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对我的启发散文诗 当你老了

[原创]对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已拜读]
那是7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父亲原来是一个城市的政府干部,后来由于文革期间的极左路线而被迫害,最后被安置到辽东一个县的农村“插队落户”,我也随着父亲到了那里生活,刚到农村时,按照安置政策,我们是吃商品粮的,所以每一个月,我们都得去十多里之外的公社粮站去购粮,每到去买粮食的时候,都是我骑着自行车去,快到粮站的时候,经常看见一个衣衫凌乱,蓬头垢面的一个男人,立正站在村口的一颗大树下,手里经常是拿着一根木棍,瞪着直直的两只眼睛无神的忘着远方。有时也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手里拿着小石头在上面画着类
那是7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父亲原来是一个城市的政府干部,后来由于文革期间的极左路线而被迫害,最后被安置到辽东一个县的农村“插队落户”,我也随着父亲到了那里生活,刚到农村时,按照安置政策,我们是吃商品粮的,所以每一个月,我们都得去十多里之外的公社粮站去购粮,每到去买粮食的时候,都是我骑着自行车去,快到粮站的时候,经常看见一个衣衫凌乱,蓬头垢面的一个男人,立正站在村口的一颗大树下,手里经常是拿着一根木棍,瞪着直直的两只眼睛无神的忘着远方。有时也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手里拿着小石头在上面画着类似战壕,机枪掩体之类的图案。同去的小伙伴告诉我,他是一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退伍的一个志愿军战士,是49年参军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美国军队打过仗,是一个挺勇敢的战士,刚退伍的时候还带回来几个军功章哪,一次他所在的部队,在战斗歼灭了敌人,冲上了敌人的阵地,连长命令大家打扫战场,把敌人的尸体掩埋一下,正当他过去拖一个敌人士兵的尸体时,不想那个死人居然睁开眼睛说话了,(几位网友说不可能,因为那时的战士不见得懂得英语,但是我觉得只要是做出手势,比如指指战士的枪,然后再指指自己,那么谁会不懂得这个手势的意思哪?)要求他再给他补一枪,原来这个人还没有死!因为实在是太突然,居然把他一个已经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吓的不轻,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失眠,精神上也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症状,后来战友们把这些情况反映给指导员,就送他去后方医院疗养去了,本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他已经基本恢复了,部队就让他转业回家了,可是回来时带回来几百块钱的转业费(那时候还真的可以算一笔财产),到家之后给弄丢了,结果老病复发,精神上就又出现症状了,那时候还没有啥退养金啥的,只好靠生产队给些补助维持生活,但是部队给他留下的烙印实在是太深刻了,所以经常自己站在大树下站岗,在石头上画的是他们的战壕,现在此人该不在了吧,年代久远了,不清楚了。本文内容于
14:22:36 被斩邪剑编辑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奴性》这篇哲理散文在思想上给了你那些启发?谈谈自己的看法._百度知道培根的散文,对我们写作()有一定的启发.
旧梦失词°387
入秋了,瑟瑟秋风扫黄叶,云淡风轻精神爽.又是一年的秋天,秋雨淅沥!我独自埋头桌前,写下对这秋雨秋风秋叶的眷顾.那秋雨嘀嗒,秋风吟唱,秋叶哀鸣,但却少了那蝉的伴奏和吟唱.秋夜秋风秋雨急,秋凉秋薄秋叶黄.这是树与叶最后的惜别和缠绵,也是激情过后彼此最后的施舍、别恋和温存,依依不舍,与那秋叶挥泪而别,挥别那淡淡的忧愁,挥别那曾经彷徨思恋和相依!突然间的又感叹起这生命轮回和人生间过客匆匆,起起伏伏的不易.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忆我的外公——“新四军老战士”王金城忆 我 的 外 公 ——“新 四 军 老 战 士”王 金 城
苦 难 童 年
王金城,字佑庭。祖籍散兵镇高林大王村,1903年出生于无为严家桥王家洼子小村。6岁时,王天辅去世后,随花氏回娘家严桥惶城村,在母家亲戚的资助下艰难度日。
我外公(王金城)自幼天资聪颖,村里邻居富家人的子弟请私塾先生教书识字。他有时在墙外旁听,当先生离开时他并帮助这些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乡绅们我外公聪明好学,并免费收他和的孩子一起学习,让他做自己孩子的学范(榜样),想他来带动自己的孩子学习进步。
我外公9岁时并帮人家放牛,虽然他们母子二活比较贫困,但是外公他一有空闲时就主动向先生请教学问,直到15岁,他已学到了其他孩子在私塾所学的课程知识。( 网:www.sanwen.net )
漂 泊 上 海 滩
青时期的“佑庭”,他怀有乘风破浪之志。1918年,我外公16岁时,他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并只身一人前往大上海闯荡。在上海滩期间他当过学徒、拉过黄包车、做过印刷。后来遇到了外国洋行正招收职员(相当于现在的保安)我外公由于身材魁梧,精明能干并被洋行录用。
那时外国人对公司职员就进行上岗培训,在此洋行期间外公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了有半年多的较为正规的军事训练,并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训练技能。
可那时外国人在上海滩经常欺凌中国人,我的外公目睹了许多中国人受到外国人歧视的情形,他看不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欺辱,并辞去了银行职员的职务。(不为外国人卖力)加上当时上海滩腥风血,形势十分混乱;他也想起了自己多年的母亲,毅然告别这个已经熟悉漂泊十年的城市——上海滩。(我外公那时还不知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国家的政治形势也不甚了解,但总觉得在上海不大安全。)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09-1109-0809-0608-2007-0206-2206-1406-1206-0202-15&未通过并说 请写完再发表。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与海对我的启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