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情境导入英语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考试周刊》2008年47期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摘要】: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经过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6【正文快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江西教育;1980年01期
程光第;[J];江西教育;1980年03期
欧阳文道;[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成荃;[J];数学通报;1980年02期
彼德·希尔顿
,方涛;[J];数学通报;1980年02期
彭声铭;[J];数学通报;1980年04期
陈泽伦;[J];数学通报;1980年05期
王克;[J];数学通报;1980年07期
曹敏;[J];数学通报;1980年08期
万良平;[J];数学通报;198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果;王应明;;[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刘昶;涂菶生;;[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金晓平;;[A];汽车催化净化技术产业化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专集[C];1999年
刘英彩;左国平;高增棉;乔润卓;;[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王者山;;[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汪荣顺;吴剑林;顾安忠;;[A];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杨维群;;[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谢建华;;[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杨美英;;[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山口求;片山富美代;横川裕美子;冈山和子;铃木美惠子;;[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密云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张文;[N];北京日报;2000年
孙凤刚;[N];中国包装报;2000年
阳子;[N];中国工商报;2000年
温铁军答读者问;[N];财经时报;2000年
邱学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天津市东丽区西地联校
韩宝国;[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山东省寿光市第七中学
张德利;[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杨传贵;[N];中国矿业报;2000年
;[N];中国贸易报;2000年
本报记者联合采写;[N];中国汽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郅庭瑾;[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姚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郭虹;[D];复旦大学;2003年
汪航;[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卉;[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高晓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孙淼;[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徐浙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李凤章;[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罗新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清斌;[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刘昕;[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陈伟明;[D];暨南大学;2000年
邓德兵;[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董建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刘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何一兵;[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陈斌;[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任小波;[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卢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杨雅丹的blog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14:30:00 | By: yangxueting ]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恩施市实验小学& 杨雪婷
一、教学情境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境的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它的特质就是具有可感性。因此,可以说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而创设的以形象为主,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特定氛围,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由于情境教学能引起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从而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容易下咽和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准确契合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叫与教学目标最大相关联性原则。也就是说,设置情境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是完成目标的需要。
创设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为教学目标及内容服务,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知识的含义及教学思想方法,恰当地组织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所发现的问题和所提出的问题正是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切记不可随心所欲,故弄玄虚。教师创设的情境如果不能紧扣本堂课目标,不能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那么会给学生学习带来负作用的。
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的回归,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同时还要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可见,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素材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教学情境的必备要素,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与以验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原有经验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发展。
情境的创设要有价值
我们所提倡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包含问题的情境,因为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当然,情境中的问题设置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学目标就是设置问题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同时符合原则。
有趣味性,参与性和浸润性,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索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较好地对问题进一步拓展。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作为充满爱心的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师,在我们的教学里,应该传递出一股极大的感染力,其目的就在于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让他们始终感到兴趣浓厚、兴高采烈。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真情、爱心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进取的激情、唤醒学生生活的真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之中,才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投入、乐于探究,并获得主动发展。
有严谨性,无科学性错误。
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一定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这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设计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把握这种动态的生成的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如果置之不理,亮点会变成不科学的污点。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作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有了历史的仿真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知识获得、智能提高都不是纸上谈兵。
总之,设计真实丰富、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能诱发、驱使并支持学生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实现情境的信息化生活化,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及对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方法
1.明确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各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点
了解学生实际认知状况和生活经历,使用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素材。
认真积累,使得我们可以在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进行筛选。
精心设计,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以过筛选的材料,精细设计教学。
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对所设计的教学情境需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地试操作,排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
教学中应用,注意及时调控与评价。
怎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
以疑引思,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如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以惑引思,创设课堂教学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情境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学生既好奇,又好胜,教师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情境。
情境的设置,就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使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设置障碍,创设课堂教学的质疑情境
质疑是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适时的质疑、释疑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就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坎坷曲折,创设课堂教学的尝误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引起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地给予解答,或者当学生确有困难时,教师适当地加以暗示,这种以静代动创设课堂教学思索的情境,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到兴奋状态,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去思考和探索问题,也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不畅时,教师给予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引导,回答顺利时,给予赞许的目光或适量的表扬,这种以情融教创设课堂教学期望情境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动力,但使其向更高目标迈进。
总之,课堂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及学习的强烈愿望.
&标签:&上一篇:下一篇: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课堂效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