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为什么都符合推广普通话的古诗韵,难道古代诗人都说“普通话”不成?

小议普通话能否保持格律诗音韵美
和朋友们辩论的确能够给予我一些灵感和启发,但是我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却从来没有变过。我不会说粤语,所以先生介绍的岭南派吟法的文章,我只是匆匆浏览过一次,而且我的格律观与先生有本质的区别,如前所述。先生老是以为我是受先生的启发才写出了新论文,岂不是笑话?
您仔细比照我对于诗歌格律的系统论述和您的文章吧。
追求诗意的人生
先生完全有鄙视我的理论的自由,我绝不反对。
但是先生侮辱我的文章是“龙船装屎”,这是第一次,我可以原谅您。我回你的帖子是尊重您。以后如果先生再次如此不文明,我唯有不理而已,岂有他哉。
追求诗意的人生
咱们大家共勉吧。
追求诗意的人生
孙先生在声韵研究方面,是有功底的,比那些只懂新声韵者的探讨更具说服力。我不反对部分人用新声韵作格律诗词,但本文我还有几个观点想和先生探讨一下:
一、反对新声韵者,仅仅是新声韵没有入声吗?不是。
1、新声韵,是用本声,还是用变调实际读音定平仄?如果只考虑朗读效果,自然应该按实际变调定平仄。新声韵界形成了共识吗?
2、新声韵有个儿化的新问题,这个问题新声韵是怎样处理的?
3、韵部的划分,是保证朗读韵味的基本条件。十四韵部yi、ri、zi、ci、si、zhi、chi、shi把-i视为同韵,eng、ong、ing视为同韵合并,有韵味吗?
这些问题不形成共识、定好规矩,就大力提倡新声韵,是否可取?
二、格律诗词仅仅就是按平仄吗?
1、古代要求押入声韵的词,起码可以证明格律词不仅仅是只讲平仄的。那么,新声韵没有入声,对这类词如何处理,是废除吗?如果不是,是否应该统一规矩,要么都押上声,要么都押去声,形成了共识吗?还有句中上去入用字的规定,不说格律诗词,就是曲也有明确的要求,新声韵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格律诗中,出句不押韵,1、3、5、7句尾字,古四声只有一句重调,新四声必须二句重调,音韵美那个好些?如果都用同一声调,美不美,只讲平仄,不论声调的说法是否能够成立?
2、先生的讲格律而不惟律,本人也有不同看法。人名、地名、象声词、外来音译词可以放宽格律要求,奇句妙句可以放宽格律要求,但除此以外,前人一般都严守格律。新声韵者是否应当传承这规矩?普通句子,也以不惟律而不遵守格律要求,是否应当肯定?新声韵的格律要求,是否可以放宽?如果是,理论依据是什么?
追求诗意的人生
【现代语言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考证了隋唐语音的音类,大家的共识是:唐音的声母是36个〔一说40个〕,韵母140多个,声调4种;而现代各个方言里,声母大都只有二十多个,韵母大都只有三十多个,最多的粤方言也不过是五十多个,声调则异彩纷呈,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甚至十二个声调的都有。仅从音类的多寡来看,现代方言已经与唐音有了巨大的差别了,它们可能保持“正宗的”“古香古色”古音韵美吗?】
整体来看,确实如此。但其中四声的,或者五声的(因较长历史时期,古音平声实际两分了,形成了五个声调),从局部来看,“现代方言已经与唐音有了巨大的差别了”的结论是否站得住脚?古声韵是否已经绝迹?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34楼学堂窝人于 12:20发表的&&:
【现代语言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考证了隋唐语音的音类,大家的共识是:唐音的声母是36个〔一说40个〕,韵母140多个,声调4种;而现代各个方言里,声母大都只有二十多个,韵母大都只有三十多个,最多的粤方言也不过是五十多个,声调则异彩纷呈,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甚至十二个声调的都有。仅从音类的多寡来看,现代方言已经与唐音有了巨大的差别了,它们可能保持“正宗的”“古香古色”古音韵美吗?】
整体来看,确实如此。但其中四声的,或者五声的(因较长历史时期,古音平声实际两分了,形成了五个声调),从局部来看,“现代方言已经与唐音有了巨大的差别了”的结论是否站得住脚?古声韵是否已经绝迹?
方言局部保存古音的现象肯定很普遍,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过,它们无非是如下几种类型:1、不变;2、渐变;3、合流;4、分流。
显然,上述四种情况只能处在局部,不可能是整体;如不变是局部不变,而不是整体不变,余可类推。
所有现代方言各自都会有局部不变的部分,越是交通不发达的地方,不变的局部就更多。显然,不变的部分就是保留了古音。
所谓现代方言已经与唐音有了巨大的差异,是指整体的差异,而不是局部的差异。
局部的不变,应当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面都有所体现。
这些问题都是我准备讨论的问题,已经有腹稿,只是精力不济,来不及撰写。
追求诗意的人生
现代语言学家拟测古音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各地方言的有保存古音可能的局部进行拟测。
最典型的例子是入声,古人形容古人是促调而且“急收藏”,这“急收藏”显然是有辅音阻塞在韵尾且不除阻而造成的。
粤方言闽方言都有辅音阻塞在韵尾且不除阻,就“拟测”隋唐语音也极有可能是相同的模式。
余可类推。
追求诗意的人生
现代方言的声母和韵母,普遍比中古音大幅度减少,这是古今音整体差异巨大的最有力证据。
声调也大都不是平上去入四声,这也是古今音差别巨大的证据之二。当然,个别方言还是只有平上出入四声的,比如长泰话就是。不过长泰话仅仅是保留了中古音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而四声的调值是不是和唐音相同,还是不可究考的。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33楼学堂窝人于 12:11发表的&&:
孙先生在声韵研究方面,是有功底的,比那些只懂新声韵者的探讨更具说服力。我不反对部分人用新声韵作格律诗词,但本文我还有几个观点想和先生探讨一下:
一、反对新声韵者,仅仅是新声韵没有入声吗?不是。
1、新声韵,是用本声,还是用变调实际读音定平仄?如果只考虑朗读效果,自然应该按实际变调定平仄。新声韵界形成了共识吗?
2、新声韵有个儿化的新问题,这个问题新声韵是怎样处理的?
3、韵部的划分,是保证朗读韵味的基本条件。十四韵部yi、ri、zi、ci、si、zhi、chi、shi把-i视为同韵,eng、ong、ing视为同韵合并,有韵味吗?
1、近体诗格律,平仄只是一个方面,还有韵式,我已经初步讨论了近体诗的平仄问题,还没有讨论彻底,韵式问题我当然会继续讨论的。
2、新声韵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没有具体解决,比如新声韵的平仄“调值类型对比”存在与否,变调,上声的两面性,轻声,等等,先生提到的儿化韵也应当是,马上大力提倡新声韵是不合适的,几年前我就对此我曾经发专帖在本论坛提出过异议〔我一下子找不到〕,大家有过一些讨论,但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今后还要继续讨论。
3、近体诗格律和宋词元曲的格律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我都有看法,也准备逐步写。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讨论。一些朋友指责我不该长篇大论;这么多的问题,能不长篇大论吗?〔当然,具体问题的论述,我的确有不简洁的毛病,这是我的致命伤,所以我的论文总是一改再改的。〕先生所提及的一些问题,我们都可以逐个来研究讨论的。
4、关于不惟律,我想以后专文单论如何?
很欣赏您作这种仔细入微的讨论。我的文章毛病肯定不少,只要是诸位的正确意见,我绝不会强词夺理、知错不改、讳病忌医的。
追求诗意的人生
关于十四韵,我的看法是精神可嘉,毛病多多,处理不当,我以后详论。
追求诗意的人生
我赞同新声韵主要适合没有入声的北方人使用,没有入声的确会对音韵美造成一定的损失,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因为北方人读不出入声,你非得规定他们必须遵守入声的规定,对于他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普通话有许多南方方言没有的优势。这些问题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我还赞同保留平水韵,主要提供像你我一样保留了入声的方言区使用。平水韵能不能在保留平上去入四大调类的基础上进行另类的改革,大家是可以争鸣的。
总之,古诗诗韵改革是个复杂的问题,一刀切是不大可能的。哪一种方式最合适,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争鸣的。
追求诗意的人生
  学堂窝人先生的问题,先简要谈谈我的看法:
  学堂窝人:
  孙先生在声韵研究方面,是有功底的,比那些只懂新声韵者的探讨更具说服力。我不反对部分人用新声韵作格律诗词,但本文我还有几个观点想和先生探讨一下:
  一、反对新声韵者,仅仅是新声韵没有入声吗?不是。
  1、新声韵,是用本声,还是用变调实际读音定平仄?如果只考虑朗读效果,自然应该按实际变调定平仄。新声韵界形成了共识吗?
  我个人认为音韵美只能在实际吟诵里才能实现,所以原则上是用变调实际定音,但也有个别问题只能从权。
  变调主要有:
  ①上声的语流音变,句中的上声,在非上声之前是211,它仍然是仄声,在句末是214,我曾经认为它有个上升的尾巴,接近阳平,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和朋友们讨论过,张智深先生认为上声的尾巴很短,上声的重点仍然在1上,仍然是仄声,我认为他说得有理。上声在上声之前变为34,接近阳平,应当作平声处理。其它三声的语流音变不明显,可以不处理。
  ②一七八不,应当按实际音变处理平仄。
  ③顺便提一下轻声,我曾经有过《普通话五声平仄简论》,那是为写作新诗处理平仄而写的。张智深先生认为,古典诗词里面习惯不用轻声,所以轻声应当按不轻读时的读音处理。我认为这个意见很对。
  上述问题,究竟如何处理为好,大家可以继续讨论的。
  学堂窝人:
  2、新声韵有个儿化的新问题,这个问题新声韵是怎样处理的?
  孙逐明:
  我个人认为,韵母为“er”的字眼特别少,十八韵把“er”独立成部,这在民间曲艺里有作用,它们有儿化韵的诗歌,实际上是大多数诗句的韵脚后面多加一个“儿”字成韵。而近体诗和词曲都不能在句末加字〔曲可以家衬字,但不能加在句末〕,所以“er”不可能独立成韵,只能把它们合并到发音相近的韵部里面去通押。从读音的协调感受看,我个人以为合并到十八韵的“支思韵”韵里为好。
  学堂窝人:
  3、韵部的划分,是保证朗读韵味的基本条件。十四韵部yi、ri、zi、ci、si、zhi、chi、shi把-i视为同韵,eng、ong、ing视为同韵合并,有韵味吗?
  孙逐明:
  z、c、s、zhi、chi、shi、r后面的“i”是舌尖元音,其它声母以及零声母后面的“i”是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相差极远,用国际音标标示是两个很不相同的发音符号,合为一部是不妥当的。十八韵分列“衣期韵”和“支思韵”的恰当的。
  eng与ing,en与in发音相近〔i-n之间有个过度音e,这在语音学里是有论述的〕,合成一部是适合的,而ong与它们的发音相差较远,以单列一部为好,十八韵就是这么作的。
  十四韵还有其它问题,以后再论。
学堂窝人:
  这些问题不形成共识、定好规矩,就大力提倡新声韵,是否可取?
  对极了。诗韵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必须把古典诗词格律里方方面面有关的问题作综合考察,并征求各方意见,才能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案出来。
学堂窝人:
  二、格律诗词仅仅就是按平仄吗?
  1、古代要求押入声韵的词,起码可以证明格律词不仅仅是只讲平仄的。那么,新声韵没有入声,对这类词如何处理,是废除吗?如果不是,是否应该统一规矩,要么都押上声,要么都押去声,形成了共识吗?还有句中上去入用字的规定,不说格律诗词,就是曲也有明确的要求,新声韵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格律诗中,出句不押韵,1、3、5、7句尾字,古四声只有一句重调,新四声必须二句重调,音韵美那个好些?如果都用同一声调,美不美,只讲平仄,不论声调的说法是否能够成立?
  近体诗句中只讲平仄,韵脚四声分押,上去可通押。新声韵的句中平仄与平水韵无矛盾。韵脚四声分押就改成阴平阳平通押,上去可分押可通押好了〔为什么可以这样,以后再论〕。
  宋词有单押入声韵的词牌,新声韵的去声比较刚劲,上声比较委婉,入声韵似乎改为去声韵为好。有入声方言的诗人按旧韵,自然仍然压入声韵。
  中原音韵不仅仅论平仄,还论四声,而据我的研究,中原音韵的四声与北京话四声调值很近似〔见拙作《声律学漫谈》,写曲子就直接依照普通话四声就是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
学堂窝人:
  2、先生的讲格律而不惟律,本人也有不同看法。人名、地名、象声词、外来音译词可以放宽格律要求,奇句妙句可以放宽格律要求,但除此以外,前人一般都严守格律。新声韵者是否应当传承这规矩?普通句子,也以不惟律而不遵守格律要求,是否应当肯定?新声韵的格律要求,是否可以放宽?如果是,理论依据是什么?
  孙逐明: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容我日后详论如何?
追求诗意的人生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容我日后详论如何?”
---------真是论持久战啊!“讲格律而不惟律”,自我否定!还论什么论?还说“王力理论若加上‘不惟律’就锦上添花了”,可能吗?立法者会鼓励大家犯他的法?如果你的论述违背常识,不合逻辑,你就是论一千年也是错的。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39楼孙逐明于 13:07发表的&&:
关于十四韵,我的看法是精神可嘉,毛病多多,处理不当,我以后详论。
十四韵本身那怕它已十全十美,它那以“阴阳上去”论平仄的近体诗,依然是不伦不类的!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43楼金筑子于 17:06发表的&&:
十四韵本身那怕它已十全十美,它那以“阴阳上去”论平仄的近体诗,依然是不伦不类的!
在疯子看来,只有不分今古的骡子理论说杜甫用新韵作诗的那个另类天才人物的大雾诗才是又伦又类的。
追求诗意的人生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43楼金筑子于 17:06发表的&&:
十四韵本身那怕它已十全十美,它那以“阴阳上去”论平仄的近体诗,依然是不伦不类的!
以“阴阳上去”论平仄的近体诗,固然不伦不类!更说这不伦不类诗是“切韵”近体诗的继承,则为双料不伦不类!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46楼金筑子于 08:17发表的&&:
以“阴阳上去”论平仄的近体诗,固然不伦不类!更说这不伦不类诗是“切韵”近体诗的继承,则为双料不伦不类!
外来物种看汉语的任何作品都是不伦不类的,理解。
追求诗意的人生
孙逐明先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想证明“北音”是“切韵”的继承!两个不同音系是不存在谁继承谁的关系的。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48楼金筑子于 09:09发表的&&:
孙逐明先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想证明“北音”是“切韵”的继承!两个不同音系是不存在谁继承谁的关系的。 你最大的杯具就是把操某地方言的你划在了说汉语的人群之外,所以你也根本不懂汉语。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49楼针叶林于 09:11发表的&&:
你最大的杯具就是把操南方方言的你划在了说汉语的人群之外。 南方方言就是南方方言,它从不标榜自己是“唯一”的总汉语继承!针、河二人却把自己的北音标榜成“唯一”的总汉语继承!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50楼金筑子于 09:18发表的&&:
南方方言就是南方方言,它从不标榜自己是“唯一”的总汉语继承!针、河二人却把自己的北音标榜成“唯一”的总汉语继承!
可惜你那里(如果在中国国内的话)无论幼儿园还是大学都在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还要考级,不学不行。你踏入了中国地界也要被推广,你那口音终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杯具呀你。。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51楼针叶林于 09:23发表的&&:
可惜你那里(如果在中国国内的话)无论幼儿园还是大学都在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还要考级,不学不行。你踏入了中国地界也要被推广,你那口音终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杯具呀你。。 推广不等于继承呀?联合国也推广英语,可英语不是德语、日语、汉语的继承呀?
追求诗意的人生
阴阳上去的北方方言与中古平上去入语音系统的传承关系在语言学界里是一个基本常识。可金先生一遍又一遍地顽强地坚持他的北方方言与中古音系无关,倒也显得很可爱。
&&金先生的最可爱的优点就是坚韧不拔,最可爱的不足则是缺乏常识。金先生没有任何史料证明、闭门造车地想象北方方言入声的消失是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说汉语没有入声,以此来说明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根本无关。
怯怯地问金先生一声:长城以北外的少数民族所说的没有入声的汉语难道是他们自己发明的,而不是跟长城以南有入声的汉人学的,只是学走了样?
金先生还不知道这样的常识:
1、并不是所有北方方言的入声消失了,保留入声的方言依然存在〔手边一时没有资料,有心人是可以查阅到的〕;
2、入声的消失根本不是北方方言特有的现象,南方方言消失入声的方言地域并不少见。比如,赣方言湘方言大都有入声,可也有不少赣方言湘方言没有入声,如赣方言里的永新、攸县、吉安、泰和、峡江、分宜……湘方言的祁阳,等等,都没有入声。〔以上只是手边有的资料,类似的方言还有很多〕
当然,金先生又会猜想,这些方言之所以没有入声,也是由于当地的少数民族说汉语没有入声云云。反正金先生不需要史料考证,可以信口开河。
嘻嘻,有趣。
追求诗意的人生
反正金先生不看或者假装看不到我的这些反驳,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无关,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无关,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无关,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无关……
你拿金先生咋办呢?
追求诗意的人生
北音就是北音,800年前就没有入声音,这有《中原音韵》可证明!孙先生说北音是切韵的继承,拿出证据来!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55楼金筑子于 12:33发表的&&:
北音就是北音,800年前就没有入声音,这有《中原音韵》可证明!孙先生说北音是切韵的继承,拿出证据来!
又来了,您的持久战功夫让我佩服。
我早说过,切韵序里陆法言等人比较了南北方言,要是北方方言没有入声,他们能不提吗?
反正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断死磨硬泡就是。
我算是服了您了。
追求诗意的人生
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无关,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无关,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无关,北方方言与中古语音无关……
嘻嘻,不服也不行。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55楼金筑子于 12:33发表的&&:
北音就是北音,800年前就没有入声音,这有《中原音韵》可证明!孙先生说北音是切韵的继承,拿出证据来!
可能金先生对于“继承发展”一词缺乏正确的理解。所以我还是耐心地解释一下:
所谓继承发展不是全盘照搬一成不变,而是有不变的部分,也有变化的部分。
从调类角度看,南方现代有入声的方言也不是中古平上出入四个声调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粗分平上出入四个大调类的这个角度不变,每个大调类可能一分为二,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原音韵的阴阳上去四声与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不同样如此么?
阴平阳平合起来继承了中古平声,上声入声也继承了中古的上声和入声,这是不变部分,入派消失而派入三声是变化部分。不同样是有继承有发展么?
要是金先生还是不服,或者是不懂,或者是假装不懂,那我就没法子了。
这个课题的辩论够久了,我也疲倦了。您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追求诗意的人生
引用第58楼孙逐明于 15:48发表的&&:
.阴平阳平合起来继承了中古平声,上声入声也继承了中古的上声和入声,这是不变部分,入派消失而派入三声是变化部分。不同样是有继承有发展么?
...... 这只是孙先生的一种猜测,而不是论证!孙先生必须证明:1400年前的隋代,北音还有入声;800年前的金代北音就把入声消失干净了!一种语言,有在短短的600年间就从一种音系变成另一种音系的吗?
追求诗意的人生
Powered by为什么写唐诗的人都不会普通话但是读起来都很押韵呢??
为什么写唐诗的人都不会普通话但是读起来都很押韵呢??
唐朝基本是以陕西话为官话吧??为什么唐诗读出来那么合辙押韵呢??
你们都错了。唐朝时的汉语就是现在的客家话。你们用客家话念念唐诗,就会发现是那么的押韵,那么的优美。。。
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现在的普通话啊
用普通话读起来很多古诗平仄韵都不对头,这就是语音的差异
而同一韵脚范围很大,古今改变不算太大,因此大多数古诗的押韵还是对的
古人写诗的时候不都是很注意韵的么要是没有韵的话还能行么
近体诗必须要平仄韵,押韵都要正确
打油诗和古体诗出韵也没关系
所以关于平仄,现代人写的诗拿到古代就不被认可,因为语音的改变很多字的平仄也不同了
而押韵更加严格,不光要是同一韵母,还要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相同。(对不起,关于押韵这个上面的解释是错的,以现在这个为准)
现在读押韵只是看是同一韵母,而音调其实很多字是不同的。
现代人写诗都翻着十八韵、十三辙刻意的用上古音写押韵
我问的是唐诗啊没有答案啊!
好吧,我看错你问题了,你说的唐朝时的话和现在的陕西话一样?
现在没有一种方言和当时语音相同,经过千年变迁很多音都走调了
你会客家话的呀?客家话中秋节快乐怎么说啊?
略懂社热议
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高级教师,有丰富教学经验,长期从事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工作,所教学班级名列前列,擅长写作和视频编辑处理。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秋南开大学《中华诗词之美(尔雅)》在线作业及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2014秋南开大学《中华诗词之美(尔雅)》在线作业及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24|
上传日期: 07:39: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4秋南开大学《中华诗词之美(尔雅)》在线作业及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古人写的很多诗句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都是很压韵的但是据说普通话并不是古人所讲的话,那为什么古人写的诗用普通话读出来会这么押韵呢?据说古人讲的话与粤语、吴语相似,但绝不是今天的普通话.
别忘了,北方话,吴语,粤语都是汉语演变而来的嘛.不过北方话丢掉了很多东西,如kpt入声,m韵尾,8调,浊音.吴语存有入声,但简化为喉塞音,m韵尾消失,但吴语存有8调和浊音.粤语kpt入声,m韵尾具存,声调甚至有9个,但浊音消失.古人写的很多诗句很多时候普通话不押韵,用吴语粤语则肯定押韵.平心而论,南方话确实比北方话更为存古,北方话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阿尔泰语系影响很大,如衍生出来的舌面音和卷舌音,这都是汉语原先所不具有的语素语音.下面是Internet上的一些文字,`考~我曾问篇首提到的那个移居海外的朋友,你会说汉语、英语、日语,在这些语言里,哪个最喜欢?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汉语吴语”.“为什么?”“因为吴语有浊音,那是从心底流淌出的声音,而讲普通话时,感觉像戴着面具在说话.”还有一次朋友聚会后,一个福建朋友用闽南语唱诗给我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美妙如天籁之音,更令人惊异的是,他居然说:我只是像平常说话一样在念白,闽南语有八个声调,而古诗词正是依着声调变化而做,念出来正如唱歌一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等我学了音韵学再告诉你吧。。。。不过古人讲的话和现代汉语是和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现代汉语没有“入声”,而一些方言还留有入声。。。
等我学了音韵学再告诉你
一是因为时代变化了,汉语的语音音节却变化不大,即使有一些变化,对押韵有影响,但在人们的生活中感觉不明显。二是你所说的古人,按文学史可分为四部分:一是先秦;二是汉魏晋南北朝;三是隋唐五代宋;四是元明清。所以分开说,是因为他们的区别是较大的。你读先秦时的《诗经》、《楚辞》,其韵脚与普通话有很多并不相符,有的是声母不符,有的是韵母不符,有的是声调不符。就是唐宋的诗词,也有这种情况。三...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广普通话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