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数与代数部分解决问题内容有哪些

数与代数教材整理
提交人:马丽青 | 时间: 14:04:39 | 访问量: | 位于: |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
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梳理
一上第一单元《数一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出10以内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
数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识10以内的数,1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数一数”把第4、5、6幅小图下面的圆点去掉,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容。这样,在学生观察情境图整体画面并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之后,就可以组织三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来表达观察的结果,一是从前三幅小图中发现可以用画圆点的办法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运用这种办法表示第 4、5、6、9幅小图物体的个数,三是按第7、8、10幅小图中圆 点的个数到情境图中找实物。
一上第二单元《比一比》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比一比”精简了教学内容,去掉了“比大小”,由2课时改为1课时。但原来“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现在增加至7道,还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增加的题目内容包括:三条折线比长短,三杯水比多少,三种水果比轻重。引导学生在确定最长最短、最轻最重、最多最少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确定性。
此外还作了三点改动。
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由厨房情境改为学校一角,使可比的内容更丰富。
二是突出了比较方法的探讨。例如,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哪根跳绳长;又如,让两位小朋友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上,比出谁高。三是安排了同桌比铅笔长短,几个同学按 高矮排队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一上第三单元《分一分》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或者熟悉的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分一分”也作了三点改动:
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原素材是把学具、文具分类,不少没有学具的班级不便组织教学。改为呈现商店一角,三个货架上分别摆放玩具、书籍和食品,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思考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二是安排两道题让学生练习用不同的标准分类:(原“想想做做”第3题移作“试一试”)树叶既可以按形状又可以按颜色分类,另一道题是用不同方法分茶杯(色彩、有把无把)。使学生体会不同标准下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三是增加了安排回家整理房间的活动,使学生把学习的分类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并借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按照教材修订方案的统一规划,一年级不再安排“统计”教学单元,只是结合“分一分”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打好基础。
一上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主要有0~10共十一个数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分认识1~5各数、认识0、认识6~9各数、认识10等四段安排。在认识1~5各数以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以后,插入=、>、<等关系符号的教学。在认识6~9各数以及认识10的时候,进一步应用几和第几,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
10以内数的分与合、加减法等。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熟练 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的 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用一一对
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 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单元名由“认数(一)”改称“认识10以内的数”。
(2)“认识1~5”由原来1课时增加至2课时,主要体现一些知识的综合,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3)练习一由原来的5道题增加至9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5以内数的认识。
(4)“6~9”的认识由1课时增至2课时,加强了知识的简单应用,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5)练习二由6道题增至10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探索规律和知识的简单应用。
(6)加强了写数的教学。 教材在教学0―9这10个数字符号及“=”“&”“&”这3 个关系符号时,除了让学生描红、仿写外,还不断地安排写数练习,甚至在教学加、减计算后,还安排了描写算式的练习。
(7)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较弱,一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2则“你知道吗”,侧重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增进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一上第七单元《分与合》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认识10以内的数。
“分与合”的教学内容是2―10各数的组成。
为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册第八单元);认识20以内的数(本册第九单元);学习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做好准备。
1.在具体分物体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进一步感知分与合的联系。
2.在探索10以内数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传统的数学教材是把10以内数的组成结合在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分散安排的。单独设单元教学“分与合”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创新。修改后的教材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教学内容由分三段安排改为分四段安排。原来6-9的分与合这一段改为6-7的分与合和8―9的分与合两段。8、9的分与合由原来的1课时增至2课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
增加了练习,由原来的3次“想想做做”和1个 练习,共23道题,增加到4次“想想做做”和2个练习,共28 道题。练习四增设一道开放题和一道思考题,重点在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强化了有序地识记。除了在练习中保留对口令、找朋友、玩数字卡片、猜分成的数等学生十分喜欢的形式外,还不断安排有次序地填写各数的分与合,以强化有序记忆。
一上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分与合。
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分五段进行安排: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连连减和加减混合式。
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好基础。
1.能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估计得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初步体会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具有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单元名由“加法和减法”改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例题中普遍增加了收集信息以及提出、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
(3)加强看图写算式和看图收集信息的教学环节。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环节、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提供帮助。本单元不出用文字表述的问题,一般也不要求学生独立选择计算方法。
(4)练习五由5道题增至6道题,还增设一则思考题,重点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5)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移至“8的加减法”之后。
(6)求未知加数紧接着“10的加减法”安排。
一上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0以内数的认识。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分三段编排。 一、11~20各数的直观认识。直观认识“十”,初步认识10个一是1个十;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二、11~20各数的意义。
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写11~20各数;比较数的大小。 三、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用对十几的认识思考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加深对十几的认识。
20以内的加减法。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1是一个十;初步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会正确地读、写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能正确口算10加几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的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单元名由“认数(二)”改称“认识11~20各数”。
(2)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突出了对计数单位“十” 的认识。原教材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摆在课桌上,希望出现一捆(10根)带2根的摆法来认识计数 单位“十”,并在前面认识数10时作了铺垫。修改后的教材变发现式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例题中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接着用箭头呈现这一操作过程,让学生看到捆前是10个一,捆后 是1个十,从而揭示10个一是1个十。学生在脑中形成了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初步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并了解了“一”和“十”的十进关 系。接着又安排学生数出12根小棒强调“怎样就 能看得清楚”,这时学生在1捆旁边再放2根,就成为顺理 成章的事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运用了 计数单位“十”,并初步感受使用计数单位表示较大数的好处。接下去,在学生用小棒摆出11、13、18等数后,教材又呈现了把1捆带10根小棒变成2捆的过程,学生在面临又够10根时会在自觉地把 10根捆成一捆,认识2个十是20,再次体验使 用计数单位“十”的好处。
一上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0以内的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9加几第二段教学8、7加几,第三段教学6、5、4、3、2加几,结合这三部分内容的教学分别安排了三个练习,最后还安排了本单元的知识整理和综合练习。
百以内的加减法。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并逐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多样化,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单元名由“加法”改称“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从本单元开始,出用文字表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独立选择计算方法,同时列出的算式后面示范给出单位名称(不要求学生填写)。
(3)在练习十一、十二、十三后各增设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索简单数学规律,感受有趣数学现象,发展数学思考。
一下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一年级上册)
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年级上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册第四、六单元)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20以内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并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应用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在例1的教学中,删除了“从13个桃中逐次减1”的方法,并把“想加算减”与“平十减”“破十减”等作为学生的探索成果一并呈现。
在例1后面相应的“想想做做”第1题中,要求学生利用给出的算式和实物图,“先圈一圈,再计算”,引导他们再次体会十几减9的不同计算方法。
(2)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配置,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想加算减”的便捷,并产生掌握这一计算方法的内在需求。
上面前两幅图是与十几减9配套的练习一中的习题,第三幅图是与十几减8、7配套的练习二中的习题,目的都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内在关联,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增强“想加算减”的自觉性。
(3)通过相关、相似式题的对比,渗透一些减法运算规律,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特点和自身水平灵活推算。除了教学十几减6、5、4、3、2时,引导学生根据一道加法式题推算两道减法式题的得数,或根据一道减法式题推算另一道减法式题的得数之外,还通过“减数不变,被减数有序变化”“被减数不变,减数有序变化”以及“被减数、减数同时变化,但得数不变”等式题的比较,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规律,不断提高计算水平。
一下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上册)
11――20各数的认识。(一年级上册)
100以内数的含义、读写、组成、顺序和大小比较等。
认识万以内的数。(二年级下册)
认识多位数。(四年级下册)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个位、十位,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并初步认识百位;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使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结合数的认识,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使学生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从而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在认数的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适当整合数的含义和读写这个教学段落。修订前的教材,先教学整十数的含义和读写,再教学几十几的含义和读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较低,对整十数的认识也比较充分。不足是,由于对整十数和非整十数平均使用力量,使得学生对非整十数的认识不够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百以内数的整体感知。修订后,先引导学生在用小棒数数的活动中,重点掌握数的表示方法(即几十几根小棒可表示为几捆带几根)以及“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这两个关键问题,突出“满10进1”的基本计数原理;再通过小棒表示的数→计数器表示的数→写数的活动,充分展示百以内数的抽象过程,突出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即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数值。
由于上述调整,原教材在 认识整十数之后安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内容,修订后移至本册第四单元。
(2)充分展开对一百的认识过程。在自然数序列中,一百是九十九后面的一个数,同时“百”也是继“一”和“十”之后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作为一个自然数,需要明确它在整个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作为一个计数单位,需要明确它与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教材先让学生借助小棒,“从八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九十九”,并由此提出:“九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根”,启发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到:九十九添上1是10个十,也就是一百,一百是九十九后面的一个数。由此,接着要求学生“10根10根地数,从十数到一百”,帮助他们明确:和“十”一样,“百”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百与十的关系是“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一下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册第三单元)
20以内的加减法。(一年级上册、本册第一单元)
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册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年级下册)
1.使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会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求被减数、减数以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客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一是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由“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个单元移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个单元,这主要是因为数的含义内容结构调整后,不再适合安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是在教学需要进位的笔算加法和需要退位的笔算减法之后,以小卡通交流的形式呈现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目的既是为了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自主总结计算方法,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为了保证数学表达的严谨性与规范性,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是充实了一些需要应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目的是为进一步强化实际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合理组合信息、选择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初步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下第五单元《 元、角、分》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和进率
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的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获得一些购物的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在购物或模拟购物等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首先,教材修订前,本单元的名称是“认识人民币”,修订后改为“元、角、分”。这主要是为了突出这部分内容的数学内涵。因为“人民币”只是生活中的一种物品,而“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属于“常见的量”的内容范围。其次,删去了2角币和2元币的认识。因为日常生活中,2角币和2元币已退出了正常的市场流通,认识它们的现实意义已经不大。第三,降低了部分习题的难度。例如,下面这道题,原教材的问题是“10元钱可以买下面哪些物品?”现在改为“把10元钱用完,可以买哪些商品?各买几件?”之所以这样修改,是因为原问题过于笼统,教学时常给师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惑――是买同一种物品,还是买不同的物品?同一种物品是买1件,还是买几件?是把10元钱全部用完,还是不全用完?修改后,既保持了适度的开放性,又使问题显得明确一些。
此外,和修订前相比,这部分内容还增加了1课时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知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解决简单购物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下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年级上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本册第一单元)
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本册第四单元)
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
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
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年级下册)
1.使学生在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在会笔算100以内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基础上,探索竖式计算中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会笔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一步理解笔算加、减法规定从个位算起的合理性,从而能自觉依照这一顺序进行笔算。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一是在教学需要进位的笔算加法和需要退位的笔算减法之后,以小卡通交流的形式呈现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目的既是为了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自主总结计算方法,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为了保证数学表达的严谨性与规范性,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是充实了一些需要应用估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目的是为进一步强化实际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合理组合信息、选择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初步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上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100以内的数认识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口算
4、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1、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笔算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年级下册)
2、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旧教材无此内容。
二上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100以内数的认识
2、加、减法的含义
3、100以内的加、减法
1、乘法的含义
2、1―6的乘法口诀
3、乘加和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4、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
1、7―9的乘法口诀(本册第六单元)
2、认识除法(本册第四、六单元)
3、用乘法口诀求商(本册第四、六单元)
4、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5、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掌握并逐步熟记1--6的乘法口诀;在单元结束时能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左右,平均正确率在94%以上;能应用已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问题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运算顺序,知道计算乘加、乘减的式题要先算乘法,会利用乘加、乘减的算式帮助探索和记忆乘法口诀。
3、 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抽象、概括以及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掌握并逐步熟记1--6的乘法口诀。
2、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乘加、乘减试题的运算顺序。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与旧教材区别不大,仅仅是增加了题目。
二上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册第三单元)
2、1―6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乘法计算(本册第三单元)
3、简单的乘法实际问题(本册第三单元)
1、认识平均分
2、除法的初步认识
3、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应用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1、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本册第六单元)
2、继续应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
4、除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生通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操作、比较、观察等学习活动的过程,学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并联系除法含义列出相应的出发算式;能通过对不同问题的比较,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新区,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2、理解除法的含义。探索如何用乘法口诀求商。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学。
二上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1―6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本册三、四单元)
2、求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本册三单元)
3、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本册四单元)
1、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2、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3、简单的乘法和除法实际问题
1、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
2、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年级上册)
3、两、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三年级上册)
4、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三年级上册)
5、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知道连乘、连除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应用学过的乘、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在编制和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单元重、难点:
1、编制7、8、9的乘法口诀,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
2、熟记乘法口诀。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与旧教材区别不大,删去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
二下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2乘、除法的含义和表内乘、除法
3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均为二上)
1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除法竖式
3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除法和商都是一位数)
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除数是一、两位数的除数(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
2、小数除法(五年级上册)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认识除法竖式,会用竖式计算表表内除法,以及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拓展了对表内乘 除法的理解
2.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二下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百以内的数的认识
2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笔算
3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均为二上)
1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万以内数的组成、读法和写法、大小比较
3近似数的初步认识
4用算盘表示万内的数
1万以内的四则运算及估算
2多位数的认识(四年级下册)
3多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数数、等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了解万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会认、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根据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进行简单的加、减法口算;认识“≈”并能用“≈”,表示一个接近整百、整千数的近似数;会用算盘表示数。
2使学生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关系,能用万以内的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用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与学生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与旧教材的区别:
1.增加了此单元,增加这个接触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
2,课标对四则运算的笔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的认识。
3.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进一步为理解十进制。
二下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减运算》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3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多少的实际问题(二年级上册)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2加、减法的简单估算
3两三位数的加法笔算
3两三位数的减法笔算
4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1乘、除数是一、两位数的乘除法。
2加法的运算律(四年级下册)
3小数加、减法(五年级下册)
4分数加、减法(五年级下册)
5与加减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探索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整十数加整十数(和大于100)、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大于1000)以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正确的进行口算;能正确的进行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探索并理解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会进行加法和减法的验算;能通过估算确定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和或差的大致范围,以检验计算和
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是学生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经历探索并归纳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和坚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使学生在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自觉检验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三上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表内乘法(二年级上册)
万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二年级下册)
1、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4、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三年级下册)
2、三位数乘两位数(四年级下册)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
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各位上乘积都不满10),会笔算三位
数乘一位数,
能通过把三位数看作相应整百数,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与旧教材比,例题素材的出现更贴近生活。新教材第一课时的例2就把估算放进了例题中进行教学,而旧教材中的估算没有新授,只是在练习七中出现。新教材这单元还加入了对倍的认识,旧教材知识出现在练习中,因为这部分内容在老教材的二年级就已学过。更突出的是新教材对把这单元分的更细,老教材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安排了11课时,而新教材安排了17课时。
三上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认识元、角、分(一年级下册)
认识时、分、秒(二年级下册)
认识万以内的数(二年级下册)
认识千克,用千克作单位估计或测量物体的轻重。
认识克,用克作单位估计或测量物体的轻重,千克和克的换算。
认识吨(三年级下册)
认识年、月、日(三年级下册)
认识升和毫升(四年级上册)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推算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三上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表内除法(二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本册第一单元)
1、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估算
3、除法的验算。
1、两步混合运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年级上册)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口算整十数(含几百几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会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对除法运算意义以及相关运算性质的感知,培养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3、是学生在进行口算、笔算以及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不断加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新教材增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学。新教材第一课时先安排了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然后在第二课时出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而老教材在第一课时例中1先出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接下来就根据口算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46除以2的笔算计算方法。
三上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表内除法中均分食物的经验(二年级上册)
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三年级下册)
小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下册)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
2. 使学生借助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使学生在联系分数和探索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三下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乘法的认识与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册)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上册)
10乘两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两步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两步混合运算(本次第四单元)
散步混合运算(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四年级下册)
运算律(四年级下册)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与10相乘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估算两个两位数的乘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能通过交换乘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口算、笔算或估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正确解答两步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应用所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适当降低口算要求,突出口算,对估算和笔算的支持作用。调整和充实估算教学内容。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3、渗透统计推断,帮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感知数据自身的随机性。
4、把原来随三位数乘一位数安排的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移至本单元。
三下第二单元《认识吨》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认识千克和克(三年级上册)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吨有多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是学生初步了解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正确理解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相关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推算和实际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练习稍作改动
三下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一年级上册)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二年级上册)
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二年级上册)
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三年级上册和本册)
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含小括号)
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含认识中括号)(四年级上册)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五年级上册)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六年级上册)
1、使学生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初步掌握不含括号以及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计算相关式题,初步学会用递等式表达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过程。
2、使学生在在学习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关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体会认真读题、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重要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旧教材无本单元的教学。把24点的教学放在本单元进行教学。
三下第五单元《年、月、日》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认识时、分、秒(二年级下册)
认识年、月、日
认识平年和闰年
认识24计时法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与时间有关的各类实际问题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3、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发现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特点,以及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适当降低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的难度。
重点引导学生推算经过时间
三下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三年级上册)
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三年级上册)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三年级上册)
认识由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册第八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下册)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2、使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生活经验或实际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合理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学习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例题和练习稍作改动
三下第八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二》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册和本册教材第七单元)
一位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上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五年级上册)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初步具有整数、自然数、小数等概念,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正确判断两个(或几个)一位小数间的大小关系,能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3、使学生在探索小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推理能力,体会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4、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应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练习稍作改动
四上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
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本单元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它是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编排。本单元一共编排8道例题,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例1、例2、例3、例5、例6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第二部分:例4两步连除实际问题。第三部分:例7、例8,应用商不变规律进行除法计算。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本单元教学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它是在三下的两步计算混合运算基础上安排的。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这届四年级学生在原来三年级学习时使用的是实验教材,没有学过两步混合运算,因此教材最后加了附录,就把修订教材三下的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加了进来,所以我们一开学就要先教这部分内容,或者至少要在教第二单元之前教,因为第二单元中就有运用两步混合运算的内容了。也是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单元。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整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
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合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中商不变规律以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中连除实际问题等教学内容。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个内容是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移至本册。
四下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认识多位数
认识计数单位,
知道万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认识多位数
认识计数单位,
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认识多位数
进一步认识分数和小数。
认识多位数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认识多位数,近似数以及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有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移来,增设用算盘表示数
加强多位数的比较,借助数轴的直观理解求近似数的方法。
四下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增长积的变化规律。新增常见数量关系,用复合单位表示单价和速度。
两位数乘一位数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三位数乘两位数
使学生生阅历索求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法则的进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使学生在索求计算方法的进程中领会新旧知识的联络,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子,培育初步的剖析、推理和概括本领。
使学生在主动参预学习运动的进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胜利的快活,激起索求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致。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增长积的变化规律。新增常见数量关系,用复合单位表示单价和速度。
适当较低口算的教学要求。
四下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
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计算,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探索及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用计算器计算
设置例题教学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提供一些具有特定结构,隐含简单规律的计算,帮助学生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五上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本单元教学负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是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6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
第二段,是例3、例4和练习一的第7~10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盈亏情况和不同方向的路程。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4.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5.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产生热爱科学,享受科学的情感。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五上第三单元《认识小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自然数。
本单元主要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
这部分内容分四段安排: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包括例1、例2、例3、例4和练习五;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包括例5、例6、例7和练习六;
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包括例8、例9和练习七;
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小数的加减法以及乘除法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五上第四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教材第47~51页的例1、例2和练习八,主要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第二段,教材第52~56页的例3、例4和练习九,教学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以及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小数的乘除法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五上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应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应的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6、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7、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五上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例2.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练习十四第1~4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5~7题配合例2的教学。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五上第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小数乘小数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
这部分内容分六段安排:
第一段: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包括例1、例2和练习十五;
第二段:教学积的近似值的求法,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乘法,包括例3、例4和练习十六;
第三段,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例5和练习十七;
第四段,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除法,以及简单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例6和练习十八;
第五段,教学商的近似值的求法,认识循环小数,包括例7、例8和练习十九;
第六段,是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应的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和商里小数点的处理。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六上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整数乘、除法运算(二―四年级)
2、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五下)
3、分数加、减法运算(五下)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
3、认识倒数
1、分数除法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本册三、五单元)
2、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本册第五单元)
3、百分数的意义及其应用(本册第六单元)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法,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以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别等能力,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六上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五下)
2、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五下)
3、分数乘法以及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本册第二单元)
1、分数除法的计算
2、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3、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4、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5、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本册第五单元)
2、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本册第六单元)
3、比例(六下)
4、正比例和反比例(六下)
1、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4、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简化,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1、将《分数除法》和《比》两个单元进行了整合
2、将实践活动课《大数有多高》移至六下《正比例反比例》之后
3、新增活动课《树叶中的比》
六上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
2、分数四则运算
3、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本册第三单元)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本册第六单元)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主动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来,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知道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运算也同样适用,能应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运算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用分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认识,提高运算能力;体会分析分数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和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六上第六单元《百分数》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分数、小数的意义
2、分数、小数四则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
3、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
4、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六上第五单元)
5、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下)
1、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相互改写
3、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4、税率、利息和折扣的含义及其应用
4、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有理数的认识与有理数的运算(初中)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相互改写;初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的计算;能正确解答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以及与税率、利率、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相互改写的方法,以及解决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能力,发展良好的数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经历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初步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没活动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与旧教材的区别:将原先六下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税率、利息、折扣问题以及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整合到上册这个单元中。
六下第四单元《比例》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六上)
2、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六上)
3、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认识
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
1、正比例和反比例(本册第六单元)
2、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本册第五单元)
3、图形的相似(初中)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六下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1、常见的数量关系(四下)
2、用字母表示数(五上)
3、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六上)
4、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本册第四单元)
1、正比例的意义
2、正比例图像
3、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函数(初中)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与上册教材的区别
建议:多种方式表征,强化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表格、图文字表达式、字母表达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