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朝,廷,卿是投资收益属于什么科目

【图文】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详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详解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2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国汉代中外朝制度下丞相权力如何
花dd面2d仜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的主宰.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即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前6~公元5),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吴朝记事 - 简书
<div class="fixed-btn note-fixed-download"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left" data-html="true"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ent=''>
写了493484字,被34人关注,获得了150个喜欢
吴朝前期年表(至1500)
吴朝起于江浙。
淳德十二年(西元1369)
1363年,宋朝击退蒙古入侵两年后,仍未宣布减税,北方士大夫阶层也拒绝让渡政治权利(科举实行全国取解而非分路取解)。国内发生动荡,首先是河北地区农民起义,抗阻抗税。很快江南地区也爆发了农民起义,但主要是士绅阶层主导的抗税活动,宋廷雪上加霜。同年,争夺南海霸权的三十三年战争进入惨烈的第二阶段。诸侯对宋廷的勤王令阳奉阴违。江南、荆湖糜烂。1364年,宋廷下令荆湖地区与江南地区组织地方团练,就地镇压农民起义,并给与人事和财政权,除蜀中因为平贼大使处置得当外,其余地区形同割据,农民起义也很快被镇压(本身就是士绅自导自演)。这种割据伤害了宋廷的同时,也伤害了江南的经济,尤其是金融业和棉纺业(棉花供应)。苏杭两地的进步士绅决定主动改变现状。1365年,苏州防御使蒋居正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名义夺取了苏州周边与浙东地区。从海路入黄河,向汴京朝贡。受封两浙处置大使。1366年,蒋居正战死,杭州进步士绅陶与义继任。继续扩张了控制区,两年内夺取了淮南、江南东路与浙西地区。稳固了进步士绅们的原料供应,海外贸易额很快与1353年前持平。1368年,宋廷境内农民起义被平定。陶与义以功获封仁和侯、两浙路安抚使及淮南东、西路、江南东路常平大使兼转运副使。
兴安二年(西元1371)
1370年,宋廷准备裁撤诸团练。陶与义遇刺身亡。两浙路安抚使司推举明州进步士绅周子康继任。未及半年,被苏州进步士绅沈万千推翻。后者一边上报宋廷,一边以为陶与义复仇的名义,攻入福建。此后福建纳入两浙路安抚使司控制,无力与两浙路争夺海贸份额。两浙海商得以重新通过琉球海峡。1371年,宋廷拒绝承认沈万千。并下令周边团练共剿。打算驱虎吞狼,让这些地方武装同归于尽。沈万千随即宣布脱离宋朝独立,号吴王。并向汴京进军。沿途团练多不肯死战,吴军顺利攻入河南。
兴安五年(西元1374)
1374年,宋帝逃出汴京。吴军尾随追击,进入荆湖。遭到抵抗。南海争霸战争进入第三阶段。
兴安八年(西元1377)
1377年,吴军平定荆湖南北,准备进军益州。因为沈万千死于渝州之战,杭州进步士绅唐杰英继任吴王。军事行动暂停。
兴安十年(西元1379)
1379年,吴军平定益州,宋帝出逃岭南。北方陕西路安抚使割据陕西陇右,自称秦王。河北路安抚使割据河北、燕山、京东地区,自称汉王。蒙古自大同南下据有河东,窥伺中原。
兴安十二年(西元1381)
1381年,吴军五路进击岭南,宋军溃散。擒宋帝于广州。只太子得脱。吴王称帝,定都杭州。伪汉王击败蒙古,领有河东地。
兴安十六年(西元1385)
1382年,诸侯暂停南海争霸,共同出兵,准备救回宋帝。次年,岐国灭大理。1384年,诸侯联军攻克岭南,吴军三战三败,海军也无法通过诸侯舰队的封锁前往南海。唐杰英与诸侯议和。雍与岐拒绝,继续进兵。同年福建漳、泉失守。1385年,荆湖南道失守。吴廷二次议和。承诺放归宋帝。
兴安二十年(西元1389)
1386年,吴朝放归宋帝,并于福建道取得胜利,联军未能攻克福建北上。除雍、岐外,其余诸侯履约罢兵。雍岐同年底和议,结束了南海三十三年战争()。但双方未合兵。岐国王狄文泰以广南西路桂州为兵前储站,自将兵进入荆湖南道并夺取了全州。1387年,狄文泰夺取全州之后,又相继夺取永州、道州、桂阳监(平阳银矿)及郴州。同年秋,攻克衡州,并以衡州为兵前储站。吴朝陈兵荆湖北道与江南西道。吴朝海军在琉球东北海域击败雍国舰队。同年底,吴朝与雍国完成和议。福建道吴军调入江南西道。1388年春,狄文泰攻吴军重镇长沙。八月下,狄文泰死于炮火。九月上,岐军克长沙。城中死者首级辄与城等。遂令兵前储站迁移至长沙,并使修城固城。岐军主力则急追吴军,夺归义江口,渡而趋岳州,欲霜降前临大江。另有三千人夺湘阴而驻之,以防吴朝水军进入湘水。只留二千人守长沙。在此之前,吴军知狄文泰攻长沙甚急,遂于夏中调江南西道吴军主力赴武昌,勿使岐军得临江。九月中,岐军受阻于艑山(岳州南十里左右)。吴军主力乘船发于武昌,过岳州,抵汨罗江口登岸。筑营寨扼岐军归路。又令幕阜山以西蒲圻、崇阳、通城坚壁清野,勿使岐军得食。岐军突围数次,十月下弹尽粮绝,会霜降,日寒难耐,遂溃不成军。吴军欲擒故纵,降者六七,生还衡州者不足一千。余者多为乡勇豪杰所擒。湘阴、长沙、湘潭、衡山因此不战而复。在此之前,吴军围岐军主力于鹿角县至艑山之间。湘阴岐军守将得报,率军解围。不效,避走长沙。会兵前储站移至长沙,三将(湘阴守将、长沙守将、兵前储站将领)闻岐军溃,自度长沙不能守,遂引兵归衡州。临行沉舟船,绝四野。是年冬,吴军止于衡山。别遣五千人入川,安抚诸州县。此后岐国袭扰吴朝沿海,但所获甚微。吴雍贸易额逐年增加,四年后超过吴日贸易额。1389年春,吴军围衡州,偏师自江南西道入广南东道。海军与之会广州。是年秋,广南东道平定。
兴安二十四年(西元1393)
1390年,衡州降。不乐降者散入桂州。吴军两路攻入广南西道,在吴军合围之前,岐军先行撤入大理旧地。次年吴岐议和。1393年,吴朝平定蜀中变乱。
兴安二十八年(西元1397)
1395年,吴朝击败伪汉王的进攻,反击夺取了青徐之地。年底吴朝海军封锁了伪汉王登莱沿海。1396年,唐杰英病死于汉中。苏州进步士绅蔡济襄以绝对优势继任。次年发兵陕陇。
临安三年(西元1401)
1398年,岐国自大理旧地进兵川南。蔡济襄临凤翔府而还。自将兵败岐军于泸州。次年攻入大理旧地,将岐军驱逐。冬十月,两国和议。蔡济襄仍分兵二万,驻防边境。1401年,吴军克定陕陇,开发其地煤矿与铁矿,稍补军费。
临安七年(西元1404)
1402年,吴军击败蒙古后,东进河东地,兖州地区吴军也渡河北上。京东路传檄而定。1404年,伪秦王与伪汉王自缢于西都(邯郸),吴军尽复汉家地。
临安十三年(西元1410)
1409年,两浙棉价持续上涨。1410年,吴朝以交趾郡王失贡不朝为名宣战。次年克定全境。
临安二十八年(西元1425)
年,吴朝改革军制后,经过充分准备结束了军政府状态,平稳过渡到文官政府。借鉴雍与邺的成例,使用行省制度。1417年,设立独立的司法系统,将军事法庭系统剥离。剥夺了行省总督的司法权。1421年,蔡济襄死于北伐途中,第一次北伐蒙古戛然而止。咨议团公推杭州进步士绅钱诚继位。钱诚继位后十二年间五次北伐,总共歼灭蒙古军队十七万,招纳部民定居漠南不下百万。易其游牧之俗,授其畜牧之术。沐其恩德者咸难忘之。
临安三十八年(西元1435)
1435年,钱诚首征关东,击破女真割据政权,占有大定道。
正统四年(西元1439)
1437年,各行省设立都督,直接接受吴廷指令,指挥野战军。削弱了行省总督的军事权。1439年,钱诚复征关东,再破女真割据政权,占有辽阳道。
正统十年(西元1445)
1445年,钱诚三征关东,消灭了女真割据政权,占有东江道与黄率道(黄指黄龙府,率指率宾府,主要是绥芬河地区,海参威以北)。
正统二十五年(西元1460)
1448年,钱诚病死。其子钱思危被资议团公推继位。他继位后,对黄率道以北实行羁縻统治。年,钱思危四伐漠北,迫使蒙古大部西迁,少数前往漠南十二部定居。此后关东行省黄率道以北地区得以稳定,不再发生叛乱。
孔历2030年(正泰二十年,西元1480)
年,吴朝经营西北,北夏称臣(是否割地看具体的北夏推演方案)1480年,钱思危病死。其侄钱赫被资议团公推继位。1494年,京苏铁路建成。钱赫乘坐第一趟蒸汽车前往苏州,朝发夕至,用时五个时辰。至1500年,钱赫掌握的吴朝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大量的煤炭与铁矿从陕陇、河北、关东、交桂行省不断采掘,在各地冶炼后,化为钢铁流入帝国的各个角落。吴朝地理区划与人口(至1500)吴朝疆域东至大海(指日本海),西至瓜州(也可以是哈密,取决于北夏的推演中是否割地),南至顺州(今越南顺化),北至鹤州(今齐齐哈尔)。东西、南北各万里。总两亿口(口指成年男女,吴朝成年男女都纳税,女子额度是男子的三分之一)。吴朝用行省制,分天下为八省。首曰尚书省直隶,简称直隶。次曰河北行尚书省,简称河北。次曰中原行尚书省,简称中原。次曰陕陇行尚书省,简称陕陇。次曰湖广行尚书省,简称湖广。次曰益滇行尚书省,简称益滇。次曰交桂行尚书省,简称交桂。末曰关东行尚书省,简称关东。直隶行省辖有前朝淮南东、西路,江南东、西路及两浙、福建路地并有天下要害三及草原十二部亦其所属。共十三道一县。计五千二百万口。首曰京畿道,治顺天府(原杭州,1371升杭州府,1498改顺天府)。前朝两浙路旧地。次曰江宁道,治江宁府。前朝江宁府、太平州、宣州及广德军之地。次曰饶池道,治饶州。前朝饶州、池州、歙州、信州、江州及南康军地。次曰扬泰道,治扬州。前朝扬州、泰州、滁州、真州、楚州及高邮军地。次曰庐寿道,治庐州。前朝庐州、寿州、光州、和州、濠州及无为军地。次曰黄蕲道,治黄州。前朝黄州、蕲州、舒州之地。次曰泗亳道,治泗州。前朝泗州、亳州、宿州、海州、涟水军及京东路淮阳军地。次曰洪抚道,治洪州。前朝洪州、抚州、筠州、袁州、兴国军、建昌军及临江军地。次曰虔吉道,治虔州。前朝虔州、吉州及南安军之地。次曰福建道,治福州。前朝福建路福州、建州、南剑州、邵武军及兴化军之地。次曰泉漳道,治泉州。前朝福建路泉州、漳州、汀州地及夷州(台湾北部)。次曰襄随道,治襄州。前朝京西路襄州、随州及信阳军地。次曰渝涪道,治渝州。前朝黔州路渝州、涪州之地。末曰三泉县,治三泉。系前朝直辖县,乃汉代阳平关旧地。居利州与汉中之间,为川陕咽喉。别有草原十二部,定居漠南地(今内蒙古东南部),故辽国西京道奉圣州与丰州境内。河北行省辖有陕陇行省以东,长城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共九道。计三千三百万口。首曰燕山道,治燕山府(省都亦在此)。前朝燕山府路旧地,故辽国南京道。次曰大名道,治大名府。前朝河北路大名府、卫州及以南地区。次曰河间道,治河间府。前朝河北路河间府、深州、沧州至霸州地。次曰真定道,治真定府。前朝河北路真定府、定州、祁州、赵州至雄州地。次曰云中道,治云中府(原大同)。故辽国西京大同至朔州、应州、武州地。次曰代麟道,治代州。前朝河东路代州、麟州等地(太原府及石州以北)。次曰太原道,治太原府。前朝河东路中、南面地。次曰磁相道,治磁州。前朝河北路磁州、相州及邢州、洺州之地。末曰冀滨道,治冀州。前朝河北路冀州、恩州、博州至滨州地。中原行省辖有黄河以南,陕陇以东,襄随道以北的地区,共八道。计三千四百万口。首曰开封道,治开封府(省都亦在此)。前朝京畿地及滑州地。次曰河南道,治河南府(原西京洛阳)。前朝西京河南府地及孟州地。次曰济南道,治济南府(原齐州)。前朝京东路齐州、郓州、淄州、青州、潍州地。次曰应天道,治应天府(原南京应天)。前朝京东路应天府、曹州、广济军、濮州之地。次曰郑颖道,治郑州。前朝京西路郑州、汝州至颖州地。(共六州之地)次曰邓唐道,治邓州。前朝京西路唐州、邓州至金州地。(共五州一军地)次曰兖徐道,治兖州。前朝京东路兖州、徐州、济州、单州之地。末曰登密道,治登州。前朝京东路登州、莱州、密州、沂州之地。陕陇行省辖有河北、中原以西,益滇以北的地区,共六道。计一千六百万口。首曰关中道,治关中府(原长安,省都亦在此)。前朝故永兴军路地及前朝益州路兴元府(汉中)、兴州、洋州地。次曰凤翔道,治凤翔府。前朝陕西路兰州、熙州东南至凤翔府地。(也称陕南道)次曰安西道,治安西府。前朝陕西路安西府至夏州地(西夏故地)。(也称陕北道)次曰兰凉道,治兰州。前朝陕西路兰州、熙州、河州、湟州及凉州地。次曰甘肃道,治甘州。本朝新置。辖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之地。(今甘肃北部)次曰河套道,治河套州。前朝河套旧地及故辽国河套地、西京招讨司旧地。(今宁夏及内蒙西南部)湖广行省辖有益滇以东,襄随道以南、黄蕲道以西,南至琼州岛的广大地区,共十道。计二千七百万口。首曰江陵道,治江陵府(省都亦在此)。前朝荆湖北路江陵府、峡州、归州、荆门军之地。次曰长沙道,治长沙府(原潭州)。前朝荆湖南路潭州、邵州及荆湖北路鼎州地。次曰安复道,治安州。前朝荆湖北路安州、复州、汉阳军及京西路郢州地。次曰岳鄂道,治岳州。前朝荆湖北路岳州、鄂州、澧州地。次曰衡全道,治衡州。前朝荆湖南路衡州、永州、全州、道州、郴州及桂阳监之地。次曰辰靖道,治辰州。前朝荆湖南路辰州、沅州及靖州之地。次曰广韶道,治广州。前朝广南东路广州、韶州、南雄州、英州、连州之地。次曰惠潮道,治惠州。前朝广南东路惠州、潮州、循州、梅州之地。次曰端康道,治端州。前朝广南东路端州、康州、封州、新州、南恩州之地。末曰雷琼道,治雷州。前朝广南西路雷州、琼州、化州及广南东路高州之地。益滇行省辖有陕陇以南,湖广、交桂以西的地区。共七道。计二千八百万口。首曰成都道,治成都府(省都亦在此)。前朝故成都府路地。次曰利巴道,治利州。前朝利州、巴州、阆州、文州、龙州、剑州、蓬州地。次曰夔黔道,治夔州。前朝故夔州路地,少恭州及涪州。次曰梓泸道,治梓州。前朝故梓州路地。次曰西康道,治西山州。本朝新置。辖西山州、康州、西定州、西原州地。除西山州及康州外,主要安置招抚的吐蕃部民,授以畜牧之术。次曰大永道,治大理州。故大理国西八郡(府)之地。末曰建鄯道,治建川州(原大理建昌府及会川府地)。故大理国东九郡(府)之地。交桂行省辖有湖广以西,益滇以南地区。共五道。计七百万口。首曰河内道,治河内府(省都亦在此)。前唐之交州、武安州、峰州、福禄州、武州、长州及西道江沿岸地。次曰静江道,治静江府(原桂州,1402升静江府)。前朝桂州、贺州、昭州、梧州、藤州之地。次曰柳宜道,治柳州。前朝柳州、宜州、融州、象州、宾州、浔州之地。次曰邕钦道,治邕州。前朝邕州、钦州、横州、贵州、廉州、郁林州、容州之地。末曰安顺道,治安州。前唐爱州(今安州)、驩州(今蒲州)、唐林州、罗伏州之地及前汉林邑郡(今顺州)地。关东行省辖有长城以北,榆关及草原十二部以东的地区。共四道。计三百万口。首曰辽阳道,治辽阳府(省都亦在此)。故辽国东京道辽西州至鸭绿江地,北至通州,南至滨海而止。次曰大定道,治大定府。故辽国中京道旧地。次曰东江道,治东江府(故高丽西京平壤)。故高丽北界节度使旧地(沙里院至咸兴一线西北至鸭绿江)。末曰黄率道,治黄龙府。故辽国东京道通州及以北之地。率宾府为副治,有专员驻此。吴朝组织结构及权责(至1500)吴朝组织结构是委员会——部司——地方执行机关三级制度。四省只是部司的集合,并无专门首领。军政大权掌握在士绅评议委员会(旧称咨议团,1499年改称)和御前军事委员会(旧称军议团,1480年改称)手中。部司是中央核心机关,地方局务等是实际执行机关。
士绅评议委员会及中央政务机关
士绅评议委员会控制门下省及尚书省诸部司。门下省,主要负责监察和司法事务。吴朝取消了御史台,而代以都察院的都察使司。与御史台相比,都察院的监督权更大(1437年后,延伸至军队,1481年后,延伸至皇室),但被剥夺了逮捕权和审讯权。牵涉士绅(相当于议员)的案件一概由都察院起诉,审理则交由属于大理寺的评讼司,关押士绅则是大理寺治狱司的特权。同属都察院的给事中司,则是慎政机关,拥有与宋朝门下后省相同的封驳权,因为能够否决各省的公文(1481年后,包括海军省和陆军省),又被称为小评议委员会,或者评议司。门下省设有一寺一院。门下省无固定长官,多以都察院长官为首,偶以大理寺长官为首。都察院长官称都察院参事,简称都参,正二品衔,例授侯爵(不世袭)。资历深者亦称都使(从一品),资历浅者则称都佥(从二品)。都察院次官称都察院知事,简称都知,正四品下衔。都察使司长官称左都察佥事,简称佥事。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不世袭)。资历深者亦称判佥(正四品上),资历浅者则称次佥(从四品上)。都察使司次官称右都察佥事,简称右佥。从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都察使司下设诸房,监察京畿及天下行省。无论官、商、军、民,悉在其职。士绅评议委员会中的反贪渎委员会多由都察使司过往佼佼者组成。给事中司长官称都给事中,简称都谏。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资历深者亦称都台(正四品上),资历浅者则称都事(从四品上)。给事中司次官称副都给事中,简称右谏台。给事中司下设诸科,分别对应诸省,部司多则对应之人多。专责查缺补漏,务使恶法得行。封驳权同前朝,三驳之后,由士绅评议委员会或者其国策检讨委员会公评,许给事中则部司长官罢职,许部司则给事中罢职。左都察佥事与都给事中,必有一人出任都察院次官。大理寺长官称大理寺卿,简称右卿。正二品衔,例授侯爵(不世袭)。大理寺次官称少卿,正四品上衔。评讼司长官称评讼司知事,简称知讼。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资历深者称判评讼司,简称判讼。资历浅者称评讼司佥事,简称佥讼。评讼司次官称同知评讼司事。简称评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不世袭)。评讼司下设诸房,受理京畿及天下行省的案件复核(主要是重刑犯,死刑必须复核)。并有士绅房专责处理士绅案件的起诉,还有检冤房专门受理民众赴京的申诉或是士绅的上诉。(当然,上访的效率是另一个问题)治狱司长官称治狱司知事,简称知狱。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资历深者称判治狱司,简称判狱。资历浅者称治狱司佥事,简称佥狱。治狱司次官称同知治狱司事。简称理狱。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治狱司下设诸科,收押死刑待核的犯人及其他上诉待核的重刑犯。有士绅科,专责关押士绅。狱分左右,各容七百人,皆在京西。评讼司知事及治狱司知事必有一人出任大理寺次官。尚书省,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吴朝将除了军事部司外的中枢机关,主要集中在尚书省诸部司,这使其成为庞然大物。好在吴朝取消了宰相制度(或称丞相制度),直接以士绅评议委员会总揽大权。尚书省诸部司遂成为协作而并不联合的中央机关。相比起前朝的尚书省,吴朝尚书省取消了兵部与吏部。这与吴朝的组织架构有关。兵部的职责大部分由大都督府承担,其余的则有尚书省、陆军省和海军省瓜分。吏部则因为士绅评议委员会的出现而遭到了极大衰弱。高级官员的委任由士绅评议委员会中的职务与功勋委员会推举,皇帝批准。中下级官员则由文选司考核功绩,由选举司公评后推举,士绅评议委员会中的职务与功勋委员会批准。在实际执行中,选举司的推举只有中级官员偶有未获批准的情况,其余人选都获批准。这和职务与功勋委员会的成员多数有礼部任职的资历有关。选举司隶属礼部,文选司则隶属政部。政部一般认为是由前朝户部演变而来。与前朝户部相比,多出了文选司。吴朝增立了学部、驿部等,使尚书省共有九部。尚书省无固定长官。多以礼部长官为首,工部及政部长官次之。偶有商部长官为首。礼部长官称礼部尚书,简称礼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礼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礼部掌内务与外交,除了教育职能剥离外,又增掌选官、评功等职能。设有八司。主客司。负责外交事务。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忠毅勋。理藩司。负责内藩事务。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忠毅勋。仪典司。负责制度修订与典制、礼仪、祭祀、宗教等事务。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忠毅勋。通事司。负责提供翻译,并翻译官方往来文书和外国优秀书籍。(含对外情报机构)。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忠毅勋。文报司。负责官方文书的宣传与官方报纸的管理事务,并管理国家文书档案。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忠毅勋。功勋司。负责颁发勋位和爵位,并管理国家公务人员档案。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选举司。负责根据文选司的提告名单和功绩考核推举中下级官员。长官称判事,人以为小尚书,称为副书。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从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内府司。负责皇室及京城的警卫事务。所辖内府军不受御前军事委员会控制,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有独立的补给和晋升体系。长官称都监,从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次官称少监,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政部长官称政部尚书简称政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政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政部负责传统的税收事务及新兴的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因为吴朝采用了预决算制度,因此增设了制算司与决算司。设有九司。丁税司。负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缴存。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亩税司。负责传统实物税征收和缴存。吴朝对农业征收实物税,而对工商业征收货币税。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工税司。负责诸行所得税(企业)的征收和缴存。手工业从业者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诸行所得税。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转运司。负责物资(无论实物还是货币)的运输和分配。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度支司。负责物资的入库与出库,账册管理及保存税收档案。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仓司。负责物资的保管。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文选司。负责官员功绩考核。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忠毅勋。制算司。负责行政机构财政预算的编制。监察机构的财政预算由士绅评议委员会中的监察预决算委员会编制,皇帝审核。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决算司。负责行政机构财政决算的编制。监察机构的财政决算由士绅评议委员会中的监察预决算委员会编制,皇帝审核。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工部长官称工部尚书,简称工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工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工部与前朝相比,变化极大。保留了钢铁司和虞部改为的矿冶司,并将营造事务改为制备司。水利,道路等事务则剥离。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增设了石炭司,评定司等部门。共设有十司。制备司。负责道路、水利工程以外的工业制造事务,主要集中在大型水力机械,高级钢铁设备和蒸汽动力设备。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研发司。负责新工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检验司。负责新技术,新设备,新建筑的验收和校对。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勘探司。负责勘探国内外矿产,并提供采掘措施。(含工业间谍和反工业间谍机构)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矿冶司。负责国内外国有矿产的采掘和冶炼,钢铁与石炭(煤)除外。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合作司。负责官本民营行社的管理事务,及与民间行社合作采掘矿产,研发技术事务。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钢铁司。负责国内外国有铁矿的采掘和国有钢铁行社的冶炼事务。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铁路司。1490年4月新设。负责铁路的修建与营运。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石炭司。负责国内外石炭矿的采掘。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评定司。负责国内工业物资供需评定,调配国有铁矿,石炭矿和钢铁的存储。以及专利的评定。(确定是否许可专利,以及确定属于可展期专利或者不可展期专利)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商部长官称商部尚书,简称商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商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商部由前朝太府寺演变而来,主要负责商税(营业税)和关税的征缴,度量衡的制定和监督,特许经营事务管理(含拓殖事务),纸钞、债券的发行。共设五司。市舶司。负责商税和关税的征收和缴存。长官称都监,从三品衔。例授伯(不世袭)。次官称少监,从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吴朝商税分为定额与抽分,皆为货币税。定额税表现为商业许可(包括特许专营)。抽分则为传统的抽成税率,一成(米麦与棉花棉布)至四成(金银铜器等奢侈品)不等。(市舶司长官衔位高是由早期多次主导对外战争造成的)交钞司。负责交钞的发行与兑换。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平准司。负责货值评估,物价、交钞的监督,交钞的回收,度量衡的制定、校准及监督。普通商业许可的发放。商业税收档案的建立与保管。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特许司。负责发放,延长及终止,销毁特别经营许可,管理国有特许经营行社。指导对外拓殖事务。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承务司。负责国家债券的发行,商业和地方债券的承销。私人债券发行的保证金收缴,验查事务。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下设的承债官所是国有债券公开交易场所。遍布全国诸行省(主要在诸省府设立,尚书直隶地区更为密集,除黄蕲道外,各道均有承债官所)。私债和商业债除非委托承务司发行,否则不得在承债官所交易。(可以自行发行债券,但承债官所不允许进场交易,因此风险更大)惠部长官称惠部尚书,简称惠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惠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惠部是吴朝新设,主要负责部分社会保障的职责。这些职责主要继承自前朝的惠民体系。共设五司。慈幼司。演变自前朝慈幼局。负责收养鳏寡孤独,主要在各道、州设立慈幼局与慈幼科来开展惠民工作。烈属优待之。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检校司。与前朝检校机构相同,负责保证失去双亲的子女之财产安全及增殖。失去双亲且无亲戚抚养,属于孤儿,由慈幼局抚养,有亲戚抚养,不属于孤儿。但无论有无亲戚抚养,该子女成年前其财产由检校司打理。检校司按例支付抚养费给抚养者(慈幼局或者子女的亲戚),被抚养者成年后,检校司交还财产。所交付财产不得低于接收时的价格(评估由商部平准司完成)。他们还有权对非完全行为能力人提出公诉。此外,避免绝户也是检校司的职责,他们接手的财产必须交还,如果被抚养者早夭,则由检校司安排近支继嗣。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赈济司。负责赈济物资的申请和发放。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医药司。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和医生的培训,造册,档案管理。药物的鉴定和研发。药物专利在吴朝不被承认。药物鉴定文书起到类似的作用,除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外,名誉和间接的经济利益与专利没有区别。而且不需要申请展期。吴朝严格了医生的资格审查,不通过医药司的统一考试,就不具备行医的资质。这延续了前朝的旧例。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承惠司。负责接受民间捐助,并定向惠及目标群体。比如对各种医生,医药的捐助金,对某地区的鳏寡孤独捐助金等。承惠司每月一报,将此类善举善人公诸天下。(对僧尼的捐助不在此列)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农部长官称农部尚书,简称农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农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农部是吴朝新设,演变自前朝司农寺,吸收了前朝工部的水利职能。共设五司。农林司。主要职责与前朝司农寺类似,负责种植业新技术研发,良种培育,青苗贷给,林木培养,嫁接,果树与桑蚕的培养与新技术研发等。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郡牧司。主要职责类似前朝太仆寺,主要是培育牲畜,以牛马为先。亦养育鹿、犀、象、犬等。研发畜牧技术和产品,多致力于军事用途。人称尚书省陆军司。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水利司。负责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和调整,运河修建也包括,但运河管理由驿部负责。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常平司。负责平抑丰歉。天下诸州皆有常平仓。逢有赈济,先出常平仓,后出官仓。吴朝钱氏治粮官甚苛,常有官员不愿赴此任。戏言“宁为太平,不作常平。”(太平指直隶省州,富庶安逸,州知事正六品上衔)即言此。每三年与仓司交割一次。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收造司。负责制造和研究肥料、饲料以配给农林司、郡牧司使用,也与民间合作开发新物种或培育新发现物种。长官称郎中,正四品下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外郎,从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驿部长官称驿部尚书,简称驿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驿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驿部是吴朝新设,包括了路桥修造,运河管理,驿站管理,驿传人员招募和管理,驿传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地图的绘制和修正。共设三司。道路司。负责路桥修造,维护和拆除,驿站建设,运河管理(主要是运河节点码头和渡口)。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驿传司。负责驿传人员的招募和管理,驿站的管理和维护,驿传档案的建立和保管,驿传工具的管理和维护(舟船车牛骡)。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职方司。负责国内地图的绘制和道路测量。(含反间谍机构)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员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刑部长官称刑部尚书,简称刑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刑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刑部的治狱权受到限制,只能收押重刑犯以外的犯人。不过依然掌握有审判权和逮捕权。并握有公诉权(针对军人以外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刑事犯罪)。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刑事犯罪,由检校司提起。刑部审判。完全行为能力的军人由军法司公诉并审判。共设四司。捕盗司。负责国内治安和警卫(除皇室外),有军人以外的逮捕权。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诉讼司。负责提起公诉的机关。多数公诉由下辖的地方诉讼局,诉讼科完成,直接由刑部诉讼司提起的公诉,必然是轰动中外的大案。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审寇司。负责国内审判的机关。多数由县里的审寇所,道里的审寇厅完成。审寇司进行直接审判的,多数涉及机密,或者影响深远的大案。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慎刑司。负责国内案件复核的机关。死刑三审核中的第二道。(第一道是道里的审寇厅,第三道是大理寺评讼司)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学部长官称学部尚书,简称学书。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次官称学部参事,正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学部是新设的部门,主要来自礼部剥离的教育事务。共设四司。在京司。负责直隶地区的基础教育机构管理,并安排当地的科举考试。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行省司。负责直隶以外地区的基础教育机构管理,并安排当地的科举考试。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技校司。负责全国的技术教育机构管理,并安排当地的职业技术考试。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劝学司。负责全国的校舍建设和维护。接收民间捐助,建立指定的学校或资助制定的学生群体(医学除外)。考核民间办学是否符合减税标准。资助慈幼司的幼儿接受教育。长官称判事,正四品上衔。例授荣毅勋。次官称副判,正五品上衔。例授忠毅勋。
御前军事委员会及中央军务机关
御前军事委员会则控制海军省及陆军省诸部司。1437年设立都督后,随即设立了大都督府,早期由皇帝直辖,1481年,转为御前军事委员会控制。海军省,主要负责内河与外海航运保卫与巡航及战斗等海军事务。无固定长官,多以提督部长官为首,偶有以参谋部长官为首。人称海军制置使。(吴朝并无海军制置使一职)设有三部。参谋部长官称参谋部参事,简称谋参。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参谋部次官称参谋部知事,简称谋知。从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参谋部主管海军兵员征募、训练、遣散与作战策略拟定(包括演习等)。设有二司。征训司负责海军兵员征募与训练,训练合格后交由参议部兵制司勘合。征训司长官称征训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不世袭)。征训司次官称征训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不世袭)。遣战司负责海军兵员遣散、退役,以及作战策略的制定(包括演习、巡航、护卫等)。依据兵制司的名单完成遣散、退役,依据提督部的要求制定作战策略。遣战司长官称遣战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不世袭)。遣战司次官称遣战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不世袭)。提督部长官称提督中外海军事务总兵官,又称海军总兵。简称提督。若为海军省长官则称海军制置使。从一品衔,例授公爵(不世袭)。提督部次官称副中外海军事务总兵官,又称副总兵。简称副将。从三品衔,例授伯(不世袭)。提督部主管海军的调遣,作战的指挥,航运保卫及巡航线路的分配。设有二司。在京司负责直隶地区的海军与内河水军的指挥、调遣、航运保卫及巡航线路的分配,并配合礼部承担部分外交工作。在京司长官称在京司侍郎,简称常侍。人称小提督者即是。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不世袭)。在京司次官称在京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不世袭)。行省司负责直隶以外地区的海军与内河水军的指挥、调遣、航运保卫及巡航线路的分配。行省司长官称行省司侍郎,简称常侍。人称小总兵。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不世袭)。行省司次官称行省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不世袭)。转运部长官称转运部参事。简称运参。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转运部次官称转运部知事。简称运知。从三品衔,例授伯(不世袭)。转运部主管海军一应后勤物资分发调派事务,并主管海军军情系统。设有三司。前司主管海军军事类物资的分发与调派事务。前司长官称前司判事。简称前判,旧称海左判。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前司次官称前司副判,简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后司主管海军非军事类物资的分发与调派事务。后司长官称后司判事。简称后判,旧称海右判。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后司次官称后司副判,简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交通司主管海军军情事务,主要是海军军事情报的传递和分析。获取军事情报并不是交通司的主要职责。交通司长官称交通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交通司次官称交通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陆军省,主要负责陆军的征募、训练、遣散等事务。大都督府建立后,陆军省只负责非战备部队的指挥事务。无固定长官,多以指挥部长官为首,亦有参谋部长官和转运部长官为首者。人称兵部尚书(吴朝并无兵部尚书一职)。设有三部。
参谋部长官称署理参谋部事务,简称署参。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参谋部次官称签书参谋部事务,简称签参。从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参谋部主管陆军兵员征募、训练、遣散与作战策略拟定(包括演习等)。设有二司。征训司负责陆军兵员征募与训练,训练合格后交由参议部兵制司勘合。征训司长官称征训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不世袭)。征训司次官称征训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不世袭)。遣战司负责陆军兵员遣散、退役,以及作战策略的制定(包括演习、驻扎地分配、巡查、护卫等)。依据兵制司的名单完成遣散、退役,依据指挥部的要求制定作战策略。遣战司长官称遣战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不世袭)。遣战司次官称遣战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不世袭)。指挥部长官称指挥陆军一行事务总兵官,又称指挥总兵。简称指挥。若为陆军省长官则称兵部尚书。从一品衔,例授公爵(不世袭)。指挥部次官称副指挥陆军一行事务总兵官,又称副指挥。简称副将。从三品衔,例授伯(不世袭)。指挥部主管陆军的调遣,非战备部队的统帅调任,巡查区域和保卫职责的分配。设有二司。在京司负责直隶地区的陆军调遣、非战备部队的指挥及统帅调任,巡查区域和保卫职责的分配,并配合礼部完成部分外交工作。在京司长官称在京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不世袭)。在京司次官称在京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不世袭)。行省司负责直隶以外地区的陆军调遣、非战备部队的指挥及统帅调任,巡查区域和保卫职责的分配。行省司长官称行省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不世袭)。行省司次官称行省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不世袭)。转运部长官称署理转运部事务。简称暑运。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转运部次官称签书转运部事务。简称签运。从三品衔,例授伯(不世袭)。转运部主管陆军一应后勤物资分发调派事务,并主管陆军军情系统。设有三司。左司主管陆军军事类物资的分发与调派事务。前司长官称左司判事。简称左判,旧称陆左判。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左司次官称左司副判,简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右司主管陆军非军事类物资的分发与调派事务。右司长官称右司判事。简称右判,旧称陆右判。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右司次官称右司副判,简称副判。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军传司主管陆军军情事务,主要是陆军军事情报的传递和分析与获取。军传司长官称军传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军传司次官称军传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大都督府,设立于1437年。初衷是将独立于行省总督的都督们统辖指挥,完成战备部队的军令统一。直到1481年之前,大都督府都由吴朝皇帝直辖。此后则由御前军事委员会管辖。它是吴朝军事要害部门。年的大都督一直是历任皇帝,1481年起,并无固定的最高长官大都督,通常由御前军事委员会委任的副职来主持日常事务。按照约定,只有战争时期,御前军事委员会才会实授大都督一职。目前(西元1500)担任大都督留后(副职)的是钱翼,他是时任皇帝钱赫的族叔。大都督,超品,非君主、储君、监国不授。陆海军最高指挥官。大都督留后,1439年钱诚二征关东女真时设,以署理后勤,兵务。三征关东时,许留后领兵置将之权,关东平定后收回。1460年,关东安定,废除大都督留后一职。1481年,御前军事委员会决定重设大都督留后一职,并复给领兵置将之权。正一品,例授公爵(袭三代)。简称留后。人称太尉。大都督府设有四部一寺。参议部主管中下级军官的选拔和考核,兵员训练成果的考核与分派,以及作战计划的审核与确定。参议部长官称总理参议部事务,简称总理。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参议部次官称副理参议部事务,简称副理。从三品衔,例授伯(不世袭)。设有三司。统制司主管中下级军官的选拔和考核,陆军省及海军省的调任提告也由统制司审核。它负责整理和保管中下级军官的档案。统制司长官称统制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统制司次官称统制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兵制司主管兵员训练成果的考核与分派。陆军省及海军省的征募、遣散提告也由兵制司审核。它负责建立、保管、销毁士官与士兵的军籍和档案。兵制司长官称兵制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兵制司次官称兵制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参谋司主管作战计划的审核与确定。它还负责与陆海军二省参谋部组成战时参谋总部,主管战时军事计划的制定和推行。各类中外军事演习,战斗、战役与战争的记录和总结也由参谋司统计和编写,并定期整理成册。参谋司长官称参谋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参谋司次官称参谋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卫尉寺主管军法与军情,是吴朝的宪兵部队。虽然在职责上与礼部内府司有所重叠,但这并不妨碍内府司都监经常出任卫尉寺少卿。卫尉寺长官称卫尉寺卿,简称左卿。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卫尉寺次官称卫尉寺少卿,简称少卿。从三品衔,例授伯(不世袭)。设有二司。军情司主管军事情报的获取、传递与分析,海军情报会转交给海军省转运部交通司。负责监察战备部队与警备部队的,防止哗变、骚动、叛乱的发生。负责保卫军事设施安全和军事首脑机关。负责清除外国军事间谍等军事情报事务。军情司长官称军情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军情司次官称军情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军法司主管军法事务的执行。包括军事法庭、军事仲裁庭、军事警备部队(宪兵)的组建、调配和安置。军法的修订最初由军法司军法检讨署提出,皇帝批准。1481年起,撤销军法检讨署,改由御前军事委员会中的军法检讨委员会提出军法修订的草案,御前军事委员会批准后皇帝签署生效。军法司长官称军法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军情司次官称军情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左都督部主管军事教育与高级军官培养和推荐。左都督部长官称左都督,简称左督或者学督。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左都督部次官称前都督,简称前督。正三品衔,例授伯爵(袭三代)。设有二司。武学司主管中外军事教育事务,包括外国来吴朝的军事留学生和协约履行中培训的外国军事长官。包括国立陆军学院、国立海军学院和国立军事科学学院三大学院在内的军事教育体系,涵盖全国408所专业军事院校,其中有普通军事院校392所,特殊军事院校16所。特殊军事院校多是根据新兴的军事科学研究而诞生的,它们往往在1480年后才出现(国立军事科学学院设立于1473年)。比如湖广行省路桥学校、关东行省舟船学校及陕陇行省铁路学校等。普通军事院校负责培养士官(初等)和中下级军官(高等)。高级军官必须在国立三大学院进修并毕业。武学司长官称武学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武学司次官称武学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武选司主管高级军官的培养和推荐。并负责为高级军官及其家属整理、保管和销毁档案。每年国立三大军事学院的名额有三分之一由武选司从中下级军官中直接推荐。御前军事委员会中的军事教育监督委员会可以推荐另外的三分之一。最后的三分之一由公开考试选拔。1480年及以前,由武选司和兵制司共同组织考试,1481年开始由选举司、兵制司、学部在京司共同组织考试。武选司不再参与其中。武选司长官称武选司侍郎,简称常侍,人称小留后。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武选司次官称武选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右都督部主管军事预算和决算的编制,以及预算的分配和监督。右都督部长官称右都督,简称右督或者财督。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右都督部次官称后都督,简称后督。正三品衔,例授伯爵(袭三代)。设有二司。制算司主管军事预算的编制和提告,由御前军事委员会军事预决算委员会审核、批准(1481年后),并按照批准的预算进行预算给付。制算司长官称制算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制算司次官称制算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决算司主管军事决算的编制和提告,由御前军事委员会军事预决算委员会审核、批准(1481年后)。它还要按照委员会批准的预算进行预算监督。决算司长官称决算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决算司次官称决算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兵器部主管军事物资的研发、生产、调配和装备。兵器部长官称署理兵器部事务,简称署兵。正二品衔,例授侯爵(袭三代)。兵器部次官称副理兵器部事务,简称副兵。从三品衔,例授伯爵(不世袭)。设有三司。研发司主管军事物资的研发,研发成果由工部检验司堪合,1481年后,还需商部平准司的评估。实际执行中评估结果并不影响研发成绩的考核,只是作为军事委员会制定军事预算的参考。最重要的影响仍然来自工部检验司的堪合报告。研发司长官称研发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上衔,例授果毅勋。研发司次官称研发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上衔,例授勇毅勋。制备司主管军事物资的制造,主要集中在重要的军事物资。根据御前军事委员会批准的军事预算来制造所需的军事物资。进行临时新增军事物资生产时,需要工部检验司合格的堪合报告以及御前军事委员会的批准。制备司长官称制备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制备司次官称制备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兵备司主管军事物资的调配和装备。根据陆军省与海军省申请的军事物资申请(已被御前军事委员会批准),将库存军事物资(需要行文给政部仓司)和制备司新生产的军事物资(战时体制)进行调配和装备。兵备司长官称兵备司侍郎,简称常侍。正四品下衔,例授果毅勋。兵备司次官称兵备司骑郎,简称散骑。正五品下衔,例授勇毅勋。吴朝的地方行政机关与羁縻体系。地方行政机关:省——道——州——县道与县的机关设置最为完备。省级只有总督府与提刑司。总督府由行省总督负责,掌握行省的行政大权和治安部队的指挥权(警察部队的前身,由弓手、衙前演变而来)和警备部队的调遣权(地方守卫部队,不参与对外军事行动)。提刑司负责司法监督,并不直接参与逮捕、起诉与审判。道级设有民政厅(所有内政事务,对接总督府与尚书省刑部以外诸部)、监察厅(民政监察事务,对接门下省)、审寇厅(地方审判最高机关,死刑复核机关,对接尚书省刑部)、军政厅(地方军事机关,直接指挥警备部队)、捕盗厅(地方逮捕最高机关,对接尚书省刑部)。州级设有民政局(含慈幼局等)、监察局、军政局、诉讼局(地方公诉最高机关)、审寇局和捕盗局。县级设有民政所、军政所、诉讼科、审寇所、捕盗所及治安所(治安所主要是进行民兵训练,治安部队的出动往往取决于总督府而不是治安所)。羁縻体系:羁縻体系分为三个等级。1.道一级设宣慰使司,仅在关东省以北的女真地区设立。宣威使司长官多授伯爵(不世袭)。2.州一级设羁縻府、羁縻州。以边地大部族之头人为知府、知州。府州首领多授子爵,云贵地区通常父死子继,其他部族多数由族中长者继承。3.县一级设羁縻县,若在蕃地隶属于羁縻府州,或直属于道;若在蕃汉交错之地,则羁縻县隶于普通的州府。以小部族头人为知县。县首领多数授子爵但很少世袭,他们往往被鼓励与汉人混居并参加书院。吴朝的军事院校普通军事院校大致分为海陆军基础院校和高级院校,比例接近6:1。其中陆军基础院校224所(直隶独占89所),高级院校38所(直隶独占18所)。陆军基础院校分为步兵院校、骑兵院校、炮兵院校和特色院校。特色院校是因地制宜设立的招收当地蕃部强兵的军事院校,比如交桂行省山地步兵初等军事学校和陕陇行省山地骑兵初等军事院校。步兵院校最多,达到152所(直隶独占61所),炮兵院校其次,达到42所(直隶独占23所)。骑兵院校则有13所(直隶独占3所),特色院校7所(直隶独占2所)。高级院校分为参谋院校和指挥院校。其中参谋高等院校26所(直隶独占13所),指挥高等院校12所(直隶独占5所)。海军基础院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共144所。关东行省6所,河北行省16所,中原行省22所,湖广行省16所,陕陇行省2所,益滇行省4所,交桂行省12所,直隶独占66所。海军基础院校主要以海船水兵初等军事学校为主,内河水兵初等军事学校为辅(133:11)。海军高等军事院校24所,只有1所内河水兵高等军事学校,其余海军高等军事院校分为海军参谋高等军事学校(15所,直隶独占8所)和海军指挥高等军事学校(8所,全部为直隶独占)。吴朝官衔、爵位与勋位吴朝官衔与前朝相若,一品至三品,分正从,不分上下。四品至九品,既分正从又分上下。正一品最高,从九品下最低。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通常不世袭,最多袭三代。勋位分四等,分文武职。文职勋位体系自上而下是:荣毅、忠毅、弘毅、严毅。武职勋位体系自上而下是:果毅、勇毅、刚毅、锐毅。勋位不世袭。吴朝早期勋位、爵位与官衔并不相关。15世纪中后期,尤其是1460年以后,勋位与爵位渐渐与中央机关和总督府内的官衔相关。在前述机构中担任官职的,逐渐按照官衔例行授勋、爵。一品授公,二品授侯,三品授伯。四品授荣毅勋或者果毅勋,五品授忠毅勋或者勇毅勋。勋位的获得者按照等级每月领取部分勋贴。一等勋(荣毅或者果毅)25陌,二等勋15陌,三等勋10陌,四等勋5陌。相比于勋位,爵位则完全相反,它需要受爵者每月向政府缴纳爵贡。公250陌,侯150陌,伯100陌,子50陌,男25陌。如果不能按时支付,就会在催缴公告中披露并中止爵位优待,延期60日仍未缴纳的,将公告天下并收回爵位。此类公告一般发布在发行量前三的报纸上。通常所说的中下级官员(无论文武)即指官衔六品及以下的公务人员。他们中有的人会因为杰出的成绩或者贡献获得勋位。如何成为高级官员可能会是困扰一生的难题。大多数家庭并不富裕的官员通过为门下省工作,而成为高级官员。家境富裕的官员往往可以在选举司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并被评议会和皇帝赏识。他们通常在尚书省获得晋升的机会。军队的环境要更公平一些,但也有许多困难,比如普通家庭出身的高级军官们,很难进入大都督府担任总理、左右都督等职务。无论文武,普通家庭出身的高级官员最高成就就是担任行省总督。吴朝军衔制度吴朝军衔分为将军、校尉、士卒三级。将军官衔通常在五品及以上,出任陆海军各部队的长官或者军情参事与军法参事,他们都来自三大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校尉通常在七品及以上,出任船长或者营级指挥官,参谋军官或者军法监督。他们往往能保证独立作战单位的顺利运转。他们都是各高等军事学校的毕业生。士卒通常是八品及以下。入伍不足三年的士兵不能不会有品级。而往往以初等兵,高等兵,见习士称呼。有品级的称为士官,他们分为上士(八品)和下士(九品)两大阶层。他们是军队中的战术骨干,是军队战斗能力的源泉和标准。他们都是初等军事学校的毕业生,但只有上士阶层可以报考高等军事学校。吴朝的货币体系
吴朝继承了前朝的交钞制度,同时也铸造货币。他们的铸币体系是贯、陌、乘、文四级的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贯又称金龙头或者龙头,是一种官定金币,重一钱(约4克),含金量九成。官价值10陌。陌又称银虎头或者虎头,是一种官定银币,重一钱二分(约5克),含银量九成。官价值100文。文即圆形方孔铜币,又称字钱,是官定铜币,重八分(约3克),含铜量七成五。官价值1文。承是一种计量单位,10文称为承,并无对应的货币。 相应的,100文也称为陌,1000文则称为贯。虽然吴朝有公布的官价,但在实际交易中,金银币与铜币的比值仍经常浮动。交钞通常用于大额交易,它是以贯来计量的,最低面额是1贯,最高面额是1000贯。兑换时也是用金银支付。面额超过交钞的只有国家发行的公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传承岭南文化 ,领略南粤风情,在这里遇见最美好的广东。
投稿须知:/p/f7b6e...
· 1619人关注
根据网络小说《新宋》衍生的同人设定及其作品。
· 35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廷宝益气聪明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