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杭州白云深处别墅处

欢迎来到龙海网!
当前位置:&
龙海城内城门历史
发布时间:
编辑:曾秋波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新石器时代、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石戈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等字,亭内立一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朱熹,号晦庵,别称紫阳,知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熹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亭之后有朱熹祠,供朱熹,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年)&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八景:卓锡飞泉、何有石、百草亭、朱熹洗砚池、松关鸟语、棠荫漏月、晚浦归帆、意果园。白云山涧生存着奇异的红壳虾、无尾螺、白颈蛙。
浒茂东门城堡: 浒茂东门城堡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建。城周长1272米,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墙块石垒砌,现存东门城墙一段,长49米,残高5米,厚1.7-2.2米,城门宽2.2米,残高2.65米。
镇海卫古城遗址: 镇海卫城遗址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 明代 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始建,明清各代均重修。城依山面海,周长2881米,城墙用河卵石和条石混合垒砌,有女墙,开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拱形,用条石叠砌,南门、北门宽2.45米-2.6米,东门、西门宽1.7-1.8米。南门有有&瓮城&。东门下有宽1米,深0.8米的排水道。现地面保存四个城门及其城墙各一段。城墙残高6.8-7.2米,厚4.2-4.5米。城内保存有明天启二年(1622)始建的石构&福德祠&,城南的&父子承恩&石坊,城北的正统十三年(1448)建城隍庙和嘉靖初年建东岳庙,东门水门右侧的古地洞等古建筑;以及义学碑、昭毅将军碑、梳妆楼、七星井、椰树井、象乳泉等古迹。
郑成功枪城遗址: 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萃贤坊: 萃贤坊 [龙海市海澄镇中山路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系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为明弘治年间()吴元,正德年间()林浩、张浩、陈英,本朝高宽竺等五位本县进士而立。四柱三间仿木构石坊,宽4米,高约7米,四坡顶,正脊微弧,鱼尾吻。正楼柱头用&丁&拱出两跳挑檐承托坊顶。坊上的石雕构件已佚。
海澄文庙: 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及1990年重修。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泮池、戟门、天井、月台、东西庑、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顶,鼓形柱础,斗拱之间有弓梁相连。台基用条石垒砌。月台正面饰青石浮雕盘龙陛石,四周环围白石雕刻,有双龙戏珠、如意牡丹缠枝、古瓶梅菊等图案,雕刻工艺极为精细。
南炮台: 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弹药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浯屿天妃宫: 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庙,位于龙海港尾浯屿岛西部。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辛丑(1601年)夏重建,清康熙丁丑(1697年)重修,道光五年、十年(年)和1943年多次修葺,1981年、1985年又有维修。宫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面阔三间,有四殿。一殿有历代重修碑4方,其中有清康熙丁丑守岛抗倭将领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和道光五年陈化成《重修浯屿宫碑记》。二殿奉天妃,挂有清圣祖御赐匾额,其上记有施琅平讨台湾、澎湖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湿袍&的故事,殿前天井两侧壁上饰青龙、白虎。三殿祀手执玉笏天妃,称&镇殿妈&。四殿供三宝佛。宫外两侧各距10米处,有郑成功1661年驻岛时建的水井两口,称&龙虎井&。
晏海楼: 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了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1921年改为水泥檐沿。现存楼阁高22&44米、周长85&8米,地下有石室地洞,地面三层:一层条板石砌成,正门匾额镌&晏海楼&等字;二层夯土楼墙,门额刻&揽秀毓奇&,三层木结构,八角攒尖顶。1995年再次维修。清乾隆《海澄县志》云:晏海楼&东望汪洋,西揖山乍 ,南瞰演武,北俯飞航,实为城偶奇观&。
岱仙岩康长史祠: 俗称仙祖庙,位于龙海九湖圆山琵琶坂。祀道士、医家康长史。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漳州刺史黄碣扩其祠并请封为西岳阜王庙。宋代有两次修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复修。1993年再修。祠坐南朝北,两殿,中有天井。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祠内有清代黄檠重刻的明赵怀玉撰《岱仙岩历史沿革》及清龙溪举人苏廷耀撰、督蜀使者同安苏廷玉书的联:&大唐三百年今何在堪笑长安市中依然此熙来攘往;正月廿八日吾以降相逢琵琶坂上岂有些后果前因&。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泗州佛祖庙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绍定四年(1231),当保黄翁奉舍而建。井石构,方形,深3.5米。井壁、井沿皆用石板砌成。井沿1米见方,上题刻&奉舍井一口,当保黄翁,绍定四年立&。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淳熙九年(1182)云峰院僧舍资建。井石构,方形,深2.9米,井口0.90&0.86米。井沿由四块各宽1.2米、高0.66米、厚0.15米的花岗石砌成,上刻&云峰院僧四换袖衣资舍一口,为恩安龙神考妣自身,同僧福惠藏岩。壬寅岁淳熙数九腊月日&。
壶屿石桥: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建于元。《龙溪县志》记:&壶屿桥跨惠民港为龙溪同安交界&,&俱元僧德霖募建&。桥为梁式石桥,长33米、桥面宽4&2米,二墩三跨,墩为舰首形,跨间距10米,每跨以5块长11米、宽厚均为0&8米的石梁板铺成桥面。桥上原有石狮4只,现仅存西侧2只。现存还有元、清代石碑记。 凤山岳庙: 凤山岳庙 [龙海市岳岭山上榜山镇与海澄镇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奉祀五显帝。庙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并列三座各二进,第二进依山递高兴建,三座面阔共50.95米。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庙里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六年(1826),宣统三年(1911)等碑22通,记载历代重修、重建、扩建和捐资者芳名。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龙海角美东美村南园。石仿木结构,三门四柱,坊柱顶端置青石圆雕石狮4只。正匾两面分镌&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诰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兰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推官二任秩满诰赠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正楼横梁还刻有&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宝殿: 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东,供奉神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时期的题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础等构件。殿为三开间三进,中有二天井。正殿单檐歇山顶。 西昆慈济宫: 俗称西门庵,在龙海角美石美村西门,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记。宫坐东北朝西南,面积297&75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宫内还存有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断决。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卿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年)。明吕滨溪曾隐居岩内读书,后中解元,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并题额&紫云岩&。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今尚存清康熙、光绪及1948年的碑记和历代摩崖题刻多处。
古林岩寺: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林坑社半山腰上。寺坐南向北,总建筑面积441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寺内存有清康熙年间(年)开山建寺碑记和1986年再次维修时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副会长正果法师题写的&大雄宝殿&、&古林寺&二匾。
古县土楼: 位于龙海颜厝庵前村。该楼始建年代不详,系石基方形土楼。楼向坐北朝南,楼门用花岗岩条石彻底成拱形门顶,楼内双道墙双重门,整座楼面阔65米,进深70米。现存土楼的楼墙楼基除一侧倒塌约10米长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
志洁行芳旌节坊: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辽东社石桥头。1922年旅新加坡华侨郭祯祥为其祖母许氏抚孤守节五十一年而立。坊为石仿木结构,三门五楼四柱,正楼四坡顶,边楼二层,未置楼间而置三面出檐的楼顶盖。正匾刻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出的&大总统&徐世以及陈望曾、郭曾火斤题写的对联。
海澄城隍庙: 在龙海海澄内楼村。清乾隆《海澄县志》载:&海澄县城隍庙在县治东南,隆庆五年(1571年)建。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兆阳重修,后为风雨所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作霖再修&。庙坐东北朝西南。三进,前殿面宽16米、深9米,正殿宽12&5米、深12&2米,悬山顶,后殿宽12&5米、深7米,殿间隔天井。庙内现存历代重修碑6块。1995年又有维修。
红滚庙: 红滚庙 [龙海市海澄镇山后村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庙内置椭圆形长条木滚,以红白二面待卜者滚之以决休咎,得名红滚庙。也称&山后慈济宫&。奉祀白礁宫民医吴本。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庙面阔10.65米,进深 20米,坐西向东,依山临海,二进三开间。中有天井,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庙有清道光( )、光绪( )修建碑。
龙鹫堂: 龙鹫堂 [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有元代柱础2个,凸雕云鹤、蝙蝠纹饰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记3通。 龙应殿: 龙应殿 [龙海市榜山镇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改建,咸丰年间(1856)重建。占地面积22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廊间、大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殿内保存着明代花岗岩石柱4根。石雕神座,刻饰万寿纹、莲花纹饰。清代石鼓1对,乾隆丁丑年(1757)、癸卯年(1783)石柱10根,石柱均刻对联。
三元庙(角美镇流传): 流传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建。祀&三真君&(参见上条)。庙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坐东向西,依次有前殿、天井、廊间、大殿、后殿。砖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现存的石雕及部分木雕均为始建的原物。后殿有&惟心惟法& 石匾,系清顺治辛丑年(1661)会元陈常夏所书。
三元庙(角美镇玉江): 玉江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始建,历代重修。祀明正德年间()河南固始县迁来的郭姓所带的唐道化、周定志、葛护正&三真君&,亦称&三元真君庙&。庙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保存初建时的石龙柱1对、莲花纹祭道和石香炉各1个,清代石雕壁画1对、石香炉2个及石柱、石柱础等。还有记载重修庙宇路桥、清淤河沟、置田养僧、接济老弱孤寡等碑记4通。
许氏家庙、祠堂: 鸿渐许氏家庙 [龙海市角美镇鸿渐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许氏家庙崇本堂&,原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夫人系鸿渐许氏之后裔,1988年回访时曾手持三柱香,在祖先神牌前虔诚顶礼。始建于宋咸淳一年(1265),现存清代建筑。庙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分前后厅。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中有天井。庙存有乾隆辛酉年(1801)&进士&木匾一块,还有&崇本堂&、&存思维永&、&文魁&、&武魁&和&许氏家庙&、&朝议大夫&等木匾。相传许氏第十世许永柯荣获清乾隆皇帝敕封&朝议大夫&(官阶四品),并赐&许氏家庙&匾额。 许氏家庙、祠堂: 许氏宗祠伦恩堂 [龙海市九湖镇新塘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许厝祠堂&,原为清都督,漳州、金门、湄州总兵许凤的故居。康熙二十六年(1687)始建。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一厅二房二厢房,中有小天井,砖木结构,悬山顶。房前埕地广阔,为当时闻名闽南的&南五虎&许凤、蓝理、柯彩、吴田、陈龙聚居练武之所。另有许厝潭、饮马槽。 许氏家庙、祠堂: 许氏家庙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田源马坪许氏家庙&,是唐代开漳名将许天正后裔的祖祠,其裔孙遍及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宋开禧年间()始建,现存有明代遗迹。庙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门廊、埕院、开光前厅、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两旁为厢房。悬山顶,砖木结构。 一九二九年游击队长王占春率红三团进驻人家村时作为队部。一九四四年此庙改作小学,并成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站。 翼晋宫、杨氏牌坊: 翼晋官 [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年间()重修,一九七八年重修。宫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坐北向南,砖石木结构,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天井、后殿。前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保存明代蟠龙石柱1对,清代石狮1对,以及龙纹石窗等构件。
龙应寺: 龙应寺 [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龙眼院、龙锦寺、灵景院。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1769)、道光(1826)、咸丰(1857)、宣统(1911)均有修葺。寺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前后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悬山顶,中有天井。寺庙现存清石碑5通,石匾&桃源深处&一方。
万安楼: 万安楼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七年(1802)建。楼平面呈圆形,直径25米,高1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二层以上生土夯筑。每层8间,门厅与楼梯同一开间,最上层设有阁楼。楼层内侧有可环绕的通廊。二、三层外向叠长方形小窗。楼开一大门置二重门框,外框用长方形石砌成,内框拱券形门。楼坐东北向西南,双向坡顶。楼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块石砌成,井四周用鹅卵石铺成。门上匾&万安楼&三字。 圆明庵: 圆明庵 [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始建,清乾隆庚辰年(1760)改建。庵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廊间,大殿。前殿,大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两侧配建一字形厢房,长形天井。庵前有清乾隆年间()旌坊1座。
龙池岩摩崖石刻碑记: 龙池岩位于龙海角美白礁村的文圃山南麓。相传唐武宗会昌四年(884年)太子李忱随高僧断济禅师云游至此,见文圃山池塘石凌泉冽,解衣畅浴,暑气全消,赋诗云:&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进莲花世界中。&因&真龙&入池,故名龙池岩。 龙池岩唐时进士谢攸与弟谢修,曾在此读书;五代时主簿洪文用、宋代名贤石贵等隐居于此。宋进士杨志为纪念贤,在此建&三贤堂&以祀之。宋理学家朱熹于绍兴十八年登进士第授同安主簿时,慕&三贤堂&之名,登临游览,在龙池岩建&玉屏讲堂&,在此讲学。历代名人墨客,在此留下题刻20多处。其中有玉屏讲堂旁朱熹手迹&拍门&二字阴刻石上,意为求教须先拍门。另有朱熹等人题刻&寒竹风松&、&丹灶石&、&伏虎岩&、&松烟风清&、&清可濯缨&、&月魄涵江&、&放生池&、彩虹桥的&彩虹&、凌汉桥的&凌汉&等题刻。此外,岩上还有紫阳祠、栖贤楼、印月池、蕴玉居、旷怡寺、笏拜轩、观海寮、山泉三迭、石塔、涉趣石、华圃书院等胜迹。华圃书院尚存谭尚忠手书&讲堂&石匾一个。
请选择您浏览这篇文章时的心情:&&&&&&&&黄道周-明代书法-书法空间——永不落幕的书法博物馆
《黄石斋隶书九串阁诸贤坐次》小识
作者:戴家妙
  在晚明书坛上,倪元璐、黄道周、王铎三人于天启二年(1622年)一起进士及第,时人称为“三株树”、“三狂人”。但人生最后的归宿截然不同,倪、黄两人,为国捐躯,倪51岁,黄62岁。王铎在清朝苟且多活了7年,61岁病死家中,背上“贰臣”的形象,与倪、黄的忠烈坚贞形成了巨大鲜明的反差。三人都值得后人研究,而黄道周一生悲壮,本人又一直视书法为“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告诫自己“切勿以此关心”,还说:“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弋余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余闲,不妨旁及。”但历史不仅选择了他的人品,同时也选择了他的书艺,作为书以人传的典型,流芳百世。
  黄道周(),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人称石斋先生。福建漳浦铜山人。幼承庭训,自经传子籍、诗赋声律、阴阳之学,无不耽精。及长,“直以行王道、正儒术为己任”。十四岁时,“便慨然有四方之志”,远赴广东惠州博罗县,跟随韩日缵读书。韩家中藏书宏富,又礼贤下士,黄道周遂得尽观所未见书,眼界大开。
  黄道周四十岁进入仕途,正是宦官魏忠贤权利到达最高峰的时期,同时也是明代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的年代。民不聊生,积重难返,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虽以进士身被选为庶士,授为翰林院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写工作,并充经筵展书官。因在制度上不满魏忠贤,于天启五年四月被迫离京归里。
  崇祯二年(1629),黄道周起原官。未几,出浙江主持乡试。事毕还都,逢《神宗实录》告成,晋右春坊右中允。八月,因上疏为故相钱龙锡申冤而受到牵连,降秩三级。他连上三疏,恳请乞休。倪元璐抗疏,称黄道周为“古今第一词臣”,愿以职相让。崇祯不采纳,于十一月降旨准行。临行之前,上《放门陈事疏》,皇帝大不悦。黄道周再上《放门回奏疏》,批评朝廷重用小人,这次干脆被削籍为民。黄道周南下,经杭州,在大涤山书院讲学数月。
  崇祯九年(1636),黄道周再复官职。十二月,升少詹事协理府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纂集经书,为太子讲读。数月后,又因上书言事被赶出都门。十一年七月初,他同时上三疏,震惊朝野。一劾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入阁;一劾陈新甲夺情起宣大总督;一论辽东巡抚方一藻和议失算。结果,遭杨嗣昌等人算计,以“朋串扰乱”的罪名,贬谪江西布政司都事。这次他没有遵旨赴任,而是以养病为借口告归。
  回到福建,以前疏批旨有“朋串”之语,乃于石养山中,垩庐之下,别构数椽,分筑“十朋轩”、“九串阁”。“十朋轩”壁间立管夷吾、诸葛亮等26位历代名贤,“九串阁”立屈原、贾谊等30位名贤,为其追慕对象,各系之以赞。本册隶书内容就是《九串阁诸贤坐次》,叶恭绰先生认为是其草稿(见册后叶氏题跋)。《黄漳浦集》中《九串阁诸贤坐次》最后定稿为30人,而此册仅录18人,且末二人周磐、沈麟士,集中无有。叶说合乎情理。据此,可以大约推断此册作书时间在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二年(1639)间。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解学龙向皇上举荐黄道周。这次则遭到魏照乘的陷害,指责解学龙“滥荐”黄道周,崇祯邪正不辨,偏听偏信,将解与黄以“党邪乱政”之罪,削籍入狱,各杖八十,下镇抚司狱论死。在狱中,黄道周坚持著述,手写经书一百二十本,并研理极数,成《易象正》十二卷。十四年三月,大奸臣杨嗣昌病死。十二月,黄道周得旨赦出,谪戍湖广辰阳。十五年六月,赴谪抵江西九江。八月,崇祯帝欲再起用黄道周,屡遭罢职的他坚决再次以养病为由在家讲学著述。
  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皇朝覆亡,南明弘光朝廷诏黄道周入京任礼部尚书。一心报效国家的他,毅然赴任。弘光朝廷亡后,黄道周又被南明隆武政权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隆武元年(1645)7月,黄道周在福州校场誓师,率万人抗击清军,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黄道周被俘后,降清的前明大臣洪承畴曾亲自劝降,被他以“史笔传芳,虽未成名忠可法;皇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借忠臣史可法与之对比将其羞退,表示了自己忠贞不二的决心。清廷见劝降无果,决定处死黄道周。被害前,他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临刑时,他又裂帛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从容就义,可歌可泣。
  黄道周毕生“济苍生”、“尽孝道”,以书法为“余事”。但他的书法却尽得古法,括诸精妙,彪炳于世。他在《与倪元璐论书法》中说:“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黄漳浦集卷一九》“遒媚”二字当是他作书的审美准则,综观他的传世之作,足以符“遒媚”之实。其次,他还喜欢从“心正笔正”来论书法,在《书峚山示儿诗后》:“向在都下,偶尔谈书,仆举‘笔正心正’之语应之,时冁然以为腐谈……”(《黄漳浦集卷二三》)他是一代忠臣,心正化为笔正,道德与艺术完美结合,是晚明历史中最为摄人心魄的篇章。
  沙孟海先生在《清代书法概说》中认为黄道周的书法“不专走二王旧路,直接参法钟繇、索靖。”此语甚为中肯。在晚明书家中,黄、倪、王三人不相上下,各具面目。他们的意义在于从董其昌之外,开辟一条新路。三人之中,倪黄最为接近,书法之外寄托了人格,不媚世、不屈服,有一种英雄壮烈的悲情在里面,赢得后世的敬重。
  黄道周的书法传世不多,以楷、行草为主。他的楷书,意取钟繇,有古隶风度,古拙而有奇趣;他的行草书,浑厚苍茫,恣肆瑰丽,启迪晚清、民国书风,沈曾植、潘天寿、沙孟海、来楚生等,都深受其影响。他的隶书很少见,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中,收录了一种,崇祯十五年正月廿日等下为朱永明而作,比该册隶书作书时间迟四年左右。朱永明字卓克,一字合浦,绍兴诸生。一生崇拜黄道周,当听到黄下狱的消息,就前往京师,持百钱叩北寺门(即刑部狱)送涂仲吉,以援助黄道周,被巡逻狱卒发现逮入牢中。在牢里,他主动要求服侍黄道出狱后,黄道周做隶书册赠朱。其文以汉代高士比拟涂、朱二子,彰其德行。从所书内容来看,基本都是赞美历代名贤的文字,这也反映出黄道周内心所向往的境界,也提示后人隶书体在他看来,是可以记录古代名贤德行的庄重书体。这几年一些拍卖会上,时有出现黄道周的隶书,真伪莫辨。倒反黄道周题字常用隶书体,如福建漳浦紫阳洞摩崖石刻就有两处黄道周隶书题字:“惜阴”、“白云深处”等。
  此隶书册为浙中永康徐小飞先生收藏。其珍贵之处有三:一、明代中后期,在文徵明的影响下,隶书有所恢复,但仍是唐以来隶书的路数,明显可见楷书用笔相掺杂的痕迹。万历年间,虽出土了《曹全碑》,可能因拓本流传不广的缘故,在黄道周的隶书不见踪影。此卷隶书结字、用笔更接近他的小楷,不妨作楷书解读。二、此册所录诸贤名次与《黄漳浦集》定稿有所出入,有文献研究的价值。三、此册是他被罢职后回到老家讲学著述时所书,“无意求工,而神味自别”,(见册后赵藩跋语)更见其心志,正所谓“无意于嘉乃嘉耳”。
  此册递经杨崇峰、钟厚堂等人收藏。杨崇峰,昆明人,嘉庆年间曾任陕西巡抚。钟厚堂,绍兴人,道光年间投到奕经部下,参加鸦片战争,英勇善战,有战功,晋升黑龙江兵备道。后回乡不出。卷后有赵藩、叶恭绰题跋。赵藩(),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云南剑川人。光绪元年中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后他参加过辛亥革命。1920年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叶恭绰(),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州番禺人。一代名士,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尤其在收藏书画文献方面,眼光独到,为保存国宝不遗余力。此册赵、叶两位名士经眼,殊为难得。
  此隶书册中所钤十余事印章,皆粗率,与明中叶以来文人注重用印风气截然不同。黄道周视书法为“学问中第七、八乘事”,篆刻虽未提及,估计更是等外之事了。至于当时一些官员为何喜欢用这种风格的印章,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资料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云深处有人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