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不同温度上升时,上升1℃吸收热能是否一致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热工课后题答案.doc5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热工课后题答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习题及部分解答
第一篇 工程热力学
第一章 基本概念
指出下列各物理量中哪些是状态量,哪些是过程量:
答:压力,温度,位能,热能,热量,功量,密度。
指出下列物理量中哪些是强度量:答:体积,速度,比体积,位能,热能,热量,功量,密度。
用水银差压计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压力,为防止有毒的水银蒸汽产生,在水银柱上加一段水。若水柱高,水银柱高,如图2-26所示。已知大气压力为Hg,试求容器中气体的绝对压力为多少?解:根据压力单位换算
锅炉烟道中的烟气常用上部开口的斜管测量,如图2-27所示。若已知斜管倾角,压力计中使用的煤油,斜管液体长度,当地大气压力,求烟气的绝对压力(用表示)解:
5.一容器被刚性壁分成两部分,并在各部装有测压表计,如图2-28所示,其中为压力表,读数为,为真空表,读数为。若当地大气压,求压力表的读数(用表示) 6. 试述按下列三种方式去系统时,系统与外界见换的能量形式是什么。
(1).取水为系统;
(2).取电阻丝、容器和水为系统;
(3).取图中虚线内空间为系统。
7.某电厂汽轮机进出处的蒸汽用压力表测量,起读数为;冷凝器内的蒸汽压力用真空表测量,其读数为。若大气压力为,试求汽轮机进出处和冷凝器内的蒸汽的绝对压力(用表示) 8.测得容器的真空度,大气压力,求容器内的绝对压力。若大气压变为,求此时真空表上的读数为多少? 9.如果气压计压力为,试完成以下计算: (1).绝对压力为时的表压力; (2).真空计上的读数为时气体的绝对压力;
(3).绝对压力为时的相应真空度();
(4).表压力为时的绝对压力()。
10.摄氏温标取水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16年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您的位置: &
2016年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正文
2016年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篇一:2016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提纲 20116最新改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
热和能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10 0(r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 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 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 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 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 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
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 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 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 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 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 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 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 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 - 1 - 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三节
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3 水=4.2×10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 量为4.2×103 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 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 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c=Q吸Q吸Q m(t-t m= t=吸 + t0 0) c(t-t0) cm t=t- Q吸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c=Q放Q放Q m(t m= t放 0= cm t 0-t) c(t0-t)放
t=t0- Q cm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cQQQ m△t
m=c△t△t=c m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第一节:内能的利用 内能的利用方式 利用内能来加热:实质是热传递。 利用内能来做功:实质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二节:热机 1、 热机: 定义: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 内燃机: 内燃机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2周,活塞上下往复2次,做功1次。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①汽油机工作过程: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气体 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米(J/m3 )。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公式:、 ①Q=qm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 千克(J/kg);m――燃料质量――千克(kg)。②Q=qV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 立方米(J/m3);V――燃料体积――立方米(m3 )。 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是3.0×107 J/kg,它表示:1kg酒精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 煤气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 J。
第三节:热机效率 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一是燃料很难完全燃烧,二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散失很多,只有一小部分被有效利用。 有效利用燃料的一些方法:把煤磨成粉末状、用空气吹进 ②柴油机工作过程: 炉膛(提高燃烧的完全程度);以较强的气流,将煤粉在炉膛里 吹起来燃烧(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 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热机的功率无②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关。 合物; 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空气。 公式:η? Q有用QQQ有用 总Q有用= Q总η ③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 总 η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由于热机在工作过程中总有能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总 ④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小于1。 ⑤汽油机和柴油机在运转之前都要靠外力辅助启动。 热机能量损失的主要途径:废气内内、散热损失、机器损4、热值 失。 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① 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量损失;② 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③在热机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 - 2 -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常见热机的效率: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5% 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高,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 第十五章
电流与电路 第一节
摩擦起电 1、电荷: 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背景: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 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
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通常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6.25×1018个电子所带电荷等于1C。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 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接触带电后的两个物体将带上同种电荷) (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4、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5、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 - 3 - 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3、 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 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 必须有电源; ② 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5、电路图: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1、 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 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③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2、 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 特点:①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③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 1、 电流: 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符号A。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1A=103 mA1mA=103μA1A=106μA
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公式:I?Qtt = Q有用 I Q = I t 其中I表示电流,单位为安培(A);Q表示电荷,单位为库 伦(C);t表示通电的时间,单位为秒(s)。 2、 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内阻很小,可看做零,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电流表的示数: 或“3”流出。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如果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不但测不出流经此用电 器的电流,如果电路中没有别的用电器还会因为电流表直接连 到电源的两极上使电流过大而烧坏电流表。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否则电流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 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若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将使指针转出刻度范 围把指针打弯或把电流表烧坏。在试触过程中若指针偏转超过 最大值则应断开开关检查;如果指针偏转幅度太小(小于0.6A), 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应选用小量程档。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 的两极上。 否则将烧坏电流表。 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 零。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的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第十六章
电阻 第一节
电压 1、 电压: 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 压的装置。 电压的符号是U,单位为伏特(伏,V)。比伏特大的有千伏(kV), 比伏特小的有毫伏(mV),1 kV=103 V,1 V=103mV,1 kV= - 4 -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符号为阻很大,接入电路上相当于开路。 表的示数: 0~15V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3V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5倍。 *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是“+”、“3”和“15”。这时“3”和“15”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3”和“15”流出。 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 ① 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并联。 如果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会因为电压表内阻很大,此段电路开路而无法测此用电器两段的电压。如果被测用电器在支路上,这时电压表测的是其他支路两端的电压;如果被测用电器在干路上,则整个电路便成开路了,这时电压表测的是电源电压。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否则电压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压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若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将使指针转出刻度范围把指针打弯或把电压表烧坏。若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值则应断开开关检查;如果指针偏转幅度太小(小于3V),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应选用小量程档。 ④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此时测得的是电源的电压值。 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常见的电压:家庭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每节铅蓄电池电压――2V 3、电池组电压特点:①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电压之和; ②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相等。 第二节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都等于电源电压值。 第三节
电阻 1、 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简称为欧,符号是Ω,比欧姆大的单位还有兆欧(MΩ)和千欧(kΩ)。1MΩ=103kΩ,1 kΩ=103Ω,1MΩ=106Ω 常见导体的电阻率从小到大排列,分别是:银、铜、铝、钨、铁、锰铜合金、镍铬合金等。 在电子技术中,要经常用到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也叫做定值电阻,简称电阻,在电路图中用表示。 2、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电阻率ρ)、长度(L)和横截面积(S),还与温度有关。与导体是否连入电路、是否通电,及它的电流、电压等因素无关。 而且:①导体材料不同,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阻也一般不同; ②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③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只有极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玻璃) 2、 由电阻公式R=L S 可知:①将粗细均匀的导体均匀拉长n倍, 则电阻变为原来的n2 倍; ②将粗细均匀的导体折成等长的n段并在一起使用,则电阻变为原来的1 n 2倍。
变阻器 1、 滑动变阻器:
电路符号:变阻器应与被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有时还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铭牌:例如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 1A”的字样,表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 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见右图): ①接线时必须遵循“一上一下”的原则。 ②如果选择“全上”( 如图中的A、B两个接线柱), 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接近于0,相当于接入一段导线; ③如果选择“全下”(如图中的C、D两个接线柱),则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将是最大值且不能改变,相当于接入一段定值电阻。 上述②③两种错误的接法都会使滑动变阻器失去作 用。 ④当所选择的下方接线柱(电阻丝两端的接线柱)在 哪一边,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有效电阻就在哪一边。(例如:A和B相当于同一个接线柱。即选用AC、BC或AD、BD是等效的。选用C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减小;选用D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增大。) (滑片距离下侧已经接线的接线柱越远,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越大) 2、 电阻箱: 电阻箱是一种能够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的变阻器。 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Δ)的示数乘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 3、 滑动变阻器与电阻箱的比较: 相同点: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能起到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作用。 不同点:①滑动变阻器有4种接法,电阻箱只有1种接法; ②电阻箱能直接读出连入电路的阻值,而滑动变 阻器不能读数; ③滑动变阻器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而 电阻箱不能连续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一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 5 - 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德国物理学家欧姆) 公式: I = UU R R=I
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Ω); I――电流――安培(A) 使用欧姆定律时需注意:R=U I不能被理解为导体的电阻跟 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其大小跟导体的电流和电压无关。人们只能是利用这一公式来测量计算导体的电阻而已。 2、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规律的比较 *电路(串联、并联)中某个电阻阻值增大,则总电阻随着增大;某个电阻阻值减小,则总电阻随着减小。 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 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R=U I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使小灯泡发光,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U I 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多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R=U I ,计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实验表格】
篇二:2016年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第十三、十四章
内能和内能的利用 一、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 -10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固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体积、状态。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体积、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体积、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体积: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体积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状态:在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物体存在状态改变――内能改变。 注: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⑴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 做功会减少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②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解释事例:压缩空气引火器实验(P9甲):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花燃烧。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空气推动瓶塞实验(P9乙):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⑵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条件:存在温度差。 热传递③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④改变内能: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内能的转移。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⑶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是能的转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是内能的转移。 ⑷温度、热量、内能三者区别: ①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②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吸收热量―→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能不变。 ③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内能增加―→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指出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量;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温度;热膨胀中的“热”是指温度;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热能) 四、比热容(符号:C)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1.比热容⑶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吸放热等无关。 3⑷c水=4.2×10J/(kg?℃) 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 3热量为4.2×10J 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cmΔt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 五、内能的利用、热机 1.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热值q: 3⑴定义:1kg(或1m)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3⑵单位:J/kg (或J/m) 3①理解:1kg(或1m):是针对燃料的质量(或体积)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或体积)不是 31kg(或1m),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 3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或1m)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 值。 ②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77③酒精的热值是3.0×10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J; 7337煤气的热值是3.9×10J/m,它表示:1m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J。 ⑶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qm或qV。实际中常利用Q吸=Q放
即cm(t-t0)=ηqm联合解题。 ⑷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⑸炉子的效率: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η=Q有效/ Q总= cm(t-t0)/ qm 3.内能的利用 ①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②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⑵热机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⑶内燃机:将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 内燃机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⑷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六、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摩擦的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而带上同种电荷 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上同种电荷 3.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5.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196.电荷量单位:库仑(C)
元电荷e=1.6×10C 7.电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8.电中性:物体带等量的正负电荷而使整体显不出电性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 二、导体和绝缘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1.导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定义: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2.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不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如玻璃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变成了导体。
三、电路作用:在电源内部不断在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 化学电池:干电池、蓄电池 (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分类光电池:光能转化为电能 1.组成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②用电器: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电能转化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与用电器串联。 ④导线:输送电能 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能工作; 2.三种电路②开路:断开的电路。特点:电路中无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特点:电路中有很大的电 流,用电器不工作。 注: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导线绝缘皮而引起火灾;用电器短路不能工作。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4.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观察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④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它们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电流、电压和电阻 一、电流I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①电流的热效应,
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3.电流的三种效应②电流的磁效应,
如电铃、电磁继电器等。 ③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4.概念: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5.物理意义:电流表示电流的大小或强弱。6.计算公式:
(I―电流―A;Q―电荷量―C;t―时间―s) 7.单位:(国际)A 、(常用)mA、μA
(1A=1000mA
1mA=1000uA) ☆某同学用台灯工作时电流约140 mA,合0.14 A。它表示: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180.14 C。2s1.75×10个。 8.测量②读数时应做到“三看清”: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电流值、每小格电流值 A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C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D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电流表相当一根 导线) 注: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二、电压U 1.定义: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注: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⑴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⑵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2. 单位:(国际)V、(常用)kV、mV、μV
(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3.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一节蓄电池2V;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4.测量 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C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注: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15V可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三、电阻R 1.定义: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单位:(国际)Ω、(常用)KΩ、 MΩ 1MΩ=1000KΩ 1 KΩ=1000Ω 3.影响因素: ①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结论“电阻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③实验得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有关。相同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相同条件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④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温度;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⑤理解: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结论可总结成公式: 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⑥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4.分类篇三:2016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振动发声、风声是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六、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交谈,医生查病时的听疹,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减弱(安装消声器);(2)在(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 2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 3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 4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 快就干); 2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 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3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 扇降温);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1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 2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 3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 4沸腾比蒸发剧烈; ○ 4、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压缩体积(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本文标题:2016年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链接地址:/fanwen/130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2016年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相关推荐
2016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提纲20116最新改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拔上升1000米 温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