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一亿的孪生素数猜想进展对有多少

孪生素数猜想,张益唐究竟做了一个什么研究?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孪生素数猜想,张益唐究竟做了一个什么研究?
看了也看不懂的数学问题,比哥德巴赫猜想还厉害的数学难题。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王若度
最近,《自然》杂志的网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在华人数学爱好者和学者之间产生了轰动。该文章的标题是《第一个无穷组素数成对出现的证明》。
“孪生素数猜想”是什么?
这篇文章为何会引起轰动呢?这要从“孪生素数猜想”说起。众所周知,素数是只含有两个因子的自然数(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而“孪生素数”是指两个相差为2的素数,例如3和5,17和19等。孪生素数猜想是说,存在无穷对孪生素数。
孪生素数的问题已经有约200年的历史。在190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将孪生素数猜想列入了他那著名的23个数学问题。想了解这个问题的奇妙之处,需要大概了解素数的分布规律。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最先证明了素数在自然数中有无穷多个。这个证明是数学爱好者都很熟悉的,英国数学家哈代在他的《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也对这个证明津津乐道(如果有人没有读过的,推荐一读)。
随着数学慢慢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素数在自然数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数量级的增大,素数的密度越来越小。例如,100以内有25个素数(25%),而100万以内的素数只有7.85%。尽管素数的分布越来越稀疏,但其稀疏程度却是可以度量的。例如,人们发现素数的倒数和为无穷,这就意味着素数的分布比完全平方数要稠密。在法国数学家勒让德和德国数学家高斯等人的推动下,人们开始猜测素数的分布律接近x/ln(x),即前x个整数中大约有x/ln(x)个素数。这一结果于1896年被两位数学家各自证明,此时距离勒让德的猜想提出已经有98年。
素数的分布律说明,素数在自然数中越来越稀疏,同时素数之间的距离——平均而言——会越来越远。因此,孪生素数猜想也就显得很越发奇妙——如果素数之间的距离真的越来越远,那么出现无穷对距离为2的素数就不是那么显然的事了。这似乎说明素数的分布是相当“随机”的,而不是近似均匀的扩散。可能学概率论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一结论与概率论中“随时间推移,一维标准布朗运动的位置平均而言离0点越来越远,但却以概率1无穷次折回0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确,素数的分布律与随机过程非常相似。然而,更为奇妙的是,素数的位置是完全是确定的,其本质上毫无随机性。
张益唐做了什么工作?
终于可以讲到今天的新闻了。新罕布什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UNH)任教的张益唐近日声称,其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素数,其差小于7000万。尽管7000万是个很大的数字,但如果结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想想我们之前讲的,就会发现,既然素数之间的平均距离越来越远,那么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为2的素数对(孪生素数猜想)是一样神奇的结论。值得一提,如果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那么,通过取子序列的办法,我们可以得知至少存在一个数字C(小于7000万),使得无穷多组素数之间的间距恰巧为C。无怪乎,美国数学家多利安·戈德菲尔( Dorian Goldfeld)评论说,从7000万到2的距离(指猜想中尚未完成的工作)相比于从无穷到7000万的距离(指张益唐的工作)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张益唐的结果为正确的,那无疑是世界数学界的一大进展,其结果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所做的工作。
根据我一位朋友介绍,张益唐就读于北大数学78级,是当时最优秀的几个学生之一,因此也算上是我的师兄。网上关于张益唐的信息很少,只能查到他在UNH担任讲师(Lecturer)。这里,稍微讲解一下美国的学术体系。美国学术界的核心是终身教职系统(Tenure-Track),分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三个级别。这些教授职位就是传统意义的学者,既进行教学活动,也进行科研(如果是研究型大学的话,是科研为主)。一旦获得终身教职(通常是在升到副教授时,少部分学校是到正教授时,也有部分是助理教授期间),这些教授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科研,即使没有经费,科研没有进展,甚至不再科研,学校无正当理由(如渎职、犯罪等)也不能开除他们。因此,终身教职是学术界的核心精神,绝大多数数学家(除了在研究所工作的外)都会进入终身教职系统。
而讲师就差多了,是临时教学职位,收入比起同资历教授(包括助理教授)差很多,教学任务也远远比教授们重。科研上来说,则是完全得不到任何支持。例如我所在的学校,讲师往往由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是普通终身教职系统内教员的2-3倍。注意,美国的讲师和英国的讲师是不同的,后者是等价于终身教职系统内职位的。无论如何,张益唐的职位都不是一个数学家理想的职位,可以说他是在讲师的位置上蛰伏了多年。引用香港浸会大学汤老师的说法,“(张益唐老师)从没有正式工作,(人们)以为(他)离开数学界了”。数十年磨一剑,终于发表了惊人的成果。
现代数学的新结果的验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所使用的新技巧,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往往都过于高深,以至于全世界只有一两位专家可以看懂。而证明又可能很长,有时竟长达上千页,很多数学家要慢慢挤出时间来看他人的证明。即使发表在顶级数学杂志的结果,也可能时候发现有错。因此,包括我本人在内,许多人也在怀疑张益唐的结果是否正确。在这里,我只简单地将事实列出,留给数学界来评判。
对张益唐的结果不利的事实有:
张益唐来自一所并非以数学闻名的大学,而且是临时职位,且多年以来并无突出建树。在数学界,由无名之辈解决世界难题虽然并非绝无发生,但现代以来已经几乎绝迹。
据张益唐在哈佛的报告的反响来看,他使用的数学技巧不具备革新性,是较为经典的数学技巧。新的突破由经典技巧完成在数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也是为什么只学习了初等数学的民间数学家们往往无法解决数学难题)。
所得出结论过于具有突破性,其他数学家似乎都没有办法做到。
对张益唐的结果有利的事实有:
他将文章投到《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从新闻来看,已准备接收。审稿人的评价非常积极,认为其证明是对的,并且是一流的数学工作。Annals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数学杂志,即使考虑平行地位,也远远大于《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这些杂志。在Annals上发表数学文章极难,往往都是顶尖数学家才能做到。北京大学的教授发表一篇Annals,都要在数学学院的网站上写个新闻报道一番,可见其难度。考虑到张益唐并不是成名的数学家,审稿人想必是在非常详细的审阅之后才得出的结论。
新闻提到,其他看过论文和听过报告的专家,没有人找到明显的错误(尽管有些人仍然存有怀疑),并且认为其证明思路可以看懂。
北大校友传言张益唐在北大读书期间非常突出,而77、78级由于之前的文革影响,最顶尖人才都汇聚在一起,因此如果张老师读书期间非常突出,那么至少说明他的数学潜力是没有问题的(远非所谓民间科学家所能比)。
根据华人数学家陶哲轩的博客,尽管由于他本人没有看到文章,仍无法下断言,但他对该结果的评价比较正面,并且他推测张益唐的工作是在其他几位科学家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广。
根据另一名华人数学家转述,张益唐之前虽然没发表过几篇文章,但其有一篇关于黎曼猜想的文章发表在另一数学界高端杂志《Duke数学杂志》上,并得到审稿人很高的评价。这说明,张益唐是具有研究前沿数学问题的知识储备的。
此外,这里有一个关于张老师前几天在哈佛所做之报告的技术总结,将其基本思路整理了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英文版):
我收到UNH的一名教授的来信,希望我澄清一下,“张老师在UNH十四年来每年从来没有上过四门以上的课,他得到了我们的尊重,能安心做科研。”
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学系助理教授,新浪微博:
你可能感兴趣
压力容器初级工程师
举个例子, 黎曼猜想所预言的零点,现在靠计算机已经验证了十万亿个以上,一个反例都没有。但是对于证明黎曼猜想 的帮助严格地等于0。这都154年了,仍然进展是0。但是这个猜想,如果张益堂真的是正确的,那么该猜想的进展就从严格意义上的0变成了一个有限的小数。即使这个小数小得没有办法表示,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更何况现在进展是2/。如果把2到无穷定义为猜想证明的全程,那么张氏已经走到和终点距离只有无穷小的位置了。
引用 的话:应该这样理解吧 :这个猜想的意义是 后头的任意大素数,临近的两个之差小于7000万 ;文章开头说3和5 17和19这是小整数 从整个整数范围来看 7000万的差距对于无穷大的数而言难道不“等同于”2...是存在,不是任意,是 ? 不是 ?。意义在于这是第一个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差值小于常熟C的质数,在此之前对质数分布的研究都是相对概念,也就是说质数之间的差距和质数本身大小有关。这是第一次证实质数分布有绝对概念,当质数非常大的时候,这个绝对数相对质数的大小就“没那么重要了”。7000万到2的距离,相对无穷到7000万的距离,就是一个极小值。且张益唐在哈佛的演讲也说,他取界的方法再多加研究可以更严密,7000万只是一个上限,也许很快就会找到更小的C。然后这项成果除了证明200年无人攻破的猜想很牛气以外,并不缺少理论和实际意义,尤其考虑到质数在应用数学中的重要性。取个栗子,加密学、密码学大量建立在质数之上,如果对质数分布的研究取得质的飞跃,我想对现代加密法会是个巨大冲击。我不是专业人氏,密码学学得很皮毛,仅供大家参考。
智能科学专业
引用 的话:张的同班同学,夫妇两口子都在普渡大学作教授,二十年前就告诉我他们班数学最好的是张益唐。啃大问题不在乎稳定工作。那时每年开车找他们两口子吃顿饭,然后又以车为家,默默苦攻难题。 "惭愧,,, 一个...不要后悔。。黄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却不能同时去涉足。。。只要能够坚持,什么都好说。。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16)
专业级业余天文爱好者
看不懂……
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张教授一生搞定这一个问题可以传世刻名。我没看懂为什么7000万等价于2,哪位大牛稍微科普一下?
引用 的话: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张教授一生搞定这一个问题可以传世刻名。我没看懂为什么7000万等价于2,哪位大牛稍微科普一下?2是终极目标,7000万只是第一步。但是从毫无规律(无穷大)到有迹可寻已经是很大突破了。
很奇怪,和陈景润一样,张也是用传统的数学工具而非发明新的工具。
引用 的话: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张教授一生搞定这一个问题可以传世刻名。我没看懂为什么7000万等价于2,哪位大牛稍微科普一下?不是很清楚,大概确定类似确定是收敛的以后,就可以逐渐把值逼近出来。
等后续报道
压力容器初级工程师
举个例子, 黎曼猜想所预言的零点,现在靠计算机已经验证了十万亿个以上,一个反例都没有。但是对于证明黎曼猜想 的帮助严格地等于0。这都154年了,仍然进展是0。但是这个猜想,如果张益堂真的是正确的,那么该猜想的进展就从严格意义上的0变成了一个有限的小数。即使这个小数小得没有办法表示,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更何况现在进展是2/。如果把2到无穷定义为猜想证明的全程,那么张氏已经走到和终点距离只有无穷小的位置了。
地质学硕士生
感觉文不对题呀。。。本来以为是介绍张的研究对象的,结果成了介绍研究者了
引用文章内容:例如我所在的学校,讲师往往由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是普通终身教职系统内教员的2-3倍。吐槽么?
引用 的话: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张教授一生搞定这一个问题可以传世刻名。我没看懂为什么7000万等价于2,哪位大牛稍微科普一下?应该这样理解吧 :这个猜想的意义是 后头的任意大素数,临近的两个之差小于7000万 ;文章开头说3和5 17和19这是小整数 从整个整数范围来看 7000万的差距对于无穷大的数而言难道不“等同于”2的意义吗?PS:个人理解哈
之前望月新一的abc猜想结果出来了吗?
表观遗传博士生
"张的同班同学,夫妇两口子都在普渡大学作教授,二十年前就告诉我他们班数学最好的是张益唐。啃大问题不在乎稳定工作。那时每年开车找他们两口子吃顿饭,然后又以车为家,默默苦攻难题。 "惭愧,,, 一个为了稳定工作退出科研界前沿的loser看到这段话... 五味杂陈
引用 的话:很奇怪,和陈景润一样,张也是用传统的数学工具而非发明新的工具。发明新工具就得找Strongart教授这个层次的啦~
智能科学专业
引用 的话:张的同班同学,夫妇两口子都在普渡大学作教授,二十年前就告诉我他们班数学最好的是张益唐。啃大问题不在乎稳定工作。那时每年开车找他们两口子吃顿饭,然后又以车为家,默默苦攻难题。 "惭愧,,, 一个...不要后悔。。黄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却不能同时去涉足。。。只要能够坚持,什么都好说。。
啧啧,屌丝逆袭啊。
引用 的话: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张教授一生搞定这一个问题可以传世刻名。我没看懂为什么7000万等价于2,哪位大牛稍微科普一下?不是等价于2。你想想起点是无穷大,目标是2,现在从无穷一下子跑到了7000W的
心理学爱好者,统计学达人
比屌丝逆袭还要励志啊!!
有一本讲素数的科普读物《素数的音乐》,湖南科技出版社,马科斯.索托依著。讲述了数学家和素数的故事,内容有的能看懂,有的不明白,但是通篇能感觉出数学家对于素数的那种热情,像武侠小说一样的经历,让读者也懂得素数的美妙神奇。如果此人的研究得到承认,以后的素数科普读物里也会讲到他的故事吧。
引用 的话:发明新工具就得找Strongart教授这个层次的啦~ca,吓我一跳怎么又冒出来了
引用 的话: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张教授一生搞定这一个问题可以传世刻名。我没看懂为什么7000万等价于2,哪位大牛稍微科普一下?相对于2到无穷大,2到7000万就是无穷小
Annals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数学杂志,即使考虑平行地位,也远远大于《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这些杂志。在Annals上发表数学文章极难,往往都是顶尖数学家才能做到。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发表一篇Annals,都要在数学学院的网站上写个新闻报道一番,可见其难度。不是搞数学的,我只是好奇的问一下,Annals在学术界的地位真的远远高于Nature和Science吗?这让我们这些学自然科学的屌丝情何以堪。。另外,北大教授发表一篇Annals要在数学学院网站上报道,就说明难度大。莫非北大已经屌到发表一篇Nature或Science相关学院网站不报道的境界?我印象中北大91年到11年这20年也才发了14篇Nature和Science吧。。
话说为什么是7000w这么一个整数?
心理学爱好者,统计学达人
引用 的话:不是搞数学的,我只是好奇的问一下,Annals在学术界的地位真的远远高于Nature和Science吗?这让我们这些学自然科学的屌丝情何以堪。。另外,北大教授发表一篇Annals要在数学学院网站...我知道有不少领域N/S的地位都不及领域内最顶级期刊。不知道N,但是S创刊的时候就是本科普杂志,直到现在还是隐隐约约能嗅到大众科学媒体的味道。
科学松鼠会成员,信息学硕士生
引用 的话:不是搞数学的,我只是好奇的问一下,Annals在学术界的地位真的远远高于Nature和Science吗?这让我们这些学自然科学的屌丝情何以堪。。另外,北大教授发表一篇Annals要在数学学院网站...在数学里边,Nature和Science基本上就没登过重要的纯数学工作……登过社交网络的工作,不过那不是纯数学……
“也可能时候发现有错。”这句话不通啊
引用 的话:“也可能时候发现有错。”这句话不通啊“有时候也可能发现有错”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小于一亿的整万数共有(  )个.A.个B.9000个C.9999_百度知道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证明“弱孪生素数猜想”
  腾讯科学讯华人数学家张益唐率先证明“弱孪生素数猜想”,此事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许多专家认为这是数论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世界主流媒体都对这项重要成果
  腾讯科学讯华人数学家张益唐率先证明“弱孪生素数猜想”,此事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许多专家认为这是数论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世界主流媒体都对这项重要成果作了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印度媒体甚至称赞张益唐为“中国的拉马努金”。转播到腾讯微博来 自 西 陆 军 事
转播到腾讯微博
部分孪生素数转播到腾讯微博
数学家张益唐
  什么是孪生素数猜想
  素数(也称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如2、3、5、7等等。算术基本定理证明:每个大于1的正整数都可以写成素数的乘积,并且这种乘积的形式是唯一的。因此,素数也被称为自然数的“建筑的基石”。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经典著作《几何原本》中用反证法证明了素数有无穷多个。
  围绕素数存在很多的数学问题,较为著名的有梅森素数、费马素数、孪生素数等,它们吸引着众多的数学家孜孜以求地钻研;其中孪生素数(也称双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如3和5、5和7、11和13、17和1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目前已知的最大孪生素数是5&2^和5&2^,这两个数都有200700位。关于孪生素数有孪生素数猜想,即是否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1849年,法国数学家阿尔方&波利尼亚克提出了“波利尼亚克猜想”:对所有自然数k,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对(p,p+2k)。k等于1时就是孪生素数猜想,而k等于其他自然数时就称为弱孪生素数猜想(即孪生素数猜想的弱化版)。因此,有人把波利尼亚克作为孪生素数猜想的提出者。
  孪生素数猜想正式由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在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报告上提出(第8个问题的一部分)。由于孪生素数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密切相关(姐妹问题),很多数学家希望通过解决这个猜想,进而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挪威数学家维果&布朗于1920年通过使用著名的筛理论证明了2能表示成两个最多有9个素数因子的数的差。这个结论已经有些近似于孪生素数猜想了。可以看到,只要将这个证明中的“最多有9个素数因子的数”改进到“最多有1个素数因子的数”,就可以证明孪生素数猜想了。
  1921年,数学家戈弗雷&哈代和约翰&李特尔伍德提出一个与波利尼亚克猜想类似的猜想,现在通常称为“哈代-李特尔伍德猜想”或“强孪生素数猜想”(即孪生素数猜想的强化版)。这一猜想不仅提出孪生素数有无穷多对,而且还给出其渐近分布形式。中国数学家周海中指出:要证明强孪生素数猜想,人们仍要面对许多巨大的困难。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利用筛法证明: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使p+2是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这个结果与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结果很类似。一般认为,由于筛法本身的局限性,这一结果在筛法范围内很难被超越。
  目前,多种试图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的方法都不甚奏效。其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美国数学家丹&戈德斯通及两位同事于2005年提出,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16的素数对。但是,这种弱孪生素数猜想尚不知如何证明。正如美国数论学家多里安&戈德菲尔特所言,“他们假定了一个没有人知道如何证明的猜想。”
  张益唐取得重大突破
  张益唐4年前从事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去年7月在科罗拉多州的一个朋友家度假时,大脑突然开窍,让他取得重大进展;最终他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有关专家指出:这一弱孪生素数猜想得以证明,将给孪生素数猜想证明开一个真正的“头”。
  今年4月中旬,张益唐将其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素数之间的有界距离”,投稿给世界顶级数学期刊《数学年刊》(1884年创办,目前为双月刊,由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联合主办)。美国数论专家、审稿人之一亨里克&艾温尼科评价说,“其证明是对的,并且是一流的数学工作。” 他指出:张益唐掌握解析数论最复杂课题的知识,并得以运用自如,从而突破令许多专家都止步不前的屏障。数论专家、编委成员理查&泰勒认为张益唐取得了“大跃进”。由于成果重要,论文即将发表。
  5月13日,张益唐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他的这项研究进展;听众反应十分热烈。法国数论专家埃马纽埃尔&科瓦尔斯基在其博客发文说,“这是令人兴奋的结果,我特别喜欢他所用的思路和方法。”美国数学家亚历克斯&康托罗维奇在电邮中写
标签:孪生素数张益唐庞加莱新闻图片专题
本栏目最新文章
俄罗斯前所未有地在中西部地区举行军备检查,虽如普京...
热门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孪生素数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