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共有多少种植农村土地种植什么好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 文章内容
宣恩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2016年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前期工作招标公告
文章来源:恩施悦达工程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责任编辑:采购中心&&发布日期:
1. 招标条件
宣恩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2016年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项目 (以下简称&本项目&),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招标人为宣恩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招标代理机构为恩施悦达工程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本项目的前期工作(土地清查、项目勘测、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进行公开招标。
2. 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2.1招标范围:本项目共划分为2个标段招标,分别为01标段宣恩县珠山镇等乡镇2016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前期工作;02标段宣恩县沙道沟镇等乡镇2016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前期工作,各标段建设规模均为10000亩。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
2.2招标内容:全标段范围内的土地清查、项目勘测、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
2.3服务周期:自签订合同之日起30日内完成立项,60日内完成预算编制。
3. 投标人资格要求
3.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履行合同能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供应商;
3.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在经营活动中没有违法记录;投标人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应在投标人注册所在地或本项目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进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并取得《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告知函》;
3.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服务、专业技术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具有独立完成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前期工作同类业绩;
3.4、须同时具有土地整治测绘资质和规划设计资质, 且已取得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从业机构信用登记并不在处罚期内的单位;
3.5、投标人可以对 2个标段报名,但只允许中 1个标段;
3.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4. 招标文件的获取
4.1本项目采用线下报名方式。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于日至日 (法定公休日、法定节假日除外),每日上午8:30时至12:00时,下午14:30时至17:00时(北京时间,下同),持授权委托书原件、授权委托人身份证、营业执照副本、企业资质证书副本等证件的复印件一套(加盖单位公章)到宣恩县兴隆大道193号五楼(九九宾馆旁)购买招标文件。
4.2招标文件每套售价200元人民币,售后不退。
5. 投标文件的递交及相关事宜
5.1 招标人不组织工程现场踏勘及投标预备会。
5.2投标文件递交的截止时间(投标截止时间,下同)为日 15时00分,投标人应于当日14时30分至15时00分将投标文件递交至宣恩县综合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中心四楼开标大厅(宣恩县珠山镇建设路91号 (原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内)。
5.3 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6. 发布公告的媒介
本次招标公告同时在中国&宣恩县政府门户网上发布。
7. 联系方式
招 标 人:宣恩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
地 址:宣恩县珠山镇兴隆大道286号
邮 编:445500
联 系 人:李先生
招标代理机构:恩施悦达工程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湖北省恩施市施州大道153号滨江花园小区亲水华府B座902室
邮 编:445000
联 系 人:陆先生
开户银行:恩施州工行机场路支行
帐 号:0002914
相关链接:湖北省林业厅
当前位置: 
第四章&围绕“生态立省”战略,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大局
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战略,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建设“大工程”、“宽林带”、“靓通道”、“美家园”为抓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强化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整体推进“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工作,构筑荆楚绿色屏障,加快“绿色崛起”进程,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大局。
第一节&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构筑荆楚绿色生态屏障
以“一带、两圈、三区、四脉”为骨架,以山、水、林、田、路为基本单元,以“山上治本”为总体目标,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重点地区的生态治理、资源保护和灾后重建,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突出的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11项林业生态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省内长江上游地区(以三峡大坝为界)的恩施州8个县市,十堰市竹山、竹溪、房县、丹江口、郧县、郧西、茅箭、张湾,宜昌市五峰、长阳、远安、宜都、夷陵、秭归、兴山、市郊,襄樊市保康、谷城、南漳,神农架林区等28个县(市、区)。
“十二五”期间,有效管护天然林65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0万公顷,人工造林5万公顷,封山育林15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2万公顷。继续实施并完善森林管护、社会保险、政策性社会性支出等财政补助政策。
二、退耕还林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全省。重点是三峡库区、丹江库区和岩溶石漠化严重地区等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的十堰市、宜昌市、恩施州、襄樊市。
坚持以生态脆弱及生态区位重要地区治理为重点,在巩固已有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坡耕地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营造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缓解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十二五”期间,实施坡耕地还林13.4万公顷,宜林荒山造林26.7万公顷。
三、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长江、汉江、清江等三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及“引江济汉”工程区,重点是宜昌市、十堰市、荆州市、恩施州、襄樊市、荆门市、黄冈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
在管理和培育好现有防护林基础上,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营造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护岸护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防护林,构建长江、汉江、清江三大绿色长廊,打造功能稳定的长江生态屏障。“十二五”期间,实施人工造林20万公顷,低效林改造20万公顷。
四、丹江口库区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水源核心区的十堰市全部县市区及襄樊市的老河口市。
通过在丹江南水北调水源区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特别是在生态极端脆弱的沙化、石漠化严重地区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防护林,加快库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源区水质。“十二五”期间,实施人工造林8万公顷,封山育林15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万公顷。
五、雨雪冰冻灾害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在2008年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中森林资源和林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县(市、区)。
以自然修复和人工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全面恢复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结构稳定、质量优良、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系统。“十二五”期间,恢复重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林业站损毁房屋15.16万平方米,修复林区道路4605公里;恢复重建护林防火瞭望台(塔)200座,恢复重建种苗生产基地4.4万公顷;适度清理受灾林地154万公顷;恢复生态公益林47.5万公顷。
六、林业血防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域的武汉、荆州、荆门、潜江、仙桃、天门、黄冈、黄石、鄂州、孝感、襄樊等10市的44个县(市、区)。
通过植树造林及配套工程措施,改善湖区周边山丘型、湖沼水网型钉螺分布区,尤其是沿江(河、湖)堤岸血吸虫易感地带的生态环境,改变钉螺滋生条件,压缩钉螺分布范围,降低钉螺密度,防控血吸虫病发生和蔓延。“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抑螺防病林6.8万公顷。
七、绿色通道生态景观工程
实施范围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两侧及河流、湖库沿岸。重点是京珠高速湖北段、沪蓉高速湖北段、黄黄高速、武鄂高速、汉十高速、武京高速、武广铁路、京广铁路湖北段及318、107国道。
在通道两侧第一层山脊可视范围内以及平原地区通道两侧各100米范围内,通过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分改造,打造生态经济型绿色长廊,建设贯穿全省的通道森林生态景观网络,提升生态形象。“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4.1万公顷,低质景观林改造1.8万公顷。
八、鄂北岗地防护林带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位于“南襄隧道”的襄樊市的襄阳区、襄城区、樊城区、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以及随州市的曾都区、随县的北部。
针对该地区“风口子”、“旱包子”、“沙窝子”的灾害性特点,通过营造乔灌结合的生态防风林带和农田林网,在鄂北地区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防护林带,从根本上改善鄂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实施人工造林3.3万公顷,建成主林带8条1200公里,副林带16条680公里。
九、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除长江、汉江、清江干流以外的所有流域范围。
结合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相应工程治理措施,全面恢复流域森林植被,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同时,通过调整区域种植结构,合理发展用材林和特色经济林,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规划人工造林5万公顷,封山育林10万公顷。
十、林业碳汇造林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有较多2000年以来未造林宜林荒山荒地的山区、丘陵县(市、区)。
通过在2000年以来未造过林的宜林荒山荒地上开展人工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充分发挥森林的增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十二五”期间,完成碳汇造林面积1万公顷。
十一、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建立全省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加大投资和补偿力度,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增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防护功能。“十二五”期间,实施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333.3万公顷。
第二节&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服务“两型”社会建设
以“三来思想”为指导,以“身边增绿”为主线,以以创建“森林城市”、“低碳社区”、“绿色家园”为抓手,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全民植绿,见缝插绿,构建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庭院花园化的城乡一体化绿色家园,让城乡居民近距离的享受绿色生态产品,为两型社会建设作出新贡献。“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以下5项工程:
一、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为除武汉市和神农架以外的15个市州所在地城市以及绿化基础好的县级城市。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增绿、拆围透绿、植景添绿为重点,通过开展城区绿化,培育城郊森林,保护区域生态等项目建设,构建城内风景林和环城绿化带,让森林进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十二五”期间,完成城市绿化面积2万公顷,争创3-5个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10个省级森林城市。
二、平原绿化工程
建设范围包括天门、潜江等25个平原县(市、区)和松滋、黄陂等16个丘陵县(市、区)的平原区域。
以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沟渠路绿化、宜林荒地荒滩造林绿化为重点,推行“林农结合”、“林水结合”、“林路结合”等建设模式,整体推进平原绿化,构建起生态经济型平原绿化体系,改善平原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建林网10万公顷,改造现有低质林网1万公顷。
三、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在全省2.6万个行政村和14万个自然村,以湾子林营造和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小康村”、“村湾风景林”、“庭院经济林”建设,打造“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的新农村绿色家园。“十二五”期间,实施村庄绿化20万公顷,改造湾子林10万公顷,完成200个集镇的绿化和2000个绿化美化示范村庄建设。
四、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工程
在全省范围内,以身边增绿为重点,在城镇社区、新建房地产小区、学校、工厂和部队营区的街道、庭院、屋顶、阳台,实施“乔、灌、草结合,树木、花卉、盆景并重”的立体式绿化美化,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引导居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绿色低碳生活风尚。“十二五”期间,创建1000个低碳社区、1000个森林校园、500个花园工厂、100个绿色营区。
五、森林庄园建设工程
在全省有农村分布的县(市、区),各建设10-30个以森林休闲、绿色餐饮、果园游采为特征的森林庄园,推介林业科普、生态文化、森林食品、森林旅游,让人们享受现代的自然绿色生活。“十二五”期间,建成2000个森林庄园。
第三节&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水乡生态环境
以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和《湖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加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与监管,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优化水乡生态环境。
——湿地保护与恢复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包括龙感湖、洪湖、陆水湖湿地公园、三峡库区、长江干流等49处湿地。
一是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等保护体系建设,开展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湿地及栖息地生态恢复、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和威胁因素的综合治理。二是对湿地生态退化严重区域,开展湿地生境恢复、水资源调配与水管理、湿地污染防控、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有害生物防治。三是选择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开展生态补偿的试点示范,同时对一些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的湿地,开展社区扶持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试点示范,既保护湿地资源,又加快湿地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湿地管理机构,建立湖北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湖北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和宣教中心,建设湖北湿地博物馆。
到2015年,全省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20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5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达到30个,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6.3万公顷,将15.3万公顷的湿地纳入湿地生态补偿范围,完成14处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使全省50%以上的自然湿地、80%以上的重点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第四节&加强防沙治沙与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脆弱区域生态恢复
以长江、汉江、清江及其重要支流沿岸为建设重点,大力推进沙化土地和沙滩造林,加大封山育林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快矿区植被恢复,建设带网片点相结合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促进沙化、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恢复。“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3项建设工程。
一、防沙治沙建设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武汉、黄石、宜昌、襄樊、荆门、孝感、荆州、黄冈、随州、鄂州、仙桃、潜江、天门等13个市的40个县(市、区)。
依托国家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开展沙化土地和沙滩造林,改善沙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实施防沙治沙工程造林8.8万公顷。
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武汉、黄石、十堰、宜昌、恩施、襄樊、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鄂州、神农架等12个市(州、林区)的55个县(市、区)。
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植被恢复等措施,使全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植被状况得到逐步恢复和改善,逐步增强生态功能,有效控制石漠化扩展。“十二五”期间,实施人工造林10.3万公顷,封山育林109.7万公顷。
三、矿区植被恢复工程
实施范围包括黄石、鄂州、十堰、宜昌、襄樊、荆门、恩施、神农架等6个市、林区的矿区。
根据矿区立地与植被状况,采取矿区林地改良与造林、封育补植、矿区湿地恢复和矿区道路绿化工程建设等生物与工程措施,促进矿区立地修复和植被恢复,提高矿区植被覆盖率,恢复与重建受到破坏的矿区生态系统。“十二五”期间,完成矿区植被恢复3万公顷。
第五节&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湖北及中部地区生态安全
贯彻“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大力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维护生物多样性。“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实施4项工程。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在充分调查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以拯救包括金丝猴、华南虎等极度濒危的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以维护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0个、各类保护小区40个,成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67个,新建鸟类、兽类、两栖爬行类收容救护场馆201个。到2015年,全省森林类型保护区总数达到71个,新增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60万公顷,总面积达到12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6.8%。
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救护工程
建设范围包括全省17个市州林区;石首、新洲等90个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候鸟迁飞通道所在的县(市、区);洪湖、龙感湖等17个自然保护区、湿地。
“十二五”期间,在加强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新建80个国家级、24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救护站),构建省监测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监测站等四级监测防控网络体系。
三、神农架金丝猴驯养与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以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加强神农架金丝猴资源的调查监测,保护好金丝猴的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开展金丝猴的驯养繁殖研究,建立金丝猴驯养繁殖基地,扩大金丝猴种群;提高我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水平,力争在开展国际交流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十二五”期间,建设占地面积200公顷的圈养区,建设1公顷的金丝猴人工饲养场,建设2000平方米的科研宣传中心,联合省内外金丝猴保护的专家和机构,开展金丝猴的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研究。
四、华南虎野外再引入保护建设工程
以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华南虎再引入地点,加强项目实施区的栖息地改造,配套完善项目建设的设施设备,为顺利引入华南虎创造条件;开展野外引入放归华南虎的监测与研究。
“十二五”期间,拟实施华南虎野外再引入一期工程建设,开展华南虎再引入栖息地植被恢复和水源地改造;建设配套设施设备,开展华南虎野外活动监测;开展项目区的华南虎食物链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科研工作;联合华南虎保护专家,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
第六节&加强森林经营,提升绿色崛起支撑能力
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效益为出发点,坚持分类经营,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调整、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森林质量,增强全省木材、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我省绿色崛起的支撑能力。“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2项工程。
一、中幼林抚育工程
在全省范围内,通过抚育间伐、补植补造、割灌除草、整形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开展中幼林抚育。“十二五”期间,完成中幼林抚育248万公顷。
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
在全省现有133万公顷低质、低效林中,选择立地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分现状和生长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的原则,采取更新改造和综合改造等方式,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十二五”期间,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52万公顷。
第五章&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着力实现绿色繁荣
根据我省的森林资源特点,以国家《林业产业振兴规划》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培育林业新兴产业,大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强力推进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壮大产业集群,着力实现绿色繁荣。
第一节&大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
一、商品(用材)林培育业
一是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木材产量,增强我省木材的自给能力。二是充分挖掘我省的优良、珍贵用材树种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的珍贵用材林基地,为我省高端木材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同时,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推进资源培育与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利用宜林荒山、荒滩、蓄洪区闲置土地,发展以杨树、国外松、楠竹等树种为主体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以及以香樟、楠木等珍贵乡土用材树种为主的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总面积100.0万公顷。
二、木材加工业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林产品加工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工艺的研究,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二是强化低碳、环保理念,注重可再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生产健康、环保的高品质木材产品。三是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家具、地板、橱柜等现代家居终端产品,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和经销渠道,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联合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带动木材加工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提高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五是扶持一批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竹制品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竹业产业
利用我省竹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以竹代木”战略的实施。加速培育和开发竹资源,依靠科技,提高经营水平。拓宽竹子应用领域,延伸竹业产业链,积极扶持和培育竹产业的龙头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使竹业成为林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以鄂南为重点,加大竹林基地建设力度,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建设竹基地,支持竹加工企业建立原材料基地。结合现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兼用竹林。积极发展竹纤维纺织、竹浆造纸及竹林旅游。
四、林产化工业
通过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快发展松脂资源精深加工、天然香料和生物新材料开发等产业,把林产化工产业培育成我省林业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和以松香为原料的香料产品、药品、五倍子单宁酸等其它林化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五、木浆造纸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资本和利益为纽带,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转变发展方式,将制浆、造纸、造林、营林、采伐与销售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产品升级,培育和发展1-2家林浆纸一体化的大公司、大集团,提高我省的木浆造纸水平。加强原料林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发展,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木浆造纸业发展新格局。
六、苗木花卉业
苗木花卉业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重点发展鲜切花、高档盆花、食品花卉、化工花卉及观赏植物和高标准绿化种苗。打造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种苗花卉品牌。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逐步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引导苗木花卉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以武汉为中心,以花卉苗木培育为主体,配套产业协调发展,辐射带动全省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规划新增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万公顷。
七、林下经济业
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粮、林茶、林果、林菌、林药、林油、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全面提高林地产出率。积极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林间种养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发展。并通过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业的大发展来带动林下经济产业的大发展。
八、森林食品业
充分利用我省山林面积大,森林食品多的特点,快速发展森林食品培育和加工业。在鄂东地区重点扶持板栗、甜柿加工业的发展;在鄂南地区重点扶持桂花、蜂蜜、和竹笋加工业;在鄂西北地区重点扶持香菇、黑木耳、核桃加工业的发展;在鄂西地区重点扶持柑桔、核桃、木瓜加工业的发展;在鄂北地区重点扶持银杏、枙子加工业的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以现有低产低质经济林提质改造为主体,建设以板栗、核桃、银杏、茶叶等经济林树种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规划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65.0万公顷。
第二节&重点培育林业新兴产业
一、林业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培育和开发优良乡土能源树种,建设速生高产和高热值、高含油的能源林基地。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水平。同时,抓好生物质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项目开发,促进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等生物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成生物质能源发电厂25家,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林业生物产业集团,促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油料能源林培育为重点,充分利用山区、沙区等边际土地和宜林地,大力发展以乌桕、油桐、黄连木等乡土树种为主体的油、材兼用生物能源林基地,建设规模为10万公顷。
二、木本粮油产业
以阳新、麻城、通城、恩施、鄂州、京山、长阳、五峰、谷城、黄陂等油茶主产区为重点,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全省油茶基地建设。同时,培植壮大一批油茶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把油茶产业培育成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以罗田、京山、神农架林区等地为重点,建一批以板栗为主的木本粮食基地和加工企业。
“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油茶基地30万公顷,并在阳新、麻城等油茶主产区配套建设9个油茶良种采穗圃,21个苗圃。
三、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业
本着“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名山名湖名水名人名城等自然地理和人文优势,努力打造以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清江等5大精品旅游线路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狩猎场等为依托,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业。积极推进精品景区、森林旅游示范区、示范村建设,加强与景区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观质量,打造森林生态休闲品牌,丰富生态文化内涵。
“十二五”期间,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湿地公园增加到30个以上。
四、野生动植物驯养利用业
遵循“突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以神农架、十堰、恩施为重点,发展以皮毛野生动物为主的驯养繁育产业,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以发展观赏类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产业为主。在全省范围内,引导、扶持一批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示范产业。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防止因发展产业而造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五、林产品交易及物流业
加强对林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林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在园区和城乡结合部建立大型林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特色林产品集散地,培育林业产业的各类要素市场,构建全省林产品营销市场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引导林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形式,提高林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搞活林产品流通。
第三节&推进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逐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在全省林业行业形成抓招商、引资金、上项目的浓厚氛围。加强与海内外投资促进机构、国内外商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综合性或专题性招商活动,使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湖北林业产业流动。“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园区9个,使全省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总数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林业科技产业园达到5个以上。
二、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加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产业规模大、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省级重点林业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争取1-2家林业企业成功上市,5-6家企业进入上市重点培养期。加强林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立体系、加强管理、经营品牌。“十二五”期末,力争涉林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达到6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到5个以上,“湖北名牌”产品达到30个以上,“湖北著名商标”产品增加到25个以上。
三、引进先进设施设备
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嫁接传统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必须趋势。有效利用国内、国际资金,大力引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先进管理和高素质人才,着力提升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的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鼓励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力争每个产业园区都有一批拥有国内外一流先进设施设备的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六章&推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生态文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重点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开展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第一节&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建立以林业部门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体系,促进林业生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区域推进森林博物馆、湿地博物馆、森林标本馆、林业科技馆、植物园、森林文化广场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稳定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平台。争取到2015年,全省建成森林公园102处,总面积4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7处;建成湿地公园30处,总面积20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0处;建成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20-30个,其中国家级3-5个,省级20-25个。建设“三八林”、“拥军林”、“尊师林”等纪念林基地。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融入林业生态文化内涵,努力为不同层面人群提供了解林业、认识生态、探索森林、回归自然的场所和平台。
第二节&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
认真落实“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促进全省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大力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全省绿化模范县(单位)”、“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活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争取到2015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3-5个,省级森林城市10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3-4个。扎实推进“提高公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的载体活动,激发公民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意识,让公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
第三节&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
结合我省实际,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卉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果园文化等发展潜力,精心培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态文化氛围。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木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药文化、森林旅游、森林休闲等物质文化产业;发展以森林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加大对林业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力度,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第四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主题活动
为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开展“一、二、三、四、五”主题林业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开展“荆楚添绿”全民绿化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实施生态经济文化、生态资源文化“两大”林业生态文化研讨活动;三是推行“湿地日、爱鸟周、植树节”三大主题纪念活动;四是举办“湖北(中国)兰文化节、湖北(中国)竹文化节、中国(中部)林产品博览会、中部(湖北)苗木花卉博览会”四大主题节庆博览活动;五是承办或主办中部林业发展论坛、中部林业产业发展论坛、世界(中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世界(湖北)湿地论坛、中国现代林业示范区发展论坛五大主题论坛活动。
第七章&深化林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林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促进资源增量、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现代林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巩固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成果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体制。全面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主体改革任务,切实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林权登记档案管理,确保林权登记发证率和档案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切实加强林权流转管理,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开展林权纠纷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快推进林权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保护制度为核心,加快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林权流转立法工作,出台森林资源流转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加强各级林业改革管理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县级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全面加强林权登记及档案、林权流转、林权争议调处、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等管理。加强林权登记管理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培训县级以上林权登记管理人员1000人次。完善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100个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完成80个县级林权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任务,争取国家对我省50个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给予财政补贴扶持。
三、建立健全与林权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要求,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的落实。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创新林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覆盖集体林业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拓宽新形势下林业融资渠道,启动政策性森林保险,力争“十二五”期间覆盖到60%以上;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深化林木采伐制度改革,赋予森林经营者更充分的林木处置权;积极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规范林权流转登记管理,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流转行为;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通过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基本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第二节&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逐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深层矛盾,促进国有林业健康发展。理顺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发挥资源优势,扩大经营范围。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国有林场饮水工程、林区公路、供电保障、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国有林场发展环境,增强国有林场自身发展能力。稳步推进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着重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提高职工生存质量,让林场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多渠道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模式。按照不同林场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现状,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探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场产权多元化,激活内部发展活力。深化国有林场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国有林场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种养等特色产业,增加自身造血功能,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紧紧围绕我省林业工作的重点和林业科技进步,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引种并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切实加强林业外资项目管理,大力发展林业外向型经济,促进我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针对我省林业基础薄弱、建设任务繁重的特点,加大引资、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优良品种,加强生物技术、林木遗传育种技术、森林资源检测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木材加工技术的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努力提升了我省林业科技水平。
围绕我省林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强人员交流和双边合作研究,培训林业管理人员和林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的联系,利用好双边部门间合作渠道,积极开展林业国际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加强引智成果的示范推广,扩大引智的影响和效果。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林业的好经验,加强与国内其他省份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我省林业知名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第四节&继续做好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工作
积极争取国外资金和技术援助,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利用资金规模,鼓励外商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提升我省利用外资水平。
结合国际生态环境和森林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通过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外资利用规模,充分发挥外资在促进我省林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在建外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林产品对外贸易。利用好国家鼓励林产品出口的政策,推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强化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抓好林产品生产标准化,推动林产品出口创汇工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增强出口带动能力。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支持林业企业国际维权工作。
第八章&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生态立省、科技兴林”的总体要求,以林业生产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支撑全省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为核心,以科技服务林改为重点,围绕“支撑增长,引领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林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等三大体系,实施五大科技专项,全面提升我省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十二五”期末,实现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率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
第一节&加快科技攻关,推动科学发展
围绕我省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施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商品林高效培育、林业生态建设、林业重大病虫害预防与控制、主要林产品加工贮运及装备研制等5大专项13个课题68个专题的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开发、组装集成及示范推广,大力提升我省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为我省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如下:
1、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2、商品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林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5、主要林产品加工、贮运技术及装备研制。
第二节&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提升科技成果推广水平
大力推进先进成熟林业科技成果与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及转化应用。结合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建立林业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在林木良种、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利用等方面转化推广技术成果和实用技术100项。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县(市)15~20个、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点)10个。加强林木种苗的执法工作,确保工程造林,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一级苗使用率达到80%以上。“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如下:
1、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
2、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3、林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根据我省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结合我省科研工作实际,重点围绕林木遗传育种及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木本粮油等学科领域,打造一支在全国同行业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完善试验研究平台,争取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等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推进林业标准战略,结合湖北实际,建立健全覆盖林业各个专业领域的林业标准体系。强化林产品质量监督,加强林业质量监督与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监督机制和检验检测服务体系,确保林产品质量安全。
“十二五”期间,建设国家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联合组建省级或国家层面的重点实验室1~2个,新建生态定位观测站3~5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3个。“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2、实验研究平台建设;
3、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4、林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5、林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第四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动力
按照《全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林业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林木育种、可持续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湿地、资源资产评估、木材加工及林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骨干人才,建立完善现代林业教育培训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现代林业发展的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林业实用技术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培养、造就3~5名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10~20名在全省知名的专家,30~50名有一定影响的、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每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型人才200名,技术工人300名,林业关键岗位培训5000人次;每年培训林业技术骨干、林业实用技术人员和林业管理人员8000人次,培训林农及林业从业人员2万人次。“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
1、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2、实用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3、基层林业干部队伍技术培训;
4、各类林业专业人才继续教育。
第九章&建立健全林业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
第一节&加强森林防火
一是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森林防火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统率能力,全省市、县森林防火专职副指挥配备比例必须达到80%以上;二是广泛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森林防火意识,提高预防能力;三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手段的火情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监测预报能力;四是抓好火源管理,提高防控能力;五是认真落实森林防火预案,抓好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新建专业消防队50支以上,建设完善武当山航空护林站,全面提升扑救能力;六是抓好联护联防,提高区域协作能力;七是抓好保障落实,提高支撑能力;八是要抓好法制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工程:
1、森林防火培训教育基地建设;
2、森林火险预警、通信以及信息指挥系统建设;
3、生物防火阻隔林带建设;
4、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设;
5、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
6、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
7、森林火灾勘验评估系统建设;
8、森林防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第二节&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切实加强以监测预报、检疫御灾、应急救灾、支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全面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加强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林区、神农架林区等重点区域以及重点林业有害生物治理;推行森林健康理念,探索积累营造健康森林和受灾森林恢复更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培育健康森林,提高森林自身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增设监测预报点1000处、基层防治检疫测报站100个;新建或改造县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20个以上,标本室200个以上、实验室50个以上,防治专用车辆100台、机动喷雾器5000台,微机500台。到2015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工程:
1、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2、检疫御灾体系建设工程;
3、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工程;
4、工程治理体系建设;
5、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节&加强森林公安建设
全面推进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谐化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森林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科学配置警力,全面开展森林民警培训。二是强化执法正规化建设,赋予森林公安独立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健全野生动植物刑事技术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现代化、信息化的森林公安综合信息化体系。四是理顺投资渠道,实现各级财政全额保障,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强警务督察,促进警民和谐,保障林区警民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改革森林公安管理体制,实行省级以下垂直管理,增加森林公安政法专项编制,科学配置警力,新增警力500人以上。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公安网计算机配备率达到100%,实现网上办公、办案。启动95个市、县森林公安机关业务用房建设,加快50个无房和不达标森林公安派出所建设,使30%以上的森林公安派出所达到一级派出所建设标准,80%的森林公安派出所达到二级以上派出所建设标准。新增和更新警务用车500台。
第四节&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推进省、市、县三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全省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善执法管理体系,加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严密防控疫情传播,确保养殖野生动物接种率达到90%以上,进入市场野生动物持证率达到80%以上。完善应急处置体系,规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应急处置措施,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报告制度,科学应对疫情发生。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疫情防控。
“十二五“期间,建立国家级监测站16个、省级监测站20个、市县级监测站30个,增设固定监测点100个,配备监测人员500名。添置监测车、执法车100辆、监测艇10艘,采样箱、冰箱各100台,微机、夜视仪、望远镜各1000台,数码相机、摄像机、GPS、打印机、传真机各500台,录音笔、车载电台各200套。“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工程:
1、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2、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3、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第十章&加强林业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第一节&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
根据加快全省林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林业机构编制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健全基层林业工作机构设置,制定符合林业机构设立、人员编制的相关政策。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执政能力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大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力度,举办各类专题培训,全面提高林业系统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十二五“期间,力争将没有纳入政府组成部门的市、县林业局全部纳入政府组成部门,并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站、野保站、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林业执法大队等纳入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将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林科所、科技推广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队)等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将工资和公用经费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节&加强林业基层基础建设
一、林业工作站建设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按照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完备的省、市、县、乡林业站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林业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作用,确保林业各项工作在基层全面落实。
“十二五”期间,全省乡镇林业站总数稳定在865个以上(其中,国家级标准林业站达到200个,省级标准林业站达到300个),均有独立业务用房、机动交通工具和必要的办公、通讯、工作设备;职工总数在5600人以上,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300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60%以上。
二、木材检查站建设
加快木材检查站布局调整,重点布局在省际公路出口、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和自然保护区、高速公路出入口、通往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和木材集散地的主要路段,完善全省木材运输检查监督网络体系;加强队伍和制度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执法水平。
“十二五”期间,全省木材检查站总数达到152个(其中国家一级站达到120个),完成国家一级站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对木材运输检查监督网络化、设施建设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检查执法规范化。
第三节&加快改善林区民生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加大对国有林场的扶持力度,增强国有林场自身发展能力,壮大林区经济实力,促进林区职工增收致富。
“十二五”期间,按照易地重建、相对集中的原则,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22542户,新建住房11.3万平方米。将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引水安全、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和省相关建设规划,切实解决和改善国有林区广大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节&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
根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的要求和《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安排,建立完善全省林业系统内国家-省-市-县的综合视频通信网络。完成省级中心机房的改建和省级林业数据中心建设。构建综合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森林资源调查基础数表编制,建立和完善森林湿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系统以及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以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建设。完成现有应有系统改造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十二五”期末,实现省林业局和局直属单位,以及80%以上的市级林业局和50%以上的县级林业局实现林业业务的网上协同办公,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在线处理,全面提高办公效率。“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
1、林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2、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
3、省级中心机房和省级林业数据中心建设。
第五节&加强行业作风建设
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全省林业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建立健全林业系统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大力发扬和践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思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领导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求真务实、调查研究、敢于创新的良好工作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谐文明的良好生活作风,善于建言、真诚直言、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林业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全省林业干部职工树立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责任心,形成知难而进、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优良作风,为生态立省、绿色繁荣、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十一章&重大建设项目与投资估算
第一节&林业重大建设项目
为了充分发挥湖北林业的优势和潜力,突显湖北林业在全国和华中地区林业布局的定位,确保国家重点工程和区域国土生态安全,结合湖北“两圈一带”的战略部署,围绕“生态立省、产业强省”目标,推进湖北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十一项林业重大建设项目。
一、武汉城市圈绿色生态网络与生态屏障建设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为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区域所属市、县的行政区域范围。
2、项目建设思路
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武汉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东部的大别山、南部的幕阜山以及境内其它低山、丘陵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构建城市圈的主体生态屏障;依托长江、汉江和境内的湖泊湿地,突出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沿江两岸、湖库周边水土保持林、护岸(堤)林建设,形成江、湖相连的水系绿色生态网络;依托境内公路、铁路两侧景观林建设,编织覆盖城市圈的森林景观网络。建成“两屏”、“两网”的武汉城市圈森林生态体系。
3、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和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特色经济基地建设工程、矿区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工程等。
二、鄂西生态圈植被恢复、退耕还林与生态屏障建设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恩施、等8个市州(区),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项目建设思路
结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总体要求,依托秦巴山、桐柏山、武陵山等区域广袤的山地资源,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天然林资源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恢复鄂西区域森林植被,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提升区域森林生态功能,构建起维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安全的绿色生态屏障,并为我国华中、华南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暨防沙治沙林业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特色经济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旅游业建设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等。
三、长江经济带及骨干交通绿色生态景观长廊建设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我省境内长江沿岸、汉江丹江大坝以下至武汉沿岸,汉十高速、汉宜高速、宜昌-神农架-六里坪、京珠高速、武-黄高速、黄-黄高速,武鄂高速、宜万铁路、汉宜铁路、石武高铁、渝利铁路,武汉至黄石(鄂州)、武汉至孝感、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等骨干交通沿线区域。
2、项目建设思路
依托境内长江、汉江及主要交通干线两岸(侧)的林地资源,通过宜林荒山荒地(荒滩)造林、低质低效林景观改造,中幼林抚育改造、生态公益林管护、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措施,增加区域森林面积,丰富森林景观类型,提升森林景观质量,构建起彰显区域“绿色、生态、和谐发展”形象的“长江经济带及骨干交通绿色生态景观长廊。
3、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主要通道森林景观建设工程、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
四、汉江中下游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汉江流域中下游(丹江口大坝至长江段)沿线两岸汇水区域范围。
2、项目建设思路
以汉江中下游两岸汇水区域为重点,结合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建设,加强沿江荒滩和汇水区域的造林绿化,结合沿江两岸森林景观改造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同时,在突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特色经济林基地,并依托基地建设,合理规划林产品加工业,依托森林(湿地)风景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带。
3、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暨防沙治沙林业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主要通道森林景观建设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林产工业建设工程、森林旅游业建设工程等。
五、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我省三峡库区和葛洲坝库区的秭归、巴东、夷陵、兴山、夷陵、西陵等县(区)所辖行政区域范围。
2、项目建设思路
构建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体系,对于保护国家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长江中下游区域国土与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意义。项目建设以三峡库区汇水区域为重点,根据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相应水利支撑工程建设,加强区域森林植被的保护与恢复,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构建起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森林生态体系。
3、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石漠化治理暨防沙治沙林业工程、矿区植被恢复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主要通道森林景观建设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
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森林植被恢复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区域的相关县(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
2、项目建设思路
项目建设以十堰地区为重点,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相应水利支撑工程建设,加强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建设,结合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增加森林面积,提升区域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提供生态支撑。
3、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石漠化治理暨防沙治沙林业工程、矿区植被恢复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
七、湖泊生态湿地群恢复与建设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省湖泊湿地区域。
2、项目建设思路
规划以武汉湖泊湿地群为核心,以大九湖、大东湖、洪湖、天鹅洲、龙感湖、沉湖、梁子湖、涨渡湖等重要湖泊湿地为重点,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通过加强湿地保护、水资源调配、污染治理、有害生物防治、周边森林植被恢复等措施,致力打造以武汉湖泊湿地群为核心,全省湖库、水网全面建设的湖泊生态湿地群。
3、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环湖生态隔离带建设工程、湿地旅游建设工程、湿地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等。
八、国家林业局神农架金丝猴驯养与繁育基地建设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为神农架林区。
2、建设思路
以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加强神农架金丝猴资源的调查监测,保护好金丝猴的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开展金丝猴的驯养繁殖研究,建立金丝猴驯养繁殖基地,扩大金丝猴种群;提高我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水平,力争在开展国际交流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3、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占地面积200公顷的圈养区,建设1公顷的金丝猴人工饲养场,建设2000平方米的科研宣传中心,联合省内外金丝猴保护的专家和机构,开展金丝猴的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研究。
九、森林公安、森林防火与森林经营体系建设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省。
2、建设思路
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森林公安队伍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谐化建设,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战斗力强、装备先进的森林公安队伍。二是加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三是以天保工程区和长江防护林建设区域为重点,辐射带动全省开展森林经营工程建设。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品种、适品系、适种源)的原则,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低质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措施,优化森林结构,增加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森林面积达到760.0万公顷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3.3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十、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
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绿色生态、低碳发展”的理念,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以林产化工、绿色低碳家具制造、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中药材等为主体的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加强林板、林纸、林电、林药、林草、林下经济等一体化建设,壮大林业产业集群,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省级林业科技产业园9个,使省级以上林业科技产业园总数达到25个,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年产值过30亿元的企业5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十一、林业碳汇造林
1、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省。
2、建设思路
一是在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选择符合碳汇造林条件的地块实施碳汇造林。二是在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中,选择碳汇功能较强的乔木林,进行碳汇专用林培育。三是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综合考评机制,对各地碳排放与吸收进行综合考评,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构建起健全的碳汇交易市场体系。四是加强碳汇造林的科技支撑,强化碳汇造林经营管理措施,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积极探索不同区域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和固碳能力的有效途径。五是建立绿色碳汇基金,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为企业构建一个捐资造林获取碳排放、储存碳信用的平台。
规划“十二五”期间完成碳汇造林面积1万公顷。
第二节&投资估算
一、估算范围
本投资估算范围为“十二五”期内各项建设工程的植树造林直接费(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生态公益林补偿费、部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费,设备购置费、科研及技术培训等相关费用。不包括征占用土地补偿、项目管理、技术转让及其相关费用。
二、估算依据
1、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法规。
2、湖北省相关行业技术经济指标。
3、现行市场价格。
4、社会平均用工量。
三、估算结果
“十二五”期间,全省主要林业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总额为1687.18亿元。各工程类型投资如下:
1、林业生态建设投资644.88亿元,占38.2%;
2、林业产业建设投资901.30亿元,占53.4%;
3、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投资6.00亿元,占0.4%;
4、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投资135.00亿元,占8.0%。
四、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方向以及我省的相关政策,结合省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各级财政承受能力,工程建设资金主要从国家项目投资、省、市(州)、县财政投资和社会(市场)融资3个渠道。各投资渠道综投资比例如下:
1、国家项目投资442.31亿元,占总投资的26.2%;
2、地方财政投资361.47亿元,占总投资的21.4%;
3、社会资金投入883.4万元,占总投资的52.4%。
第十二章&政策需求和保障措施
一、积极争取全面落实林业机构队伍财政保障政策
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队伍是保障林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等工作。加强林业队伍建设是推进林业发展和维护林区稳定的需要,是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给予林业机构队伍财政经费保障,促进林业队伍正规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对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落实好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基层林业执法单位人员编制,并将工资和公用经费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从根本上改变林业“收费养人”的现状,推进林业工作由收费罚款向执法服务转变。
二、建立和完善林业基础建设保障制度
林业基础建设是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程,构建和谐林区的必然要求,是快速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建立和完善林业基础建设保障制度,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将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同时,加大对偏远山区、重点林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推进林业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三、建立健全林业补偿补贴制度
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中央财政将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并将逐步推进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培育和造林、林业机械生产和应用、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木本粮油以及生物质能源林培育等项目进行补贴。
为推进我省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在国家相应补偿补贴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我省的林业补偿补贴制度,对未纳入国家补偿范围的生态公益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对未纳入国家补贴范围或补贴标准偏低的林业科研或生产经营项目进行补贴或补助。进一步加大财政贴息补贴力度,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下的森林保险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林业多种功能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增加对林业科学创新研究的扶持力度。对林业综合利用产品、品牌创新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提高对劳动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林产品的出口退税标准等。
四、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
深化集体林权及配套制度改革,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建立起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完善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创造公平、公正的林业投资环境。深化国有林场(圃)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林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深化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现代林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制度,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创新土地利用和保障机制,科学制定林业用地规模,严格审核、审批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手续。同时,将未利用山地、沙化土地、废弃矿山、“四旁”闲置土地和木本经济林地纳入林业用地范畴,以拓展和保障现代林业的发展空间。创新区域合作和投融资机制。建立起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强化以林业产权管理为中心的现代林业管理体系。
五、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完善林业立法工作,制定、修订《湖北省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办法》、《湖北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湖北省全民义务植树实施细则》、《湖北省林地保护条例》、《湖北省林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实施林业“六五”普法,认真抓好普法重点对象的学习和《普法合格证》的发放管理。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管理,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强行政许可管理工作,运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构建林业法制综合信息网络,提高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加强公众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法定的层级监督,以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公信力和工作效率。切实加强法制队伍建设,提高法制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六、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林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的发展。完善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执行,各级党委组织和监察部门,要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重大毁林案件、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以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七、建立和完善林业标准化体系
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两大主题,按照国家林业标准体系框架确定的专业类别,结合湖北实际,组织开展林业行业相应地方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充实和完善我省的林业标准体系;成立省、市、县林业标准化管理机构,组织开展林业标准化人员培训,提高标准化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以切实加强林业标准化管理;加强网络建设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林业标准网络作用,广泛开展林业标准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标准化意识。依托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武汉),逐步建立起市、县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所)网络,为我省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附表1&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武汉城市圈绿色生态网络与生态屏障建设
武汉“1+8”城市圈
依托生态公益林保护、长江防护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林、新农村绿色家园、森林城市和生态文化等工程措施,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和生态屏障
鄂西生态圈植被恢复、退耕还林与生态屏障建设
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
依托天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长江防护林、特色经济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新农村绿色家园等工程措施,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安全的绿色生态屏障。
长江经济带及骨干交通绿色生态景观长廊建设
长江、汉江及主要交通干线
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长江防护林、荒山造林、湿地保护、森林城市、绿色家园、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工程措施,对长江经济带及骨干交通积极开展绿色生态景观建设。
汉江中下游生态经济带建设
汉江流域中下游沿线两岸汇水区域范围
依托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通道森林景观、绿色家园、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林产工业、森林旅游等工程措施,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秭归县、巴东县、夷陵区、兴山县、夷陵区、西陵区等县(区)
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矿区植被恢复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通道森林景观、绿色家园、特色经济林等工程措施,构建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体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森林植被恢复、退耕还林与天保工程
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矿区植被恢复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家园、特色经济林等工程措施,积极恢复项目区植被,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湖泊生态湿地群恢复与建设
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长江防护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环湖生态隔离带、湿地旅游、湿地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绿色家园等工程措施,扩大湿地保护面积。
国家林业局湖北神农架金丝猴驯养与繁育基地建设
神农架林区
加强神农架金丝猴资源的调查监测,保护好金丝猴的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开展金丝猴的驯养繁殖研究,开展金丝猴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
森林公安、森林防火与森林经营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森林公安队伍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谐化建设;加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为原则,积极开展低效林改造,实施中幼林抚育措施,加强森林经营,增加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
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
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森工、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中药材等现代林业产业园区,五年内建设一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林业碳汇造林工程
在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选择符合碳汇造林条件的地块实施碳汇造林;构建起健全的碳汇交易市场体系;加强碳汇造林的科技支撑;建立绿色碳汇基金。规划完成碳汇造林面积1万公顷。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天然林资源保
护二期工程
恩施、神农架等28个县、市、区
总规模97万公顷,其中:天然林管护65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0万公顷,人工造林5万公顷,封山育林15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2万公顷。
退耕还林工程
总规模73.5万公顷,其中:坡耕地还林13.4万公顷,宜林荒山造林26.7万公顷,封山育林33.4万公顷。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汉江、清江流域
总规模7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万公顷,封山育林30万公顷,低效林改造20万公顷。
丹江口库区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工程
丹江口库区
总规模3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万公顷,封山育林15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万公顷。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雨雪冰冻灾害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各受灾县市区
恢复重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林业站损毁房屋15.16万平方米,修复林区道路4605公里;恢复重建护林防火瞭望台(塔)200座,恢复重建种苗生产基地4.4万公顷;适度清理受灾林地154万公顷;恢复生态公益林47.5万公顷。
林业血防工程
荆州市等10市的44个县、市、区
营造山丘区和平湖区营造抑螺防病林,总规模6.8万公顷。
绿色通道生
态景观工程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两侧及河库沿岸
完成通道造林绿化4.1万公顷,通道低质景观林改造1.8万公顷。
鄂北岗地防
护林带工程
建成防风林主林带8条1200公里,副林带16条680公里,共完成人工造林3.3万公顷。
完成碳汇造林面积1万公顷。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完成城市绿化面积2万公顷,争创3-5个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10个省级森林城市。
平原绿化工程
新建林网10万公顷,改造现有低质林网1万公顷。
新农村绿色家
园建设工程
实施村庄绿化20万公顷,改造湾子林10万公顷,完成200个集镇的绿化和2000个绿化美化示范村庄建设。
绿色低碳社
区建设工程
创建1000个低碳社区、1000个森林校园、500个花园工厂、100个绿色营区。
建成2000个森林农庄。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湿地保护与恢复体系建设工程
全省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20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5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达到30个,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6.3万公顷,将15.3万公顷的湿地纳入湿地生态补偿范围,完成14处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
40个沙化县市区
防沙治沙8.8万公顷。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55个石漠化县市区
人工造林10.3万公顷,封山育林109.7万公顷。
黄石、鄂州等矿区
完成矿区植被恢复3万公顷。
国家林业局湖北神农架金丝猴驯养与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占地面积200公顷的圈养区,建设1公顷的金丝猴人工饲养场,建设2000平方米的科研宣传中心,联合省内外金丝猴保护的专家和机构,开展金丝猴的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研究。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华南虎野外再引入保护区建设工程
实施华南虎野外再引入一期工程建设,开展华南虎再引入栖息地植被恢复和水源地改造;建设配套设施设备,开展项目区的华南虎食物链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科研工作。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确保全省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对70%以上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种质资源保存;全省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新增60万公顷,总面积达到126万公顷。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救护工程
强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新建80个国家级、24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救护站),构建省监测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监测站等四级监测防控网络体系。
中幼林抚育工程
完成中幼林抚育248万公顷。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低产林改造工程
改造低产林52万公顷。
小流域生态
全省小流域范围
人工造林5万公顷,封山育林10万公顷
重点生态公益
林建设工程
建立全省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加大投资和补偿力度,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增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防护功能。落实补偿公益林面积333.3万公顷。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利用宜林荒山、荒滩、“四旁空隙地”,发展以杨树、国外松、日本落叶松、楠竹等树种为主体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规划建设总面积100.0万公顷。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特色经济林基
地建设工程
建设以板栗、核桃、银杏、茶叶等经济林树种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优质高效的特色经济林基地65.0万公顷。
花卉苗木产业
基地建设工程
以武汉为中心,以花卉苗木培育为主体,配套产业协调发展。新增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万公顷,总面积达到4.5万公顷。
油茶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工程
油茶主产区
规划建设油茶林基地30万公顷,并在阳新、麻城等油茶主产区配套建设9个油茶良种采穗圃,21个苗圃。
生物质能源林
基地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山区、沙区等边际土地和宜林地,大力发展乌桕、油桐、黄连木等乡土树种,建设一批林业生物柴油示范基地,新建以乌桕、油桐等树种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10万公顷。
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工程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计划新建园区9个,使全省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总数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林业科技产业园达到5个以上。到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建成森林公园102处,总面积4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7处;建成湿地公园30处,总面积20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0处;建成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20-30个,其中国家级3-5个,省级20-25个。开展纪念林建设。
生态文化创作
和宣传工程
依托我省丰富多彩的林业生态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生态文化产品;组织开展林区采风、生态笔会、林业征文等活动;组织创作以林业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影视、文学、美术、音乐等作品。依托湖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荆楚文化底蕴,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影响面广的林业生态文化节庆活动、林产品博览会、森林论坛等。
加强管护,防治病虫害,建立数据库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科技支撑和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森林防火体
系建设工程
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森林防火生物阻隔系统工程建设;森林防火通信系统、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森林防火队伍及装备建设;森林防火宣教设施、培训基地、物资储备库建设;森林防火火灾评估和防火科研系统、火案侦察建设;森林防火航空消防站(点)及装备、设施建设;森林公安队伍及装备、设施建设等八个方面建设森林防火体系。
林政执法能
力建设工程
开展林政执法队伍业务培训工作;加强林政执法以及木材巡查队伍建设;加强资源林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增强现代林业资源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要完善林政管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强化保障措施。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森林公安能
力建设工程
完善省局局域网、地(市)级分局局域网、县级分局局域网、派出所信息网,建立起现代化森林公安综合信息网络;继续完善省森林公安培训中心和省、市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建设。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工程
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构建起与现代林业相适应,以监测预报、检疫御灾、应急救灾、支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化建设工程
以先进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大力开发满足我省现代林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应用支撑、数据库、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要做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二是要构建综合监测技术支撑体系,三是要建立森林、湿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类型的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四是要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以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队建设。
附表2&&&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主要建设工程规划表(续)
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投资来源(亿元)
林业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加强林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攻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力度,提升科技成果推广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
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建设工程
建设林木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开展林木良种选育,搞好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加快造林绿化苗木繁育,保障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顺利进行。
基层机构和基
础建设工程
加强基层林业机构及编制建设,落实人员和财政保障。全省乡镇林业站总数稳定在865个以上(其中,国家级标准林业站达到200个,省级标准林业站达到300个),业务用房、机动交通工具和必要的办公、通讯、工作设备。全省共设立木材检查站152个(其中国家一级站达到120个),完成国家一级站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建设。
主题词:湖北 北林 林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索&&引&&号
-jhzjc-jh-
文&&&&&&&号
湖北省林业厅计划资金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土地种植什么效益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