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外科疮痒外科论文的相资料

中医外科学试卷-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中医外科学试卷
导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课程试卷,做在试卷上无效,1.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是西汉前后成书的《金创瘛S方》,10.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是经络阻隔,9.《外科大成》记载:“锁肛痔,1.疮疡:广义泛指一切外科疾病,(2)急性感染性疾病占外科疟疾的绝大多数,外科病因与心有关,答:中医外科三大流派为正宗派、全生派及心得派,外科三大流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外科进入成熟阶段,1.正宗派代表人物:陈实功代表著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外科学 课程试卷
*四、五、六项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 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是西汉前后成书的《金创瘛S方》。
2. 脓液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
(√) (√)
(√) 3. “煨脓生肌”,是籍以“脓”液的作用促使溃疡生肌愈合。
4. 虚证见口舌生糜、舌质红绛,苔光如镜者,属阴伤胃败。
5. 乳痈的主要原因是乳汁淤积,肝郁胃热。 6. 痔疮发作时呈周期性疼痛。
7. 结扎法主要适用于肛瘘的治疗。
8. 皮损有糜烂、大量渗液时,应选用药散治疗。
9.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皮肤易摩擦部位,如颈项等处。
10.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是经络阻隔,气血凝滞。
二、A型题(每题1分,共16分)
1.阳证疮疡初期首选的膏药是 (A)
阳和解凝膏
2.风邪致肿的特点是 (B)
肿而皮薄、光泽痛剧
肿势宣浮、游走无定
肿势散漫、化脓迟缓
肿势软绵、色泽光白
肿势暴急、皮色不变
3.气痛的辨证要点是 (C)
4.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多不化脓,?其致痒原因是 (A)
5.砭镰疗法可用于 (D)
手足部疔疮
以上都不是
6.疮疡溃脓说明 (B)
A 气血旺盛
B 正盛毒泄
C 溃疡形成
7.下列何项不是白降丹的功用 (C)
A 代刀破头
B 腐蚀枯落
C 平复胬肉
D 攻溃拔核
E 扩开疮口
8.乳岩与乳腺增生症鉴别,何项最具价值
A 乳头内陷或抬高
B 乳头溢液
C 乳房内肿块
D 乳房疼痛
E 乳房皮色改变
9.《外科大成》记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蛰,里急后重,
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描述的是下列哪种疾病 (D)
肛管直肠癌
10.大多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成因是 (C)
肛隐窝感染
肛乳头感染
直肠息肉感染
11.肛裂病因病机为: (E)
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
12.有脱出症状的肛门直肠疾病常见于 (C)
13.下列那项症状不是皮肤病的自觉症状 (C)
14.推疣法最适用于 (E)
15.接触性皮炎临床主要与何病鉴别 (B)
A 带状疱疹
16.孙思邈的食疗和以脏养脏的治疗方法指: (A)
吃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吃精粮治疗脚气病
吃海带治疗瘿瘤
吃动物肾脏疗阳痿
吃白色食品乌发
饮酒治疗消渴
三、X型题(每题1分,共8分)
1.九一丹属于 (ABDE)
提脓祛腐药
2.疮疡初起有头,可能是 (ACE)
手足部疔疮
3.辨脓的方法有 (ADE)
4.乳痈内治适用方剂有 (BD)
四妙汤(散)
瓜蒌牛蒡汤
四逆散加鹿角、山甲
5.肛周脓肿属于实证者,其临床特征为 (AB)
肿块红肿高突
脓水色黄稠厚
肿块漫肿无头
脓水淡白稀薄
压痛不明显
6.下列哪些疾病可由肛隐窝炎继发而来 (BCD)
7.下列哪几种符合脓疱疮的临床表现 (ABD)
好发于头面及四肢
脓疱易破溃
春秋季流行
疮面干燥后结脓痂
愈后留有疤痕
8.非寻常型银屑病有下列那几种类型 (ACE)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疮疡:广义泛指一切外科疾病,狭义指体表感染性疾病。
2.应指:痈肿脓已成时应用手指测脓法手指所测得的一种波动感
3.流注:指体表多发疮疡,具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肌肉深部多发性转移性脓肿。
4.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瘘道。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组成。
5.鹅掌风:俗称手癣,是手掌的皮肤癣菌感染。双手长期浸水、摩擦受伤或接触洗涤剂、溶剂等都是手癣感染的重要原因。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辨疮疡脓液的形质、色、味的要点。
答:(1)辨脓液的形质:如稠厚者,为元气较充,淡薄者,为元气较弱;如先出脓液后出滋水者,为将敛,如脓由厚转薄者,为难敛。
(2)辨脓液的色泽:如质稠鲜明,为气血充足;如质稠色不洁,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脓色质绿黑稀薄,有损伤筋骨的可能。
(3)辨脓液的气味:如质稠略有腥味,多属顺证;质薄而腥秽恶臭的,多属逆证;如有蟹沫者,为内膜已透,多难治。
2.乳房发现肿块,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考虑到哪些乳房常见病?
答:乳房发现有肿块,要从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临床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所得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作出诊断。一般应考虑到的常见乳房病有:①乳痈(炎性肿块);②乳癖(乳腺增生病);③乳岩(乳癌);④乳核(乳房纤维瘤);⑤乳痨(乳房结核);⑥乳疬(乳房异常发育症)。
3.疮疡缘何以火毒、热毒最为多见?
答: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1)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 ,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其在起初阶段或许可以保持各自的特点,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中期,一般均可化热化火,此即前人所谓:“五元过极均能化热生火”之意。
(2)急性感染性疾病占外科疟疾的绝大多数。其局部可见红肿热痛化脓;全身可见发热,面赤,烦躁,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数等,审证求因,均为火热为患。
(3)古文病机十九条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为火脏,外科病因与心有关,意即与火有关。《医宗金鉴》正是继承了内经的这一学术思想,总结了临床实践才得出“痈疽原是火毒生”这一结论的。
4.简述明清三大学术流派思想的现代指导意义 。
答:中医外科三大流派为正宗派、全生派及心得派,外科三大流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外科进入成熟阶段。
1. 正宗派代表人物:陈实功 代表著作《外科正宗》。正宗派注重全面掌握外科的传统理论和技能,临证时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治疗上内外并重,内治以消、托、补为主,外治讲究刀、针、药蚀等治法,重视手术。
2、全生派代表人物:王维德 代表著作《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派把复杂的疮疡归纳为阴阳两大类,并以此做为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治疗上主张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除治疗用刺外,反对滥用刀针,禁用腐蚀药物。特别是对阴证疮疡的治疗,独具慧眼,提出以温通法为主要大法。自创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等名方用于临床,并公诸于世,直到今天仍为外科临床常用之效方。
3、心得派 代表人物:高秉均 ,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心得派吸收了清代温病学说的内容,强调温病与外证在病因病机、治法上的一致性,从而别开生面,创立了外科学的又一流派。
从明清三大外科流派的学术特点可以看出,每一流派各有特色:正宗派全面兼顾,确立了其“正宗”地位;全生派在阴证方面建树独特,弥补了正宗派的不足;心得派将当时新兴学科温病学的成就引入了中医外科,开拓了外科新境界。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医家所处的环境、接触的病种、个人的经验体会及思想方法、师承授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流派亦有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明清三大外科流派在各创始医家及后世代表医家的努力下,大大的促进了中医外科的发展,“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无疑是中医外科史上不朽的三颗明星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办公文档、资格考试、专业文献、行业论文、旅游景点、教程攻略以及中医外科学试卷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从阳虚角度浅析皮肤病红痒症状的中医治疗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从阳虚角度浅析皮肤病红痒症状的中医治疗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薛己中医外科辨证思维浅析
专业论文资料,
,为你解忧愁!详情请咨询我们客服。
获取免费的论文资料? 欢迎您,提交你的论文要求,获取免费的帮助
对于各种外科病症,薛氏多从经络进行辨证,如其认为:耳疮&属手少阳三焦经,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肝经燥火风热,或肾经虚火等因&。若发热锨痛,属少阳厥阴经风热,用柴胡桅子散治之;若内热痒痛,属少阳厥阴经血虚,用当归川芍散;若寒热作痛,属肝经风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桅、川芍;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又如,对于痒病症,薛氏指出,其&属三焦肝、胆二经怒火风热血燥;或肝肾二经精血亏损,虚火内动;或志怒气逆,忧思过甚,风热邪气,内搏于肝&盖怒伤肝,肝主筋,肝受病,则筋累累然如贯珠,其多生于耳前后、项腋间,结聚成核。再如,薛氏对于小儿诸瘩疮疥的认识:诸瘩疮疥,因脾胃亏损,内亡津液,虚火妄动,或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失宜,致儿为患,当&分其因,审其经而平之。如面青寒热,或白骆遮睛,肝经之症也。面赤身热,或作渴惊悸,心经之症也。面黄体瘦,或作渴泄泻,脾经之症也。面白咳嗽,或鼻中生疮,肺金之症也。面薰体瘦,或喜卧湿地,肾经之症也&等,均体现了薛氏善于从经络入手辨证外科疾病的特点。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分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愉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疼痛、麻木、酸胀,或皮肤色泽改变等。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胁下、少腹便是肝经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2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
中医学体系以脏腑为核心,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其共同基础。各种辨证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均与脏腑定位密切相关,最终大多要落实到脏腑辨证上来,即体现在脏腑病变上。
其治疗也是在调整脏腑失调,药物的作用也只有通过脏腑才起作用。同时,薛氏认为,不知外科者,无以通经络之原委,不精《内经》者,无以究阴阳之变合,内外虽不同科,但其道理是一致的。其在外科临床中,善于结合运用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进行诊治。如对于疮疡出血,薛氏指出,此&因五脏之气亏损,虚火动而错经妄行也,当求其经,审其因而治之&。又如其对于小儿口疮的认识尤为透彻。若发热作渴饮冷,额间色赤,左寸脉洪数者,此属心经,先用导赤散清心火,次用地黄丸滋肾水;若寒热作渴,左颊青赤,左关脉弦洪者,属肝经,先用柴胡桅子散清肝火,次用六味地黄丸生肝血;若两腮黄赤,牙龈腐烂,大便酸臭,右关脉洪数,按之则缓者,属脾经,用四味肥儿丸治脾火,以五味异功散补脾气;若发热咳嗽,右腮色赤,右寸脉洪数,按之涩者,属肺经,先用清肺饮治肺火,用五味异功散补脾胃;若发热作渴,两额薰色,左尺脉数者,属肾经不足,先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次用补中益气汤以生肺气。
3脏腑辨证结合气血辨证
当分脏腑所属之因,病之真假,调其血气,平其所胜。&治疗小儿腹间患热毒疮疥,发热便血,面黄少食,或作呕,或作泻,手足时冷,右关脉弦数。气血辨证是运用中医气血理论,对四诊所得临床资料中止综合分析,以判别气血病变状态,为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着重于分析疾病与气血的关系,肯定病变能否在气或在血。薛氏在论述小儿热毒疮疥时,指出:&因乳哺过早,或嗜甘肥,脏腑积热,或母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火所致。气是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血行脉中,运转全身,起滋养濡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由于气血既是脏腑功用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用活动的产物,脏腑病变与气血病变常常相伴呈现,互相影响,因而气血病变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气血辨证与脏腑辨证常需别离运用。以为此因脾土虚弱,肝火为患;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山桅益脾气,清肝火;后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生肝血而愈。
4八纲辨证结合多种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指将四诊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根据病位深浅、正邪盛衰、疾病性质和病证类别等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得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类型证候的辨证方法,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掣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能从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反映证候的基本构成,但就辨证层次而言又嫌笼统。薛氏深知此理,外科临证时一常综合应用八纲辨证和其他各种辨证方法,以期准确诊断病证,为恰当用药提供依据。如对疮疡之症,薛氏认为应当&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若肿痛热渴,大便秘结,为邪在内,宜疏通;肿锨作痛,寒热头疼,为邪在表,应发散;如锨肿痛甚,乃邪在经络,需和解;表现为微肿微痛而不作脓者,属于气血虚,宜用补托法;如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而不溃,是气血虚甚,应当峻补;如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为阳气虚寒,应温补之。
薛氏在外科诊断学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将中医辨证成功地落实到外科每一个病症上,巨至肿瘤、麻风,微至疥癣、疵子,以及外治法均讲究辨证。如对于脑疽症,有实证、虚证之分,实证如湿热上涌,虚证如阴虚火炽、阳气虚、阴精消涸、脾气虚、肾水亏损等。对于发背,临床辨证具体又分为热毒赤盛、阴气虚、阴血虚、阳气虚、阳气虚甚、气血两虚、儿气内虚、肾气虚、肾阴亏损、脾气虚、脾胃虚弱等。即微疥,也可辨为脾经湿热、脾经积热、脾气郁结、脾虚风热、风热、热毒、脾肺虚热、肾经虚热、肝经血虚风热等多种证型。薛氏辨证还能落实到疾病的每一症状上,每一种症状在不同的人身上其病机会有差异,故也应辨证。如病疡,有本症、兼症、变症、类症之分,包括兼症14种,变症21种,类症13种。其兼症中的头目眩晕症,又有气虚、血虚、阳虚、脾气虚弱、脾虚有痰、肝经虚热、脾肺气虚、肝肾气虚等不同证候。由此可见薛氏临病辨证精详,纲目清晰。
辨证的结果,一革以往疡医以症就方的积弊,对外科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略)
提供海量毕业论文,论文格式,论文格式范文,留学生论文,商务报告相关资料检索服务。
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
需要专业的学术论文资料,请联系我们客服
本文地址:
论文关键字: 薛己 中医外科 辨证 中医药学术
发掘 疮疡病 病因
最新添加论文中医皮肤病治疗分析论文 - 医学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阅读次数:51人次中医皮肤病治疗分析论文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皮肤病的病理,引用了许多中医的论著,然后介绍了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关键字:皮肤病中医治疗一、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学说有关皮肤疾病的论述,早在《内经》中有不少记载。《素问·痹论》中指出了人体卫气“其性漂疾,不能入于脉也,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说明卫气作用在皮肤腠理,其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强调了卫气功能正常,皮肤腠理才能健康缜密,有似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皮肤粘膜屏障作用。卫气靠肺气的正常宣发才能散布到皮肤,发挥卫气作用,故谓肺合皮毛。《素问·皮部论》亦提出了十二皮部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在体表皮肤的反映区。在《诸病源侯论》中,对各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症状也作了论述,指出与风、湿、热等因素有关。如:风瘙身体隐轸误(注:瘙痒症、寻麻疹之类),邪气客于皮肤,复蓬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头面身体诸疮误,夫风热外虚,为风湿所乘则生疮。对各类经久不愈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常认为存在气血虚或肤腠虚的因素。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也注意到存在过敏素质,指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对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也有冻烂肿疮误、汤火疮误等记载。如:“对传染性皮肤病,如疥疮已了解到好发部位及其接触性传染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对皮肤病的诊治,中医认为把局部改变同整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的改变联系起来,既重内治,又重外治。《外科精要》一书中指出原夫疮疡之生,皆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认为外症虽生于肌表,而其根源则与脏腑气血改变有关,诊治应结合全身辨证,用药根据经络虚实,不可拘泥于热毒之说而过用寒凉克伐之剂。《太平圣惠方》对于痈疽,不仅注意它的局部症状,而且结合全身辨证,提出“五善七恶”的观察方法。《外科全生集》把外症分为阴阳两类,主张用“阳和瞬理、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阳症,彼有独道之处。目前用阳和汤治疗结核性脓疡、硬皮病等有一定疗效。《外科正宗》主张内治与外治并重。外治除外用药外,善用腐蚀药或刀针放脓去腐;内治总结各医家及自身经验,应用“消、托、补”三法的辨证施治,使治疗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理论骄文》中把辨证论治原则应用于外治法,使外治理论得到发展,他注意到外治比内治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有“殊途同归之妙”。他主要用膏药外治,也用类似水疗、热疗、泥疗、蜡疗及局部发鲍等疗法。强调外用药物要分辨阴阳,辨证选药,提出了外用药与内服药存在不同的特点。另外,由于各医家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各有偏见。如《医林改错》中,用活血化癖方剂治疗头发脱落、糟鼻、白瘫风、紫瘫风、紫印脸等。而刘河间创制的防风通圣散,兼治风热疮疥隐疹等,用药过于寒凉,彼有创见。二、治疗思路1.病作当以祛邪为主,药须分部求因论治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病特点在于时愈时发,无所休止。其作虽与疲劳、身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抑或有感冒、发热等诱因可询。但治当以祛邪为主,可从其发病部位辨属为何邪为主罹患以指导临床治疗。“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因此,在病毒性皮肤病的辨治过程中,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便可确立一个总的治疗原则。这种辨证思路不仅便捷,而且征之临床颇多效应。例如:对于发于上部的热疮(单纯疱疹)治当清热疏风为主,药用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发于中部的蛇串疮(带状疱疹)则当清肝疏解郁火,药用龙胆草、山栀、夏枯草、黄芩等;而对于发于下部的瘙疣(尖锐湿疣)治宜清热利湿为先,药用土茯苓、生薏苡仁、车前子、苦参等。2.或疹或疣或痘迥异,治风治瘀治湿有别病毒性皮肤病若从病变形态上加以区分,则分别以疹、疣、痘的表现最为突出。中医传统意义上的疹与西医的斑疹、丘疹相似;痘则与疱疹、脓疱相类;而疣则无甚差别。从病毒性皮肤病局部辨证的角度来看,疹之发,其位浅、其来速、变化快,与风邪特点相近;痘类病变则以疱中积液为著,其液始清、继则浊或脓,与水湿同类;而疣类病变则以形甚为长,或坚、或韧,不外浊痰、瘀滞为患。及其治则,疹类病变为主者当以祛风为要但风为百病之长,易与热、寒、湿之邪相兼;药用荆芥、防风、蝉衣、浮萍等,若兼热、湿、寒等为患则另当别治,病久未已则还需从血论治,即血行风自灭之谓;痘类病变为主者则以祛除水湿为务,或淡渗,或清利,或芳化,药用茯苓、虎杖、藿香、防己等。兼夹者可与解毒、托疮并施,错综者更需与健脾、温肾等同行;疣类病变为主者,病初宜化痰泄浊、软坚散结,久则须并入化瘀之品,药用半夏、白芥子、海藻、地鳖虫等。3.病息当需扶正托毒,治病求本病毒性皮肤病的证治难点在于多数疾病很难彻底根治,每易于感冒、发热以及体质状况不佳时发作。从其发病机理析缘,在病毒不能完全清除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而达到疾病少发、不发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目标。虽然扶正的治则在疾病发作时即可与祛邪法同施,但取其恒效且赖其久者则非疾病康复期莫属。扶正之治有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异,但普遍用之者以补气固表为上,药用生(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等,旨在益气固表,缜密肌腠。分而析之,则疹类疾患益气之外,尚需养血润肤,常配炒白芍、当归、丹皮、仙鹤草等;痘类疾患需合健脾利湿之治,常配炒薏苡仁、陈皮、苍术、赤小豆等;疣类疾患宜佐活血养血之法,常配紫草、丹皮、红花、水牛角片等。扶正之初虑其病愈邪恋之实,故扶正之时仍须少佐数味以清其余邪;扶正而久,意在巩固则可择丸缓以图之。4.悉心调理饮食起居,预防护理当需并提病毒性皮肤病既然有久治难愈或易于复发的特点,从中医“治未病”的境界要求则当追求未病时杜绝复作、已病时尽早痊愈。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预防护理及饮食起居的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须。从预防护理的角度来看,未病时减少不良因素刺激,避免与引起复发的诱因接触是非常重要的;既病之后,加强病变局部及心理情志的护理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的病变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愈病能力。从饮食起居角度分析,病变之初辛辣、炙、油腻、鱼羊牛肉等甘肥发物则当所忌以免加重局部病理损害;及其病中、愈后,则多无所忌,但仍以清淡而富含营养者为上。以冀脾胃康健,气血来充,诸疾不染。此亦明~陈实功“疮家全赖脾土”之谓。起居之处,当避风、远湿,适寒温日常生活尚应劳逸结合,动静有度,并防皮肤伤损之害。参考文献:[1]秦万章.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2]又璐.17味中药对培养的表皮细胞增生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3]黄田文.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4]吴喜光8种中药影响淋病奈瑟菌粘附的体外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
本文永久链接: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百度推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外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