成绿色家园,让祖国变成绿色宝库。  7、凝聚低碳力量共筑想。  8、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9、保护树木,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10、人类只有一个惟一的家园&&地球。  11、美好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建设。  12、越低碳悦生活。  13、花草树木对人笑,因为人类爱环保。  14、环保不分民族,生态没有国界。  15、保护环境系各人,美化校园靠大家。  16、美我校园重在每一举动。  17、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18、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19、同享低碳精彩共赢绿色未来。  20、低碳新时尚,中国正能量。  21、用我们的爱心,迎来校园的一片绿。  22、喝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这需要您每时每刻爱护环境!  23、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4、追求环保时尚,参与绿色消费。  25、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的河道。  26、全民同心低碳同行。  27、关心环保,从现在做起,支持环保,从小事做起。  28、学校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29、学校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30、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31、尊崇自然、敬畏。  32、保护蓝天碧水,建我绿色家园。  33、改善空气质量,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34、请别乱坎树林,让空气更加清新。  35、把绿色带入校园。  36、123,321,保护树木是第一。  37、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生态文明。  38、人人爱花草,空气环境好。  39、倡导绿色生活,争做环保先锋。  40、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绿色GDP。  41、为文明喝彩为低碳点赞。  42、爱护环境,珍惜生命。  43、我是环保一员,我为环保做贡献。  44、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家园。  45、多一份低碳少一份&霾&怨。  46、共建绿色城市,同享温馨生活。  47、人间知音难觅,校园草坪难培。  48、实现碧水蓝天,建设美好家园。  49、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50、气候改善始于低碳。  51、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52、举手之劳,美化校园。  53、校园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54、空气能让我们生活,保护树木就等于保护空气。  55、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的肺。  56、低碳每一天中国美一点。  57、生命来源自然,健康来自环保。  58、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59、爱花、爱草、爱树、爱校园。  60、保护蓝天碧水。  61、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62、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63、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64、保护戈壁植被,防止沙尘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65、天天低碳日人人低碳行;  66、用心呵护绿色,用爱浇灌家园。  67、为了校园更美,请勿摘花。  68、环境整洁,大家开心。()  69、洁净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是我们共享的,每个人都应对环境保护尽一份义务。  70、多种一棵树,世界上就多一片绿色。  71、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72、草木无情皆愿翠,行人有情多爱惜。  73、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74、种一棵树,就像给校园一份礼物。  75、关注生态,呵护健康。  76、用我们的小手放飞绿色的希望。  77、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78、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79、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80、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81、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82、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83、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创建生态宜居城镇。  84、让校园成为绿色殿堂。  85、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86、保护地球,就从美化校园开始吧!  87、青草绿树你我他,咱们同住一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绿色的生命演讲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绿色的生命演讲稿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保护地球环境 共赢生命绿色111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保护地球环境 共赢生命绿色1111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十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我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全国一些地区持续遭遇雾霾袭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有些国家和地区,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坚持陆海统筹,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全面推动能源节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维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因素不可或缺。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在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积极承担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要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落实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
  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搭好基础性框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原茵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效性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