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不一致,明知故犯是学生道德意志意志力薄弱的表现现吗

发布时间: 13:56
发布者:小宇宙
浏览数:92
有支点,才能拥有未来——用“支点”理念开启农村少先队工作例谈内容摘要:
如今,时代的大潮冲击着校园,多元化的思想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农村,这种现象同样存在。这篇拙文,作者以农村少先队为切入视角,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育实践,通过细密调查锁定了少先队员形成优良品德需要的五个支点。围绕这些支点,置设了磨砺高尚品格为基础,知、行、义三结合培养道德信念为提升,激活内驱力,拥有自觉、深刻的道德情感为要求,榜样引领,培植抵御诱惑的道德意志力为向导的教育框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实效。这为当前进一步提升少先队理论研究工作的水平,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关键词:
榜样正文: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只有具备在生理质素、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具备全面发展,和谐统一者方可称之为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教育,德育先行,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摇篮的学校少先队组织,在队员品德教育方面更应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盘点调查,锁定队员优良品德形成的支点(一)盘点调查,表象的背后是隐忧此次调查,我们共发出《少先队员思想道德现状调查问卷》220份,主要采用抽样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对4-6年级三个群体的少先队员问卷调查,调查过程中气氛自由轻松。问卷围绕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公民素养、心理素质、成长影响等方面展开,共收到有效问卷210份,数据反馈如下:1.思想政治方面调查显示,队员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能将自己的爱国情感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当祖国出现危难时,52.4%的同学表示难过,48.3%的同学表示要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对于台独,58.7%的同学表示义愤,40.2%的同学表示选择长大后当兵保卫。与此相对照的是,8.4%和9.9%的队员表示无所谓,对社国的前途命运不感忧虑。在选择理想时,66.8%的队员选择了考取名牌大学,14.7%的队员选择了升官发财。对金钱、地位和安逸生活的追求让调查者们感到忧虑。2.道德素质方面83.4%的队员表示愿意扶危济困,94.2%的同学愿在父母生日那天主动庆贺,不知父母生日的队员仅占27.5%,队员道德荒漠化现象初见端倪。调查发现,在家里主动干家务的仅占53.8%,自己的用品主动整理的占61.5%。劳动意识差,责任感不强,依赖性重等负面素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识。3.公民素养方面在班干部产生上,75.4%的队员认为应该民主选举,11.7%的队员认为应该自愿当。在对班务有意见时,92.1%的队员选择了向老师和同学反映情况。维权意识深厚,成了他们的鲜明特征。在乘车让座,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花草等方面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22.3%的同学不遵守交通规则,15.3%的同学缺乏独立思考,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从众心理严重。4.心理素养方面正确对待考试失利的占92.1%,处理少先队员之间的误会时,有12.3%的队员选择了不与别人倾吐的方式;在交友方面,64.6%的少先队员选择正直、优秀的队员。值得注意的是,少先队员的价值观观多元体现较为明显,40.2%的队员喜欢用出手大方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直率。5.成长影响方面在网络时代,少先队员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课余时间往往这样分配:看课外书占48.1%,体育运动占42.2%,上网占30.5%,看电视占12.3%,依此看来,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仍是主流。在电脑使用方面,查资料占49.1%,看动画片占34.8%,玩游戏占24.6%。信息时代来得异常迅捷,以至于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孩子在电视和网络方面就达到了痴迷的状态。网络是把双刃剑,孩子们在畅游网络时,也得到了很多不良的信息,有的甚至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在少先队员成长过程中,道德模范形象的选择反映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崇拜父母和老师的加起来占52.8%,将英雄人物视作偶像的占30.1%,对歌星、影星崇拜的占38.5%。在有了心事向谁倾诉方面,选择同学的占54.3%,父母48.6%,愿意向老师诉说的仅占13.1%,老师对少先队员的影响力正在削弱。在道德教育接受方式方面,57.2%的同学反感空洞的说教,他们更喜欢体验式,实验式的教育方式。主流虽好,但暗流正在汹涌,这是此次调查给人的总体感觉。(二)归纳梳理,锁定少先队员优良品德形成的五个支点究其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归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范围,是由舆论力量与人们“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而品质呢?通常它常被称为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特性与倾向。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少先队员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在内的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少先队员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因此,洞悉青少年品德的形成机制,甄选出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加以呈现,就会使我们拟定出的教育模式更具实效性。1.态度定势定势是由先前影响所造成的比较固定而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所谓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前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的研究表明: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从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信息及接受的质量。少先队员如果对班主任有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班主任的要求与教诲往往会成为“耳旁风”,即使听进去了,也难以认真地执行。相反,如果少先队员对班主任具有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班主任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地被接受并努力执行。帮助少先队员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是使少先队员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其尊师重道与热爱集体等良好品质的开端。2.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观念,它是一种主动要求得到维护与实现的道德需要,即观念的动机。有的少先队员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举动,可能是由于头脑中有错误的观念,但多半是由于不了解行为准则和执行它的意义所致。
3.道德情感人们进行善恶评价或考虑该不该行动时,总要产生种种情绪体验,这些和一定的道德观念密切关联并由它激起的情绪体验,便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也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的力量。4.道德意志有些少先队员虽然了解了道德规范,但是意志薄弱,不能坚持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是行为受到了欲望的支配,不能抵抗“诱惑”因素,因此,就会出现“明知故犯”、“知行不一”的情况,如违反纪律、撒谎等。所以,青少年的道德意志的培养在其品德形成过程中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借助内部言语或榜样的行为使少先队员受到道德意志强化训练这一环节必不可少。5.道德技能与习惯一个人光有向善的愿望与热情,甚至还有决心与毅力,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具体情境后再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与方法,或不具有某些行为技能,有时也不能取得合乎道德要求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在少先队员群体中出现道德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现象,原因多半在于此。要想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还应当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它使人对刺激的行为应答发生得很容易,它的受阻会引起消极体验,因而也成为一种需要或行为的内部动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个人道德行为转化为某种品德的关键因素。二、围绕支点,有效使用撬动少先队员品德培养的杠杆五个支点,宛如五只夜慕中的灯塔,引导着我们择取最佳的教育路径。(一)砥砺高尚品格,抢占育人先机关于专业化班主任所应具备的人格,前文已经提及。当一名班主任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将自己磨砺成为了一颗珍珠时,它自身的光彩就会让他周围的一切充满光明,他就会在赢得少先队员的尊重与依赖,使少先队员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态度定势,为少先队员健康人格的培养抢占了先机。[策略展示1]有一次,我组织少先队员在室外开展活动,活动中突然下起小雨来,有的少先队员觉得有机可乘,想溜回教室,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活动效果,达不到活动目的。于是,他站立不动,毫不介意,坚持教学,直到结束。少先队员见了,产生情感共鸣,移情自动控制自己,从而培养了少先队员意志品质的自制性、坚韧性和持久性,为班级干部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提供了人格依据。(二)知、行、义三位结合,培养不拔的道德信念怎样才能使少先队员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信念呢?经过我们课题组尝试,发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1.教育者应具有前后一致的言行。教师或家长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少先队员通过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行动。前者不能缺少,后者更为重要,因为,青少年具有很大的模仿性,而生动的榜样比起抽象的论述或絮叨具有更大的感染性与说服力,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策略展示2]在课题沙龙中,我校的王老师讲述了这样一桩“趣事”。班上的顾某某有早恋倾向,学习成绩依此而下降明显。王老师选择了“激将法”,从学习激情上切入,以学习来克服早恋倾向,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次,王老师故意让这位少先队员板演某道数学题,结果,顾做错了。王老师故意夸大事件,将一道偶然性错误逐渐升格为对顾某某不思上进的批判,并请全班同学作证,如果顾某某期末考试达到70分,王老师情愿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做十个俯卧撑。同学们群情激愤,他们将老师的谎言当作了这学期的奋斗的目标与动力……结果呢?王老师用十个俯卧撑赢得了全班的凝聚力,赢得了顾某某的浪子回头!2.受教育者应获得有效的道德实践经验。要使少先队员个人的道德认识变为行动的指南,一个主要的条件是通过本人或所在群体的实践去证实并体验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策略展示3]我校附近有个快餐厅,刘老师发现他们班的少先队员很喜欢去那里,而且少先队员还有一个习惯,不管喝不喝,都要买一杯咖啡放在那里。后来,刘老师想到了用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少先队员懂得父母挣钱的不易。刘老师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数在一个电子车音当组装工,具体工作就是拧螺丝。这种工作并不难,只是简单而重复,家长们的劳动价格是每拧100个螺丝挣上5分钱。当孩子们接过父母的工具自己操作时,才发现要拧上九千个螺丝才能抵得上一杯咖啡时,他们哭了,他们这里才理解出父母所给零花钱的真正可贵!3.在两难判断中培养少先队员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或正在掌握的道德准则或道德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品质做出是非、善恶的判断。组织少先队员讨论社会中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道德推理的练习是促进少先队员道德水平发展的有效办法。[策略展示4]少先队员杨某某因迷恋网吧恐怕上课迟到,匆忙赶路其间没能遵守交能规则而险遭车祸,围绕这个事件,班主任肖老师组织少先队员进行了“网吧,我想对你说”的主题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到了网络在给我们青少年提供知识便利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少先队员意志力的摧残,对美好时光的一种懈怠,只有校园的绿色网络才是我们翱翔之地等鲜明主题。(三)激活内驱力,拥有自觉、深刻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①直觉的道德感。它是由某种情绪情境直接引发的,自觉性较低,且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的情感体验。②想象的道德情感。就是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和事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③伦理性的道德情感。这是一种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更自觉的情感体验,是把道德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较深刻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培养少先队员道德情感方面,我们不妨围绕上述三个方面要建构我们的教育策略。1.扬清激浊。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我们都要使少先队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道德情感体验。当然,少先队员平时的行为表现既有符合规范要求的,也有不合要求的,这时,我们班主任就可以通过言语启发,给少先队员以赞扬或批评,也可以通过集体舆论对少先队员的行为做出评价,使少先队员及时获得道德需要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或否定的情感体验。[策略展示5]农村少先队员郝某某的父亲因干农活不幸右腿被轧断,母亲只得到医院去给父亲陪床。郝某某情绪低落,无心上课,并且邻居家的大蒜都已经开始栽种了,这更让她心神不宁。面对此景,班主任李老师组组同学们进行生活讨论——什么样的集体最动人。在讨论中,李老师不断诱导,使同学们逐渐明悟了,只有心系他人,给他人以无私的帮助,这样的集体才最温暖。随后,在李老师的带动下,不光在班级内掀起了帮助困难同学,为困难同学分忧活动。不光将郝家的大蒜及时抢种上了,还让灿烂的笑容重现在郝某某的脸庞。2.作品感染。充分利用道德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包括读物、电影、戏剧等)经常去感染少先队员,引起少先队员的情感共鸣,同样也能扩大少先队员的间接道德经验和情感体验。[策略展示6]宋老师针对小少先队员心理的困惑,理想坐标模糊和向师性的特点。通过向少先队员推荐阅读,组织少先队员及时收看《感动中国》节目的形式对少先队员道德情感教育。他常利用节假日向少先队员推荐书目,定期进行班级读书故事交流,校内读后感征集活动。让少先队员感受优秀故事中的主人公精神,感悟他们的信念与追求;让少先队员体悟到杨利伟、刘翔、邰丽华等公众人物的感人故事,帮助少先队员增殖道德情感,确立健康的精神世界。整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3.升格体验。道德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少先队员动之以情、寓理于情,然后根据其理解能力,适时地晓之以理,帮助少先队员将己有的道德体验在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成为自觉地、深刻的道德感。与此同时,可同步进行移情训练,使少先队员感知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促使他们做出助人等利他地为。[策略展示7]家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是少先队员生活的又一领域,在他们的家庭中开展化验教育活动,对少先队员的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加强亲子两代的相互沟通大有裨益。第一中心小学课题组在低年级同学中开展了“学洗一双袜”,“学擦一次地”等活动,中年级开展了“我为妈妈洗洗脚”,“学烧一样菜”活动,高年级开展了“今天我当家”或“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等体验活动,让他们与父母换角色,体验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状况,让一位少先队员在亲身参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明了孝父母的道理,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学会了与父母分忧并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四)榜样引领,培植抵御诱惑的道德意志力少先队员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还与其具备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力相关联,这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巧”:1.明理勿忘惩罚。培养少先队员的道德意志力,不仅要告诉他们行为的准则(包括禁令),还应当有强化(奖惩)。这种强化不一定都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让他们从别人的行动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策略展示8]课题组的刘老师这样组违纪少先队员开“罚单”:XX同学:今晚自习上课时,你和XX大声吵闹,不仅耽误了自己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班规第20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择一条,并在少先队员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a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的原谅。b写一份呼吁“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c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少先队员中宣读。d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少先队员气氛。e到操场自我锻炼5圈,强化认识。自我申请的其他惩戒方式:--------------------------惩戒执行情况:监督人:
值日班长:
班主任签字:这种“刚柔相济”式的“惩罚”从整个执行效果上看,令人拍案叫绝。2.挖掘不同的榜样。向少先队员提供道德意志力锻炼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电影、戏剧、卡通剧等文艺形式,进行关于意志锻炼的必要性的谈话或讨论,可以使少先队员形成意志观念和煅烧意志的意向。[策略展示9]学校的南老师在针对班内多元化的“偶像”时,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最喜爱的“偶像”是刘德华。紧接着,她谈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与其它娱乐明星相比,他的口碑是非常好的,他对事业执着,对公益事业关注,对祖国忠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众说纷纭之中,南老师没有指责其它同这选择“偶像”上的错误,而是将自己的“榜样”拿将来,与他们去比拼,大比拼中树立真正的榜样。此策略值得借鉴。3.多制造一些“矛盾。组织道德意志和行为训练,使少先队员获得最直接的意志锻炼经验,应是这一环节中的重点。因为,人的意志多数是在实践中并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困难的道德情境,引起少先队员内心的矛盾和意志上的紧张,并适当地给予某些帮助与支持,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的训练策略应予重识。[策略展示10]当前少先队员中的早恋现象常令教师、家长心弦紧崩,可那些与事的少先队员们呢?却安于其中,陶醉于片刻的“温柔”中……在处理这一问题上,课题组的肖老师的“策略”尽显高明。她采用主题讨论的方式分章切入:第一章,爱情是什么。(通过主持人宣读同则征婚启事,分析爱情要素);第二章,当陷入爱的涟漪(当一则因爱而毁掉前程的事例,引发少先队员对爱情的争鸣,汇聚形形色色的观点);第三章,将爱藏在心底(肖老师进行入理分析。爱是美丽的,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值得大家去珍惜,但爱情之花需要开放时节,只有在恰当的季节开放,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你要要等待自己慢慢长大。目前你们的阅历太浅,容易把出于生理世情绪的一时冲动当作爱情来理解。感情不稳定何来永恒?事业尚未定向何来成就?经济尚未独立何来保障?责任不能承担何来爱情?如果他对你真的有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果子早晚会吃到的,等它熟透了再吃不是更好吗?敞开心扉,忘记性别,从精神层面去欣赏,那里的天空比早恋更纯洁!(五)掌握技能,在良性循环中将习惯升华为道德品行培养少先队员的道德行为技能,使它们懂得在怎样的情况下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才能符合道德原则,并通过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动的条件,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保存下来,并升格为自己的道德习惯。[策略展示11]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似乎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倾向性的误区:许多班主任只是在少先队员犯错误的时候才去教育他们,而少先队员改正了错误或表现良好的时候便不予关注,这种弊端在少先队员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副作用极大。对此,课题组的吴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班上顽劣成性的几名少先队员,吴老师一反常态,当堂宣布,老师以后不再他们犯错误的时候请家长了,而是在你们改掉缺点取得进步的时候。刚开始,那些少先队员将信将疑,可后来数周的历历事件,让这些同学悟出了吴老师的真诚用实。张某某一改小偷小摸习惯,将拾到的伍元钱交给了学校,家长被班主任请来通报一次;孙某某由往日里的欺负小同学转变成了主动劝架,他的家长被吴老师请到学校……持之以恒的工作,使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行为得到了强化,并日趋明显得转化为他们自觉的品行。“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这样自信地说。我想,他当时讲这话的目的无非想说明杠杆力量的巨大。今天,当我把这句话拿来重温,是想赋予它这样一个新意:将杠杆原理引入学校少先队工作同样可行,选择了支点,拥有了未来!参考文献:1.《班主任工作全书》王宝祥等主编,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2.《新时期班主任素养与自我定位》魏立新,黑河市教师进修学校(讲义)3.《小学教育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不良成因与对策研究
&&&&&&&&&&&&&&&&
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不良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学生不良品德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接纳和内化的结果。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他们矫正不良品德,使之转变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学生&&&
不良品德&&&
主要表现&&&
成因&&& 矫正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多元化商业中心,信息传播速度快捷,经济与旅游事业发展蓬勃,由此起到了对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其带来的效益使现代社会更偏重于教育的经济功能:即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却相对忽视了。这种做法导致社会思想的提高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总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学生品德不良现状令人堪忧。
所谓品德不良是指个体在明知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自然,品德不良也存在着量的或程度上的差异:如果一个人偶尔发生这样的行为,那么他或她品德不良的程度就比较轻微;相反,如果他或她经常发生这样的行为,则其品德不良的程度就比较严重。
之所以这样定义“品德不良”,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品德不良这种现象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行为,因为“道德判断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即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而并非是人的意识或言语。
其次,这样的行为是在理性的自觉和意志的自愿这两个前提之下发生的。明确强调这两点,是为了避免在实际操作当中将一些不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行为误作品德不良来处理。
再次,对于道德规范,我们也不应该作纯客观的、僵化的理解,以“防止把道德主体封闭在道德规范体系中,防止使道德主体丧失其在道德规范面前的主体性”。而在“品德不良”的定义当中所谓的“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追根究底,实际上指的就是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
最后,要把握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二者之间的区别。违法犯罪是指触犯法律规范的行为,与品德不良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但两面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先兆,而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弄清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并对其作出矫治对于预防犯罪具有刻不容缓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要表现
中学生由于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加上学校没有真正重视品德教育工作,而且中学对差生的教育有所忽视,以及学生家长未能重视教育子女,还有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学生中出现许多不良品德和行为。主要的表现如下:
(一)追求吃喝玩乐。一些学生要求家长把旧的手机或买手机给孩子用,使于与父母联系,家长也认为方便监控自己的孩子。其实,大多数是用来聊天、打游戏、听歌……有的学生根据家长只管满足小孩的要求的心理,用种种借口要钱用于小食、零食、泡网吧,赌博、抽烟等等,消费十分大。
(二)厌学逃学严重。同于学习基础差,听起课程鸭子听雷,听不进,没有兴趣。读书怕吃苦,上课扑桌面睡觉,不做不交作业,学习随意性强,平时不是经常迟到,就是旷课,甚至还结帮辍学。
(三)为人不诚实,欺骗亲人、欺骗老师。学生常找借口说是学生校又收什么费啦,或由于别的什么原因没钱了,就向家长要钱,向老师借钱。学生习惯讲所谓江湖义气,当自己的同学违纪时,隐瞒事实真相,包庇违纪同学,甚至帮同学一起打架,更不会主动承认错误,非要学校弄个水落石出了才不抵赖。结果给学校管理和教育学生增加难度。
(四)性格倔强,蛮不讲理。不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把学校的处分当做司空见惯的事情。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听劝说,任性蛮横,不把教师放在眼里,我行我素,进出教室不报告。教师批评时故意顶撞,不服从安排。经过与学生家长的交谈,了解到这部分学生家长在家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教育子女,只会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不是打就是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下去。
(五)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习惯惹事生非。这类学生,结帮闹事,喜欢搬弄是非,同学之间有矛盾不报告学校或班主任请求解决,往往因一点小事,一两句口角就大打出手。不服输的同学,甚至打电话叫一些社会青年到学校附近进行报复,造成恶性循环。
(六)不讲文明礼貌。这种类学生对老师、同学不讲礼貌,满口脏话。上课时不听讲,还大声讲话,大影响老师上课的效果,也影响别的同学学习。
(七)破坏公物严重。教室的课桌椅、门窗、饮水机等,经常用小刀划破,故意损坏。
(八)厌恶劳动,逃避劳动、厌恶做操。早上起床经常是要老师再三的催喊,不做早操,即使做了操也是懒洋洋地,无精打采,不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找各种借口请假。
(九)喜欢泡网络吧、玩游戏机。平时有些信宿生三更半夜翻学校围墙出去到网吧里上通宵网,双休日刚从家长那领到伙食费,就直往网吧走,到学校连伙食费都没有了。
(十)赌博、偷盗。有些学生养成了赌博的恶习,一旦没钱了,就去偷同学的钱物、饭菜票等,弄得一些同学经常丢失自己的伙食费。
二、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相对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上某些不健康的影响是造成中学生品德不良的社会原因。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淫秽、迷信、暴力、反动等格调低下内容的书刊、影视、光盘等出版物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以及网络信息对中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往往会使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的学生心灵上蒙受毒害,以致形成不良的品德。
2.法制观念的淡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干扰了正常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秩序,学生的法制教育遭到削弱,即使到现在许多学校的法制教育还没有走上正轨,青少年学生依法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比较弱,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社会公德失范。对《宪法》、《刑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一系列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现在,新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因此,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3.家庭的某些不当教育。父母是每个学生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品德形成。家庭的教育和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父母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一些父母没有给子女做好表率,行为粗鲁,出口成“脏”,散布庸俗世故。有的家庭关系不和,甚至父母离异,家庭结构破裂。父母的这些言行子女长期潜移默化留下恶劣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还如: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宽严失度,方法不当;缺乏一致,互相抵消。父母忽视对子女的品德、精神、人格培养的教育是中学生品德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
4.学校的某些教育缺陷。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但由于办学人员教育思想上的片面,工作安排上的缺陷,教育措施上的不力,教育方法上的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进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和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不完善,致使造成了重分数、轻品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有的教师没有贯彻正确的教育原则,不能把品德不良学生一视同仁,对他们歧视、挖苦、斥责,使这些学生得不到热情关怀和及时教育,教育效果差,有时还适得其反。有的教师或采取宁人息事,或采取惩办主义做法。另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配合,削弱了教育力量。少数教职工有严重的道德错误,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教唆学生犯错误。这也是中学生品德不良的又一个客观因素。
& (二)、中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一般来说,品德包含着四种基本的心理成份,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现从品德的心理结构来分析中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错误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而且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因此容易接受一些错误,甚至是反动观念的影响。如少数学生把偷、扒看作满足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捷径”,说什么:“人群钻钻,街上走走,两指一拔,鱼肉不愁”。对“损公肥私”、“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吃白不吃,吃了还是白吃”等丑恶现象可谓“兼容并包”。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学生根本原因的道德不良,常常是道德上的无知引起的。
2.异常的情感表现。品德不良学生由于不良环境和错误观念的长期影响,造成了情感上的一些异常状态。研究表明,家庭失和子女的情感异常比例最高。他们爱憎不明,与人情感对立,怀有戒心。有的学生表现为抑郁、孤僻,有的表现为性情暴燥、情绪外露,这些情感的特点既是品德不良的一种结果,也是引起新的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他们冲动、暴跳如雷,甚至丧失理智爆发出不良行为。
3.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是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不能用正确的认识战胜不合理的欲望而发生不良行为。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经批评教育后认识到是不正确的,但不久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明知故犯”、“屡教不改”,这正是由于意志薄弱的明显表现。缺乏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经不起“伙伴”的煽动和物质引诱而重犯错误。
4.不良的行为习惯。错误的道德认识,异常的情感表现及明显的意志薄弱都通过道德行为及其效果表现来说明,而不良行为的发生开始可能是偶然的,经过多次重复便建立起动力定型,即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中学生经常迟到、早退、不做作业,对人没礼貌,张口就骂,伸手就打等不良习惯一经形成,就成为不良品德的内部因素。
三、矫正中学生思想品德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根据中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矫正品德也应从两方面着手,从客观形成的原因方面眼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清对中学生品德教育的意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具有先进、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做好“授业”、“解惑”,更要做好“传道”。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对中学生侵蚀的严峻形势,更要认清对中学生品德教育的责任和意义,增强对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学校教育工作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法制教育,要融法制教育于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之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使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对中学生灵魂品德的形成造成一个良好的环境。
2.创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新局面。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是矫正不良品德行之有效的途径,思想品德必须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依托、家庭为基础相结合。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方法、形式搞得再好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仅仅限于校内教育,忽视学校校外教育是徒劳的,同样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家长是学生最早的启蒙老师,不注重家庭教育的德育工作是不完善的。如前所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品德不良的学生,同家长政治素质低、一味赚钱,养而不教,言行不一致等诸多方面密不可分。因此,在现阶段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大环境,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分工合作,保持品德教育工作的一致性=连贯性,不断开创品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3.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而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对学生思想品德有很大的影响。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矫正的过程中,首先要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队伍的素质,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要舍得德育经费的投入、师资和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改变“应试教育”过程中智育与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一手实,一手虚的状况,要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学会“弹钢琴”,统筹安排,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主观形成的原因方面。矫正学生不良品德应采取疏导为主的方针,在具体采取某些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品德不良的学生多少有点自知之明,他们也会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由此他们对教师抱沉默、躲避、顶撞的态度,不接受教师的教育。“情不通则理不达”,在这种情况下,急于求成,马上给予批评教育有时容易把关系搞得更僵。因此,要想转化他们,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满腔热情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消除他们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才能感化他们,教育、帮助他们矫正不良的品德。
2.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品德不良的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是非观念薄弱,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能力差,是非颠倒、好坏不分。因此产生错误动机时不能知其错而自觉抑制,发生不良行为时不能知其丑而决心改正,以致一错再错,形成不良品德。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就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追根溯源,“表本兼治”,把他们心目中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进而使他们产生对于不良行为不满和愤恨。对于正确行为的满意和赞赏,以便形成正确的是非感。
3.针对学生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到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根据品德不良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犯错误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这也可谓是“因材施教”。矫正他们不良品德,不仅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表现,而且要了解他们的社会交往、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他们的心扉,从而促使他们向好的品德方面转化,切忌一锅煮,一刀切。
4.保护利用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不良品德学生转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极大多数,据不完全统计,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比率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过程中,保护利用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对不良品德学生转化有很大关系。品德不良学生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两者交织在一起,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就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创伤,容易使他们表现出“破罐破摔”,或对立抵触的态度。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品德不良学生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的优点往往被缺点所掩盖,不易被别人发现、重视。因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优点,并使他们感到有希望、有前途,保护利用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一行,要正面灌输与因势利导相结合,传统形式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艺术性相统一。
&“一个学生一个世界”,的确如此。诗人刘大白写到“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的创作”。只有不断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产生如此形形色色的问题的根源,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对症下药,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多一种同学生交流的共同语言,多一条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捷径,才能多一种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利:《对儿童不良行为的理解》[J],《教育科学》1988年第3期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
4.谭欣编,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44年第一版
5.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陈琦等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南京师范大学主编:《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意志力薄弱的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