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祖狄闻鸡起舞字词解释

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刚说苏轼阅读答案
刚说苏轼阅读答案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刚说苏轼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 &《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节选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一并查处),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日:“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很少 & 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敏:聪明 & C.既伏其辜矣& 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与:参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A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 何以伐为 & C、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 D、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 退而论书策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队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 译文:&
(2) 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译文:&
5. C. 6.A 7.C&
9.(1)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4分)
& (2)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 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 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4分) 解析: 5.罪,名词 6. A.副词,竟,竟然;B.动词,成为、担任/语助词,呢;C.副词,将要/连词,一边……一边;D.边词,表示转折,可是/连词,表示承接。 7.①是在王安石对孙介夫的评价;③是孙介夫当时的使命;⑥是苏轼对士人品格修养的结论。 8.苏辙的离职与孙介夫没有关系,孙介夫不愿出任条例司的属官是个性使然。) 9.(1) “以身试之”2分,“厄”1分,“畏”1分 9.(2) “伏其辜’2分,“我何与焉”2分 参考译文: & 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大概没有了。”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讨厌他们没有仁爱之心。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在我仕途艰险的时候排挤我的,都是以前(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所以我知道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 & 像孙介夫(名立节)那样的人,真可以算是刚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担任条例司的属官。因为与同僚评议朝政观点不同自请离开。王安石对孙介夫说:‘‘我们条例司应该录用像你一样做事开明、敏捷的人啊。”孙介夫笑着说:“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进门里,孙介夫也快步离开。孙介夫担任镇江军书记,正当新法刚刚开始实施,监司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不再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却唯独对孙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惮,说:“这是那位拒绝丞相不愿意担任条例司属官的人。” & 谢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与蛮敌作战阵亡,当时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谢麟于是将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给孙介夫审查,打算将他们全杀掉。孙介夫坚持不可以。谢麟用言词威胁孙介夫。孙介夫说:“审案应当按事实办理,官吏更应当奉公守法。军队驻留不前是几位将领的过错,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谢麟于是上奏说孙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孙介夫也上奏说谢麟侵权管理审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孙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个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判贬官。我因此更相信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 &. & 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许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却说‘‘没能见到刚毅的人”,这是为了说明这种人很难遇到。可是世人竟说“太刚毅的人容易被折损’’!士人担忧的是不刚毅,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这种品德还担心不够,怎么担心自己太刚毅,害怕被折损呢!会不会被折损是天意,不是刚毅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患得患失的浅陋小人啊。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竞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④.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竞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迫近.B.体仁衔之衔:怀恨.C.道周不与焉与:参与.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约束.[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道周乃作以讽之/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B.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D.天下神器.为之有道/视为止.行为迟[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佑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 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 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常典.可无让.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 (选自) 注:① 悫:相见.面见.③ 价:传达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公府燕集 (2) 以全斌等属吏 (3) 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4) 蜀人苦之 (5) 彬执礼益恭 (6) 使人以为绐己 (7) 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 (8) 惩劝国之常典 (9)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10) 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 15. 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曹彬“清介廉谨 的句子写在下面.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 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 (3) 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 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 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 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 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 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为道教经典之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矜,自夸 7.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B.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曰 B.而为忧 C.夫子 D.吾知其可与(之)言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③⑤⑥ 10.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 认为.无论“狂荡之士 还是“智谋之士 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 微:悄悄 B.及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或劝以少休 少:稍微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造:建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面各组内容.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 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 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 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5.断句和翻译. (1)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俶傥.放宕吴中.行山间.有双鲤戏溪水上.伫观之.傍一老父顾曰:“此龙也.行且斗.君宜亟去. 去百步许.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又出大云.仓卒遇风暴怒.二十七艘同时溺.独弼舟得济.人以是异之.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侬智高犯南海.畋为安抚使.辟参军谋.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余众畏亡将被诛.多降贼.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①之苦.它郡县悉效之.摄兴安令.移书说桂守萧固浚灵渠以通漕.不听,至李师中.卒浚之.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大为民利. 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②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③于外.水不及女墙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无所失亡.自横.浔以东数州皆没. 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帐下毋动.迟明.结队徐行.逵赖以善还.留知顺州.加东上阁门使.未拜而卒.诏录其家五人. 弼能为诗.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屋以居. [注] ①暍:中暑.②窒:堵塞.③馌:送食物.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 谒:拜谒.拜访 B.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 次:驻扎 C.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 罹:遭遇 D.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 殿:殿下.尊称 下列句子表现陶弼“文武双全 的一组是 A.课民植木官道旁 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 B.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 为土囊千余置道上 C.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 至李师中.卒浚之 D.因从学兵法.能主持论纵横 所得俸禄.悉以与人 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弼年轻时在吴中游历.多次遇险.又多次幸免于难.说明他的机敏.后来遇上丁谓.它才得以学兵法.讨贼立功.做上阳朔主簿. B.陶弼受杨畋之命.准备领兵前往会合诸将合击侬智高.但还没有到达.侬智高就领兵仓皇退去.陶弼在途中遇上了许多侬智高的散兵.陶弼就假托杨畋的命令.张榜于道路两旁.答应不处死他们.于是收得了一千多投降的散兵. C.陶弼作为一方父母官.很能为百姓着想.他让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树木.以解百姓受烈日暴晒之苦,他建议上级疏浚灵渠.使百姓生活大为便利,他身先士卒.领导军民抗洪救灾.使邕州遭受洪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D.陶弼跟随郭逵征战富良江.得胜班师时.由于组织不善.军队非常混乱.全仗陶弼临危不乱.妥善组织.郭逵才能平安回来.陶弼非常乐善好施.所得的俸禄.都拿来分人.而自己家里却很贫困.他死后.他的妻子还要租房子来住.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②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于外.
&篇二:刚说苏轼阅读答案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以是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鲜矣仁/鲜:很少。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敏:聪明。C.既伏其辜矣/辜:古代的一种酷刑。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与:参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A.①而世乃曰“太刚则折”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①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②何以伐为C.①且尽斩之②不义而富且贵D.①而独敬惮君②退而论书策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⑤君亦奏麟侵狱事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A.②④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C2.A3.C4.B5.(1)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 (2)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刚说苏轼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文言文阅读方法:一、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三、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考点名称: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大纲要求: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二、常见题型: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三、注意几种情况: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考点名称: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一些常考的虚词:若(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者(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而“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3)语境推断法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古文直译: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考点名称: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比较重要的4个“xing”:信:本义是话语真实。(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本义是道路,读háng。(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本义是幸运。(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文言实词集锦 :1、爱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7、兵可汗大点兵(军队)兵刃既接《寡》(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君之病在肠胃(疾病)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微察公子《信》(观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期年不听朝(朝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11、曾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12、乘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氓》(登上) 13、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14、除洒扫庭除(台阶)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顺从,跟随)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19、道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治世之道(方法)背道而妄行(道义)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刚说苏轼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篇三:刚说苏轼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 &《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节选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一并查处),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日:“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很少 & 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敏:聪明 & C.既伏其辜矣& 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与:参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A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 何以伐为 & C、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 D、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 退而论书策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队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 译文:& (2) 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译文:&
5. C. 6.A 7.C& 8.B 9.(1)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4分) & (2)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 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 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4分) 解析: 5.罪,名词 6. A.副词,竟,竟然;B.动词,成为、担任/语助词,呢;C.副词,将要/连词,一边……一边;D.边词,表示转折,可是/连词,表示承接。 7.①是在王安石对孙介夫的评价;③是孙介夫当时的使命;⑥是苏轼对士人品格修养的结论。 8.苏辙的离职与孙介夫没有关系,孙介夫不愿出任条例司的属官是个性使然。) 9.(1) “以身试之”2分,“厄”1分,“畏”1分 9.(2) “伏其辜’2分,“我何与焉”2分 参考译文: & 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大概没有了。”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讨厌他们没有仁爱之心。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在我仕途艰险的时候排挤我的,都是以前(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所以我知道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 & 像孙介夫(名立节)那样的人,真可以算是刚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担任条例司的属官。因为与同僚评议朝政观点不同自请离开。王安石对孙介夫说:‘‘我们条例司应该录用像你一样做事开明、敏捷的人啊。”孙介夫笑着说:“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进门里,孙介夫也快步离开。孙介夫担任镇江军书记,正当新法刚刚开始实施,监司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不再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却唯独对孙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惮,说:“这是那位拒绝丞相不愿意担任条例司属官的人。” & 谢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与蛮敌作战阵亡,当时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谢麟于是将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给孙介夫审查,打算将他们全杀掉。孙介夫坚持不可以。谢麟用言词威胁孙介夫。孙介夫说:“审案应当按事实办理,官吏更应当奉公守法。军队驻留不前是几位将领的过错,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谢麟于是上奏说孙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孙介夫也上奏说谢麟侵权管理审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孙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个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判贬官。我因此更相信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 &. & 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许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却说‘‘没能见到刚毅的人”,这是为了说明这种人很难遇到。可是世人竟说“太刚毅的人容易被折损’’!士人担忧的是不刚毅,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这种品德还担心不够,怎么担心自己太刚毅,害怕被折损呢!会不会被折损是天意,不是刚毅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患得患失的浅陋小人啊。篇四:刚说苏轼阅读答案《刚说》(宋)苏轼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C.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而世乃曰“太刚则折”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⑤君亦奏麟侵狱事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A.②③④??????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吏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害怕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11.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②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③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刚说》:福清教育网整理8.D?? 副词,竟(A连词,表示转折,可是/连词,表示承接,并且?? B动词,成为、担任/介词,被???? C副词,将要/尚且)9.D?? (①是王安石对孙介夫的评价③是孙介夫当时的使命⑥是苏轼对士人品格修养的结论)10.B?? (苏辙的离职与孙介夫没有关系,孙介夫不愿出任条例司的属官是个性使然)11、①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重点:“遭之途”,“左骖”,“弗谢”的主语)②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可以受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能够伸展。(重点是“诎”和“信”)③“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拘禁。(重点:“而”,“缧绁”。“固”是本来的意思,可灵活处置。比如译为“本来”、“原来”、“实在”、“真”、“还”等均可。“己”可译为“这个人”。)《刚说》:福清教育网整理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大概没有了。”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讨厌他们没有仁爱之心。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在我仕途艰险的时候排挤我的,都是以前(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所以我知道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像孙介夫(名立节)那样的人,真可以算是刚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担任条例司的属官。因为与同僚评议朝政观点不同自请离开。王安石对孙介夫说:“我们条例司应该录用像你一样做事开明、敏捷的人啊。”孙介夫笑着说:“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进门里,孙介夫也快步离开。孙介夫担任镇江军书记,正当新法刚刚开始实施,监司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不再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却唯独对孙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惮,说:“这是那位拒绝丞相不愿意担任条例司属官的人。”谢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与蛮敌作战阵亡,当时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谢麟于是将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给孙介夫审查,打算将他们全杀掉。孙介夫坚持不可以。谢麟用言词威胁孙介夫。孙介夫说:“审案应当按事实办理,官吏更应当奉公守法。军队驻留不前是几位将领的过错,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谢麟于是上奏说孙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孙介夫也上奏说谢麟侵权管理审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孙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个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判贬官。我因此更相信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许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却说“没能见到刚毅的人”,这是为了说明这种人很难遇到。可是世人竟说“太刚毅的人容易被折损”!士人担忧的是不刚毅,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这种品德还担心不够,怎么担心自己太刚毅,害怕被折损呢!会不会被折损是天意,不是刚毅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患得患失的浅陋小人啊。&&:越石父很贤能,被拘捕了。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晏子进入内室很久(没出来),越石父请求绝交,晏子显得十分敬畏,整理衣冠道歉说:“我虽然不够仁德,(却)使您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可以受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能够伸展。我在拘禁之时,那些人不了解。先生您已经有所感悟而赎出我来,这就是知己了。了解我却(待我)无礼,还不如在拘禁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去,做上等宾客。 (文本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篇五:刚说苏轼阅读答案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D.从车骑数十人 从:带领1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苏轼《上梅直讲书》阅读答案及翻译A.(1)和(2)相同,(3)和(4)不同B.(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4分)②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4分)③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4分)参考答案:10. B 游:交际、交往、共事。11. D (1)转折;(2)递进;(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12.C13.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翻译: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至”、“道”、“容”各1分;意思对1分。②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翻译: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和谁一起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之”、“谁与”、“乐”各1分;意思对1分。③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翻译: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足以依靠了。“苟富贵”、“徒贫贱”、“恃”各1分;意思对1分。 苏轼《上梅直讲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伯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论语》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心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苏轼《上梅直讲书》及翻译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祖狄闻鸡起舞字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