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子红外光谱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红外光谱知识大全-仪表展览网
您好,欢迎来到仪表展览网!
微信扫一扫收获行业前沿信息
红外光谱基本理论  当一束红外光照射在矿物上时,矿物就要吸收一部分能量,同时将吸收的能量转变为分子振动能和分子转动能。  分子振动光谱:分子振动能级比分子转动能级大,当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时伴随有分子转动能级跃迁。  分子转动光谱:出现在远红外区,它能给出分子的转动惯量、核间距离、分子的对称性。  在近红外、中红外区光子激发分子振动能级的同时,也激发分子转动能级,但不能激发电子能级跃迁。  当一束红外光照射在矿物上时,一种可能为矿物内部分子运动全部吸收,不再从矿物内部射出,另一种可能为红外光束强度大,部分能量被分子能级跃迁吸收,还有部分能量透过矿物。  红外光谱有关名词解释  波长―二个相邻波峰(波谷)之间距离, 波长单位:微米(&)。  波数―单位长度波振动次数(波长倒数cm-1),波数单位:厘米-1(cm-1)。  频率―每秒钟内振动次数(单位时间通过固定点波数)。  透射比―入射矿物光强度(I0),透过矿物光强度(I),I / I0。  透过率―I / I0&100。  红外吸收光谱图―不同频率的辐射于矿物上,导致不同透射比,以纵座标为透过率,横座标为频率,形成矿物变化曲线,则称该矿物红外吸收光谱图。  近红外―波长范围:0.78―2.5&,波数:1cm-1。  中红外―波长范围:2.5―50&,波数:cm-1。  远红外―波长范围:50―1000&,波数:200―10cm-1。  单位变换:(&微米、&m毫微米、&A埃、cm厘米)  1&=1000nm=10000&A=10-4cm  1&A=10-1nm=10-4&=10-8cm  1cm=104&=107nm=108 &A  1&m=10-7cm  红外光谱相关使用及维护  1、如所用的是单光朿型傅里叶(目前应用最多),实验室里的CO2含量不能太高,因此实验室里的人数应尽量少,无关人员最好不要进入,还要注意适当通风换气。  2、为防止仪器受潮而影响使用寿命,红外实验室应经常保持干燥,即使仪器不用,也应每周开机至少两次,每次半天,同时开除湿机除湿。特别是霉雨季节,最好是能每天开除湿机。  3、红外光谱测定最常用的试样制备方法是溴化钾(KBr)压片法(药典收载品种90%以上用此法),因此为减少对测定的影响,所用KBr最好应为光学试剂级,至少也要分析纯级。使用前应适当研细(200目以下),并在120℃以上烘4小时以上后置中备用。如发现结块,则应重新干燥。制备好的空KBr片应透明,与空气相比,透光率应在75%以上。  4、测定时实验室的温度应在15~30℃,相对湿度应在65%以下,所用电源应配备有稳压装置和接地线。因要严格控制室内的相对湿度,因此红外实验室的面积不要太大,能放得下必须的仪器设备即可,但室内一定要有除湿装置。  5、压片法时取用的供试品量一般为1~2mg,因不可能用天平称量后加入,并且每种样品的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不一致,故常凭经验取用。一般要求所没得的光谱图中绝大多数吸收峰处于10%~80%透光率范围在内。最强吸收峰的透光率如太大(如大于30%),则说明取样量太少;相反,如最强吸收峰为接近透光率为0%,且为平头峰,则说明取样量太多,此时均应调整取样量后重新测定。  6、如供试品为盐酸盐,因考虑到在压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离子交换现象,标准规定用氯化钾(也同溴化钾一样预处理后使用)代替溴化钾进行压片,但也可比较氯化钾压片和溴化钾压片后测得的光谱,如二者没有区别,则可使用溴化钾进行压片。  7、供试品光谱与对照图谱或对照品图谱的比较:首先是比较各峰(但在3440cm-1附近由水分所产生的峰和在2350cm-1附近由CO2所产生的峰不考虑在内)的峰形峰位(波数),其次是比较相邻峰之间的相对强度(透光率),如两者都能对得上,则表示供试品光谱与对照图谱一致。如其中有一项或两项都对不上,应考虑到仪器与测定条件等所存在的差异,此时应取此供试品的对照品用同法同时测定,如测得的对照品光谱与供试品光谱一致,则仍可判为符合规定。  8、压片时KBr的取用量一般为200mg左右(也是凭经验),应根据制片后的片子厚度来控制KBr的量,一般片子厚度应在0.5mm以下,厚度大于0.5mm时,常可在光谱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对供试品光谱产生干扰。  9、测定用样品应干燥,否则应在研细后置红外灯下烘几分钟使干燥。试样研好并具在模具中装好后,应与相连后抽真空至少2分钟,以使试样中的水分进一步被抽走,然后再加压到0.8~1GPa(8~10T/cm2)后维持2~5min。不抽真空将影响片子的透明度。  10、压片用模具用后应立即把各部分擦干净,必要时用水清洗干净并擦干,置干燥器中保存,以兔锈蚀。  11、仪器的简单校正(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操作者自己校正)  (1)、波数准确度用仪器所自带的聚苯乙烯膜,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要求设置参数,以常用的扫描速度记录红外光谱,chp2005年版规定:用3027cm-1、2851 cm-1、1601 cm-1、1028 cm-1和907 cm-1五个特征吸收峰与测得的光谱上的相应位置处的吸收峰处的波数相比较,傅里叶红外仪在3000 cm-1附近处(实际上就是3027 cm-1和2851 cm-1两个峰)波数误差不得过&5 cm-1,而在1000 cm-1附近处(实际上就是1601 cm-1和1028 cm-1和907 cm-1三个峰)波数误差不得过&1cm-1。而chp200年版则规定:与2851 cm-1、1601 cm-1、1028 cm-1和907 cm-1四个特征吸收峰进行比较,在 cm-1范围内相差不得过&4 cm-1,在 cm-1范围内相差不得过&8 cm-1。  (2)、分辨率 用上项校正所测得的聚苯乙烯膜光谱,在 cm-1范围内应能分辨出7个吸收峰,其中峰2851 cm-1与谷2870 cm-1之间的透光率之差不得小于18%T,而峰1583 cm-1与谷1589cm-1之间的透光率之差不得小于12%T。  12、压片时,应先取供试品研细后再加入KBr再次研细研匀,这样比较容易混匀。研磨所用的应为玛瑙研钵,因玻璃研钵内表面比较粗糙,易粘附样品。研磨时应按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用力,如不按同一方向研磨,有可能在研磨过程中使供试品产生转晶,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研磨力度不用太大,研磨到试样中不再有肉眼可见的小粒子即可。试样研好后,应通过一小的漏斗倒入到压片模具中(因模具口较小,直接倒入较难),并尽量把试样铺均匀,否则压片后试样少的地方的透明度要比试样多的地方的低,并因此对测定产生影响。另外,如压好的片子上出现不透明的小白点,则说明研好的试样中有未研细的小粒子,应重新压片。  红外光谱发展史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人类经常观测到的自然光谱。而真正意义上对光谱的研究是从英国科学家牛顿(Newton) 开始的。1666 年牛顿证明一束白光可分为一系列不同颜色的可见光,而这一系列的光投影到一个屏幕上出现了一条从紫色到红色的光带。牛顿导入&光谱&(spectrum)一词来描述这一现象。牛顿的研究是光谱科学开端的标志。  从牛顿之后人类对光的认识逐渐从可见光区扩展到红外和紫外区。1800 年英国科学家W. Herschel 将来自太阳的辐射构成一副与牛顿大致相同的光谱,然后将一支温度计通过不同颜色的光,并且用另外一支不在光谱中的温度计作为参考。他发现当温度计从光谱的紫色末端向红色末端移动时,温度计的读数逐渐上升。特别令人吃惊的是当温度计移动到红色末端之外的区域时,温度计上的读数达到最高。这个试验的结果有两重含义,首先是可见光区域红色末端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其他辐射区域存在,其次是这种辐射能够产生热。由于这种射线存在的区域在可见光区末端以外而被称为红外线。(1801 年德国科学家J.W. Ritter 考察太阳光谱的另外一端,即紫色端时发现超出紫色端的区域内有某种能量存在并且能使AgCl 产生化学反应,该试验导致了紫外线的发现。  1881年Abney 和Festing 第一次将红外线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他们Hilger光谱仪拍下了46个有机液体的从0.7到1.2微米区域的红外吸收光谱。由于这种仪器检测器的限制,所能够记录下的光谱波长范围十分有限。随后的重大突破是测辐射热仪的发明。1880年天文学家Langley在研究太阳和其他星球发出的热辐射时发明一种检测装置。该装置由一根细导线和一个线圈相连,当热辐射抵达导线时能够引起导线电阻非常微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大小与抵达辐射的大小成正比。这就是测辐射热仪的核心部分。用该仪器突破了照相的限制,能够在更宽的波长范围检测分子的红外光谱。采用NaCl作棱镜和测辐射热仪作检测器,瑞典科学家Angstrem第一次记录了分子的基本振动(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频率。1889年Angstrem首次证实尽管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但因为是不同的气体分子而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图。这个试验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表明了红外吸收产生的根源是分子而不是原子。而整个分子光谱学科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不久Julius发表了20个有机液体的红外光谱图,并且将在3000cm-1的吸收带指认为甲基的特征吸收峰。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将分子的结构特征和光谱吸收峰的位置直接联系起来。图1是液体水和重水部分红外光谱图,主要为近红外部分。图中可观察到水分子在739和970nm处有吸收峰存在,这些峰都处在可见光区红色一端之外。由于氢键作用,液体水的红外光谱图比气态水的谱图要复杂得多。  的研制可追溯的20 世纪初期。1908 年Coblentz 制备和应用了用氯化钠晶体为棱镜的红外光谱议;1910 年Wood 和Trowbridge6 研制了小阶梯光栅红外光谱议;1918 年Sleator 和Randall 研制出高分辨仪器。20 世纪40 年代开始研究双光束红外光谱议。1950 年由美国PE 公司开始商业化生产名为Perkin-Elmer 21 的双光束红外光谱议。与单光束光谱仪相比,双光束红外光谱议不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光谱学家进行操作,能够很快的得到光谱图。因此Perkin-Elmer 21 很快在美国畅销。Perkin-Elmer 21 的问世大大的促进了红外光谱仪的普及。  现代红外光谱议是以傅立叶变换为基础的仪器。该类仪器不用棱镜或者光栅分光,而是用得到干涉图,采用傅立叶变换将以时间为变量的干涉图变换为以频率为变量的光谱图。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产生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与传统的仪器相比,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具有快速、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傅立叶变换催生了许多新技术,例如步进扫描、时间分辨和红外成像等。这些新技术大大的拓宽了红外的应用领域,使得红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如果采用分光的办法,这些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技术的产生,大大的拓宽了红外技术的应用领域。是用红外成像技术得到的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和地球大气层中水蒸气含量图。没有傅立叶变换技术,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图像。图1.2 Perkin-Elmer 21 双光束红外光谱议。该仪器是由美国Perkin-Elmer 公司1950 开始制造,是最早期商业化生产的双光束红外光谱议。  红外光谱的理论解释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和群论的基础上的。1900 年Plank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给出了著名的Plank 常数h, 表示能量的不连续性。量子力学从此走上历史舞台。1911 年W Nernst 指出分子振动和转动的运动形态的不连续性是量子理论的必然结果。1912 年丹麦物理化学家Niels Bjerrum 提出HCl 分子的振动是带负电的Cl 原子核带正电的H 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移。分子的能量由平动、转动和振动组成,并且转动能量量子化的理论,该理论被称为旧量子理论或者半经典量子理论。后来矩阵、群论等数学和物理方法被应用于分子光谱理论。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分子光谱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分子光谱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还在发展之中。多维分子光谱的理论和应用就是研究方向之一。电 话:86-022- 手 机: 传真: 86-022-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卫津路127号财富大厦B座403 邮编:300070
访问数量统计238718共计 &
ICP备案号:天津博天胜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www.botianshengda.net)主营:|||||
扫一扫访问手机站红外光谱分析法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红外光谱分析法试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红外吸收光谱法练习题;姓名:学号:班级:;一.填空题;1.分子对红外辐射产生吸收要满足的条件是;(1)__________分子的振动方式必须是红;(2)______________某一振动方式频;2.分子伸缩振动的红外吸收带比____弯曲振动_;3.如下两个化合物的双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高的为__;4.红外光谱图上吸收峰数目有时比计算出的基本振动;5.红外分光光
红外吸收光谱法练习题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一.填空题
1. 分子对红外辐射产生吸收要满足的条件是
(1) __________分子的振动方式必须是红外或心活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某一振动方式频率与红外线对的某一频率相同(即能产生瞬时偶极矩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伸缩振动的红外吸收带比____弯曲振动_________的红外吸收带在更高波数位置。
3.如下两个化合物的双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高的为__ a 高_____.
(a) =N-N=, ( b)-N=N- 。
红外光谱图上吸收峰数目有时比计算出的基本振动数目多, 原因是
可能存在倍频, 和频和差频吸收峰, 所以可能出现某些附加的弱峰, 使实际吸收峰数目增多
5. 红外分光光度计中, 红外光源元件多用____ Nernst (能斯特)灯或硅碳棒 (惰性固体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色器中色散元件采用_____________光栅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试样吸收池的透光面多采用_______________ NaCl或KBr等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检测器为_________真空热电偶或热检测器_____________
6.红外光谱法的固体试样的制备常采用_________糊状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压片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薄膜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法
7. 在烯烃的红外谱中, 单取代烯RCH=CH2的?(C=C)约1640cm-1. 二取代烯RCH=CHR(顺式)在cm-1有吸收, 但RCH=CHR(反式)在同一范围观察不到?(C=C)的峰,这是因为___________(具有对称中心的反式结构的)?(C=C)是红外非活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共轭双烯在1600cm-1(较强)和1650cm-1(较弱)有两个吸收峰,这是由____两个双键伸缩振动
-1的偶合__________引起的, 1650cm的峰是______同相偶合_________峰. 预期RCH=CHF
的?(C=C)较单取代烯烃波数较__大____、强度较___大___, 这是因为__________ F的(亲电)诱导效应(使C=C的力常数增大)_____________所致。
8. HCN是线型分子, 共有___4___种简正振动方式, 它的气相红外谱中可以观察到_3个___个
红外基峰。
9.在某些分子中,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使吸收带的频率发生位移。当诱导效应使化学键的
键能增加时, 则吸收带频率移向___高频______, 反之, 移向_____低频________。当共轭效应使
电子云密度平均化时, 则使双键频率移向_____低频____, 而单键频率略向___高频移动_______。
10.某些频率不随分子构型变化而出现较大的改变, 这些频率称为_____基团特征振动频率___官能团的依据___________,
它们用作鉴别____________________, 其频
率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cm-1 之间。
二.单项选择题
1.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C.卤化物晶体
D .有机玻璃
2. 在下列不同溶剂中,测定羧酸的红外光谱时,C=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
A.气体 B.正构烷烃
D.乙醇 C.乙醚
3. 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
A.2 个,不对称伸缩 B.4 个,弯曲
C.3 个,不对称伸缩 D.2 个,对称伸缩
4. 任何两个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A.1/2 h? B.3/2 h?
C.h? D.2/3 h?
5. 在以下四种分子式中 C=C 双键的红外吸收哪一种最强?
A.CH3- CH = CH2
B.CH3- CH = CH - CH3(顺式)
C.CH3- CH = CH - CH3(反式)
D.CH3- CH2- CH = CH- CH3
6.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A.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B.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C.不移动 D.稍有振动
7.以下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D
A.H2O B.CO2
C.HCl D.N2
8.乙炔分子振动自由度是(
9.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
外吸收峰, 频率最小的是( A
10.某一化合物在紫外吸收光谱上未见吸收峰,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出现如下吸收峰: 3000cm-1右,1650cm-1左右, 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A.芳香族化合物 B.烯烃
C.醇 D.酮
三.简答题
1. N2O 气体的红外光谱有三个强吸收峰,分别位于 2224 cm-1 (4.50?m ), 1285 cm-1 (7.78?m ) 和 579 cm-1 (17.27?m ) 处。此外尚有一系列弱峰,其中的两 个弱峰位于2563 cm-1 (3.90?m ) 和 2798 cm-1 (3.57?m ) 处。已知 N2O 分子具有线性结构。
(1) 试写出 N2O 分子的结构式,简要说明理由
(2) 试问上述五个红外吸收峰各由何种振动引起?
既然 N2O 分子具有线性结构,它只可能是
N = O = N 或
N ≡ N = O 。若具有前一种结构,则只能具有反对称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引起的两个强吸收峰,与题意不符,故 N2O 分子具有
N ≡ N = O
?m ) 由 N ≡ N 伸缩振动引起;
?m ) 由 N = 0
伸缩振动引起;
( 17.27 ?m ) 由弯曲振动引起弱吸收峰
( 3.90 ?m )
cm-1 峰的倍频峰
( 3.57 ?m )
cm-1 峰与 579 cm-1 峰的和频峰。
有一从杏仁中离析出的化合物,测得它的化学式为 C7H6O,其红外光谱图如下,试推测它的结构并简要说明之。
[答] ? = 1/2 [ 7(4-2) + 6(1-2) + 1(2-2) + 2 ] = 5
> 3000 cm-1 的吸收峰为 = C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2700 cm-1 附近为典型的 C―H
1700 cm-1 附近为C = O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cm-1 有几个峰为苯环骨架振动吸收峰
690~750 cm-1 有二个吸收峰为一取代苯特征峰
据此可以推断该化合物为
, ( 苯甲醛 )
3.甲苯甲腈() 的?R谱如下, 指出标有波数的吸收峰的归属。
3030cm为苯基的ν=CH, 2920cm为甲基的νC-H ;
2217 m-1为νCN(因与苯环共轭使C≡N 出现在较低波数);
和1450cm-1为苯环骨架振动;
817cm-1为对二取代苯的特征吸收峰。 -1 -1
四.计算题
1. 在烷烃中C-C, C=C, CC的键力常数之比k1:k2:k3=1.0:1.91:3.6, 今已知C=C伸缩振动CC吸收峰波长为6.00?m ,问C-C, 的吸收峰波数为多少?
[答] σ(C=C) =104/ 6.00 =1667cm-1
──── = ─── ,
σ(C-C) =σ(C=C) (k1/k2)1/2
σ(C-C) =1667×( 1.0/1.91 )1/2=1667×( 0.524 )1/2=1206cm-1
σ(CC) =σ(C=C) (k3/k2 )1/2=1667×( 3.6/1.91 )1/2=1667×( 1.885 )1/2
2.计算乙酰氯中C=O和C-Cl键伸缩振动的基本振动频率(波数)各是多少? 已知化学键力常数分别为12.1 N/cm.和3.4N/cm.。
σ =1/(2?c)(k/?)1/2, σ
=1307(k/?)1/2
? (C=O) =6.86
? (C=Cl)=8.97
=1307×(12.1/6.86)1/2 =
=1307×(3.4/8.97)1/2 =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59红外吸收习题答案等内容。 
 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含答案[1]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习题解答 一.填空题 1.一般将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 前者又可分为 对称伸缩 伸缩 振动和 变形 振动...  红外吸收光谱法一.填空题 1. 一般将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 伸缩 振动和 变形 振动,前者又 可分为 对称伸缩 振动和 反对称伸缩 振动, 后者可分为 面内剪...  习题解答 一.填空题 1.一般将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 前者又可分为 对称...吸收带在生成氢键时,可移至 3000 cm-1。 4、 欲测定某一微细粉末的红外...  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集及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最全的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集及答案解析,分析化学必备 六、红外吸收光谱法(193 题) 红外吸收光谱法一、选择...  红外光谱习题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红外光谱习题 一. 选择题 1.红外...吸光光谱 2.当用红外光激发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时,化学键越强,则(ACE) A:吸收...  3 分 (1791) 某一化合物以水作溶剂, 在 UV 光区 214nm 处有一弱吸收带,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 吸收峰: -1 -1 -1 cm 和 ...  红外光谱法习题参考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思考题和习题 8.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区别烷烃、烯烃及炔烃? as s 烷烃主要特征峰为? ...  第十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92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红外吸收光谱试题答案 隐藏&& 一. 二...  红外光谱法习题及答案(CH)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红外光谱法习题 一、 填空...解释实际上红外吸收谱带(吸收峰)数目与理论计算的振动数目少的原因。 (1)没有...> 问题详情
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A.2个,不对称伸缩
B.4个,弯曲
C.3个,不对称伸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A.2个,不对称伸缩&&B.4个,弯曲&&C.3个,不对称伸缩&&D.2个,对称伸缩
网友回答(共1条)
匿名网友&&&&lv1&&&&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论文写作技巧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外光谱的振动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