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三十多分,还有200多天高考,有可能逆袭110吗?精通音标翻译成单词,单词也会

  我也是这样学的,还没学会。
  励志贴   
  记号  
  日 星期一  在上一篇日志中,我预计还需要一个月才能学完第一季,事实是我比预计提前11天完成任务,因为越学越简单,第一季前二十集,每集生词在200-250左右,最后五集的生词在60-80之间,这就是我取得的进步,当然只是从词汇上来说,绝望主妇第一季,我花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共学过个生词,我知道这些学过的生词不会全部记住,因为当中肯定有不少生僻词,在这低频词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很少出现,所以,但常用词总会常出现,加上我定期复习,我认为这三个月我通过“二语习得”至少掌握了1800+个词汇。汇报完毕~  我前一篇日记似乎讲得很有道理,但一篇帖子改变了我的看法,帖子叫《一个初中毕业打工仔的英语学习经验有人感兴趣吗?》他的英语能力没法得到证明,因为他始终也不愿意“秀”出来,而且最终还太了监。但这人对语言与大脑的研究很深刻,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他说这些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如果是真的,那太厉害了。因为他琢磨出来的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与二语习得理论一致,比如“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掌握不靠记忆”这之类的观点,我记不太清楚了,你要感兴趣自己去搜帖子看看,我想说的是,他其中的一条观点解释了我在上一篇日记中提出的疑问“单独听以前学过的生词不懂,连着听,带入情景听,瞬间就懂了”。  单独听生词不懂原因是:“最小脑冲击量”不够小,足够小的情况下,单独听词语是会知道含义的。  听句子能懂单词的原因是:句子的本身给予单词更多的连接点,起了一个提示作用,举例:“从东方升起的**”,引号内的汉字有一个提示作用,可以对**的含义进行提示。  这对我学语言有什么启发呢,启发很大,在漏屋的书中也有相似的观点,各位看看便知,我一两句话说不明白,也不想说得那么明白,因为人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大概概括一下就是,语言的识别是大脑自动完成的,大脑储存的信息越多,信息结点就越多,“从东方升起的”这就是信息结点,它可以让你的语言与思维这条高速公路更加畅通,更加快速。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叫做“见多识广”。  他的另一条观点使我放弃了前一篇日记的打算,我原本打算在DH第一季学完后,不忙着继续学下一季,而是拉通听几遍,加深印象,同时练习开口。但这样显然并不是高效的方法,原因在于他的“泡妞理论。”  “泡妞”理论:在五小时内追到女孩,怎样安排时间成功率最高? 是一见面就把这五小时用完,还是每次见面只花半个小时,见面十次? 答案显而易见,对吧。所以我不打算把过多的时间花在DH第一季上面,我只拉通听一遍,然后继续收获新的知识点,前面掌握的常用词,会不断出现在新的材料里,不常用的词,忘了也无所谓,以后再说。  还有一篇帖子叫《从山沟里的小脏娃到奥运志愿者外语培训教学总监——我的外语学与教的历程》标题很长,内容很精彩,他是二语习得的倡导者,在我看来,他也是成人二语习得的成功案例,从小自学,不跟传统教学方式走,不提倡背诵,背单词,学语法,不提倡用记忆去掌握语言,他的帖子与其说是讲英语学习的方法,不如说是他个人的奋斗史,他的人生非常精彩,英语也相当棒,无论你是不是在学英语,去看看他的帖子收获会很大的。  事到如今,我从零基础开始学英语,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从迷茫开始,歪打乱撞,摸索前进,试过各种方法,耽误了不少时间,但这些时间是一定要去耽误的,不耽误怎么会知道哪种方法适合自己?前提是,你得有一颗坚韧的内心,否则很难坚持下来。在三个月前,我找到了属于我的方法,二语习得。在狂喜的同时享受孤独,直到加了漏屋群,群里的人觉悟都是比较高的,无论相不相信成人可以二语习得。  但至少都能认识到掌握语言的基本原则,至少不会认同传统死记硬背的模式。但在群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气息,这样的气息来自于那些已经明白语言学习是怎么一回事的学习者,当他们知道了语言学习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来吸收内化这门语言,却因为时间不够多,悟性不够高,他们最终还是无法学好英语的。总之,现在群里300+人,能像我一样每天都花时间去积累语言的人可能不足30个,真正像我一样收到成效的人就更少了。
  为什么成人学好英语的案例这么少呢,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在找捷径,比如:高效的背单词的方法、背单词的软件,讲解语法的视频、教程,专业的语法书,各种词汇宝典,词根记忆,左脑学习法,高效提升记忆速成法,外教,口语训练大师,各种培训班、包过班,以及这样法那样法…….  以上都是人们在寻找的“捷径”而语言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不通过大量的听力输入,是绝对不可能学好一门语言的。而目前市面上有太多的培训机构,自己不懂语言学,凭借人们对于语言学习速成的渴望,有针对性的推出各种班,卖各种材料,大赚特赚的同时,又真的帮助了多少人学好了英语?  又有多少成年人能够像我一样,老老实实的默默的听上两千个小时呢?所以能学好英语的人很少,大家都在寻找捷径的过程中迷失了,远离了语言学习的正确之道。
  这么好的帖子,支持楼主,能告诉我你的群吗?非常想加入  
  是呀  
  语言没有捷径,我记住了。  
  @兔子妈
13:45:21  这么好的帖子,支持楼主,能告诉我你的群吗?非常想加入  -----------------------------  群
  “只吃饭的话,养个人比养只狗贵不了多少,但是,人会在乎别人的看法,而狗不会,我也不会……”  很喜欢楼主这句话,很有范儿!
  “只吃饭的话,养个人比养只狗贵不了多少,但是,人会在乎别人的看法,而狗不会,我也不会……”  很喜欢楼主这句话,很有范儿!
  很多朋友在说绝望主妇学得吃力,听不懂,所以我今天就针对这个问题详细说一下,首先我并不是推荐所有人一来就直接上美剧的,针对于零基础朋友我在552楼就已经推荐过其他材料了。  在材料选择方面,很多朋友不知道怎样选择,我通过自己对语言学的了解,以及实战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材料选择模式,在此分享给大家。  首先最重要的是兴趣,自己一定要对材料感兴趣,在使用材料时,一定不能有明显的抵抗情绪,这是首要条件。然后才是难度选择问题。  如果自己的水平是2
选择什么难度的材料最好呢? 3,4,5 ?   以我的经验,不能这样单纯的对比判断,不准确,而是应该看自己能从材料中获得多少  懂点二语习得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可理解性输入i+1” 而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尽量的让这个“1”变得更多。  举例说明:  i=自己当前水平
m=材料的难度
g=自己通过材料能够获得的语言  如果i=2
g=?  大家想一想,g能是多少,1-3之间对吧?
为什么不会是0呢。因为自己的水平是2,通过剧情,通过查询单词,通过上下文猜测,你至少能习得1,最多可以习得3,因为关键还要看材料的表现形式, 与自己的学习方式,g的值,还是只有自己学了后才最清楚。下面我就做几个假设帮大家分析一下。  小明
g=1  小红
g=2  小花
g=4  小王
g=1  从以上四种学习状态,谁的效率最高?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小明,英语基础差,所以选择的材料比较简单,新概念1,通过听新概念1的对话以及文章,有不懂的地方小明就去查词典,因为新概念1的难度为2,所以小明也能很快明白,明白后继续听。学完后小明的收获是1。  小红,英语基础差,但选择的材料是难度为7的美剧,小红基本听不懂,不懂的地方通过查询,很多地方还是不懂,但十句话里面,还是有一两句是小红能够明白的,毕竟小红的当前水平是1嘛,当那些难度为2的句型,单词,对话出来后,小红通过猜测,查询,也是能够明白,所以整个美剧下来,小红的收获是2。  (前提是小红懂语言学,或者看了我这篇帖子,否则,理解力有20%不到,她能继续学下去吗?)  小花,英语基础较差,但之前通过其他材料的学习,水平为2,小花也听美剧,通过剧情猜测,查询,理解力可达50%,虽然还是很气馁,因为一般都听不懂,但小花的吸收率是最高的,她的吸收率是4  小王,英语基础较好,选择难度为7的美剧,基本上能够理解90%以上的剧情,学起来很轻松,因此能习得到的语言也是有限的,所以即便他的理解力最高,他的收获也只是1.  我以前在学美剧的时候,是小花这种状态。  i=2
刚开始  i=3
学了十多集后  i=4
学完一季后  i=5
学完三季后  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有一个方法很重要,那就是自己设立难度过滤机制  i=2的时候, 难度超过4的内容,我都是直接过滤掉,不在乎理解度,抓住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抛掉。  当你能够熟练使用这个过滤机制后,你可以选择任何感兴趣的,高难度的材料,同时高效率的吸收。因为即便材料难度再高,里面也有可以让你i+1习得的内容。这就是很多人在得知“可理解性输入i+1”后,总是找不到适合自己i+1难度的材料的原因,哪有那么多i+1的材料啊,但我们可以从i+10里面提取这些1呀。只不过剩下的9会让人煎熬,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难度过滤机制了。  我一再说,迷失的单词迷失了,相逢的单词会再相逢。只要你一直在这片英语森林里游走。  不要在意那些被你抛弃的单词,如果它真的爱你,一定会回来找你的。  而那些一辈子只见两三面的单词,不认识也就不认识,没必要花精力去搞懂它,你搞懂了它,它也不经常回来。最终你还是得忘记,关键是! 当你在照顾那些“高冷”的单词短语时,它们的绝情也许会让你心灰意冷,当你心灰意冷时,你就会忽略了那些真正爱你的,经常围绕在你身边的,你可以随时用到的单词们,它们才是你应该用心照顾的。  以上框架只是一个材料选择的抽象说明,教大家怎样为大脑提供足量i+1语音流,更复杂专业的的语言吸收机制我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找论文看。我举这个例子只是帮助你们更好的理解。语言学习在我看来是一个全方位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资源搜索能力,电脑基本安装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归纳统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有效监控进度和反馈的能力,忍受孤独的能力,还要抗嘲讽。呵呵,不是那么简单的。各位加油~
  楼主继续写,等着  
  磨耳朵  龙飞虎说过,学习语言,需要泡脑子。龙飞虎通过二语习得,六个月就能流利使用中文交流了。他针对于语言学习,还上过ted演讲,大家可以去找找,  关键词“如何在六个月内学会一门外语”。  他每天花在中文语音输入上的时间是十个小时,所以以两千小时来算,也差不多。他提到泡脑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磨耳朵~ 用英语语音流磨耳朵,这是把自己大脑里已经固化的听觉神经元从新激活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磨耳朵的语音流一定要是清晰的,高质量的,声线好的,杂音少的。可以在学习材料的同时磨耳朵,也可以单独选择材料磨耳朵。一般来说,磨耳朵需要两百小时,两百小时后,你就会发现,以前朦胧的英语在你脑袋里是那么的清晰,每一个音节你都能听明白,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这个时候听英语就会变成一种享受。所以听不清和听不懂是两回事,很多人认为自己没听懂,查了中文,再回去听,还是听不懂,为什么?因为这不是听不懂,而是听不清,遇到这种情况,继续磨耳朵吧,还没磨够。我磨耳朵的方式,就是通过美剧,反复听,精听。没有采用其他材料,现在想想,如果采用其他材料,比如有声书,那效果应该还会好很多。  另外,我不推荐各位购买龙飞虎的课程,他自己是通过他的课程学出来的吗?不是,那你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呢?他作为一个老外,在中国,可以找到here&now的环境,因为他是“爷” 很多中国人都想跟老外混,为了跟老外交流,也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成本,愿意降低自己的语速,用跟小孩子说话的方式去让老外明白。他泡在中国半年,每天十小时的可理解性输入?你去美国能做到吗?有哪个老外会对你这样好?两三句没听懂,人家就不搭理你了。所以他这套课程怎么样,自己琢磨吧。  既然说到这,我顺便教大家一招,只需要两点,就能判断,任何培训机构,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以及任何付费的教材,是不是真的可以帮助你学好英语,那就是:  1.看它是不是可以给你提供足够的语音输入。  2.这些语音输入是不是你可以理解的。
  刚听了他讲的六个月那个  
  这好也想自学英语
  谢谢你  
  @Maitalen
13:16:16  磨耳朵  另外,我不推荐各位购买龙飞虎的课程,他自己是通过他的课程学出来的吗?不是,那你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呢?他作为一个老外,在中国,可以找到here&now的环境,因为他是“爷” 很多中国人都想跟老外混,为了跟老外交流,也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成本,愿意降低自己的语速,用跟小孩子说话的方式去让老外明白。他泡在中国半年,每天十小时的可理解性输入?你去美国能做到吗?有哪个老外会对你这样好?两三句没听懂,人家就不搭理你了。所以他这套课程怎么样,自己琢磨吧。  -----------------------------  楼主,你毕竟是见识太少了。所谓可理解性输入/分级阅读/分级写作等等,实在西方早已普及多年的经典教学。美国的语文课阅读分成12年级,每个年级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水平的阅读。
漏屋在美加所学的,也只是西方成形无数年的现有体系。  美国的语言学校更是如此。
我不妨告诉你,你这两年如果有条件在美国的语言学校学习,水平必然比现在高很多。  至于美国人有那么好吗?我的帖子中已经回答的很详细了,美国各个教会都有免费几乎一对一的英语教学和圣经学习,几乎免费的车辆接送,组织旅游。某些纽约教会居然可以做到正规有esl证书的教师常年教学,顺带管午饭。  加拿大给移民的语言学校福利更是远远超越美国。  你提到的i+1美国的语言学校是用i+1的思维来分班,组织听说读写的。你自己想想一下是什么效果!?  语言学校一个班级多个教师轮流教学,学生8-12个。无论听说读写最后都是讨论。所以很多学生是不选口语课的。  中国人还是一个因素,穷。
  就学生而言: 语言学校大多是日韩法德中东这些富裕国家的学生为主。  就教师而言:按照所有发达国家标准要读完esl, 或者tesol的硕士后,考到执照才可以做英语教师。无论你是不是natives。
所以我有三个大陆出身的朋友就在美国教英语。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没有真正合格的英语教师,只有用汉语解释英语的教师。  如果不上语言学校,那么学校的教学本质上都是i+1,教材自己先复习了,老师再讲,再做作业,做讨论,做实验,教新生,这一个过程是超级强化糅合听说读写的i+1。这里就不说美国课堂学生少,教师爱用讨论推动教学的方式了——你不会误以为美国老师说中文吧?  留学另外一个你不知道的优势是,用英语学习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这套知识架构是用英语建立,所以涉及这些知识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没有翻译。很多软件/电脑/机械/车辆知识/驾驶,我都是来了美国才接触的,所以压根不知道中文翻译是什么,所以这一片不存在汉语的干扰。  比如你很早辍学,想想如果你用纯英语的环境学习任何一门专业知识的效果。  所以无论在美国学任何专业本科的中国人,四年下来英语超越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是轻而易举的,我奚落过的北京来进修的英语系副教师多了去。  漏屋如果不在加拿大美国呆着,他能发生质变吗?就单一在中国?  你下功夫,确实不容易,希望你有一天有个机会去英语国家待上2-4年,会很不同。  祝你好运!
  学习了  
  楼主学得不错,佩服。  不过,我还是希望楼主跟大家好好说明一下,你那两年具体的用功程度。  大家现在只看到你“两年成功”了,可没看到你的“辛苦”。你不解释清楚,会误导大家的。  事实上,就你那个QQ群中的那些懒人,能学好英语?你信吗?他们只想通过听来躲避查单词、阅读、语法等辛苦而已。  我可以明确说:不把一本词典翻烂,是学不好英语的。  (解释一下:有人说,翻词典就能说英语了吗?其实,我说把词典翻烂,是指用功程度,不是说翻烂了词典,就能说英语了,更不是说听不重要)。  你那QQ群中一个家伙,学了10年英语,号称自己失败(号称传统英语教学法是失败的),要跟你学英语。我一问,结果这10年,该人既没阅读过什么英语课外书籍,也没听过什么磁带或者音频。  我真是晕倒呀!这种用功程度,能学会英语吗?  我也希望楼主在那个QQ群中多发言,让大家多用点功,而不是投机取巧。
  @zmjh-13 18:18:23  楼主学得不错,佩服。   不过,我还是希望楼主跟大家好好说明一下,你那两年具体的用功程度。   大家现在只看到你“两年成功”了,可没看到你的“辛苦”。你不解释清楚,会误导大家的。   事实上,就你那个QQ群中的那些懒人,能学好英语?你信吗?他们只想通过听来躲避查单词、阅读、语法等辛苦而已。   我可以明确说:不把一本词典翻烂,是学不好英语的。   (解释一下:有人说,翻词典就能说英语了吗?其实,我说把词典翻烂,是指用功程度,不是说翻烂了词典,就能说英语了,更不是说听不重要)。   你那QQ群中一个家伙,学了10年英语,号称自己失败(号称传统英语教学法是失败的),要跟你学英语。我一问,结果这10年,该人既没阅读过什么英语课外书籍,也没听过什么磁带或者音频。   我真是晕倒呀!这种用功程度,能学会英语吗?   我也希望楼主在那个QQ群中多发言,让大家多用点功,而不是投机取巧。  ———————————————  已经退了那个群了、每天瞎聊、不过楼主写的挺好  
  很难得的帖子
很励志的经历
  小伙子继续努力
  楼主之前的弯路正是我现在所困的!现在赶紧来试试楼主的办法
希望能见效   非常谢谢楼主的分享!
  谢谢分享,我也是四川人。大学虽说学的英语专业但是学得不好不用功现在重拾了对英语的热爱和学习的劲儿。现在正在努力中。赞一个!   
  日星期一  今天一定要来记录,因为在学习方法上有了重要的改变。我摸索出一套新的理论,结合前面的“泡妞原理”,与“最小脑冲击量”我认为之前的“少学习,多复习”这样的方法并不科学,效率也非常低,下面我详细讲讲。  暂且称这套理论为“多情节理解”  我曾经探寻语言学习方法时,翻墙到过国外某视频网站搜寻语言学习方法,看了其中一个视频,一位女士说要永久记住一个单词,必须是在不同情景下记忆三十次,当时由于对语言学的理解不够深,听了便听了,没有多作思考。  我在学习语言时,总是更喜欢学习新的材料,而不喜欢复习之前学过的材料,新鲜带给我激情,复习却让我觉得枯燥,从“情感过滤”来说,复习并不是一个高效的模式。  仔细看看小孩是怎么学习词汇的,绝对不是在同一个场景下就把词汇学会了,这一点带小孩的家长可能理解更深,人的生命可以算是一种运动,永远不能停止的运动,永远向前。(死后另说) 这样的运动方式,带给我们什么呢? 带给我们新鲜,我们永远无法活在完全相同的情境下。即便你是深度宅,你每天只上网,窗外传来的声音跟昨天不一样,你自身的状态跟昨天不一样,电脑弹出的新闻跟昨天不一样。你依然完全生活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而母语者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掌握语言的。  学习者很难做到这一点,学习者容易在重复的环境下学习单词。我要二语习得,我自然就要像母语者那样操作,而我前面的操作方法显然错了,我前面少学习,多复习。这的确是“学习界”的首选方式。但我忘了我在习得。所以作为语言习得者。我得改了。  怎样改,结合前面的“泡妞理论”“最小脑冲击量”我认为这个改变可以很合理,可以做到高效率。要谈到改变,我觉得有必要再普及一下“最小脑冲击量”, 我们在习得单词的时候,其实连同单词附带的条件也一起储存了下来,这些条件作为“信息点”有利于帮助我们记忆单词,这也就是为何,听电影的理解能力远不如看电影,因为电影剧情与情节就是我上面说的“信息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单词。就像“东方升起的**” 红太阳,对吧,“东方升起的”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点”这样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单词。一旦离开这样的条件与信息所给予的提示,会很难记起来曾经学过的单词,这是因为“最小脑冲击量”不够小,你需要一定的冲击量,来帮助你记忆这个单词,随着你对这个单词的熟练度不断提高,需求的“条件与提示”的量越来越小,最终达到“最小脑冲击量”。  所以这个“最小脑冲击量”是一个最佳的状态。而我要做的就是,尽量创造多的条件,直到不需要条件也能把单词瞬间想起来,达到“最小脑冲击量”的状态。否则你在某个情境下理解记忆的单词,突然换到另外一个情景下出现,你能瞬间反应过来吗?反应不过来就听不懂了。这便是为何,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情境下记忆单词,而不是在同样的情境下反复复习。  这种理论,是基于“自然习得”可理解性输入下的单词记忆理论,不适用于死记硬背单词,死记硬背不需要情景,背会了就是会了,误区在于“不会用” 表现在:在一个句子中,能够听懂每个单词,却理解不到整句话的含义,自己也无法用这些背会的单词组织出来地道的语言。(以上前提是假设背会的单词不会忘的情况下,算上遗忘就更惨了,总之背单词是死路一条。)  而自然习得必然需要情景,单一的情景却又带来局限,所以最好的方法无疑是在多情节下理解性输入,narrow input。  总结:因为本人遵循二语习得原理,所以一切战术均以母语者的学习方式为主。能遵循的就遵循,不能遵循的,尽量遵循。绝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坚信“多情节理解”是自然之道,结合“泡妞理论”,以相同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效率。
  @zmjh-13 18:18:23  楼主学得不错,佩服。  不过,我还是希望楼主跟大家好好说明一下,你那两年具体的用功程度。  大家现在只看到你“两年成功”了,可没看到你的“辛苦”。你不解释清楚,会误导大家的。  事实上,就你那个QQ群中的那些懒人,能学好英语?你信吗?他们只想通过听来躲避查单词、
、语法等辛苦而已。  我可以明确说:不把一本词典翻烂,是学不好英语的。  (解释一下:有人说,翻词典就能说英语了......  -----------------------------  呵呵,看LZ的帖子居然看到你,你既然都来这里,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对,我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学习英语学习了10年,我没看多少课外书,没听多少磁带,对,我承认,但我想问你一句:“你没在中国读过书?你没当过中国的学生吗?”你不知道我们除了英语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吗? 我扪心自问老师让做题,写作业,背单词,我全部照做,10年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英语好吗?在英语上使用的时间每天超过1个小时,10年你觉得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没有LZ 2年学习英语的时间多?你说我不用功?你哪只眼睛看见我没用功学习,我语言天赋不算高我自己知道,我应试高考也就考了120+我知道不算什么,但我觉得应试教育学习英语的方法错了你居然觉得是我不用功造成的,我觉得你根本没有理性的思维,我看你QQ资料47岁了吧,你经常在群里面给大家大泼冷水,我很少在群里聊, 学校没有让我们大量的听力输入,我们听力输入的时间少的可怜,你觉得是我们自己生下来就应该知道学英语原来应该大量听力输入吗?
我本来不是对你很反感,但你偏偏以一种高傲的姿态来教育群里面的各位朋友。当然你群里面发表的部分理论是正确的,但有的理论以我之浅见不敢恭维。你说学好英语是阅读领先,你觉得应试教育10年来阅读量很少?(有图)你说英语口语不重要,因为在中国没有人和你说英语,我就呵呵了(有图)...你自称学英语30年了,我说请你发一段音频让我们听听学了30年的人的英语怎么样,你怂了,然后你居然退群了! 我醉了,当然,更醉的是你居然马上用了个申请一年的小号又加群了(看图),然后都不带掩饰的又开始发表你的言论,觉得传统教育没问题,条条大道通罗马,对,你可以走路去罗马,但我们如果有飞机,为什么不坐飞机呢?
你就偏偏觉得我们走路没问题,该用这种走路的办法,你觉得我们走路不用功。呵呵 ,你的神逻辑如此强大,晚辈我五体投地。后来你又开始发你的英语词典,好吧,你发就发呗,那么旧了你偏说是新的,刚买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你这么说(图)也许你觉得这样显得你厉害,然后最让我忍不了的是群里有个朋友在用电子辞典学习,发了一个电子词典的图,你就开炮了!(图)说人家搞推销,人家在群里面呆得好像比你久,偶尔出来交流一下,被你说是骗子(图),关键别人是女娃娃一个,硬生生被你逼退群了。  也许你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你在群里面说你接待过多少外国专家,你哪个哪个朋友有个多大的别墅,你学了多少种语言,你多么多么的牛B,但为什么请你发一段音频你马上就怂了?
我喜欢牛B的人,但我不喜欢装X的人,年过半百喜欢吹牛B的人我见过很多,不巧觉得你也是其中一个....                        最后和你说一句,别再来小号了。
  我也想准备学英语,等我学好了,我也来这里讲讲我的故事!  
  日 星期三  原典法。  今天才知道这个论坛,群里面有朋友再谈论,所以我去看了看。下了一本免费的PDF《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读了一下。感觉不错  首先,原典法讲究的是聆听,以听力输入为主,也认为把耳朵打通很重要,同时,书上也给出了很多成功案例。都是作者徐老师自己的学生。  看完这本书以及论坛的一些讨论贴之后,感觉非常好,因为原典的存在,更加坚定了我对这套学习模式的信心。  徐老师通过大量研究,把语言习得机制讲得很透彻,看完了那本书就会知道:为什么背单词没用 为什么学习语法不能帮助提高听力与口语能力,听力输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短期记忆是怎样通过语音回路加工成为语言记忆的,为什么聆听是最重要的环节......  如果说漏屋老师把语言学普及得最全面,徐老师就是把语言学讲得最深刻。  但徐老师这本《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并不好读,据多名网友反映,此书写得太复杂、太学术了,看不下去。 幸亏我在接触到原典法之前研究过语言学,也有了这么长时间的实践,没觉得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而且很多地方还能找到共鸣,虽然知道大脑在不停的加工语音流,但不知道它具体是怎么玩的,在看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哦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难怪..... 哦 怪不得我在听的时候有这种感觉 原来是因为......  总之,对于我这种迫切想把英语学好的屌丝,此书我读得很嗨。  在科学性这方面,在“道”这层面,原典是没有问题的 but......  具体到方法、具体实战战术。我就不确定了。我分析了一下:徐老师提出了一个321X概念,  3裸听三遍,  2看两遍,  1裸听一遍,  x自己看着办,  可以再看一遍,可以再听一遍,也可以读一遍。  我这么久以来,采用的方法是:边看边听2-3遍 裸听3遍 (我前面的帖子有写)  按我自己的方法来,效果不错,那要不要按照徐老师的方法来呢。徐老师不认同可理解性输入,认为不管听不听得懂,都应该听,让语音流大量的刺激大脑听觉神经。这也是为什么321x,首先要听三遍的原因。而且原典法推崇的是听经典有声书。我现在美剧听得挺好的,要不要换有声书呢 ......  绝望主妇三季听完再说吧。
  @Maitalen 请问可以在你的指导下学习吗
  励志!  
  @Tom_LN
11:53:00  @zmjh-  楼主学得不错,佩服。  不过,我还是希望楼主跟大家好好说明一下,你那两年具体的用功程度。  大家现在只看到你“两年成功”了,可没看到你的“辛苦”。你不解释清楚,会误导大家的。  事实上,就你那个QQ群中的那些懒人,能学好英语?你信吗?他们只想通过听来躲避查单词、阅读、语法等辛苦而已。  我可以明确说:不把一本词典翻烂,是学不好英语的。  (...  —————————————————  吐槽的好,差点被那个人误导了----有点不想来这里看帖了。  
  好长的励志贴啊!感觉都消化不了!不过会跟进的!加油!
  很好,请继续分享  
请告诉我你的qq
我也是绵阳的
读书时干得兼职跟你的工作经历十分相似
  日 星期一  绝望主妇学到第二季15集来了,并且还全部复习了一遍,相当于两天一集,我感觉自己到了一个“平台期”,所以感觉奇差,近两个月以来感觉不到进步,这是我学习英语以来,第一个平台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渡过去,真的很难熬。到时候渡过去了再来汇报。  今天我要记录一下我对语言学习的理解,“我们都在学英语,你是在学语言还是在学知识”。  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英语学习路上的分水岭。下面我详细说明,英语语言学习者与英语知识学习者的区别。  语言学习者:以英语这门语言为主要学习目标,追求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目标参照母语者,比如我本人自学三年的话,我的目标应该是语言组织能力的运用自如,超过三岁母语者,参加语言能力测试得高分(不经培训),比如雅思托福。  知识学习者:追求词汇量与专业性的英语知识,并不在乎大脑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追求新闻报刊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这种学习者的特点是,词汇量广,阅读能力强,听说却占下风,其语言组织能力远远不如三岁母语者。参加语言能力测试得低分(不经培训),雅思托福。  我认为,英语知识学习者是传统语法翻译法学习的受害者,一般人过了四六级就没有继续学下去了,完全谈不上语言能力,而很多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继续刻苦的学习,学到后期,可以说阅读能力极高,语言能力却不见长进,我遇到很多这样的案例,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1. 漏屋群里的有一位朋友,去澳大利亚留学之前,雅思6.0分。在澳大利亚学习六年,期间不断学习英语,六年后雅思6.5分。他说到了澳大利亚,学的东西都比较专业,自然没有时间去学什么语言,都学知识了。  2. 钟琬婷,初三年级的小女生拿到雅思综合分8.5(满分9分),其中阅读、听力、口语单科都获得了满分。琬婷的成绩是迄今在全国出现的最高分。这个小女孩从零基础到8.5分一共才学了六年。  对比性很强的两个案例,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结合你身边的例子,你是更愿意学习语言还是英语知识?是先学习知识再想办法提高语言,还是先学习语言再以语言为载体来获得知识更靠谱?话说回来,后者恰好是母语者的学习方式。
  语言学习的确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现在看到以前记录的日记,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初的煎熬。因为当时到了一个“平台期”,也有人称之为瓶颈,是非常让人绝望的,我也看到很多人在这里选择放弃。  我没有看到任何学术资料证实平台期的存在。但我却真真实实的能感觉到。根据我现在的经验来看,平台期不止一个,会有很多个不同阶段的平台期,水平越高,平台期越难以渡过。我当初是大概三个月没有感到任何进步。而且还是在平均每天三小时的听力输入下,所以很难熬。可想而知,那些每天只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听力输入的朋友,或者根本没有听力输入的朋友,他们的平台期,会耗时多久,才能渡过呢。  遇到平台期,不要怕,保持输入量,或者增加输入量,用时间换空间,一定能安全度过的,不要怀疑自己的大脑,只要你持续提供听力输入,他就在不停的成长,看不到进步是正常的。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我就是大概在写了上面那篇日志的一个月后,发现自己突然能够听懂好多,让我惊喜了半天。  所以,在路上的朋友,不要灰心。坚定你的意志,为什么在中国,英语好的人那么少呢,首先绝大多数人是因为走了弯路,所以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十年几十年……而在正确道路上前进的人,因为没有经验,没有前辈指导,不知道平台期是怎么回事。所以一遇到平台期,就傻眼了,最终选择了“捷径”当发现“捷径”是一条死路后,因为失去了动力,便从此放弃了英语。
  楼主有时间多多更新啊,每天都来刷新,为我好这些迷茫的人指点迷津  
  @zmjh2012
18:18:23  楼主学得不错,佩服。  不过,我还是希望楼主跟大家好好说明一下,你那两年具体的用功程度。  大家现在只看到你“两年成功”了,可没看到你的“辛苦”。你不解释清楚,会误导大家的。  事实上,就你那个QQ群中的那些懒人,能学好英语?你信吗?他们只想通过听来躲避查单词、
、语法等辛苦而已。  我可以明确说:不把一本词典翻烂,是学不好英语的。  (解释一下:有人说,翻词典就能说英语了......  -----------------------------  @Tom_LN
11:53:49  呵呵,看LZ的帖子居然看到你,你既然都来这里,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对,我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学习英语学习了10年,我没看多少课外书,没听多少磁带,对,我承认,但我想问你一句:“你没在中国读过书?你没当过中国的学生吗?”你不知道我们除了英语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吗? 我扪心自问老师让做题,写作业,背单词,我全部照做,10年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英语好吗?在英语上使用的时间每天超过1个小时,10年你觉得我花在英......  -----------------------------  必须赞一个,早就不想鸟他了!不知道是哪种心理,加群就是去砸场子的么?
  在哪可以找到《从山沟里的小脏娃到奥运志愿者…》这个帖子呀?  
  可以简单的
指导指导方法吗?  
  还在更新吗?  
  @人生如博弈
17:01:00  @zmjh-  楼主学得不错,佩服。  不过,我还是希望楼主跟大家好好说明一下,你那两年具体的用功程度。  大家现在只看到你“两年成功”了,可没看到你的“辛苦”。你不解释清楚,会误导大家的。  事实上,就你那个QQ群中的那些懒人,能学好英语?你信吗?他们只想通过听来躲避查单词、阅读、语法等辛苦而已。  我可以明确说:不把一本词典翻烂,是学不好英语的。  (  —————————————————  说了这么多
方法在哪里?  
  @Maitalen
11:49:08  语言学习的确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现在看到以前记录的
,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初的煎熬。因为当时到了一个“平台期”,也有人称之为瓶颈,是非常让人绝望的,我也看到很多人在这里选择放弃。  我没有看到任何学术资料证实平台期的存在。但我却真真实实的能感觉到。根据我现在的经验来看,平台期不止一个,会有很多个不同阶段的平台期,水平越高,平台期越难以渡过。我当初是大概三个月没有感到任何进步。而且还......  -----------------------------  好样的。
  别吹牛吧!  按照你这样学两年能学会?哄小朋友呢!  好的方法有,你这样的方法,我也只能是呵呵!不要以为发音好就怎么样了,这简直就是疯狂英语闹的笑话!  年轻人,谦虚点,这里高手如云!  如果你真的很努力,我是佩服的,但是你说什么方法,就请认真看看上面高手的帖子吧!
  无意中看到,加油
  好励志,值得学习
  太励志了,崇拜!
  @Maitalen
16:10:30  离开那家咖啡厅后(成都),回到了绵阳,因为喜欢玩游戏,就去找了一份游戏代练工作,玩完美世界韩服,抓蛋。 每个月一千五不到,还要熬夜,实在受不了,做了五六天,工资都没领就离开了。后来家人把我介绍到一家保安服务公司,在建设银行做保安,那时我19岁,工资九百,但是每月可以休八天,我做得还挺不错,至少银行里面的柜员姐姐们挺喜欢我的,因为我会经常帮她们出去买吃的,有零钱她们就会让我揣着,偶尔还会剩一......  -----------------------------  老弟还是绵阳的啊!老乡呢!
  写得很有感悟,  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 这个剧可以?
  看到之后还是很有启发的。顶起
  @Maitalen
14:29:02  日 星期五  我进了一个漏屋群,偶然找到的,里面漏屋的忠实粉丝并不多,或者说,还有很多人反对二语习得,反对英文思维。其实这也不错,多一些观点总是好事。因为我是漏屋的忠实追随者,我又在采用“二语习得”理论进行英语学习,或许比群内所有人都认真吧,不知怎么的,进去前三天就混了一个管理员。这两天在群里的确学到了新东西,听了“反对派”的发言,自己也思考过。得出了对语言学习新的认识。  ......  -----------------------------  看到楼主的贴感到很亲切,我也是在看绝望的主妇学英语的,我用的是一个软件,叫能飞学英语,这个软件还是挺强大的,里面有提到楼主的二语习得,只是我没有楼主那么有毅力,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有放弃一段时间,然后又去学,然后又重复这样子,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有时好想给自己做个计划,又怕自己不会实行,经常会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像楼主说的去找学英语的QQ群,去网上找外国朋友聊天,基本人都是印度的,感觉他们发音不很准,也有美国的,不过不是经常在线,而且我们有时差,跟他们聊没多久就感觉自己应该闭关了。楼主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一些帮助,我刚有申请加入楼主的二语习得群,要同意哦,也可以把你的建议发到我邮箱,,thx!
  @Tom_LN
11:53:49.0  呵呵,看LZ的帖子居然看到你,你既然都来这里,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对,我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学习英语学习了10年,我没看多少课外书,没听多少磁带,对,我承认,但我想问你一句:“你没在中国读过书?你没当过中国的学生吗?”你不知道我们除了英语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吗? 我扪心自问老师让做题,写作业,背单词,我全部照做,10年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英语好吗?在英语上使用的时间每天超过1个小时......    —————————————  哈哈,有意思,非常有意思,我支持,中国的英语教育狗屁不是,  
  练英语?加我qq:  
  2013年 9月 22日 星期日  如何选择材料,这应该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了,前几天给漏屋老师写了邮件,漏屋老师给我回信了,主要指出,如果不是零基础开始学,最好不要把学习过程当中的“阶段”看得太重。另外在材料的选择上,兴趣最重要,如果自己喜欢,同时也能听懂七八分,也就适合作为习得材料了。对待材料的方式比材料本身更重要。所以就一二三阶段的学习材料,根据我目前的经验,给各位朋友一些推荐。  第一阶段(Elementary启蒙期,零基础):罗塞塔石碑1-2,幼儿学前动画,English through picture1,新概念1册,赖世雄英语从头学,  第二阶段(Upper Elementary提高期 内化基本语法的阶段):English through picture2,学前动画(中小童),走遍美国,纵横美国,黑猫系列有声书,  第三阶段(Intermediate增长期 适合的原版材料越来越多): eslpod,englishpod,《老友记》,《绝望主妇》,youtube,喜欢的电影,喜欢的原版有声书,到了这个阶段,学习材料暴增,已经不是问题了,光是youtube有意思的视频你都看不过来。  第四阶段(Advanced 高级期) 尚未涉及  学习英语并不需要在意阶段问题,但如果当你和别人交流学习经验与程度的时候,有个阶段更容易让别人理解,比如我现在,单词测试7000左右,在第三阶段中期,目前正在听有声书,加上Englishpod加上youtube娱乐视频。主要以听力输入为主,结合口语输出练习,暂时还未涉及读写。
  非常赞同楼主所说!  我的多年英语学习经验告诉我:  语言
≠ 语言学  但是我们学校里面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在教学生:语言学,什么主谓宾,什么定状补,什么不定式,什么从句。  这套方法我们是前苏联传承下来的,一到学习句子先分析句子结构,而不是去理解句子。很好理解:我们在听、说、读、写中文句子时,难道我们还会去分析主谓宾吗?  这套方法害了几代英语学习者!  几年前我找的一对一外教曾经问我,你学了多少年英语?我把从初一开始到那时的年头告诉他:15年,他大眼睛好悬没掉下来,因为那时候我憋红了脸,也憋不出一句完整像样的英语句子。  楼主的英语学习方式,其实是人类习得一门语言自然的方式。  所以说很赞,希望楼主继续写下去。
  暖  
  有时候就挺茫然的
自己也是成绩不好
现在也没有目标
有想法没有钱去实现就变得很胆怯  
  @guitarmanzw
03:22:00  @Maitalen3:16:16  磨耳朵  另外,我不推荐各位购买龙飞虎的课程,他自己是通过他的课程学出来的吗?不是,那你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呢?他作为一个老外,在中国,可以找到here&now的环境,因为他是“爷”很多中国人都想跟老外混,为了跟老外交流,也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成本,愿意降低自己的语速,用跟小孩子说话的方式去让老外明白。他泡在中国半年,每天十小时的可理解性输入?  —————————————————  就是因为国情不同,我们又穷,才会想尽各种办法来学习英语嘛,通过不那么正式的学习才可以像你说的有机会去国外待上2年看看有什么不同吧,毕竟我们此时此地不可能人人都有那个条件噢  
  下面我来说说播讲类材料  English pod 语速正常,难度分级,主播声音好听 我比较喜欢,但内容不够多  ESL pod 语速很慢,难度中等,容易让人打瞌睡,最好是1.5倍速度播放  AJ Hoge 的材料比较系统,内容很多,适合耳朵打通后的朋友。但不要跟他学全身反应法,我觉得没啥用  就像我前面讲到的,任何非英语母语者使用的材料,都只能作为辅餐,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上面,主餐还是应该采用母语者自己使用的材料,在podcast这方面,我有很多推荐,但都仅限于中高级水平的朋友,入门或初级阶段的朋友还是先从入门材料开始吧。  This American Life  (通过这个podcast,能够让你了解美国文化,开眼界,长见识,每周一集,一集50分钟。)  Legal Lad   (讲解美国那些稀奇古怪的冷法律,还是挺搞笑的。对美国法律没兴趣的可以忽略。每期约5-10分钟。)  The Entrepreneurs  (收集环球新鲜创业实录,采访全球各地的创业者,介绍各种新鲜点子。无奇不有,大开眼界。)  In Our Time  (主持人Bragg和各领域的专家(宗教、历史、文学、科学等)进行的谈话节目,信息量非常大。每周一期)  Film Weekly  (喜欢电影的朋友不能错过,卫报的电影影评,内容非常有趣,点评犀利。)  The Moth | True Stories Told Live  从名字就能看出,每次一到两个故事。都是亲身经历的故事,所以很真实。而且各种口音的人都有,对提高辨音能力有很大帮助。  还有很多podcast我就不再这说了,看自己兴趣爱好,各行各业,各种兴趣都能找到相应的podcast, 天文,历史,地理,美食,宗教,情色,文学……总有一款适合你。  一般来说,podcast没有文本,其实我们也不需要文本,纯听就是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前期美剧输入积累起来的语言能力来获取新的语言能力,可理解性输入i+1,而且这种纯语音流的刺激是效率非常高的一种手段,不需要再像早期一样查生词,反复听。早期那样做是因为我们本身语言能力很差,不足以达到可理解性输入,或者说能够达到可理解性输入的量太低,但当你学完三季绝望主妇后,你可以不用查生词的听任何原版材料了,同时也能够达到高效的可理解性输入。
  @Maitalen
14:26:15  下面我来说说播讲类材料  English pod 语速正常,难度分级,
声音好听 我比较喜欢,但内容不够多  ESL pod 语速很慢,难度中等,容易让人打瞌睡,最好是1.5倍速度播放  AJ Hoge 的材料比较系统,内容很多,适合耳朵打通后的朋友。但不要跟他学全身反应法,我觉得没啥用  就像我前面讲到的,任何非英语母语者使用的材料,都只能作为辅餐,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上面,主餐还是应该采用母语者自己使......  -------------------------  请问 澳大利亚英语广播讲座 这个讲座怎么样是否可以用作第一阶段
  马克  
  楼主,如果教三年级的小朋友可以用那个零基础的方案吗?如果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请赐教!谢谢  
  @Maitalen
14:26:15  下面我来说说播讲类材料  English pod 语速正常,难度分级,
声音好听 我比较喜欢,但内容不够多  ESL pod 语速很慢,难度中等,容易让人打瞌睡,最好是1.5倍速度播放  AJ Hoge 的材料比较系统,内容很多,适合耳朵打通后的朋友。但不要跟他学全身反应法,我觉得没啥用  就像我前面讲到的,任何非英语母语者使用的材料,都只能作为辅餐,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上面,主餐还是应该采用母语者自己使......  -------------------------  @sdl-29 14:00:01  请问 澳大利亚英语广播讲座 这个讲座怎么样是否可以用作第一阶段  -----------------------------  不会觉得太难了吗? 零基础听广播,可以理解的程度很低吧
  @婉婷忘记密码
21:26:23  楼主,如果教三年级的小朋友可以用那个零基础的方案吗?如果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请赐教!谢谢  -----------------------------  三年级,十岁的小孩吗? 现在启蒙有点晚了。 小孩不能使用我上面讲的方法,那是针对成年人的,小孩应该按照幼儿英语启蒙的方法开始,所用的材料与成年人都有很大的差别。可以去 “爸妈网”看看
  在吗?零基础有什么好用的语法书呢?
  我现在也是在听新概念1,然后早上读。你认为我现在这个状态是不是太闲了,应该在此基础上在学点什么?
  @Maitalen
21:40:45.0  三年级,十岁的小孩吗? 现在启蒙有点晚了。 小孩不能使用我上面讲的方法,那是针对成年人的,小孩应该按照幼儿英语启蒙的方法开始,所用的材料与成年人都有很大的差别。可以去 “爸妈网”看看  —————————————  好的,我去看看,希望楼主多更新,每天都回来  
  那请问三周半幼儿怎么启蒙英语呢,主要看学前动画片吗(请老师具体推荐,谢谢)  
  今天在更贴之前,先回复一下大家的质疑与疑问。  1.照片差别不大,没变帅,ps过,整过容,头型变了,惊悚,戒色前戒色后  哈哈哈哈,看到各位的评论笑死我了,首先我为啥要放一张对比照片出来呢,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为了让更多的人点进来,所以镇楼图必须要有。有网友说被本人丑屌的容貌所惊吓,实在对不起,这并不是我本意。还有网友说: “没变帅,依然丑”well~ 我想突出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变化,而不是长相的变化,毕竟没有整过容。好啦,镇楼图就讲到这。  2. 文笔略叼,以至于不像是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能够写出来的帖子,这个嘛,首先感谢各位的认同,我对写作方面的认识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所以我几乎很难用到一些逼格很高的词,小四那种文字华丽,内容空洞的作品是我欣赏不来的。我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把每句话写得很顺,希望达到“reader friendly”。对于我初中文凭的事,我想说的是,我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却不是初中文化,在自学英语期间,我差不多每天都会用几个小时学习,看书,听袁腾飞课,看《晓说》,学习西方文化历史,当我英语学好了之后,更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看Quora,听国外公开课,研究语言学论文,看纪录片等,我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当我逐渐有了自学的能力,有了资源信息收集整合的能力,我就能如饥似渴的,高效的吸收知识,弥补我所缺失的文化教育。  3. 标题:“我学好了英语” 有网友质疑我这个“学好了英语” 说我要达到母语者的水平还早,“学好了英语”太狂妄。这个嘛,每个人对这个“好”的定义不一样,我所谓的“好”是一个什么定义呢,能够“好”到改变我的生活,就够了。 我现在能够使用英语流利交流,能够无压力看懂非专业类的美剧电影,能够在Quora、wikipedia上自如的获取信息,有什么不懂的上Google学术看文献,听ted,听新闻,听小说,听老外在YouTube上瞎侃,都没什么问题。我觉得这就是学“好”了, 够用了。 It’s enough, 至于什么高深的语法,罕见的专业词汇,我当然也有不认识的,还需要继续学习,但这一两年都在忙事业,几乎没时间学习了,以后闲下来了后还是会继续学习的,我已经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停不下来了,会活到老,学到老。  4. 我所学的时间超过我所称的2000小时, 有网友给我算了一笔账,不知道是因为逻辑错误,还是推理错误,或者是认知错误,反正我是没看明白,我为什么说2000小时就能把英语学到一个流利交流的程度呢,因为三点:1.国外大学的实验数据。 2.我的经验,我所见到的各种案例。 3.我自己所花的时间。根据这三点,我觉得2000小时还是比较靠谱的,也许会多点,00,都有可能,这个就没办法详细精确了,毕竟是回忆,只能说个大概。对了,我前几天才又了解了一个二语习得的案例,大家可以搜索“少林修女”去看她的优酷视频,她的学习方法跟我几乎是一样的。师姐呀……  5. 我是“英语文盲”我只能听说,不能读写,,,,, 这个真的很冤枉,因为中文是象形文字的原因,所以中国人必须要通过阅读学习认字。但英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希腊语,日语,韩语,这些语言都是拼音文字呀大哥们, 通过一定的phonics训练就能把语音信号转化为文字,这是一个语音解码,编码的加工程序,而且在国内的英语教育行业里,也算是一个非常成熟读写教育模式了。 哎,也怪我,我是想按照我自己的学习流程来讲解,顺带普及一下语言学常识,所以我还没有讲到“大脑在阅读时的工作机制”,以至于被不知的网友质疑,我的错。不过话说回来,初学者有这些疑问还能原谅,如果说学了几年英语,连象形文字,拼音文字都傻傻分不清楚的话……. 我就不多说了。  6. 在中国不可能有二语习得的“环境” 其实是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来营造一个“环境”。 当初在看漏屋老师的帖子时,那些人就在质疑漏屋老师,说在中国没这种可能。我只能说悟性这个东西,也是一种天赋。为什么你找不到,我就能找到呢?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 悟性。 这不是在贬低悟性低的人,因为人各有所长,也许我的悟性稍微高一点,但我的情商就低一点点,我比你长得丑那么一点点,你比我聪明一点点,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所以悟性低的朋友,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帮道理。(其实已经帮到很多人了)见下图:
  @tinawow 47楼
23:03  @Maitalen
22:14:53  现在那家培训机构已经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了,我英语学好后没有去他们那,而是去了一个更专业的机构。这些都是后话。我先来说一下我当时具体是怎样学的吧。  当时的我已经意识到,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听力输入,如果没有足量有效的听力输入,是不可能学好这门语言的,人类使用语言的时间无从追溯,从进化论来讲,几百万年肯定有,从神创论来讲,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而文字呢,只有几千年的
。语言是用来交流......  ------……  -----------------------------  乔木斯基的理论是转换生成语法,最新的理论叫最简方案,刺激反应是布龙菲尔德提出的  
  @胖胖的狗熊 61楼
01:01  @Maitalen
10:48:15.0  新概念比较无趣(根据情感过滤机构假设,学习不感兴趣材料的效率会很低),而这是零基础的成年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简单的材料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材料又太难,所以当两者不能兼得时,我们必须从“感兴趣”与“可理解”之间选一个,而我一般会选择“感兴趣”。因为一个材料我不感兴趣,我就学不下去,有些我感兴趣的材料,虽然难度比较高,但我也有办法达到可理解性输入。这点我的学习日记上都有详细记录,马上贴上来。  —————————————  楼主……  -----------------------------  情感过滤假说,输入假说,学习习得假说,监控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这是在推销吗这是在推销吗????!!!  
  在百度贴吧也看到你  
  @月亮是我捏弯滴
22:42:05.0  那个视频什么都没有?不知道别人能看见吗?   —————————————  可以听的、是音频,  
  今天我想谈一下phonics  Phonics is a method for teaching reading and writ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y developing learners' phonemic awareness—the ability to hear, identify, and manipulate phonemes—in order to teach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se sounds and the spelling patterns (graphemes) that represent them.  这是wikipedia对phonics的解释。  漏屋老师在他的书中把phonics(自然拼读法)和whole language (整体识别法)普及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在这里赘述,我只想讲一些我自己的认识。  我们原先用传统方法学习英语的时候,因为几乎没有听力输入,所以只有通过音标来确定单词的发音,而在阅读的时候,因为大脑里面没有声音,所以只能通过whole language的方式来辨别出单词的含义。这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学习模式,因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大脑里面都是有声音存在的,比如你现在在看我这篇帖子,你大脑里面也是有声音的,对吗? 如果你的母语是普通话,那这声音就是普通话,如果你平时说的方言,那这声音就是方言。所以阅读与写作都是跟大脑里面的语音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大量的听力输入作为基础,纯粹通过whole language的识别方式来阅读,无论是速度还是理解度,都会大打折扣。  “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 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阅读的定义是按说出的语言的声音规律进行图象材料的解码,而该语言的声音在阅读开始前就应该已经掌握了。换句话说,阅读是通过图形符号再回到声音说话。简而言之,含义是存在于说的语言的声音里面。掌握一个语言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必须先能说一个语言。” ——世界著名语言教育家
Pimsleur  既然是象形文字的汉字在读写过程中都离不开语音的解码编码过程,作为拼音文字的英语,就更是如此了。所以我认为读写能力锻炼的本质还是听力输入。  首先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我从未进行过任何大量的阅读训练,但我现在依然可以阅读Wikipedia、Quora上的内容,也经常阅读twitter上我关注的人的动态,看他们的Facebook,《五十度灰》这种畅销小说就更不是问题了,总之我能听懂的,一定能看懂。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看不懂的生词,那不是因为阅读能力差,而是因为这是生词。生词总会有的,但在词频结构序列上,使用频率在一万以后的生词都不会影响阅读了,而且通过上下文与背景知识,即便是生词也能猜个大概。  其次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无论是以前在其他培训机构见到的小孩,还是现在我们自己的小孩,在经过一段时期的phonics训练之后,都能无障碍的阅读符合她们年龄阶段的故事书。即便是她们不认识的单词,也能读出来。 通过phonics解码声音,比通过phonics编码文字容易简单得多。  而怎样练习写作能力呢,首先大脑里面一定要有声音,也就是大量的听力输入。然后结合phonics训练写作输出,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单词不符合phonics拼写规则的情况(大概有20%的单词不符合phonics拼写规律)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记忆这些不规则的phonics拼写规则了,但在写作时,大脑里面一定要有声音,这是一个生物现象。是大自然的规律。  所以当看到有人说,你只能听说,不会读写,你是文盲的时候,我只能苦笑,但我也能理解,因为这是一个普遍认知错误,我们在跟家长接触沟通的时候,也会经常遇到家长会有这类似同样的问题,毕竟中文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以学习中文文字的经验来评判学习英文文字的方法,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大家的认知。
  日 星期三  通过原典法学习有声书已经快两个月了,最开始听的是原典论坛推荐的《飘》,听了两天觉得理解度较低,就听不下去了,虽然他们说最适合原典法的材料是那些自己能理解20%左右的材料,但我还是喜欢理解度在80%左右的材料。所以我就选择了《公主日记》,觉得非常适合我,语速跟美剧比起来要慢很多,而且朗读者安妮海瑟薇的声音简直太好听了。所以我很愉快的就听了两遍。(我没有按照321X的步奏来,因为我总是喜欢听新鲜的东西,刚开始听绝望主妇的时候,五六遍下来虽然再也不会忘,但却再也不想听了)  后来我又听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小王子》《谁动了我的奶酪》,要说效果吧,看不出来,但毕竟只听了两个月,现在正在听《苏菲的世界》。 听完了再来记录吧。   星期天  今天非常高兴,在我们本地英语群加了一个英语专业的朋友,跟他聊过之后,他说我的口语比他绝大多数同学都要好,不相信我只学了那么短的时间。真是太高兴了,看来这一年多没白学啊,以前我都是自己练习口语输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得怎么样,今天是第一次跟人用英语聊天,而且一聊就是三个小时。这种感觉太爽了~~ 看来走二语习得这条路,真是我明智的选择啊!  上次写日记时,我正在听《苏菲的世界》 结果没有听完,一是不太感兴趣,二是考虑到narrow input,所以还是听典友们推荐的《哈利波特》好了,毕竟《哈利波特》是一个系列,很容易达到narrow input的效果。目前听得还比较顺,自己对故事也比较感兴趣。  通过词频统计,哈利波特七本的总字数是1122208,不同的词汇是22172,我之前学过的绝望主妇,三季不同词汇是9000(都是还原为原型后的数据),虽然这9000词汇我不可能都达到了最小脑冲击的状态,(部分词汇出现频率很低)但出现在情境之中还是很容易理解的,通过词频统计,可以分辨出材料的难度,可以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所听的材料,从而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Maitalen
18:52:12  日 星期三  通过原典法学习有声书已经快两个月了,最开始听的是原典论坛推荐的《飘》,听了两天觉得理解度较低,就听不下去了,虽然他们说最适合原典法的材料是那些自己能理解20%左右的材料,但我还是喜欢理解度在80%左右的材料。所以我就选择了《公主
》,觉得非常适合我,语速跟美剧比起来要慢很多,而且朗读者安妮海瑟薇的声音简直太好听了。所以我很愉快的就听了两遍。(我没有按照321X的步......  -----------------------------  期待更新。。
  期待更新。。。。。。。。。。。
  为什么词频统计很重要呢?因为zipf定律。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  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  80%的用户只使用20%的功能……  20%的用户贡献了80%的访问量……  你知道我在说“二八原则”是的,没错!  zipf定律就是词频结构里的二八原则,1932年,哈佛大学的语言学专家Zipf在研究英文单词出现的频率时,发现在英语单词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被经常使用,而绝大多数词很少被使用.  根据这个定律,相逢的单词会再相逢,所以完全不用担心那些单词学了会忘,只要你一直学下去,高频词汇就会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语境下反复出现刺激你的大脑。  还记得我前面说过吗?一个单词只要在不同的情景下出现30次,你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以此看来,先掌握高频词汇无疑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如果你的词汇量在3000左右,你在通过美剧学英语,其中一集,出现了80个生词,  有20个生词是排在词频结构的7000以后,  有10个单词排在词频结构的10000以后,  还剩50个单词是在之间的。  如果你掌握了以上信息,你是不是应该更关注那50个较高频率的单词呢?   如果你遇到一个频率在7000以后的生词,大概理解一下就行了  如果你遇到一个频率在10000以后的生词,甚至可以直接忽略  这就是词频统计的用处之一,因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全方位的、有机的、朦胧的、难以监控的,但有了词频统计助阵,会让你的习得过程稍微清晰一点,不那么迷茫。  试想,你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句子,里面有一个难以理解的生词,你查了半天才搞明白,勉强能够理解。但是...... 这个词在一年之内再也没有出现。 你下一次再遇见它的时候,早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更不用说建立什么语音思维了。  单词若只如初见,陌路相逢无旧念!  是不是有点悲凉的赶脚?  仅仅是一个单词都能耽误我们时间,扰乱我们心绪,那要是长期这样不加分辨的学下去,会造成多大的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呢?  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做多了这样的无用功,导致了低效率,最终导致了那么多人放弃了英语。  所以,细节决定成败。  词频统计还有一大用之处就是,可以监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你可以把自己所学过的全部材料的文本汇集在一起,做一个词频统计。 哪些词汇出现了多少次,自己大概掌握了多少词汇量,一目了然。  而且也可以根据词频统计做学习计划,比如我就曾经统计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词频结构。 太难!马上删了,继续搜寻适合我的材料。  我前面谈到的:“我可以采用任何难度的材料,并且达到可理解性输入。只要我拥有一套生词过滤机制。 ”  其实这个生词过滤机制,就是把哪些难以理解的俚语,那些罕见的生词给过滤掉。 从而高效的掌握哪些高频词汇。  这套过滤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词频统计来助阵的。因为对于我们不熟悉的生词,我们自己是没法判断它的使用频率的,尤其是没法判断它在当前材料中的使用频率。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你细心思考,就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值得注意。语言习得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像我前面说的一样,需要集合各方面的能力,资源搜索,信息获取,判断是非,软件安装,音频切割,视频转码,还要经过各种试错,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习得系统。  所以并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听就是了。  听的时候你还要考虑到是不是可理解的,是否应该查生词,怎样查生词,英英双解还是查中文意思,是否属于狭窄输入,兴趣程度如何,口音是不是适合学习。先听在看还是先看在听,先听再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先看再听又是基于什么原理,什么时候先看再听,什么时候先听再看,听新闻材料与生活类材料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可以阅读?阅读什么类型的题材最好? 用什么软件以及什么方式来阅读?  以上问题我在帖子里详细说了一部分,其他没谈到的,慢慢来吧。
  楼主,怎么知道一个新学的词属于哪个频率呢?
  GOME ON
  好帖子,绝对要顶一个,真真的自己的摸爬滚打的经历,不同于之前看到那些帖子。上了宝贵的一课,受益匪浅。
  学习了。
  @Maitalen
17:49:40  今天我想谈一下phonics  Phonics is a method for teaching reading and writ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y developing learners' phonemic awareness—the ability to hear, identify, and manipulate phonemes—in order to teach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se sounds and the spelling patterns (graphemes) that represent them.  这是wikipedia对phonics的解释。  漏屋老师在他的书中把phonics(自然......  -----------------------------  楼主,看了你的帖子让我受益匪浅,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还是很难脱口而出,方法完全错了。以前也质疑过从小到大老师的英语教学方法,甚至都觉得其实我们老师水平也不咋地,但一直都没找到更好的方法,今天看到你的帖子,让我受益匪浅,谢谢。另外一个可以加个QQ向你咨询一下怎样翻墙上国外的网站?
  其实我也想学,就是听的不会读,发不出音来  
  @Maitalen
00:15:07  为什么词频统计很重要呢?因为zipf定律。  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  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  80%的用户只使用20%的功能……  20%的用户贡献了80%的访问量……  你知道我在说“二八原则”是的,没错!  zipf定律就是词频结构里的二八原则,1932年,哈佛大学的语言学专家Zipf在研究英文单词出现的频率时,发现在英语单词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被经常使用,而绝大多数词很少被使用.  根据这个定......  -----------------------------  楼主可以加你QQ吗,My QQ is .
  楼主的励志贴,又燃起了我学习英文的兴趣。
  楼主更新吧 我每天来这等更新呀
  励志篇,没有广告,好样的。
   星期六  《Harry Potter》听了三本,并不打算继续往下听了。  通过这几个月有声书的洗礼,我感觉进步很明显,以前不敢尝试的原版材料现在都可以听了。对我来说,就像储藏着人类文明与知识宝藏的大门就在我面前,而我手里有钥匙。所以像HP这种娱乐性比较强的小说, 还是先放一边去,是时候用语言来学习知识了。  很久没在外面吃东西了,因为贵,吃不起。今天一大早起来,出门奢侈了一次,吃了碗炸酱面,还加了个蛋。 算是犒劳自己,因为我感觉学到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可以告别第三阶段了,所以今天也打算在此记一笔,总结一下自己是怎么一路走来的。  第一阶段,新概念,走遍美国,罗塞塔石碑
建立基本英文思维  第二阶段,ETP,罗塞塔石碑,老友记,绝望主妇 AJ hoge, English pod 内化语法,词汇增长。  第三阶段,绝望主妇,以及很多有声书  前面的学习过程都记录得非常详细,就不赘述了,今天主要记录一下自己是怎样通过有声书学习的吧。  学习有声书,要有文本与音频,网上都有,能不能找到看自己的资源搜索能力怎么样了。实在没办法,可以上淘宝买。节约时间嘛,时间也是成本。用少量的金钱换取大量的时间,非常值。  你还需要一个插卡小音箱,我一直不推荐用手机听英语,因为在我看来,太业余了,真正下狠心学英语的人,怎么可能不备一个插卡小音箱呢。我自己都用坏了两个插卡小音箱,为此我非常骄傲。(其实也不是全坏了,只是按键不灵了,或是电池不给力了)。  用插卡小音箱非常方便,音效很好,公放不伤耳朵,还可以快退快进,像我现在每天听四个小时,如果戴耳机听的话,还要不要耳朵了?  文本我最早是放在电脑里的,有听不懂的部分就回来查,太麻烦,效率低,后来我发现有个叫多看的阅读软件,非常方便,于是就弄了一个平板,装了多看,把所有有声书都导入进去。可以一键取词,搜索单词,还有真人发音,非常方便,。  所有我现在的学习方法就是  1.听一遍音频  2.看一遍文本  3.再听音频  4.再听音频  第一遍听音频时,如果理解度是50-60%
第四遍听的时候可以达到80-90% 这就够了。  这一套听与阅读相结合的模式 我是非常喜欢的,我已经上瘾了,因为我本来就喜欢阅读,这一年来,我除了学英语,也在大量的看其他各类的书籍。如果你不喜欢阅读,那这套听有声书的模式也许不适合你,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呢。加油,我听书去了。
  多谢楼主分享学习经验  
  多谢楼主分享学习经验  
  大好,我现在正用这种方法,不过初学,一边走遍美国,一边单词,学习路上共勉,我必须掌握这种语言,因为我朋友都走了,否则子孙就要被淘汰,我四十岁,但我必须学好它英语。  
  M太幸运了我38岁才悟岀你的道理迟你10年  
  到了有声书这个环节,我想更深入的谈一下可理解性输入?  可理解性输入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  1.可理解  2.输入  在实战中,我们是应该是先输入,还是先理解,或是同时进行?  再往下看之前,我希望大家自己先想一下  一. 只理解不输入  就拿美剧来举例,现在不看美剧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英语能力都很差,因为他们在看字幕。所以他们做到了第一个环节,可理解。但缺乏第二个环节,可理解。  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理解,没有输入,是不成的。应试教育也是一样,大家背单词,学语法,都是基于可理解的范畴下,但输入呢?几乎没有。虽然老师也在说要多听,但具体怎样听呢,绝大多数老师没有语言学基础与实战经验,所以她们不懂是正常的。她们让学生多听,也就是多输入,但输入的内容跟平时“理解”到的内容不一致。所以两边都是无用功。  二. 只输入不理解  那只输入不理解呢,这样成不? 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只理解不输入的情况,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很多案例,但是只输入不理解,有这样的案例吗?有人会持续的输入一两千个小时的陌生语言而不去理解的吗? 我反正是没见过。所以我们只有用漏屋老师例举的阿拉伯电台,阿拉伯会议来假设这一现象。  如果给你一个收音机,里面是阿拉伯电台。你一直输入,持续不断的输入。你最终会听懂阿拉伯语吗? 不会吧 就算听个十年你也不会懂的。因为这些声音对你来说是无意义的。  以此我得出的结论,可理解,输入,缺一不可。  我们再来看看在实际母语环境中,母语者是怎样习得语言的,是先理解 先输入?还是同时进行? 据我观察发现,应该是先输入。我不认为几个月大的小孩子能够先理解到什么,她们都是先输入。先听了大量的mama baba的发音,并且记住了这些发音,然后再根据父母的反馈,慢慢意识到mama是什么意思,baba是什么意思。  儿童语言学家们研究发现,儿童有能力过滤掉自己不理解的语音信息,只保留自己能够理解到的语音信息,以帮助他们准确的抓住声音所传达的含义。而不会因为听不懂陌生的语音信息产生烦躁抵抗情绪。  我发现成年人也是一样,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的日常对话其实是有很多语法错误的,就连外景主持人在报道现场新闻时,都会有大量的语法错误,而在我们实际交流中,语法错误更是成出不穷,只是大家都不易发觉,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不在乎这些,它们只抓取它们可以理解到的那部分内容。如果你经常说英语,经常跟人用英语交流,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信息过滤机器。  但无论如何,成年人的认知能力远超儿童,所以当我们在听“陌生不懂”的语音信号时,非常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听不下去。 烦躁情绪来源于没有反馈,听不懂怎么会有反馈呢?而我们的大脑有个机制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在听一个听不懂的声音,没有反馈,大脑就会认为你在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会让你产生烦躁情绪。  儿童呢? 尤其是一两岁的母语者,对他们来说,陌生的语音刺激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因为自己的语言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不会有排斥,加上小孩子本来对什么都好奇,你跟他说十句话,只要她能理解其中一句,她也就满足了,以她们当前的认知能力来说,这点小小的反馈,够了。  所以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小孩听不懂,也不烦躁,继续听。这个时候她们就有了输入。即便是不可理解的输入,也是输入嘛。那这样的输入,对其语言发展有帮助吗?   有。  听阿拉伯电台,只有输入,没有理解,是不是做了无用功?  并不是,试想,一个输入了一年阿拉伯语音的年轻人(不可理解的输入),跟一个完全没有输入阿拉伯语音的年轻人,两人一起学英语,谁能学得更快更好?  答案是,第一个年轻人会学得更好。 我认为不可理解的输入,也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语音刻模”,这也就是为什么原典法一再强调聆听先行的重要性。徐老师要求学员要像小孩一样,静心聆听,排除干扰,规避负面情绪。这也做正是为了“语音刻模”。 要刻得一脑好模,就应该像小孩学习。  有了一脑好模,再把语音与语义建立连接,也就是再通过here&now的情景,把刻好了的模附上含义。这不就成了吗?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实战时,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自己不是小孩,就是做不到小孩那样的静心聆听,怎么办? 听了半年,没反馈,始终想理解,也不知道这模刻上没有?什么时候进行可理解连接比较合适? 这语音模,刻上了不马上与意义建立连接,时间一长又给忘了怎么办? 头疼头疼。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最终能够学好英语的人极少。因为大家没有掌握方法,所以语言学习这事,难就难在这,虽然我告诉你了多听就是,但具体怎么听,你还得摸索,没有悟性的人,摸索了半天也悟不出来个结果,最终还是学不好,这就是我发这篇帖子的意义所在,我把我的经验与方法分享给大家。  大家可以参照我的方法学习,但自己一定要动脑思考,语言习得是一个全面的有机的过程,不清楚内部机制,随便你什么方法都只能隔靴挠痒,不着要害。只有你自己动脑思考,实践行动,分析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学好这门语言。我前面不是说过二八定律吗? 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如果随随便便一个不动脑的人都能轻松学好英语,那我也就没必要学英语了。学好英语也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佩服楼主!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标翻译成单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