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疾病有哪些的人的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欢迎光临,这里是语录频道!位置:>>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本文目录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大学生常见4个心理问题沙发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一、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二、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希望本文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能解决您的问题。请记住我们的网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板凳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都会遇到一些事情让他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惑,我们把这种常见的、人人都会遇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自动解决或缓解的一系列问题称为“心理不适应”。大学生常常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情感的挫折产生困惑,有时陷入难过、悲伤、愤怒、无助的情绪。心理不适应类问题的主要症状集中在情绪的不良状态,一般不良情绪不超过两个星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性问题。
新生不适应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这个新的环境后,会发现原先的预期与现实的大学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有的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有的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因地域差异而觉得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有的面对内容丰富的大学社团活动不知如何选择,有的在完成进大学的目标后暂时丧失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总之,由于个体适应能力的差异,其中一些大学新生会出现因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适应困难,进而情绪低落,出现心理问题。
新生的适应问题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成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网络成瘾等等。
班级可组织新生适应方面的心理讲座,并多组织集体活动,给同学创造表达内在情绪的机会,同时建议同学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爱情是最娇艳也是最刺手的玫瑰花。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没有准备,难以承受。另外,在大学里,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学之间相互影响,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了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于是形成心理落差,情绪不稳定。有的失恋后长时间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整个人萎靡不振,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情感失落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诱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
班级可以组织一些爱情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或活动,鼓励同学多参加社团活动或班级工作,避免陷入单向的两人世界。若同学遇到情感困扰,建议其不妨与辅导员或心理老师谈谈,帮助同学从恋爱中成长。
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其它两项是情感困惑和学业问题)。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外地生源的学生由于不懂上海话,加上有些学生会持有“上海人排外”的想法,造成他们与上海生源的学生无法很好相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陷入孤独境地。
班级可组织一些以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的活动。对于因人际交往问题产生较严重情绪困扰的学生,应建议其找心理辅导老师谈谈。
大学是高中生向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放弃许多兴趣爱好甘于在题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进大学后部分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己学一些社会急需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等各种证书的考试使他们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除了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老师或家长强行代办之外,大学录取时进行专业调剂也让他们无法就读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一些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甚至发现自己的英语和计算机都不如其他同学,一贯优越感的丧失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因而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学业受挫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沮丧等情绪,若不能适时解决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班级可开展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的活动,也可推荐同学寻求心理老师的建议。
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一些学生的专业、兴趣、就业目的、性格特点间的冲突,让他们产生矛盾的心理。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了解自我、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高职业技能、掌握就业信息,寻求心理老师帮助,能缓解职业发展和择业带来的心理困扰。
二、 心理障碍
如果某些同学长时间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或是出现一些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情绪与行为表现,如临近考试就特别焦虑,总是发挥失常;学习上出现困难却并非因为不努力;上网时间越来越长,逐渐不受控制等等;对于一些出现典型症状的同学,如害怕见人,害怕特定场合或人;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的重复行为与反复出现的想法;连续两个星期以上失眠或嗜睡;人际交往中出现严重的问题等,以至于这些同学的正常生活、学习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可以直接向该同学了解具体情况,帮助其缓解情绪压力或立即建议该同学去做心理咨询。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该症状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生理症状。并且,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的威胁或危险所引起,他们的紧张不安和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考试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焦虑表现。
强迫症主要表现为自发的重复行为或想法,但又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同时伴随有痛苦的情绪体验,以至于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强迫症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患者常常自己极其痛苦,却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严重的强迫症需要专业的治疗(包括服药精神类药物),有时暂时的休学甚至退学治疗也是有必要的。
主要表现为对某特殊物体、活动或情景产生持续的和不合理的恐惧,患者常不得不回避其害怕的对象或情景,恐惧时常伴有头晕、晕倒、心悸、心慌、颤栗、出汗等生理现象;患者对恐惧的对象或情景极力回避,虽然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在学校中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比较大的是社交恐惧,当事人对与人或与某些人(比如异性)交往感到恐惧,但又希望能与之交往或不得不与之交往,所以为此烦恼不已。不过,恐惧症是心理治疗效果比较好的心理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士咨询或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网络成瘾是指由过度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而不能自控。停止或减少互联网的使用会导致无聊、抑郁、气氛等负面情绪。他们常常使用互联网来逃避现实问题,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职业常常因此遭到破坏。
严重的网络成瘾往往会导致当事人学习一落千丈,最后不得不退学。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及其家庭往往会构成很大的打击。
好发于女性,特别是12-18岁的青春前期或青春早期者。30岁以后发病罕见。约1/3患者起病前轻度肥胖。以故意节制适量为主要症状。进食量远较常人为少,或仅选择低能量食谱。部分病人在病程中不能耐受饥饿,而有阵发性贪食暴食相交替。患者通常体重减轻,较以往或常人低25%以上,严重者可达消瘦程度;极度担心发胖,常采用过度运动、致吐、导泻、服用食欲抑制药或利尿剂、藏匿或抛弃食物的方法减轻体重。严重者伴有营养不良、毛发呈脱发样、浮肿、低血压、低体温、心动过缓,可伴有强迫状及抑郁情绪。很多患有厌食症的学生拒绝承认有病,不愿意配合诊治,尤其是不承认体重过轻和进食过少是病态,患者就诊的原因常为生理功能的紊乱。多数患者社会、生活功能基本正常。有暴食现象的学生常常难以控制地进食,短时间内摄取大量食物,他们自感异常,心中有着难言的痛苦。
如果确认是饮食障碍,轻微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处理,严重的最好送专业的医疗机构处理,因为严重的饮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有可能因生理衰竭而死亡!所以,对于过度轻瘦或短期内体重骤降的同学需要多加留意。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常伴有头疼、失眠等症状。该症状的主要表现有:①容易疲劳;②容易兴奋;③睡眠障碍;④情绪障碍;⑤紧张性疼痛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理调适或药物治疗是可以选择的改善方式。
三、 精神疾病
如果你发现你的同学长时间情绪低落、对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失去兴趣、常常莫名其妙的哭泣、性格变得极其内向,或者出现幻觉和妄想,情感反应倒错、冷漠或是异常,言语中表现出思维的混乱,建议尽快与老师联系,并推荐同学及早去精神卫生机构诊断、治疗。
精神分裂症
主要症状表现包括:
①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等,即对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产生感知觉,同时对现实真相缺乏认识和辨别力。
②妄想:编造事实,产生不真实的想法,比如无端怀疑别人要害自己、觉得自己是某个权威人物或与之有关系、无端认定某个异性喜欢自己等。对现实真相缺乏认识和辨别能力。
③联想障碍:思维松弛(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中断、思维涌现(强制性思维)或思维内容贫乏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④情感障碍:情感淡漠、迟钝、情感不协调(不恰当)及情感倒错或自笑(痴笑);
⑤意志活动减退:少动、孤僻、被动、退缩;社会适应能力差与社会功能下降;行为离奇,内向性;意向倒错等。
对于精神分裂症及时送精神卫生中心治疗是最佳对策。如果发现你的同学有以上症状,请及时联系辅导员或心理老师。
主要症状包括抑郁心境,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中的4条,并且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即被诊断为抑郁症:
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退;
⑨性欲减退。
据估计抑郁自杀约构成所有自杀的1/2-1/3,长期追踪抑郁病人自杀身亡者约为15%-25%。如果情况严重,必须严加注意,以免自杀情况发生。对于抑郁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会有帮助。
主要症状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言语动作增多,病人表现出语量增多、语速加快、神情亢奋,但是情绪反应不稳定,易激惹,可因细小琐事或意见驳斥,要求未满足而暴跳如雷,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有些病人躁狂期也可出现短暂心情不佳。此外,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改念接踵而至,说话声大量多,滔滔不绝。因注意力分散,话题常随境转移,可出现观念飘忽,音联意联现象。病人常有“脑子开了窍”、“变聪明了”、“舌头跟思想赛跑”的体验。在心境高涨背景上,自我感觉良好。感到身体从未如此健康,精神从未如此充沛。才思敏捷,一目十行。往往过高评价自己的才智、地位、自命不凡,可出现夸大观念。
对于躁狂症及时送精神卫生中心治疗是最佳对策。及时的药物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如遇到此类情况,应及时告知辅导员,或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的相关栏目网友推荐的经典语句最新发布的语录最新发布的帖子本文相关搜索每个人都可能有心理疾病?
核心提示:不要因为自己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就以为自己什么毛病都没有。其实经过心理调查,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可能患有心理上的疾病,虽然症状轻重有所分别,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肯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不利的。到底在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哪些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不要因为自己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就以为自己什么毛病都没有。其实经过心理调查,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可能患有心理上的疾病,虽然症状轻重有所分别,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肯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不利的。到底在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哪些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症状之一是过度关注。家长除了工作外,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子女方面,总是投入了过多的精力。由于非常珍惜这一个孩子,所以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成为家长专业研究的对象,过度关注的后果就是当孩子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家长已经替孩子想到了,当孩子的挫折即将出现时,家长已经承担了责任了。目前十分忙于自己工作的家长在这方面略为超脱些。以往家里有两三个甚至三五个孩子,家长大都没有这样的精力。
  症状之二是感。特别担心孩子在竞争中失败,表现为怕孩子玩。小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游戏,他们喜欢自己的游戏,可过于疼爱孩子的大人偏不让他们这么做。一到星期天,看到孩子无目的玩什么,家长就焦虑不安,觉得孩子浪费时间,应当去弹琴、应当看数学书等。
  家长似乎不知道,正如工作是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游戏也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不要管他们玩什么,只要他们开心,童年的幸福就已经产生了。但是孩子们现在往往得不到玩的机会。这种焦虑是现实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他将来不成功,整个家族就百分之百地失败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想象。如果家里有三个孩子,一个不成功,还有两个顶着呢!
  症状之三是负罪感。表现为觉得孩子可怜———孩子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可怜,而家长却觉得孩子很可怜,就一个孩子,将来长大了多么孤独,如果自己老了或死了,可怜的孩子该如何生活,这种变态的负罪感使他们变本加厉对孩子好。现在的家长大多不像过去那样图儿女长大孝顺自己,也与西方国家把孩子哺养到18岁即完成使命的观念大不相同。
  症状之四是孤独感。家长觉得孩子孤独,是家长自己感到孤独。面对一个孩子时家长内心深处特别依恋孩子,有的家长说,真不愿让孩子长大。这种把孩子留在身边的精神依恋是很多家长都有的,只不过是潜意识的罢了。如果是多子女的家庭,家长就不易有这种孤独感。
  存在决定意识,家长的上述心理障碍都是有某种现实依据的,只生一个的国情与个体渴求尽可能繁衍多个下一代的矛盾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言行,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矛盾必将以牺牲家长常态心理和感受而获得平衡。所以,正如不要一味责怪独生子女的脆弱一样,也不要一味责怪独生子女的家长了,因为他们已经很脆弱了。需要的是理解,是适应现实,而不是指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个民族都患有心理疾病该怎么办?这时候,只靠心理治疗就不管用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造这个社会,可已经近14亿人口的国情,实在是不能承受那么多的人口,面对现实,家长只有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态度,自觉地反思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不健康心态,有意识地去改变它,这样,自己才可能快乐,孩子才会健康。
(实习编辑:张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女性在孕期情绪上的“癫狂”多少和体内荷尔蒙的变化有关,因为那个小家伙也要算是个“外来异物”,心理上的接受与排斥会同时存在。为了让宝贝成长顺利,丈夫帮助妻子通过发泄来达成情绪的舒缓是非常重要的。
约会是谈情说爱的一种浪漫方式,爱情也常因约会而不断升温。但在约会恋爱中的男女总会不断地猜测对方的心思,其实,对方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能反映出对方的内心世界,与其盲目猜测,何不留意对方的表情及其肢体语言?
你有没有发现,在公交或地铁里似乎每个人的火气都很大,即便平时脾气很好的人,也容易因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动肝火。西装革履的帅小伙在地铁里因为被挤了一下与人大打出手,白衣飘飘的淑女在公交车上因抢座而与人恶语相向。
六一儿童节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一个节日,它的专属性会…… []
饮茶也是一门学问,不仅要分季节饮茶,还要依据个人…… []
肺功能失常是一种很常见的健康现象,肺功能失常引起…… []
夏天是一个热辣的季节,穿上背心、短裤、比基尼,完…… []
每年11月中旬左右,北方地区都会开始室内供暖,但随…… []
自立秋以来小编跟大家介绍过几道关于胡萝卜以及山药…… []
本期是由三公仔小儿七星茶联合39育儿为您推出的参与…… []
春季精神心理疾病高发 睡眠不佳情绪烦躁勿忽视有一种病叫“缺乏安全感”
& & 出入商务区的白领,衣着光鲜、沉着自信,但内心却对前途充满忧虑。两鬓斑白的退休老人,衣食无忧、儿孙满堂,却整日担心健康会不会出问题,甚至担忧家人可能会出意。&&这些都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支撑起生命和心理健康。拥有它的人,主观满意度高,乐观自信。缺乏它的人,生活满意度低,焦虑恐惧。安全感有时是外在的,比如担心失恋、失业、生病等&&这些担心有明确的对象,通过改善环境可以重新获得。有些安全感是内在的,例如家财万贯却常被贫穷的噩梦惊醒,这种不安全感来自脆弱的内心。
病因:受过冷落和伤害
&&&&安全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上帝的礼物&,而需要在后天慢慢培养。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有下面一些经历。
& & 1.家庭氛围差。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六至二十四个月的婴幼儿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其成年后的安全感。假如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需要得不到满足、啼哭无法得到回应,孩子就难以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儿童时期,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情绪阴晴不定、教育方式粗暴等,孩子的心灵长期被紧张、恐惧、不安折磨着,久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 & 2.曾被伤害过。比如,有过失恋经历的人可能会在下一段恋情中疑神疑鬼。曾经历过贫穷的人可能会对金钱的匮乏心有余悸,进而不择手段地&捞钱&。曾在深夜被暴徒袭击过的人可能对黑暗产生恐惧。还有人总被批评、否定,容易缺乏自信,于是会对未来充满焦虑,凡事希望稳妥保险,害怕生活失控。
& & 尽管安全感更多是自己的事儿,但有一些人和事容易让人感到不安全。首先,一个熟悉的人,言行与往常不一致,比如性格温顺的同事突然暴跳如雷,原本如胶似漆的恋爱对象突然不冷不热等。其次,言行举止与众不同的人,比如表情阴冷、成天不说话、爱穿奇装异服者,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表现容易给大家带来不安全感。
处方:放下得失多交友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仅次于食物、空气、水等维持生命的需要。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无本之木,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很难用心生活。因此,既然安全感丢失了,就要努力把它找回来。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拥有这样的天赋&&&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
&&&&第二,别胡思乱想。缺乏安全感其实是种&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负担、痛苦放大。我们要学会享受过程,而非一味担忧结果。当出现不安全感时,尝试做积极的归因。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对方没有接,不要认为他不在乎自己,人家可能就是在开会。
&&&&第三,多交朋友,提高社会支持系统。最好的保险不是存款,而是有几个真心实意地好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与满足,还能在困难时帮助自己。同时,助人行为可以改善焦虑情绪。
& & 最后要提醒的是,家长要多跟孩子交流感情,遇事讲道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用榜样作用引导孩子养成平和、友善的性格。
九个小问题检查自己的安全感:
& & 1.你是否经常对世事不满?
&&&&2.你是否感到生活对自己不公平?
&&&&3.你是否容易受伤害?
&&&&4.你是否缺乏自信、对自己不满意?
&&&&5.你是否感到别人不尊重、不喜欢自己?
&&&&6.你是否对未来心怀恐惧?
&&&&7.你是否感到别人不可信任?
&&&&8.你是否容易不安?
&&&&9.你是否经常怀疑别人议论自己,而且对他人的评价很敏感?
&&&&如果你的答案基本都是&否&,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位安全感较强的人。如果答案以&是&居多,那你很可能是一位缺乏安全感的人。
[共发表1099篇]
您可能也喜欢
记住用户名
本周【心理健康】阅读排行
33,327次浏览
11,261次浏览
18,412次浏览
16,971次浏览
7,299次浏览
留下你斑驳的笔迹
人生推荐阅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或查找公众号 人生网 即可。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普及性网络研修
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
周芹(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意识——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的部分。意识使个体保持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知觉,对人的适应有重要的作用。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在正常和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意识的三个层面恰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山尖是人的意识层面,而最大的潜在水下的部分才是潜意识。因此人的大部分行为的主使者是潜意识,自己却无法知道。是什么导致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情感、欲望、思想,使它们一直躲在潜意识中,无法见天日呢?因为意识层面的警察在看守着它们,不允许它们出来。
例: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爱德华大夫”,主人公小时候与弟弟一起玩耍时,不慎将弟弟推到栅栏上,造成弟弟被扎死。此事是一个孩子无法接受的,“自己杀死了弟弟”,于是爱德华大夫成为一个失忆者,忘记了小时候的所有事情,常常连自己的身份也忘记。忘掉这件可怕的事,才能不痛苦。
一个对自己的配偶和孩子都很苛刻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足够的爱,但终生怒气冲天(没有办法埋怨和恨自己的父母),脾气暴躁;或者反而表现出对父母夸张的孝顺和关心,甚至到了不自然的程度(意识层面不能不孝顺,不敢放出潜意识里那个恨父母想报复的魔鬼)。
2.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自出生就有,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以追求快乐为目的。
自我——在婴儿期本我的基础上产生,既是本我的执行者,也要遵循现实原则,过好现实生活。自我的适应体现心理健康的水平,标志人格成熟的水平。
超我——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层面。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要求不同,一些家长管教缺失,随心所欲成长
的孩子"本我"太强,如李某某;家庭管教太严,束缚太多的孩子"超我"太强,可能会出现谨慎小心,国语害怕犯错,甚至出现某些强迫症状;能满足部分本我,又能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自我"协调较好、适应能力强的心理健康者。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本我欲望和争取符合超我标准间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即“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保持平衡。“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3.性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口欲期——出生到1岁
这个时期口腔构成了满足欲望以及进行交流的最重要身体部位。母亲通过喂奶等躯体接触和情感交流,建立起安全的母子关系,形成信赖感、安全感。只有在经历了与母亲间固定的、安全的紧密相连的体验,个体化过程才能顺利发展。口欲期遗留问题的人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中有依赖倾向,过分寻求他人关注,害怕受批评,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肛欲期——2岁到4岁
这个时期肛门成为快感集中区。同时,肛门和膀胱括约肌的使用也是对权利和意愿的一种躯体表达方式。父母培养孩子定时、定点大小便的习惯,孩子则根据快感需求决定。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斗争,发展了灵活性、独立性和自主性。肛欲期留下问题的人会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特点:一种是有洁癖、刻板、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强迫等。另一种则表现为权力欲强、施虐、不遵守社会规则、无法无天等。
性器期---4岁到6岁
儿童开始表现出对生殖器刺激的兴趣,并在心理上进入潜伏期阶段。
潜伏期----6岁到10岁
儿童的性心理活动进入一段安静的时期。儿童对动物、运动、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学校的学习、同伴的交往等活动日益增加。
生殖期----11、12岁到20岁
躯体和性发育成熟,与家庭客体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客体关系,个性已初步形成,认知功能继续得以发展,这些心理功能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的基本经历、未解决的冲突和精神创伤,在成年期重新活跃起来,对神经症、心身疾病甚至精神病发生有重要致病作用。人的心理疾病,大部分是6岁前自我意识没得到健康发展留下的隐患。
4.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例如阿Q挨了赵家的打,本来是件很耻辱的事,但阿Q转念一想,此事就是“儿子打老子”,自己就转而高兴了?某同学追求优秀的异性,被拒绝了,但转念一想,优秀的异性追求者很多,自己会很辛苦,恋爱不成也不完全是件坏事,也就没有那么难受了;某中学生被身强力壮的同学欺辱,于是常常陷入自己的幻想中,幻想自己成为大力水手,哈利波特,将欺负自己的人打到在地等,幻想出来的画面安慰了自己,也就不那么感觉屈辱了。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通过很多精神分析学者的努力,越来越丰富。我们仅举出常见的一些防御机制,帮助大家理解。
常见心理防御机制:
(1)否认—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重负,避免精神崩溃。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亲人的突然死亡,身患癌症,听到消息后根本予以否认,很象鸵鸟遇见敌人后的反应。
(2)退行—当人遭遇危急事件或面临心理压力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策略而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熟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退行”是为了争取别人的同情理解和关心照顾,或者为了逃避责任或某些难以应付的事件。如大学生考试不及格就对老师哭哭啼啼,苦苦哀求,或者不吃饭,对自己赌气。
(3)幻想—脱离实际的空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以实现的愿望或陷入困境时,以异想天开的方式在精神上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和做“白日梦”就是对幻想机制的生动写照。如受欺辱的男孩;失恋者对自己爱恋对象的“追求”毫不留情地予以的“拒绝”幻想。
(4)置换—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人或某事不能发泄自己的情感而将其转移到其它比较可靠或者能够接受的人或事物上去。平常所说的“迁怒于人”、“借题发挥”、寻找“替罪羊”就是转移机制的表现。
例如阿Q挨了赵家的打,却去欺负小尼姑;失恋学生转而伤害多年爱恋自己的女友等。
(5)压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抑制到潜意识领域当中以保持心境的安宁。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将痛苦的事“遗忘”,别人问起来总说“不知道”、“不记得”。这种“不记得”不同于自然遗忘,其记忆内容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转入了潜意识境界,从而避免触及此事而引起痛苦。人们经常通过做梦将压抑的愿望和记忆表现出来。
(6)解脱—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当事情牵连别人,令别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会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性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处理自己的情绪,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称为解脱。一位足球队员在比赛中犯规让对方的一位队员受伤,他到花店买了一束花,送到医院,心里感觉好受一些。
(7)认同—人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肯定自己。
(8)分裂—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在同一时期,不同环境下,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好象将意识割裂为二。如社会知名的慈善家、慈父,对自己的下属十分苛刻,冷酷无情。
(9)投射—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时,自我可能把这种冲动归之于某个外部对象,用这种方式摆脱焦虑。
投射的本质是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心理上那些不能接受的情感或念头。投射为人们提供了免于面对自己缺陷的一种方式。
(10)反向作用—通过采用某种与它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伪装。
如一个怨恨自己母亲的女孩因社会要求儿女必须爱双亲,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为了避免焦虑,这个女孩就会表现出相反的冲动——爱。但是她对母亲的爱是不真实的。这种爱往往很做作,很夸张和过分。
(11)合理化—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常常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做出解释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合理化有很多形式,如丢了东西宽慰自己“破财免灾”,不思进取谓之“知足常乐”等,就是一种合理化机制。最典型的是酸葡萄心理(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和甜柠檬心理(吃不到甜葡萄而只有柠檬的时候认为柠檬也是甜的)。
(12)理智化—个体以把情绪移开的方式考虑威胁性信息。例如某人看电视看到足球赛发生了看台倒塌事件,一些观众或死或伤,这时他可能更多地关注看台建筑结构的失误,而不是伤者的痛苦。一些有着悲惨童年的人在回忆过去创伤性事件时,常常冷静地好象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叙述并分析。
(13)补偿—指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满足的痛苦。如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突出,对高考失去信心,却在网络游戏中沉迷,并认为自己可以脱颖而出,成为高手,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
(14)升华—将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导向比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如科学的创造发明,文学艺术活动等,既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又能有益于社会和他人。有些人年轻时遭受失恋打击,几乎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但他从此全心投入事业,心无旁顾,付出比常人多出几倍的努力,既克服了自己的颓废情绪,又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15)幽默—人处于尴尬境地时,常以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使自己摆脱困境。
幽默是一种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健康、成熟人格的表现。
人在面对挫折时,心理平衡往往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人会感到困扰、不适应,体验到痛苦的折磨。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会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以达到缓冲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的作用,并且可为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在充满矛盾、冲突、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心理防御能力,人很难适应环境。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有消极和积极之别。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困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埋下心理变态的种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积极意义上使用心理防御机制,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依赖心理防御机制,其结果使适应能力日趋削弱,人格和心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可以说,某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消极心理防御机制过度使用的结果。
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
如果没有能力接受生活给你提供的方式,就必须依靠心理自我防御机制,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一种定义,或者强加一种自己认为说得通的解释。
如受欺辱的男孩幻想自己成为“超人”,在幻想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应对当前这个现实;被优秀的异性抛弃、拒绝,合理化的解释就是“其实这样更好”,或者“其实我并不需要你”;穷人说自己“知足者常乐”或者“我并不追逐金钱”;害怕孤独,无法独立的人,对于千疮百孔的婚姻依然努力维持,解释为“一切为了孩子”;自己因为嫉妒讨厌某人,通过投射解释为“他对我充满敌意,早就想对我不利,我恨他理所当然”。
在解释的过程中,如果环境被严重扭曲,如遭受严重家庭暴力的人说自己一切为了孩子,致使自己和孩子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失去生命;说自己知足者常乐的人不愿付出任何努力,只等待别人的救助,选择彻底放弃的生活方式,就属于病态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病态的程度依次为:
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孩子遭遇车祸,母亲坚决否认,家中一切活动照旧;或创伤性事件后失忆的人);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一哭二闹三上吊对付婚姻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防御
机制;(如强迫症患者,把在大问题上的冲突转变为洗手,吃药等小冲突);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如李亚鹏对离婚的解释)。
弗洛伊德发展了一套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境是潜意识的暴露,通过梦中情景可以分析出人的潜意识。
梦的解析:
男性生殖器:长形的直立之物,如手杖、伞、竹竿、树干、领带等可象征男性生殖器。还可以是小刀、匕首、矛,各种火器如枪炮、手枪等。
能流出水的东西,如水龙头、水壶或泉水等。
可以拉长的东西,如吊灯,及可伸缩的铅笔,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它可长可短,可粗可细,颇符合男性生殖器的特征。
违反引力定律的物体,如气球、飞机、飞船等。
女性生殖器: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或空间:如坑、洞穴、罐和瓶,以及各种大箱和盒子、柜子、保险箱、口袋、鞋等。轮船也属于此类。一些象征与子宫的关系要比与女性生殖器的关系更为紧密:如碗柜、火炉、房间。门和窗户则是阴户的象征。一个女孩在梦中经常会出现门或窗,以及门或窗想关又关不上的情景,这个梦反映了她对生殖器完整性的焦虑。各种材料也是妇女的象征:如木头、纸张以及它们制成的东西,像桌子和书等。另外教堂、小礼堂、珠宝盒也是妇女的象征。
性行为的的象征:跳舞、骑马、攀登,以及遭受暴力的深刻体验,如受到践踏,某些武器的威胁等。一位年轻女性的梦:“一个男子想骑一匹性情剽悍的马,但是没有如愿。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终于骑上了马鞍出发了。”一个男子梦到与一个喜欢的女子在欢快的跳舞,也是性行为的象征性满足。手淫以滑动、溜动或折枝来表征。掉牙或拔牙是对手淫的惩罚。一个女子梦到掉了十几颗牙,流了很多血。这个梦也许反映了对于手淫的害怕与担心。
离别或旅行的场景与死亡或分离焦虑有关:一个女孩梦见一个很老的人,在山坡上走着,突然消失了。梦中那个很老的人突然消失了,暗喻了幼时奶奶的突然离世。这个梦她曾经反复做过到,预示了奶奶突然去世对她产生的情感冲击并未缓解。一个女子曾经经常梦到“妈妈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然后来到一个小胡同,我跟着她,母亲一下子坐在车上,而我不在车上,妈要坐车走了,我开始哇哇地大哭。”这个梦反映了梦者的分离焦虑。
很老或很旧的东西象征着梦者的童年的创伤性经历:如梦到“在一幢很老的房子里,窗户与阳台均是最原始的,还是用插销的房子。梦者总担心插销会不牢,反复地开与关,不断地试。”这个梦中很老的房子,是梦者幼时居住的地方,当时她的房间与父母的房间只隔了一道墙,有时她能听到父母做爱的声音,这唤起了她强烈的嫉妒与孤独的心理。梦中担心插销会插不牢,反映了梦中对父亲的情欲以及对这个愿望的害怕与矛盾的心理。梦中的老房子,陈旧的房子,象征了内在负面的情感。
职业角色可以从象征意义上去理解:如出现医院或医生,往往代表着需要被关心或求助的愿望,或者家中无助的情景。一个女子梦到在医院里跑上跑下,进出医院,不知道在干什么,她好像是患者的家属。在现实生活中梦者的父亲以及奶奶,均是病人,需要她的照顾。
战争或战斗的场景,代表内心的冲突或过去创伤体验的重复:如梦者梦到“国民党与共产党打起来了,国民党冲进了她所在的房子”,梦者曾经在幼时多次被表哥性侵犯,这个梦以象征的方式呈现了这种创伤体验,梦中的房子象征着她的生殖器。一个女子经常梦到被人追杀,那个追杀的有时是鬼,有时是可怕的动物,这个梦反映了梦者与父亲之间长期的冲突,以及对父亲又爱又恨的情感。
鬼是愤怒或恐惧情绪的象征:一个女人梦见她的婆婆站在她的旁边,婆婆慢慢地变成了鬼。反映了她对婆婆的厌恶之情。经典梦境中的被鬼追杀,也是一种被害恐惧的表现,一个30多岁的女人梦到“一条脱毛的丑陋老狗在院子里徘徊。她拿起棍子边追边打,狗惨叫着跑开。但当狗逃离篱笆门时回头望了她一眼。可怕的是,狗头变成了婆婆的脸,象鬼一样,吓得她突然从梦中惊醒。”梦中的老狗是她所厌恶的婆婆的象征。
小动物或害虫代表小孩:梦到“妈妈催促着我去考试,我不慌不忙地样子,但赶得很急。进考场后我找不到好的位子,于是在一个窗台上准备坐下来考试。我看到一群蚂蚁沿着墙壁正在爬上来,搞得我没有心思考试,一心想着它们会不会爬到我袖口里或身体里。我不时地往下看,是看到一些蚂蚁在爬上来,我看到左边还有一竖排虫卵,象花生米一样的排成一排,上面还有斑斑点点,感觉很恶心。我用力地揣了那虫卵一脚,把上面几个揣掉了。”梦中的蚂蚁以及令人恶心的虫卵,象征着被她所排斥的即将出生的妹妹,类似的厌恶及排斥的情感,一直在他与妹妹的相处过程中被体验到。
二、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20世纪初,受到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发展的影响,心理学另一个理论派别诞生了,就是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把发展视为以奖励、惩罚和模仿为基础的学习。人的正常或病态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和形成。
(一)理论观点
1.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
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的因素:
(1)非条件刺激(US)与条件刺激(CS)的性质,越强的刺激,其效果越显著;
(2)US和CS时间关系:CS必须先于或同时与US发生;
(3)CS和US之间一致性,在每次试验中CS与US要同时展示;
(4)共同作用次数,CS与US配合次数增多,条件反射增强;
(5)以前对CS的体验,如果以前在没有US的情况下已受过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与一个US共同作用时,就不太可能成为CS。
华生将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引入心理学理论,认为经典的条件反射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单位。无论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他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再给我一些特定的环境。只要满足这两点,不管婴儿的才能、个性、本能及其父母的血统、职业如何,我都能将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所需要的任何一种人,譬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乞丐或者小偷。”这段话成为早期行为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言论。
2.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并提出的理论。
斯金纳制作了一套实验装置,称为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中,安放有一个食物盘。把一只饥饿的鸽子放入箱中,它在寻找食物时可能啄红灯的窗户而获得了食物。如果这种操作偶然重复若干次,鸽子就会主动啄红灯的窗户。也就是说它学会了获得食物的行为,食物是对啄红灯的窗户的奖励,因此也称为“奖励性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几个概念:
正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的事件。如奖励孩子糖果,小红花,老师拍拍头等。
负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刺激的减少和解除时的事件。如解除禁闭。
惩罚: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的事件为惩罚。如罚站,电击。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
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将儿童分为三组,让所有儿童看到电影中成年男子的攻击行为。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年人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年人受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年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然后将三组儿童都带到一间游戏室,里面有电影中被成年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显示:成年人受奖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多,成年人受罚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少,既不受奖也不受罚组居中。实验说明,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决定了儿童是否模仿。
班杜拉由此宣称,模仿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
学习有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基础;
(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二)行为主义的方法和方法
1.行为观测记录
(1)定义目标行为
(2)记录的准备工作
(3)选择记录方法
(4)选择记录工具
(5)观察反应与观察者信度
个案记录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学历、单位性质、出生地、婚姻、子女
第一印象:客观描述,主观感觉
主诉:为何来诊?
问题行为:发展史,发生、加重、变化以及为何这次来诊?
S-R-CR认知R情绪R躯体R动作
家庭成长史
行为宏观分析与行为微观分析
宏观—成长史微观—与男性的关系
咨询目标:个人认知,自我评价,我与他人关系
诊断:人格障碍?精神疾病
对方有怎样的改变?
2.系统脱敏
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
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设定和评判主观不适等级表:
等级(5分制)
(2)松弛训练:从想象考前两周时开始,每当出现焦虑时,进行放松,直至不再焦虑,进入考前一周的想象,再次焦虑,再次进行放松,直至不再焦虑,如此反复,直到原来最焦虑的场景——进入考场。脱敏过程需要8~10次,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
3.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其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让患者直接暴露在他最焦虑紧张的情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感到不那么紧张焦虑了,重复直至患者明显减轻。
4.厌恶疗法,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医院里采取电击、催吐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尤其适用于性变态的治疗。
三、认知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综合了许多不同领域内相互渗透的观点撰写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又一个理论学派,正式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
所谓认知就是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借助通讯工程、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了人的认知过程,揭示了人的认知特点,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开辟了另一条途径。对医学心理学影响比较大。
(一)理论观点
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的产生是直接受认知调节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几乎是同时的。没有不伴随思维的情绪,也没有无情绪的思维。认知和情感总是交织在一起。当一个人的情绪出现问题时,如感到抑郁、悲伤、痛苦、愤怒、羞耻,一定与其的思维、评价系统有关。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治疗者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惯性思维系统,就能找到病根。
1.艾利斯的ABC理论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失恋说明自己没有魅力,不受异性喜爱;
那个人是最合适的伴侣,失去她(他)此生无幸福可言;
爱是不能改变的,他(她)背叛了我,决不善罢甘休;
爱是不能勉强的,我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我又有了新的机会接触异性,开始新的爱情自卑,沮丧
自卑,沮丧
自责,自杀
责备,伤人
接受,平静
平静,积极
得病是老天对我的惩罚,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既来之,则安之
不甘心,不接受
积极配合治疗
艾利斯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他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人,常常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不和逻辑的观念,也叫做不合理信念,他归纳了11个最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1)一个人绝对需要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他人的喜欢与赞扬。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许多心思与时间取悦他人,以求得对他的赞赏。使人丧失自己,没有足够时间去追求其它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决定于他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能力和成就。凡事尽力而为,不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3)世界上有些人是卑劣的、邪恶的、是坏人,应该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4)事不如意即可怕又悲惨。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正视不如意的事,寻求改善之法;即使无力改变,也要善于从困境中学习。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5)人的不愉快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与困惑。外在事物并不能伤害我们,倒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了伤害。
(6)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人应该非常关心,要不断做出关注,还要随时留意它可能会再发生。
(7)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逃避困难与责任,只能得到暂时的解脱,有时因延误时机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解决。分清什么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时候硬着头皮也要上。
(8)人总需要依赖别人,而且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在大多数时候,人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9)一个人的过去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现在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不可改变的。过去的经历对人有一定影响,有的影响还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此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
(10)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11)人生中的每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一旦得不到答案,就会很痛苦。世界上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完美主义只能使自己自寻烦恼。
2.贝克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
贝克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基于临床经验,他认为人们早年经验形成了“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又不为人们所察觉。这些假设并不一定都与现实相符合。
①极端思维,即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②主观臆断,即没有支持性或相关证据就武断做出消极的结论;(我觉得他恨我,想害我)
③选择性概括,即仅凭某一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他和异性交往多,肯定花心)
④过度引申,由一个偶然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应用于其他情况;(我初三一次月考曾进入年级前10名,说明我很聪明,应该考上重点大学)
(二)认知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对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
经常听到的观点:
小学时他是年级前十名,高中却在年级200名左右,退步很大。
我那么爱他,为他奉献了一切,他却爱上了别人,我绝对不能接受!
我必须考上北大,否则就是废物一个。
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父母在我16岁时离婚,没有了家庭的温暖,我能有什么好啊?一想到他可能会那样想我,我就受不了!
2.认知家庭作业
不合理信念
作文只得了75分
我是语文课代表,这次只得75分,太丢脸了。
一次失败不要紧;下次写出好文章。
他打电话说忙不能来看我。
他不喜欢我了,再没人喜欢我了。
他曾对我说,有一段时间工作会很忙,等几天他会来看我的。
即使他不喜欢我,也不等于“再没人喜欢我。”
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
我怎么总做不好事情,我太无能了。
偶然的事物难以避免,不能由此认定“什么事都做不好”。
人不能要求自己事事都做好。
经常检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尝试用合理观念代替它。
不合理信念合理观念:
我无法接受被人轻视——我希望被别人喜欢
我必须要考个好成绩——我希望能考个好成绩
我应该比别人做得好——我力争比别人做得好
我的英语彻底失败了——我这次英语考试失力
失恋让我无法忍受——失恋让我感到痛苦
大家总是对我有成见——有几个人对我有成见
四、人本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20世纪中期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马斯洛和罗杰斯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一)理论渊源
1.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称为“似本能”,需要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取决于后天的环境。马斯洛认为,长期处于基本需要缺失状态中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而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则可以避免疾病。
马斯洛的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是,满足基本需要对成功的治疗或减轻神经症具有首要的作用。
2.罗杰斯的观点
罗杰斯强调人的主观性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提出“来访者中心”。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善良、可信赖的。这些与生俱来,而“恶”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有实现倾向,人类具有自我概念,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相信个体中蕴藏着实现倾向的强大动力,相信积极的成长力量,相信人有能力调整和控制自己,相信人是能够发现其自我概念中的问题的,会评价自我经验对自我实现的作用,使自我概念适应于新的经验,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
(二)人本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来访者必须能与一位咨询师联系;
第二,来访者必须感知到咨询师身上所具备的品质;
第三,来访者与咨询师的联系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治疗的条件和氛围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通情或设身处地的理解
治疗分为7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此时来访者还不愿意把有关自己的任何事情与别人沟通。通常不要求别人的帮助。刻板僵化,抗拒改变。认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而且拒绝承认感情和情绪的干扰。
第二个阶段:刻板僵化状态有所松转,但是对自己的感情则仍然不认识或不承认。可以和其讨论外界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谈论别的人。
第三个阶段:来访者可以自由地谈论自己的事,但是把这些事当作客观对象。各种感情和情绪总是用过去或将来时态谈论。对现在的感情则避而不谈。如“我在工作中已经尽力而为,但是我的上级还是不喜欢我”。
第四个阶段:来访者开始谈论深层的感情,但不是一些当前体验到的感情。例如,“当老师说我作弊时,我真是气坏了”。此时,虽对情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是绝大部分的经验受到否认或歪曲。开始承认自我与经验之间都存在着不协调。
第五个阶段:开始出现明显的改变和成长。开始谈论当前的感情,但还不能正确地符号化。开始根据来自内部的标准评价自己的感情。自由选择、自我负责对其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六个阶段:来访者身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成长。坚定地向着充分发挥作用或自我实现的方面发展。原来被否定和歪曲的经验现在更加自由地进入意识中,更加深入和充分地体验到当前的感情。变得更加协调一致,真实和诚恳。生理功能的明显改善。
第七个阶段:来访者可以把治疗室中概括的经验带到现实世界中。来访者已能在任何时候都对独立自主和深入体验自己的全部经验充满信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讲授《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2000年至现在,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积累中小学生、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超过千人。
回望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那些人类精神奥秘的探索者在时空隧道中烨烨生辉。他们的思想和方法也许并不是解决人类精神痛苦的唯一法宝,有些至今还存有争议,但不可辨驳的是他们撩
开了人类精神家园的面纱,让我们看见了这个无比深邃、五彩斑斓的世界,增加了人类对本性的认识,深化了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也解救了众多坠入黑暗的痛苦者。让我们跟随大师们的脚步,踏入这个世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技术&
心理学领域中,能够影响其他社会科学,几乎成为所有受过中等教育者耳熟能详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堪称第一人。其为大众传媒广泛知晓,某些理论概念成为社会流行词汇,如“恋父”、“恋母”、“本我”“超我”等。精神分析理论博大精深,其观点振聋发聩,弗洛伊德将成年人的各种精神痛苦和煎熬的根源引入童年期的经验,使为人父母者不再依循前辈的育儿经验随意对待儿童;弗洛伊德深入到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精神领域,去探索各种欲望、情感、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它们像海平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无法识得真面目;告诉人们“心有千千结”。难能可贵的是弗洛伊德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构建中,而是大胆的将自己的设想推进到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开创了精神分析疗法,拯救痛苦的人们。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方法吸引无数后继者投入其中,他的每一观点和方法都有心理学家在孜孜不倦地继续探讨和研究。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流派数不胜数,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树和贡献至今无人超越。&
二、行为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自然科学在&19世纪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物理、化学、生物学不断获得突破,创新学说不断指引着人类迈向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发现和发明震撼了心理学家们,出现了一批试图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人类精神世界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就此诞生。华生、斯金纳等人坚信能在心理学领域发现类似牛顿定理那样简单而又美妙的定律,使得心理学也能跻身自然科学。他们严格按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提出了心理学的定律。行为主义的临床治疗方法被引入医院,成为医院里相对成熟、可以按照一定程序操作的心理治疗方法。行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动物训练中的运用方兴未艾。行为主义更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在教与学的领域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三、认知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当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之时,认知主义的先驱者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目光转向了人脑内部的活动,人脑内部的活动不可观察,被行为主义看作“黑箱”,无法观察记录也就没有科学价值。借助于信息论、计算机领域的大发展,布鲁纳等认知主义者剖析了人脑这个黑箱是怎样接收、整理、提取信息的,将不可知领域变为可知。于是艾利斯、贝克这些心理治疗师们关注心理障碍者的自动思维和认知评价系统,注意到他们病态的认知系统怎样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的失常,即所谓“不在于你身上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些事”,你的观点和态度怎样左右了你,提醒人们注意家长、老师、社会所倡导的观点、思想是否都是正确的,无害的,哪些观点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评价系统,对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贡献巨大。&
四、人本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人的需要和幸福,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论家喻户晓,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很多国家包括我国从只关注经济发展的GDP,到关心人的幸福指数,看看去年我国中央电视台的“幸福调查”,就可以知道人本主义的影响力了。人本主义积极向上,乐观地看待人类的精神世界,认为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只要得到尊重理解,人就可以走出痛苦的泥潭。&
进入21世纪,中国国力增强,人民也更加富裕,同时一些极端案件也使得人们对精神世界抱有更多的疑虑,如复旦研究生毒死舍友;个别未成年人无法无天,小小年纪就多次触犯法律;未成年人杀亲事件等,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有着强烈的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愿望,并能掌握一些帮助他们的心理辅导方法,以便实践中加以运用。为此,本课程的内容希望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初步了解经典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渊源和方法技术,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过本课程希望能够带领各位老师们走入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公不爱你的三大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