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生课程标准社会技能课程与活动 怎么样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七)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七)&
&&&&&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亚利桑那州图桑市政府的一个市政科研项目。图桑有点像我们中国的云南。一年中晴朗的夜空达到330
天以上,因此,美国天文观测台站都云集此地,据说美国全国科研机构的90% 的天文望远镜都在这个地区。
  对天文观测来说,不仅要求空气的澄净,而且对地面的反射光的要求也很严格,越微弱越好。但是图桑又是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整个城市的夜间公共照明系统的明亮度直接关系着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市民们希望这个城市夜间灯光璀璨。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让市政府和相关科学工作者都非常头疼,始终找不到一个两全的方案。  
  儿子所在的中学就把这个难题拿回了学校,摆到了学生们面前。 
  儿子和他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在进行了短暂的研究之后,就分别进入了认真的先期准备工作: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其它城市照明的各种布局结构,公共照明系统的最新技术,把地面照明对天空反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可行途径。 
  为了这个作业,孩子们走访了当地的城市照明管理机构,用电子信件向世界上一些研究城市照明的专家求教,寻找当今世界上一些最新的公共照明技术。他们也走访了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一些天文观测机构,与天文学家们一起探讨天文观测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个项目整整做了一个学期又加上一个暑假。最后,他们从照明系统的整体布局,根据不同时段对光源强度的适时调控,灯管、灯罩、防反射装置的配备等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图桑市区新型照明系统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和一组新型照明系统的规划图。 
  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作业中,忙得脚不沾地。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这个作业把我们都变成城市照明的专家了!”
  没过多久,他们的研究报告就受到了市教育部门的嘉奖,在讨论城市照明系统的专门会议上,一群真正的专家们还请批评指正了他们的课题小组去列席旁听。学校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孩子们知道,一切学习最终都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勤于动手,要勤于思考,要实事求是。  
  谁要是认为美国的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偷懒耍滑、投机取巧,那就错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他们也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刻苦奋斗。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训练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训练更多地是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时代以后。可能美国人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 
  我的儿子在美国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之后,实际上也进入了一个“严酷的时代”,每天功课压力巨大,作业量常在4 ~5
个小时之间。 
  在美国,上大学同样是每个孩子心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儿子也抱着进入美国名牌大学的梦想。为了应付“学习能力考试”,他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去读世界文学名著和美国文学原著,规定自己每天背诵几十个平时很少用到的单词和短语,要做一大堆千奇百怪的数学难题。 
  “学业能力考试”,这个考试的成绩虽然不是美国孩子能否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但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有点类似我们的高考。这个考试的成绩,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决定孩子们进入大学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资助。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对这个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视的。 
  儿子长期受我们中国父母的教育,对这种关系到他前程的考试更是不敢有丝毫的轻忽。 
  为了应付进入大学前的“学业能力考试”,高中最后一学期,儿子每天只睡5
个小时,由于睡眠不足,饭量急剧减少,体重也骤然下降,人一下子瘦下来,以至让从小对他要求甚严的妈妈也心疼起来。我们都劝他不要“竭泽而渔”,不要“杀鸡取卵”,要注意身体。 
  而到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已经大体定型了。从小学到中学七年的美国教育中,他已经知道了人的命运是自己掌握的,关键时刻,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七年的美国教育中,他知道了,目标一旦确定,能否持之以衡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七年的美国教育已经让他相信,任何成果都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靠勤奋工作的积累。他知道,他此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蓄实力,去攀登理想的山峰。 
  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已经让孩子知道,你可以选择轻松的生活,但是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想买一辆好的山地车,他就要利用暑假去打工挣钱;想把国际象棋下好参加州赛,他就要拼命背记大本的棋谱;想进入学校的管乐队,他就要每天早早起床到旷野里去练习吹黑管。而现在,他面临的是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进入大学,这不仅是他独立人生的开端,而且关系着他此生的发展方向,因此,他知道,他必须努力奋斗。这时谁要想阻止他,改变他,已经相当困难。  
  看着孩子不用任何催促日以继夜地学习,我觉得他已经知道了怎样对自己负责。  
  然而,就在孩子临近考试的前两周,我向他端出了我的想法:“休息吧!儿子!你就是考得再好,我看你也不要上哈佛,上斯坦福了!” 
  “为什么?”儿子非常吃惊。他觉得他完全有能力考上美国的一流大学,而且他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这个目标。 
  我告诉他:“因为我觉得你的知识基础还不够坚实,你对美国的了解还很有限,你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坚强,你还经不起真正的挫折和失败。总之,你仍然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继续你的知识积累和品格修炼!"儿子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他的全部努力有些泡汤的感觉。  
  我继续对他解释说:“凭你的性格,你不能允许自己失败,这样你就会拼命学习,而在我看来,大学时代还不是一个人在学业上最后冲刺的阶段,你提前兴奋有可能会影响你以后对学习的兴趣。此外,一旦你在美国名牌大学顶尖学生群中不能领先,你的自信心会受到重大打击,凭你现在的意志,你还不足以对付这样的逆境。再说,进入名牌大学,你在第一年也很难拿到足够的资助,这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凭我对你的了解,这也会给你精神上带来负担。”  
  我说出了我的想法:让儿子进入一个水平较高的美国公立大学,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稳稳当当拿着全程资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厚积薄发,再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去读研究生,在奠基人生职业最为重要的研究生阶段作最后的拼搏。 
  尽管向美国名校冲击的念头那么强烈,但儿子最终没有好高骛远,还是欣然认同了我的筹划,17岁的时候,拿着我们所在的城市最好的一所中学的前沿成绩,进入了美国公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他在高中时已经修完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进入大学后,同时学习计算机和数学两个专业。同学们都说他“疯了”,每个期末,为了应付两个专业的课程考试,他会忙得每天只睡5个小时。 
  我对他说:“你犯得着这样拼命吗?你得劳逸结合。”他很平静地说:“你们过去不是老和我说‘艺多不压身’吗?现在我有精力,多学些本事,以后的生活中的选择机会就多一些。”  
  暑假到了,我让他回中国玩一玩,他说,不行!我要去汽车修理厂打工!我以为他要打工挣钱,就问他,是不是汽车厂挣钱多?儿子说:“主要还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彻底了解汽车!在美国生活,汽车是我的腿,我要对它了如指掌!而且要认识一群修车的朋友,真要是有了事情,好有人帮助我!”一个暑假三个月,儿子就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和一群美国小青年摸爬滚打。不仅挣了一笔钱,而且和他的这群修理工朋友一起把他的汽车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整修了一遍。那天回家兴奋地说:“看!我的车变成新车了!”那得意的样子就像他当年从大学里得到助教工作时一样。
  看着儿子为自己的目标去作种种实际的努力,我不禁想起当年怕他变成成夸夸其谈的“BIGMOUTH(大嘴)”的忧虑,也想到了美国老师对我的忧虑不以为然的劝解。我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力量,他们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塑造了人。  
  从爱护小小的蜂鸟开始,美国小学让孩子们学会了爱。到了中学,同情心和责任感就是美国教育中强制性的要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究竟应该怎样设计和建造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2002年2 月23日下午1
点10分,在北京动物园的熊山,人们像往常一样将食品投喂给正在乞食的熊。突然,两只黑熊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来回翻滚,发出“嗷嗷”的惨叫。 
  经诊断,发现两只熊是被酸液烧伤了,其中一只黑熊嘴角滴着白色的唾液,两只前爪不停揉搓紧闭的双眼,发出痛苦的呻吟。  
  用硫酸烧熊的一个21岁的年轻人被现场抓获。这个名叫刘海洋的青年居然是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的学生。就是这样一个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曾经先后两次用火碱和硫酸伤害了北京动物园的5
  伤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一时竟难以理解和解释。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平均2
分钟就要接到一个热心群众的电话,对此事表示愤慨。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大多数媒体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据说当时网上一片哗然,10天之内,中国最大的一家新闻网站在8
天内对这一事件的网评数量达到25000 多条,甚至超过了美国9.11事件!  
  同样是2002年。12月21日晚上,杭州西湖的苏堤之上,浙江教育学院二年级大学生周英民与同学洪某正在散步,两人聊天谈起了两性问题,周英民将女友的隐私透露给洪某,洪露出嘲笑的神情。周英民恐洪回校后将隐私透露给其他同学,遂起杀心,趁其不备用随身携带的裁纸刀猛割洪颈部致其倒在血泊之中。  
  周英民逃离现场后担心姓洪的同学不死,途中又返回现场,并利用拾得的绳索将石块绑在洪身上后将其抛入西湖。  
  就是为了怕同学泄露个人秘密这么一个小小的原因,一个大学生就能将自己的同学杀死!
  近年来,类似新闻不断出现在报纸上:某县实验中学初二五班学生戚恩伙同同学段昌、陈泽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死在了家中。杀完妈妈还计划杀爸爸。 
  两年前浙江金华一名叫徐力的高中学生把母亲杀害了。2001年4 月,湖南衡阳一名叫李毅(化名)的初三学生毒翻全家。  
  不久前,发生了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为“自由”毒死父母的案件,犯罪动因是中考成绩未上重点高中录取线,害怕父母责骂,于是两人竟决定将父母毒死。她们在煮稀饭时将6
瓶鼠药放进稀饭里,其父母食用后发生中毒,并很快死去,她们用被子盖在父母的尸体上,从家中拿走存折及2000余元现金和两部手机,跑到外地玩耍。  
  我们的孩子们究竟怎么了?《中国经济时报》一篇报道刘海洋烧熊事件的文章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是谁“教会”了他残忍?》———是谁教会了孩子们残忍?我不禁在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注重对孩子们智力的培养了,以致偏离了教育要全面塑造人的灵魂的宗旨? 
  《中国教育报》不久前发表过一篇文章,对我国当前一些大学生思想活跃、志向远大,但却普遍缺乏公德意识提出质疑:教室脏得没法进人,课间没人擦黑板,宿舍水龙头开着,没人动手关一下,图书馆里的书被撕被毁被窃的现象屡屡发生……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们是否考虑过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什么样的道德水准的人?我们是否考虑过为孩子们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我们是否考虑过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所需要运用的方式和方法?我们是否考虑过当孩子们第一天坐进小学校的教室时,对他们进行的第一次道德教育应该从哪里开始?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八)&
&&&&我查阅了一下我们的《小学生守则》: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三、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四、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
  五、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六、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
  十、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爱!人,只有懂得爱,一个人才能善良,才能正直,才能有同情心,才能有责任感。爱心或许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把“爱”的要求列为十条守则之首,这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一个刚刚进入小学的6岁孩子,面对“祖国”和“人民”这样抽象的概念,会有什么感觉呢?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问过我的老师:“什么是祖国?”老师随口说:“就是你从小长大的地方。”我疑疑惑惑地想:我从小是在邮电学院大院里长大的,这里就是我的祖国吗?当然老师还有不少随后的解释,但是,我真是听不懂,直到现在也记不起来老师还说了什么。 
  后来长大了,知道祖国不仅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而且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繁衍的地方。再后来当了记者,足迹开始延伸至大江南北,才知道祖国的辽阔和壮美,才理解了祖国和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深刻关系。
  然而真正理解“祖国”这个词的含义,还是我到了美国之后。那时,我已过中年。身处异国他乡,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对我的心灵是一种何等的召唤、何等的支撑。它让你魂牵梦系,时刻都会左右你的喜怒哀乐。只有当我的双脚离开了祖国的大地时,我才会深切感受到与祖国之间血浓于水的不可分割联系。
  当我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驾车飞驰,听着车载音响传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歌声时,会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当我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康涅狄格大街上忽然抬头看到中国大使馆门上悬挂的国徽时,我会喉头哽咽,热泪盈眶;在春节聚会上我们中国留学生一起高唱“我的祖国”时,大家心如潮涌泪如雨下……
  在中国时,我对社会问题会怀有种种批判的冲动,就像眼里揉不得沙子。到了国外,听到谁说中国的坏话,我会从心里生出反感,生出愤怒,生出鄙视。就像是对自己至爱的人,我会严厉批评她的错误,但却容不得别人对她冷言冷语,更容不得别人对她恶言恶语! 
  真的就是到了美国之后,我才更深地明白了祖国的含义,才更清楚地知道了祖国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人生阅历才能理解祖国的概念啊!更别说一个人要修炼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境界是如何之难! 
  我们这些“过来人”应该知道,爱是分为层次的。爱父母,爱兄妹,爱家庭是一种爱,爱花草,爱动物,爱大自然是一种爱,爱祖国、爱人民这应该是爱的更高层次了。孩子怎样才能渐渐走到这个层次?  
  我们想一下子让孩子达及这样的境界,似乎显得有些匆忙了,我们似乎忽视了教育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忽略了一个人生长的客观进程,而当我们硬要超越人们认识的客观进程强行实施教育上的跳跃时,我们就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空白。教育的空白只能造成无知。  
  “祖国”、“人民”,这些我们要让孩子们去爱的对象,对于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只能通过直观感受认知世界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太抽象了!抽象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就不容易被认识,就难以知道为什么要去爱它的原因,因此就可能爱不起来。或者嘴上说爱,心里并不知道怎么去爱。  
  我们不如先引导孩子们去爱他们能够看到、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对象,比如他们的亲人、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小鸟小狗,让孩子们从珍爱生命开始学习爱。 
  我想,我们目前这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的粗疏方式,与一个进了清华大学并且已经读到四年级的大学生可以在动物园里用硫酸去烧熊,一个进入教育学院已经两年不久就要为人师表去“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生为了自己的脸面就杀死同学之间不能说没有任何联系。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九)&
&&&&教会孩子们“爱”,是一个点点滴滴、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工程!
  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中,“爱”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即便是这样,他们对孩子“爱”的教育,最初也不是通过宣讲圣经入手的。在美国,我注意到,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去观察蜂鸟。告诉孩子们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有许多奇异之处,它的翅膀每秒钟可以扇动50~75次,它每天要吃进相当于自己体重两倍的食物,它从头到脚都长着闪烁异彩的羽毛,头部有细如发丝、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丝状发羽,颈部有七彩鳞羽,腿上有闪光的旗羽,尾部有曲线优美的尾羽…… 
  当孩子们通过望远镜,通过图片资料对蜂鸟发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孩子们,这样小小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为了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食物,有住处,我们需要关照它们,于是,老师告诉孩子们,应该爱护野外的花草树木,因为这些野外的每一朵花都可能是蜂鸟的粮仓。当然老师也会告诉孩子们,人类活动已经对蜂鸟造成了威胁,于是就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附近的树上安放喂养蜂鸟的一种专用的喂食器。几天后,当孩子们看到向喂食器聚集而来的蜂鸟时,欢呼雀跃,这时老师会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们,就是因为你们放置的这些喂食器,让蜂鸟有了食物,它们可以更好地生存,可以繁衍后代,炎热的亚利桑那沙漠间也就会有更多的美丽的蜂鸟了。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的,他们不仅去听,去看,而且参与其中。孩子最初的爱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萌发的。
  记得儿子10岁我刚刚把他带到美国的时候,他特别喜欢钓鱼。谁没有爱子之心啊,好,给他买渔具,再办理一个全年的钓鱼执照。每天傍晚,带他去湖边钓鱼。  
  可能是因为平日钓鱼的人太少,美国的鱼都特别傻,还没有生出对人类的戒备心。刚刚把鱼饵投入水中,鱼就开始咬钩,摇着线轮一收线,水中的鱼飞也似地追逐着鱼饵,如果把线收得快一些,鱼有时甚至会像飞镖一样蹿出水面。此时,儿子一边收线一边兴奋得大呼小叫不能自已。看着孩子在夕阳映照的湖边一站就是两小时,我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么贪玩的孩子可怎么办?他是否知道他在美国要走的路有多漫长,多坎坷?  
  后来我回国工作了,儿子在美国上了中学,我知道他学习用功,于是想方设法督促他多去室外活动。一天,我从互联网上看到美国市场上正在出售一种新的名为“直升机”机动鱼饵,号称可以轻而易举地钓到更大更多的鱼。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儿子,让他去买一个。  
  儿子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那鱼可要倒霉了。”接着说:“我已经不钓鱼了。真要把动物杀光,人类在地球上也就成了幽灵。”
  儿子养了一只小花猫,非常喜欢它。他这只猫的本事可谓了得!有一天竟然将一只小鸟给逮着了,这家伙并不急于把“俘虏”立即处死,而是不断地戏弄它,当儿子发现时,小鸟已是遍体鳞伤了。儿子赶紧将小鸟从猫口中救下,精心地为小鸟做了个窝,然后到互联网上查找有关小鸟种类、习性和喂养的知识,打电话向当地的兽医询问给小鸟治伤的方法,自己跑到药店去给小鸟买药。此时儿子已上大学,学习如此紧张,可是,他坚持护理着这只小鸟,几天后,小鸟的伤渐渐好了,儿子捧着它走进树林,看着它飞向远方。 
  我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接受了美国人普遍拥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我相信是美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他们成功地造就着信奉美国价值观念的人。 
  我时常在想,我们的教育能教会我们的孩子面对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面对一颗被拦腰砍断的树木,感到震动而不是无动于衷吗?如果在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中没有设计这样的运行程序,我们就难以企望他们对人类的不幸有足够的敏感,有真切的同情,有肯于为他人、为社会作出奉献的心底的冲动和神圣的责任心。 
  我有一位同学在一所著名大学的新闻学院当老师,教授“采访写作”。她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在课堂上,她满腔热血地向学生们灌输着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的职业新闻精神。有一次,她布置学生去了解下岗工人的状况,没想到一些学生公然拒绝这个作业,甚至毫不掩饰地对她说:“老师,我们对下岗工人没有兴趣。”
  “为什么?”我的同学感到不可思议。 
  学生说:“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人群。”  
  我的同学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感慨地说:“没有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心,没有忧国忧民的精神,怎么能当新闻记者!”  
  面对已经进入大学,在思维观念上已经基本成型的青年人,一个大学老师要花费什么样的气力才能改变他们?一个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是在大学时代开始培养的吗?我们是否感觉到对孩子们幼年时期的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我们是否可以感觉到孩子们精神世界中已经存在的危机?  
  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孩子面对弱者,面对苦难者,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能够生出真切的同情吗?我们的孩子面对社会的苦难、民间的疾苦能够食不甘味寝不安枕吗?如果他们不能敏感地觉察别人的痛苦,不能觉察社会的苦难,那么还奢谈什么责任,什么奉献?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去背诵和默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类的古训还有什么意义?  
  有一次我和北京日报社的副总编辑郑京湘女士聊天,谈到现在的年轻记者的素质,郑京湘感慨地说:“专业技术上的差距还可以通过训练弥补,让人感到难以补救的,是记者职业需要的社会责任感。一个记者,本事大小暂先不说,如果对老百姓的疾苦没有切肤之痛就不好办了。甚至你告诉他了,他还是无动于衷,就说明一种职业品质的缺陷。如果一个年轻记者热衷的是一个事件一夜成名,这怎么能当好记者?我看,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应该去当志愿者,去养老院、去社会福利院,为弱势群体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我心中暗感惊异,这位职业新闻人,面对中国青年道德修养状况的忧虑所寻求的出路,与美国教育青少年的方法竟然不谋而合。我相信,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这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在我们的政治教育中,很长时间以来,对“同情心”一般是持批判态度的,我们会把它斥为“小资情调”,认为同情心这种东西与从根本上解放劳苦大众的宏图大志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我看过一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颇有些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史》,作者弗兰尼斯基在分析马克思的思想演进历程时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走出他的家庭背景而拥抱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伟大的同情心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当研究生的时候,看了马克思早期写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这类文章,才知道青年马克思对德国农民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怎样推动他百折不挠地去探求世间真理。
恩格斯原本是一个工厂主的儿子,然而他也没有承袭父业,同样成为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追寻其原因,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稍微认真地看一下他撰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描述早期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悲惨生活景况的著作,我们就能确信这一判断。如果说外国的情况特殊,我们也可以想想我们的前辈,周恩来,邓小平,这不也都是在旁人看来,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为穷苦人争天下的人吗?认真看几篇记述他们早期生活的文章,就能知道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怎样作用了他们的人生。 
  怎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也一直是让美国人大为头痛之事。  
  1999年9 月美国《新闻周刊》就“美国教育十大问题”展开过一次调查,这次调查发现26%
的美国人认为,青少年道德品质滑坡是美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九个问题,显然,即使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美国,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问题也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美国,青少年暴力、吸毒、早孕、盗窃等现象普遍存在。据1999年美国“约瑟夫道德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全美有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曾携带枪支上学,打群架的中学生人数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校园内学生开枪射杀师生的暴力惨案有增无减,比1979年增加了一倍。1999年4
月20日,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两名高中生开枪射击27名师生的悲惨事件给整个美国笼罩阴云。  
  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的美国教育部长赖利十分肯定地断言:“美国在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年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准。”  
  自1996年起,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拨款270
万美元,资助全美数十所中小学校创立青少年“品质教育”的样板。美国教育部还专设“蓝带奖”,每年对为青少年品质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约260
多个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各州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要求所在地中小学试行“道德品质教育”课程,不少州政府还设立专项经费,培训政府官员、校长和家长,协助推进青少年“品质教育”实验活动。目前,约有20多个州的立法机构颁布了有关法规,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青少年“品质教育”课程。  
为了推进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近10多年来,美国各地建立起一些专门的组织和机构。“重视品质同盟会”和“品质教育联合会”就是其中两个最有影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前者建于1993年,总部设在加州,约有370
多个会员,其中包括全国教育机构、青少年组织、卫生、警察组织等,主要功能是评选“美国青少年品质奖”,举办各类研讨会,建立资料库,出版书刊和教材。后者也创建于1993年,总部设在华盛顿,是一个无党派、非盈利的民间服务机构。它的董事会成员有大公司基金会、地方教育基金会;普林斯顿大学Shapiro
、摩托罗拉公司总裁Galvin等社会名流是其顾问委员会成员。它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地方学区和社区开展“品质教育”活动,每年与美国著名教育机构联手举办青少年“品质教育”论坛,评选、表彰“品质教育”活动中的先进学校。  
  美国佬怎样规范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修养应该包括些什么样的内容?  
  被视为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权威研究机构的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提出了构成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六大支柱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已经得到美国国会和几十个州政府的广泛认可。这六大支柱是: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美国人把这六大支柱视为能够超越各民族文化、超越不同宗教信仰,每个青少年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美国人为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道德规范不仅让孩子们知道社会要求他们去做什么,而且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去做。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中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处理好这件事情,需要人有高度的修养。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团结,《小学生守则》就专门提出一条:“团结同学”。然而,什么是团结,怎么才能团结?我不知道每个小学的老师会怎样去教导孩子。比如当孩子不赞成一个同学的看法或者做法时,是应该按照“诚实勇敢”的要求,坚持自己的看法呢?还是应该委曲求全,以维护“团结”呢?这实际上恐怕不只是小学生的道德品行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一个人面对复杂社会需要弄清的行为原则。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每时每刻恐怕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求同存异?什么情况下应该毫不退让?我们有时对孩子提出的这种空泛的要求,往往会让他们摸不到边际,不知所措。  
  美国佬是怎么做的呢?在美国基础教育的道德要求中,没有空泛地要求孩子们去维护什么“团结”,而是要求孩子们学会相处的艺术,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与争执”,学会“合作”。  
  在美国,孩子们从进入小学开始,老师就会不断布置一些让同学们合作完成的作业,学生间会组成各种课题小组、合作小组,要么是去制作一个沙盘模型,要么是去完成一个实际观察。在这种作业过程中,孩子会听到同伴的不同意见,会看到同学的不同做法,他们会争执,会冲突,会不愉快,可能也会以他们的方式达成和解,或者可能达不成和解,但是他们最终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是一次作业的分数),而达成妥协,最后向老师提交他们的合作成果。 
  我的儿子上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让他们制作一个复杂的小型风洞模型,儿子和其他三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合作小组,四个孩子日以继夜地工作,最后终于完成了。交出作业时,儿子满怀兴奋地期待老师的赞扬。  
  然而,他的物理老师并没有赞扬他们的“杰作”,而是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的聪明和才能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你们给我的最大的震惊不是你们做出的这个模型,而是你们在制作这个模型的过程中表现的高质量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你们现在制作的是一个太小的模型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模型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可能也做不出来。请你们记住,现代科学研究事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与人合作。只有合作,一个人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让自己变得强大,一个事业也才能聚集起更大的力量以获得成功。不会合作的人将一事无成!” 
  我们对孩子进行过这样“联系实际”的道德教育吗?我们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提出一个堂而皇之的标准,而没有达及这个标准的目标说明,更缺少达及这个标准的方法指引。我们的孩子们在那种只有标语口号式宣传和倡导的“道德教育”中,学到的东西极其有限,在社会风浪的冲击下,其品德修养也往往显得虚弱无力,最可怕的是,孩子们为达及那个虚渺的“高尚”标准,赢得某种世俗的某种赞扬和某种荣誉,有时甚至会动用手脚,变得虚伪。  
  还是以我们在各种场合都会说到的“团结”为例,我们的教育笼而统之地从小学时代就倡导着孩子们要“团结”。可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面上,口是心非,尔虞我诈,当面是人背后是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窝儿里斗,暗扎针儿,不都是现实生活中被人们玩得极其娴熟甚至已经到达普及程度的实用技术吗?  
  一个几乎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共识”的说法是: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两个人是牛蹄子,三个人就是一堆沙,这究竟是为什么?  
  学校的老师可能会把责任归咎于社会,仰天长叹:是社会教坏了孩子。如果是1949年哪怕是从那时再往后几年的时候说这个话,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社会的责任推给旧中国。但是,新中国建立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如今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人不都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出来的人吗?现实的教育还能够一干二净地推卸自己的责任吗?
  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多么应该更多一些务实的内容,根据孩子们成长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塑造孩子们基本的人格品质开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孩子们走向善良、正直、宽容、负责。  
  美国人认为,人不是天生就具有什么高尚的情操的,高尚的情操需要培养教育,甚至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教育、陶冶和训练。于是,他们会一边用各种方法“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们去追求真善美,同时,也会用一些强制性手段教你去做一个好人。这与我们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似乎有些不同。  
  我的儿子进入高中后,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社区的公共图书馆,不是去看书,而是去义务劳动,帮助整理图书,输入资料,擦桌子,修板凳,打扫卫生,做各种杂事。这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思想觉悟,他懒着哪!他去公共图书馆工作,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性作业”。  
  美国的高中毕业生要想顺利毕业,要想进入大学,必须拥有作为志愿者在社区进行服务性工作的经历,参加这种“义务劳动”的时间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一位美国大学的系主任曾经对我说,他录取学生的时候,非常注重“志愿者服务时间”这个指标。他说,一个孩子能否关注他人的命运,关注社会的需要,是这个孩子今后能否有大的造诣的前提条件,不管他研究的是什么专业,他都需要把为人类工作当成目标和动力。 
  我们所在的城市,要求孩子们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要在200
小时以上。这个时间长度可不是咬着牙参加一两次我们中国的那种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就能算数的。要想达到规定的要求,孩子们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坚持为自己生活的社区作“奉献”(不管你有私无私)。  
  美国的高中生必须完成这个“作业”。你可以去养老院当清洁工,也可以作残疾人学习的辅导教师,可以给小学校义务修剪花草,也可以给教堂粉刷墙壁。只要你“献爱心作奉献”就行,社区的各个机构都会帮你实现你的“善良愿望”。 
  ———你就留心着去找能够当雷锋的地方干活去吧!干了好事,有专门机构为你记录时间,这些记录和评价将和你的学习成绩一起交给你的中学,作为你是否能够成为合格毕业生的标准之一,也将成为你进入大学时的录取标准之一,这就是你的操行评语,是你的人格描述,是你的“政治鉴定”。 
  咱们中国学生毕业的时候,老师给学生写个评语,一般来说全班的学生的评语基本大同小异:“思想上进,乐于助人,谦虚谨慎,学习努力……”这样的鉴定,很多人的档案里都有不少,然而,谁能从这样的鉴定当中看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呢? 说美国人不讲宣传,不讲政治,不讲思想改造?那是不了解美国!看看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年的就职演说:“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问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种宣传教育不仅仅存在于总统的演说中,在学校,在教会,在社区比比皆是。就连美国电影这种“纯粹娱乐”的东西中,都会毫无例外地宣扬着美国的价值观念,美国的道德标准,美国的理想目标。  
  然而,他们敦促和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的根本途径,是让人们去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让你知道你和社会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依存关系。 
  1988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那年夏天,黄石公园
着了一场大火。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仍然无助于事。大火向着更大的区域蔓延,美国这个最大的国家公园面临毁灭的厄运。  
  专业消防人员已经显得杯水车薪,有关部门不得不发出招募灭火志愿者的通知,每小时的工资是7
美元。我记得当时联邦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3.5 美元,我们留学生在中国餐馆打工每小时也能挣到7 美元 
  我所在的亚利桑那大学也贴出了招募志愿者的通告,看着那张通告,我在想,有多少人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干这每小时7
美元的灭火工作呢?
  然而,没过三天,又有一个告示贴出来:报名已满。一些想报名的人还没有机会了。 
  对美国人来说,参加志愿灭火队没有任何额外的优惠补助,对于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前去灭火还要影响学业,这不仅是时间,也是金钱。 
  然而美国青年人为什么这样“见义勇为”?  
  我问过一个当了灭火志愿者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你们不是觉得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吗?而你们去干这样危险的志愿者工作,到底是为什么?”  
  那位朋友毫不掩饰地对我说:“我不了解别人,我还是为自己。我非常爱我的女朋友,我们会结婚,我们都想要孩子。如果黄石公园真的烧毁了,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再看到这片地球上绝无仅有的美丽的土地。一旦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对我说,我们去黄石公园看看吧。我告诉他,黄石公园在1988年的一场大火中毁灭了。孩子就可能会问我:你们当时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去拯救它?我们说什么?所以,我要尽我的力量去保护黄石公园,为我和我所爱的人、为了我们今天还没出生的孩子能够永远看见地球上这个美丽的地方。” 
  我明白了,志愿者们不是在灭火与7 美元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甚至是孩子的未来进行选择。
  接受过完整教育尚且比较正常的美国人大多是这样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他们需要这个社会,依存于这个社会,因此他们能够自觉地爱护它,心甘情愿为它付出。  
  我在想,我们是否向我们的孩子们揭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和他们的家庭利益与整个国家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是否让孩子们了解了个人、家庭与祖国之间生死与共息息相关的血肉联系? 
  我们的道德教育什么时候摆脱了那种虚无飘渺的纯粹的“精神倡导”,什么时候让孩子们领悟了道德修养与切身利益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才能锻造出真实而不虚伪、自觉而不造作的高尚灵魂! 
  一个民族何以才能强大?可能它不能丢失的法宝之一就是反省精神。只有在反省中,一个民族才能知其危而得其安,知其亡而得其存,知其衰而得其兴,知其弱而得其强。  
  应该说中国和美国都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国度。然而我们两个国家对孩子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却是如此大相径庭,差异之根源或许就在于对人的价值认识不同,对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同。 
  我注意到,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教育改革视为他执政第一年内的两项最重要的“内政议程”之一。  
  2002年1 月8 日,布什签署了一个名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Behind Act of
2001)的教育改革法案。这项法案号称是对1965年以来美国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法案》进行的最彻底的一次改革。  
  它摆开阵势,要全面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它要求从学年开始,全国所有三到八年级学生每年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统考。所有学校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
各校必须缩短穷人与富人、白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分数差距。  
这个法案颇有些一反美国教育传统的架势,把咱们中国的“统一考试”也给请出来了!但是千万别以为美国是向咱们中国人看齐,要搞“应试教育”。美国这个尊重实用主义的民族只是使用了一个他们的过去未曾普遍使用的方法,他们是要用这个方法去弥补他们教育的缺陷。面对自己的问题、缺陷、失误,他们敢于反省自己,敢于批判自己,敢于对自己实施治疗。这种精神不仅来源于理性,而且来源于自信。
在中国近年来呼吁教育改革的滔滔声浪中,我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中国这样的教育方式哪儿不行了?不是也培养出大批人才了吗?不是也出了那么多科学成果吗?  
的确,我们中国教育不仅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创造了很多教育上的奇迹。不过,我们认真想过吗———我们的教育是否着眼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是否着眼于激发每个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是否着眼于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自信与自尊?是否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梅克教授说过的那句话长久以来一直震撼着我:“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着一个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是否应该认真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一个拥有足够智慧的民族,不会凭借看着别人的不足而取得欣慰,更不会借对别人弱点的指责而掩饰自己的缺陷。它不会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现状的合理性去作辩解,而是会千方百计地汲取其他民族的营养,以壮大自身。  如果我们有足够宽阔的心胸,有足够强大的自信,有足够健全的理智,我们就能够平心静气地去研究其他民族的长处,在学习中看清自己的局限。  
一个民族怎样才能强大,可能它不能丢失的法宝之一就是反省精神。只有在反省中,一个民族才能知其危而得其安,知其亡而得其存,知其衰而得其兴,知其弱而得其强,才能不断修正自己,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积蓄起自身发展的更大能量。
美国创新教育的启示
&&&&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对我们有很多的启示。笔者将从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来谈谈美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是如何实施的。
&&&&一、课堂教学气纪活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美国的课堂教学是很开放的。他们在座位的编排上就很随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很近。他们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你不妨碍其他人。不少学生的课桌上摆着饮料和食品,在课堂上喝饮料吃食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晚上开课的课堂更是如此。美国人非常喜欢篮球,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放过一年一度的精彩的
NBA总决赛,在这种时候上课,你常常会听到教室的某一角微微地传来决赛场上的欢呼声,这是因为有些学生把微型电视机带到了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悄悄欣赏决赛场上的精彩场面。
&&&&美国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尽力表现其幽默风趣,一个教条、呆板而且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认为是boring的教师,他的学期结束时的教学效果评估一定不会获得好分数。教师们在课堂上的神态仪表都非常有个性,其教学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彩,与中国的一些整堂课都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而学生则埋头做笔记的教学方法相比,的确是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美国人有句名言,“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师生间的问与答被认为是创新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老师常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书本或网络,以得出自己的答案,而老师有时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因而也不急于让各个学生的答案相一致,更不会去束缚学生的创见与想像力。在课堂上,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中断教师的讲课,向其提出有关问题,有些活泼的美国学生会以一些非常幽默的方式提出疑问,从而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而美国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很有气量的,只要学生并无恶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滑稽问题都不会动怒。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加上教师因势利导的提问,从而会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美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课堂讨论外,还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辩论赛,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经常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件趣事:美国的一位高中教师,多年前第一次给新生上课,他让一位朋友去冒充他上一节地理课,他故意让朋友把课讲得乱七八糟,不合逻辑,但学生还是认真地记录,居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坐在学生中的这位老师举手说:“这些内容都在课本里,为什么要我们记呢?”冒充的老师说:“等一会儿就知道了。”5分钟后,这位老师又说道:“我听不懂!”冒充的老师解释一遍,学生还是拼命地记笔记。10分钟后这位老师再次举起手又说:“还是听不懂!”这时冒充的老师说:“要么你来讲吧!”
&&&&然后,这位真正的老师才走上讲台去开始正式上课。据说这种办法已经试用了多年,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克服学生上课时—味听讲、不假思索地记笔记的习惯。
&&&&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美国课程设置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比较重视让学生学习与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特别注重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
&&&&小学和初中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课程,包括英语的读写和理解,数学,社会学如历史、地理、环境保护和理科的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美术和体育等。但初中和高中有选修课,其比重分别占到总课时的1/3和1/2。必修课由学区或州教育局规定,其内容是很多的,但有的必修课也因学校而异,选修课则根据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兴趣而定。如芝加哥市的中学课程就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生辅导课三大类。必修课的重点课程是:英语、数学、科学(含生物、地球及太空、化学、物理等)、社会科学(含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职业教育(含健康教育、驾驶教育等);选修课则多达几十种,并都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有的甚至就以各种俱乐部的形式活动;学生辅导课又叫社区服务课,不算学分,但必须学习,这种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精神。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如对计算机的学习,他们就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学生从入门到简单操作,到熟练操作,用电脑写报告、做作业、获取信息、修理机器、设计图纸方案、谱曲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修理机器、美容、美发等不仅是面对模型教具,更面对真实的顾客。如在体育课中开设驾驶课,在职业教育课中开设就业辅导课,在学生辅导课中开设社区服务课,这些对培养学生技能技巧、服务精神、实践能力都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伊克中学的校训就写道:发展个性,提高自我。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明白。
&&&&1998年,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为基础教育学校制定了一套新的基础课指导性标准,即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应用学习的操作能力标准及相关的项目作业实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等,教师也从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而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其实,这种方法很简单: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尺子,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底,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使用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老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三、美国学校考试题目千奇百怪,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潜能的提高
&&&&美国基础教育的一至三年级没有学业成绩记录,三年级以后的各种考试也不公布分数,最多只是贴学号,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成绩。不过大部分学校都非常注重让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得到发展。大部分的中小学都设有“优质班”,每周有特殊的授课时间。如果学生表现十分突出,学校会建议家长去做智商测验,以使学生有机会得到特别的辅导。
&&&&考试的内容与学生的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几方面的能力。考题也千奇百怪,如癞蛤蟆是否有听觉?
试证明之;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作一个完整的辩论;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需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再如,沙和海滩的关系中与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同:
A.猫和猫须: B.树和森林; C.足球和曲棍球;
D.衣服和鞋子。这些题目也是每年高考常考的题目。从这里可看出,这种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过去学习结果的检测,更是对学生将来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的考查。
&&&&美国不少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在招生时除了高考成绩外,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如除了高考成绩以外,学校还要学生提供高中的成绩单、教师或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推荐信、参加社会活动情况等,这真正是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正是因为高考的导向作用,美国中小学生才这么轻轻松松地在学习中进行创造。
&&&&四、大力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美国的研究型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其目标设计主要包括:1.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倒是次要的。2.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心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3.使学生通过实践与具体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质等方面的发展。4.使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按照研究型课程的要求,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美国的学生经常要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是独立完成的。自然课研究报告要求有完整的结构:假设、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实验情况、分析和结论。
&&&&如Ohine小学因地制宜,借助靠近美国航天局的优势,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5个月的太空探测课题研究,并邀请航天局专家担任课题指导教师,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UCLA实验小学以计算机为研究工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四至五年级的学生三至四人一组,合作研究人体健康问题。他们设计相关的软件,利用计算机显示病毒攻击细胞、香烟危害人体的消化系统等过程。再如:“人们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有的学生就通过跑步来记录心率,然后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上作图表并撰写文章,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并加以彩色插图装饰,最后当众演讲。
&&&&我国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赴美留学,小孩也相应地进入四年级学习。美国教师看到我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说,这课本的难度在美国小学六年级也够用了。之后,小孩几乎是在玩中学习,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可不久,孩子从图书馆抱回一摞书,在电脑前一坐,妈妈问他干什么,他说:老师让我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这在我国恐怕大学文科学生也很难写出这样一篇“作文”。而这篇作文就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训练了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
&&&&美国学校很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可以建议他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例如,有位美国孩子的家长要去欧洲旅行,学校积极支持这孩子一同前往,并且各科教师也抓住时机根据这个孩子的特点,布置了一些相应的旅游作业。历史老师要求他参观一下欧洲的博物馆和一些历史古迹,返校后让他作一个参观报告。法语老师让他在旅游期间写一封法语信给他和全班同学,尽量用学到的法语单调、句型传达所见所闻。
&&&&美国十分注重社区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社区里设有图书馆、艺术馆、航空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这些场馆对中小学生都免费开放,可供学生参观、玩耍,还可供上课及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比如在芝加哥的一个水族馆,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底世界,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他们能增长不少见识,沟通课内外的知识。据水族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有4万多名学生到这里接受教育。再如位于硅谷的San
Jose现代技术革新博物馆,是由旧金山市政府投资1亿美元、博物馆自筹500O万美元建成的。博物馆中的计算机可用于设计自行车、机器人、电子软件、人体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实验室,绝大部分是参与式设计,还专门设计了竞赛项目。博物馆每年接受参观的学生有4
万多名,这些高质量的博物馆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六、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几点启示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正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从美国开展创新教育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1.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否则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像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
&&&&2.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给学生的“鱼”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渔”之后,自己就可以打开知识的宝库。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具备创造意识外,还要学会创造的方法,了解创造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等,逐步提高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干变万化的未来社会。
&&&&3.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首先,必须改革我们现行的以分数为主的考试选拔制度,真正从德智体几个方面来全面衡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考试的“枷锁”里解放出来;其次,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繁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学校要全面开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实验室等,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器材、有设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创新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创办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社会要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创新教育,上文已经提到美国的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基本都是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这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因此,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携起手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为创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几点启示
&&&&美国的学生从小就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例如做课题、登台演讲、参加音乐演奏、画展、卖报、擦汽车等,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是独立完成。自然课研究报告要求有完整的结构:假设、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实验情况、分析和结论。
一位中国儿童到美国就读,在一次课后的研究题目就是:“人们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于是她自己跑步、记录心率,然后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上作图表并撰写文字,再打印出来贴在大纸板上并加以彩色插图装饰,最后当众演讲。一位上小学四年级的中国儿童随父母到美国读书,相应地进人四年级学习。美国老师看到我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说,这课本的难度在美国小学六年级也够用了。之后,小孩几乎是在玩中学习,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可不久,孩子从图书馆抱回一摞书,在电脑前一坐,妈妈问他干什么,他说:老师让我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这在我国恐怕大学文科学生也很难写出这样一篇“作文”。而这篇作文就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训练了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学校很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去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可以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例如,有位美国孩子的家长要去欧洲旅行,学校积极支持这孩子一同前往并且各科教师也抓住时机根据这个孩子的特点,布置了一些相应的旅游作业。历史老师要求他参观一下欧洲的博物馆和一些历史古迹,返校后让他做一个参观报告。他的法语老师让他在旅游期间,写一封法语信给他和全班同学,尽量用学到的法语单词、句型传达所见所闻。
&&&&西方教育的精华是专题讨论课。这种专题讨论课讨论的完全是超前的课题。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上,要是哪个学生的发言有创造性,老师就会对其“另眼相看”。这种专题讨论会经常举行,有时请一些权威人士来主讲,讲题五花八门,主讲讲20分钟左右,然后大家提问、讨论。课上的气氛总是很轻松自由的。这种专题讨论会的形式使听众有机会接触到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动态,而且主讲人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又能拓宽人的思路,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点滴情况可以看出我们和发达国家教学方法的不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正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是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1.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
&&&&2.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学校要全面开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实验室等,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器材、有设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创造活功课。让学生自己创办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
&&&&3.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繁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米,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具备创造意识,还要学会创造的方法,了解创造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等,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未来社会。
美国学校为什么能改变一个学生
&&&&9月9日,是John来到美国上学的第一天。那天下午2点多钟,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了他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他激动的声音:“今天上学,真是棒极了,太帅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那种兴奋、激动的感情,真的是难以描述。
&&&&我傍晚下班回到家的时候,他还在眉飞色舞地说他的学校怎么好怎么好,让另外的两位姐姐都受不了:“你怎么就会说你的学校好,好像别人的学校就不好似的。”然后他们在哈哈大笑。
&&&&那天早上是我先生开车送他去上学的。他们一到校门口,校长和另外的一个老师就站在学校的门口迎接学生。一看到John,John对她说早上好,校长满脸笑容地说:“John,
早上好,你今天很精神啊。”站在旁边的一位老师很和蔼地对他说:“早上好,你叫什么名字。”John看了看我先生,我先生说:“你知道你叫什么名字的,对吧?你自己告诉她就可以了。”John对她说:“我叫John.”那位老师说:‘John,
很好。你知道你的课室吧?去吧。”校长也笑着对他说:“走好。”
&&&&John一走进他的课室,哇!那个阵容啊,他简直像一个天王级的偶像明星,全班同学和老师,都站在课室的前面排成一排,抢着和他握手和自我介绍。因为一个月之前,校长也给了一本学校画册给John,上面有他同班同学的每一个学生的头像,John看了那本画册看了一个月,图画上的每一个人的头像都看熟悉了,那天看到真人,也有点觉得是看到了明星的真人一样,他也是很激动啊。
&&&&John说,同学们对他很友好,老师也很照顾他。他说,有一次,同学们要组织小组活动的时候,大家要挑选人员,同学们第一个就选了他,他感到很开心。他看不明白老师写的那种的连写草体英语,老师专门为他一笔一画地在傍边写正楷,让他能看明白,他很感动。他说:“老师不会因为我不懂而看不起我,而是特别地照顾我,让我能跟得上。”
&&&&因这个学校的傍边还有一个幼儿园,老师挑选他和别外一个同学去给幼儿园的小朋友送礼物,去和小朋友们玩,帮助小朋友。我还问他:“你去帮助小朋友,那你英语讲不来怎么办?”他说:“我现在就急了,我一定要把英语学好,我才可以和他们讲话。那些小朋友很可爱啊,每一个都像个小天使。”
&&&&校长还让他放学的时候,领着低年级的小同学去搭校巴。我想,晕,他自己能搞定就不错了。不过,人家每次把任务完成得好好的。
&&&&今天他不用去上学。他告诉我:“我太想去学校了,我的学校太好了。”我问他,除了和同学好玩,上课会闷吗?他说:“不可能闷。老师会把会闷的课和好玩的课穿插起来。比如说,上一节社会学,等到学生快闷的时候,老师会安排学生做手工。那些手工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有时候做陶瓷,有时候编一些小礼物。做完手工以后,又上数学了;我们上累了的话,老师又会说,让我们出去做体育运动。反正,每一天,没有闷的时候,都是开开心心。”
&&&&我问他:“你能跟得上吗?”他说,“上文化课的时候,那些英语确实是跟不上。但老师和同学都很乐意去帮助我。他们不会因为我是外国人或者因为我的英语不好而看不起我。我不喜欢中国的教育方式。以前我的老师对一位学习不好的同学说:‘你活着简直是在浪费国家的资源;就算死了也是浪费国家的土地。’在中国,我不喜欢学校;在美国,我特别喜欢学校,我真的愿意整天呆在学校里。”
&&&&他说:“我听不明白英语的时候,也很着急。幸亏叔叔(我先生)和哥哥(我儿子)在开学前教了我一个月,让我掌握了三百多个单词,也学了语法。要不然,真的不敢想象会怎么样。我现在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彻底改变了,跟我在中国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一定要说出好了多少倍的话,我会说我好了一千倍。我在学校混得那么好,学校对我那么好,老师对我那么好,同学们对我那么好,我一定要把我的学习搞上去,而且,我现在变得很喜欢学习。”
&&&&9月13日,我带着四个小孩去参观普林斯顿大学。这所美国古老的美丽的大学校园,让他们流连忘返。那天,刚好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新生入学日。我们和一个新生谈了话。也和一位教授谈了话。四个小孩都很喜欢这所大学。我告诉他们:“大家都可以设定一个目标,以后就要努力往这个目标奔。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
我真的可以成功吗?”我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你长着一个很聪明的脑袋,很开朗的性格,天资很好,是一块很好的玉石。但玉不琢不成器,你要好好地改造你自己才行。”他问我:“阿姨,那你想改造我吗?”我反问他:“你说呢?”他说:“阿姨,你好好地改造我吧,我愿意接受改造。我想在学校总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我想做一个优秀的人。”
&&&&我告诉他:“如果你想把自己变成一个爱读书的人,你就要远离不爱读书的人。不读书的人能说出不读书的优点;爱读书的人能说出读书的优点。人是会受你所接触的人所影响,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影响。”
John很坚定地说:“行,我以后会改过来。”
&&&&我记得有一个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很多人不一定认同,但从
John 身上,很应验这句话。
中国孩子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丁慎毅)&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中国孩子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8月20日《光明日报》)。当你看到这样的消息时,亲爱的教育部,你哭不哭?现在的孩子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越来越难找到工作。有个孩子说,我背了一麻袋钱上大学,换回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还换不回一条麻袋。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陆教育的现状?教育部现在的主要任务好像是不时下个不疼不痒的通知出个不咸不淡的措施,让大家别忘了这个部门的存在,比如近日又瞎折腾什么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令人奇怪的是如此“中庸”的教育部官员们却坐稳了位子。亲爱的家长,你哭不哭?在当今教育的比赛场上,我们被告知这样那样的规则,咱们一群大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给孩子在学习增加了更多的束缚和压力,从小上各种培训班,为的就是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失去了想象力的教育体制,只看眼前利益的政府官员,被捆绑了做奴隶的家长,终于联合创造了今天的教育奇迹。也许接着教育部门会出来说话了,说这个调查不全面,或者举出几个美国英国日本没有创造力的例子来遮羞,但是,除了由大陆的统计部门来调查或许可以得出一个让教育部门满意的结果来外,我看,再换一个国际组织调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事。
&&&&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无异想象力的匮乏。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但是,你说我们失去想象力了吗?好像不是。我们只是失去了正常的想象力。咱们还是说两个现实的例子吧。
《瞭望东方周刊》第30期作者王军有个小品文叫《全家作业》,篇幅不长,全文照录吧:
&&&&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自学校带回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如下:
&&&&1、写两篇歌颂某事的文章
(要求打印在A4纸上);
&&&&2、自己设计并绘制一份手抄报纸(A3纸);
&&&&3、三张表现家乡变化的照片。注:上述几项要统一装订,打印封皮,并写明XX校XX班XX。
&&&&我仔细一琢磨,这份家庭作业竟然涉及电脑、打印机、办公软件、中文输入法、绘画、各种规格的纸张、相机、摄影、照片冲印、装订等多设备和程序—分明是专业秘书该干的活儿,还得外加一名画家和摄影师——这,三年级小学生能独立完成吗?
&&&&儿子却轻松地说:“没事,我都想好了,让爷爷画画儿办报纸,老爸你去照相片,然后拿到冲印店冲洗,我自己动手写作文,我妈负责打印兼装订。
”末了,他还特意叮嘱:“一定要把我们班主任的名字打在封皮上,前面加注‘指导老师’四个黑体字。 ”
&&&&读到这里,你能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吗?但是孩子们的创造力似乎走上了歧途。
&&&&再来看个美国的例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钢有篇文章叫《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一直被网民们不断转发。录个片段吧: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高钢说,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
&&&&韩寒说,中国孩子第一次说谎话就是从第一次写作文开始的,看似偏激,实有道理。那种“说真话”教育的优点就是,在语言运用上,它比任何强行规定的教育更为实用:只要学生言之有物,而又觉得非说不可,他也就有了交流思想的真正技巧。而我们呢,我们的教育是教你怎样按别人想的去想,而人家的教育是叫你按自己想的去想。这就是差异。
&&&&现在都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中国自主创造的高端产品很少似乎可以说明问题。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南开大学滨海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启正说:“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里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看来中国的创新教育不是没有人明白,可怕的是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人本来糊涂装明白,有人本来明白又被糊涂,有人本不糊涂却又被明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