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密秘(朱梓骁郭敬明关系揭秘写的)

我有一个秘密,写作文
我有一个小秘密
在学校开运动会之前,我心里有个小秘密.每天只要一做完家庭作业,我就会穿上运动鞋,来到小区里练习跑步. 学校要开秋季运动会,我被选上参加400米接力赛.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百米速度还不是太快,为了给班级争得荣誉,我决心自己悄悄地练习. 唉!跑步的麻烦还真不少呢!有些时候,因为作业做得太慢,到小区里没练上一会儿就必须回家继续做作业了;有一次,因为跑得太急,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给扭伤了,好疼、好疼;但是我一咬牙,对自己说:“这点小伤算什么,继续跑啊!”就这样,练习了好几天,可是速度似乎一点儿都没有提高.但是,我没有放弃,仍然坚持每天练上一阵.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我的短跑速度真的提高了.虽然不过只提高了一点点,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班的运动员每人提高哪怕1秒,那我们班的接力跑成绩不就提高了4秒吗?这样,在争分夺秒的接力赛中,我们不就有赢的希望了吗! 就这样,我每天藏着这样一个小秘密,怀着这样一个决心,坚持不懈地练习着.我相信,做事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取得成功的! 运动会那天终于到来了.在我和同班其他三位女同学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夺取了400米接力赛的年级第一名! 这件事,就是我的一个小秘密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在我心中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但憋在心里又怪难受的,我真想找一个人,只能是一个人,谈谈我心中的秘密。于是我想到了你,因为你是我信得过的好朋友,咱俩是无话不说的,你说是不是?其实,这个秘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我就是不敢对老师说怕受到惩罚,那是五年级的事了……
那天,骄阳似火,把地缝中的沥青烤得软软的,我坐在教室里,眼看着又到了做课间操的时间,虽说我心中有一千万个不愿意去做课间操,但...
扫描下载二维码梁山夫妻大办离婚庆典,两人亲自把喜字剪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还有产妇和6个月孕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上海城中的静安区,寸土寸金,闹中取静的武定路上,三栋独立洋房被门户森严地圈在一扇黑色大铁门内,铁门两边对比鲜明地坐落着一些低矮的旧房。门口停靠着的一辆豪华林肯令宅邸显得气象万千,汪精卫四姨太旧址的传说更为这里蒙上了一层别样的传奇色彩。
  这里是郭敬明最世文化公司的办公地,也是郭敬明平日工作总部所在。附近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房子,连马路对面大厦停车场保安也不例外。此前曾有不少媒体前来拜访过这处豪宅,但这一次,我们获得了更深入探查的许可。郭敬明的私人影音室、衣帽间,都是首次对镜头开放。
  连着的三栋洋房各有使命,第一栋是独立的图书馆以及视听室,一个精心雕刻过的小花园连接着第二栋洋楼,一楼是会客室,二楼是郭敬明的办公室,三楼是他的卧室和衣帽间,早几年他加班晚了常睡在这里。现在他在上海拥有多处豪宅,其中包括最贵楼王汤臣一品。卧室门口有门禁系统和密码锁,未经允许任何人不能进入他的私人领地。
  末端的第三栋房子也是办公之地,地上堆积着许多印有“小时代”贴纸的纸箱。
  郭敬明说他喜欢老房子,四年前,当他坐车偶然路过,立刻看上了这里,便让助理四处打听,找到中介买了下来。现在,上海市中心这样连着三栋一起出售的老房子简直打灯难寻,如今的价值更不能与他入手时同日而语,当时几千万买下,现在起码翻了一倍。
  第一幢楼外观
  私人影音室
  图书馆
  打造奢华世界《小时代》的郭敬明自己的豪宅内也是名牌成堆,以往媒体笔下夸张的华丽其实都毫不夸张,这是一所由名牌堆砌起来的房子,包装在古典欧式风格的装修之下,FENDI的地毯、KENZO的茶几、GUCCI的靠垫、Meissen的瓷器、HERMES的装饰物……随便一处小小的配饰都价值不菲,大量有来头的巨型、中型、小型油画、版画窒息般地充斥着每一处墙壁的留白,三层木楼梯扶手两边的每一个窗台上都摆放着设计师雕塑作品。郭敬明的助理指着走廊上一个红木长椅说,这是刚刚从国外运过来的,先随便放一下。
  炫目的水晶灯,密密麻麻的玻璃杯,它们大多有着纯正的欧洲血统,杯子并没有像《小时代》里宫衬茄旁诠褡永铮钦氲氐箍墼诓杓傅纳舷虏悖袷且恢忠鞘礁械某铝小 “整栋房子的装修都是我设计的”、“我每个月都要看很多建筑室内杂志”,郭敬明说。是的,有钱就是可以这么任性,但如此密集地展示有钱,已经因为“过多”而让人感到一种压抑。“有没有感觉放不下了?”面对婉转的提问,郭敬明的回答却不婉转,“对,有时候为了放家具我会买房子。”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并对自己特别了解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财富需要一些投资,但同时也知道黄金股票这类短线投机性投资并不适合他,而房地产相对来说不用那么操心,自然成为首选。据悉郭敬明有一个助理专门为他四处寻找值得投资购买的房子,郭敬明则相当坦率地对本刊承认,他在国内外加起来有十几处房产。
  第二幢楼外观
  小花园-喷水池
  会客厅
  三楼全白色风格的衣帽间
  衣帽间
  【你有特别钟爱的家居饰物么?】
  郭敬明:我买一些小玩意儿,一些可能不是很有名的艺术品,是一些新近起来的艺术家,此刻他们的东西还比较便宜,但他们真的越来越红,他们的作品也会升值。一方面是这样,但基本上我会按照我的品位、喜好去买。
  【这座房子的风格偏欧美、复古,是你喜欢的风格?你不喜欢简约?】
  郭敬明:我有,我有另一套房子是简约的,我还有那种比较法式乡村的。我基本上一个房子就是一个风格。
  第三幢楼外观-1
  ================
  本文由《装修学校》提供,如果你正打算装修,请拿起手机关注我们的微信,装修问题微信咨询有问必答!!一起和无资质装修说“不” 。 关注我们的微信号:itbscn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装修学校专注于装修知识讲解,装修美图分享,让装修像喝茶一样...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好: | 
> 郭敬明商业帝国的五个秘密
阅读 1850|回复 7
郭敬明商业帝国的五个秘密
郭敬明商业帝国的五个秘密&&& 17:30:06&   由麦田发起、方舟子统帅的“韩寒代笔门”事件持续升级。而随着“人造韩寒”的各种证据逐渐呈现,方粉们相信:韩寒必将走下公知和青年领袖的神坛;而韩粉似乎也听到了偶像破碎的声响。此时此刻,许多读者发现,之前“俗不可耐”的郭敬明似乎不再那样令人生厌了,“至少他直接承认自己是商人和作家,光这一点就比韩寒干净和纯粹。”那么,与公知形象的韩寒相比,在商业上一路狂奔的郭敬明是如何成就作家首富的?他们俩的世界观区别又在哪里?&  “韩寒很棒,他传递价值观,但结果没法量化。我带来更实际的价值,我的公司每年创造几亿码洋,我交的税,上海的街道、地铁、林荫道都能看到我的贡献。我维护着手下的60多名员工不至失业,我让我的作家们生活得更好。”&文 / 王烨& 陈永恒  来看看郭敬明2011年的成绩单:  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青春文学领军人物郭敬明以2450万版税荣登榜首,其版税几乎是第二名南派三叔、第三名郑渊洁的总和。这也是自2007年、2008年后,郭敬明第三次荣登该榜单的首富位置。  日,郭敬明新书《小时代3.0刺金时代》全国上市,销售量再次刷新纪录。首印160万册两天内售罄,一周内销售突破200万册,累计码洋高达6500万元。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仅版税一项,郭敬明就将获得超过2000万元。  日,郭敬明的商业神话还在继续。他与“响想电影”签约,后者将以首期3亿元的投资,将《小时代》三部曲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话剧、网络剧及主题乐园和其他衍生产品。而郭本人获得版权费高达8位数。  2011年12月,郭敬明领导下的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增加至75人,青春文学杂志《最小说》系列年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年产值突破15亿元,形成了以小说、杂志、漫画、艺人、影视等为主的系列青春文化品牌。  ……  自2002年开始,郭敬明先后经历了:四川自贡高中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幻城》等畅销书作家、杂志主编、文化公司董事长、作词人、中国作家首富、广告模特、艺人等角色。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十年后的今天,“郭敬明”三个字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炙手可热的青春文化消费品牌。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郭敬明式商业帝国的成功秘密又在哪里?&秘密一:积极利用体制资源  2002年,19岁的郭敬明第二次离开四川自贡老家,去上海参加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和一年前一样,他又取得了一等奖。这是全部故事的开始。  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时祥选通过《萌芽》杂志找到了他。“我们希望培养一个能和韩寒比肩的作家,媒体管韩寒叫坏孩子,我们就把他定位为好孩子。”当时韩寒已经去做了赛车手,并放话“等钱花完再写书”。时祥选与郭敬明谈下第一个合作,把他曾发表的短篇小说《幻城》改成长篇。  2003年,《幻城》出版,一炮而红。紧接着郭敬明出版了另外两本新书:《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本书当年合计销量接近200万册,其中《梦里花落知多少》面市当月销量就突破了60万册。  春风文艺出版社看到了郭敬明身上的商业潜力,决定在他身上加码。具体做法是,投资成立《岛》工作室。“由他组建团队组稿、做设计,我们只保留最终的审稿权,社里决定付给他较高的版税。”郭敬明答应了这个要求。  2003年圣诞节,郭敬明集合了几位好友:hansey、痕痕、阿亮、清河,在上海新天地旁边的一家麦当劳碰面,讨论成立工作室。2004年春节过后,他便租下一个140平米的公寓,带着几位好友搬了进去,他们组成名为“i5land”的五人团队,在郭敬明的生日6月6日当天,开始做一本不定期出版的杂志书《岛》。  郭敬明找来落落。当时她在一本漫画杂志做编辑,写一些评论文章。郭敬明看好她的文字,决心把她打造为女作家。“那时候别人的书上打上郭敬明的名字,都能多卖一些,只要他肯推荐,读者就买账。”郭敬明的发掘人时祥选说。  当时,《岛》的发行量是每期18万本,虽然它体现了郭敬明更多方位的想法——他喜欢的设计、他找的漫画家、他挖掘的作者。但跟他的其他作品比,《岛》的影响力不值一提。没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有郭敬明自己感到越来越清晰:通过这个团队,他将获得日后独立门户所需的最重要资源。  2006年,春风文艺出版社陷入经营困境,而此时与郭敬明的合约也刚好到期,全国的书商都涌到他的面前。长江文艺出版社不是出手最早的,但凭借优厚的条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长江文艺的副社长黎波回忆第一次与郭敬明见面,是在2006年的长沙书市上。郭敬明看上去少年气盛,对自己很有信心。他拿出了一份他的规划——一本杂志,《最小说》;一家公司,“柯艾文化”;《岛》中数位作者的出版合约。  一开始,黎波也只打算签下郭敬明的书,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郭敬明的野心,于是同意满足他的全部需求。“我百无禁忌。”黎波说,这是自己与郭敬明的契合之处。有别于大部分文化商人,黎波从不沉醉于任何“情结”,也坚信营销是最大生产力——他本人毕业于警官学校,第一份工作在公安局;进入出版行业之后,从做司机起步,历经秘书、出纳、编辑、发行等岗位,直到成为经营者。黎波和郭敬明协议好了责任范围——出版社负责外围经营,郭敬明负责作品内容。在郭敬明的范围内,黎波不进行任何干预。  他们配合出色。2007年,《最小说》的单期最高发行量达到70万册,郭的新小说《悲伤逆流成河》在面市10天内就卖出了100万本,同时他首次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位置。&秘密二:选秀式营销  2008年5月,郭敬明第五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的时候,《纽约时报》终于对他进行了报道。那篇文章在最后留下一段质疑——“郭敬明或许能在剽窃指控和糟糕的写作中生存下来,但是,现在他面临的可能是更危险的威胁:比他更年轻的作者。”  郭敬明回应了这个质疑,他的解决办法是:当他们的老板,让他们帮自己赚钱。  其实,这个想法早在2004年成立工作室时就有了。凭借《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畅销书,年仅21岁的郭敬明轻轻松松便拥有了上百万的粉丝。此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挖掘这种影响力?一开始,在自己组建的论坛里,郭敬明试着向粉丝们推销落落;后来,他带着落落出席各种文学活动;他让落落在《岛》中刊登作品。他的力推取得了初步成功。2005年,落落的两本小说先后出版。随后,他在《岛》上又挖掘了两位新人七堇年、年年。  这种“前辈带晚辈”的推销模式,最成功的例子发生在笛安身上。与郭敬明不同,笛安的父母都是作家。20岁出头时,笛安就已经在老一辈文学青年们梦寐以求的《收获》、《人民文学》上发表过作品。她出版过两本小说,每本的印数都是2万册。这数字在郭敬明看来太可怜了。于是2008年开始,郭敬明将笛安的作品《西决》放在《最小说》上连载,半年之后,决定出版。而《西决》也最终不负众望,实现累积销售75万册。笛安终于成为了畅销作家,而郭敬明自己也成为当年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  这种操作模式跟芒果台的选秀节目和原创电视剧很接近——上一年的冠军陪今年的选手们上台唱歌,老版电视剧里的演员客串进新版电视剧里。事实上,郭敬明坦承他自己确实从好朋友、天娱传媒的CEO龙丹妮那里学了很多。  这种操作模式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赛。2008年6月,《最小说》启动了以“超级女声”比赛为模版的“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并且把这种营销方式推向极致。该比赛规定,进入全国12强的参赛者都将成为柯艾公司的独家签约作者。和“超女”比赛一样,文学选秀的目的也在于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赛程来培养读者对参赛作者的兴趣,并帮助参赛作者获得更多的媒体曝光。郭敬明还经常以“一拖N”的形式带着柯艾公司的签约作者参加媒体和签售活动,利用他的名气提高新人的知名度。  除了这种选秀式的作家营销方式外,郭敬明还很注重作品包装的营销。几乎“最世”出版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准文本。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1.0折纸时代》限量版内封就模仿西方名著的封面设计,除了标题、作者和出版社是中文,其余文字全部是英文,意在让公众感觉这是一本品味高雅的文学著作。而书内色彩绚烂、笔触细腻的动漫插绘则显然是为了迎合80后、90后的审美趣味。  从2007年起,郭敬明将唱片工业中常用的“限量珍藏版”引入了文学出版。现在,他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时,都会首先推出高价的“珍藏版”。《小时代2.0虚铜时代》珍藏版的广告文案中写道:“你所触摸的,是用皮革绒布修饰装点的工艺极致。日本纯度道林纸全文印刷,法国柔感纯质制作的精美笔记本。”这与青春文学强化文本的物质性在精神上是相同的。&秘密三:教父式企业管理  为了经营好自己的公司,郭敬明不怕付出辛苦。公司的人说,他一般在清晨睡觉,中午起床,下午4点左右到公司巡视一番工作。夜晚的时间他用来写作、阅读、上网获取资讯、想选题和计划书、安排工作等等。他经常会在凌晨三四点钟发出QQ留言,多数是他突然想到的工作任务。  不过与花巨资签约有潜力的作家不同,郭敬明选择的公司经营伙伴几乎都远远弱势于他。“最世文化”中的骨干力量,全部是他交往已久的朋友,他从一开始就是朋友圈中的领导者。  痕痕也自《岛》创立起就追随着郭敬明工作。在更早之前,她是郭敬明的网友兼粉丝。从2004年到现在,她的所有职业轨迹都由郭敬明制定并推动。虽然她现在已经成为“最世文化”的副总裁和作家经纪部总监,但她说,她生活的70%精力,还依然花在试图获得郭敬明的肯定上。  郭敬明经常面向外界肯定她,在文章中也不吝溢美之词。这也属于他团队营销的一部分。尽管现在公司设置了大大小小许多职位,但整个“最世”几乎是由郭敬明独自推动着前进。这让他更加辛苦,但也能更掌握自如。  在公司里,编辑如果因为压力太大在座位上哭,郭敬明会上前呵斥:“要哭出去哭,不要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而一旦发现有任何一位签约作者在微博上流露沮丧、焦躁等情绪,他会立即让编辑去解决。“我会保护他们,让我来替他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黎波说,刚认识郭敬明的时候,他是个一点火就着的人。“一个脏字都不带,直接把人说哭。”Hansey甚至在博客中写到过,一次在饭桌上,郭敬明不断批评他的工作,使Hansey的母亲当场落泪。  Hansey是《岛》时期的五位成员之一。他在大庆读高中时就为郭敬明设计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封面。来到上海念大学后,成为郭敬明的合作伙伴。他一度是公司中最敢与郭敬明对抗的人,2007年,他与郭敬明爆发矛盾,离开公司自创杂志,三年之后回到“最世文化”。郭敬明接纳了他,并说:“我不介意,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我的孩子。”而周围人说,现在的hansey明显学会了妥协。&秘密四:作家偶像化  “仅从商业角度看,郭敬明也可能一直都被严重低估了。”国内知名书商、“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做了这个判断。当传统的出版形式还依赖着作家本身的创作力,用作品去寻找读者时,郭敬明已经知道如何掌握一个庞大人群的诉求,从他们身上获得财富。  这群人是郭敬明的百万粉丝,他们年轻,充满幻想,喜欢物质生活和完美偶像,也许还有些青春期的小情绪,最重要的是,他们易于被鼓动。郭敬明为他们挑选适合的写作者,生产出符合他们愿望的文字,然后再让他们接受。  “谁来写都无所谓,谁来写都会受欢迎。在那个世界里,郭敬明就是教主、是国王。”路金波说。但这种来自大人的评价,欧阳娇睿可能不接受。她是一名深圳的初三女生,是郭敬明百万粉丝中的一员。她的书架上,有30本“最世”出品的小说和散文、23本《最小说》、4本《文艺风象》。她说“反正大家都在看,读一下才有得聊啊。”  网上经常流传的照片是,郭敬明坐在位于上海杨浦区国际设计中心的“最世文化”总裁室里,衣着考究、妆容精致。他指着办公桌旁几件欧式风格的白瓷,“我喜欢很多很小众的东西,好比这些瓷器,全世界限量600件,别人根本不会懂它们好在哪儿。这些趣味平时都会被隐藏。”他头顶是在他照片中经常出镜的一串标志性的水晶灯—— “哦,那倒是我本人喜欢的。”  “我其实平时根本不care我的外表,可以不洗头来上班,也不化妆。”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坚持这样的公开形象,只有一条理由:“为了符合大众的期许。”  “最世”的签约者也被要求和郭敬明一样,保持同样精致华丽的公众形象。甚至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当有媒体和宾客来访时,如果郭敬明看到有人居然穿着球鞋T恤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他一定会勃然大怒。  这群年轻的作家、漫画家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特征,例如消瘦、羞怯,看上去永远像一群受惊的漂亮小动物。因为他们的老板郭敬明觉得:“创作者最重要的特质是敏锐、感性、超尘脱俗,让人心疼的脆弱。”因此,他几乎着意地将他们向这样的气质上打造。  日晚上11点20分,郭敬明在新浪微博上贴出一张大尺度的半身裸照,在很短的时间内,那条微博被评论超过1万次,转发3万多次。对这一举动,郭敬明给予的解释是:“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那天是笛安的生日。”他在微博中注明,将那张照片作为礼物送给第二天过生日的“最世”签约作家笛安。  真实的郭敬明究竟什么样,确实让人难以识别,因为他说,“他都是演出来的”。  2011年7月,达芬奇家具爆出丑闻。网友们翻出郭敬明2010年11月在博客中写的一句话:“之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我要换哪一款电脑,才能让它在一堆ARMANI和达芬奇家具中间每天相处而不自卑?”然后,网友们大肆传播。可郭敬明并不介意这些:“我塑造一个这样的形象也是为了麻痹我的对手们,他们会觉得这个人就是肤浅、爱漂亮,是个傻X。”  很难讲是什么最早启发了他选择这样的自我营销方式,但从时间上推断,那场抄袭风波可能是打通他“任督二脉”的重要时间点。&秘密五:郭敬明式世界观  8年前,韩寒是“坏孩子”,他是“好孩子”;今天,韩寒是获取了公众认可的“社会公民”,并且成为了父亲,而他,是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出现次数最多、最富争议的80后青年富豪。  “中国的很多作家看上去很聪明,今天有人出高价,就跳槽了,明天有人出高价,又跳槽了。跳来跳去,其实商业价值在递减。出版社没有安全感,只会想在这一本上把他榨干。而我,这么多年和长江文艺合作,商业价值一直在累积,如果有一天我开口要换东家,那拍出的不知道会有多高天价。没有人能拒绝跟我合作的诱惑。”郭敬明如是说。  路金波回忆,2008年年初,一次他与郭敬明偶遇,郭敬明对他说:“你看,你的选择错了吧?”那时,路金波正与韩寒交情火热;而此前,他曾与郭敬明更为相熟,郭敬明甚至还教过路夫人如何化妆。  当时的韩寒,还是一个写小说的叛逆赛车手,没太多涉足公共事务,没有《独唱团》;而郭敬明,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商人——更成功,更会赚钱,这是郭敬明心目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关于韩寒的公共发言,郭敬明说:“他很棒,他传递价值观,但结果没法量化。我带来更实际的价值。我的公司每年创造几亿码洋,我交的税,上海的街道、地铁、林荫道都能看到我的贡献。我维护着手下60多名员工不至失业,我让我的作家们生活得更好。”  这就是郭敬明式世界观,它的形成,似乎可以从他小时候经历的两个事件中读出蛛丝马迹。  小时候,郭敬明的妈妈在银行工作,因为多给了客户100元,而被罚赔偿,并且额外又扣了100元工资。他说,妈妈为此流了两个晚上的眼泪,那个时候她的月工资只有120元。  大概在他七岁的时候,爸爸买了人生里第一件有牌子的衬衣,花了不小的一笔钱。“但是爸爸笑得很开心,他站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着镜子里气宇轩昂的自己。”  这两件事情让他意识到,“这些都是和钱有关系的,钱带来开心和伤心。”  后来,他长大了,通过写作,终于过上了体面的生活。他已经有了上海户口、中国作协成员的身份、多套房子和他的公司。他会努力赚钱,纳税,培育更多的成功者,其他的事,不那么重要。&&&(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区域|买房|看房|自驾|
坑你没商量的中国景区门票
坑你没商量的中国景区门票 18:57:05 来源: 网易探索 &《经济学人》1月12日公布了最新的“巨无霸指数”(原文)。我们这里列出了一些中外著名的景点门票进行对比,后面采用“巨无霸指数”反映当地的购买力水平,来衡量门票价格的高低。这项指数通过比较在不同国家巨无霸汉堡价格差异来解释“购买力平价”概念。在经济学中,购买力平价(PPP)是指两个不同国家之间一定数量的金钱有着相同的购买力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同的货币在经由汇率计算之后应该使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价格相同。简单点说,图上的“在当地能购买的巨无霸个数”相当于指出,你要付出多少个巨无霸的代价,才能参观这一景点。据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厦门鼓浪屿景区未来计划对上岛游客实行总量控制,推行“一票制”,价将定在100到150元之间,游客上岛后可以免费参观5个核心景点,不用再另外买票。目前这5个核心景点的门票价格是143元。就像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是全世界最多的一样,神州大地点缀其间的风景区收费站也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数量,一处处美丽的风景被瓜分、开发、私自占有,圈地收钱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创收的一个主要途径。以四川著名的九寨黄龙为例,九寨沟门票220元,黄龙门票200元,还有景区内的各项消费,如观光车90元,以及黄龙索道上下行共120元。赏名山大川要钱,看文化古迹也不便宜。曲阜“三孔”景区联票价格为每人185元,孔庙、孔府、孔林票价分别为110元、75元、50元。不得不让人感叹,欣赏自家风景,看自己的古迹,却要花费一大笔钱。比起国内动则上百的门票价格,国外景点门票的价格,和老百姓的收入相比非常合理。很多景点免费开放,即使要购买门票,很多时候也只是象征性地收费。珍宝如山的大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印度泰姬陵对外国人收取高额门票费,但对印度本国人仅收取象征性的20卢比(2.5元人民币)。美国的科多拉多大峡谷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非权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迹之一,其门票为25美元/车(含车内所有乘客),买一张票就可以在7天内自由进出景区。美国的国家公园还出售定价为80美元的年票,如果你是热爱旅游的人,可以用它游遍300多个国家公园和纪念公园。据了解,国内景点门票定价没有一定的依据,随意性大。价格也是想涨就能涨,基本上没有约束机制。旅游经济现在纯粹变成了“门票经济”。旅游产品的结构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也是导致景点高价门票的原因之一。有观点认为,收取高价门票能够更好地限制游客数量,更好地保护景点。但事实上,由于大部分旅游资源的稀缺性、独占性、垄断性,无论门票是50元还是500元,游客基本上都是抱着“一辈子就来这里一回”的心态,一咬牙掏钱“认了”。以2011年的国庆黄金周为例,故宫单日接待访客答13万人次,八达岭日接待6.45万人次,张家界单日5万人次,游客数量已远非高价门票可以阻挡。国内的高价门票已然成为了唐僧肉,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大特色。附:全国知名旅游景区票价排名九寨沟 310元(含车票90元) 160元(含车票80元)武夷山 250元(三日游含观光车票)张家界 245元山东西霞口 230元(联票)黄山 230元黄龙 200元 60元布达拉宫 100元九华山 190元曲阜三孔联票 185元黄果树瀑布 180元庐山 180元 135元珠穆朗玛峰 180元婺源古村落 180元(通票)石林 175元五台山 168元丽江玉龙雪山 160元敦煌莫高窟 160元井冈山 156元少林寺 150元乌镇连票 150元峨眉山 150元三清山 150元三亚南山 150元烟台南山 150元千岛湖 150元凤凰古城 148元神农架 140元青海湖 130元泰山 125元 100元云台山 120元平遥古城 120元峨眉山 120元 100元武当山 110元无锡太湖 105元三峡大坝 105元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 100元华山 100元 50元新疆天山天池 100元 40元滁州琅琊山 95元秦兵马俑 90元都江堰 90元青城山 90元千山 80元(通票)故宫 60元 40元上海科技馆 60元承德避暑山庄 50元(含博物馆)嶂石岩 50元 30元八达岭长城 45元 40元孟庙、孟府 40元山海关 40元 20元遵义会议纪念馆 40元苏州虎丘 80元白洋淀 30元颐和园 30元(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作者:李蕴贤 张弛)责任编辑:NN050&&
蔡慎坤:北京多少人进了富裕国家的门坎?
北京多少人进了富裕国家的门坎?&&& 11:00:55新春伊始,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就给北京人捎来一个天大的喜讯:去年北京市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达到国际上“富裕国家”的水平。经济数据显示,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市人均GDP803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至于居民收入,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均增长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7.2%。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比上年增加13.6%,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了7.6%。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都不高,与1.2万美元的人均GDP相比,都相距遥远。而北京的实际物价,在世界知名的大城市中,早已名列前茅,可以想象北京市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达到国际上“富裕国家”的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市只有一部分人的收入,达到或接近了富裕国家的门坎,证券业,银行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保险业,烟草制品业和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等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美元;电信和其他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人均年收入也在1.5万至2万美元之间。至于像任志强这样的大佬,年收入早已过了百万美元,比富裕国家的人还要富有很多,这类人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情况来看,北京市高收入群体人数并不多,2011年所得收入超过12万的不到100万人,这些所谓的高薪族涵盖了全市100多个行业,包括金融业、服务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电信业、电力供应、房地产、批发业、专业技术服务、研究与实验发展行业、教育行业等等。当然,以个人所得税来衡量收入并不公平,因为现阶段个税申报只能管住工薪族,个人所得税都是单位代扣代交,对于高收入者很难有效监管,尤其是私营企业,要分清哪些是个人所得,哪些是企业收入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特别是收入的多样化,富人和贪官的大量个人所得,都是在体外循环,收入越高,其资产分布越广,黑色收入灰色收入也越多,根本无法监控和厘清。因此得出的统计数据往往仅供娱乐而已!再说,北京有三分之一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为北京的GDP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接近千万的人口并没有纳入北京官方的统计口径之内。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年收入仅仅只能糊口或维持一个基本的温饱,许多年轻的大学生或“北漂一族”,月薪不过2000多元。不过,统计局的数字还是提醒了每一个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如果2011年你的收入还没到达到或接近“富裕国家”的水平,那只是告诉你新的一年更应该加倍努力!否则,未来统计局捎来的喜讯只会让你更加郁闷和难堪! &&
中国“大国空巢”已成定局___刘忠良
中国“大国空巢”已成定局&刘忠良 时隔五年多,2012年春节回了趟河南周口农村老家。不知是不是在大城市看新楼房多了,感到村庄很破败。新建起来的一些楼房,似乎显示农村还有些生机,但这只是表面——用我调侃的话说,农村的家是一年一度不到一个月的“度假村”。农村衰败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回到家里,荆棘丛生,仿佛到了荒野地里。这种情形,当然不是我家一个,我们村这样的户多的是。旁临的大伯说,我们家这一片已经连片空虚,平常时候成片的房子无人居住,只是到了过年才回家一趟,有的干脆几年不回家。我们村紧邻一条河,过去村河边曾是最热闹的地方,那时连吃中午饭和下午饭时都端着碗到这里。我再到五年前最热闹的河岸边,非常惊讶,这里也已经荆棘丛生,怎么成这样?那时候,这里被我们的脚踩得几乎寸草不生,十分光整,没想到五年后竟是这样。想一想,其实也不必惊讶。能干活的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孩子越来越少了,还有一些孩子干脆随父母去别的地方了,剩下的老人活动范围很小,谁还能让这里热闹呢?走在河岸边,这些脚印很清楚,因为土地在无人状态下变得很松软。这些脚印显然是新的,也就是过年时大家回来到这里走一趟。看着村边的河,不知是更美了,还是更荒凉了。原先都是开垦好的河地,而现在,高的地方,几乎栽满了杨树;低的地方,河草茂密,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自然的芦苇丛。这可不是国家鼓励退耕还林还草的结果,都是因为打工跑的外地了。但对于河上、村边的好地都种上树,这有点折腾——一边抱怨耕地不足,一边把好地栽上树,甚至在一些地方耕地慌着(比如南方地方就比较常见)。我非常怀疑我们河南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在2010年11初,也即在所谓的平常时间,就像我们村,河南农村的大多数劳动力已经外出,至少我们村在平常已经人口机械负增长2/3,怎么常住人口还增加?不仅是机械负增长,据村里人所说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至少我们村在2011年人口也已经自然负增长。现在的农村,越来越空了,孩子也越来越少了。比如我旁临的大伯,已经64岁,还出去打工,我们村的老头还逗笑说“你这年轻人不出去干嘛”(已经是64岁的老人了)。我的一个姑父,已经68岁了,标准的老人,还到外地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不是缺钱,而是在家里找不到人玩。他告诉我,他们村也是能出去的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平常里村里找不到一起玩的人,在家里看电视看的眼都花了,“被迫”跟同村的一块干建筑去。除去过年,平常的农村剩下的基本上是老头老婆、未出去的妇女和未带走的小孩。平常连片空的房子,人口的大幅机械负增长及正在到来的人口自然负增长,这种态势决定中国农村,至少落后地区的农村大衰落已经不可避免。“大国空巢”已成定势衰落的岂能是我们农村?中国的城市也照样逃不了。农村的“空巢”只是中国“大空巢”的前兆,更激烈的人口危机还在后头。我爸爸曾想老后回到家里做生意,我劝他还是多在浙江呆吧,我们这里的农村还有做生意的希望吗?除去过年火一阵之外,平常时都空了,做谁的生意去?年轻有消费能力的都走了,留下的老头老婆或没有钱或不敢花钱,依靠老头老婆买盐做生意嘛?我们村开小卖部的说,平常生意已经很差了。除去在农村大规模包地种经济作物、成规模养殖及在县城或好的镇上开工厂外,我们这样的农村已经没有多大发展希望了。现在农村是老的小的一起到城市干活,维持了城市的生机。比如上海,已经连续20年人口自然负增长,如果没有外来年轻人,上海已经成为一个衰老的城市。但这好景也不长了,城市的超低生育率将依旧持续,农村生育率也将不断降低(农村年轻人到城市多没房、收入低、高压力,生育率必然也不会高),到城里干活的农村人也将渐渐老去,中国城市的生机也将渐渐逝去。现在中国1.3的总和生育率,将使未来人口或者说劳动人口每过30年左右减少40%,以农村劳动力补贴城市的方式,能维持多久呢?“大国空巢”已成定势,整个未来的中国,就像现在的农村一样,随着劳动人口的大幅减少,大衰落已经不可避免,而且是难以逆转的一路崩溃。新农村原来是“瞎折腾”在只剩下老幼病残的情况下,还能建什么新农村的呢?我是这样忧虑,可堂嫂子告诉我,我们这里正准备建新农村,村西头的新房子已经不让盖了。建什么新农村呢?就是把现在的房子扒了,包括新盖的楼,然后再在镇周围盖高楼,都住进高楼里,这就是我们这里准备建的新农村。这不是“赶农民上楼”吗?原来我们这里的新农村竟是这样折腾。把新房子拆了,补贴农民一部分,然后让农民到镇上买新楼,农民多花钱,政府多花钱,而且对多数农民来说仅仅是一年回来住一次,有必要这样折腾吗?把楼房建在镇周围和公路两边,必然占用新的耕地。虽然建高楼把村庄搬出去可以腾出不少耕地,但这样的耕地质量很差,花费很大,至少是前几年很难种。在不少农村大量耕地荒废、半荒废(如一年两三季变成一季)、好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产量提高)的情况下,这种极其不划算的倒腾有必要进行吗?&&& 嗨,别折腾“新农村”了,不要那么快害的我找不到自己的村庄了。&&
学者谈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官僚化 权钱横行
&学者谈中国大学弊病:管理体制官僚化 权钱横行日08:02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钱学森之问已众所周知,但是大学为什么还是培养不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杰出人才为什么老是“冒”不出呢?这对不少人来说是个谜,其中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与决策者。  怎样的模式有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我认为钱学森之问与孟二冬精神恰好可以形成一对问答,孟二冬精神即“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的精神,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思考方向。然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大学管理制度不利于普通教师践行这种精神,或者说不激励大学学人以这样的方式去生活。  大学管理的行政模式是条歧路  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中国现代大学诞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们先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再学习欧洲的办学理念,后来以美国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中国大学在1917年之后,逐渐融入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从年、年、年,中国大学发展先后出现几个小高峰,杰出代表是蔡元培任校长时期的北京大学、郭秉文任校长时期的东南大学、梅贻琦任校长时期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  自1949年以来,中国高校管理以“前苏联”为模仿对象,引进行政管理模式,逐渐脱离了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这一源头应回溯到孙中山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广东大学,后来改名为中山大学,并形成了“党化教育”模式,受到了胡适、陶行知等人的批评。1928年国民政府开始反对“党化教育”,转而提倡“三民主义”教育模式。但这一大学与行政紧密结合的模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广泛推广。  1952年,中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逐渐形成了偏重理工学科、轻视人文学科,偏重大学的经济和政治工具功能,轻视大学的人文功能的局面。  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提出了中国大学的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随后,很多学校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自1991年以来,大学的行政化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更多地将大学定位为官僚机构或工厂,这样的体制自然难以培养出学术大师。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高校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找到了一种新的模式,即以工程、项目、课题的方式管理大学。这种管理方式表面上看很有效率,但实际上对大学构成了深层次的损伤。因为,这种模式使学人直接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学人的自主性被系在一个个掌权、掌钱的外行人手里。  在2008年的时候,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曾对我说:北京大学曾经与美国大学是同步的。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改革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发展是和美国大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西南联大也曾经步入世界大学前沿。但现在,内地大学和美国顶尖大学的差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主要在于:大学制度的行政化与大学内在价值的丢失。  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大学本应承载三重价值,即学人的精神家园,学业和职业的基础,成人和幸福的基石。  近年来,有些学生一入校,就探讨将来的职业和收入问题,只注重职业与就业功能。就业当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是关注这一方面,未能在内在精神上成为真正的大学人,未免太过片面和狭窄,也太浪费青春。大学太过行政化,会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而精神的缺失使大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成人的功能。因此,大学的发展要遵从其自身的内在生成规律。  中国大学发展现状,从外部环境来看,有四种迹象严重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第一,高等教育顶端外移,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直接就读世界尖端大学本科、研究生。2009年有1万多名中学生选择不参加高考,直接出国。第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杰出教师并不多见。第三,创新能力难以提升。根据洛桑年度报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第四,评价方式单一,高校之间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现在学生入学仅凭高考分数,很难做到教学适宜,应该在高校和学生之间建立双向选择关系。  从内部发展来看,大学存在着五大突出问题:第一,真伪难辨。真研究还是假研究?真学历还是假学历?类似问题层出不穷,大学公信力下降。第二,钱权横行。大学里,能拿到科研经费的人比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往往处于更好的位置,真正做教学和研究的人反而很难拿到经费。第三,虚实不分。有的教师认真教学、专心科研,有的教师头顶各种名誉招摇,哪种教师对大学的发展有实质贡献值得我们深思。第四,批判无力。有一次,我参加研究生开题会,一位老师给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意见,学生就非常激动地认为,这位老师对他有意见。现在老师都不能批评学生,那么在老师之间还能互相批评吗?老师还能批评校领导吗?在这种的风气之下,学术研究怎么能进步?第五,闭门自慰。关起门来看自己的学校年年有进步,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指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横向和纵向比较。所以,我们要积极推动全国各地的学校做校史工作,这样会有利于各个学校以史为鉴,认清现状。  近十年来,内地大学发展有量的增长,但未能实现质的提升。从年间,我国28所高校与美国大学联盟SCI论文指标比较可以说明,而这段时间大学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在扩招前,大城市与农村学生生源的比例约为3:1,而扩招后达到了5:1。大学的发展仍在粗放式地扩张规模,尚未走上内涵式自主发展之路;大学的发展仍然依据行政和商业规则运行,学术逻辑依然被边缘化。  日,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在《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开马车赶火车”的文章,形象地指出了大学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降、泡沫学术抬头、计划经济严重、人文精神模糊和改革步伐缓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是在精神层面上丢心失魂,另一个是在制度层面上杂乱无章。总之,大学的发展亟须弘扬大学精神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要遵从大学的逻辑来办大学、管理大学。  “士志于道”:中国大学精神的千年根基  “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在中国历代大学中,“士”是个关键概念。“士志于道”即“士”追求“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多样性的“士”,通过“士各有志”的多样性的“志”共同指向外在一致而内在多样性的“道”。这便是我国古代大学精神的基本原理,它对现实大学的发展启示太深刻了。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校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同的大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各异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但深入研究会发现,各个大学精神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都与当时所处时代的救亡图存密切相关,带有“明道救世”的特征,具有对世事批判和审视的视角、尊道抑势的心态。  中国大学的源头在春秋战国时期。“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精神的起源,也是中国大学精神的起源。《大学》开篇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道路也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万变中的不变;自主与他主,是中国大学精神兴衰、显隐的主要根源;明道、变道、弘道(以行为承载道),是中国大学精神发展的走向。  简言之,“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中国大学精神即是“士志于道”的精神,或者说是“士”的精神,是“德治”的精神,是“做人”的精神,是“和合”的精神。  近代中国大学中西融合,主要具有学人自主、民主科学为核心和全面深刻等三大特征。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大学逐渐吸收西方的精神,但这个过程是自主的。而在1950年之后,大学的调整、改革经常受到外在的影响,是不自主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大学的发展是全面与国际主流融合的,现在的情况仍然不能达到当时的融合程度。  开放是符合大学逻辑的选择  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是大学本原的特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书院,还是西方的波隆亚,都在生源、教师来源、学派关系、思想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大学因其开放性,历来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组织形式和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大学的开放程度。  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的社会职能决定的,培养高级人才和探究高深学问不可能在一个局促的环境里成就,唯有精神意识开放,才能在讨论、批判过程中促成知识增量的产生,才能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的思路。学术始终是大学千年不变的立身之本,开放是大学学人通向探求真理的途中最适宜的路径。  开放还是大学能成其大的缘由。现实中客观上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域限,然而,这种域限是时代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而非主观设定的,大学开放即是立意于能容乃大,而尽力拆除有碍大学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围栏的过程。  开放也是大学的生存机制,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大学发展存在多维的空间,需要以学人独立自主的、开放的思想意识去探究、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条件和目标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开放是大学发展最为关键的免疫系统,它的存在和运行足以消解大学中各种危害学术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妨碍本真、健康的学术增量产生的因素。只能依靠更大程度的开放,才能让伪知识、伪学问以及有违学术规范的行为原形毕露。  大学开放就是营造并维护大学的原生态。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大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代表着大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封闭则是中国大学积弱的主因,中国大学在生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核心层面均未深层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中国大学要立足本土,发挥优势,但一定要融入世界大学发展的主流。管理体制官僚化必然导致封闭。封闭的后果是:大学成为行政科层的附属品和复制品、学人权力边缘化以及办学过程“学店化”。  中国大学在人类大学中的生态状况必须通过开放才能改变,“自我举起”式的改革不可能改变中国大学的生态状况。只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中,才能实现同世界范围内优秀大学有效交流、对话和沟通,可以直接体验到的,竞争是通向人类大学生态顶端的现实路径。  大学开放是多层级的开放,生源开放是起点,考察指标是外地学生的比例。师资开放是关键,考察指标是学校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双向、平等、全面开放是目标,现在很多学校是不平等的开放;价值开放是最高境界,学术自由是保障;开放的微观体现是人际的包容,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在创新或与您意见相左时,你是支持、容忍还是厌烦、打压,这是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开放性的微观标示。  开放并非必然或自然导致大学发展。若以因循、被动、他主的态度迎合开放,中国大学可能会江河日下;若以求新、自觉、主动、自主的态度迎接开放,中国大学才可能真正获得提升。有些大学领导说,教育部说怎么改我就怎么改,这就是典型的因循。开放环境中的竞争是促使一所大学不敢松懈,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开放意味着大学而有更多的公平、效率与健康。  进一步开放是提高大学质量的关键,大学质量不可能完全靠被动地接受评估而提高,不可能靠物质金钱堆砌,不可能靠较高的行政级别抬高,必须靠师生自觉感知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开放和自主发展才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开放大学的精神和理念  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  从“心”开放,是大学开放“先立乎其大”的选择。“心”是指大学的精神和理念。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是决定大学开放的首因。大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开放必须从内部开始,必须首先实现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的开放。  从“心”开放就是依据大学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大学内部发出的一种理性、真诚和诚挚的诉求;是一种自觉、自主和自为的开放;是“主体在场”而非“心不在焉”。只有保证这样的诉求不失真地发挥作用,才能引导大学健康、协调和稳步前行。  从“心”开始才能使开放成为大学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特性。评价大学是否开放主要看它的思想、精神和理念是否开放,再看它的其他方面是否同样显示出开放的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某些形而下的开放特征就判定它是开放的。  从“心”开放,是获得真实有效发展的根基,是解决当前大学发展中遇到的众多突出问题的一种有效选择。如何将大学办出特色,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如何解决资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思想、精神和观念上进一步开放。先准确定位大学,依照大学的逻辑,把这些问题放在大学发展之中逐一解决。  从“心”开放,是中国大学的战略选择,包容、融合世界上一切优秀教育文化和大学发展模式是再造和创新未来大学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宽广心胸和远大志向。进一步国际化是中国大学发展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惟有在真诚参与中,才能提高中国大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中国大学从“心”开始,进行开放的时机与机遇已经到来。抓住当前的机遇,实现从“心”开始的大学,开放是中国大学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多地关注了世界各国大学的外在、过程、制度和结果,而对属于大学内核的内在精神、宗旨、原则和理念或关注不多,或忽略,或避而不谈,或有意排斥,没有沉下心来打造中国大学独特的精神视野和路径,没有因时因地制宜、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由于精神理念没有完全开放,使大学在设置和运行方面手足受束。没有进入原生状态,一直没有完整地展现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学精神与理念的开放,不是一个简单的形态开放,而是向着大学本原的目标,遵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立足于人类大学文化的积淀,超脱于权势和利益,由学人自主地沿着大学发展的轨迹向前迈进。  育人、学术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一切办学措施在于保障和增强大学的育人与学术整体能力。学术、育人若不能成为大学的目的就必然成为大学的手段。  大学开放是由实然大学向应然大学之路的开放,是向大学学人责任与权力的开放。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专业性社团组织,必须建立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每个学人都应勇于发起和接受挑战。每一位真理的探求者在真理面前都是天真的而非老成的,是虔诚的而非虚伪的。  大学精神理念的开放,集中体现在社会和政府对大学师生在追求真理、增值知识、成就人才上的充分信任。社会和政府应该相信学人能够通过研究共同体内在的准则处理好内部以及学人与社会其他组成的关系,使学人们能够自主地追求大学的核心价值,不用大学的外在价值束缚学人对大学的核心价值的自主追求。  学人的精神是独立的,应立足于独立思考,而不是成为物质和世俗权势的奴仆,更无须对社会采取追赶、逢迎和讨好的态度。为此,大学管理中要多些自主权,少些行政命令;多些民主评议,少些“一长制”。  大学学人要成为大学的真正主人。一些学校总是把仅到过学校一两次的领导人的照片放在前面,而无视长期工作、生活在校园的师生。大学开放要使大学学人不再仅仅是打工者,尤其不应成为“搬运工”,而应成为以中西文化为基础的独立思想者,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的原创者。  大学精神理念和思想开放不是追求无政府,而是要寻求更有效率、更符合大学特征的、更为严谨的管理,主要依据学术逻辑而非行政逻辑或商业逻辑对大学进行管理。学术的真实权力应掌握在实实在在做研究且在某一领域走在前沿的人手中。开放在于使学术规范畅行无阻,承认学术规范是天下的公器,不可私用,也不可为一部分人所用,每位学人都有同等的使用权力。  “彼且为大学,与之为大学”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麻木还是清醒?选择自主还是他主?选择闭锁还是开放?选择为学还是为官?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  “彼且为大学,与之为大学”的意思是,将大学作为大学,不能作为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来管理,要遵从大学的逻辑,采用大学的模式管理。  一般地,大学管理依据可以有三点:一是从学生天性出发,依据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提供管理服务。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采用把课程内容备好告诉学生的方式,而非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定期和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特长,分别指导。二是从政府文件出发,通过行政指令、领导要求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师生按要求活动。这种方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了顶点,但往往违背师生天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三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定位,形成办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师生按计划活动。  比较科学的大学管理应该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作为第一依据、社会需求作为第二依据,依照专业社团的方式进行管理,依据法律和大学的特性和内在逻辑管理大学。只有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人力资源才能增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现代大学应该依据人的成长和知识增值的逻辑管理,即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生自治;依据法律保障,授权与问责相结合,决策与执行相分离,使大学学人有责有权;依法民主管理学校。  要明晰高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由大学来办大学,教育家办大学。政府并不一定能办好大学。应对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办学自主权很难得到政府行政部门尊重的部分作修改。建立学术主导的内部管理,普通教授主导的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术评价、人才引进和评价、招生、财经分配,健全的学生自治组织。只有在学术最前沿的人,才知道学术资源如何分配最为有效,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学术主导。现在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核学历,因为没有同行能客观地评价他的学术能力,如果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近期目标是:第一,打破计划体制,实现学校平等竞争(打破招生分批次,校长论级别,资源分配论关系的局面)。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评办分离,恢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第三,保障学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完善校内的民主管理。第四,明确学校章程(条例),各校依章办学。大学自身面对改革宁可快半拍,不要慢半拍。首先制定章程,练好内功。把学校建成知识分子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真正落实服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策略。  每一个大学学人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麻木还是清醒?选择自主还是他主?选择闭锁还是开放?选择为学还是为官?选择求真、求善还是趋伪、附恶?选择独立思考还是一味服从?建议大家独立思考而不一概接受,求真拒伪,趋善而远名利,务实而戒浮躁,创新而不简单重复。以此与大家共勉。演讲人:储朝晖(责任编辑:潘幸知)
农村空心化触目惊心————熊培云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青年学者熊培云今天推出的新作。他以自己的故乡为立足点,通过记录故乡的命运,来省思百年来中国乡村的沉浮与荣辱,由此折射出中国乡村裹挟在历史、政治与社会风潮中所承受的苦难与伤痛。作品延续着熊培云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风格。在对故乡的描述中,一种温和、缱绻、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从他理性思考中自然流露…….. [访谈实录全文]青年学者。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1991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后留学法国巴黎。现任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熊培云:我的村庄我的国管不好自己的人 说为天下做事很矫情搜狐文化:各位网友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日下午来到搜狐读书会。今天我们请来熊培云老师给我们分享他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请熊老师讲一下这本书写作经历和一些写作感受。熊培云:这本书是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三个心愿。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大家也都举手了,很多都是从农村来的。我是从江西农村出身,家里条件非常差。&青年学者熊培云熊培云:我第一个心愿,是把我的家庭从农村里拯救出来。我书里写了一件事情:我祖母生病,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突然过世了——我的父亲和我的姑姑当时用板车推着他,半路就过世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强调“自救”,如果自己家里都管不好,担不起这个责任,说为天下做事那很矫情。我改了一个词儿:“以天下为己任”,最先做的“以己任为天下”。第二个心愿是我大学毕业以后,去了巴黎读书。这是自己上大学时萌生的一个心愿。当时看了罗曼·罗兰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自己的性格,或者说价值观、喜好的东西可能和法国很贴近,所以想去法国那边看一看。第三个心愿,我对农民或者对这个村庄本乡本土的关怀。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八十年代是个非常美好的年代,中国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慢慢开启时代的大门。甚至出现这样一个场面,有人凌晨四五点新华书店排队,买一本他想要的欧美的哲学家的书,这是追求理性的一个时代。另一方面很多人在写诗歌,那时候的歌曲也一样:“让世界充满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明天会更好”……整个心灵是特别充沛,非常美好。我特别爱写诗歌,有一次和村子里的农民一起去学校。那个农民问我,长大以后要干什么?我说以后为你们写诗。那时候很洋洋得意,自己感觉很好。但是那个农民说我又不认识字,尽管他说的时候轻描淡写,我自己感觉像泼了一身冷水。那个感受很深,这是我成长过程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写这个书是在2001年左右的时候,当时我就给《南风窗》杂志做了一篇报道,名字就叫《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将近一万字的调查,后来很快登出来了。当时外国驻京记者找到我,希望我告诉他那个村庄在什么地方?他们想去现场做调研。 最开始因为没有接触过外籍记者,心里有一些忐忑,是不是有人说我做带路党。当然我是记者,每个人采访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提供一些正当的信息来源。想想农村老家也没什么,外国记者去就去了。我就提供了信息,帮他们去了那个地方。但是接下来的情况我就没法控制了。那个美国记者把我的文章复制了,给每家每户送一份,还送类似一包烟,言下之意我是你们村谁谁介绍来的。村民后来很有意见,怎么写我们这么悲惨的生活?而且还把外国记者找过来,把我们生活不好变成国际新闻一样,他们很接受不了。有的人说是不是你们家跟我们家原来闹过矛盾,所以借机报复;或者小时候在我家地里偷西瓜,我骂了你,你要报复我?各种各样声音都有,也有一些恶意揣测。当然这些农民不会跟我真的有什么仇,过去也就过去了。而我像被泼冷水一样。我以你们为支点,为你们做事情。希望农民的生活能变得更好一点,是诚心诚意的,但是结果完全超出自己的预料。当时正好想出国,于是就出去了。我在法国的时候写东西特别多,完全停不下来,一个月要写几十篇稿子。尽管我在《自由在高处》那本书讲“因为无力所以执着”,并不是说真的甘心做很无趣的事情。我回来以后,陆陆续续把原来获得的一些机会放弃掉。比如《南风窗》、《新京报》,也包括被邀请写的一些专栏。我这个书封底里谈到董时进(农学家)的一段话:“惟有到乡下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依着表格到乡下去从事调查,只能得到正式的答案”。他这句话把我原来想做的事情唤起来了。我们村庄原来有一些树,2006年的时候,这棵树突然没有了,被别人挖走了。沿海江浙一代树贩子勾结当地一些人,在周围挖了很多树,我们的树花了两千多块钱买走了主持人:这个卖树钱给谁了?熊培云:在村里,应该吃掉了。主持人:村干部吃掉了?熊培云:具体不知道。这个树就像巴黎之与埃菲尔铁塔,这棵树像一个母亲,游子回来之后招手,但是后来这棵树没有了。2008年北京开奥运,天津那边也是一个分会场,整个城里变得非常热闹。但是我很受不了这种动不动开大运动会的事情,所以奥运会的时候,我决定回到乡下去。我愿意把目光投向命运,回到乡下老家见证农民生活,见证他们过去的荣辱,把我原来没有写的东西写出来。2008年以后一直写这些东西,陆陆续续到了第四个年头。最开始不想叫《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写得更多是农民走出乡村,想写成走出乡村记。后来因为加了抗日这段,我觉得不是简单要出去,还是要回到更大的中国的场景,所以改成《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后来这个书就出版了。熊培云:谁人故乡不沦陷?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 比言论自由还重要主持人:刚刚熊老师讲了这本书心路历程和背景,接下来听张耀杰、张弘他们在书里看到什么样的村庄,看到什么样的中国?张弘:今年读到的有关于农村的、乡村叙事的书比往年要多。前面有虚构的、三卷本的小说《神史》,上一次的嘉宾“十年砍柴”还写了《进城走了18年》,也是一个乡村叙事,属于非虚构。&搜狐读书会老朋友:张弘张弘:“十年砍柴”的《进城走了18年》,写的是自己怎样努力摆脱他的现状,我们是非常能够理解的。处在农民那种地位,任何一个人都会想方设法要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包括知青下乡,那些人也是想方设法回去了。邓贤写《中国知青终结》的报告文学里,那些知青为了回城,用尽一切办法。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农村和城市巨大区别。“十年砍柴”也好、培云也好,都是想方设法要摆脱自己的命运。这本书有纵向历史,也有横断面的描述,纵向和横向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变幻。“十年砍柴”的《进城走了18年》跟这个书角度完全不一样。“十年砍柴”那书完全处于一个生命个体的体验,讲他怎么样在农村生活,怎么对暴力压迫。他能够引起我非常深切的一个感情上的共鸣。再看农村研究的著作,包括看中国农业大学一个教授写的三本关于留守儿童的书,从那里能够感觉到学术研究的理性穿透力,理性的力度比较强烈。培云把两者结合在一块的时候,两方面都没有给我应有的冲击力,我感觉这个信息量非常庞大,知识量非常多。但是情感上没有“十年砍柴”那个书共鸣那么强烈,理性穿透力我感觉有所欠缺,这是我对这个书不太满意的地方。熊培云:理性穿透力在后头。我是尽可能在写书的时候找一种平衡,理性的东西和心灵的东西都有,或者诗歌加论文式的表达。这是我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经验吧。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比拓展自己言论自由还重要的事情。比如孩子适合写诗歌的,人要他写学术论文,最后就把他糟蹋了。另一方面对纯粹个人的经验的描述,我不想那样去做。过于理论和过于文学的东西,或者只是在一端的东西不是我的写作方式。我更希望像托克维尔(法国历史学家),他的文字不丢掉文学。托克维尔讲一个民族要正视过去的历史,“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讲法国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以后的那种欣喜,说“这些农民把心和种子一起埋进地里”。非常文学化语言,但是非常美我在自己写作过程中,为什么不愿意被纳入到一个所谓的学术规范里写作?那和埋葬自己没有什么区别。我把它当做一个墓穴,不要走进去。这里用了一个词叫“鱼笱效应”,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鱼笱是什么?上游有水流下来,把竹篓放在这儿。水可以流出去,鱼不可以流出去。因为竹篓口有倒刺,鱼想往上游是游不了。过去一百年间,农村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要进去就出不去了,而且像一个巨大抽水机把水不断抽走&熊培云:墓畔回忆录农村空心化 出去的人不想回来主持人:关于本书写作确实有一个很大特色。刚才张弘点了一句,这个书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有一个纵向的思考,还有一个横断面的思考。里面还有非常多的精华语录。大家可以在书里面寻找,真的是非常精彩。接下来还是请张耀杰老师发表对这个书的看法。张耀杰:对熊培云和“十年砍柴”,我很羡慕。我是60年代的,他们是70年代的。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好像我的经历比他们更惨烈一些。我小时候的农村是一个光棍村,那个村子是周边最穷的。我们村里女孩子都往外嫁,外村女孩子不愿嫁进来,最后成了光棍村。从小我父亲就告诉我,你看那些光棍,你不好好读书,你就是光棍。我几乎懂事的时候,五、六岁的时候就知道要好好读书,要不然留在这个村子就是光棍。我唯一的事情就是要离开这个村子,一开始对这个村子就没有好感。长大以后,我读了师范当了农村教师。我刚上班没几个月,我父亲突然被车撞死了,我留在家里把三姊妹拉扯大,再出来考研究生。所以我对那个村子一直怀有仇恨的,不像他一次一次还回去,很温情,我对那个村子没有任何温情。我写过一个文章在《西湖》发表:《关于牛大妮的美好回忆》,就是我们村的地主婆。她丈夫是在河南开封读高中后,参加革命的。到底是参加国民党的革命,还是共产党的革命谁也说不清楚,但再也没有回去了。因此订婚时牛大妮和他的妹妹拜堂,后来也没生孩子,也没嫁人,长得非常漂亮。我看到她很温暖,比看到我亲妈都觉得温暖。我一生都没有跟她说过话,但就像你们村那棵老树一样,有一种神圣感。我这个是题外话。张耀杰:你在国外留过学的,你的观点肯定没问题的。我昨天在博客写了两点,我的标题是《废了武功的乡土中国》,我们乡土中国被谁废了武功?第一个是乡绅自治。村里读书人,小地主,有身份的人……有钱了要修桥补路,要做善事的。当然有时候女人和别人偷情,也会很残酷的去惩罚你,这个是不人道的。但是基本小偷小摸是有治理的。但乡绅后来都当头号劣绅镇压了。另外就是土地公有,农民最值钱的东西就是土地。土地是他的时候,水资源也不会污染。绿化方面,生态方面也好了,城市人也可以住。我对这个书最后不大满意的地方,是一直用外国人的城市化强调农村变迁。农村最大的威胁不是城市化,是土地公有,把土地权剥夺了。村长随便找一个人,只要给他钱,就把土地圈了。可以搞企业、可以毁你的房子,可以毁你的树林。城市化肯定对农村是一个伤害了。如果是一个很缓和的城市化,农村至少可以保留一些,至少靠生态环境的、靠干净的水,靠比较文明的农家乐……我们这些城市退休工人有一部分人会喜欢那个地方,会在那个地方去投资居住,不会太破败。现在问题是,出去的不想回来,没出来的出不来。&网友:刚才讲到“渔笱效应”,把很多精华人士,像张弘老师、张耀杰老师都抽到了城市来,他们又回不去。那怎么才能化解“渔笱效应”的困境呢?熊培云:我讲的“鱼笱效应”说到底就是单向流动的效应。农村往城里去,城里的回不来,甚至还有一些谩骂。在古代,一个人在京城做官,告老还乡可以把财富带回乡下。现在从农村到城里去的高干,包括考大学过去的人,他们退休以后不会回到乡下去。已经到了连一个老人都不还给乡下的地步。很多人离开农村不愿意回去,我们没法批评他。文革过去了一个作家减去10年,这一代人少了十年很痛心。但是农村人平均寿命比城里人小12岁,我们村里只有一个人有70岁,你说人均寿命多低。乡下人同样在中国生活,他们寿命短12年这是一个多大不公平。有各方面原因,甚至水的清洁程度。&
去掉通胀虚高中国GDP要砍一半
去掉通胀虚高中国GDP要砍一半 09:38:04 徐明天各个省份又开始公布去年的GDP,现有数据是两湖GDP首超上海,津渝增速并列第一,等等。中国还在GDP比赛。GDP比赛不结束,通货膨胀就无法制止。实际经济没搞好,那就用物价涨上去。GDP与国外相比,中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已经超过了日本,正在赶超美国。但如果你到国外看一下,发现中国物价高得惊人,一些先进国家的物价低得让你无法想象。我考察加拿大多伦多物价,列出如下事实。加拿大不是西方最先进的国家,虽是工业七国之一,但排在后面,现在的GDP比较是中国的4分之1。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GDP超过深圳。但是如果以物价进行比较,你却有些糊涂。住房,由于中国人买房已经抬高了当地的房价,大概抬高了30%以上。但是40万加币也能买到300平方米左右,带前后花园的别墅。换算成人民币250万左右,在深圳也就是100多平方米的一般的房子。在中国这样别墅要富豪或者炒房的人才能住得起,在多伦多,这是普通人的住宅。只要有工作,买这样的房子很正常。如果以收入价格比,深圳的房价会超过多伦多十几倍。一般人比较,多伦多人的收入是深圳人的七倍以上。近年来中国通胀最严重的是猪肉。我专门考察猪肉价格。瘦肉最贵,2.99加元,和中国的肉价差不多。但其他部位的肉价分别是1.99加元,1.30加元。而中的肉价基本没有区别。还有,多伦多超市每周都有优惠价,最低的肉价0.50加元,最低的排骨9分加币。排骨正常价也就是0.45加币。还有猪肉、猪舌等,中国的价格也高于一般肉价,而这里是远远低于普通肉价。鱼也是基本消费,多伦多超市里鱼的品种比国内多得多,有几十种。国内北方人最喜欢的刀鱼、黄花鱼、马鲛鱼,正常价格1.99加元,每周都有一种降到1元左右。年前我到中国超市去看,这三种鱼的价格都是49元。青斑、龙虾,在国内是最贵的海鲜品,多伦多却便宜的很。在酒店做好的龙虾,够大只的,10加币,在国内会在300元以上。一般产品,包括服装也比国内便宜。国内看上眼的服装就是两三千元,而多伦多也就是300加币左右。我看到一种童车,很高级,加拿大沃尔玛售价400加币,是德国生产的。在深圳天虹售价近8000元人民币,同一个品牌,同一种样式,只是产地是中国制造。另外,多伦多的家庭,每周门口都会收到一口袋厚厚的减价广告,每个超市都把本周的减价商品印成广告单,由广告公司投递到户。如果你想买廉价商品,也是应有尽有,便宜得让你无法想象。有人就专门买减价商品,三口之家,每月400加币,就会吃得非常好,每顿有鱼有肉,变换花样。加拿大最贵的是人工,一般人工作,每天8小时,每月20天,收入就在3000元左右。GDPj是什么?是你生产了多少物质财富,而不是印了多少钞票。物价是衡量财富多少的重要标准,你生产的多,物价就低,生产的少,物价就高。因此以物价一一对应,和加拿大比,中国GDP应该砍掉一半。如果以收入来比,中国的GDP也就是剩5分之1。这是普通人感受到的GDP。因此,我建议,中国各级政府不能再比GDP,而比物价,比普通人的收入,比政府财政支出的减少。将这三个数据作为考核的标准,取代GDP竞争。1加元=6.47元人民币.&&
本帖于日19时07分被亦易修改
> 郭敬明商业帝国的五个秘密
后您才能在本论坛发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葫芦的秘密是谁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