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图片检讨书

关于背部一块皮肤粗糙的专题
  久久健康网导读:皮肤好坏是检测糖尿病患者病情好坏的标准,皮肤瘙痒:约7%~8%的病人出现皮肤干燥和脱屑,发生皮肤瘙痒;女性病人常发生外阴瘙痒,与尿糖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有关。
背部一块皮肤粗糙热门问答
Copyright?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关于腿部皮肤粗糙怎么办的专题
久久健康网编者按:痴呆专家告诉你专业治疗老人痴呆症的方法以及预防与治疗!让老年人远离痴呆症告别痛苦。痴呆症究竟是怎么得的?专家称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治疗老年人痴呆,患了老年痴呆症甚...
腿部皮肤粗糙怎么办热门问答
Copyright?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 >榔榆 虫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
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
又称小叶榆或秋榆,落叶乔木,或冬季叶变为黄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树干基部有时呈板状根,树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规则鳞状薄片剥落,露出红褐色内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当年生枝密被短柔毛,深褐色;冬芽卵圆形,红褐色,无毛。叶质地厚,披针状卵形或窄椭圆形,稀卵形或倒卵形,巾脉两侧长宽不等,长1.7~8(常2.5~5)厘米,宽0.8~3(常1~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偏斜,楔形或一边圆,叶面深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凹陷处有疏柔毛外,余处无毛,侧脉部凹陷,叶背色较浅,幼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或沿脉有疏毛,或脉腋有簇生毛,边缘从基部到先端有钝而整齐的单锯齿,稀重锯齿(如萌发枝的叶),侧脉每边10~15条,细脉在两面均明显,叶柄长2~6毫米,仅上面有毛。花秋季开放,3~6数在叶脉簇生或排成簇状聚伞花序,花被上部杯状,下部管状,花被片4,深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花梗极短,被疏毛。翅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翅稍厚,基部的柄长约2毫米,两侧的翅较果核部分为窄,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花被片脱落或残存,果梗较管状花被为短,长1~3毫米,有疏生短毛。花果期8~10月。
喜光,耐干旱,喜湿润,浇水宜充足。在酸性、中性及硷性土上均能生长,但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肥料以氮、钾肥为主 、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为最适宜的生境。 人工繁殖:榔榆通常播种繁殖。10~11月种子成熟,果翅呈黄褐色,应及时采收,摊开晒干,扬去杂物,袋装干藏。次年春季3月播种,撒播或条播均可。条播的行距25厘米,选无风晴天播种,上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再盖以稻草。约30天左右即可发芽出土,应及时揭草,适当间苗。在生长期间,应搞好水肥管理,除草松土。榔榆还可采用插根繁殖。 榔榆虫害较多,常见的榆叶金花虫、介壳虫、天牛、刺蛾和蓑蛾等。可喷洒80%敌敌畏1500倍液防治;天牛危害树干,可用石硫合剂堵塞虫孔。
病害大致有两种。就是根腐病和枝梢丛枝病。根腐病严重时直接导致树桩死亡;丛枝病则严重影响树桩正常生长,使枝条多年难以过渡成型,严重时则造成桩体萎缩,枝条失态而舍弃。 根腐病:榆桩根腐病症状主要表现在生长期叶发黄脱落,枝条逐步枯死,芽久滞不发或中途停止生长。在移栽时,必须多加注意使根的截面整齐,不要留有伤口,以防病菌侵入。根皮层较厚,水分较多,在假植前必须使根截面适当干燥,并可涂杀菌药水防治根部染病。假植时不应选择有腐殖质和有未发酵物质的不干净的土壤。土壤应进行消毒,假植期间严格控水,切勿使根部处于过度潮湿和长期浸泡状态,这样容易促成根腐菌滋生。定植时一旦发现根部皮层有黑褐色腐状物,应立即用利器将其刮净见新鲜组织,并对患部涂以25%可湿性粉剂和浓度为1000倍液的多菌灵,待药液风干,同时对坏死的根条应剪除、烧毁,还要注意将刮除的残物不要混入土中,以防再次感染。伤口愈合新根产生后方可施肥,以增强其抗病力。 丛枝病主要危害新梢、叶,表现为新梢丛生,直立向上,病枝展叶早且小,分枝密集等症状。丛枝病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枝梢上越冬,第二年抽新梢时侵入为害。在冬季整枝时要剪除丛生梢,集中烧毁,在早春芽萌动前可喷洒5度Be的石硫合剂,效果显著。喷药可在生长期每周进行一次,历时五遍可以根除丛枝病。在喷药期间不要在枝叶上喷水,应保持叶面干燥。
榔榆树皮斑驳雅致,小枝婉垂,秋日叶色变红,是良好的观赏树及工厂绿化、四旁绿化树种,常孤植成景,适宜种植于池畔、亭榭附近,也可配于山石之间。
榔榆 - 培育技术篇二
榔榆 - 培育技术
培育榔榆老桩要把好三关:
一、把握采挖季节和地点。到野外采挖榔榆老桩的季节主要是在植物的休眠期间进行,北方初春化冻时节采挖为宜,长江以南整个休眠期间均可进行。此外梅雨季节湿度大,抓紧阴天采挖。这时气温升高,蒸发量大,采挖时要多留须根和保持根部的泥团不散,用塑料布包扎,运回来后及时剪去多余枝叶,尽量减少枝叶,以减少养胚生根前的蒸腾。晴好天气遮阳保湿使其安全度夏。榔榆喜向阳通风的环境,外出寻找理想的老桩时,应到山坡林疏的向阳一面寻找,特别是荒岗崖缝间的老桩苍劲多姿,根系也较奇特,利于成活后上盆提根露根,增添其观赏之美。寻找到老桩后,动手之前先要审视桩形,是否有可取之处和将来的培养前途,决定取舍后再动手。采挖前,先将多余枝叶剪去,有的留几根枝干即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秃胚、光胚。榔榆萌芽率极高,只要移植成活就不怕没有枝条。冬天和早春正是到野外寻觅榔榆老桩的好时节,切莫错过。
二、把握养胚阶段的喷水关。榔榆老桩虽然移植莳养容易,但在养胚期间切勿给枝干喷水,让土壤有一定的湿度就行了。如果地栽、盆栽进行养胚促根生长阶段,勤给树桩枝干喷水,枝干及块根湿度过大,树木皮层水分饱和,树液将会外渗流失,严重影响成活,这是人们所不注意的环节。榔榆易萌芽,随着气温回升,老桩慢慢绽出新芽,可是好景不常,不久新叶嫩枝开始枯萎,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将老桩从泥土中拔出会发现,老桩并未生根,有的根部发黑。这种冒芽叫假活,这些芽是靠老桩本身的营养维持生长,一旦营养耗尽,也就成了死桩。辨别真活假活要看新芽的色泽,假活的芽无光泽也无精神,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不再长了,继而开始枯萎。正常的新芽有光泽,越长越精神,这就证明老桩发根了。盆栽养胚的老桩不要急于让烈日暴晒,注意遮阳,逐渐承受阳光适应环境。地栽的老桩当年不急于上盆,让其根系发达后再上盆。
三、把握水肥、治虫关。榔榆老桩经过养胚成活,枝条丰满上盆造型后,
还要注意水肥管理。上盆后的榔榆老桩一般不施肥。二、三年换盆一次。浇水掌握不干不浇,浇必浇透,高温季节每天一次,冬季偏干少浇,浇水时直接浇根部,不要喷浇叶面。上盆成形后,老桩在养护过程中忌给叶面喷水,如常喷叶面水会引起枝叶旺长,使叶片变大,不仅影响树型形的美观,极易引发蚜虫和毛毛虫,将叶片和嫩枝啃光。如果时间长了,叶片灰尘多时,在下雨时将盆景在雨中淋洒冲刷即可。万一发现蚜虫或毛毛虫时,要及时用稀释后的乐果、多菌灵喷洒叶面,将害虫杀灭。
榔榆老桩盆景虽比一般树种的桩景管理粗放,好莳养,但也要注意以上环节,一盆桩景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也是可以办到的。榔榆老桩盆景最美的观赏时期是新芽初出,满树新芽如点点晶莹翠绿的碧玉缀满枝头,好看极了,使人如痴如醉,如果新叶嫩枝均红的秋榆,则又是晶莹的“玛瑙”满眼,别有一番情趣。一年中,为了获得新芽嫩枝的美,在入秋后将榔榆的叶全部摘除,浇一次氮肥液,坚持每天早晚向枝干喷水,一个星期后将再次观赏新芽嫩枝之美了。
1、取材:可用播种繁殖苗木,10~11月种子成熟,及时采收,摊开晒干,杨去杂物,装袋干藏。翌年春季3月播种,选无风晴天播于乎整苗床上,上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再盖以稻草。约1个月左右即可发芽出土,及时揭草,适当间苗。在幼苗生长期间,应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当年生苗木可高达30~40厘米。宜倒床培养数年,经修剪整形,再上盆加工。亦可挖取山野水边榔榆老桩,选根露干粗,遭劲曲折、枝干横斜、叶片细小、姿态古拙者。经过养胚,待根系发育、新生枝叶茂盛时,再上盆力口工造型。
(1)选盆:榔榆树形古朴,叶色油绿,宜用紫砂陶盆或釉陶盆。盆形根据树形而定,以长方形盆、椭圆形盆最为常见。盆色以素雅为佳。
)用土:盆栽以疏松肥沃的熟化田园土或腐叶土为宜,通气透水性好,有利于根系发育生长。
(3)栽种:在春季2~3
月间芽萌发前上盆栽种,栽时将根部适当修剪,短截长根,壅培肥土,勿使根部拳曲。榔榆附石式盆景的栽种,先选具有石隙的松质石料,将树根修剪整理后,纳入石隙中,并用棕丝栓扎固定,勿伤根系,用青苔铺垫,扎根后用湿的河泥涂抹石料铺面,再用苔薛包裹,然后将树根连同附石定植于盆土中,精心养护2~3年,待嵌在石隙中的根系充分生长,填满石隙,即可解去缚扎,这时根系与附石形成一体,一盆附石式榔榆盆景就基本制作成功。
3、造型:榔榆加工造型可采取修剪与攀扎相结合进行,攀扎可用棕丝或金属丝,由于榔榆枝条生长较快,攀扎成型后,应及时拆除,以免陷丝,影响美观。在生长期间,新抽生枝条,可剪去其新梢,以促生分枝,并将枝条扭曲造型。榔榆可塑性很强,可加工成多种形式。常见的有直干式、斜于式、卧干式、悬崖式及附石式等。枝叶可剪扎成片,也可修剪成自然树冠。特别是附石式榔榆盆景,造型上允许有一定的夸张,可将树木凌驾于山石之上,以树为主,以石为次,不受“丈山尺树”的限制。
榔榆喜光稍耐荫,夏季不怕晒,宜置于阳光充足、空气通透处;冬季能耐寒。由于根部容易受损,因此要慎防霜害。
榔榆——盆景
一、浇水:平时浇水宜充足,高温季节,要特别注意盆土保湿,每晚浇透水,次日早晨要补水,但不使盆中积水。冬季浇水少,但要随时保湿。生长期要少喷叶水,以防叶片变大,降低观赏价值。必须清洗叶面时,应按排在阳光
充足时进行。
二、施肥:生长期4~10月(霉雨天除外)每15~10天施一次稀簿有机肥水。氮、磷、钾配合使用,修剪后2天左右,叶喷尿素;冬季入室前10天左右,浇一次以磷、钾肥为主的有机肥或饼肥水,以起抗寒固根作用。入室后施一次饼肥屑;春季叶芽绽开后的第一个月每周浇肥,然后改为每两周一次,直到夏末。
三、修剪:生长期经常修剪,春天修剪所有的新芽,只保留一或两组叶片;剪去细密枝、交叉枝,以保持优美树形。但雨天不能剪,以防流液枯枝。健壮植株可在夏末秋初将老叶仔细剪除,施一次稀薄速效肥,半月后长出细小嫩绿的新叶,观赏价值很高,在特殊情况下(如参加展览)也可提前摘叶。
四、翻盆:翻盆以早春最宜,秋季亦可。翻盆去二分之一旧土,并剪除部分老根,以促进来年生长。要使用排水良好的混合土壤,以PH5.5~6的腐殖质混合土为宜。幼株每年早春时重新植盆,十年以上的成形盆景可每2-3年翻盆一次。
五、病虫害:以80%敌敌畏1500倍液或风雷激2000倍液喷杀金花虫、介壳虫、天牛。要注意避免用乐果,否则易引起药害。
榔榆为榆科榆属,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气候和较湿润、肥沃土壤,也能适应干旱和瘠薄,在酸性、中性和石灰性土中均能生长。榆桩在制作盆景中常见及危害较大的病害大致有两种:就是根腐病和枝梢丛枝病。根腐病严重时直接导致树桩死亡;丛枝病则严重影响树桩正常生长,使枝条多年难以过渡成型,严重时则造成桩体萎缩,枝条失态而舍弃。
榆桩根腐病症状主要表现在生长期叶发黄脱落,枝条逐步枯死,芽久滞不发或中途停止生长。在采掘野生榆桩时,必须多加注意使根的截面整齐,不要留有伤口,以防病菌侵入。榆桩的枝皮层较厚,水分较多,在养坯假植前必须使根截面适当干燥,并可涂杀菌药水防治根部染病。假植时不应选择有腐殖质和有未发酵物质的不干净的土壤。土壤应进行消毒,养坯期间严格控水,切勿使根部处于过度潮湿和长期浸泡状态,这样容易促成根腐菌滋生。在翻盆时一旦发现根部皮层有黑褐色腐状物,应立即用利器将其刮净见新鲜组织,并对患部涂以25%可湿性粉剂和浓度为1000倍液的多菌灵,待药液风干后上盆,同时对坏死的根条应剪除、
烧毁,还要注意将刮除的残物不要混入盆土中,以防再次感染。伤口愈合新根产生后方可施肥,以增强其抗病力。
榆桩丛枝病主要危害新梢、叶,表现为新梢丛生,直立向上,病枝展叶早且小,分枝密集等症状。丛枝病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枝梢上越冬,第二年抽新梢时侵入为害。在冬季对榆桩整枝时要剪除丛生校梢,集中烧毁,在早春芽萌动前可喷洒5度的石硫合剂,效果显著。喷药可在生长期每周进行一次,历时五局可以根除丛枝病。在此期间,除避雨外还不要在枝叶上喷水,应保持叶面干燥
榔榆盆景养护管理和观赏 (一)养护管理
  放置场所:榔榆宜放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之处。夏季不需遮荫,冬季可置于室外,为防止盆土干冻,可连盆埋于土中。
  浇水:榔榆性喜湿润,浇水宜充足,夏季温高光强,早晚各浇水一次,但不要使盆中积水。秋季浇水可少些,冬季如埋盆土中,可不必浇水。
  施肥:冬季施一次厩肥或饼肥作基肥,4~10月间(梅雨季节除外)可每半个月施一次稀薄的有机肥,以保持正常生长养分的需要。肥料以氮、钾肥为主。
  修剪:榔榆枝叶生长快,为保持盆景造型宜经常进行修剪,一般在新芽枝伸长至5~6厘米时,仅留存2~3叶片,其余均剪去。为了控制生长,还可随时进行摘芽去梢。
  翻盆:每隔2~3年进行一次,时间以春季萌芽前最宜,秋季亦可。翻盆时可去掉1B2左右旧土,并剪去部分老根,壅以肥沃疏松的培养土。
病虫害防治:榔榆虫害较多,常见的榆叶金花虫、介壳虫、天牛、刺蛾和蓑蛾等。可喷洒80%敌敌畏1500倍液防治;天牛危害树干,可用石硫合剂堵塞虫孔。
  (二)观赏
  榔榆树姿潇洒,树皮斑然鳞裂,干柯枝曲,小枝柔垂,当新叶初放时,满树嫩绿,为最佳观赏期。秋季落叶后也可作寒树观赏。此外,榔榆在初秋时将老叶全部摘去,并施一次速效氮肥,约半月后就可长出新叶,这样一年就有两次最佳观赏时期。老桩盆景,根茎苍古,姿态朴拙,如枯木逢春,仍旧峥嵘,最耐欣赏。
植物认知及榔榆盆景的修剪篇四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实验报告
专业:园林
日期:3. 26地点:盆景基地
课程名称: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植物认知及榔榆盆景的修剪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认知浙江适生的盆景树种,按其特点分为松柏类、杂木类、观花、观果、观叶类盆景。特别是要认识浙派盆景的代表树种——五针松。在结合认识树种的同时,也初步认识一下盆景造型。
2.本次实践是让学生在原有榔榆盆景造型的基础上加以修剪和蟠扎整形或者对榔榆毛坯进行加工造型,使学生对盆景造型的理论认识通过实践得到应证,加深记忆和印象。今后能对自己购买的盆景作品加以维护,或对适宜作盆景的植物进行加工造型,使其更有欣赏性和艺术性,从而增加了学习盆景的兴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树桩盆景的造型与养护管理,是一项既富有艺术性,又富有科学性的细致工作,一盆造型优美、耐人欣赏的好盆景,是制作者根据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及树木自身的特点,审枝定势,扬长避短,运用修剪、蟠扎以及摘心、抹芽、提根等技艺加工而成,并通过精心的养护管理,才能保证它生长茂盛和姿态优美。
用杂木类的榔榆为材料,进行小型盆景造型操作,使初学者能够易学易懂。榔榆又名小叶榆、脱皮榆,是榆科榆属的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平滑,老干树皮呈圆片状剥落,斑驳可爱。榔榆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耐修剪,易蟠扎,枝密叶细,姿态苍劲古朴,是十分理想的盆景材料。
三、主要仪器设备
(1)盆景材料:榔榆
(2)用具:园艺剪刀、老虎钳等。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造型前仔细端详树型,可制成曲干式盆景,初步修剪后进行蟠扎。
蟠扎顺序一般由下而上,由粗到细,将铅丝固定在主干与第一主枝的分叉处,铅丝顺着枝干逆时针方向缠绕,注意避开叶片,缠绕角度与枝干呈45°,间隔一致,松紧合宜,太松不利于造型,也会因铅丝滑动而损伤枝干;太紧对植株生长不利,甚至会掐死枝条。铅丝缠好后开始弯曲枝条,双手配合,顺着铅丝缠绕的方向,向左扭转,向下按压,找准用力点,缓慢多次,使其韧皮部和木质部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松动和锻炼,否则不易造型且容易伤害枝条。
完成一根主枝造型后,对需要造型的主枝进行同样的处理。首先固定好铅丝的起点,顺着枝干,顺时针缠绕好铅丝,向右扭转枝条,并向下按压定型。
仔细观察树姿,左边的主枝生长太平行,需要向下弯曲,将铅丝起点固定好,铅丝沿着枝干,顺时针缠绕,向右扭转,并向下用力按压。
一根向后侧生长的主枝也需要弯曲调整,以便符合整个造型的需要,选取长度和粗细合
适的铅丝,太细会弯力不够,太粗则容易折断枝条,将铅丝固定好,沿枝干顺时针缠绕,向右用力扭转,并向下按压枝条,确保扭转后的铅丝能充分受力收紧,保护枝干安全,不断弯曲调整枝条,力求枝条能处理得自然天成。
完成蟠扎后,需要对枝叶进行修剪,应剪去生长过快的徒长枝叶、有病虫害的枝叶也要剪去,另外一些影响美观的平行枝、交叉枝、对生枝和轮生枝等,要经过仔细考虑,删剪去一部分。修剪顺序是由下而上,先用枝剪进行粗剪,再用普通剪刀进行细剪。枝叶的生长方向,可通过预留芽口来调节,预留的芽,需离开芽1厘米处剪断上部枝条,以防剪口受伤,影响新芽萌发。经过修剪后,使造型层次分明,枝干曲折有致,并能调节养分和水分的供应,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仔细检查,对个别小侧枝进行适当蟠扎处理,进一步完善造型。
蟠扎1年左右,可解除铅丝,否则铅丝易嵌入皮层造成枯枝。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植物认知:
枸骨,又名猫儿刺和鸟不宿。是冬青
科冬青属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形奇特
革质,表面光亮,果鲜红,缀满枝头时比
较漂亮的。枸骨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较
耐阴,适于生长在微酸性的土壤上,有较
强的萌蘖能力,耐修剪,生长较缓慢。
因枸骨的枝干较脆,故造型时间通常
选在其树液流动较旺的梅雨季节进行。又
因枸骨叶片大而硬,且有尖刺,因此一般
用以制作大型的桩头盆景。形式可依其树
形制成直干式,或斜干式,曲干式和悬崖
式。造型之前要先将多余的叶片剪去,进
行蟠扎。蟠扎要用棕丝。金属丝易造成枝
叶破损。可将枸骨枝叶扎成云片状,作片要自然,不可死板,否则会失去韵味。
牡丹盆栽的适宜时间和大田分栽一致,菏泽、
洛阳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宜,过早栽植
易于“秋发”;过晚根部生长缓慢,植株生长不旺,
甚至来年花后容易枯死。牡丹盆栽之前,先将苗木
挖出晾晒1-2天,使根失水变软,便于修剪和栽植;
栽植前,格花盆放在水池中吸足水分;栽植时,先
在盆底排水孔垫一片瓦片,防止漏土;再铺上2—
5厘米厚的小石子或废棕绳等物,易于排水。栽植
前还要对牡丹苗木进行整形修剪,使地上地下部分
均衡;造型美观大方;又便于栽培管理。首先剪去
枯枝败叶和过长的根,并用1%的硫酸铜液将根部
进行5-10分钟的消毒,然后把苗木放在盆中央进行填土栽植,边填土边用手压实、至距盆上沿3—5厘米时不再填土。
七、讨论、心得
1、一定要仔细观察原有的盆景造型或认真审枝定势,反复设想后再开始动手。
2、修剪要注意留有一定的余地,要能预先控制好生长的方向。
3、铅丝起点要固定好,缠绕方向要与扭转方向一致,注意不要弄伤树皮。
4、铅丝蟠扎要绕开一些枝叶,以免压伤。
榆树盆景的养护方法篇五
榆树盆景的养护方法
它培育成的树桩盆景, 树干苍劲古朴, 枝叶清秀潇洒, 很是惹人喜爱。榆树为榆科落叶乔木。
在我国分布极广, 尤其是在江南一带, 可谓“有村必有榆” 。辽宁山区有野生分布, 家栽也极为普遍。榆树叶互生,椭圆形, 先端尖,叶的长度3-6厘米, 宽1-3厘米, 边缘有整齐钝锯齿, 树皮直裂,小枝灰色柔软, 广为展开。
花小黄绿, 翅果圆如小钱。榆树的叶、枝、干茎, 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它的叶子细而密, 厚而硬, 新叶鲜嫩?树皮不规则似鳞片, 斑然可爱?枝条柔软下垂, 随风飘舞, 依依如柳?茎干虽半朽蚀烂, 或洞孔百出, 却仍坚强、挺拔, 纵老不死。正是由于它具有以上这些特点, 用作盆景, 就显得苍劲古朴, 备受盒景界赞赏。选择榆树做盆景, 最好到山间挖取老树桩, 先在地面进行培育, 然后移植盆中。也可用高压法培育成小型盆景。榆树是很平凡的树种, 山林原野到处可见。冬春季节可到山里挖采树桩。注意选择基部形状楞楞拐拐, 或裂面长成畸形, 茎干生有窟窿, 枝条断面生成瘤形的树桩, 那些树肤苍润, 姿态不能因其本性“粗野”, 生命力强而疏忽大意。因为树桩毕竞年老体弱, 而且盆上养分有限,所以必须加强养护。
在养护时请注意下列几点:
一、加强光照。它性喜阳光而稍耐荫,应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果阳光不足, 它会徒长枝, 叶色不佳, 还易导致虫害。
二、保持盆土湿润而不水渍。榆树喜生于湿润之地, 但也怕水渍。
因此, 喷水要浇透, 在盛夏期应早晚各浇一次。如遇盆中渍水, 应尽快疏通。
三、要适当施肥。用花生饼沤熟成水液肥, 也可将花生饼碎成拇指大埋入土内, 西己合用一些复合花肥。施肥应于早春和秋初各施一次, 不宜多施。
四、修枝整形要及时。榆树萌芽力极强, 三组长也很快, 若不修枝将使桩景失去观赏价值。修枝整形可在秋季进行。先剪去无用枝、病枝, 然后按照成型或成型后的体态进行整枝。
五、榆树常遭蚜虫、蛤壳虫危害, 可用氧化乐果稀水1000倍进行喷杀。榆树桩不仅用于盆景观赏, 还可作庭院点缀之树, 独树成景, 效果极佳。但大树桩移植时要带客土, 而且要在冬春萌叶前进行。栽后用稻草混黄泥水缠绕茎干, 并要常浇水, 以保证土壤和稻草湿润。
榔榆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落叶乔木,或冬季叶变为黄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花果期8~
[2]10月。 [1]
生于平原、丘陵、山坡及谷地。喜光,耐干旱,在酸性、中性及碱性土上均能生长,但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为最适宜的生境。[2] 3地理分布
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河南苏州等省区。日本、朝鲜也有分布。[2] 4适宜地区
华南地区、华中地区。
习 性: 阳生
繁殖方式: 种子
功 能: 消肿、解毒、镇痛
主 治: 腰背*痛、乳痈、峰窝组织炎、骨折、脓肿、痈疡肿毒
(一)取材与培育措施
人工繁殖:榔榆通常播种繁殖。10~11月种子成熟,果翅呈黄褐色,
应及时采收,摊开晒干,扬去杂物,袋装干藏。次年春季3月播种,撒播或条播均可。条播的行距25厘米,选无风晴天播种,上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再盖以稻草。约30天左右即可发芽出土,应及时揭草,适当间苗。在生长期间,应搞好水肥管理,除草松土,当年生苗木可高达30~40厘米。幼树苗干细枝疏,叶形较大,一般不适于制作盆景,宜培养若干年,经修剪整形,再上盆为好。此外,榔榆还可采用插根繁殖,培养桩景材料,效果较快,在华南应用较广泛。 山野采掘:江南山野水边多有榔榆生长,石灰岩山地更为常见。可选取多年砍伐萌生的老树桩,特别是荒坡瘠地、河沟边或山野石隙中生长的榆桩,发育缓慢,年岁长久,受自然风涛的加工,根露干粗,遒劲曲折,枝叶斜横,叶片细小,姿态苍老古拙者最佳。春季萌芽前进行采掘,剪去不必要的根枝,保护好副根和须根,打好泥浆,包以湿
苔。掘回后,选择通风透光,土壤疏松湿润之地进行深埋培植,称为“养胚”,待根系发育,新生枝叶茂盛时,再上盆加工造型。以老桩为盆景素材,可缩短盆景加工时间,而且形态又自然古朴,不同于凡品,且易成活。
榔榆采掘野生老树桩进行培育,一般至少要2~3年才能成型,这里介绍一种速成培养法,特别适用于盆景的生长。初春挖回的榔榆树桩,先栽进瓦钵培植,成活后,即注意随时摘去不需要的芽,4月底至5月初开始整姿,当枝条长到15~18厘米长时,用细金属丝进行攀扎造型,并注意养护管理。当萌发出新枝长出4~6叶片时,可进行修剪,一般每根小枝上仅留两片叶片,旋即施一次氮肥,促使新枝上再发新芽,如此反复多次修剪和施肥,使叶片尽快生长茂密。随着枝条的不断增粗,须及时拆除金属丝,以防“陷丝”。对还未定型的枝条,可再攀扎,固定其形态。这样,至9月份一盆榔榆桩景即可初步形成。 这种快速成型法的关键,主要是在枝条木质部尚未硬化时进行攀扎,故制作须特别小心,金属丝的粗细也要选择恰当,缠绕时不必贴得过
紧,以防碰伤细嫩枝条。此外,还须做好“养胚”工作,才能达到挖桩一年即可上盆制作盆景的目的。
(二)上盆过程
选盆:榔榆桩景一般宜用釉陶盆,也可采用紫砂陶盆。盆形多样,根据树形而定,以长方盆最为常见。色彩以素雅为好。
用土: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适应能力较强。盆栽以疏松肥沃的田园土或腐叶土为宜,透气性和透水性好,才有利于根系的发育生长,保持老桩枝条的繁茂。
栽种:通常在春季2~3月间萌芽前栽种,秋季亦可。栽时将根适当修剪,剪去过长的根,并可适当提起。榔榆根系发达,适于作附石盆景。附石的栽种比较困难,一般要选择石缝较深的石料(松质石料可用人工雕凿成石隙),将树根进行修剪整理后,嵌入石缝中,并用棕丝将主要的粗根拴扎,使其固定。扎根时,注意尽量不要碰伤根系,可用青苔垫铺。扎根后用湿的河土涂抹在石头外面,再用苔藓包裹,然后将树根连同附石定植盆土中,精心养护3~4年,待嵌在石缝中的根系充分生长,填满石隙,便可解除缚扎,这时根系与石头形成一体,一盆榔榆的附石盆景即基本告成。
(三)整姿技术
加工:榔榆可用修剪法造型,亦可结合攀扎进行加工。攀扎可用棕丝,亦可采用金属丝。由于榔榆枝生长较快,故攀扎材料宜及时拆除,以免造成“陷丝”,影响美观。对于山野采掘的老树桩,可对过粗主干
进行刻削加工,以减少体量,与侧枝相称,同时还能增加古趣。榔榆的整姿一般在春季萌芽前或梅雨季节进行为好。
树形:榔榆的可塑性很强,适于加工成很多种树形。常见的有直干式、斜干式、卧干式、悬崖式、附石式、合栽式等。枝叶既可扎片,也可修剪成自然形树冠。特别是塑造附石式榔榆盆景,在立意时可截取自然界的一角,允许有一定的夸张,为了渲染某一部分的魅力,可将树木凌驾于山石之上,以树为主,以石为次,而不受“丈山尺树”的限制。我国盆景中的岭南派、苏派和扬派,常以榔榆为主要树种。[4树冠造型榔榆形成基本骨架后,每年休眠期剪除枯枝、病枝、并列枝、内生枝等。短截各级侧枝,留20厘米至30厘米,促发分枝。疏除影响生长的徒长枝、重叠枝等。春季萌芽后,抹去过密或直立新稍,各级主侧枝一般留两三个芽,逐步培育树冠。在新枝伸长到10厘米时,留4至6个叶片,其余剪去,如此反复多次修剪使叶片生长茂密。生长期内随时除去其他萌芽,控制徒长,以免扰乱树形。榔榆萌芽力强,在生长期要弱剪,休眠期强剪.[8]
放置场所:榔榆宜放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之处。夏季不需遮荫,冬季可置于室外,为防止盆土干冻,可连盆埋于土中。
浇水:榔榆性喜湿润,浇水宜充足,夏季温高光强,早晚各浇水一次,但不要使盆中积水。秋季浇水可少些,冬季如埋盆土中,可不必浇水。 施肥:冬季施一次厩肥或饼肥作基肥,4~10月间(梅雨季节除外)可每半个月施一次稀薄的有机肥,以保持正常生长养分的需要。肥料以氮、钾肥为主。
修剪:榔榆枝叶生长快,为保持盆景造型宜经常进行修剪,一般在新芽枝伸长至5~6厘米时,仅留存2~3叶片,其余均剪去。为了控制生长,还可随时进行摘芽去梢。
翻盆:每隔2~3年进行一次,时间以春季萌芽前最宜,秋季亦可。翻盆时可去掉1B2左右旧土,并剪去部分老根,壅以肥沃疏松的培养土。
虫害防治:榔榆虫害较多,常见的榆叶金花虫、介壳虫、天牛、刺蛾和蓑蛾等。可喷洒80%敌敌畏1500倍液防治;天牛危害树干,可用石硫合剂堵塞虫孔。[4]
榆桩在制作盆景中常见及危害较大的病害大致有两种:就是根腐病和枝梢丛枝病。根腐病严重时直接导致树桩死亡;丛枝病则严重影响树桩正常生长,使枝条多年难以过渡成型,严重时则造成桩体萎缩,枝条失态而舍弃。 根腐病:榆桩根腐病症状主要表现在生长期叶发黄脱落,枝条逐步枯死,芽久滞不发或中途停止生长。在采掘野生榆桩时,必须多加注意使根的截面整齐,不要留有伤口,以防病菌侵入。榆桩的枝皮层较厚,水分较多,在养坯假植前必须使根截面适当干燥,并可涂杀菌药水防治根部染病。假植时不应选择有腐殖质和有未发酵物质的不干净的土壤。土壤应进行消毒,养坯期间严格控水,切勿使根部处于过度潮湿和长期浸泡状态,这样容易促成根腐菌滋生。在翻盆时一旦发现根部皮层有黑褐色腐状物,应立即用利器将其刮净见新鲜组织,并对患部涂以25%可湿性粉剂和浓度为1000倍液的多菌灵,待药液风干后上盆,同时对坏死的根条应剪除、烧毁,还要注意将刮除的残物不要混入盆土中,以防再次感染。伤口愈合新根产生后方可施肥,以增强其抗病力。 丛枝病:榆桩丛枝病主要危害新梢、叶,表现为新梢丛生,直立向上,病枝展叶早且小,分枝密集等症状。丛枝病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枝梢上越冬,第二年抽新梢时侵入为害。在冬季对榆桩整枝时要剪除丛生校梢,集中烧毁,在早春芽萌动前可喷洒5度Be的石硫合剂,效果显著。喷药可在生长期每周进行一次,历时五局可以根除丛枝病。在此期间,除避雨外还不要在枝叶上喷水,应保持叶面干燥。[4]
观花-夏-秋
该种树形优美,姿态潇洒,树皮斑驳,枝叶细密。[7]
榆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篇六
榆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榆树的病害
1、榆溃疡病
识别特征:受害树木多在皮孔和修枝伤口处发病,发病初期病斑不明显,颜色较暗,皮层组织变软,呈深灰色。发病后期病部树皮组织坏死,枝、干部受害部位变细下陷,纵向开裂,形成不规则斑。当病斑环绕一周时,输导组织被切断,树木干枯死亡。小树、苗木当年死亡,大树则数年后枯死。防治办法:①严格禁止使用带病苗木。一经发现病株就地烧毁。②及时修枝、防治榆跳象,提高抗病力。③发病初期用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防治。
2、榆枯枝病
识别特征: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皮层开始腐烂时也无明显症状,只有小枝上叶片萎蔫,叶形甚小,剥皮可见腐烂病状。此后病皮失水干缩,并产生朱红色小疣。若病皮绕树枝、干一周,则导致枯枝、枯干。防治方法:①注意防治害虫,预防霜冻及日灼。②及时修枝、清理病虫枝和病虫木及枯立木。③城市绿化观赏树修剪不宜过度。同时清除枯枝、枯树及病树。
3、榆树炭疽病
识别特征: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浅黄色或灰白色,发病后期病斑上生产黑色或黑褐色粒状突起,多呈放射性排列。发病严重时,树叶变黄,提前脱落。防治方法: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剪除病叶、病枝,清除落叶,集中销毁。②药剂防治,落叶后,喷施1:3:100波尔多液或45%代森锰锌500倍液。
4、榆树黑斑病
识别特征:病害发生在叶上,生长季节内均有发生。发病初期,感病叶表面形
成黄色斑点,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边缘不整齐。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略呈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突起。潮湿时小突起中挤出淡黄色乳酪状的分生孢子堆。10~11月间病斑上出现圆形黑色小粒点,病斑呈疮痂状,病斑可相互联合形成不规则的大斑。防治方法:①减少侵染来源,晚秋或初冬时,收集并烧毁落地病叶。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叶、病枝,集中销毁。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锰锌500倍液,或65%可湿性福美铁500倍液,隔天喷1次。喷2o3次。
二、榆树害虫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2mm左右,翅展25mm左右。体和翅白色,足的胫节和跗节橙黄色。卵椭圆形,灰黄色,表面覆盖着灰黑色分泌物,成串排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mm左右,体淡黄色。各节背面有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周围为黑色,腹部第1至2节有黑色较大的毛丛。蛹长15mm左右,淡绿色,头顶有黑褐色毛束。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2代,以初龄幼虫在树皮缝隙间、孔洞中结白色薄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活动为害。6月中旬幼虫老熟,在树上或建筑物缝处化蛹,蛹期15天至20天。7月初成虫羽化,有趋光性。雌蛾多产卵于枝条上或叶背,成串排列。
2、绿尾大蚕蛾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35~40mm,翅展122mm左右。体表具深厚白色绒毛,翅粉绿色,前翅前缘经前胸呈紫褐色,翅中央有一眼状斑纹,后翅尾状突起,长40mm。卵球形稍扁,长2mm,灰褐色。幼虫体长80mm左右,黄绿色,气门上线为红色、黄色2条。体节有瘤状突起,以中、后胸4个及第8腹:节背上1个特大瘤突上有褐色、白色长毛,无毒,蛹体长45-50mm,赤褐色。额区有1块浅色斑。茧长卵圆形,灰黄或灰褐色。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2代,在树上作茧化蛹越冬。越冬蛹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并产卵。卵期10天至15天。第1代幼虫5
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共5龄,历期365~44天。老熟幼虫6月上旬开始化蛹,中旬达盛期。蛹历期15至20天。
识别特征,成虫体翅黑色,体长22mm,翅展55~91mm,触角栉齿状,前翅褐色稍带黄褐色。反翅后角有尾状突起,外缘有2列不规则红斑。翅基片黑色各有1个红色斑点。腹部背面黑色,体节间;红色(雌性)或橙黄色(雄性)。卵圆球形,黄色,有光泽。幼虫头黑色,全体被较厚白色蜡粉。老熟幼虫体长44~58mm,淡绿色,全身刚毛淡黄色,各节末端有1个黑色圆点。背浅黄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为褐色斑组成。气门黄色,围气门黑色。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2代,蛹在树冠落叶间、表土层越冬。次年5月初至6月羽化。5月中旬至6月中旬孵化为害,6月中、下旬为害最烈;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下树作茧化蛹。第2代成虫于7月底至8月中旬羽化,4~8天后产卵,幼虫期30至38天,共历5~6龄,成虫产卵聚生平铺,产叶反面,每块30~109粒,每个雌成虫一生产卵80~302粒。
三、榆树害虫的综合防治
1、灯光诱杀 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
榆树炭疽病防治
榆树炭疽病为害白榆、榔榆的叶片及苗木的叶柄和枝。
夏初在叶面上现黄褐色近圆形的斑点,扩展后大小为3—8mm,斑中常有黑色小粒点,略成轮纹状,雨后溢出的分生孢子角呈黄丝状;秋末病斑中部出现一圈圆形凸起,即病菌的子座和闭囊壳,造成早期落叶。
病原 Gnomonia ulmea (Sacc.) Thum.称榆日规壳和G.oharana Nishik. et Matsum.称小原日规壳两种,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前者无子座,子囊壳埋生在榆树组织内,球形至扁球形,具长喙,孔口生在子囊壳中间。子囊纺锤形。子囊孢子长圆形,无色,大小8—10.8×3—3.8(μm)。无性态为G10eosporium ulmeμm Miles.称榆盘长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圆盘状,黑褐色,大小288—410×81—138(μm)。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0一49×1—2.5(μm)。小原日规壳外露的子囊壳孔口多偏于一侧,子囊孢子倒卵形,双胞,无色,上端细胞较下端细胞大,大小11—15×3.74—6.8(μm)。无性态为Asteroma ulmi (K10tz.) Cke。称榆射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3.4—8.5×2—3(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一般在晚秋叶片将要脱落时才发生,对榆树损失较小。
(1)秋季收集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2)在叶片长到一半大小时,喷洒65%代森锌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12天1次,防治2—3次即可。
榆树常见的病虫害
榆树常见的虫害
1.1紫榆叶甲
在早春,榆树尚未发芽时,就可见到一种成虫体长10~1l mm,紫红色与金绿色相间,具光泽,尤以鞘翅最为显著。前胸背板梯形,两侧扁凹。背板、鞘翅上
密被刻点。后翅膜质,鲜红色。爬到枝条上,取食榆树芽苞。当榆叶稍长时,又蚕食叶子,是榆树重要食叶害虫。该虫 的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榆树叶片,单食性即只吃榆树的叶子,严重时将整株 叶片吃光,致使树木死亡。 幼虫体长10.5-12.5mm,黄绿色。头部有4个黑斑,前胸背板有 2个黑斑,背线灰色,卵麦穗状。
1.2榆三节叶蜂
成虫长8.5-11.5mm,雄虫较小。体具金属光泽。头部蓝黑色;触角黑色,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21~26mm,淡黄绿色,头部黑褐色 ,虫体各节具有 3横列的褐色 肉瘤 ,体两侧近基部各具1个大的褐色肉瘤 。初孵幼虫取食嫩叶,食量较小。随着虫龄增大,老叶或嫩叶皆取食。幼虫昼夜在榆叶上危害,下部叶片食光后再转移 到中、上部 ,以早晨和傍晚危害最重。严重时几天即可把叶全部吃光。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后即落地。
又名榆黄足毒蛾 该成虫体长 1 2cm左右, 体和翅白色。 足的末端几节橙黄色。 老熟幼虫体长30mm左右,淡黄色。各节背面有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周围为黑色。 腹部第 1 — 2节有黑色较大的毛丛。初龄幼虫只食叶肉。残 留表皮和叶脉,以后则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1.4榆四脉棉蚜
又名榆瘿蚜、 秋四脉棉蚜、 高梁根蚜等。在榆树的叶上初期会长出直立 、长圆形的“ 疱”。初期呈绿色,以后会变成红色。将疱’撕开,会见到里面有许多小的虫体即棉蚜。蚜虫在里面继续发育,直到6月下旬虫瘿开裂,蚜虫飞出,有的虫瘿有柄,叶片畸形,即影响生长。又影响绿化树种的美观。
1.5榆绿天蛾
又名云纹天蛾 、榆天蛾。主要以幼虫食害榆树、柳树、杨树等园林植物的叶片。成虫体长 3 2cm左右,胸背部深绿色,侧面有浅绿色三角形斑。腹背部
绿色,每腹节有条黄白色线纹。翅面粉绿色,有云纹斑。前翅前缘顶角有个三角形深绿色大斑,后缘中部有块褐色斑。后翅红色,后缘角有墨绿色斑,外缘浅绿色。幼虫绿色型老熟幼虫体长约8 0mm,鲜绿色。头部有散生小白点,背中线赤褐色,两侧有白线。腹部两侧有白色斜线纹。白斜线纹两侧为赤褐色细线纹。尾角赤褐色,有白色颗粒。另一种为赤褐色型,体赤褐色,其他特征似同绿色型。
别名沙枣尺蠖、杨尺蠖、榆尺蠖。可为害沙枣、杨、柳、榆、槐、苹果、梨、沙柳等多种植物。幼虫五龄,以初孵幼虫取食幼芽为害,稍大后食量大增,取食叶片,被害叶片残缺不全,发生严重时,整株 ( 枝 ) 叶片全部食光。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据观察该虫喜食榆树, 除危害阔叶树外还危害落叶松.在扎兰 屯风景区等地 曾连续 三年大发生,吃光榆树的叶片,严重影响美观和树木的生长。成虫体灰褐色,雌成虫体长 9~16mm,无翅,触角丝状,腹部背面有黑刺排列成排,刺尖端圆钝,臀板上有突起和黑刺列。雄成虫体长10~14 m m。 翅展28 -37 mm,触角羽状。 前翅淡灰褐至黑褐色,有 3条褐色波状横纹。 中间1条不明显。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2~40mm,灰褐色。 腹部第二节两侧各有1瘤状突起,腹线白色,气门线淡黄色。
1.7 四点象天牛
成虫体长8~15 mm, 宽 3 ~ 6 mm,黑色, 被灰色短绒毛, 杂有金黄色毛斑 , 前胸背板有小颗粒及刻点, 中央后方及两则有瘤状突起 , 中具 4个略呈方形排列的丝绒状黑斑 。 每斑镶金黄色绒毛边。鞘翅上有许多不规则形黄色斑和近圆形黑斑点 ,基部1/4区具颗粒;翅中段色较淡,在此淡色区的上、下缘中央,各有一较大 的不规则形黑斑。小盾征片中部金黄色。幼虫体长25 mm,淡黄白色,头黄褐色,口器黑褐色,胴部 l 3节,前胸显著粗大,前胸盾矩形黄褐色。成虫取食枝干嫩皮;幼虫蛀食枝干皮层和木质部, 喜于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蛀食,
隧道不规则,内有粪屑, 致树势削弱或枯死。2 0 1 0年春内蒙古扎兰屯等地有大量的垂榆枯死。随后四点象天牛开始在树干上产卵危害。
2 榆树常见的病害
2.1榆叶炭疽病
榆叶炭疽病是为害榆叶的一种病害。识别特点是在发病初期,染病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浅黄色或灰白色,至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或黑褐色粒状突起,多呈放射性排列。发病严重时,树叶变黄。提前脱落。
2.2榆叶黑斑病
榆叶黑斑病在生长季节内于榆叶上均有可能发生。发病初期,染病叶表面形成黄色斑点,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边缘不整齐。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略呈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突起。 潮湿时小突起中挤出淡黄色乳酪状的物体,为病原菌繁殖体。后期 出现圆形黑色小粒点。 病斑呈疮痂状, 病斑可相互联合形成不规则的大斑。
2.3榆溃疡病
榆溃疡病为害榆树的枝干.是一种危险性病害。识别特点为,受害树木多在皮孔和修枝伤口处发病, 发病初期病斑不明显,颜色较暗,皮层组织变软,呈深灰色。发病后期病皮组织坏死,枝、干部受害部位变细下陷,纵向开裂,形成不规则斑。当病斑环绕一周时 , 输导组织被切断,大树数年后枯死。
2.4榆枯枝病
榆枯枝病初期发病时症状不明显。皮层开始腐烂时也无明显症状,只有小枝上叶片萎蔫、叶形甚小,剥皮可见腐烂病状。此后,染病皮处失水干缩,并产生朱红色小疣。若病皮绕枝、干一周,则导致枯枝、枯干
3.榆树病虫害防治
绿化树种的防治同样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
原则。无论是病害还是虫害都要充分地做好预防工作,从树种的选择到栽培管理都要考虑到增强树势 , 避免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1加强栽培管理
绿化树种的修剪和养护显得格外重要,既要保持美化,又不能修剪过度,否则会影响树势,引起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注意及时清除病死枝条及修剪下的枝条,加强水肥管理 。
3.2病害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原,如结合园林管护清除病落叶并烧毁;当病害严重时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采取相应的化学防治控制病情的扩展蔓延 。
3.3 虫害防治
榆树多为食叶害虫,根据害虫的发生特点及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春尺蠖、榆绿天蛾、榆毒蛾等有趋光性的害虫可以进行灯光诱杀;对紫榆叶甲、榆三节叶蜂等有假死性和群集性的害虫可人工捕杀等物理防治措施;可进行生物防治;当害虫大发生难以控制,适当采取化学防治,有效的控制危害和扩展蔓延
药剂防治 发生严重时,在卵孵化盛期喷倍的20%速灭杀丁乳油,或
2.5%溴氰菊酯乳油倍液,或20%菊杀乳油,或1000倍的90%敌百虫等。或于幼虫危害期,在树干的两侧交错位置上,各轻轻刮去死表皮l5cm长l段成半圆环,涂40%氧化乐果乳油原液。或喷洒80%敌敌畏倍液或50%杀螟松倍液,对幼虫和成虫都很有效。或早春及解除夏眠前及时喷、涂毒环阻杀上树成虫。方法:2.5%敌杀死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剂1份加柴油25份,在干基10~15cm以上涂宽10~15cm宽毒环。 4、幼虫和蛹期,可喷洒白僵菌毒杀。 5、保护、利用天敌 如卵期的赤眼蜂、跳小蜂,幼虫期的寄
生蝇,成虫期的蟾蜍、鸟以及蜀蝽等。
学名 Ivela ochropoda Eversmann 鳞翅目,毒蛾科。
别名 榆黄足毒蛾。
分布 河南省各地均有发生。
形态特征:成虫 全身素白色。触角黑色,栉齿状,前足腿节端半部、胫节和附节鲜黄色,中足和后足胫节端半部和附节鲜黄色。幼虫体长30mm左右,淡黄色,背线黄色,腹部各节具毛瘤,1~2腹节毛瘤最大,呈黑色,其余均为白色,但毛瘤基部为黑色。翻缩腺黑褐色。腹部8~9节背面红橙色。幼虫 老熟后体长30mm左右。体灰黄色。背线黑色,亚背线黄色;亚背线及气门线间各节具白色毛瘤,毛瘤基部黑色,以腹部第1、2节及第7~8节上更为显著。气门线灰黄色,气门下线灰黑色。腹部第6、7节背面中央各有1个黑褐色翻缩腺。虫体毛束灰褐色。腹足灰褐色,外侧有褐色斑。蛹体长15mm左右,淡绿色,复眼红褐色,腹部背面有的黑褐色毛束1对,体表有淡色稀疏长毛。
生物学特性 河南省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树皮缝内越冬。来年4~5月间,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6月中旬化蛹,7月初羽化。成虫有趋光性,产卵于枝条或叶片背面,卵相连成串。幼虫孵化后,啃食叶肉,残留叶脉,形成孔洞。3龄以后的幼虫,由边缘蚕食成缺刻或把整个叶片吃光。老熟幼虫在叶背或灌木杂草上吐少量丝连缀化蛹。9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这代幼虫危害至10月底,然后,潜伏于树皮缝内过冬。
防治措施 1、结合抚育管理摘除卵块及初孵群集的幼虫。 2、喷施生物制剂,应用每g或每ml含孢子100×108以上的青虫菌制剂500~1000倍液。 3、喷施化学药剂,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倍液,或25%灭幼脲Ⅲ号1000倍液喷雾。 4、在树干较高、虫口密度较大时,可用触杀性强的药物,如毒笔、合成除虫 菊酯等涂刷树干,还可束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处死。
学名 Arge captiva Smith 膜翅目,三节叶蜂科。
分布 开封、尉氏、息县等县市。
寄主 榆树。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9~12mm,翅展17~25mm。雄虫略小。体蓝黑色,有光泽。头部黑
色,触角黑色,3节。雌虫触角端部一节膨大,呈棍棒状,光滑无细毛。雄虫触角端部一节略膨大,着生细短毛。胸部橙黄色,前后翅膜质透明,翅脉黑色。腹部黑蓝色。雌蜂腹末具有纵形锯状产卵器。幼虫黄绿色,头部黑褐色。具胸足3对,腹足7对。腹部各节具有3排横列的褐色肉瘤,腹部2~8节两侧近基部各有1个大的褐色肉瘤。生物学特性雄 河南省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丝质茧发育为预蛹过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有上旬开始羽化,产卵。6月下旬幼虫孵化后,危害至8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
成虫每天多在6~8时羽化。羽化后成虫飞翔能力弱,从早晨至傍晚不停地相互追逐交尾。雌蜂一生只交尾1次,交尾后即在榆树中、下部较嫩的叶片上产卵。产卵时成虫用胸足紧抱叶片,腹部紧贴叶缘,随即用产卵器从叶缘缺刻的顶部,在叶的上、下表皮之间锯开一裂缝,产卵于其中。每产1粒卵,略向前移动,再产卵。每片叶的边缘大部分依次产完,再选择一片叶继续产卵,1个叶片上少至几十粒,产卵处叶片逐渐膨大。每头雌蜂一生产卵35~60粒。成虫有假死性。成虫寿命6~8天。卵经7~9天孵化为幼虫。初孵化幼虫取食嫩叶,虫龄增大后,老、嫩叶皆取食,昼夜危害,先下部危害,后转至中、上部危害,其中以早晨和傍晚危害最烈。一般苗圃和幼龄林发生较重,短短几天可把叶子食光,似火烧状。幼虫具假死性,受惊扰蜷身落地。一生脱皮4次,历期15~17天。第一代老熟幼虫,爬至林地土缝或枯枝落叶层下1~2cm深处,吐丝粘结土粒作茧化蛹,约经6~7天羽化为成虫。越冬代幼虫钻入土缝5~6cm深处,吐丝结茧进入越冬期。
防治措施 1、结合林木抚育,冬季翻耕,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基数。或于秋季榆树开始落叶时,随时扫除落叶并处理,消灭茧内幼虫。 2、在林木护养管理中,及时剪除产卵的枝梢和初龄幼虫群集危害的枝叶。 3、幼虫发生期喷施每ml含孢量100×108以上的苏云金杆菌制剂(青虫菌、灭蛾灵等)400倍液。 4、幼虫发生盛期,喷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 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 5、大树或难于防治的树可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篇七
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头部结构图
膜翅的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蜻蜓等的前后翅;甲虫、蝗虫、蝽等的后
复翅的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一般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
用。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鞘翅的质地坚硬如角质,翅脉不可见,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甲虫类的前翅属此类
型,故甲虫类在分类上统称为鞘翅目。
半鞘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蝽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蝽
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半翅目。
鳞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如蛾、蝶类的前、后翅,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统
称为鳞翅目。
毛翅的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如石蛾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
缨翅的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该类
昆虫在分类上称为缨翅目。
平衡棒为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而成,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
躯平衡的作用。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另外,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习惯上作为防治对象也与昆虫一并研究讨论。
(一)直翅目
通称为蝗虫、蟋蟀、蝼蛄等。体长2.5~90mm。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有翅或无翅,前翅狭长,为复翅。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雄虫通常有听器或发音器。渐变态。多数植食性。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科有:
直翅目重要科比较
俗称蝗虫或蚂蚱。触角丝状或剑状。多数种类有2对翅,亦有短翅或无翅种类。跗节3节。听
器在腹部第一节的两侧。产卵器短锥状。为典型的植食性昆虫。
体粗壮,色暗。触角比体长,丝状。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跗节3节。产卵器细长,矛状。尾
须长。植食性,穴居,危害各种苗木的近地面部分。
触角较体短。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前翅短,后翅宽并纵卷。听器在前足胫节上。产卵器不外
露。植食性。
触角比体长,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雄虫能发音,产卵器特别发达,刀状或剑状,有无翅与短
翅种类,多为绿色,多为植食性。
(二)半翅目
通称蝽象。体小至大型。单眼2个或无。触角3~5节。口器刺吸式,下唇延长形成分节的喙,喙通常4节,从头部的前端伸出。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多数种类具有臭腺。渐变态。大多陆生,少数水生。捕食性或植食性。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盲蝽科的中绿盲蝽、黑盲蝽;网蝽科的网蝽、杜鹃冠网蝽等。盲蝽科成、若虫喜群集危害嫩叶、叶芽、花蕾。叶片被害后,出现黑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花蕾被害处渗流出黑褐色汁液,影响开花和观赏。网蝽科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处有许多斑斑点点的褐色粪便和产卵时留下的蝇粪状黑点,整个受害叶片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苍白色斑点。受害严重时,叶片上斑点成片,全叶失绿呈苍白色,提早脱落。
常见蝽类发生特点一览表
小至大型。触角5节,部分种类4节。有单眼。喙4节。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至少超过爪片长
度。前翅膜片上一般有5条纵脉,多从一条基横脉上分出。跗节3节。常见的有荔枝蝽、麻皮蝽等危害许多园林植物。
中型至大型。体狭长至椭圆形。
触角4节,具单眼,喙4节。小盾片不超过爪片的长度,
膜片上有有条以上平行脉。有时后足腿节粗大,具瘤状或刺状突起,胫节成叶状或齿状扩展。植食性。常见的有危害竹类的竹缘蝽属等 。
体小至中型,头后部细缩如颈状;触角4节,有单眼,喙3节,坚硬弯曲,;前足能捕捉,
前翅膜片有2翅室。全为肉食性,如黄足猎蝽、黑红猎蝽。
体小至中型。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第1节与头部等长或略长。前翅具楔片,膜片仅
有1~2个翅,纵脉消失。大多植食性。常见的有绿盲蝽 等。
体微小或小型,有单眼,喙3~4节;前翅膜区有1~2条不甚明显的翅脉;常栖于地面、花
丛、叶片或树皮下,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及螨类。
6.网蝽科 小型,体扁平。触角4节,第3节极长。头部、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网状纹。跗节2节。植
食性。常见的有梨网蝽、杜鹃冠网蝽等。
(三)等翅目
通称白蚁。体长3~10mm。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跗节4~5节。尾须短。渐变态。多型性,社会性昆虫。
白蚁按建巢的地点可分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土木栖性白蚁3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以长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危害较重。 1.鼻白蚁科
头部有囟(头前端的小孔,为额腺开口称囟)。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前翅鳞显然大于后
翅鳞,其顶端伸达后翅鳞。尾须2节。土木栖。常见的有台湾乳白蚁、家白蚁等。
头部有囟。前翅鳞仅略大于后翅鳞,两者距离仍远。尾须1~2节。土栖为主。常见的有黑
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等。
(四)缨翅目
通称蓟马。体长一般为0.5~7 mm,体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触角6~9节。口器锉吸式。翅2对,膜质,狭长形而翅脉少,翅缘密生缨毛。足跗节端部生一可突出的端泡,故又称泡脚目。大多植食性。
触角6~8节,未端1~2节形成端刺。翅狭长而端部尖锐,前翅常2条纵脉,无横脉。雌虫
产卵器锯齿状,从侧面观,其尖端向下弯曲。园林花卉上重要的有花蓟马等。
2.管蓟马科
体黑色或暗褐色。触角4~8节。腹部未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刺毛,无产卵器。翅表面光滑
无毛,前翅没有翅脉。园林花卉上常见的有榕管蓟马。
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江西、上海等。主
要危害小叶榕和垂叶榕。以成、若虫锉吸榕树嫩叶和幼芽的汁液,造成大小不一的紫红褐色斑点,芽梢凋萎,叶片沿中脉向正面折叠,形成饺子状的虫瘿。数十头至上百头成、若虫在虫瘿内吸食危害,受害严重的榕树整株嫩叶卷曲成饺子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成为榕树生产养护上的一大难题。
(五)脉翅目
体小型至大型。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脉多呈网状,边缘两分叉。成虫口器咀嚼式,幼虫双刺吸式。全变态。本目昆虫成、幼虫都是捕食性的益虫。常见的有草蛉科。草蛉常将卵产于叶片上,有丝质长柄,防止先孵出的幼虫食卵。草蛉都能捕食、消灭哪些害虫呢?据初步统计有粉虱、红蜘蛛、棉蚜、菜蚜、烟蚜、麦蚜、豆蚜、桃蚜、苹果蚜、红花蚜等多种蚜虫,另外它们还喜欢吃很多种害虫的卵,象棉铃虫、地老虎、银纹夜蛾、甘兰组蛾、麦蛾和小造桥虫等的卵,都很适合草蛉的口味。
草蛉科 体中型,草绿色、黄色或灰白色;触角线状,比体长,复眼有金属闪光;前后翅透明且非常相似,
前缘区有30条以下横脉 ,不分叉。幼虫纺锤形,体侧各节有瘤状突起,丛生刚毛。常见有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等。
(六)同翅目
通称蝉、叶蝉、蚜、蚧等。体微小至大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刺吸式,从头部腹面的后方伸出,喙通常3节。前翅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置于体背上呈屋脊状,有的种类无翅。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雄介壳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渐变态,而粉虱及雄蚧为过渐变态。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并可传播病毒或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中至大型。触角刚毛状。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翅膜质透明,脉较粗。雄虫具发音器,
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成虫与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若虫在土中危害根部,成虫危害还表现在雌虫产卵于枝条中,导致枝条枯死。常见的有蚱蝉等。
体小型,狭长。触角刚毛状。单眼2个。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叶蝉善跳,有横走习性。
常见的有大青叶蝉、小绿叶蝉。
中至大型,体色美丽。额常向前延伸而多少呈象鼻状。触角3节,基部两节膨大如球,鞭节
刚毛状。常见的有碧蛾蜡蝉、斑衣蜡蝉等 。
4.木虱科 体小型。触角较长,9~10节,末端有2条不等长的刚毛。单眼3个。翅两对,前翅质地较厚。
跗节2节。若虫椭圆形或长圆形,许多种类被蜡丝。常见的有梧桐木虱、柑橘木虱、蒲桃木虱。
5.粉虱科 体小型,翅膜质,被有蜡粉。幼虫、成虫腹末背面有管状孔。过渐变态。3龄幼虫脱皮而“化
蛹”,容易与介虫混淆。常见的有温室白粉虱、黑刺粉虱等均危害多种园林植物。
6.蚜总科 小型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丝状,腹部有一对管状突起称“腹管”,末节背板
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蚜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二者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被蚜虫危害的叶片,常常变色,或卷曲凹凸不平,或成虫瘿,或使植物长成畸形。蚜虫还可传播病毒。蚜虫分泌的蜜露,可诱发植物的煤污病。常见的有棉蚜、桃蚜、月季长管蚜、菊姬长管蚜、紫薇长斑蚜等。 7.蚧总科 通称介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型。雌虫无翅,口器发达,触角、复眼和足通常消失。体壁
上常被蜡粉或蜡块,或有特殊的介壳保护。雄虫体长形,有1对薄的膜质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触角长念珠状。口器退化。寿命短。卵圆球形或卵圆形,产在雌虫体腹面、介壳下或体后的蜡质袋内。雌虫为渐变态,雄虫为过渐变态。孤雌生殖或两性生殖,卵生或卵胎生,1年1代或多代。全世界已知5 000多种。常见的有吹绵蚧(体外被有黄白色的蜡质粉及絮状纤维)、草履蚧、日本龟蜡蚧、紫薇绒蚧。
病虫害实习报告篇八
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通过植物病虫害课程的实习,在其过程中通过对林木病变组织的形态学观察,掌握基本林木疾病的病原以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对所捕捉的昆虫的标本制作,分类鉴别,更好地巩固森林昆虫学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野外实践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的内容和方法
1.植物病害观察及采集 2.植物昆虫观察及采集 3.标本的制作
三、实习工具及试剂
工具:镊子、修枝剪、纸袋、广口瓶、捕虫网 试剂:乙酸乙酯、酒精
四、实习地点及时间
五、实习调查结果
(一)板栗红蜘蛛发病情况调查 调查方法:
在海拔相对较低和相对较高的两块板栗林选择四棵板栗树进行红蜘蛛发病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
调查方法:
对本部海棠树普查。每组两棵。 调查结果:
六、实习成果
(一)实习名录
6.8农大南校
采集分类地位 拉丁文 地点
Tetranychus 红蜘蛛 紫叶李 农大叶螨科
cinnbarinus 南校
寄主 调查数据
桃蚜 桃 农大
蚜虫 龙爪槐 农大
蚜虫 国槐 农大
卷叶棉美国白农大蚜 蜡 南校 潜叶叶五角枫 农大蜂 南校 白粉菌 大叶黄农大
杨 南校 立木虱 黄栌
persicae Aphidoidea Aphidoidea Aphidoidea
蚜科 蚜科 蚜科
Tenthredinidae
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 E.Marchal Psyllidae
叶枯病 白粉病
白粉菌 黄栌
农大木虱科 南校
叶蝉科 蚜科
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 E.Marchal
穿孔 黑斑病 炭疽病 黑斑病 病毒病 病毒病
榆叶梅 农大
鹅掌楸 农大
鹅掌楸 农大
Cicadellidae Aphidoidea
采集分类地位 拉丁文 地点 树木园 树木园
石榴蚜虫 芍药白粉病
芍药单芍药 囊壳菌
单囊壳属 Sphaerotheca
paeoniae C. Y. Chao sp. Nov
青檀棉叶蚜蚜虫 紫薇白粉病 栓皮栎叶螨 毛梾叶蝉 毛梾蚜虫 辽东栎蚜虫 木瓜棉蚜 朴树沙朴木虱 赤松蚜虫 紫薇椿象 木瓜锈病
树木园 树木园
二孢白粉菌 叶螨 叶蝉 蚜虫 蚜虫 棉蚜 沙朴木虱 蚜虫 椿象
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叶螨科 叶蝉科 蚜科 蚜科 蚜科 同翅半翅目木虱科 蚜科 蝽象科 半翅目 真菌病害担子菌亚
cichoracearum
栓皮栎 树木
园 毛梾 毛梾
树木园 树木园
Cieadellidae
Aphis gossypii mesohomotoma comphora
辽东栎 树木
园 木瓜 朴树
树木园 树木园 树木园 树木园 树木园
:Leptocorisa acuta
梨胶孢 木瓜
Gymnosporan gium asiaticum
石楠叶斑病 五角枫潜叶叶蜂 刺槐蚜虫 榆树虫瘿 榆树秋四脉绵蚜 榔榆蚜虫
Pestalotia microspora
小孢拟盘多毛孢 潜叶叶蜂 蚜虫 蚜虫虫瘿 秋四脉绵蚜 蚜虫
树木园 拟盘多毛孢属 膜翅目 叶蜂科 蚜科 蚜科 蚜科
五角枫 树木
园 刺槐 榆树 榆树
树木园 树木园 树木园 树木园
Tenthredinidae
Tetraneura akinire Sasaki
6.10徂徕山实习名录汇总
病害名称 流胶病 虫瘿
分类地位 拉丁文
地点 徂徕山 徂徕山 徂徕山 徂徕山
食心虫 樱桃
鳞翅目果蛀蛾科
niponensis
Walsingham
徂徕山 徂徕山 徂徕山 徂徕山 徂徕山
同翅目蚜科 叶螨科 叶蝉科 蚧总科
tr0picalis Van der G00t Tetranychus cinnbarinus Cicadellidae
scale insect
栗大蚜 板栗
红蜘蛛 板栗 叶蝉
蚧壳虫 板栗
6.11本部、天外村
名称 桧柏锈病
寄主 柏科的桧柏,还有欧洲刺柏、翠柏、龙柏
地点 本部 真菌
担子菌亚门
拉丁文 Gymnosporangium
病 梨胶锈菌
转主寄本部 真菌 主是梨
担子菌亚树、贴
棠、垂丝海棠、木瓜、山楂等。
本部 鞘翅目天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pd
锈色粒锈色粒槐树、肩天牛 肩天牛 柳树、
云实、黄檀、三叉蕨
Aprionaswainsoni
海棠轮纹病
梨生囊泡壳,轮纹大茎点菌
梨, 苹果、桃、李、杏等树种。
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
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Macrophoma kuwatsukai Hara)
海棠白粉病
白叉丝苹果、本部 子囊菌亚
门、核菌单囊壳 花红、
海棠、纲、白粉
菌目、叉山定子
丝单囊壳属 叶螨
枫香、国槐、玉米、高粱、粟、向日葵、桑树、草莓、豆类、棉花、枣、柑桔及茉莉、丁香、月季等花卉。 粮、棉、油、麻、茶、糖、菜、烟、果、药和树木等经济
本部 蜱螨目
叶螨科 叶螨属
Physalospora leucotricha(Ell.et
Ev.)Salm.
1、15% 2、20%
海棠红蜘蛛
Tetranychus cinnbarinus
1、6% 2、5%
蚜虫 本部 同翅目
Aphidoidea
海棠病毒病
番茄斑四季秋萎病毒 海棠
本部 布尼安病
毒科,番 茄斑萎病
毒属,番茄斑萎病毒 本部 真菌 本部
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
白玉兰半知菌黑斑病 类 苹果腐烂病
苹果黑腐皮壳菌
Valsa mali Miyabe
Sphaerotheca Pannosa Microsphaera lonicerae (Dc.)Wint. in Rabenh 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 Oidium euoymi-japonicae Cerambycidae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月季白粉病
蔷薇单蔷薇属丝壳菌 多种植
金银花忍冬叉白粉病 丝壳 金银花 本部 囊菌亚门
梨木虱 梨木虱 梨树 冬青白粉病 紫叶李天牛
正木粉孢 天牛
本部 同翅目木
大部分天外鞘翅目 松、村 柏、叶甲科 柳、
桃、柑橘、苹果、桃和茶等
天外类菌原体 村
紫叶李流胶 泡桐丛枝病
Mycoplasma-like organisms
柿树沫蝉 悬铃木方翅网蝽
沫蝉 悬铃木方翅网蝽
柿树 悬铃木、构树、 杜鹃花科、山核桃树、白蜡树 梧桐、楸树、梓树
天外半翅目: 村 叶蝉科 天外半翅目、村 网蝽科、
Poophilus costalis Corythucha ciliate
梧桐木虱 梧桐木虱 天外同翅目木村 虱科
Thysanogyna limbata Enderlein
五角枫潜叶叶钱叶峰 峰
五角枫 天外叶蜂科
Tenthredinidae
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 E.Marchal
黑心菊白粉菌 黑心菊 天外子囊菌纲 白粉病 村
黄栌白粉病
白粉菌 黄栌
天外子囊菌纲 村
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 E.Marchal
天外叶蝉科 村
Cicadellidae
(二)实习总结
通过此次病虫害教学实习,让我们认识了许多病虫害的种类和特征,并深刻地体会到病虫害对植物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同时加强了我们对植物病虫害的认识和提高了我们对病虫害防治的警惕。与此同时,明白了团队团结合作凝聚力的强大,以及让我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书本上的理论和我们的知识得以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完善了教学的根本理论和最终目的。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榔榆 虫”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榔榆 虫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