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如何利用母语国家人学习语言

世界语现状:全球约1000人当母语 为啥还要学?
来源:综合
作者:成都商报
  它是一门中立的人造语言,不属于特定民族和国家,全球有1000人左右以此作为母语。
  它比任何其他外语更加易学,但是熟练掌握的人屈指可数。
  四川是唯一一个将其纳入职称等级考试外语语种的省份。
  从鲁迅、胡愈之、巴金,到爱因斯坦、高尔基、托尔斯泰,这些中外名人都会说一种共同语言,世界语。
世界语标志:绿星旗
  今天恰巧是世界语创立日,这门由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创立的国际辅助语言,已有128年历史。但它在中国,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潮之后,近二十年来渐渐变成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里的活动,关注它的人越来越少,许多80后、90后甚至根本不知道世界语的存在。
柴门霍夫博士
日北京师范大学世界语学会的会员合影
       而在四川,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语就被纳入职称等级考试外语语种之一。这一全国绝无仅有的“土政策”让世界语成为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突破考职称外语的利器。
  30岁小伙:学的人很少,交的友却多
  30岁的徐杰是一名创业者,在成都经营着翰译翻译有限公司,和几乎所有职业译者一样,徐杰对学习语言有一种先天的爱好和兴趣。他精通英语、世界语,还会讲德语和西班牙语。不过难以想象的是,徐杰大学本科学的却是和语言一点不沾边的材料科学专业。
  2003年,还在上大一的徐杰在图书馆无意翻到一本旧书――《现代世界语》。带着几分好奇,徐杰翻开了这本书,也由此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朋友圈。
  徐杰回忆,在翻看《现代世界语》这本书之前,他甚至没听说过“世界语”这个词,但这本书的前言很快“抓”住了他。“世界语非常简单易学,是目前为止最受欢迎的人造语言。”“目前,世界语者遍布全球,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到说世界语的人。”
  最初,徐杰只把这本书当成闲书来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了两年多仍停留在初学者水平。大三的某天,他忽然搜到了一个学习世界语的网站,由此才加速了自己学习的进度。在这个网站上,有30多种语言学习世界语的介绍,学习资料是由全球各地的世界语爱好者自发翻译上传的。在周围同学还在埋头苦背英语四六级单词时,徐杰已经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攻克”这门小众的二外――世界语。
  2010年,来到成都读研的徐杰参加了豆瓣的一个同城活动――柴诞节,(每年的12月15日为柴诞节。这一天原本是世界语创立者柴门霍夫的诞辰日,后发展为全球世界语者的节日。)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张嘴与人用世界语交流。伴随着大家“Saluton(世界语,意思为你好)”的互致问候,徐杰发现自己往日在电脑前一点点习得的世界语终于发声了,他强烈地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组织。
  这之后,徐杰才真正跨入了世界语学习圈,他会在每周六下午到春熙路附近的一间茶楼参加“无鳄鱼下午茶”。“鳄鱼(krokodilo)”是世界语圈子中的俚语,专指那些在世界语聚会场合说民族语的人,“无鳄鱼下午茶”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参加下午茶的人用世界语交流。徐杰介绍,这个下午茶在成都已经存在20多年了,和英语角类似,虽然参加的人往往不多,大多时候只有6、7个人,但20年间却没怎么中断过。大家买一杯五块钱的茶,然后就叽里呱啦说一下午,有时是针对一个固定的主题,有时则是漫无目的地闲聊。无鳄鱼下午茶让徐杰的世界语水平得到了飞速的长进。2012年,徐杰在越南举办的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参加了“KER”考试,并获得了世界语C1证书。
  徐杰也是在下午茶上认识了成都世界语圈子里的一帮元老,他们中的很多人,比徐杰的父辈还要年长,在上世纪80年代就和世界语结缘。职业背景也相当多元,有大学教授,有纯粹的语言爱好者,也有公司的高管。世界语,让80后的徐杰有了一帮忘年交。但比忘年交还珍贵的,是徐杰结识了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世界语朋友。
  从2010年至今,徐杰已经在成都接待过世界各地20多名世界语者。他们有从西伯利亚徒步旅行的俄罗斯人,有从瑞士开着房车计划用3年时间周游世界的5口之家,也有来成都做商务考察的韩国商人。这些人出国旅游的法宝是一本世界语协会印发的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载了各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世界语协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这本册子每年都更新,世界语者称为“Pasporta servo(护照服务)”。《护照服务》上写得很清楚,你到哪个城市可以联系谁,他愿意提供什么样的招待条件,有偿还是无偿,管住宿还是包三餐,甚至能不能吸烟,都写得很清楚。Pasporta servo出现得比沙发客还要早,甚至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就已经有了。现在这本小册子已经不再印刷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方便的网站形式,很多环球旅行者会在出发前利用网站寻找当地的世界语爱好者,把他们的家作为落脚地。
  “世界语的圈子小,但信任度极高。学习世界语的人大多友好、开朗、思想开放,是值得交往的朋友。”对徐杰来说,世界语是个活的语言,学世界语不是无意义的,反而很“实惠”,“考职称也好,交朋友也罢,这种语言更像一个暗号或是一张通行证,会勾连起一个稀疏却温暖的网络,而这个网络通往全球各地。”(王三槐)
  60岁老头:世界那么大,我去看了看
  李笃恭今年60岁了。记者见到他时,他脚踩一双草鞋,身挎一个布袋,穿着一件白汗衫,乍一看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头。但你要是同他聊起天来,便会发现他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他曾骑着自行车穿越大半个中国,从成都一路骑到了吉林,他不懂沙发客,手机上也没有Airbnb,他的穷游,依仗的是一口世界语。
  “我们那会儿物质条件匮乏,没什么可娱乐的,当时最让我感到开心的,就是学世界语。”李笃恭初次接触世界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一本名叫《中国报道》的杂志上,这本杂志的世界语版引发了他强烈的兴趣,但周围人当时都说不清世界语是什么。直到1981年,李笃恭在成都牛市口的街上看到一则招生广告,是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发出的,二话不说,李笃恭立马报了名。很快,这所贵阳的学校为他寄来了世界语的教材和听力唱片,教材里的习题答案会刊发在新华世界语学校出版的杂志上,每个月都可以参考答案来批改自己的作业。
  李笃恭回忆,这样的函授学校在当时相当火爆,成都地区都有上万人报名,除了贵阳,重庆和上海也开设了不少世界语函授学校。1982年,教育部下达文件,重申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科目,由此也掀起了全国学习世界语的热潮。“在成都,这些函授学校会联系当地的世界语者为我们上一堂大课,主要是讲口语。”李笃恭说,当时上大课就在川大望江校区的大教室或者锦江区政府的会议大厅,每次课都能来三四百人,教室挤得满满当当。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李笃恭开始正式摸索世界语。之所以说是摸索,因为那时教课的老师也谈不上精通,甚至连口语都说不好,学习的人全靠自己阅读做题和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世界语频道,平日里对于世界语的应用,也主要就靠写日记或者跟笔友通信。李笃恭交过世界各地的笔友,有远在意大利的、法国的、还有德国的。直到1991年,学了10年“哑巴”世界语的李笃恭才意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只会写,不能说,憋着一肚子的劲想跟人交流。”
  2003年,在学习世界语20多年之后,李笃恭终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走出去看看”。他骑着自己的凤凰牌自行车,提前两个多月从成都出发,一路北上,目标是在8月前赶到吉林延吉,参加在那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世界语大会和中日韩青年世界语研讨会。这一路上,李笃恭的“后援团”便是那些全国各地素不相识,但又有着共同爱好的世界语学习者。至今,李笃恭回忆起这段经历,仍尤为感动,“天津的一位世界语者,自己经济条件也不好,但还是全程带着我游天津,一点也不怕麻烦。他甚至叫上当地世界语圈子里的好友,大家聚在一起,只是想帮帮我这位来自远方的朋友。最后送我出发时,他不到凌晨五点就又起床,专程为我送行。”
  对于年过半百的李笃恭来说,世界语更像一个陪伴大半身的老朋友。他很羡慕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比我们这代人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善于运用互联网,靠软件就能和全球各地的世界语爱好者聊天。”李笃恭尤其支持年轻人用世界语出去旅游、交朋友,他说,语言学来本身就是要用的,对他自己来说,那段骑游经历,就是学习世界语带给自己最宝贵的礼物。
  60岁的李笃恭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语图书馆或者世界语博物馆,纯私人性质,“学了30多年,我的世界语资料积累了很多,我想把这些资料都分享给真正热爱这门语言的人,能让他们进步,也算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世界语的传承做点贡献吧!”(成都商报实习生 王语千)
  什么是世界语?
  世界语“Esperanto”是由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于1887年创造的一种人造语言。这位波兰人希望借人造语消除民族语言的隔阂,使其成为通用的国际交流语。
  世界语共有28个字母,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其基本词汇的词根大部分来自拉丁语系,基本语法规则只有16条。学习并掌握世界语,一般只用3个月。
  据统计,全世界能使用这门语言的人仅有1000万左右。这与世界十大通用语言各个都有上亿人的使用者相比,只能算一个小语种。
  世界语等级考试
  KER考试是目前最权威的世界语等级考试,语言证书在整个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考试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分为初级:A1、A2;中级:B1、B2;高级:C1、C2(C2级目前尚未开考)。考试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口试环节有三名不同国籍的考官参与,KER证书得到ALTE(欧洲语言测试协会)认证和承认,如果在欧盟上大学,可以计入外语学分。
  世界语在中国
  世界语在20世纪初就传入了中国。有人曾把它音译为“爱斯不难读”语,后借用意译名称“世界语”,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掀起学习世界语的热潮,而据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透露,中国现在能够流利地掌握世界语的只有百余人。
  在四川,大约有两三千人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分布在内江、泸州和绵阳等地。(黄巧 整理)
      (本文来源:《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UB004)
原标题:没啥人说世界语了 他们为什么还要学?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母语习得对英语初学者的启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母语习得对英语初学者的启示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647.00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母语较好的人初学外语是不是比母语一般的人要困难些?
语言老师在课堂上说,按着他教书的经验,母语越好,起步越困难,但是只要一过那个坎儿就比其他学生长进得快得多。但是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果是这样,又是什么原因呢?
相反,母语好的人更容易学会外语。因为大脑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保留很大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是可以应用于外语学习的。这就是为什么第一语言学习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这里是小学三年级,开始正式地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英语,但是那时候学校里也是乱教,于是四年级时就去新东方报了班,开始了相对系统地学习,那时候我8岁。四年级那时候写作文都还流水账呢,更别谈什么母语水平了...我饿了想吃饭不会讲错算吗( o??o? )对于学习英语这件事,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所以我记的很清楚第一课的标题是zoo,大概他们觉得这样能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吧(高冷脸),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刚开始接触英语就像听天书似的,干脆老师念单词,我在底下用汉语注音。。。什么父若哥,泰戈尔……放学回家我还沾沾自喜地给我妈展示我的注音成果,万万没想到被她严厉地警告不准再这样了……我那颗充满期待等待表扬想要走上人生巅峰的玻璃心,被我妈一个白眼秒的连渣都不剩。。。然而多年过去,时间证明了母上大人的智慧...我要是那么学下去,还不知道今天得学成啥样(鞠躬)那么做就是无形中用母语的思维来替换了英语的思维,现在想想的确是大忌啊...正是我妈伟光正的决策,塑造出了一个没学过音标也能见词读的我( o??o? )说这么多我还没说我的观点【你我认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定要把母语抛开,所以就算母语水平好到舌灿莲花,也不要强行带入,没有用,好坏都没用。很多老师都同我们提过,不要当翻译。假设蛇足哥哥对我说i love you,我是自动译成我爱你,黑凤梨,还是今晚月色很好,通通没有什么卵用!!!我应该当下就心里一暖,感动得痛哭流涕,分分钟想绕银河系跑圈,立刻推倒他开始一万字省略。这样才是我心目中一门语言正确的打开方式。与母语无太多牵扯,自己能够独立地去形成语感,去理解参透,而不是干巴巴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也是有它的灵魂的,母语可以是你认识它的媒介,但不要让它成为你同它相互触碰交融再创造之间阻碍的屏障。所以我认为这是学习方法和心态的问题,题主老师说法纯扯淡!就酱\^O^/
并不是这样啊……任何语言都要掌握技巧,只要你在不断学习摸索中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学起来还是很快的……相对来说,母语好的同学理解能力就非常强,别人还没有领悟的你已经懂了,我到觉得母语好的人,学习其他语言来说有一定的益处……就我本人来说,先说英语吧,大家对英语都比较了解我就简单说说,我的语文功底还是比较好的,这就带动文科,历史,政治,尤其是政治都比较出色,但是学英语,初学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好,可以说还是相对差的,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上英语的时候已经不像以前那时,根本不学习音标了,以至于我初一结束还是没有懂音标,整个初中都是懵懵懂懂的,但是到了高中,高中英语老师特别喜欢我,课上重点抓,课下又时不时的聊天指点,所以高考时也是小爆发,语文142,英语139,满分是150,我们那届题比较难,这个成绩也算刷记录了,成了典型英语学渣变学霸的范本……后来上大学,报的是英语专业,却不知怎么的竟然把我分到俄语专业了,我直接懵了,我都没有接触过好不好……但是学了才知道,英语是入门难越学越简单,俄语却是入门简单,越学越难……大家都知道动词变谓吧……俄语动词变谓能吓死人……每个人称都不一样,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这就6个,还有过去式的变谓,阴性名词,中性名词,还有阳性名词各一,一共就是9个,一个动词九个变谓,当然特殊词除外……是不是已经晕了……哈哈哈哈哈哈哈,还好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则,不然我真的是呵呵了……也许是对语言感兴趣吧,我并没有觉得很枯燥,反而觉得有乐趣,听写从来都是95以上,大小测试一般也是在90以上,一路顺利毕业……再说韩语,这个得谢谢我的室友,她是韩语专业,也不是自己选择的,调剂过去的吧,跟我一样,我们根本没有报本专业的,她对语言没有兴趣……但是遇到了变态的外教……口语韩国大叔,还算好,要求不算高,但是精读老师,朝鲜的大婶……真心变态…… 听写必须100,没有听写到100的,从第一课的单词一个100遍,一直抄写到现在学的课……我得知后就郁闷,当然不止我郁闷了,他们班的学生都郁闷了,集体反应,结果这位大婶真是神国度来的,一句话:在我们朝鲜,小学生都知道,错一罚百,学生就是学习的,学习都不过关还不认罚,你们这样在我们国家是的拉出去枪毙的!不写没关系,我的课以后都不用来上了,当然你们学期结束考的再好我也不会给你们过的……这下好了,这位室友本来就是爱玩的主儿,你还真指望她给你背单词……可想而知,没有一次不被罚抄,一个人能写完二十几课的单词吗?自然就是我们全寝室都来帮忙,我背完俄语单词,写完作业,就开始帮她抄写,刚开始就是抄写,慢慢,我就开始问她抄的是什么,再后来就知道韩语偏旁部首就是发音,每个字直接拼读就可以,再后来就变成,她只是抄写,我是变拼边抄,结果到最后,寝室剩下俩姐们儿一个个都开始约会了,就变成一大半都是我抄写完的,少部分她自己写……直到她在校外租房子才结束……整整两个月……我去,我一个俄语专业的,韩语拼读书写的比韩语专业的学生都好……就是自己懒了,也是精力实在有限,不然说不定我自学韩语也出师了……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母语跟第二第三门语言并没有什么冲突,还有就是,学语言,不能懒,找到规律和技巧是会事半功倍的,最重要的一点:词汇量!词汇量!词汇量!就是不能懒,单词每天背而且还要复习之前背过得单词,当一门语言你15000的词汇量和1500的词汇量根本没有办法比,完全不是一个逼格上的……最后,就是一定要有胆量,敢说,不要怕说错,很多同学都是怕张口,怕说错,其实没什么,真正当你跟别人交流是你说错了别人不会笑话你,反而会很耐心的纠正你,就像我后来做俄语翻译,带客户去厂家采购小家电,不知道当时脑子里想什么呢,可能是先入为主,竟然用了个不安全这个词来说电器……当时客户顿了两秒,小声说玛利亚(我的俄文名字),你可以说质量不好,也可以说危险,但是安全这个词,我们不会用在电器上面……当你本着一颗真心学习的心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丢脸,甚至不会觉得尴尬,我当时就笑了,说我知道了谢谢,我们中文里安全这个词很广泛……语言就是一路错,一路改,一路学的,你敢张口和不敢张口结局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记得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很多人都觉得他奇葩,其实我知道(也许是因为我俩家是一个县城的吧,比较亲近),他是真心想学好或是说想有所建树吧……每天天还没有亮,就是朦朦胧胧能看见的时候就出门先慢跑两圈然后就开始背单词,书上背完了就借上届学长的书,整个4年教科书背完,就开始丧心病狂的背字典,工具书,器械书……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见人不管是谁,同学也好,朋友也好,会俄语的也好完全听不懂俄语的也罢,他都先狂嗲半个小时俄语才开始说中文,有时候会先一句俄语再一句中文翻译给你听,整整4年,日复一日啊,很多人都说他有病,学俄语学的精神分裂了,真真儿是朵奇葩,我自认为自己算是用功努力的,但是和他比起来,就是low多话都没有,最后他当然是顺利考进了公安厅外事部,被外派到了国外,常年各国间奔波,最荣耀的是和当时的胡景涛主席,在土库曼斯坦一次政治活动中留下了合影,每每给我们炫耀时,我们并没有嫉妒,只是觉得他得到了他该得到了,他的努力真的没有错,顺便说下他的语文成绩也一直不错哦……所以我觉得,母语好其实是对其他语言学习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起码你会第一时间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不用多花费时间去查阅问询,也就是说你总会比别人懂的快一些……是有帮助的
所谓的英专生。我不背单词不学习,基本功非常差,词汇量估计连高中3500都覆盖不了。但是口译课上思维敏捷,词汇一两万的同学开不了口,我问一下她某个单词什么意思,然后翻译脱口而出。似乎我母语更好。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是我自己不好好学习,不是某个特别的客观原因。所以原因大概是:母语好的人不努力。
我解释一下你老师的论点。语言首先是一门集合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科学,一个人语言是否有逻辑,有层次,表述是否清晰,取决于基于理性的逻辑思维。而这个人语言是否润色丰满,形容的是否到位,对于听众的感染力是否强悍,就取决于基于感性的形象思维。简单的说,我们小时候对语言的学习基本上是先积累词汇,词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组织词汇成为整句,这个时候就形成并培养了初级的语言逻辑,这个过程是其实是开始于简单的习惯培养,虽然我们的语言教育中充斥着大量的语法教学,但是人们大部分对语言逻辑的领悟实则来自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书本上的语法章程只是把语言逻辑归纳梳理成为系统的书面知识,供人们精研而已,所以就算在你学习书本上的语法之前,语法也客观的存在于你的日常语言中,只不过是以日常习惯的形式存在而已。举个栗子,一个没读过书,不知语法为何物的乡下老人也可以说话很有条理,这完全是习惯养成的结果。 一个人在初期语言逻辑的养成中一定是先墨守成规,然后再加以后天领悟的语法去精雕细琢。所以一个人如果有着出众的语言能力,那这个人一定是养成了很好并且深刻的语言习惯。这个习惯会导致语言逻辑的潜意识惯性思维,也会让人的感性思维产生在固定的理性框架下特有的生成方式。所以母语越好的人,语言的惯性思维结构越坚固,短时间内难以打破重组,就造成了学外语起步的困难。但是,在这个人构筑语言思维结构的同时又锻炼了对于语言这门科学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过了起步困难的坎儿之后,会表现出出色的领悟能力。以上逼逼了这么多,总而言之就是习惯养成的越牢固,越难打破,一旦打破,能力强的人会迅速成长。以上陋见仅供娱乐
结合个人经验,搬运些检索内容。①基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期,都会遇到明显的母语干涉。初学时,依靠与母语的比较、对应进行学习;遇到母语没法对照的情况,依然找母语相近的东西去凑,此时就容易出现阻碍了。下面这个还提到,在学习一段时间,有一定基础后,也容易出现母语干涉;类似“一句话,语法、单词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不明白了”(让母语者)下面这个还提到,在学习一段时间,有一定基础后,也容易出现母语干涉;类似“一句话,语法、单词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不明白了”(让母语者)②母语干涉也有好的一方面。例如,(中国人)学习日语时(相比英语)汉字的共通;(中国人)学习英语时(相比日语),语序是共通的。②母语干涉也有好的一方面。例如,(中国人)学习日语时(相比英语)汉字的共通;(中国人)学习英语时(相比日语),语序是共通的。
我感觉应该是思维的问题吧,如果能在母语上有所思考,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在潜意识里就会按照那一套固定的逻辑来思考。可是语言又是个灵活的东西,如果是个较真的人的话,不容易接受新的思维方式,那就苦逼了。我初中时才开始学英语,当时感觉和文言文是差不多的,这样一直到高中,考试也是很不错。但是现在到了大学基本上完全自学,发现以前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弊端,尤其口语。口语更直接地显示思维。口语不是翻译,在大脑中将汉语和英语互译不应该成为交流中的一步。不过,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翻译,母语必须学好,学精。一家之言,毕竟自己现在还在苦苦挣扎,哈哈
语言这玩意儿完全是靠天赋的,能用努力就行,学好单靠汗水可不行
唔...举个例子,不会游泳的人学游泳,大部分人下水之后第一反应不是“漂起来”而是“站起来”,并不仅仅是因为站起来更容易,而是站在水里比尝试飘在水面上能获得更大的安全感。类比一下的话就是:母语好的人学外语就像走路走得好的人学游泳,在无法理解外语的语法,记不住词汇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母语的语法,词汇,因为潜意识里认为使用母语更有安全感。这样就好像背着个20kg的沙袋跑步,肯定会事倍功半。但是一旦走路好的人学会游泳,那么他一定进步很快,因为协调性啊身体素质什么的都比走路不好的人更高,而这些素质也是学好游泳所需要的。同理,母语好的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具有一定外语基础的时候就能在外语学习上发挥出来了。也就是说,当学会用能够直接用外语思考之后基本就相当于脱离了"下水后先想着怎么站起来"这个阶段,而进入了"下水后当然是先浮起来了笨蛋!”这样一个阶段了。这个时候当然是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更好的人有优势咯~~
是和智商有关系吧。语言理解能力也靠天分。毕竟最终目的是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管用什么语言。最后的境界是可以多种语言互换着用,脑中的念想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达。和母语没有太大关系。当然了,母语用得好不好和智商有很大关系 哈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语言学习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语言学习方法
上传于||文档简介
&&语&#8203;言&#8203;学&#8203;习&#8203;方&#8203;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有一个自学外语的网站,各个国家的人都有,注册的时候要选择母语,和想学的语言。 名字里有一个8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