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题

根据所学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的年龄?你的教龄?你所教授的科目?
&& 年龄:41岁& 教龄:16年& 教授科目:高中历史
2、张老师因何困惑?你怎么认为?
&& 张老师的困惑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与整合起来?
&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应该:
(1)“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在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自觉地将师生信息意识的树立融进去。
(2)“将信息技术作为内容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就是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及学科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融进去。
(3)“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又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的教学之中。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是什么?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就是要推进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努力学习,协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教会前所未有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团结协作,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展示自己,并及时适当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不能把课堂成为多媒体展览。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是复杂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跟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教学提高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较好的学习辅助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什么?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构成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和“课程研制的整合”。
5、教学设计有哪几个环节?各环节的内容如何?
&& 教学设计环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教学策略——学习环境设计——媒体和资源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各环节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分析学习者特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否采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师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的接受程度,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
(3)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重难点精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教材。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4)、教学过程的分析: 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快速地有效地掌握知识,顺利地达到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觉得有四个部分:
①情景导入。开课之初,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采用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一定的氛围,为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②初读感知。这个环节侧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
③细读感悟。这一部分就是精读课文,重在探究,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④体验情感。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情感,举一反三,实现文本的升华。
(5)教学策略的分析: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度,为此,要尽可能的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更多发散思维的空间。同时也可以通过生生互动达到共同进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在设计的过程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学生才能在参与中发展自己,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选择一节适合课堂讲授型的课例内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
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知道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
历史演进的关系。
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粗线条地梳理,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
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学生:预习教材、课外拓展阅读。
教师:自制课件、利用网络(历史课程网:/Index.html 、中国历史图片:、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参考阅读(《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教法与学法
谈话法、讨论法、图视法、讲述法等
【导入新课】
打油诗反映了威风的皇帝的哪些烦恼?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什么问题?
《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看来威风八面的皇帝也有许多的烦恼,他就亟待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以及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等系列问题。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沿袭秦政,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而本节就是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专制政体逐步强化,政治权力逐步集中的历史。
【新课讲授】
一、“法令出一”
提供课件上的史料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李斯列传》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内容或“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可举例说明)这种皇帝制度在中国维持两千年之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方才废除。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思考”;再现这种“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君权和相权
君主尽管自称为“天子”或龙子龙孙,但没有三头六臂,为了更好的执政,任命人员成为自己的政治助手,处理各种事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丞相的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就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丞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皇帝在执政过程中,通常注意限制相权来独揽行政大权。因此,历代王朝的君主采取措施限制相权:(学生自行总结)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汉初继承秦制,但是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凡拜相,天子临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皆得朝会。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然而,宰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 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重一时,然而,汉武帝时宰相的个人命运怎样?为什么?
汉武帝认为丞相权力过大会削弱皇权,于是他任命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原来由贵族做丞相的做法,从而加强了对丞相的控制。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以后经常让平民出身的布衣做丞相,起用他身边的一些侍从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国家大事决策,而让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只管执行皇帝下达的绍书、旨意和手谕等。这样,就形成了由尚书令、待中组成的“中朝”决策机构和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执行机构。至此,丞相被夺去了决策权,权力受到限制。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即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与汉朝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三省主管都在行使宰相权,这样唐朝中央机构就有三个宰相,而汉朝时只有一个宰相。可见唐代相权一分为三,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心地位。工作流程可以描述为: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尚书省相当与今天的公务员,下辖各部委办局机构,属于行政机构,中书省主管政令文书的草拟,而门下省主管政令文书的审核。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宰相?
正面的有房玄龄和督如晦;姚崇和宋景;还有狄人杰和杨炎,但有反面的李林市和杨国忠等。当时宰相的作用很大,对于朝政具有重要影响。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采取措施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即设中书门下,来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政知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从而使相权进一步分散,其中著名的诗人兼改革家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曾任参政知事职务。
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坐而上朝到立而上朝再跪而上朝。反映了君相关系日益紧张严峻。可见,历代中央机构在不断调整、改革,但总的来说,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你知道当今社会有哪些方式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吗?中国古代是如何防止和惩治权力的滥用呢?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即
  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西汉:设刺史(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以后历朝:设御史台、都察院等。
(讨论)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大贪官?
学生回答:杨国忠、刘瑾、和绅等,那么当时的监察系统无法制约他们的恶行?
  教师总结归纳:监察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作用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 长期的君主专制王朝需要大量官员为其服务,以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那么这些官员怎么产生呢?课件打出“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相应的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解释一下各自的特点: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我们重点强调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两种相左观点的看法。
同学们有去注意到这样的想象,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
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李时珍、曹雪芹、宋应星、蒲松龄等。
难怪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阐述理由。(可让学生讨论)
  (经讨论后,总结归纳),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行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从而日益出现严重的弊端。
五、行省的设置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统治,历代王朝在地方都作了重大调整、改革。
(下面请学生到黑板上列表或作示意图)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课件打出“元朝的行省”地图,指出大都、辽阳行省、江浙行省等。你知道金华在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吗?课后可查阅古代地图。
秦代为会稽郡乌伤县;东汉属于东阳郡并设立长山县;南朝设立金华郡;隋朝鼠疫浙江东路设置婺州;元朝属于江浙行省的金华府;建国后为金华市。
【课堂小结】
简要叙述本节内容,即: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在不断完善、演进及强化,其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巩固练习】
一、客观题(略)
二、主观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 武帝元封年间,外臣文开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年之间,见(现)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得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是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帝)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期闻政事。
――《汉书·刘辅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前期和中期丞相选任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参考答案:(1)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原因:武帝以前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2)内外朝制度。汉初相权危及皇权,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实质上加强了皇权。
2、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1)实施背景:统一的隋王朝建立后,为扩大统治基础要选拔一批统治人才。魏晋以来,士族势力已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新的情况,这样,科举选官制度应运而生。
(2)不同评价:(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消极作用:科举制度维扩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因素之一。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最严重的是到了近代继续阻碍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本来本课内容容量大,又比较抽象,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点拨,补充了不少史料,并试图与语文结合,又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效果不错,同学们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对于以往的许多概念明白了许多,作业完成情况比较理想。但对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流程混淆,对于科举制很有兴趣,他们言犹未尽,课后可专门展开讨论。
同时,在教学中如何选取课程资源(包括诗歌、歌曲、照片等,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如何把握进度与难度(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和紧张的教学任务,千万不能拔高难度也不得盲目追求速度);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多种感官,课前、课中与课后配套,说、读、听和写兼顾);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怎样最大限度发挥(最大限度精选材料并突出主干,还要注意画面清晰和谐)等课题有待于我们共同探讨。
7、选择一节适合网上学习型的课例内容。
自主学习研讨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课例分析
第八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二、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1、基本要求: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早造成的危害;知道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罪行;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痛恨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感悟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
2、发展要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3、说明 :学习本课内容应注意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并重视对现实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和表达,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及规范表达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西方大国所犯下的过错,坚定对反人类罪行决不姑息的信念;认识人类用智慧赢得的胜利,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四、课堂立意
亲近历史的感性:感受战争的伤痛,呼吁和平之声
略涉历史的理性:对战争的反思,从战争中获得启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战争结束了,谁是战争的胜利者?
三副图片:战后的世界(形成一定的视觉冲突)
文字资料:斯大林----二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
[通过视觉感受和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战争,人类没有胜利者。]
(发问过渡):那么战争带来的是什么呢?
一、空前的浩劫
1、人类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出示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2、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
▲奥斯威辛集中营(图片)
▲南京大屠杀(图片)
(设问过渡):战争带来的是空前的浩劫,对这场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是哪些人?有该如何处置他们?
如何处理罪孽深重的法西斯分子?
苏联:“所有穿过纳粹制服的德国人都应该枪毙,至少应该让他们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英国:“把第三帝国的主要战犯不经审判就处死!”
美国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罗伯特.杰克逊坚持必须举行一次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他尖锐地指出:“如果你们认为在战胜者未经审判的情況下可以任意处死一个人的話,那么,法庭和审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人们将对法律丧失信仰和尊重,因为法庭建立的目的原本就是要让人服罪。”他坚信:用法律让罪人服罪、以公正培育正义、以理性巩固和平或许更为有效。
二、正义的审判
1、纽伦堡审判(图片)
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
----罗伯特.杰克逊
2、东京审判(图片)
东京审判的缺陷和遗憾:
1、作为日本军事最高统帅的昭和天皇免于起诉
2、美国从本国立场出发,主要追究的是对美太平洋战争的日本战犯
3、在审判后期,美国出于自己远东政策的需要,放松了对部分重大战犯战争责任的追究。
4、“反人道罪”并没有充分落实到具体的审判当中(日军731部队、使用细菌武器;实行“慰安妇”制度,暴力摧残广大女性等等行径却被排除在问罪范围之外)
5、审判只追究发动战争的个体责任
----惩处日本战犯和消灭军国主义势力不彻底的
三、二战的反思
谁该反思?
二战是一场并非必然的战争,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制止的了。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战争是人类最壮观的竞赛!在竞赛中,人可以为所欲为。在战斗中,强者胜,弱者亡。
----二战时美国骁将潘兴.巴顿
●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应该反思,对德国和意大利的绥靖政策、把祸水引向东方的政策,是不是一种助纣为虐的政策?
●美国和英国应该反思,迟迟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是不是一种以欧洲各国人民的鲜血为代价的坐山观虎斗的自私政策?
●美国应该反思,在胜利在握的情况下,对日本平民实行核攻击,是不是符合美国主张的人权、人道主义原则?
●以核战争威胁为后盾的霸权政策能否给美国和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战败国的反思……
战胜国的反思……
作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反思……
四、二战胜利的意义
战争胜利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战争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五、二战给我们的启示
战争结束了……
人类认识了战争的反人类性
人类不断从中汲取和平发展的智慧
地球上的和平是一切事业中最伟大的事业
对战争的扣问远没有结束
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开幕。49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把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同时,4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把位于南京市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3月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缪寿良提交了将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
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位于哈尔滨市的“731”罪证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
(课件出示部分观点)
1、……我不清楚,“731遗址”的申报目前是念头还是在付诸实施。但我希望它“胎死腹中”。要不然,“全世界会以某种怀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怀疑我们究竟还有没有自尊”。果真如此的话,这将是不论提高了多少经济增长百分点,在世界的各种赛事中拿了多少奖牌也抵消不了的奇耻大辱。
2、……出这个点子的人简直不可思议,可耻!
3、……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的确是一段血腥的历史,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何必呢?
纪念大屠杀,并非对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拷问,而是对反人类恶行的鞭笞。事实已经证明,直面屠杀,不会延续仇恨;否认罪恶,只能加剧敌视。奥斯维辛和南京,作为永恒的纪念碑,将世世代代诉说那段人类最惨痛的历史,不断提醒后人: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残害无辜生灵的暴行是永远也不能宽恕的。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群体性的人性“出轨”,大屠杀值得永远纪念。
不是为了仇恨,
仅仅因为记住过去
永远不要战争的前提,
是永远保持记忆,
永远保持警惕。
对人类历史上共同出现于西方和东方的战争恶魔----法西斯主义,如果我们不把它永远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并且隔些年就再加几个钉子,谁能担保它哪天不会复活呢?
----冯小宁
[战争是人类历史和情感诸多不堪回首、最为长久而执着关注的大事件。二战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对它的纪念、反思将持续久远。]
六、战争的困惑
战争结束了???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枪抽枝发芽
成了残废者的拐杖
----北岛《太阳城札记.和平》
【巩固练习】 题目见《作业本》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图突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二战的严重后果与巨大影响,更要让学生深刻反思二战的教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上课过程中,学生较多地处于思考之中,几点知识性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较顺利的掌握,但是,由于情感性强烈,学生易于疏忽基本的要求。如何使两者进一步有机结合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回答这ge问题的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