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上海机械学院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院校校吗?

概况/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后东华大学
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简称纺专),是1959年在上海业余纺织学院基础上创立,校部设在周家牌路301号,开始学校定名为上海纺织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课堂教育与生产实习为2∶1,由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简称市纺局)局长张承宗兼任校长。学校积极推行学校与工厂的“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建校初,在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简称上棉十七厂),中国纺织机械厂,第三毛纺织厂设立分校。设棉纺织、机械、毛纺织三个专业,学制3年,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
1960年,扩大上棉十二厂、上海针织厂、第一丝织厂、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简称二纺机厂)、第一印染厂等5个分校,改名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1961年11月,与纺校合并,校址迁长宁路1187号,学校占地面积6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926平方米。有图书26万册,教学、实习、实验设备比较齐全;有健身房、游泳池和影剧场、大草坪等文体活动及休息场所。1962年纺专暂停招生。
1963年,按照中央推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恢复大专招生,又扩大上棉一厂、上棉二十一厂等14个分校,学制为4年。1966年因“”暂停招生。
1969年9月试办“织机件设计训练班”,1972年试办试点班,1974年改办市纺局“七二一”大学,连续招生四届,学生889人,学制2年,毕业后原则上回本厂工作。
1976年,经高教部批准恢复纺专大专招生。80年代初,受市纺局委托开办中专特别班,招收两届劳模、先进工作者入学。并设在职科技干部进修、高级研讨、工程师新技术进修、技术科长岗位培训等多种专业类型进修班。1988年,选择服装专业(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试行“”教改(即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集中安排时间下厂实习,对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操作技能进行实训),成立上海纺专与服装行业合作教育委员会,组织研究协调专业教改有关事宜。经过两年试点,学校其他专业也相继推行。
1978年以来创造科研成果85项,获奖30项,其中FA251型精梳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溶性聚氨脂、柔软剂FS乳液及SZ-1型起线针织滤布获得纺织工业部三等奖,盾尾密封膏SFZ-864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DM-22网带式火炉获得市纺局二等奖。科研论文《聚脂织物分散染料氯化亚锡》曾在1982年奥地利举行的国际化纤及其应用年会上宣读。合作教育论文《企业介入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办学模式》被推荐为1991年世界第七次合作教育会议的交流文章,作者应邀出席会议。 年,该校有12名教师出国进修,有1名教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并破格提升为;先后有10名教师被评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1959年9月~1992年9月,学校共培养大专毕业生6940人。
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改校名为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校设4系2部(纺织工程系、服装艺术系、纺化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和基础部、社会科学部)。1992年有教职工793人,其中教师28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4人,中级职称的233人。
1999年,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并入中国纺织大学。
学校历史/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东华大学校匾
1958年上海纺织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创建 1960年上海纺织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更名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上海业余纺织学院并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1956年沪东纺织夜大学创建 1956年沪东纺织夜大学更名为上海纺织工业夜大学 1957年上海纺织工业夜大学更名为上海业余纺织学院 1961年上海纺织工业学校并入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1953年上海纺织工业学校创建 1958年上海市毛麻纺织工业公司技训班并入上海纺织工业学校 1959年上海纺织工人技术学校并入上海纺织工业学校 1963年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上海纺织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 1974年上海纺织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改建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局 197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局七二一大学升格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1992年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 1999年轻工总会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会议论文
全国纪念非完整力学诞生100周年学术会议
万方数据会议论文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材料性能及质量检测学术年会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47:31
贡献光荣榜咨询热线:400-
每晚名师在线答疑
面包校园APP
大学生必备APP
微信扫一扫,关注高考派公众号(igaokaopai)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使用第三方
点击获取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
哪个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好 专科学校
咨询师回答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菏泽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华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 青海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职业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 青岛滨海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枣庄学院等。  以上只是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科学校中的一部分,想了解更多关于专科学校的信息,请点击高考派
关注高考派公众号
(igaokaopai)
大学招生问答
大学专业解读
高考必备知识2014年理科生281想要报机械工程系的,哪家专科院校比较好?_百度知道您现在的位置: >>
机械基础部历史沿革
时间: 17:39:40 点击:发布人:机械基础部 来源:网络
机械基础部成立于太原工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及太原工业大学煤炭化工分校合并成立太原理工大学的时期,即1997年。在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基础部成立之前,担任本、专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各教研室就在各自隶属的学校系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发展壮大。大致情况如下:
(1)机械基础部历史沿革
1997年初成立机械基础部
主任: 王明珠
副主任: 冯晓宁,容幸福(主任助理,)
2005.12起,更名为“机械基础教学部”
&&&& 主任:容幸福
副主任:马 麟
副主任:刘燕萍(1.1)
2012.2起,恢复名称“机械基础部”
主任:马麟
副主任:李秀红
(2)工程图学教研室历史沿革
现今的工程图学教研室由太原工业大学机械系工程图学教研室、山西矿业学院基础部制图教研室和太原工业大学煤炭化工分校轻工系制图教研室合并而成。
太原工学院与太原工业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历史沿革:
太原工学院1952年成立了第一个教研室――制图教研室。
期间人员:
教研室主任:李梅
副主任:梁世熙 陆载川
成员:郭磊、丁克元、边铁城等
1957年分为机械和水土两个教研室
机械教研室主任为:陆载川
成员:李梅、邓德庸、万式拧⒗罘锪帧⒉苤居⒉芡蛏健⒀μ煊印⑽馐魃⒐厝俨⒁⒄判劢堋⒙缴苡怼⒘蹙氨蟆⒍畔睬宓取
水土教研室主任为:梁世熙
副主任:康纪萱
成员:张绶、段俊山、杨兆昌、仲志伟、朱孝廉等。
1964年水土和机械又合为一个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梁世熙
副主任:芦集霖
成员:李梅、邓德庸、万式拧⒗罘锪帧⒉苤居⒉芡蛏健⒀μ煊印⑽馐魃⒐厝俨⒁⒄判劢堋⒙缴苡怼⒘蹙氨蟆⒍畔睬濉⒖导洼妗⒄喷贰⒍慰∩健⒀钫撞⒅僦疚啊⒅煨⒘⒛叱O椤⑼趺髦椤⒗钕擅贰⒄琶魃频取
实验员:花淑英、薛翠英、冯甫昌。
年整个教研室人员分散到各专业教研室。
年教研室人员:
主任:梁世熙
副主任:薛天佑
成员:李梅、邓德庸、万式拧⒗罘锪帧⒉苤居⒉芡蛏健⒀μ煊印⑽馐魃⒐厝俨⒍畔睬濉⒖导洼妗⒄喷贰⒍慰∩健⒀钫撞⒅僦疚啊⒅煨⒘⑼趺髦椤⒗钕擅贰⒘跤穹肌⒄琶魃啤⑷指铩⒗滋佟⒄院樯⒄越堋⑼踅ㄓ⒄院蜕⑴V救佟⒑羁∥摹⒑畎瘛⒍杈⒗盥狡健⒄怕啊⒕=⒏呓
实验员:田伟、张国连、杨爱英、傅超光
1984年分为制图教研室和图研室。
年教研室人员情况:
图研室主任:梁世熙
成员:关荣昌、仲志伟
实验员:高健
制图教研室主任:薛天佑
副主任:王明珠、李凤林
李梅、邓德庸、万式拧⒗罘锪帧⒉苤居⒉芡蛏健⒀μ煊印⑽馐魃⒐厝俨⒍畔睬濉⒖导洼妗⒄喷贰⒍慰∩健⒀钫撞⒅僦疚啊⒅煨⒘⑼趺髦椤⒗钕擅贰⒎勘净荨⒄琶魃啤⑷指铩⒄院樯⑼踅ㄓ⒄院蜕⒑畎瘛⒍杈⒗盥狡健⒄怕啊⒕=⒀钍で俊⒄盼 ⒐笕佟⒏鸾鳌⒙眵搿⒄藕烀贰⒄琶厦贰⑻镂囊丁⒀侠帧⑼跚煳牡
实验员:张国莲、王润琴等
1992年-1994年教研室人员情况:
主任:邓德庸
副主任:王明珠、荆建军
成员:关荣昌、仲志伟、薛天佑、李凤林、万式拧⒗罘锪帧⒉苤居⒉芡蛏健⒀μ煊印⑽馐魃⒐厝俨⒍畔睬濉⒄喷贰⒅僦疚啊⒅煨⒘⑼趺髦椤⒗钕擅贰⒎勘净荨⒄琶魃啤⒄院樯⑼踅ㄓ⒄院蜕⒑畎瘛⒍杈⒗盥狡健⒄怕啊⒕=⒀钍で俊⒙眵搿⒄藕烀贰⒄琶厦怠⑻镂囊丁⒀侠帧⑼跚煳牡
图研室主任:杜喜清
实验员:张国莲、王润琴
1995年-1998年:主任:王明珠
副主任:荆建军、马麟
成员:杜喜清、王明珠、李仙梅、房本惠、张明善、赵洪生、赵和生、侯爱民、董黎君、张满栋、荆建军、杨胜强、马麟、严乐、刘雁梅、张红梅、张孟梅、田文叶、韩佼娥、侯志燕等
山西矿业学院制图教研室历史沿革:
山西矿业学院制图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教研室人员历史沿革情况如下:
教研室主任
沈肇敏1953年北京矿院毕业, 91年退休,曾任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副教授。
吴亚光56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机械系,65年调入, 89年退休,副教授。
周源贞5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 64年调入, 89年退休,副教授。
苏家文& 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 89年退休,副教授。
孙凤石1964年毕业于阜新矿院,分配山西矿院,2000年退休,副教授。
郎振云196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1984年调入, 1995年退休,副教授
张尔琪 大同煤校58年毕业,后在太工进修,曾任教研室主任,基础部副主任,成教院院长,副教授。
韩阳 1976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留校,1983年调离。
刘大为 情况不详
许& 杰情况不详
叶子明 情况不详
杨霄 1978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留校任教, 1983年调离。
袁向东1978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 留校任教,1983年调离。
任忠命1978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 留校任教,1983年调离。
荆瑞莲 1962年北京钢院毕业,80年调入,82年调本院零件原理。
许多虹 1982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 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留学。
贾光林 1982年毕业于中国矿院,后调至矿院化学系。
张素珍 1975年天津大学毕业,任教至今
上官文印: 1982年焦作矿院毕业,任教至今。
王天敏1982&/span&年焦作矿院毕业,任教至今。
刘春义1982年阜新矿院毕业,任教至今。
吕洪振1982年阜新矿院毕业,任教至今。
丁勇&&& 1982年中国矿大毕业,任教至今。
刘阜平1982年中国矿大毕业,任教至今。
樊安祥1973年调入, 87年退休
张梦祥& 1978年工作, 1988年调离。
马玉珠&&&& 1985年调入
贾建英&&&& 1984年调入, 2004年退休。
陈素荣 情况不详。
王玉顺 情况不详。
太原工业大学煤炭化工分校,制图教研室人员历史沿革情况如下1988年太原工业大学煤炭化工分校首批本科招生,参与制图课授课的老师包括:郝安锁(已调离我校)、张明、陈红玲、姚新改、王蕾(已调离我校)。1989年暂停招生。1990年重新开始招生,参与制图课授课的老师包括:张明(教研室主任)、陈红玲、田秀萍、王琪、段桂荣、姚新改、任少斌、王蕾(已调离)、张绍远、阴继翔(已调离)。1992年正式成立制图教研室,任课教师包括:张明(教研室主任)、朱林生、陈红玲、田秀萍、王琪、姚新改,直至合并。
(3)机械原理设计教研室历史沿革
机械原理设计教研室是解放初期建立起来的,是我校较早的教研室之一。主要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均为高等工科院校必修的主干技术基础课。
1949年机械设计课程由西北工学院43届关廷栋副教授主讲,由山西大学工学院50届毕业生李振中助课;1950年10月朱景梓、刘孝乾、边铁成夫人等随铭贤学院从四川返回太谷,1951年10月铭贤学院归入山西大学工学院。当时清华大学航空系38届毕业的朱景梓教授担任机原、机零教研组主任。机械原理由1950年4月从美国俄亥俄州凯斯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归国的铭贤学院的张志禧教授主讲,刘孝乾助课并讲课。刘孝乾于1950年8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学院。1953年3月太原工学院独立建院。朱景梓的学生高国柱为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46届的毕业生,1953年8月从广西来到太原工学院讲授机械原理课程;机械零件课程由山西大学工学院56届的毕业生高远德讲授。当时朱景梓担任机械系主任,高远德担任机械系秘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课程,学时数均为130学时,还附有课程设计。
在国家级著名机械专家和教育家朱景梓教授的带领下,教研室对师资培养有各种严格的制度和规划,由朱景梓教授主编、教研室部分教师参编的《机械零件》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为全国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使用。另外,还创办了齿轮强度研究所和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所。
文革期间,实行“开门办学”,虽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压缩,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但我校机械原理设计教研室的教师仍坚持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正常教学,教材使用自编讲义,学时在80学时以上,保证了课程基本内容的讲授。通过深入工厂实习,进行课程设计。
改革开放以后,1977年恢复高考,高等院校走向正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调整、充实和更新,将其学时数均改为120学时,课程设计分别为1.5和4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60学时左右(因非机类专业不同而异),课程设计为2周。主要采用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太原工学院等主编的教材。
1980年在教师中学习推广ISO齿轮标准,受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委托下,并在省内主办两次培训班。1981年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专业委员会委托,由我校机械原理设计教研室组织,先后在我校举办了两期“全国机械设计进修班”,每期一个月。听取了国内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专家、教授的讲学,了解和掌握了机械设计方面的有关新理论、新内容和新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械设计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了全国机械设计教学水平的提高。1986年机械原理电教投影模型的研制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模型被中央电教馆收藏;1989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获第一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受山西省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委托,1989年由我校机械原理设计教研室发起,组织全省各工科院校机械原理设计的教师编写了山西省高等工科院校《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多学时、少学时系列教材。根据国家教委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山西省经济建设的需要,增加了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内容,教材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力求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所建树。本系列教材取材新颖,分量适当,紧密联系本省生产实际。所选资料均采用国家最新标准。由山西省教委推荐试用,是我省高等工业学校有关课程的第一套系列教材。课程时数分别为110、110、80、70学时,课程设计分别为3、1.5、2周。
1991年7月获得国家教科委进步二等奖,1992年11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1995年建立了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山西培训基地。
1998年两校合并以来,机械原理设计教研室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在机械设计教学方面完成了6项教学项目。在教材选用上采用国家优秀教材;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程设计上采用规范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上采用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1999年机械原理学时为80学时,课程设计1.5周;机械设计学时为70学时,课程设计3周;机械设计基础学时数为56--72学时(视非机类专业不同而定),课程设计2周。2000年以来,机械原理学时为60学时,课程设计1.5周;机械设计学时为70学时,课程设计3周;机械设计基础学时数为56--72学时(视非机类专业不同而定),课程设计2周。教材一直使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邱宣怀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可桢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虽然学时数减少,但由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信息量增大,教学效果提高。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构方案创新设计”,提高了学生创新设计的兴趣和责任心,加强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创造性教学实践结构创新教学实践”,打破了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激励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欲望;机械设计”课程已于2006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多年以来,教研室全体教师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团结一致,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自力更生扩充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努力学习新知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稳步提高,而且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课程建设不断前进,在机械学科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及工程硕士,并以其独有的优势为山西地方经济的建设乃至祖国的机械类人才的培养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朱景梓,男,1910年11月出生,山东淄博人,1938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38届,大学本科,教授,曾担任过第一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故于1986年1月。
张志禧,男,1916年11月出生,山西阳曲人,1942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凯斯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教授,曾担任过系副主任、系主任,故于1997年1月。
关廷栋,男,毕业于西北工学院43届,大学本科,副教授,于1951年调往山东。
高国柱,男,1920年4月出生,广州贺州人,1950年2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46届,大学本科,副教授,曾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故于1980年3月。
刘效乾,男,1926年5月出生,四川渠县人,1950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学院50届,大学本科,教授,曾担任过教研室主任,于1995年3月退休。
李振中,男,毕业于山西大学50届,大学本科,副教授,已故。
游逸彬,男,1928年2月出生,福建福州人,1952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清华大学53届,大学本科,副教授,故于1980年12月。
高远德,男,1930年10月出生,上海市人,1953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53届,大学本科,教授,曾担任过机械系秘书,1964年调往上海业余大学。
林朝桧,男,1930年12月出生,江苏镇江人,1954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54届,专科,分配至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机械系金工教研组担任助教,同时兼助“理论力学”课程。1956年2月调至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组,担任“机械零件”课程助教。1963年提升为讲师。1981年提升为副教授。1988年5月调至我校“通用机械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1991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山西省磨擦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在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组期间、文革前,除1959年给铸工专业3个班讲授“机械零件”课程处,主要讲授“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课程,遍及电机系,土木系,化工系,水利系等诸多专业。文革后期,曾调至化工系有机教研组讲授“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有“化工管路”等课程。文革后,80年代,主要给机制专业讲授“机械零件”课程。参编或主编的著作有《机械设计基础》,《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卷)、《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政谱技术原理及应用》、《蜗杆传动手册》、《齿轮工程辞典》共7部。先后发表的论文有:“摆线针齿行量减速器”、“机械设计中的磨擦学问题”、“减速器地脚螺栓受力分析的控探讨”及“应用政谱技术对三层复合材料轴承进行检测”等20余篇。参与或主持的设计有“磷肥厂机械设备”、“洗涤剂厂机械设备”、“维尼纶厂的中和设备”、“沉桩机”及“滑移顶梁液压支架等5项,有的已获国家专利。
贾丽英,女,1932年11月出生,山西太原人,1954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54届,专科,副教授,1962年调往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熊强,男,1933年6月出生,湖北大悟人,1954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54届,专科,教授级高工,曾担任过教研室秘书,1957年调往省机械厅。
王西林,男,1922年5月出生,河北赞黄人,1945年5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55届,大学本科,副教授,曾担任过党总支委员、机械系办公室主任,故于1983年7月。
丁正良,男,1931年12月出生,上海崇明人,1956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56届,大学本科,讲师,曾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故于1979年11月。
刘余生,男,1934年1月出生,山西太原人,1956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56届,大学本科,副教授,1973年5月调入太原工学院机械系机械零件教研室,1980―1985年任教育部机械基础教材编审委员会秘书;1983年编写《机械零件》(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的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两章;1984年编写《机械零件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的有关部分;1988年获得一种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热水器。科研项目有:全自动稻麦二用全自动脱粒机项目完成并投产;稻麦二用联合收割机通过性能测试。于1995年3月退休。
徐邦杰,男,1934年2月出生,江苏海安人,1956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大连工学院56届,大学本科,助教,故于1976年前后。
李明丽,女,1934年4月出生,四川彭县人,1956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重庆大学56届,大学本科,副教授,1984年7月调往成都。
张仲余,男,1934年5月出生,安徽宿州人,1956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56届,大学本科,副教授,曾担任过教研室主任,1986年6月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区熙觯校愣阒萑耍1956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56届,大学本科,副教授,1958年调回广东华南工学院。
李同月,男,1931年4月出生,山西洪洞人,1957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清华大学57届,大学本科,副教授,曾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于1991年9月1日退休。讲授过《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课程。副主编、参编相关教材。开发应用机械设计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撰写论文十多篇,多次在国内机械零件教学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其中有的在学报和杂志上发表,获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校级二等奖。91年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参加多项科学研究,分别获解放军总参科技装备领导小组二等奖,省高教厅三等、四等奖。退休后,曾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山西省应用科研一等奖,相关论文在地震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上发表,通过省老年科协晋升教授。
张其德,男,1933年1月出生,吉林辽源人,1957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清华大学57届,大学本科,副教授,曾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故于1988年6月2日。
薛景文,男,1933年8月出生,河北河间人,1957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57届,大学本科,教授,曾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机械系主任,1983年2月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范文耀,男,1934年1月出生,四川成都人,1957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大连工学院57届,大学本科,机械设计教研室的副教授,兼任山西省摩擦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于1995年3月退休。主要业绩:1990年获江苏省农垦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1988年获地区、省优秀论文奖。1988年获东北、北京地区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证书;1986年获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学术论文证书;1984年11月研制成功《摇摆锥齿轮箱加载蜗杆试验台》;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消除齿轮顶切不足的方法》、《摇摆锥齿轮箱加载蜗杆传动试验台的研讨》、《用齿轮滚刀加工蜗杆的方法》、《渐开线齿轮轮齿切削不足现象的剖析》、《略论齿轮齿磨损失效型式》等。编著《机械原理及零件》、《蜗杆传动手册》、《机械设计》、《齿轮工程词典》等。
谢景福,男,1935年1月出生,上海人,1957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57届,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1977年9月调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研究所。
韩培悌,男,1936年3月出生,山西太原人,1956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夜大56―61,曾担任过实验室主任,于1996年3月退休。除担任原理、零件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程外,参加研制了《摇摆锥齿轮箱加载蜗杆传动实验台》,并在齿轮研究所参加了多项齿轮、蜗轮试验台的研制工作,在实验室的《动平衡试验台》和《摩擦试验台》上为工矿企业和科研项目的性能测试鉴定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贺少怀、男,1931年12月出生,湖南双峰人, 1953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58届,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于1993年3月退休。
周燕琴,女,1936年5月出生,河南浚县人,1960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0届,大学本科,助教,于1991年9月退休。
杨秦秀,女, 1937年8月出生,北京人,1960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0届,大学本科,副教授, 1986年调往山西经济管理学院。
谢文芝,女,1937年8月出生,上海人,1960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0届,大学本科,教授,民盟盟员,从教46年,于2005年6月退休。兼任山西省机械设计学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山西省政府参事、民盟山西省委常委等。从事“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设计方法学”、“反求工程技术”等课程教学及科研工作,并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七名。完成研究了《ZLZG型中成药蜡丸自动封装机》,参与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承担“减速器箱体及齿轮传动的CAD系统”,主持“设计方法学及反求工程技术”的主题,主编与参编高校统编教材多部。《课程设计中的规范和现代化教学模式》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际国内会议及国内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有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五篇。选入设计丛书有《反求工程在地面气压高度仪中的应用》,核心期刊中发表有《对机械设计及其发民的系统学研究》《对机械设计模式的探讨》……等,个人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等……1995年获山西省优秀教师称号。
张恒新,男,1938年1月出生,河南商丘人,1960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0届,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1982年3月调杭州浙江省机电科学研究院。
刘恒利,男,61届,后调往新乡。
何维润,男,1933年5月出生,广东连平人,196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1届,大学本科,副教授,曾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于1994年9月退休。
杨兰春,男,1936年出生,河北邱县人,196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1届,大学本科,副教授,故于2000年。
汤慧瑾,女,1936年8月出生,浙江诸暨人, 196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1届,大学本科,副教授, 1982年3月调杭州浙江机械工业学校。
叶茂东,男,1937年9月出生,福建仙游人,196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1届,大学本科,教授,曾担任教研室主任,于2005年6月退休。
师恕兰,女,1938年1月出生,河南郑州人,196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1届,大学本科,教授, 1975年调& 组。
陆世鑫,男,1938年7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1届,大学本科,教授, 1965年调齿轮研究室。
郝雷,男,北京人, 196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1届,调离。
杜锡珩,男,1939年出生,河北栾平人,1962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2届,大学本科,教授, 1985年调往湖南湘潭大学。
汪鸣铮,男, 1936年11月出生,安徽歙县人,1962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2届,大学本科,教授,文革后调往本院机制系。
杨树国,男, 1940年4月出生,山西新绛人,1962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2届,大学本科,教授,曾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1990年底调往山西省教委任副主任兼省电大校长。
师明善,男,1939年3月出生,山西太原人,1964年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4届,大学本科,教授,现在我校强度所。
段德荣,男,1941年2月出生,山西太谷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64届,硕士研究生,教授,于2002年3月退休。
牛月星,男,山西人,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5届,大学本科,1984年调往太原线材厂任教育科科长。
董天明,男, 1955年出生,山西人,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5届,大学本科, 1984年调往河津铝厂任人事科科长。
颜继,男,1956年1月出生,四川达县人,197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5届,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 1984年调往图书馆自动化部工作。
段吉福,男,1953年9月出生,山西武乡人,1972年4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6届,大学本科,高工, 1984年调离。
李云堂,男, 1955年9月出生,山西静乐人, 1979年12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6届,大学本科,副教授,现在本院金工教研室任教。
谷丰收,男,1957年9月出生,山西襄汾人,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6届,现为我院百人计划特聘专家。
孙晋萍,女,1961年6月出生,河北宁晋人,1979年12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夜大学80―85,大学本科,工程师, 1979年12月来机零实验室至今。
吴凤林,男,1957年3月出生,山西天镇人,1976年3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7届,硕士研究生,教授, 1987年硕士毕业留校教研组至今。
任家骏,男,1958年5月出生,山西孝义人, 1976年1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7届,硕士研究生,教授, 1982年留校教研组至今。
陈永康,男,1957年6月出生,山西浑源人,1976年12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8届,大学本科,调离后在英国。
毋荣亮,男,1958年1月出生,山西平遥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79届,大学本科,调离后在美国。
张纲,男,1963年4月出生,山西人,1983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调离在德国。
贡凯军,男,1960年7月出生,山西榆社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85届,硕士研究生,调离在厦门工程机械厂副总。
姜玉春,男,1962年12月出生,山西应县人,1986年10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83届,硕士研究生,调离在美国。
张新竹,女,1965年7月出生,山西运城人,1984年8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87届,硕士研究生,调离在深圳。
韩泽光,男,1966年1月出生,山西河曲人,1991年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东北重机学院轧钢机械,太原工学院88届,硕士研究生。
陈颍,女,1967年11月出生,山西太谷人,199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88届,硕士研究生,调离在北京。
周琪,女,1963年10月出生,北京人, 1982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夜大83―88,机制,大学本科,工程师,1982---1992工大后勤处; 1992年9月进入机械学院本教研组实验室。
孙桓五,男,1966年2月出生,河南长葛人,博士,教授,现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1994年4月进入教研室任教。1985年毕业于太原三中,198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留校任教至今,期间2001年至2008年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张并菊,女,1973年9月出生,山西洪洞人,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92届,1996年9月参加工作,2002年9月调离。
许和变,女,1965年10月出生,山西夏县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设计81届,硕士研究生,副教授。1985年从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毕业后,在太原工业大学任教,1990年在太原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专业为机械优化设计。1990年至1999年在华北工学院分院任教,1999年至今在太原理工大学机械设计教研室任教。
冯晓宁,男,1950年11月出生,山西宁武人,1969年12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硕士研究生,教授。
于斌,男,1950年8月出生,大连人, 1968年10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大学本科,讲师。已退休
秦志钰,女, 1956年9月出生,山西原平人,1974年10月参加工作, 1982年毕业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并留校。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任教研室主任。讲授过《牙轮钻机》、《专业外语》、《交通工程》、《机械优化设计》、《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等课程。
王东风,男,1958年5月出生,河北人,1975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
亓秀梅,女,1958年4月出生,山东人,1977年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大学本科,教授, 8.9,长治市汽车配件厂工作, 2. 7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学习获工学学士; 1982. 7-1985. 11潞安矿务局机电处,助理工程师1985. 11-今太原理工大学教师; 1995. 9-2000.5太原理工大学在职攻读,获硕士学位。2003年评为教授。讲授过《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张明 ,男,1958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副教授。现任教研室副主任。
郑树琴, 女,1959年9月出生,山东东平人,1982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大学本科,副教授, 1982.9在太原矿山机器厂工艺科;1984.10―1997.7在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1997.7―至今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讲授过《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
李秀春,男,1964年3月出生,山西原平人, 1982.9―1986.7在北方工业大学大学毕业; 1986.9―1989.1在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9.4―至今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讲师。讲授过《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课程。
洪业,女, 1961年7月出生,天津市人,1980.9-1984.7在天津技术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 87.7在太原机械学院助教; 1987.9―1990.4在北京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0.5―1991.11太原机械学院助教; 1991.12―1997.6华北工学院讲师; 1997.7―1999.7太原理工大学讲师;1999.7―现在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最后学历及所获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现从事专业:机械设计;研究方向:机械设计;现专业技术职称:副教授。
段桂荣,女, 1963年6月出生,太原人, 1981年9月-1985年7月太原工学院 机械系 内燃机专业本科; 1985年9月-1988年7月太原工业大学机械系机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年8月-1998年8月太原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轻工系 机械制图 机械原理 机械零件教师; 1998年8月至今,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机械原理设计教研室教师;讲授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常艳红,女, 1972年6月出生,山西运城人, 4.6在上海铁道学院毕业;1994.7―1996.7在上海铁道学院工作; 1996.9―1999.6在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9.7至今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讲师。讲授过《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李秀红,女, 1972年6月出生,山西孝义,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优化设计及CAD以及特种加工的研究。 工作经历:9.9汾西机器厂工作,2.6太原理工大学读研,2002.7-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工作,目前承担的主要课程: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4)金工教研室历史沿革
山西矿业学院金工教研室1958年建院时成立,隶属于机械工程系,承担《金属工艺学》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两门课程的讲授工作及金工实习指导工作。恢复高考后,特别是1982年后,为满足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改变文化革命后教师青黄不接的局面,教研室在郭治安教授领导下,从省内外引进了两位硕士,四位本科毕业生。在教师队伍扩充的同时,科研工作亦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原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热喷涂实验室,成立了分别以程德元教授和郭治安教授为首的科研队伍,科研成果水平及科研论文数量大幅度提高。至两校合并前,完成省部级鉴定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5项,发明专利1项,专著、教材3部。郭治安教授在热喷涂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1997年7月两校合并,强强联合,金工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其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4人。除《金属工艺学》和《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外,还承担《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并为全校多个专业包括机自、材料、电气、自动化、采矿、暖通等专业指导金工实习。2004年在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工程训练中心的金工实习工作作为学校的示范科目,受到评估专家的肯定与好评。在保证教学工作质量的同时,注重科研工作的开展。
Copyright @ 2012
机械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专科院校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