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形容久别重逢的词语老妈团聚的词

梦见和老公久别重逢团聚_百度知道当前位置: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导读: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共5篇)2015扬州中考语文正卷及答案扬州市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说明:1 本试卷共6页,计22题(包含单项选择题:第1-5题、第11题,共6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篇一:《2015扬州中考语文正卷及答案》
扬州市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1.本试卷共6页,计22题(包含单项选择题:第1-5题、第11题,共6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同时务必在试卷的装订线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毕业学校填好,在试卷第一面的右下角填好座位号。
3.所有的试题都必须在专用的“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在指定位置用0.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踌躇(chú)
挑衅(pàn)
自诩(xǔ)
茅塞顿开(sài) ....
B.颓唐(tuí)
嫉妒(jì)
呜咽(yàn)
脍炙人口(kuài) ....
C.吮吸(yǔn)
惬意(qi?)
地壳(k?)
明眸善睐(lài)
D.恬静(tián)
豁免(hu?)
愠怒(yùn)
争妍斗艳(yán)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
B.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
D.“扬州市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细心。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 )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4.下列对句子主干的提取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我市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成功举办了以“运河名城,精致扬州”为主题的城市推介会。
——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城市推介会。
B.贺知章的《咏柳》描绘了杨柳柔长的枝条和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下摇曳的迷人姿态。
——贺知章描绘枝条和新叶。
C.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是名城。
D.能够品尝到清香醇厚的龙井茶,对外国游客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龙井茶真是难得。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
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鲁迅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小说《孔乙己》《故乡》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让我们领略了对比艺术的高妙。
D.《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这一形象,集干练、智慧、仁爱于一身;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的奇遇,描述了英国统治阶层的斑斑劣迹;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辛辣的笔调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奴才嘴脸。
6.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4分)
在曲折坎坷的生命lǚ途中,在花花绿绿的喧xiāo光影下,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姿态,那就是优雅。优雅保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自若,tài然处之,不至于狼狈不kān,更不会丑态百出。
7.默写。(每空1分,共9分)
⑴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⑶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⑷千里马常有,
(韩愈《马说》)
⑸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⑹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⑺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⑻为纪念抗日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看到这则新闻,想到那些为正义捐躯的英烈,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8.语文实践活动。(8分)
⑴为右图拟一个形象的标题,并结合画面内容阐...(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述标题的含义。(5分)
标题(2分):
含义(3分):
⑵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做到语意连贯,表达得体。(3分)
波波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妈妈走过来问:“明天几点开家长会?”波波不耐烦地答道:“我哪知道?难道你没看到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吗?”意识到自己口气不对,波波忙改口道:““哦!老妈这就看。”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
“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
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
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
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⑵益两使促之
⑶使者恚,欲收悦
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1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13.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7分)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
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
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日《文汇报》,有改动)
14.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15.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
⑴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
⑵细读第⑸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
17.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百度百科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7分)
林文义 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⑴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⑵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
⑶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
⑷隔了一年,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⑸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⑹时间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⑺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
⑻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⑼又是几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了父亲。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但我发现,虽不甘愿,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时时处在自我的撕裂中。 ..
⑽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篇二:《扬州市2015年语文试题及答案》
扬州市2015年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 版)
扬州市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踌躇(chú)
挑衅(pàn)
自诩(xǔ)
茅塞顿开(sài)
B.颓唐(tuí)
嫉妒(jì)
呜咽(yàn)
脍炙人口(kuài)
C.吮吸(yǔn)
惬意(qiè)
地壳(ké)
明眸善睐(lài)
D.恬静(tián)
豁免(huò)
愠怒(yùn)
争妍斗艳(yán)
1.(2分)D。A选项中“衅”应读作xìn,“塞”应读作sè;B选项中“嫉”应读作jí,“咽”应读作yè;C选项中“吮”应读作shǔn,“壳”应读作qi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B.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扬州市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细心。
2.(2分)A。A句中的“峰回路转”,指山峰迂回,路途曲折;形容道路曲折。B句中的“忍辱负重”,指忍受屈辱,承担重任。轻重不明。C句中的“行云流水”,比喻诗文自然流畅,无拘无束。用错对象。D句中的“喋喋不休”指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多含贬义)。褒贬失当,且语义重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3.(2分)B。A句中“歌声”与“浮现”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句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句歧义,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4.下列对句子主干的提取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我市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成功举办了以“运河名城,精致扬州”为主题的城市推介会。
——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城市推介会。
B.贺知章的《咏柳》描绘了杨柳柔长的枝条和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下摇曳的迷人姿态。
——贺知章描绘枝条和新叶。
C.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是名城。
D.能够品尝到清香醇厚的龙井茶,对外国游客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龙井茶真是难得。
4.(2分)C。A句应提取为“我市举办城市推介会”;B句应提取为“《咏柳》描绘姿态”;
D 句应提取为“能够品尝龙井茶是享受”。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C.鲁迅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小说《孔乙己》《故乡》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让我们领略了对比艺术的高妙。
D.《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这一形象,集干练、智慧、仁爱于一身;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的奇遇,描述了英国统治阶层的斑斑劣迹;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辛辣的笔调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奴才嘴脸。
5.(3分)B。杜甫的《春望》侧重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6.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4分)
在曲折坎坷的生命lǚ途中,在花花绿绿的喧xiāo光影下,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姿态,那就是优雅。优雅保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自若,tài然处之,不至于狼狈不kān,更不会丑态百出。
6.(4分)旅、嚣、泰、堪(各1分)
7.默写。(每空1分,共9分)
⑴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⑷千里马常有,
(韩愈《马说》)
⑸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⑹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⑺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⑻为纪念抗日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看到这则新闻,想到那些为正义捐躯的英烈,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7.(9分)⑴不知秋思落谁家;⑵忽如一夜春风来;⑶山光悦鸟性;⑷而伯乐不常有;⑸天涯若比邻;⑹柳暗花明又一村;⑺为有源头活水来;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空1分,共9分。错、添、漏一字,该小题不得分。
8.语文实践活动。(8分)
⑴为右图拟一个形象的标题,并结合画面内容阐述标题的含义。(5分)
标题(2分):
含义(3分):
⑵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做到语意连贯,表达得体。(3分)
波波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妈妈走过来问:“明天几点开家长会?”波波不耐烦地答道:“我哪知道?难道你没看到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吗?”意识到自己口气不对,波波忙改口道:“
”妈妈笑道:“哦!老妈这就看。”
8.(8分)⑴(5分)【示例一】标题:圆梦之旅;含义:画面中,父子俩(师生二人)乘坐以书籍为帆的飞船,向着梦想境界进发。
【示例二】标题:学海无涯书作帆;含义:右图中两人驾着以书为帆的阅读之舟,向前方驶去。表明阅读给我们驶向成功的动力。
【示例三】标题:导航;含义:画面中,孩子指着明星,大人掌舵,以书为帆,驶向前方。表明孩子的阅读需要师长的正确引导。
【评分要点及说明】标题:正确理解画面内容,语言形象,各1分。含义:结合画面内容,1分;阐述标题含义,2分,意对即可。
⑵(3分)【示例一】我刚才正在看书。老师发短信通知了,你自己去看一下,好吗?
【示例二】妈,对不起。我也不清楚,你还是看一下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吧。
【评分要点及说明】要讲明“让妈妈自己去看短信通知”的意思,与妈妈后面的话连贯,1分;语气要委婉,要把反问句改为具有商量口吻的陈述句或祈使句,2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9.⑴(2分)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评分要点及说明】仅答“久别重逢”之类不得分;答“高兴”“喜悦”之类,得1分。
⑵(4分)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评分要点及说明】适当扩展情景,2分;两层情感,各1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⑵益两使促之
⑶使者恚,欲收悦
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1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13.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10.(4分)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评分要点及说明】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11.(2分)C。
【评分要点及说明】原句和C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A项,介词,把;B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
12.(6分)⑴(2分)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评分要点及说明】反问句,“恙”需翻译到位。
⑵(2分)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评分要点及说明】“自非”“亭午”“曦”,需翻译到位。
⑶(2分)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评分要点及说明】句式,“孰”“甚”,需翻译到位。
13.(3分)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评分要点及说明】共三点,聪明、有才、高傲(自负),每点1分。
参考译文:常熟有个叫桑悦的人,字民怿。书看过后,就焚烧掉,说:“已经在我腹中了。”当生员时,去拜见监司,自称“江南才子”。监司很吃惊,请他校刊书籍,预先删掉一些来测试桑悦。对文意不连贯的地方,桑悦取笔补上。学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嘱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后,问:“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有病了吗?”长吏都恨他,说:“没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气名声不肯拜见罢了。”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来,加派两人催促他。桑悦大怒说:“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与你约定时间,三天后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气,想逮捕桑悦,因丘濬的缘故,没有实施。三天后,(桑悦)去见使者,对使者作长揖。使者很愤怒,桑悦脱帽后就走了。使者下台阶向他道歉,才作罢。所著的书,在世上颇为流行。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7分)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 5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篇三:《测试练习1及答案》
测试练习(一)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①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注】①白二十二舍人:即唐代诗人白居易。韩愈邀约张籍、白居易同游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后泥泞未去。
(1)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分析。
(2)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思想内涵的理解。
(2)诗歌题为《途经秦始皇墓》,而三、四句写的却是汉文帝,这样写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本诗紧扣一个“望”字,所描写的景物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结尾一句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甲)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乙)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
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
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
(1)(甲)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2)有人说,与(乙)诗相比,(甲)诗更加自然真切、含蓄隽永。你是怎样看的?请说明理由。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乙)汾上惊秋①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注】①开元十一年(723),苏颋被调离朝廷,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诗人出京入蜀,途经汾水,作此诗。
(1)这两首分别抒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有论者认为:同样是秋风(声),(甲)诗说“最先闻”,而(乙)诗说“不可闻”,两者各尽其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聊为溪上游,一步一回顾。
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
唯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1)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后四句在对南溪的摹写中,蕴涵了怎样的哲理?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跋子瞻和陶诗①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本诗作于崇宁元年(1102)八月,上年七月子瞻(苏轼字)已病逝于常州。
(1)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子瞻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认为,苏轼与陶渊明“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你认同这一评价吗?请说明理由。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万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诗歌首句的含意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诗中写道:“时有微凉不是风。”“不是风”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1)这首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诗歌结尾写道:“不敢叹风尘。”诗人为什么会这样说?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1)作者在描写驿馆的环境时,突出写了哪个细节?烘托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门外马嘶人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六年六月,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 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②孥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1)词的上阕中“病夫因病得来游”一句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予以分析。
(2)词的下阕在写景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复杂心情?请具体分析。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柈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1)“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这两句意蕴十分丰富,请具体分析。
(2)有人说,“风雨”是解读全词的钥匙。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①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注】①牟子才,字存叟。南漪钓隐是牟存叟家花园的名字。
(1)综观全词,词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2)杜甫在《丈八沟纳凉》中写道:“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这两句诗与本词结尾“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有何不同?试加以比较。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1)有人说,本曲中“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字“下得尤妙”。请试作分析。
(2)“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对此,你如何评价? 答:
1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普天乐·平沙落雁
稻粱收,菰蒲秀。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①,下长空飞满沧洲②。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
【注】①云岫(xiù):指云雾缭绕的峰峦。②沧洲:水边比较开阔的地方。
(1)“天阔孤帆瘦”中的“瘦”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测试练习(一)参考答案
1.(1)两个部分:前三句描写曲江一带美丽迷人的景色,后一句询问白居易不来的原因
(2)诗人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不但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也显示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委婉地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绪2.(1)一是指秦始皇已死.二是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是指生前声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2)恰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相对比.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与秦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批判之情
3.(1)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萧疏的榆柳掩映着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最后一句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展示出盎然的意趣
(2)结尾一句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美不胜收,描绘出一个美妙迷人、冰清玉洁、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洁旷远的情怀4.(1)前两句写双方阔别“十年”,今日“相逢”,带有一点意外的惊喜与深沉的人事沧桑之感:后两句写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在一问一答之间。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隐含了前路茫茫的感情
(2)这种说法有道理。(甲)诗为五绝,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淡淡着笔,语言朴素.不事雕饰,特别是后两句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韵味无穷;而(乙)诗为七绝,渲染的成分明显增加(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第三句“怆”字情感直露,末句又着意刻画。所以说,(甲)诗更加自然真切、含蓄隽永(如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5.(1)(甲)诗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抒发了羁旅之情和恩归之心:(乙)诗写诗人离京万里、渡过汾水时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仕途失意的复杂心绪(2)同意。(甲)诗中,“孤客”因为客居他乡,对时序、物候有着特殊的敏感.因而“最先闻”;而(乙)诗中,只有说“不可闻”才能与其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洽。两种说法,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如回答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6.(1)首句“聊为溪上游”,一个“聊”字写出了诗人闲居无聊,于是漫游南溪的情景:次句“一步一回顾”,从频频回顾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南溪风光的喜爱与迷恋
(2)三、四句描写溪水,“悠悠”表现水流不疾不徐.“浩浩”表现水势无穷无尽;五、六句描写溪声,一仍如旧,万古长存。溪水一刻不停,浩浩而去:而溪声则依然如故,长留旧地。这就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世上既有变化动荡者如彼.也有一成不变者如此7.(1)表达了诗人对苏轼逝世的深切悼念,对苏轼旷达的胸怀、高洁的人品的赞美与敬重,对迫害苏轼的权贵的深刻揭露(2)认同。苏轼与陶渊明虽然时代不同.经历也不同,陶渊明短暂出仕后便辞官归隐.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但是,两人都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性率真而行,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千载”“百世”之后都为人所敬仰.所以说他们“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8.(1)首句点明夏夜环境:中午时分,烈日暴晒,十分炎热;而“夜热”竟然与“午热”相同.其热可想而知。作用:引出次句开门在月下独立的形象,揭示“追
凉”的原因,照应标题
(2)是因为夜深气静、静中生凉。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时有微凉”的原因,而是引发读者思考静与痞之间的因果关系,领悟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都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作铺垫的,别有一番曲折之致9.(1)这首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年终回家时的复杂心情。①欣喜。年关时节,漂泊的游子终于回到温馨的家中,回到母亲身边。②感激。“寒衣”“家信”“怜清瘦”“问苦辛”,表现了母亲深情的关爱,也表达出诗人的感激之情。③惭愧。作为子女,长期在外,难尽孝心
(2)“不敢叹风尘”即不敢流露自己漂泊的辛苦。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的高兴劲儿.看到针线细密的寒衣、墨痕犹新的家书,听到母亲嘘寒问暖、为儿子“清瘦”而怜惜,作为儿子,养育之恩未报.又怎么忍心把在外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使她更担忧呢
10.(1)突出了“梦破鼠窥灯”这个细节,烘托了作者独处驿馆,倍感孤寂、凄凉和恐惧的心境
(2)暗示词人梦破无眠、天色欲晓,新的一天旅途跋涉又将开始,传达出词人内心的辛酸和无奈之情
11.(1)词人舟行平稳,面对满塘秋荷,心情舒畅。词人自称“病夫”,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辞官的借口。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表面上是暗自庆幸因病解职得以欣赏美景,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或: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语言质朴而委婉,刻画了词人外表旷达而内心痛苦的自我矛盾心理。结合下阕“报君恩”,可知词人表面上是感恩辞官得以览胜,实质上含有一种讽喻,委婉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
(2)“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个“空”字。表达出词人对残荷满塘无限憾恨的心情。而“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到处是盛开的荷花;一个“送”字,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作者满腔喜悦之情
12.(1)这是行人对女子的叮嘱。包含丰富的意蕴:①你要多多保重身体.避开楼头风雨。②日后思念我时,不要上楼,因为楼头多风雨,它会使你想起今日我们风雨中重逢又风雨中离别的情景。在那种因风雨而引起的希望和失望的煎熬中,会使你更加痛苦
(2)同意。①以风雨为主线贯穿全诗,从风雨起笔,以风雨作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风雨起着联系人、事、情的作用;②词中所抒的情都跟自然界中的风雨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意境浑然;③“风雨”一词四次出现,构成反复.使全词跌宕多姿,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13.(1)“卷帘尽放春愁去”,心情似乎变得轻松:然“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烘托寂寞之情,暗示春愁仍在;“絮影蓣香,春在无人处”.词人移舟访友,融入自然,发现春天,喜悦之情溢于言外;结尾“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略带遗憾
(2)杜诗写“雨催诗”,因雨而成诗;本词写因雨而“未成新句”——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杜诗意思比较直白;本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给人以美的遐想:梨花滴到墨汁之中.使得写出的文章也带有梨花之香,这难道不是一首很美的诗吗?词人虽云“未成新句”.实际上新句已跃然纸上
14.(1)“闹”表面是指清晨时的鸡叫、黄昏时的鸦噪.实际上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起早歇晚。将这些人汲汲于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刻画得穷形尽相,入木三分(2)运用对比手法,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照,讽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种观点包含了对功名利禄的厌弃,在政治污浊、社会黑暗的元代,有其积极的一面
15.(1)“天阔孤帆瘦”,以辽阔的天空和水面反衬一叶孤帆的窄小。一个“瘦”字,既写出了帆的窄小,又是诗人自身清瘦形象与孤独忧伤心理的写照(2)本曲描写清秋时候的江边晚景:稻谷已经收割,水边的菰和蒲茁壮生长:山光与暮色相融,江水倒影中蕴涵着秋意;江潮平静.更显、江水宽阔;天空辽远,更觉孤帆瘦小:雁阵为秋寒所惊,穿过山间云雾,落在江边沙滩上;红日西沉,秋风吹拂着渡口,主人公凝目痴望,心中涌起无尽的愁思。写景视野辽远.意境开阔,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漂泊异乡的无限忧思,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篇四:《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翻译赏析_作者权德舆》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权德舆。其全文如下: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十年前曾经与您分别,今天在远行的途中偶然相逢。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翻译赏析_作者权德舆。马首所向是什么地方呢?夕照正斜照着千山万峰。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翻译赏析_作者权德舆。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还写过一首内容与此极为相似的七绝:&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两相比较,七绝刻画渲染的成分显著增加了(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浑成含蕴、自然真切的优点就很难体现。特别是后幅,五绝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含蕴无穷;七绝则将第三句用一般的叙述语来表达,且直接点出&怆&字,不免有嫌于率直发露。末句又施刻画,失去自然和谐的风调。两句之间若即若离,构不成浑融完整的意境。从这里,可以进一步体味到五绝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篇五:《苏溪亭阅读答案_苏溪亭翻译赏析_作者戴叔伦》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戴叔伦。其全文如下: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在苏溪亭上望去,碧草无边无际;是谁在东风中唱着阑干十二曲呢?燕子还没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苏溪亭阅读答案_苏溪亭翻译赏析_作者戴叔伦。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首句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次句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唱曲人的形象。
第三、四句,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末句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与唱曲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相关热词搜索:
1、“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 地址:/shiti/3573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久别重逢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