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播种20万株是多少斤小麦每亩成本

现在播种小麦用多少斤种子一亩地
共找到 0 条 现在播种小麦用多少斤种子一亩地
现在播种小麦用多少斤种子一亩地供应分类导航
农用物资相关类别
相关分类导航:欢迎来到3456.TV
当前位置: >>
>> 小麦播种行距间隔多少有助于高产,各地区小麦播种量是多少
小麦播种行距间隔多少有助于高产,各地区小麦播种量是多少
10月临近,又快到小麦播种的季节了,麦区的农民朋友忙完秋收,就要准备小麦的备播。在这里就有不少农民用户不了解,小麦播种量多少最合适,能高产呢?为此今天为大家详细说说小麦播种行距间隔多少有助于高产,小麦播种量的相关问题,为小麦来年的丰产丰收打下基础。小麦播种行距间隔多少有助于高产现在小麦播种一般都采取播种机播种,机播背直行匀、下种均匀、播种深浅一致、利于麦苗齐、全、壮。最好是推广15-16公分等行距种植,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地面蒸发,具有省水增产的功效。为了方便麦田的管理,每播幅之间留20公分宽行,播深3-4公分为宜,可让小麦安全地过冬,实行“H土”保墒,播种不随要时镇压,等播后1-2天地表有0.5-1公斤干土层再镇压,利于保墒。小麦播种量多少最合适不少农民用户为了防止小麦出苗不齐,总是增大播种量,有些农户甚至增量一倍,最终导致苗后倒伏,影响产量。植保专家建议大家,一定要控制好播种量,播种量过大,单位面积苗多,个体相互竞争大,导致苗弱,很容易出现倒伏现象,从而减产。一般地,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旱作麦田每亩基本苗12万~16万,晚茬麦田每亩基本苗20万~30万。在适宜播期内,一般地块半冬性品种每亩播量7-9公斤,弱春性品种每亩播量9-11公斤。如果播期推迟,就要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每晚播一天,播量增加0.25--0.5公斤。播种时要使用播种机播种,要求播量精确,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保证播种质量。怎样确定小麦的播种量苏南麦区小麦播种量南京等苏南麦区种植“宁麦”、“扬麦”、“镇麦”系列春性红皮小麦品种,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适期范围内早播的小麦采用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6万~12万;适期范围内迟播的采用半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2万~18万。迟于播种适期的田块,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根据预定基本苗、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和千粒重等因素,确定播种量。一般来讲,在适期播种、墒情适宜、种子发芽率正常的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从效益最佳、方案最优、风险最小的经济栽培角度出发,在适期播种范围内,以半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16万左右最容易获得大面积高产,即每亩用种量8公斤左右。栖霞地区11月5―10日播种,每亩用种量8公斤左右比较合适,11月1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10公斤左右比较合适。小麦播种量计算公式计算小麦的播种量,首先要根据地力和水肥条件确定目标产量,由目标产量确定每亩穗数,再由每亩穗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然后,根据基本苗数、品种的千粒重及发芽率、田间出苗率计算出适宜的播量。生产上常用“500克种万苗”的经验。但这因品种、种子及整地质量有偏差,所以要求按下式算出每亩播种量:每亩播种量(千克)=每亩计划苗数×千粒重(克)÷(×发芽率×田间出苗率)最后特别提醒农户,做好播后镇压环节。如果不做镇压工作,尤其是采用秸秆还田和旋耕机旋耕地块,由于耕层土壤悬松,容易造成小麦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降低产量。在小麦播种后用镇压器镇压两遍,尤其是对于秸秆还田地块,一定要在小麦播种后用镇压器多遍镇压。镇压后能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抗寒的能力。由以上文章得知,小麦播种不宜盲目扩大播种量,应根据播种期等情况合理确定播种量。本文详细介绍了各地区小麦播种量相关信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文章标签:
相关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农资招商企业
最新供求信息
最新农资招商产品
农资火爆产品大全
版权所有 WWW.3456.TV- Copy Righ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为什么我们的小麦每亩一般仅能收获500-550公斤呢?很多农民会问每亩小麦的最高产量可达到多少?2014年在河南省,漯河基地周边就有几块麦田产量突破800公斤所以好的气候条件加上肥沃的土壤,管理措施再做到位,每亩小麦产量高达800公斤是没问题的 那为什么我们的小麦每亩一般仅能收获500-550公斤呢?这就是因为小麦从播种到收获,8个月生长时期内,会出现冬季冻害春季低温倒春寒以及后期的高温干热等问题,这些制约条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要想获高产,需做好预防措施就小麦管理中,甲加由农业是怎么做的呢?针对小麦经常遇到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首先,选好麦种小麦要丰产七分种三分管,哪些环节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首先是播种环节,打好播种基础,产量才能有保障接下来就是适期适量播种,最佳播种时间应该是10月 5日到12日,播种量每亩地15-16斤,但是在相同时期,有的地方农户播种量都高达40-50斤了,这样满地都是麦子,是不会高产的播种量过大,后期 也容易发生严重倒伏对于我们种地大户来说,由于上一茬玉米收获一般会延迟10天左右,加上整地时间,因此播种时间多会安排在10月15-25日,播种量 每亩地25-30斤播种深度要把握好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播种深度3-4公分最佳播深了出土过程中消耗能量过多,容易形成弱苗,现在相当一部分麦田是因为种子播深了造成减产还特别提醒大家,要适期镇压,否则根长不好,导致麦苗不健壮
播种以后不仅要镇压,还要浇越冬水12 月中旬浇越冬水就是为了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小麦冬季抗冻能力;越冬水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冬水春用,冬天浇了越冬水,春天就不用浇太早而春季影响小麦生 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所以春天浇水早了,土壤温度上不来,就会影响小麦生长冬前浇了越冬水,春天就可以把浇水时间推迟到清明节前后 化学除草,化学除草最好的时间是年前,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因为这个时期的杂草生长量很小,根系不发达,用药少除草效果好,且不会对小麦造成药害小麦冻害不可忽视我 们常常看到小麦的叶片干枯,这就是冬季冻害造成的一进入4月份,小麦拔节期以后幼穗就开始分化,小麦的抗寒能力就明显下降温度一旦低于5摄氏度,就会 造成春季低温倒春寒80%以上的矿质营养都是在小麦返青以后吸收的,所以清明节前后追肥浇水非常关键对于这个阶段,高氮复合肥每亩用25-30斤就可 以了追肥时最好是用机械把肥料施在土壤里边,这样肥料的利用率会比较高如果洒在地表马上浇水也可以,但是肥料的利用率相对来说要低一些预防病虫害更是重中之重由于去年冬季温度较高,目前在大部分麦田均已经发现蚜虫,所以今年春天蚜虫的危害会比较严重另外一个是红蜘蛛,红蜘蛛喜欢干燥的环境,由于去年降水少,所以今年的红蜘蛛也要格外注意除此之外,就是常见的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 2012年我省赤霉病大爆发,减产幅度很大,赤霉病是一个气候性灾害秸秆虽然是宝贵的资源,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但是赤霉病菌就是寄生或 腐生在秸秆上的小麦会不会得赤霉病,关键是看抽穗开花期间,特别是抽穗期间,有没有遇到连阴雨或者连续大雾天气,如果遇到三天以上的连阴雨,或者三天以 上的大雾,小麦就会发生赤霉病 预防赤霉病最好的办法是喷杀菌剂,进行药剂预防如果喷上杀菌剂没有遇到连阴雨和大雾天气就不用管了,但是如果遇到连阴雨或者大雾天气,就要再喷一次,这样效果就非常好了,每亩能增产20%左右 河南是蚜虫高发区,所以对蚜虫的防治必须要引起农民的高度重视防治蚜虫最好的办法就是药剂拌种,如果发生蚜虫了再去打药效果就差了,所以在小麦播种时药剂拌种是防治蚜虫最好的措施
至于白粉病,这主要是小麦的密度太大造成的,后期湿度高也容易发生白粉病小麦抽穗扬花期做好一喷三防是关键经过多年观察,小麦后期脱肥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建议磷酸二氢钾不仅仅要添加,还要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多次超量添加,每亩50-100克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小麦的种植方法
小麦的种植方法
学习啦【种植】 编辑:流基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为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栽培小麦的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栽培小麦的技术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均有种植。
  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而稻米则排名第三。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面、年糕、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
  小麦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20cm。叶鞘无毛;叶舌膜质,短小;叶片平展,条状披针形,长10~20cm,宽5~10cm。穗状花序圆柱形,直立,长5~10cm,宽约1cm,穗轴每节着生1枚小穗;小穗长约10cm,含3~5小芝,两侧鹾扁,侧面向穗轴,无柄;颖卵形,近革质,中部具脊,顶端延伸成短尖头或芒;外稃扁圆形,顶端无芒或具芒;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颖果卵圆形或矩圆形,顶端具短毛,腹具纵沟,易与稃片分离。花果期7~9月。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小麦的栽培技术
  大约1万年前,农业的发明为近东地区文明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但是一直以来,考古学家对农业是如何出现的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它出现在地中海附近的一个单一地点,然后从那里向外扩散;也有人相信它有多重的独立起源。多亏来自伊朗一个早期农业地点的考古发现,使得后一观点获得了新的证据支持。
  无论农业出现了1次还是100次,科学家认为,它首次出现在肥沃月湾(从地中海延伸到伊朗的广阔地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大多数研究都主要关注肥沃月湾的西部延展区&&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和土耳其等国家。
  在那些地区进行的发掘工作表明,早在1.3万年前,当地的采集狩猎人就开始收集和种植野生的小麦、大麦和扁豆等谷类和豆类植物的种子。这种耕种出现数千年后,这些野生植物基因突变成新的人工种植物种,这样一来更便于管理和收获,也使得农耕更多产和有效。
  小麦从札格洛斯山脉到肥沃月湾西部的距离,也暗示作物栽培文明的独立起源。发现于Chogha Golan地区的具有9800年历史的种植小麦也有可能是从更远的西方引进过来的。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晋书&五行志》说:&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吴郡(今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东阳(今浙江东阳)无麦禾(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大饥。&可见四世纪初,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后,又陆续得到推广,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等省。北方人习惯于吃麦,麦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麦价大涨,刺激了麦的生产。因此,麦的栽培迅速 扩大开来。南宋庄季裕在他写的《鸡肋编》(十二世纪前期)中说:&此时一眼看去,连片的麦田,已经不亚于淮北。&这就是说,已经不亚于北方了。
  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麦的推广并不妨碍稻的栽培面积。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就说:&吴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割麦后种稻,一年两熟,稻有早晚。&后来南宋陈旉(fū肤)《农书》(1149年)和王祯《农书》(1313年)所说的也是稻麦两熟制。而且根据王祯《农书》的记载,南方对于种麦,已有相当技术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并不比北方差。
  小麦不但向南方推广,同时北方也在发展。元以前就有这样的农谚:&收麦如救火&。在生产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麦钐(sh&n扇,一种长形的镰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进,创造了用麦笼、麦钐、麦绰(一种竹篾编成的抄麦器,形状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边装有钐刃,当挥刃割麦穗时,麦穗自然落到绰里)结合成为一整套的快速收麦器。它的是这样的:麦笼安装在下面有四个小轮的木架子上,用绳系在腰部拖着走。割麦人用钐割麦穗,麦穗跟着落向绰里去,随手把绰里的麦往后倒到笼里,笼装满了以后就拉到打麦场上。据王祯《农书》的记载:&一天可以收割十亩,比南方用镰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种麦很多,是不会创造出这种快速收麦器的。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人们常说的&麦&就是小麦,当然了还有其他麦类,比如说大麦、燕麦。古代欧洲人吃麦主要还是吃大麦,直到16世纪后被小麦代替。大麦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这种世界级别饮料。世界大麦80%产量被化为啤酒,灌进人们肚子里。1斤大麦大概可以做4~5斤啤酒。啤酒的独特苦味也是加入啤酒花所造成的。
  小麦的种植技术
  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干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小麦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 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2p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 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此外,免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措施。
  2.半旱式栽培 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下湿、烂泥田厢宽170~200cm,一般为27~40cm,沟宽33~40cm,沟深27~33cm。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cm,后期18cm),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祝。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亩。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
  小麦的高产技术
  小麦一、注意选择高肥水地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要求土壤养分必须全面、充足,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选择地力高、水浇条件好的地块,要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二、注意适期晚播,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过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动。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节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有的不抗倒伏,特别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在返青至拔节前须进行一次化控处理,可喷施多效唑或麦业丰。要重施起身拔节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进穗大粒多。
  四、注意浇好灌浆水,麦黄水,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浇好灌浆水,对于增粒重,预防干热风有重要作用。天气干旱,运用麦黄水,有利于下茬套种,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结合防治病虫害,喷2~3次叶面肥,如0.2%~0.3%磷酸二氢钾,能减轻干热风危害,增产效果明显。
  五、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说优质小麦更易遭受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比常规品种发生早且重。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早防治。
  抗旱增产
  深浅轮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墒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厘米,耕后接着耙实、耧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会因土壤不实而严重失墒。实践证明,旱地小麦在3&4年时间里,遇足墒深耕一年,以后浅耕2&3年,既能达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沉土保墒的机会,是旱麦增产的重要措施。
  小麦增施肥料,以肥调水。旱地麦田要尽量多施有机肥,配方施足无机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一般地块,每亩可施有机肥千克,碳铵和过磷酸钙各50千克,并酌情配施适量钾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三四年内连续亩施标准氮肥40&60千克,磷肥50&100千克。旱地高产麦田,可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将全部肥料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其中氮肥要适当深施,磷肥浅施,以利培育冬前壮苗。
  采用镇压,减少水分蒸发。在小麦单棱期进行镇压可增加单株次生根数,提高植株的吸水能力,破坏地表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
  常见病害
  危害小麦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叶斑病等。虫害有小麦蚜虫、麦种蝇、吸浆虫、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
  防治方法
  (1)及时清理深沟大渠 开挖完善田间一套沟,排明水降暗渍,千方百计减少耕作层滞水是防止小麦湿害的主攻目标。对长期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的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冬春雨水频繁或暴雨过多,利于排渍,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与此同时搞好&三沟&配套,旱地麦或水田麦都必须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沟沟相连,条条贯通,雨停田干,明不受渍,暗不受害,提倡水浇麦大面积连片种植。
  (2)增施肥料 对湿害较重的麦田,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重施拔节孕穗肥,以肥促苗升级。冬季多增施热性有机肥,如渣草肥、猪粪、牛粪、草木灰、沟杂马、人粪尿等。化肥多施磷钾肥,利于根系发育、壮秆,减少受害。
  (3)搂锄松土散湿提温。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分蘖,培育壮苗。搂锄能促进麦苗生长,加快苗情转化,使小麦增穗、增粒而增产。
  (4)护叶防病。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发生后及时喷药防治,此外可喷施&802&助壮素、植物抗逆增产剂、迦姆丰收液肥、惠满丰、促丰宝、万家宝等。也可喷洒&植物动力2003&10ml对清水10L,隔7~10天1次,连续喷2次。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50g对清水20~30L喷施,效果好。
  小麦的防治锈病
  农业防治:a.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小麦锈病致病流行小种变化较快,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流行小种不同,因此要不断培育抗新流行小种的品种。b.调节播种期。如在陇南、陇东、川北、关中、华北等广大冬麦地区,不宜过早播种。播种越早,秋苗条锈病发生越早、越重,为当地提供了越冬菌源。因此,在保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不要早播。c.及时翻耕灭茬和中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d.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南方麦区雨水多,麦田湿度大,有利于锈病发展,加强开沟排水,可以减轻为害。e.合理、均匀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防止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增施这两种化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f.加强测报,及时喷药控病。
  小麦防治:a.药剂拌种,减少病原菌。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约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b.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锈病中心,应及时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或对水10~15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达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3倍浓度喷雾。常用药剂有:粉锈宁、速保利、广枯灵、3%广枯灵水剂。
  注意事项:在锈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若发生大流行情况下,除及时防治发病严重的麦田外,要对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施药剂防治,以控制病害进一步蔓延,减轻损失。
  防治害虫
  小麦农业防治:a.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种。在常发重病地区,对品种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发病区可低一些;b.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c.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可减轻发病。例如,施肥要合理,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此外,在自生麦苗能越夏的地区,应在小麦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
  化学防治:在种植的品种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药剂防治的重点是长势好、产量高、发病较重的地区和麦田。常用药剂:a.三唑酮(粉锈宁),每亩用有效成分8克,在小麦孕穗-抽穗阶段喷洒1次,一般可控制此病的为害,并可兼治小麦锈病。在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用三唑酮拌种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各种黑穗病和秋苗期锈病。 拌种的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b.保丰宁、植保宁、复方粉锈宁等,防治效果也较好,用量用法与三唑酮相同;c.三唑醇(羟锈宁),其施用方法与三唑酮相同,用药量减少一半;d.硫制剂,如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胶体硫2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每亩0.5千克,这些药一般需喷2次以上,每次间隔7天左右,开始喷药的时间也应提早一些。
  注意事项:在白粉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若整株叶、茎、穗大部分都发病的情况下,喷药基本无效果,主要依靠品种本身的抗病性控制病害,但需控制该病的扩散危害。
  腥黑穗病、全蚀病和白粉病防治
  通常采用药剂拌种不仅可防治麦类黑穗病,还可有效地控制冬前小麦锈病、全蚀病、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减少越冬菌量。
  (1)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发生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按麦种重量的0.5%的药量干拌(即每亩 40克 ,拌小麦 8公斤 左右),防治小麦腥黑穗病;也可选择6%戊唑醇(立克秀)悬浮剂一袋(10毫升),加水0.8-1斤,拌种50-70斤,或2.5%氟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按推荐剂量进行小麦种子拌种,同时可兼治秋苗锈病和白粉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20%三唑酮乳油1斤加水5斤,拌麦种500斤,可防治白粉病、叶锈病。
  (2)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区,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用全蚀净一袋(20毫升),先兑水300-500毫升,可拌20-25斤种子,拌匀后闷种6-12小时(有利于药剂发挥并杀死种子所带病菌),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
  小麦(3)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采用吡虫啉处理种子,防治传毒昆虫,控制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的发生危害,同时兼治地下害虫。
  (4)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要大力推广应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各地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适当配方的种衣剂或拌种剂,其用量一般是复配(混合)剂中单剂的有效成分与单独使用时相同。
本文已影响 人
[小麦的种植方法]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098人看了觉得好
815人看了觉得好
791人看了觉得好
【种植】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年小麦每亩产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