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先生评价刘和珍等在北京女子大学

鲁迅笔下“害死”刘和珍的女师大校长 晚年舍身护乡邻遭日军杀害|学生|留学_凤凰资讯
鲁迅笔下“害死”刘和珍的女师大校长 晚年舍身护乡邻遭日军杀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杨荫榆过门后发现真相,抓破姑爷的脸,反抗强硬的婆婆。逃出夫家惊动官府,最后经人调停赔偿才算了结。女师大的后身——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者王淑芳,也因此称杨荫榆为“反封建争女权的新女性”。此后,在杨绛父亲的支持下,她先后就读苏州景海女中、上海务本女中。1907年,23岁的她考取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女孩读书尚是罕事的年代,她彻底走上知识女性的道路。
原标题:鲁迅笔下“害死”刘和珍的女师大校长 晚年舍身护乡邻遭日军杀害杨荫榆(前排中)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本期协办无锡市档案馆本期撰稿人江苏省档案局杨益群
蔡红无锡市档案局徐杰
季志豪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向江苏省档案馆提供档案征集线索,联系电话025-杨荫榆是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女师大)校长,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浓墨一笔,并非因为教育家身份,而是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剑指杨荫榆,称她是“广有羽翼的女校长”。然而,离开学校后,杨荫榆多次用一己之躯保护妇女儿童,最终惨死在日军枪口下。杨荫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前不久,扬子晚报记者通过江苏无锡市档案馆及文史部门的档案材料,尽力探寻事实。新兴女性小姐婚事:逃离夫家轰动无锡城杨荫榆是著名学者杨绛先生的姑母。在无锡市档案馆,无锡市文史研究者夏刚草展示一本旧黄的小薄书,即杨绛先生所写《回忆我的姑母》。1884年,杨荫榆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之家。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五。杨绛回忆,这位三姑母“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涡,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在父母眼中算丑的,所以并不得宠,自然有些愤愤。年芳十六七,还是少女的杨荫榆就做出了一件“离经叛道”、惊动无锡官府的事。她母亲只顾门当户对,将她许配给了一个“老嘻着嘴,嘴角流着哈拉子”的低能大少爷。杨荫榆过门后发现真相,抓破姑爷的脸,反抗强硬的婆婆。逃出夫家惊动官府,最后经人调停赔偿才算了结。女师大的后身——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者王淑芳,也因此称杨荫榆为“反封建争女权的新女性”。此后,在杨绛父亲的支持下,她先后就读苏州景海女中、上海务本女中。1907年,23岁的她考取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女孩读书尚是罕事的年代,她彻底走上知识女性的道路。赴美留学:师生到车站挥泪送别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期间获悉,无锡市长期从事杨荫榆研究的作家薛镇歧,前不久前往台湾寻找相关记录,在台湾大学图书馆找到北师大王淑芳为杨荫榆校长写的一篇传记,提供给无锡档案馆。传记中称,杨荫榆第一次与女师大结缘是1914年,当时还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高师”)。从日本归来的她,担任理化教授兼学监主任。传记里记载了杨荫榆做学监的工作总结,对学生起居、着装、交友都有要求,“回校按时,出入必告……不饰金珠,不穿绸缎”。4年后的1918年,杨荫榆被选送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教育学。临行前,很多女高师的师生到车站挥泪送别。侄女杨绛目睹了难分难舍的全过程,“一位老师和几个我不认识的大学生哭得抽抽噎噎……三姑母站在火车尽头一个小阳台似的地方,也只顾拭泪”。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杨荫榆多年来珍藏。在美求学阶段,她仍与女高师学生通信勉励。同时她自己也勤奋刻苦学习,还被推选为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 杨绛先生在忆文中也说,“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生平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深造,而且她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的确如此,1924年,杨荫榆再次学成归来,做女高师校长。下课校长开除许广平刘和珍,引发“女师大风波”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1924年春,满腹学识的杨荫榆被当时的教育部长章士钊任命为女高师校长。同一年,女高师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当时国家动荡,女师大的部分学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反对上街游行,成了积极学生的敌人。据薛镇歧研究,双方首次公然对立是1924年秋天。新学期开始,但一些同学没有按期到校,杨荫榆决定对几个迟到的学生作退学处理。这个决定,遭到了“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公开反对,其中就有鲁迅后来的夫人许广平。此后,女师大分为支持校长和反对校长的两派,双方的矛盾不断积累。1925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准备北伐,各种学潮不断。女师大里的学生,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驱羊运动”。这个“羊”,就是女师大时任校长杨荫榆。鲁迅当年写的《女校长的男女的梦》,称“杨荫榆对付反抗她的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们,听说是先以率警殴打,继以断绝饮食的”。1925年1月,学生自治会上书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但未获支持。5月7日的“国耻纪念日”上,杨荫榆上台演讲,被嘘声轰下台。当天下午,杨荫榆开除许广平、刘和珍等6名学生。搅动北京高校的“女师大风波”旋即爆发。辞职半年后,惨案爆发刘和珍遇难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维持之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饬学风计也。——杨荫榆《辞职感言》日,鲁迅撰写《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认为杨荫榆开除学生是溺职滥罚,“杨荫榆一日不除,即如刀俎在前,学生为鱼肉”。随后,学生用封条封了杨荫榆的办公室,并派人把守校门,杨荫榆只能另找地方办公。再往后,学生冲出了校门,周作人、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在《京报》联名支持女师大学生。当年7月,学校放暑假,一部分坚持斗争的学生决定留校。杨荫榆开始采取强硬措施,以修缮校舍为名,令全体学生搬出,并解散学生自治会,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国文系三年级和教育预科一年级。王淑芳在文中称,学生不从,很快又来了其他学校的“援兵”。8月初,教育部下令解散女师大,并有巡警进入,以断水断电驱赶学生。学生拼死护校。日,杨荫榆在《晨报》上发表了《辞职感言》,“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毁之劳怨,所不敢辞……维持之于今日者,非贪恋个人之地位,为彻底整饬学风计也”。杨荫榆黯然离开北京前往苏州投奔二哥,也就是杨绛的父亲。当年8月中旬,章士钊作出了再次激化矛盾的决定——停办“女师大”,在原址上重新成立国立女子大学。8月22日,章士钊指派50名警员驱赶学生。坚守学校的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拖出校门,当局强行接管学校。1926年爆发的“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等学生惨死于段祺瑞政府的枪下。当时,杨荫榆已离开女师大半年多。不屈义士保护乡邻激怒日寇 被抛进河里射杀杨荫榆到苏州后继续从事女子教育,还倾其所有开办了“二乐”女校。据杨绛先生回忆,1937年,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杨荫榆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对方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帮四邻要回被抢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杨荫榆家。见杨荫榆日语流利,日本人请她参加“维持会”,遭到杨荫榆的断然拒绝后,遂对她动了杀机。日,两个日本兵到杨荫榆家,把她哄出门。走到一座小石桥上,一个兵突然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杨荫榆在水中挣扎,日本兵又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后来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但临时凑合的棺木太薄,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也没有现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1939年,杨荫榆和杨绛的母亲同日下葬。“我看见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木板是仓猝间合上的,来不及刨光,也不能上漆。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研究者薛镇歧和王淑芳都承认,面对学生运动,杨荫榆不当地采取了强硬措施,“在那个背景下,任杨荫榆有天大本领,悲剧也难免”。几十年来,如杨绛先生言,“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22477
播放数:639172
播放数:49386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您所在的位置: >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答案解析
作者:实习编辑 点击:次
核心提示:《记念刘和珍君》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加点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是 ( ) A寥落(lio 稀疏) 黯然(n 昏黑) 攒射(cun 聚,凑集) 喋血(di 血流出来的样子) B浸渍(z 浸) 噩耗( 惊人的) 不惮(dn 怕) 立仆(pū 倒下) C菲薄(fēi 微薄) 血痕(hn 痕迹) 赁屋(ln 买)
  《记念刘和珍君》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加点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是 & & ( & )
  A寥落(li&o 稀疏) & & & 黯然(&n 昏黑) & & &攒射(cu&n 聚,凑集) & & 喋血(di& 血流出来的样子)
  B浸渍(z& 浸) & & & & & 噩耗(& 惊人的) & & 不惮(d&n 怕) & & & & & 立仆(pū 倒下)
  C菲薄(fēi 微薄) & & & &血痕(h&n 痕迹) & & 赁屋(l&n 买) & & & & & 踌躇(cho& ch& 犹豫)
  D长歌当哭(d&ng 当作) & 屠戮(l& 合力 ) & & 殒身不恤(x& 畏惧) & & &桀骜(ji&&&o 性情暴烈)
  2.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 & )
  A &蜚语 &流驶 & &寥寥无几 &赁屋授课 & & &B 追溯 &粗犷 &人生残淡 & 不屈不挠
  C &屠戮 &编缉 & &明枪暗箭 &致命创伤 & & &D 气概 &喋血 &阴谋鬼计 & 殚精竭虑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 ( & )
  A.2014年永川女足四国邀请赛点燃战火,中国女足队员殒身不恤,力擒新西兰队, 喜迎女足开门红的同时,中国女足也终结了此前与对手交锋三连败的尴尬纪录。
  B. 虽然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但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至今令人敬佩。
  C.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D.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轶闻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A.有人将韩寒与鲁迅作了一番对比,韩寒作为新时代的人物,他同样有自己的方式,但鲁迅是一个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
  B.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远道而来,为现场的观众朗诵了鲁迅先生在厦大执教期间写下的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庆祝厦大建校89周年。
  C.&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一大批追求自由、平等和现代精神的新女性,如向警予、许广平、刘和珍、丁玲等等。
  D. 许广平担任了学生会总干事,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进而写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征服黑暗统治的檄文。
  5.对下面语段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 &设问 &顶真 &对偶 & & & & & B.对偶 &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
  C.对比 &反问 &顶真 &对比 & & & & & D.对偶 &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
  选出对划线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 )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7.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 )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划线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划线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划线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划线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二、阅读理解题
  (一)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谎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8.&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中&此&指代 &( & )
  A.有限的几个生命 & & & & & B.有限的几个生命&&作&流言&的种子
  C.&流言&的种子 & & & & & D.&3&18&惨案中牺牲的烈士
  9.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它的本体是 & & & & & & & & &。这个比喻主要表明( & )
  A.人类历史的前进步履艰难的
  B.人类进步是很缓慢的,其前进不一定经过流血斗争
  C.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流血斗争有无数次,但历史前进还是缓慢的
  D.人类要前进非靠流血斗争不可
  10.这段话表达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 )
  A.反对徒手请愿 & & & & & & & & & & & & B.反对请愿
  C.不主张用请愿的方式向反动派斗争 & & & D.&3&18&徒手请愿没有什么价值
  11..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 )
  A.赞成 & &B.不赞成 & &C.认为有可取之处 & &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二)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12--16题。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2.文中加点的&中国人& 、&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 (5分)
  13.在第②段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 & )
  A.中国女子办事 & & & & & & & & & &B.少数中国女子办事
  C.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 & & &D.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14.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 )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15.对文中第③段理解正确的是 &( & )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而看到希望,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而奋勇前进。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1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3分)
  (三)阅读以下文章,回答17--19题。
  &死地&①
  从一般人,尤其是久受异族及其奴仆鹰犬的蹂躏的中国人看来,杀人者常是胜利者,被杀者常是劣败者。而眼前的事实也确是这样。
  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惨杀徒手请愿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②,只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但北京的所谓言论界,总算还有评论,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入体,仍复苏生转来。无非空口的呼号,和被杀的事实一同逐渐冷落。
  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该自蹈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悦诚服地充当奴子,&没齿③而无怨言&。不过我还不知道中国人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究竟如何。假使也这样,则岂但执政府前,便是全中国,也无一处不是死地了。(a)
  人们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易相通,杀人者便以杀人为惟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儆戒后来,使人民永远变作牛马。历史上所记的关于改革的事,总是先仆后继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义,但人们的未经&死之恐怖&,即不容易为&死之恐怖&所慑,我以为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便已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b)
  现在恰有罗曼罗兰的LeJeudeL&AmouretdeLaMort在我面前,其中说:加尔是主张人类为进步计,即不妨有少许污点,万不得已,也不妨有一点罪恶的;但他们却不愿意杀库尔跋齐,因为共和国不喜欢在臂膊上抱着他的死尸,因为这过于沉重。
  会觉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里,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惟一的灵药,但倘在不再觉得沉重的民族里,却不过是压得一同沦灭的东西。
  中国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尸的沉重的,所以总是&请愿&。殊不知别有不觉得死尸的沉重的人们在,而且一并屠杀了&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
  死地确乎已在前面。(c)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三月二十五日
  注解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国民新报副刊》。
  ②言语道断 佛家语。《璎珞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原意是不可言说,这里表示悲愤到无话可说。
  ③&没齿而无怨言& 语见《论语&宪问》。没齿,终身之意。
  17.第3段中&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的评论指 & & & & & & & & & & & & & & & & & & & &;(3分)
  这个意思,作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多次提到,试写出一句
  18.第5段中&这样的觉悟和决心&是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分)
  19.文中多处提到中国&死地&之广博(见[a][b][c]各处),作者的意思是(4分)
  三、语言表达题
  20. 大庆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先将人物姓名写出,然后写颁奖词;② 符合人物特征 ③语言表达生动p连贯p 得体; ④
  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记念刘和珍君》练习题答案
  1B &2A &3C & 4B &5D & 6D &7B & 8B & &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C & 10C &11B & & & & & & & 12、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 苟活者:平庸之人真的猛士:刘和珍等英勇的战士 & &13A & 14C & & 15A & & & 16&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 17、几个论客认为学生自蹈死地(自己寻死);&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答到一处即可) & 18、&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 & 19、段政府及其他军阀们统治下的中国处处是&屠场&,爱国人民的生命毫无保障,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群众的凶残本相
拓展阅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大瀚教育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分享给大家,之前小编将这篇课文的ppt复习课件、读后感、教案、教学设计分享给大家了,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可以看一下小编分享的作文。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这个题目光是听着都能让人触动。因……
之前小编分享了关于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现在这篇是小编整理的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将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这样可以学的更加明白。 图为《赤壁赋》作者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
范文范本:文档名称:必修五教学案.doc
格式:doc&&&大小:0.43MB&&&总页数:84
可免费阅读页数:84页
下载源文档需要:9元人民币
请务必先预览看看是否存在文不对题等情况,预览与实际下载的一致,本站不支持退款。《在鲁迅先生故居》阅读理解及答案_语文阅读理解_百年教学网
百年教学网欢迎您!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在鲁迅先生故居》阅读理解及答案
&&&热&&&&&★★★★
《在鲁迅先生故居》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5:27: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2014年第4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E.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17.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原文加以概述。(4分)
18.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4分)
19.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不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8分)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 纪念刘和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