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犹恐其生活奢靡 贪图享乐而不顾其行也如何停顿

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语文版带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语文版带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语文版带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九年级语文(下)(语文版)第七单元检测题(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倏(shū)忽&&&&& 混沌(dùn)&&&&&&& 纪(shěng)子&&&&&& 陟(zhì)罚臧(cáng)否B.吐哺(bǔ)&&&&&& 睿(ruì)智&&&&&&& 桀(jié)纣(zhòu)&&&& 二十有(yòu)一年C.疲弊(bì)&&&& 珍羞(xiū)&&&&&&& 驽(nú)钝(dùn)&& 行(xíng)阵和睦 D.强聒(guō)&&&&& 怨谤(bàng)&&&& 壬(rèn)人&&&&&&&&&& 夙(sù)夜忧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南海之帝为倏(叫、叫做)&&&&&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B.北海之帝为忽(的)&&&&& 辍耕之垄上(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夫贵为天子(发语词,不译)&&&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D.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所以)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B.守以畏者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裨补阙漏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B.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C.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D.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5.综合性学习。(8分)品读先贤,传承中华文化。学校开展“走近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以“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为开头写一段不超过100字的简短发言稿。 &&&&&&&&&&&&&&&&&&&&&&&&&&&&&&&&&&&&&&&&&&&&&&&&&&&&&&&&&&&&&&&&&&&&&&&&&&&&&& 二、理解(40分)(一)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甲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乙文】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rè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被外族人统治。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6.【甲文】出自课文&&&&&&&& ,本篇文章是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出师北伐,临行上此& 文给&&&&&&&&& (人名)。(2分)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志虑忠纯:&&&&&&&&&&&&&&& (2)悉以咨之:&&&&&&&&&&&&&&&& (3)严闻亮卒:&&&&&&&&&&&&&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9.【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1分)&&&&&&&&&&&&&&&&&&&&&&&&&&&&&&&&&&&&&&&&&&&&&&&&&&&&&&&&&&&&&&&&&&&&&&&&&&&&&&& 10.阅读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对联中的“两表”指的是&&&&& 、&&&&&& ,“一对”指的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选文有改动)【注】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lù)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1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1)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2)臣得暖衣饱食&&&&&&&&&&&&&&& 食:吃(&& )(3)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4)公不说,趣召晏子&&&&&&&&&&& 说:通“悦”,高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夫子之禄寡耶?&&&&&&&&&&&&&&& 辍耕之垄上B.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无从致书以观C.于臣足矣&&&&&&&&&&&&&&&&&&&&& 皆以美于徐公D.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朝而往,暮而归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1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三)(;甘肃武威)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7分)【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注】①辟命:征召,任命。②仄陋:指地位低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吴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15.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采贤俊于岩穴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D.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17.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1)凡三往,乃见(&&&&&&&&&&& )&&&&&& (2)先主遂诣亮(&&&&&&&&&&& )(3)欲信大义于天下(&&&&&&&&&&& )&&&& (4)昔武王伐纣(&&&&&&&&&&& )18.翻译【甲】文中画线句。(2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面。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20.刘备为求贤而_________(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人才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舜发于______________,傅说举于______________,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_______________。(5分)三、写作(40分)21.根据要求。&&&&&& (1)题目:不走寻常路&&&&&& (2)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苹果树说:“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茫。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 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作一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九年级语文(下)(语文版)第七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1.B[A.臧(zāng)否;C.行(háng)阵和睦;D.壬(rén)人。]2.B[辍耕之垄上(去,往)。]3.A(B.“畏”通“威”,威严的意思。C.“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D.“阙”通“缺”,缺失。)4.B(成分残缺,谓语“采取”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扣分”的后面加上“的措施”。)5.示例(1):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他“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立志要学有所成,他为读《易》而翻断了穿竹简的牛皮绳,“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至今还激励着人们勤奋读书。示例(2):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他向师襄子学鼓琴,不仅熟习乐曲及弹奏技法,而且能够从中领会乐曲的意蕴志向,甚至体会到了乐曲作者之为人,令老师也对他肃然起敬,其好学精神令人钦佩。(发言稿的中心是论述孔子的好学精神,所选取的材料要跟这个观点一致,举例要真实,语言要精练;注意不要超过100字。)6.《出师表》& 刘禅(该题是对课文有关知识的考查,弄清该文的写作背景,就能正确解答该题。)7.(1)忠诚&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忠”字古今意义差别不大,都可以理解为“忠诚”或“赤诚无私,竭心尽力”。“咨”是“询问”的意思,古今差别不大。“闻”在古文中常被解释为“听,听到”,如我们学过的“渐闻水声潺潺”“如闻泣幽咽”等,这里引申为“听说”。)8.(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1)翻译时我们可以按照字字对应的原则,即将原句中每个词语的意思都翻译出来,尤其是“是以”“简拔”“以”“遗”等词要翻译正确。(2)翻译时要注意“为”“平直”等词的翻译。]9.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文题是要求我们找出【乙文】中能体现赏罚严明的句子。只要准确理解了【乙文】的意思,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10.《出师表》& 《后出师表》& 《隆中对》(做此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来分析。诸葛亮曾写了《出师表》《后出师表》,所以“两表”的答案比较容易得出。“一对”我们可以结合“对”字分析,联系陈寿的《隆中对》可分析出此题答案。)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汉、魏以来,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建议皇帝将廖立、李严贬到南中。廖立听说诸葛亮逝世了,哭着说:‘我就要被外族人统治了!’李严听说诸葛亮逝世后,生病死了。所以陈寿说:‘诸葛亮处理政事,开诚布公,尽忠心。做事忠于职守、对时局有利的,即使是他的仇人也一定奖赏;犯法怠慢公事的,即使是他的亲人也一定重罚。’爱卿你们怎么能不仰慕他呢?”11.(1)√& (2)√& (3)×& (4)√[(3)题中的“遗”读wèi,是“赠送”的意思。]12.B(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C.对于;比。D.表转折关系,却,但;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13.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翻译时应在抓住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句中“节”是动词,节制;“养”,供养;“以”,来;“先”,形容词作动词,做表率。)14.节俭;以身作则(或:能做表率)。(分析晏子的品质,要从他做的事、说的话入手。如“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可见其节俭。国君送他豪华大车,他“三返不受”,并且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可见他考虑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晏子上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发现了这种情况,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旧的车马可以自己用,我已经很满足了。”晏子出宫后,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然而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却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国君在上乘豪华大车,我在下也乘豪华大车,这样,我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姓不讲礼义、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的行为了。”最后,晏子还是辞谢了景公的好意,没有接受豪华的车马。15.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给文言语句划分节奏,可先通读选句,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停顿。文言文朗读停顿有两种:一种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种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16.D[D项中“乎”都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吧”。A项,“于”分别译为“介词,跟,和/介词,在”。B项,“之”分别译为“代词,他(徐庶)/助词,的”。C项,“而”分别译为“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顺承,不译”。]17.(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凡”的古今意义不一样,在句中可译为“共,总共”;“诣”在句中可解释为“拜访”;“信”在句中为通假字,通“伸”,伸张;“伐”的意思和现代意义相一致,译为“讨伐,征讨”。)18.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句中的“就”解释为“接近、趋向”,“就见”的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屈致”解释为“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枉驾”解释为“屈尊”,“顾”解释为“拜访”。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释义,翻译通顺即可。]19.B(B项,两处语句都运用了类比的写法,强调所写事物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A项,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写了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对他的评价以及朋友对他的评价,对其进行了侧面。C项中文言句式“……者,……也”是判断句的一种标志。D项中举大禹、文王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的道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20.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此题是对识记能力的综合考查。第一空写成语,根据“刘备”“求贤”“对人才的认知”等提示语,可以很容易想到“三顾茅庐”;第二空填选段中人物的主要观点,根据选文内容,蔡洪以夜明珠、璧玉类比,举大禹、文王的例子,自然引出“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的观点;后三个空根据人名“舜、傅说”的提示,根据“举于市”的提示,链接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背诵默写出相关内容即可。)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问他说:“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的人当中寻求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选取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亡国的遗民,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这次征召呢?”蔡洪回答说:“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之士的诞生地,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不驯服的百姓迁到了洛阳,恐怕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吧!”21.思路点拨:(1)全命题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审题立意能力。题目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而且非常有现代气息。“不走寻常路”的话题完全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可以让人人有话可说。从解题思路来看,“不走寻常路”当然要求同学们从选材和立意上寻找一些特别之处。可以写莲、梅、竹、菊等植物与众不同的风格;可以写屈原、陶渊明、李白选择的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也可以从民族、社会的角度,写中国、美国等的特别之处。所以,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关键要看同学们自己能否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立意和材料。(2)材料以寓言的形式呈现,通过小橡树成长的经历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怎么做呢?联系了中学生的现实。那么,从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来看:苹果树和玫瑰花的建议并不正确,小橡树一开始的盲目听从使其越来越迷茫。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成长过程中需要有选择地听从他人的意见,不盲从。后来,小橡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最终成长为一棵大橡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人应该相信自己,有主见,并坚定地走下去,走自己应该走的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例文(1):不走寻常路他不健全,但很乐观。他不健全,但很坚强。他不健全,但他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生活路。去新华书店,顺手拦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子没有同往常一样往大道上走,而是弯进了一条清幽的小道。我正纳闷,只听车夫说:“这里人少,安全,又安静。可以给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他居然不走寻常路。我笑着打量着他,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马甲,修得平齐的发丝中掺着银丝,大概有50多岁了吧。车前行着,我却开始奇怪,上好的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三轮车一样。目光往下一移,却猛然发现,他居然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那截空空的裤管,挽了个疙瘩,悬在空中,随着他蹬车的频率,先向前一冲,片刻停顿之后又向前一冲。为了加快蹬车的速度,他的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前倾,以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那唯一的一条腿上。望着那截空空的裤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十七出头,100多斤的体重……我几次想下车,却又怕玷污了一些圣洁的东西。前面是一段上坡路。我说:“我先下车,帮你把车推过去吧。”他连忙制止:“不用,不用,这点坡都爬不上去,我咋个挣钱生活呀。上次,我还靠我这条腿,载着两个老外游过嘉兴呢!”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的确是个不一样的人。车子遇上陡坡,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车夫弓起身子,加速向前蹬,车子发出“吱吱”的尖叫声。他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根筋。我想,他此时的脸一定是紫红色的,那单薄的衣服包裹下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车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眼前的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在我看来他无疑是个强者。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选择消沉,而是扬起自信的风帆。残缺的腿,注定了他会有特殊的一生。他却走了不一样的路,就像弯进那条小道。人力车夫,很平常的工作,但对于他,要比正常人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挣来了坦荡的生活。他是在与自己较劲,同命运抗争。那条仅有的腿,撑起了他整个人生的重量,撑起了他整个人生的尊严,撑起了他整个人生不寻常的路。【点评】文章中,“不走寻常路”一语双关,既指车夫选择的骑车路线,车子没有同往常一样往大道上走,而是弯进了一条清幽的小道,更是代表了残疾车夫与命运抗争的一生。“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选择消沉,而是扬起自信的风帆。残缺的腿,注定了他会有特殊的一生。他却走了不一样的路,就像弯进那条小道。”饱含感情的语句将两层含义统一起来,在文章的最后加以升华。例文(2):走自己的路幼时,初学走路,祖母耳提面命:“走路时不要东张西望,要看着脚下。看到果皮一定要绕开。”可是每每因为顽皮故意踩进了水坑,弄脏了新买的裙子。 后来,进了学校,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这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我常常在心里嘀咕:为什么丑小鸭一定要变成白天鹅,当自己不也挺好? 一天天长大,经常因为特立独行处处碰壁,然而即使撞了满头包也不打算回头,只因为既然选择了荆棘路,就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放弃。 为什么要用关切的目光束住我高飞的翅膀?你可知为了心中的天堂,即便命中注定有一千次跌倒,我愿意第一千零一次爬起,继续前行。为什么要用你的经验将我的未来否定?你可知我不爱平坦的大道,却偏爱幽径旁的风景?没有经过挫折的孩子如何长大?没有梦想的人如何生活?一辈子走在别人铺就的通途上,波澜不惊,真的就是你想给我的生命?那与复制有何区别?我相信上帝给我们的使命是开创。 请不要用既定的规则束住我的脚步。我愿学伯牙断琴,只为知音。千百年来,多少人将此引为憾事,我却欣羡高山流水的惺惺相惜。伯牙失琴,内心如何不痛苦?然而知音的故事已成神话,又何必在乎世人喧嚣不息的掌声?以琴慰友,子期知伯牙之音,伯牙知子期之心。 请不要用既定的规则单调了我的人生之路。我愿学东坡正直敢言,装满“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流放岭南,仍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既已选择了为百姓的利益据理力争,就已做好了承担后果的准备。即使跌得遍体鳞伤,也要为生活高歌,至少这比苟且偷安的日子好很多。 请不要用你的方式决定我的人生,请不要以爱的名义否定我的梦想,请不要再将我当成长不大的孩子,请放开忧虑的双手,让我走自己的路。即使我刚刚踩在了果皮上,现在摔倒在地,我也会对生活微笑,对命运微笑,对你微笑。 请以宽容的目光对待我的坚持,请让我走自己的路。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优秀作文。小作者笔下的文字,宛如一条情感的小溪,潺潺而来。文章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走自己的路”这个立意点,以此聚集材料,选择角度,着力表现出“走自己的路”的魅力,使文章的立意准确而脱俗,具有个性的光彩。文中材料丰富,表达形式多样,或明引或暗用,或排比或反问,或长句或短句,使得语言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结尾两段的句子更似一江春水,让情感的潮水喷涌而出,让我们领略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扎实功夫。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 c o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晏子廉政思想的自律性、为民性及榜样性,政治思想史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晏子廉政思想的自律性、为民性及榜样性
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作为齐国的两位著名贤相,&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晏子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其个性特点各有不同,晏子以为国为民之&一心事三君&,针对他们的弱点进行相对应的补救。三君中,景公以奢侈淫佚著称,&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晏子为景公臣数十年,他强烈反对景公的奢侈无度,在劝谏景公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廉政思想,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晏子能够做到律人先律己,使其廉政思想具有鲜明的&节俭力行&的实践性特征。所谓实践性特征,就是晏子的廉政思想来源于其行政实践,同时又规范、指导其行政实践。它包含自律性、为民性、榜样性等内容,只有严于律己、&节俭力行&,不汲汲于物欲的追求,才能廉政为民、勤政为民,才能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君主无限制的奢靡欲望,在潜移默化中为其他大臣树立可供效法的榜样。
  一、自律性
  强烈的自律意识是晏子廉政思想实践性特征的基本点。所谓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对个人而言能够加强内在修养,提升道德操守,对从政者来说,能进一步强化廉政意识,做到清正爱民。晏子认为社会环境对人具有&汨常移质,习俗移性&的制约作用,譬如&兰本&,如果将它&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只有通过个人的自觉认识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这种制约的作用,&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赢矣,故君子慎隐揉。和氏之璧,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故君子慎所修。&
  所以晏子时时事事反躬自省,修身养性,达到了常人难及的程度。在梁丘据慨叹至死不及晏子时,他总结自己的修养之道时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难及也。&
  具体说来,晏子是通过对其心、其身、其家等三个方面的严格要求,来使自己做到廉政勤政的。
  首先,自律其心。律心,表现的是人对待名利的态度。人生总会遇到名与利的诱惑、得与失的考验,何况贵为一国之相的晏子。名利得失观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讲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在宗法等级制下,臣子的名利得失往往取决于国君的态度,因此许多大臣为一己之名利舍弃为政为人的原则,千方百计投君主之所好,成为罔顾国事、践踏自我人格的&奉馈之臣&&茵席之臣&,如梁丘据、裔款等。
  晏子也追求&荣名&,但他追求的是为国为民的&忠臣&之名。在君臣关系上,晏子提出了&和而不同&论,把君臣关系看成互补相辅而非单方面的绝对支配与服从。他把国君和社稷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自己是服务于国家内政外交的&社稷之臣&,在人格上与国君是平等的,国君应以礼相待,不能像使唤仆役那样对&社稷之臣&呼来喝去。所以晏子说:&君顺怀之,政治归之,不怀暴君之禄,不居乱国之位,君子见兆则退,不与乱国俱灭,不与暴君偕亡。&
  政治清明就兼济天下,尽到自己应尽的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碰到暴君乱国,就独善其身,保持住自己的气节,决不同流合污,做到&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而一个人的社会名望取决于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如果&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却标榜自己为&成行义者&,这无非是沽名钓誉罢了,不是晏子所追求的。
  在对待&利&的态度上,晏子认为足欲则亡,&利过则为败&,所以他不敢贪多,只要&暖衣饱食,弊车驽马&,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就可以了。晏子之所以&贫而不恨&,不以菲食蔽衣为憾,是他自觉&以善为师&,使自己成为一个忠臣、仁人、智者。对于齐景公的千金厚赐,他认为&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坚决推辞不受。晏子还认为,对于&利&,&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争竞之心一起,必然导致&怨利生孽&,结果是&分争者不胜其祸&,落的个家败人亡的下场,不要说没有争到,即使争到了,也没有福气享受。只有&辞让者不失其福&,表面上是损失了一部分金钱、财物,但也避免了因纷争而招惹的杀身之祸,也才有资本享受现在的生活。
  总之,晏子严于修心,其名利观的根本是做一个&称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的忠臣。他主张&德厚而受禄,德薄则辞禄&,在他看来,&德厚受禄,所以明上也;德薄辞禄,可以洁下也&,修心的落脚点在于为政之德。
  其次,自律其身。每个人都有正常的七情六欲和爱好,&五色&、&五味&、&五音&、财宝等都是好东西,也是正常的享受,但如果把握不当,沉迷其中,反易成为不良嗜好,特别是对于有权势的为政者来说,这些欲望和爱好如果不掌握好度,恰恰也就成了&糖衣炮弹&容易打中的软肋。晏子清醒的认识到&足欲&的危害,以&尚俭&来对抗个人的私欲。
  在衣、食上,晏子菲食粗服,以&饱食&蔽体保暖为度。他吃的是&脱粟之食&,以&炙三弋、五卯、苔菜&等为菜肴;为避免浪费,做饭以够吃为限,以致景公的使者突然到他家里,没有准备的晏子&分食食之&,结果&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他衣着简朴,甚至&布衣鹿裘以朝&,并不顾及如此简陋的衣服是不是有损齐国国相的体面,而是把省下来的钱财&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在住、行上,晏子同样毫不讲究。他乘弊车,&驾驽马以朝&;他的住房&近市湫隘&,不仅简陋,地理位置尤其不佳,连景公都认为&嚣尘不可以居&,但他认为&近市,朝夕得所求&,能够了解民生疾苦,也就不以噪杂简陋为意了。
  衣食住行,是人的第一需要,没有不行,可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就是在挖一个埋葬自己的大坑,不仅不利于修养身心,更不利于执政治国。当景公因晏子&弊车驽马&而赏赐给他&辂车乘马&时,晏子坚辞不受,他对景公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糜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晏子就是以自己的俭朴为百官、百姓作出榜样,从而改变齐国尚奢的风习。
  虽然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人之所以为人,是他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其社会属性,能够控制自己的本能欲望。对于拥有权利的官员来说,具备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资本,如果在金钱与美色面前把握不住自己的本能欲望,就会成为金钱、美色的俘虏,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所以,律身,不仅要看对待金钱的态度,也要看对待美色的态度。而恰恰在对待女色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晏子律身之严。
  在对待结发之妻的态度上,他牢记妻子的托付终身之情,不因妻&老&而&纳少&、娶&姣&。面对田无宇对他位高权重却&以老为妻&的嘲笑,晏子凛然还击:&婴闻之,去老者,谓之乱;纳少者,谓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婴可以有淫乱之行,不顾于伦,逆古之道乎?&当景公想把自己&少且姣&的&爱女&嫁给晏子以替换其&老且恶&的妻子时,一般人恐怕是求之不得攀之唯恐不及的,但晏子却坚决拒绝了,他对景公说:&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托乎老,姣托乎恶,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
  其对&老妻&的拳拳之情实属罕见。晏子不仅不&纳少&,不娶&姣&,对弱女子的托身求助也是施恩不望报。景公很喜欢一株槐树,为此下令&犯槐者刑,伤之者死&。有一个人因为醉酒无意损伤了槐树,景公就派人把他抓了起来预备治罪。为了救自己的父亲,那人的女儿到晏子家,&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听说后,首先反思自己:&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却并没有把人打发走了之,而是接见了她,仔细听完那女子的陈述,应允&吾将为子言之于君&,并&使人送之归&。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晏子就劝说景公&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晏子乃三朝重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之相,在那个男人尤其是成功男人拥有三妻四妾很正常的时代,能够做到辞谢女色,确实难能可贵。最后,自律其家。晏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也是如此。其妻&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却无丝毫怨色,甘愿陪着晏子过着简朴的生活,可谓贤内助。然而,晏子对家人的要求,并不仅仅是甘于简朴,他还要求家人要有为,并为此而制订了三条家法。《内篇&杂上》第二十九章晏子回答高纠有那几条&家俗&时说:婴之家俗,闲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晏子曾请高纠为他管理家务,高纠辛苦干了三年非但没有加官进爵,反被晏子辞退。高纠很不理解,晏子明确告诉他,其错在违反了这三条&家俗&。按照晏子的原则,你&授餐于我,而无所裨益,是以我为供具饮食之人也&,但我不是&食馈之长&,不能白白供养你,就只好请你走人。
  晏子辞退高纠,就连&傧者&也替他鸣不平。晏子的解释是:&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也。吾是以辞之。&晏子认为,高纠不去甚或不能匡救自己的过失,说明他只是个&禄仕之臣&,与家与国毫无裨益,以致景公想见他,晏子也以&不能正其君&为理由推辞了。晏子就是这样始终以&尚俭&要求自己,表现了对个体物质利益的超越,而将全副精力用于国家的内政外交上,实现了其做一个&社稷之臣&的人生理想。当晏子抛掉&物累&,在努力进取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生命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了完满的统一,从这个角度说,晏子是一位仁者。
  二、为民性
  强烈的为民意识是晏子廉政思想实践性特征的出发点。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使晏子深深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他认为民是治国之本,强国之本,得国之本。重民得民不仅是安国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长保威强不失之道,靡常的天命,眷顾的也只是得民之德。对君王个人来说,只有&政必合乎民&,以民为民,多为民之利益着想,&神民俱顺&,才能&山川纳禄&,收到&干福&的效果;反之,使民无度,骄奢淫佚,&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是不可能&干福&的。大到治国、强国、保国,小到君主个人的去灾&干福&,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民,是老百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晏子始终以&为民&与否作为自己施政的核心。
  首先,体恤民情,赈灾济困。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即使在今天的科技条件下,面对一些大的天灾,人们依然没有很好的办法预防,给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所以社会救助就变得十分重要。晏子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主张对灾民无偿赈济,维护他们最基本的生计以度过难关。景公时,大雨连下十七天,淫雨成灾。景公却日夜饮酒作乐,不闻不问。晏子在多次请求发放国库的粮食以救济灾民不被景公允许后,只好先&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然后向景公痛陈百姓无衣无食的惨状,为自己无力救济感到罪莫大焉,终于说动景公答应开仓放粮:&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晏子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救助标准:&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使足以毕霖雨。命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共救助&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魍蛉С;怀宝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尤为可贵的是,晏子能因势利导,借助景公&路寝之台&工程实行以工代赈,进行社会救助。《内篇&杂上》第六章记载: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以工代赈是政府组织的一种有偿救助方式,既发展了生产,又救济了灾民,可谓公私两利,两全其美,晏子有这种思想并能付诸实行,是他&为民&政治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晏子关注老弱鳏寡等弱势群体。景公在寿宫游玩过程中,&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借机而发,先称赞景公:&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看到景公面有喜色,晏子接着劝道:&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景公愉快地接受了晏子的建议,&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其次,关注民生,宽刑省禁。景公大兴刑狱,&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使百姓动辄得咎,终日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针对这种状况,晏子利用一切机会要求景公宽刑罚,省法禁。景公想把&平阴与邑,反市者十一社&赏赐给晏子,晏子坚决推辞。景公问:&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提出了三点:&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认为景公如果实行了这三点就是&婴之禄,君之利也&。晏子极力反对残损人体的肉刑。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宅,晏子不同意,说自己住宅&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也许是景公的随口一问,也许是景公想将他一军,既然你&近市,朝夕得所求&,那么你知道市场上货物的贵贱么?晏子马上接过话头,一句&踊贵而屦贱&的回答,使景公&愀然改容&,为之省刑。时人称赞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晏子更不赞成景公草菅人命,那些犯槐者、骇鸟者、斩竹者、养马人等尽管有过失,但还不到有罪以致该杀的程度,晏子千方百计劝谏景公不要&刑杀不辜&,犯槐者等人都因晏子而被释放。再次,注意节俭,反对奢侈。晏子注重节俭并身体力行,一个重要原因是景公过于奢侈。
  齐景公曾向晏子询问诸如廉政、富民、得贤之道,明王之教民,圣王之行等治国道理,想着追踪齐桓公的霸业。可是,有其心却无其行,他最热衷的还是对物质的追求,对情欲的享受。为此而宠爱导其享乐的梁丘据、裔款之流,大肆挥霍,宫室台榭不厌其大,声色犬马不厌其丽,游猎兴役不厌其多,繁刑嗜酒,与民为仇。景公的奢侈淫佚在当时就很出名,孔子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司马迁亦云:&景公好治公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齐故城五号墓附近发现了大型殉马坑,其墓主最有可能是齐景公。五号墓现存墓室的面积达614平方米,夯筑墓室的夯土范围加上殉马坑,占地面积可达平方米,殉马数量达600匹以上。足见不论生前死后,景公都极尽奢华之能事。《左传&定公十三年》载:齐景公、卫灵公合谋伐晋,&齐侯欲与卫侯乘,与之宴,而驾乘广,载甲焉。使告曰:&晋师至矣。&齐侯曰:&比君之驾也,寡人请摄。&乃介与之乘,驱之,或告曰:无晋师。&乃止。&可见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悦,百姓不亲&,确非虚言。晏子强烈反对景公的奢侈无度。他批评齐景公赋敛之重到了&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继日,不足以奉上&的程度,百姓的负担实在太重了。贪得无厌又与浪费无度紧密相连,他指责齐景公:&今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F,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醯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并严重指出景公处境之殆:&今君之左右,皆操烟之徒,而君终不知。&
  故而晏子多次要求景公法圣王之节俭,反对他纵酒无度,不加节制;歌舞无时,不理朝政;大兴土木,高筑台榭;不惜劳民伤财,&伐宫室之美,矜衣服之丽&;衣履冠带,一味讲求华美贵重,不管实用与否;&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以厚礼葬佞臣,以人礼葬走狗,铸大钟成泰吕,&用财无功,以怨百姓&;春夏游猎,&夺民农时&,田猎十八日而不返,&好兽而恶民&等&为上而忘下,厚藉敛而忘民&的种种奢华浪费行为,要求他&节养其余以顾民&,才能&身尊而民安&&事治而身荣&,否则,竭民财,穷民力,&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自分也&。总之,晏子行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民&上,其&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正是其廉政思想实践性特征的体现。
  三、榜样性
  晏子廉政思想的实践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严于律己、施政为民上,还表现在它对景公和其他大臣的影响上。
  对齐景公,晏子主要以劝谏的方式,使其奢靡行为有所收敛。齐景公对晏子的态度,尽管有过怀疑、有过恶故人&相知情&而逼退晏子,甚至因为晏子&弊车驽马&上朝,在田桓子的挑拨下,君臣定计,捉弄晏子,罚他喝酒,但整体而言,他和晏子的相处是和谐的,对晏子的劝谏,他都能接受,并能知错就改。晏子劝他不要纵酒淫乐,荒废朝政,&于是公遂废酒&;晏子劝他在衣着上不要搜奇爱异,浪费且不实用,景公&改室易服而敬听命&;晏子劝他不要游猎兴役、享乐无度,未几,解役而归;晏子引导他效法古圣先王之行,于是景公&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以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下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内篇&问上》第五章记载景公对自己所处&诸侯不说,百姓不亲&的局面很是担忧,因向晏子请教&古之圣王&是怎么做的,晏子趁机指出他&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的危害。
  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晏子对同僚的影响,主要是正直之臣以他为榜样。《外篇第八》第十八章记载,晏子去世后,景公听到&若出一口&的&唱善&之声,大为感慨。
  弦章入,公曰:&章!自晏子没后,不复闻不善之事。&弦章对曰:&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尺蠖食黄则黄,食苍则苍是也。&公曰:&善。吾不食谄人以言也。&以鱼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车塞途,抚其御之手,曰:&昔者晏子辞党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之。
  今诸臣谀以干利,吾若受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晏子之遗行也。&
  齐景公时期,齐国的大权已旁落到强宗豪族手中,但他能在公室与卿大夫纷杂交错的矛盾中维持统治达年之久,甚至还想重整齐国的霸业,使齐国在诸侯中尚能维持一个大国的地位,不能不说与景公能有限度的接受晏子的劝谏,采取一些宽刑省禁的措施有关。从这个角度说,齐国出现&诸侯附&、&百姓亲&、&小国入朝&、&燕鲁共贡&的政治局面,是景公在晏子的影响下,君臣二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晏子的&遗行&在影响着那些正直的大臣们的同时,也成为廉政的典范而被后人景仰。
  四、结语
  晏子廉政思想的实践性特征表明,对于一个手握权力的官员来说,只要秉持&廉者,政之本也&的理念,严于律己,以不贪为宝,是能够做到廉洁清正的。但是,这种道德自律既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保持清正廉洁的唯一法宝。《内篇&问上》第十章记景公欲令祝史求福,晏子以先君&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批评景公奢侈无度以致&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景公惕然而觉,&革心易行&,&邻国忌之,百姓亲之&,内政外交焕然一新。可惜的是,&晏子没而后衰&。可见,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没有制度上的连续性,单凭个人的力量,只能起一时的作用。何况,在整个景公朝,就《晏子春秋》所记来看,晏子所能影响到的大臣,也不过弦章一人而已。这种因人而兴,因人而衰的教训是深刻的。所以,既要强化廉政意识的教育,又要建立完备的廉政制度,才是廉政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晏子廉政思想的实践性特征给予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J].文物,1984,(9).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是古典共和主义的复兴者,是共和主义从古..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本思想独树一帜,..
一、老子民本管理思想的逻辑理路 所谓民本管理,就是以民为根本的管理理念、思维..
生态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民主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从表面上看,生态和民主没有什么..
作为西方主流思潮的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迅速涌入中国。..
奥古斯特倍倍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要领袖和创始人之一,是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
政治思想史论文标签
返回上级栏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日奢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