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段富有诗意的成语语言,号召人们走进乡间30字左右

湖南作家网“精品力作”栏目推介《乡间词韵》
您现在的位置是:&-&&&-&
  《乡间词韵》
  作者:周伟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周伟半身照
  编辑推荐:
  本书是周伟的一部农村题材的散文集。周伟的写作是原生的,虔诚的,尤其对乡村的执着守望和传统的深刻回归令人敬佩。他的作品朴实有力,于乡野之间有着真正的骨肉和血脉联系,展开的是一幅幅动人的乡村画卷。作者对于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对生命的坚定信仰,对人性善良的肯定和召唤,重构与抒写乡村的理想,使作品负载了厚重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周伟,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邵阳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乡村书》《乡间词韵》等多部,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两百余种选本和中小学语文读本及试题。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孙犁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邵阳市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等。
  内容简介:
  《乡间词韵》是作者的一部农村题材的散文自选集。关注农村各类人物的特殊人生遭际,深入探索他们独特命运的风雨波涛,透过平凡、苦涩的人生经历,揭示其美好的心灵境界,是《乡间词韵》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而细腻地对农村方方面面的情事,充满激情地给以剖析、描绘、抒发,显示其丰富的知识内涵和生活美,唤起读者对农村的深沉的爱,是《乡间词韵》的又一特点;跟随时代脚步,眼光凝聚当今农村变化,关注农村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搏动,记录其变迁情状,是《乡间词韵》的第三个特点。
  目录:
  乡村女人的风景
  乡村男人
  乡村孩子的日记
  一个字的故乡
  看见的日子
  生命的秧田
  杉溏物志
  山坡上的云朵
  秀发已逝
  一闪念一辈子
  乡间词韵
  乡间的和弦
  乡村功课
  从前的美丽
  阳光下的味道
  乡村土味
  善塘人物
  乙酉清明还乡见闻
  走不出土语之乡
  风垛口的老屋
  女人的村庄在天边
  我独爱你这种
  瘦成秋水
  走散的麻雀
  一地阳光雨露
  我们的生活清汤寡水
  走在城市生活边缘
  进城的女子
  在场,或者在岸
  春风桃花土酒淡
  谁都想留住些什么
  附录:篇目附注
  作品片段:
  一个字的故乡
  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
  她干脆得令人惊叹。常常是在故乡拔节的季节里,炒豆子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嘎嘣嘎嘣地跳出来。
  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
  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等黑发染成白发,等背脊弯成弓犁。
  你看,八太婆不还在村口那棵树下等吗?一棵小小的桃树等成枝繁叶茂的一棵老树。八太婆抓了“壮丁”的崽还没回来。有人劝她,不要等了。她说:“等!等着等着就回来了。我常常看见村口的路尽头,有木娃欢蹦乱跳的身影……”有人替八太婆伤心,要是真等不着呢?八太婆先是一怔,继而喃喃自语:“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
  等到了,是一种胜利和满足;等过了,是一种踏实和美丽。等,不单单是等一个人,不仅仅是等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用整个心在等。心与心的等待,超越时空,超越语言,比什么都重要。
  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
  高兴了,汉子们就开怀大笑,在火塘边,大碗大碗地喝着包谷烧,咬着猪头肉。嫌不过瘾,干脆伸出手去抓,肉肥汪着哩,也把手弄肥滑了,晶亮晶亮地流着油,脑门上的汗一线一线地,从满脸的黑土地上流下来。火塘里的火,旺旺地,开怀地呼呼呼地笑。就是有个鸡零狗碎的事,乡里乡亲谁也不放在心上,袒露胸怀,总是检讨自家的不是。
  姑娘开了怀,小伙喜癫了,欢快地追逐着,嬉戏着。山川田野上,走一路,笑一路,写下一路抒情的篇章。有过一回,让人美丽感动一生,一生再也难以忘怀。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夜夜来到睡梦中,常常就在梦里笑醒。
  是哪家的怀崽婆?她走在冬日午后的阳光里,把骄傲写在脸上,把碎花棉袄的前襟支起老高,昂起头,摸着肚,到处搭话,就是没人,遇见牛,也要“哞———呀”脆生生地喊一声。然后,腆着圆滚滚的大肚子,高高地倚坐在塘坎边老树下的木火桶上,叉开双腿,仰面撒手,大大方方的。她,就这么舒适躺在阳光的温床上,无限地遐想,阳光照得她那般幸福,那般美丽。她一起身,碎金碎银在她面颊上闪闪烁烁地旋着舞,酡红的脸上洋溢满足的笑容。
  故乡开怀的日子,大多选在金色秋天的收获季节里,甚或把欢乐陶醉在油亮亮香喷喷的腊月里。也许,他们的春天太忙碌,夏天太多情。
  当村庄里的老师在全村最好的屋子里第一次把怀字解释成孕字,当这个老师要把村子里所有的娃都孕育成一张张最美的画图时,娃娃们一个个地记住了这个可以更多梦想的字。他们回到家,把这个字连同放飞的梦想一起说给了爹,讲给了隆起肚的娘听。但不管爹娘怎样费力,却总也说不好写不下这个他们早已深懂其中蕴含的字。
  故乡里最怕最怕的一个字是单,最真最真的一个字也是单。
  走山路,最好多凑几个人,一个人太单了。还记得,晚婆婆总在山路这头送走一起一起的过路人。白天,她定要过路的人先歇上一会儿,喝口水,呷杆烟,养足劲才走。晚上,给过往的行人点一个火把。这时,一律地说,不怕!你只管往前走,不要回头,我看着你走,我就站在你的身后,你就不觉得单了。
  后来,我晓得晚爷爷有一天也是从山路这头走过去,再也没有走回来。晚婆婆哭得山摇地动,“一七”(七天)水米不进,一句话也不言语。后来,就常见晚婆婆唠叨:单,单了,要不是单了……
  晚婆婆还常唠叨:啥都不怕,就怕单了。老鬼走了,我一个人,单了;老鬼在那头,就他一个,日夜里过,也太单。要走,总得一块走,手牵着手。想想,我要是先去了,又怕老鬼在世冷了单了。
  晚婆婆终日除了在山路口等过往行人,还三不三(不时地)去垒起的黄土堆前,一坐一个晌午,陪那个老鬼。她在心里说:我来了,我来陪你了。不怕,看看,有我陪着你哩!细伢子总爱在晚婆婆陪坐的土堆前扯野葱。瞅见晚婆婆大半天大半天地木坐,忙摇动晚婆婆,问,晚太婆,你坐大半天了,有事儿吗?晚婆婆才缓缓地起了身,临走,一转身,丢下一句话:坟,它也怕单。
  故乡的生生死死,故乡的情情爱爱,既不惊天,也不动地,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地生,平平淡淡地死,平平淡淡地述说着情和爱,平平淡淡地全灌注进一个单字。
  故乡的文章里,要说的字还很多很多,都储存在我的脑袋里。动不动,就会一个一个地蹦出来。
  故乡的山川土地,雄浑,肥沃,壮美无边。在乡人眼里,就不仅仅是山,就不仅仅是水,就不仅仅是地。是亲人,最亲最亲的人!是父亲,是母亲!
  他们一个字就把人生说透,世间看穿。父亲是山,母亲是地。父亲的伟大都长在山上,母亲的慈爱都生在土里。
  是的,他们再没有办法,故乡的字都是生长在父亲山母亲地的土壤中,一个字一个字都是打磨了几千年的。
  一个字就是浓缩的一页历史,沉甸甸的。要读懂她,其实,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要说,只轻轻地说一个想字,在梦里说了千万次的那个想字,他们绝不说现今到处都流行通用的那个爱字。一个想字,说起来很轻很轻,看起来很淡很淡,却要胜过浓浓的爱字千倍万倍,千锤百炼,千万钧地重。一辈子望穿秋水,日思夜想,行色匆匆,几千里路云和月,到头来,投到故乡的怀抱里,只会捧一杯黄土,贴着胸;掬一捧山泉,甜着心。
  啊,故乡!回,回了,我回到你的身边来了!回,四四方方的两个方圈,大圈套小圈,不管走到何方,思想却在故乡,谁也走不出故乡的大圈子。记住一个回字,就能走准一生,方方正正地做人,做好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论贫穷和富有,得意或失意,风光也好无名也罢,都一样地走了一圈,回到原地,回到最后的安居地。一个回字,一生的体验,尽在不言中。
  故乡,年年月月,日复一日,总是这样吝啬,吝啬到不肯多用一个字。
  哦,我一个字的故乡!
  乡村女人的风景
  七娘比七爸高出一个头还多,也大出10多岁。我童年的记忆中深深留下七娘的牛高马大和七爸的矮小委琐。每当我哭闹不听话时,我娘就吓唬,再哭,就给你讨个七娘一样的老婆,我便乖乖的不哭不闹。
  在生产队定工分时,七娘是女的,就不能给10分工。七娘就大骂,就和男人比试。七娘能挑70多公斤的重担能犁田打耙能踩打谷机能挖地……凡男人能做的,七娘有过之而无不及,七娘仍没能要到10分工。
  七娘仍然出工,只是在挖红薯挖凉薯扯花生时,就饱饱地吃一顿,吃得比四五个人还多。当然,回家她那份餐是节省掉的,让给七爸吃。就说把七爸喂养得高大一点,像个男人。老人说:这哪儿的话,又不是你的崽!七娘就说:这是我自家屋里的事,要哪个多嘴烂舌的讲,俺唱被窝戏你也要管么?
  有一年,按抓阄是七爸当队长。无奈七爸有病,七娘只好取而代之。也只有那一年七娘最为神气和欢快,她吆喝着大家出工,像模像样参加大会小会,那一年生产队得的红旗最多,七娘也第一次呷了十分工,虽然那记工簿上用的是七爸的名字。
  七爸一病就15年。七爸死时,七娘没掉一滴泪。七娘还和人讲,总算去了!他也呷亏我也呷亏,还不如早早地去。这一讲就惹许多人愤懑:这女人太不像话,老七死不瞑目的,也让老七捉去好了!后来又有人说,瞧那鼻子那脸颊,一副克夫相。
  就好多人不愿跟七娘打交道。只有在夏天七娘摇着蒲扇总爱串我家的门。七娘顶喜欢我,总和我娘说这伢子日后定有出息。我就“七娘”“七娘”很响地叫,七娘就“哈哈”笑着应。七娘有时和我娘唠叨时,脸颊上淌着泪水。我极疑惑,一个笑“哈哈”能打半斤的女人也淌泪水?
  去年秋天我回了趟乡下老家,七娘新造了屋,很宽敞。七娘对我说:伟宝,我总算完成了任务。我晓得这“任务”是指为夫家生崽扶养成人并为崽娶媳妇续了“香火”。
  我看着背驼得厉害眼睛闪过一丝亮光的七娘。
  我久久地无言。
  那日,家里来了乡下老家的娥姐,我差点没认出来。娥姐手足无措地坐在沙发上,头发有点乱,衣着不整,寡言少语,脸上无光,老相得很。
  娥姐原本不是这样的。娥姐大我6岁,长得十分俊俏。娥姐高中毕业,在学校是文工团的骨干,又学过裁缝。回家不久,就干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那段日子,她活泛得很。而且,她的号召力也是令人惊叹的,娥姐又点子特多,村子里新鲜事就多,就常沸沸扬扬的。
  没过一年,该热的热过,就逐渐平静下来了。娥姐也已18周岁了。乡下农家主事的老人便说:是花,都得开。女大当嫁,男大当婚。娥姐听着起先只是嗤嗤地笑,稍后常和爹娘顶杠,却最后究竟执拗不过爹娘。
  娥姐出嫁,找了本村的怀哥。出嫁当日,是要抬嫁妆的。虽路近,一条田坎就到,郎客断断少不得的。做郎客自然是喜事,又这么轻松好做,我那次就做了郎客,得了喜钱。
  娥姐嫁过去不久,公爹婆婆就把她们小夫妻分出来单过,这是我乡下老家的规矩。后来,娥姐又生了儿子。娥姐就少了些活泛,少了些点子。在大伙心中,娥姐还是一面不谢的风景,大伙选娥姐当妇联主任。
  一日,娥姐和怀哥大吵了一场,还打了起来。其实,那是怀哥的不对。村上周秘书新近死了老婆,拖着三个小孩。娥姐瞧着,就跑去照料。怀哥就有鼻子有眼在大庭广众之下唾骂娥姐的不是,并大打出手。娥姐气不过,回了娘家。娘家爹娘竟也说,一个女人家不能东跑西颠的。娥姐委屈得落泪。不久就听说她要和怀哥离,怀哥说要离行,留下我的儿,干脆的很。娥姐果真离了。
  后来,娥姐竟和周秘书成了家。这一成,怀哥就大肆宣扬,村子里就很多人将信将疑。娥姐一过去,累死累活地操持,上有老母,下有三个年幼的儿子,真怪难为她了。可老母还存心和她过不去,蛊惑着三个孙儿,满村子里嘀嘀咕咕,指桑骂槐。娥姐不能去看自己的亲生儿,又得不到后来三个儿子的承认,心里老是觉得缺点什么。日子愈过愈难,怀哥那边放出风来,说只要娥姐认个错,离了仍可以回去。其间,许多人相劝娥姐,都了无结果。
  娥姐就这样硬撑着。娥姐就愈来愈不像以前的娥姐。
  我想,这岁月也是无情物,把个好端端的娥姐弄成这样。
  可是,这又怪谁呢?
  兰婶娘家很穷,兰婶只得早早地嫁给我家六六叔。那会儿她常上街赶场,总要来我家坐坐,一声不响久久地看着熙熙攘攘的场上。我小,问兰婶瞧着什么哩?兰婶一次也不回。兰婶头上束着的兰花手帕,飘上飘下,左右摆动,旋舞似的。蛮乖态。我说。兰婶蛮好看,也怪。我娘说,她太阴沉,没寿年,和六六过不长久。
  果然,我娘言中。倒不是兰婶,是六六叔先撒手西去。六六的娘问神,说兰婶克夫,命中注定的。六六的爹娘就齐齐地把冷眼、讽刺、辱骂、责打泼洒在兰婶身上。尽管兰婶常常忍泪默默无言,还是被六六家撵出了门,儿子不能随她走,那是六六家的“香火”。
  许多年后,兰婶又来到我家。也坐很久,也瞧门外熙熙攘攘的场上,头发上仍束着兰花手帕,却说很多话,眼睛格外光亮。不久,兰婶便在小镇上开了个小饮食店,生意做得红火。
  有一天,兰婶竟来工商所找所长,她要开一家土特产公司。过了一个月后,兰婶的土特产公司便开了张。她请了六七个人做事,还有一个断一左手的男人做账房。一年之间,她的公司成为小镇企业明星。
  有一次,兰婶来所里领奖,顺便给我一张请柬。我料定是她公司请我喝酒,忙推说,我一向不喝这酒的。兰婶脸顿时绯红,急急地说,看,你看了再说。我一看不打紧,好久才回过神来:是兰婶的结婚酒。又好久才问,那宝生,宝生是谁?我公司那个管账的。
  我问,公司还好吗?兰婶忙高兴地应:好,还好。又说,我问过神的,这几年运气好走,不怕,得狠干一番。我说,你当真信神!她说,神是要信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她看着我极惊愕的样子,哈哈笑道:神就是自个儿!我爽快地应承兰婶,说,去,一定去。兰婶又哈哈说道,得带上你那位喽。
  又一阵风走了,兰花手帕,飘上飘下,一摆一摆,舞得极是欢快和自信。
  评论:
  乡村 人文
 &&&——读周伟的散文
  张建安
  在当代乡土文学中,周伟是一位有特色的作家。他的散文像一缕清新的风,给时下纷乱的乡土散文带来了一股清凉。他以其独具特色的乡村题材、精致的结构布局、亦庄亦谐的湘西南地方话语系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快感。周伟的散文题材基本上是乡风、乡情,乡民、乡事,表现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爱恨情仇。
  周伟的血液中流淌着乡野之韵,灵魂中扭结着乡土情结,字里行间氤氲着一股悲天悯人之气。他用自己的笔去描写乡村的社会万象,描绘人生的酸甜苦辣,表达底层民众的爱恨情仇。湘西南农村的动物植物、人事劳作、阴晴雨雪,从周伟的记忆之河里从容地流淌出来,有点怀旧、有点感伤、有点悲怆,在朴素的文字后透露出沉郁的苍凉。
  周伟的散文大多聚焦于民生,这使他的散文负载了厚重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他关注父老乡亲的贫困窘迫,在他们乐观、豁达、自由、潇洒的生活表层下潜藏着深深的苦涩与无奈。他不像其他作家走进城市便忘了父老乡亲的苦难。他本着人文关怀,时刻关注并反映他们的不幸与不平:有的来自时代谬误,如《鱼殇》;有的来自世俗偏见,如《娥姐》;有的来自贫困的折磨,如《瘸叔》……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秀发已逝》,作者看似平淡的纪实叙事给人以沉重的思索。作品虽然是散文,但却颇具小说笔法。它具有散文的潇洒、简洁和干净,文笔清新自然,颇富于表现力。作品中那种独特的精神体验,那种撩拨心弦的欢乐与痛苦,使人感动、令人震撼。
  乡村于周伟是挥之不去的情感。那种以感情为本体的写作状态,是他创作的本真状态。当散文写作普遍患上抒情厌倦症的时候,当感情被商品化的时候,周伟仿佛心无旁骛,专注于挖掘生活的原生的矿藏。其实,能使人感动的基因就埋藏于生活之中,它是亘古不变的,怜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周伟散文就是这样透视着人生的苍凉。这种苍凉是属于南方大地的:一种内在的静穆,一种朴实的光芒,一种沉重的忧伤。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的强力冲击下,新型的农村人伦关系到底应该怎样发展,周伟的散文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他以自己的生身之地为背景,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对乡村平凡人物和平常事件的描绘,表现了农民质朴、新型的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再现了当代农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崭新面貌,揭示了农民的淳厚、善良与崇高。《乡村男人》所写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群小人物——五伯、瘸叔、得福老汉等,作者集中描写了他们的琐事、辛酸事,以此揭示乡村普通人的“原生态”。
  在主题开掘上,周伟仍是坚守平淡、纯真和自然。《平安无事》记述了奶奶哀怨、坎坷的人生,字里行间浸透着中国传统的人伦关怀,见情见性,楚楚动人。《走不出土语之乡》中,作者似乎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一趟乡下,随手记下一些人和物事以及所感所想,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把乡下的许多美好写得那样明澈、清新。《乙酉清明还乡见闻》似乎更随意,所见所闻一股脑儿抛出,其实是把现实生活中乡村的收获、变异、彷徨和严峻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作者行文随意平淡,表面上是一种无技巧的技巧,实际上是一种难得的才能。
  周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作家。他对自己、对乡村、对人生始终有一种探索的激情。他的散文不仅流露出一种对于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还有着对生命的坚定信仰以及对人性善良的肯定和召唤。周伟喜欢将自己的思考细密地织进他灵动的乡村叙事里,既不张扬也不喧哗。《看见的日子》写了一个唤作“二婆婆”的瞎眼老人,她真正的现实世界早已在黑暗中死去。而作者正是从这个人物身上发掘了潜藏在人性中的朴真与美好。《一个字的故乡》别出心裁地表达了乡村女人不平凡的情愫和智慧。作者通过“八婆婆”的人生遭际,把乡民的故乡归结为“等”、“怀”、“单”、“想”、“回”5个字。这5个字看起来简单,串起来便是至情至性的人生渊薮,展开来便是弥漫着袅袅炊烟的乡村风景画。通篇读来字词如卵石,真情似清流,展现出一幅淳朴古典的田园山水画,让人顿悟:故乡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乡村孩子的日记》描写了3个乡村孩子上学、失学、复学的故事。作品选材典型,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流畅,文章贯穿着向上的热情,寓意深刻。散文记录了3个不同时期的乡村少年对知识、对教育的渴望和梦想。不同时期的孩子的父母们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无不受到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程度和气候的影响。散淡而机智的笔法记录了新时期以来我们这个社会对教育、对知识的影响及其所留下的深刻印痕,发人深省。
  看得出来,周伟的散文深受孙犁的影响,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故弄技巧,更没有装腔作势。在艺术形式方面,作者的选择可谓多式多样,或长制,或短章,灵活多变。特别是作者能巧妙地糅合湘西南方言于散文作品之中,使得其文字表述潇洒自如,机智风趣,富有张力和韵味,表现出较为成熟的风格特征。
  (原载《文艺报》日)
  咀嚼农村的甜美与苦涩
  鲁之洛
  我喜欢青年散文家周伟的农村散文,他的散文大多是些很富地方色彩,且具典型性格和独特人生景象的佳作。
  关注农村各类人物的特殊人生遭际,深入探索他们独特命运的风雨波涛,透过平凡、苦涩的人生经历,揭示其美好的心灵境界,这是周伟农村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反映农村生活的散文很多,但像周伟这样将视野投向农村各类遭受特殊惨痛经历的卑微人物的却不多。像他那样通过这些卑微人物,挖掘其闪亮的内心光彩的就更少了。当你读罢《乡村女人的风景》《乡村男人》《善塘人物》《念好·想坏》等描写农村人物的组辑后,是无法忘记他笔下那一个个在苦难生活和旧俚俗的重压下,仍顽强、爽朗、乐观地活着的人物。你会从内心真正感佩农民的坚毅生命力和不屈于命运的奋斗精神。你也就真正明白:原来这就是中国的农民!
  具体而细腻地对农村方方面面的情事,充满激情地给以剖析、描绘、抒发,显示其丰富的知识内涵和生活美,唤起读者对农村的深沉的爱,是周伟散文的又一特点。农村美不是空泛的,而是渗透于农村各个方面的细小事物之中。周伟将眼光扫向农村的各种细微末节,大到自然界的天地山水,如小溪、蓝天、阳光;小到生活习俗,如火塘、打牌、扯勾、夜歌;俗到一些极普通的行为,如孩子们在一块尿尿等等,他都能品嚼出一种情趣、一种味儿来,显示出浓浓的农家可爱的野味儿。
  跟随时代脚步,眼光凝聚当今农村变化,关注农村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搏动,记录其变迁情状,是周伟散文的重要特点。在全国城市现代化高歌猛进、时代瞬息万变之时,原本美好却落后、且幅员辽阔的农村怎样了?周伟热情地面对,努力去了解、熟悉这种新景象,并尽自己的努力去描写它们。在《进城的女子》这组散文中,他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草玉、小吴、小妹等年轻女孩活跃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热潮中的矫健风姿;而《走在城市生活边缘》中所展示的,则是未能离开农村,却游移在城镇的边缘人物。无论是那个收拾破烂的耿老爹,还是那些一大早蹲在菜市口卖菜的“妈妈”们,都是变化中的农村的一道新景,是排山倒海般汹涌进城打工热潮的余声。为着摆脱贫困,能走的都走了,想走而走不动的,也在寻找生存门路,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物。那些留守在山林田园的老弱妇孺,仍然传统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地耕作着的人们,又是过着怎样的日子呢?一篇《乙酉清明还乡见闻》,真切记录了当下农村的辛酸和渴求改革的呼声。
  周伟的散文简洁、明快、生动、流畅。散文本来就是以短小、精悍为特点的,言简意赅是我国传统散文的优点,可是,近20年来,散文越写越长、越写越庞杂,成了一种风气,动辄万余言的散文充斥文学刊物。在严格要求精致、精练的散文中掉书袋,泛泛陈述经历,倾泻平时庞杂的零散知识之作屡屡见之。周伟坚守散文本分,在他笔下,即或状写阅历极丰、历尽苦难的人物,也只三两千字就写得淋漓尽致。这除了是作者文字功夫到家外,更主要的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烂熟于心,对他们不凡人生的苦涩或甜美,进行过一番切心的品嚼,品出最能代表他们性格特征的细节,所以能要言不烦、活灵活现地画出他们的神韵。
  (原载《文艺报》日)
  散文里的乡土命运书写
 &&&&——论周伟的散文创作
  谭旭东
  湖南散文作家认识的不多,年龄大的,认识武俊瑶、谭仲池等前辈,他们的散文写得很好,诗情画意,人生况味与艺术韵味相结合,有湖湘文化的浪漫主义气质。年轻一辈的,谢宗玉、周伟等,与我算是同年龄人,他们写乡土生命的散文,很接地气,感染人心,在散文界有较好的反响。读他们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满目生鲜”。记不清楚是怎么认识周伟的了,好像是十年前他给我写了电子邮件,发了作品,于是,我们就有了神交。我主编的好几本散文选本里,都选过他的作品。也陆续地在《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大家》《天涯》《山花》《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和《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选刊》等报刊上读到过他许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读后觉得一股清风扑面而来,凭我的阅读经验,周伟写的一批乡土散文很值得重视,颇具艺术追求,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近年来,散文创作屡屡为人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矫情和充满匠气,装腔作势,缺乏真性情、真情感和真实的生命的体验。周伟的创作在充满脂粉气、奶油气的散文圈子里,无疑是另类,更难能可贵的是周伟的作品从来没有脱离过父老乡亲,草根一族,为人民大众发声,悲天怜人,扎根乡村,魂牵故乡,是清新而卓越的存在。
  两年前,散文作家彭学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批评文章,他准确地诊断了当前散文的病状,其中有一段话可以说直中散文的要害。他认为当前散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创作角色错位。他说:“当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当专家学者、当导师牧师、当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当散文家。把自己当专家学者的,总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学术知识和信息量,比如历史、人文等,好像这样才既显得自己博学多才,显得作品厚重。结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剥。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内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虚又假。写自然风光的,往往卖的是导游图;写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课;写历史文化的,往往开的是文史馆;写日常生活的,往往记的是流水账;而写时代现实的,往往喊的是大口号。把自己当导师牧师的,总把读者当学生和教徒。他们总想在散文里给你传经布道。于是,他变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想把人的一生都难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给你讲完。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却试图给读者灌输,灌输的结果是,读者被灌晕了。把自己当思想家的,总会在散文里谈黑格尔、谈孔夫子,谈宗教、谈禅意,谈天文、谈地理,谈哲学、谈人生。其知识无所不包,其思想无处不在。问题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没有思想,他们的作品也就注定了假大空。”
  我很赞同彭学明的观点,余秋雨之前,“小女子散文”充斥着报章;余秋雨之后,所谓的“文化散文”和“历史散文”成堆涌来,原来的散文作家好像都想展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历史视野,都想做学者,至少要有那么点学者气质。结果,散文反而一直变成了跟风的艺术,读者就不买账了,书店的散文集少有人问津,几家专业性散文刊物定数也急剧下降。散文很难被广大读者接受,甚至让读者觉得无足轻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散文作家的艺术定位不准,散文本来是笔随心走的性情文字,但在很多作家笔下却变了味,很多散文不像是灵魂的情感的文字,而变成了知识拼贴或文化拼盘,甚至是一些故作高深的假哲学……一句话,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和真诚的情感。
  令人振奋的是,周伟的散文创作一反当下散文界那种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和文化噱头的媚态,富有诗意地表现了他在乡村里成长与生活的真实感人的体验,从微观的视角展示了乡土人物的生命质地与命运特征,让读者在为乡土人物感动,为乡村处境忧思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次美好的阅读。具体说来,周伟的乡土散文有四个方面值得散文创作界学习:
  一是从个体生命经验出发。这是周伟散文的感人之处。周伟的散文,几乎每一篇都和他的乡村生活有关,都是围绕他生活的村庄和认识的乡土人物来写的。比如,《乡村女人的风景》里的“七娘”、“娥姐”和“兰婶”,还有《乡村男人》里的“五伯”、“瘸叔”和“得福老汉”等,有的是作家家族的人,有的是作家村子里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有的平淡,有的波澜,但他们的爱情、家庭和命运,都充满着乡土人与生俱来的宿命色彩。在讲述这些乡村男人和女人的命运时,作家有时用童年的视角,有的则是从一个县城里的半乡土半都市人的视角,来回忆或观察的,作家都尽可能活生生地呈现着这些乡土人的群体性的经验。还有《乡村孩子的日记》虽然写的不是作家自我,但从他的儿童视角里,我们也看到了作家所熟悉的乡村孩子的生存境遇。而《生命的秧田》和《杉溏物志》等,既是作家童年生活的印记,也是一代乡村人的生命体验。一位优秀的作家在写作时都是很重视提炼自己的个人经验的,都很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个人经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群体的经验,因为生命个体不可能是纯粹的超然物外的个体,他身处人群,属于特定的文化范畴,而且也可能代表某种具有地域性的文化。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方言写作就开始呈现出明显成熟的特征,并葆有原生态语言的长久魅力,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周伟笔下的乡村人的命运,更加具有群体性和普遍性。可以说,周伟用散文表达了自己的生命经验的同时,也表现了湘西南乡村文化的特色与底蕴,即代表了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又概括了大的方面社会转型期的乡村故土的历史性变迁问题。
  二是满怀真情地写作。这是周伟散文的可爱之处。周伟的每一篇散文,都充盈着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命的敬重,即使是写到了乡村人物的悲苦坎坷的生活,也是怀着同情和理解的心来叙述的。如《生响》里,作家从奶奶收拾去世的爷爷给她的信物开始,描述了他在乡村里体验过的一些特殊的声响,先唤起读者的听觉,然后感动读者的心灵。如《乡间词韵》里,作家写了三个词:“呷”、“健旺”和“在一起”,展现的是乡村人豁达、快乐的人生观,表达的是作家对乡村人骨子里的坚韧精神的敬重。如《乡村土味》里,作家描述了两种土味:“鸡蛋”和家乡特产“宝庆丸子”,既展示了乡村人安贫乐道的生命哲学,也表达了作家对家乡的喜爱;而作家在描述《善塘人物》里的“多蔸子”和“华仁懒杆子等乡村里的小人物时,也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乡村人的质朴、真诚、善良和智慧。还有《走不出土语之乡》,流露的是作家对乡村语言的依赖和固执的坚守,这看似一种传统的思维,却见出了作家对乡村之文脉的留恋。而《乙酉清明还乡见闻》讲述的是作家清明节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乡土的热爱、依恋,甚至还夹杂着些许无可奈何的慨叹,以及对在商品大潮中即将变得似是而非的淳朴乡土人情的极力挽留。散文是不可以虚构的,写散文最忌讳的是矫情,它打动人的就是作家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周伟笔下的乡土风情、乡村人物,无不是充满感情色彩的,或叹,或哀,或赞,或喜,周伟都给予真切的关照,带着深深的感恩和敬畏。
  三是以诗化之笔来点染乡村风物,也记录乡土变革和时代变迁。这是周伟散文的深刻之处。如果读者细心的话,一定会发现周伟的散文里不少篇什,都有着意象化的标题。如《一个字的故乡》,这篇散文就很有意蕴,题目就有意象的概括力,而内容也充满着诗的意趣。“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开头的第一句,就简洁引发读者的好奇。“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等黑发染成白发,等背脊弯成弓犁。”一个“等”字,把故乡的情感内涵给浓缩起来,但作者用的语言是抒情诗的,是散文诗的。“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一个“怀”字,更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勾起了读者浓郁的思乡情结,唤起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此外,如“山坡上云朵”、“秀发已逝”、“阳光下的味道”、“风垛口的老屋”、“一地阳光雨露”和“春风桃花土酒”等等,这些散文的标题,都是作家对乡村风物的诗意呈现,也是散文里的诗眼——作家通过它们描绘或讲述与之有关的人或事,并通过它们来展示乡村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让读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其实,这些题目按照意象串联起来就是一首诗,就是大地上一颗颗晶亮透明的珍珠,拼发出耀眼而纯色的光芒,日出月白,让大地回春,四季生香。一句话,以散文记录心灵的轨迹,来感悟生命的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革,这使周伟的散文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也证明了周伟的散文创作已经超越了朴素的叙述,而追求灵动中见深沉的创作风格。
  四是“乡愁”背后的批评精神。从前面的论述也可以发现,周伟的乡土散文表现了乡村,呈现了乡村生命的原始魅力,也表达了作家对乡村淳朴的人情人性的认同与留恋,甚至也有作家对乡村命运的忧虑。但这些都是比较传统的乡土散文里的“文化乡愁”,即出身乡村,走出乡土,而对乡土进行深情回眸的知识分子情绪。周伟的散文里几乎处处散发出这种知识分子的乡愁和对宿命的认同。但他的作品里有一种超越传统的魅力,就是还包含着作家的内在的含蓄的批评精神。这种情绪,或者思想,在周伟的长篇散文《大地书》和《乡村功课》等篇什里得以表现。如《大地书》中的《大地静美》里,作家讲述了凤娥姐的故事,包括她的婚姻,就有一些无奈,更有一些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在《扯勾》里,作家就有对乡村政治的批判。扯勾在湖南话里就是“抓阄”的意思。乡村里,生产队很多事情,都要靠扯勾来决定。作家从扯勾里找到了乡村权利结构的特殊性,并对此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如果说分东分西、派工派活,只是个简单的问题,而选组长、队长或村长这样的事,说大了,这是政治上的事。乡村的政治,就是日日在这扯勾中演绎,在扯勾中求得心理平衡。当然,有些时候,乡民们不如意时也恼恨这日子,恼恨这勾。但也就是一闪念的事,过后又原谅这日子,又原谅这勾了,怪只怪自己的八字命丑,认命。也许,这正是乡民的悲哀,这正是乡村落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体来看,周伟的散文素朴而干净,淡雅而灵动,亲切而又明净,在传承和解读乡村民俗风情中,表达他对家园故土的认知和虔诚的感情;尤其他对乡村人物内心品质的自然表现很有独到的一面。周伟笔下的文字,有深情,不矫饰;有力道,不粗鄙;有质地,不拖泥带水;有泥土气息,也有文化意蕴;有自己的风格,也有经典作家的传承。他的文字是安静的,清风明月,山高水长。在阅读中,读者能感觉到月光笼罩的清凉和舒畅,山涧清泉流露出来的曼妙与灵美,岚雾晨风中心灵一片静宁,质朴人生中的冲动与原始,还有一种温润,绵远悠长。
  掩卷沉思,周伟的散文,从短篇,到长篇,无不给人以美好,以沉静,以思索。尤其是他最近几年新写的长篇散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语言风格,蹊径独辟,以一种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挖掘与灵魂碰撞,打开思路,用生活原型碰撞社会,交媾疼痛,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他这种无比虔诚的写作态度、匠心独运的思考,使他的作品炉火纯青,力透纸背,步入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并较为成功地过渡到新乡土散文写作的再生,成为新乡土散文写作的一个转折点。
  我为周伟的散文的成功而惊喜,也为新世纪乡土散文的魅力而欢欣!期望周伟在新乡土散文写作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为新乡土散文的再生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攀高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有诗意的游戏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