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sci论文写作技巧的Discussion部分

如何撰写SCI论文的讨论部分
如何撰写SCI论文的讨论部分
讨论部分是论文中的精华部分,是把实验结果提高到理论认识的部分,也是唯一可以由作者自由发挥的部分。论文的作者应在讨论中着重阐述整篇论文中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并根据本文结果,归纳其内在联系,并将全部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然后构成几个观念或提出自己的论点。写得好的讨论可以使整篇论文富有吸引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和引导。讨论部分写得好坏,除与作者本身的知识水平、思维方法、逻辑推理能力有关外,还包含着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列出讨论部分的经典结构 – 俗称“倒漏斗型”(reverse funnel):
特定的编辑对一份提交的论文手稿的要求总是遵循下面的一般原则。
1、 首先对研究报告进行简短的概述(在包含多个相关研究时这点显得特别重要)2、 描述本研究结果与过去已报道的研究文献的关系,例如:
a. 你的研究结果是否与现有文献相一致?
b. 你的结果如何填补现有文献的空缺?
3、 阐明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理论的关系。
4、 描述和讨论你的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或局限性。目的是预测审稿人或编辑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在他们提出之前给予回答。
5、 提出本研究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即其存在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6、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关未来研究的建议。
How to write a Discussion
The typical flow for the discussion section is as listed below
- A brief synopsis of the research reported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several related studies are included).
- Connections to existing empirical research: (a) How do your results fit with existing literature? (b) How the your results fill a gap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 Connections to relevant theory.
-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potential limitations, or constraint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your results. The aim here is to anticipate reviewer or editor objections and provide answers to them, before they are raised.
- Possible ap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in practical situations.
-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uilding on your results.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发表SCI论文有多难?
我是一个在校本科生,今年大四,专业计算机。学校表彰大会上有一个材料方面的硕士研究生获奖代表发言,讲到他研一和研二两年期间发表了13篇SCI论文。我的一个师兄,今年刚刚博士毕业,听导师讲这个师兄实力是好几届里面最强的,曾经到UIUC交换,MSRA实习,博士期间一共发表了9篇SCI。我的问题是是不是发表SCI论文的难度因研究领域而异,某些领域比较容易做出成果,亦或者SCI论文也是良莠不齐?
看方向,看周围环境,尤其是你导师实验室的环境。我的观点是你实验室师兄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平均层次基本决定了你的水平。因为这代表了同门和同行的层次视野,这是很难超越的。有时候并不是你没有那个能力,而是你的平台决定了你的视野,使得你没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学术舞台上。
谈一下我对论文结构化写作的一些看法。从小大到无数次的英语考试,作文模版始终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大家是对它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能解决很多问题;恨它是因为好的、个性化的模版太难找,而且模版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终有一天,我们要离开模版给我们构建的安全区域,进阶为更个性化的写手。本科毕业后,当第一次需要写sci文章时,我又面临了当初第一次面临英语作文时无从下手的感觉,相信多数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那么,曾经帮过我们大忙的英语作文模版能否再次救我们于水火,帮我们迈出sci文章写作的第一步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sci文章结构化写作的一点体会。首先,我们来谈谈结构化sci文章写作之所以能够成为可能的几点原因。1. Sci文章不是满汉全席,而是快餐首先,我们要明确sci文章的定位,我们不能把sci文章当作满汉全席。相比伟大的文学作品而言,sci文章不像是艺术品,而更多的像是应用文。读者期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有效的信息,从而判断这些信息的价值。因此,他们期望的是能填饱肚子而又不太让人失望的快餐。固然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份饕餮盛宴,但是当你看看杂志的instructions时就会明白,学术圈还是喜欢简单粗暴直接的东西,所以才会给你的文章上那么多枷锁。当然,如果你拿了诺贝尔奖,在给CNS写评论的时候,即使你端上去的一道煮方便面,科学界也会把它当满汉全席来对待。不过在这之前,还是老老实实的往读者的期望上靠吧。做为一道快餐,sci文章的特点是除了少数专业词汇外,词汇和语法都不难。这意味着门槛低,一个本科毕业生在积累了一些专业词汇后,应该足以应付。难点在于,新手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找到读者的“共性”,而无从下手。有的人可能会说,阅读(超越但包括sci文章意义上的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每个人的背景和需求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存在读者的“共性”这回事呢?更遑论找到这种“共性”?事实上存在这这种“共性”,并且我们都受过如何找到它的训练,只是大多数人忘记了,或者把自己受过的这种训练当成了笑话。先说多多年前读到的一个事情,真假无从考证,但故事背后的意义值得大家思考。据说某年少成名的作家(不点名了,80后应该都知道这个人,后面的孩子可能对他的了解不多)的某篇作品被做为语文考试的阅读材料,以示语文教育紧跟潮流,关心学生所思所想。有好事者请该作家做了这道题,对照参考答案,得分非常低。有人就声称,作者本人竟不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当年有些人便拿这件事来说明语文考试的题目的不合理,进一步否定现有的语文教育体制,甚至否定整个教育方法。其实,这些人大错而特错。一道菜的价值,取决于食客,而不取决于厨师。一篇文章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而非作者本人。一个好的作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一个好的读者,天然就可以成为一个一般水平的作者,当然,有时候可能要经过一点简单的训练。其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可以的。如果一定要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有问题的话,那么问题便在于对于文学性过于强调,而对应用性过于轻视,这样的体制才生产出了那位善写不能读、忽视了阅读“共性”的少年作家。所以,你们大约明白了,从小学一年级起,我们在语文课上受过的那点教育,比如“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这个字不能删去?”、“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这样的训练,都是我们写好sci文章的有力武器。往大了说,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那么人类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从小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多数能够迁移到英语甚至其他语言的学习中。结构化的sci文章写作就是要利用我们从小学习的分析文章“共性”的能力,从而倒推出写出符合“共性”的sci文章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读者期望我们给出哪些“共性”的东西呢?2. 读者的一些思维共性读者的思维有一些共性,这里只讲一些和论文写作相关的,如果有遗漏的话,欢迎大家指正。首先,人类的短时记忆能力有限,一般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平均值为7±2。这意味着什么?第一,句子长度不能太长,否则读者记不住,考虑到上下文要衔接和转换,实际上单个句子的长度可能得更短。单个句子的长度究竟应该多少合适,我没有具体数字,但建议是尽量简短。第二,由于短时记忆容量小,所以对于复杂的内容(此处指对象比较多的句子),一般读者难以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这对作者的要求是,在句子长度和内容对象无法精简时要尽量按照读者易于接收的结构展示逻辑。那么,读者易于接收什么样结构所展示的逻辑呢?3. 论文的结构如何反映了读者的共性?在你读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生之后,你对这样的一种说法肯定会很熟悉:研究或文章就像是一个故事,你应该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仔细想想,这样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故事要有逻辑的展开情节,最终达到高潮,其中某个人物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最后结束。科学研究和科学论文,也是这样的,通过有逻辑的描述,最终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据说当代作家描述故事的结构大概有20多种,其中有4种是可以完整地迁移到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中的。第一种是OCAR结构,即Opening (O)、Challenge (C)、Action (A)和Resolution (R)。这种结构可以完美的对应到一般科学论文中的格式,也是绝大多数期刊文章常见的结构。后面三种结构则比较少见。第二种是ABDCE结构,即Action (A)、 Background (B)、Development (D)、Climax (C)和Ending (E)。这种结构属于进阶的结构,如果你功力够深,名气够大,在约稿时可以尝试这种结构(其他情况下可能被不知道你大名的审稿人直接毙掉),直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第三种和第四种结构分别是LD结构和LDR结构,即Lead/Development/Resolution。如果你看的专业期刊比较多的话,你可能觉得这两种结构并不是很常见。因为这种结构更多地应用于综合性期刊中,比如CNS这个级别。不相信?给你举个例子吧。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是这样开头的:We wish to suggest a structure for the salt of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D.N.A.)。想看这篇文章的话,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因为精力有限,在后面关于论文结构化写作的内容中,我会主要关注第一种结构,即常见期刊论文的写作。OCAR结构为期刊文章的主流是一种偶然吗?不是的,是因为它很好地满足了一般读者的期待,符合一般读者的共性。需要指出的是,OCAR是一种结构,和大家熟悉的IMRD(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 and Discussion)是不同的。OCAR结构基本符合金字塔原理的叙述模式,写出的文章便于读者理解。而IMRD仅是一种格式,在这种格式下,作者可能写出好的文章,也可能写出非常垃圾的文章。金字塔原理又是何方神圣呢?金字塔原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最核心的观念包括SCQA架构和MCME原则。SCQA架构即情境(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问题(Question)、答案(Answer)架构,用于组织文章中的观点,对前言的展开和文章的整体架构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把这个架构对应到OCAR结构结构就是用读者熟悉的内容引入主题、提出目前知识的gap、提出研究假说、证明研究假说这样一个过程。MCME原则是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论证的各个部分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对讨论和结论部分有指导作用。看不懂的话,是我的水平有限,讲得不够清楚。不过不要紧,后面讲到具体的写作方法时,会进一步展开,而且我保证,到时候会以模版的形式直接给出能用的东西,不搞这么多理论性的东西。简单谈一下金字塔原理的SCQA架构为什么会有用吧。我的理解,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人类先天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第二个是可得性启发。俗话讲,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任何所谓新的事物,都能同旧的事物寻找到联系。这就是人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不断地把新的信息和旧的知识连接,从而得出新的知识。金字塔原理从背景过渡到冲突的过程,就是再现了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新的联系建立了起来,仍然要接受第二系统的审查,才能被人们真正地接受为新的知识。第二系统是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理论,可以简单地认为第一系统是直觉,第二系统是理智。由于新的联系是最近建立的,可得性比较高,因此人们在认知审查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认为它是真的。更何况,由人们已知的信息开始,能给人带来熟悉感,从而引发认知放松,进一步削弱了第二系统的判断力。这大概就是金字塔原理之所以有用的原因吧!我用人话再重新说一遍吧。就是新的信息和旧的知识建立了联系,利用你对旧的知识的熟悉,让你放松,并且由于新的信息是你刚刚得到的,印象深刻,结合这两个因素,让你更加容易相信新的信息。当然你也不敢把你的读者当成傻子,利用金字塔原理展开论述的过程中,你的逻辑一定是经过整理的,甚至是精心伪装过的。所以你把握了OCAR结构的内核,就更容易写出符合读者共性和期待的文章。4. 思维的转变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穆从军教授曾提出,在东方文化的传统里,写作是读者责任型的,即作者倾向于更多地罗列事实和数据,让读者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作者责任型的,即作者负责把事情讲清楚明白,并提出自己的结论,供读者进行审查。想看穆教授文章的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只看第三部分就可以了。一些人写文章之所以自己写的痛苦,别人读着也痛苦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思维仍然是读者责任型的。他们没有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数据和逻辑,只是觉得把数据摆在上去就能够显而易见理所应当的得出结论。他们常常还觉得自己非常委屈:我写的够清楚了,你们怎么会说读不明白呢?这也是我提倡尽量直接用英文写作的原因之一,在用中文写作时,你会不自觉地被读者责任型的习惯所左右,写出的文章的逻辑会更加的复杂,并包含有过多无关紧要的细节。当然也有人会认为,直接用英文写作的话,岂不是更不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思维吗?这个疑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你应该明白,表达不清楚更多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语言的问题。欢迎再读一下公众号学术写作中的《尽量不要写长句子》。如果你的思维够清楚的话,直接用英语写作也能写出表达清晰又富有逻辑感的文章。况且后面我会逐步介绍论文结构化写作的模板,而模板是有帮助思考的功能的。不相信模板会有这样的功能?有空的话去买一本《金字塔原理》看看吧,《金字塔原理》在全球畅销这么多年,足以证明它的有效性。作为一种模版,金字塔原理帮助很多人实现了结构化的思考和富有逻辑的表达。还是不相信?过一段时间我会分享考研作文写作的准备策略,里面也是用了模板的方法,我想大家大部分都是经历过研究生英语考试的人,这种把写作模板化的思路到底行不行你一看就知道了。5. 结构化论文写作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结构化论文写作能够解决什么问题:1.不确定写什么 2. 找不到足够的东西来写 3. 觉得自己的观点不言自明,不需要论述(实际上类似第一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展开论述)。结构化论文写作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和不动手练习的话, 结构化论文写作不能帮你凭空变出一篇文章出来。毕竟我只是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又不是帮人代写论文的。下面做个广告,根据这些思考,我自己做了一个结构化SCI论文写作教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我的个人网站“读思”()看一下,下面是一些课程的ppt,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发过engineering geology和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两者都算是geoscience里面比较好的sci期刊了。由于是工科专业,发文章不能和生物,化学,医学等这些比,期刊的IF因子本身也比较低。每发一篇文章,流程一般都这样:发现问题-开会讨论(解决什么科学问题-是否值得做-现在的实验条件该怎么做-国内外有没有做过类似的)-然后就是查阅文献(一般一个小组三到五个人,两周到一个月,把这一问题分解,查阅,学习,深化理解)-继续开会讨论(这次主要可以讨论所查文献的可取之处,不足之处,怎么改进,如果自己做该怎么设计实验方案,这也是吵的最凶,争论最多的)-设计实验(可以分开设计最后综合改进,也可以团队共同设计,我在南大一般是分开设计,在美国时候一般是团队一起设计,各有优劣)-继续开组会讨论(细节,步骤,有没有疏忽的地方)(麻蛋,到现在实验还没做呢)开始做数值模拟,把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软件模拟先预先模拟,看结果,是不是符合现有规律,现有的认识,如果符合,继续改变变量后再做,看结果的改变与变量存在的关系,如果不符合,重复开会的流程。然后做实验,不管你事先做多充分的准备,总会出现比想到的多的多的多的问题,我的方向主要是分布式光纤结构安全性检测,所以既有宏观的地质岩土问题,又有光纤传感器这种非常小,相比地质体较为脆弱细观物件,结合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比如在实验中,堆一个室内边坡,大概几十方土的样子,边堆边埋设光纤传感器,再在上方继续堆土,如果后面的堆土过程导致先前铺设传感器断裂,那先哭五分钟,全挖出来重新做吧。我这种实验做过六次,就一次是一次成型的,不过也省了健身房的费用。实验侥幸完成了,有数据了,还不错嘛。然后就是data mining,又开始开会,数据好不好,能不能反映想要表达的东西,该如何表述,如何进一步细化处理。(这他妈还木有开始写文章呢)撰写文章这个过程在出产文章时候属于相对简单的(这个简单是指工作不复杂,学术paper其实看的简单点属于实验报告的一种),学术paper其实也具有一定的格式,结构,写作时候也有一定套路,但是掌握的前提是你必须有巨大的阅读量(起码你自己方向所有的文章几乎要一网打尽吧,世界上哪些人再做不知道,大牛中牛小牛要知道吧,看到一个人名,起码知道他在哪,做过什么吧,什么?不可能?你连nba那个八十年代的球员哪场比赛数据都记得??你连哪个明星有过哪些男朋友都记得??)然后给导师看,一般都是被批的体无完肤,就我老板从来不表扬,文章逐字逐字改,不过索性的是现在已经改的不多了。打回去重新改,这次改比写还要累,因为文章整体结构在那,改一个地方往往连带很多地方都要改,图还要重新画,如果这种工作重复三到四次,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就和甲方一直让改设计案一样,但是还是得耐着性子,仔仔细细一个标点一个符号的改,如此重复,基本上文章除了你自己看着什么都不是意外,你让同学看都觉得还不错了,然后最后导师说差不多了,你就开始翻译吧。这里要说明一点,不同的杂志语言习惯也不太相同,翻译是要根据目标杂志采取相应的英文兴文习惯。「其实我不是很建议从中文写好翻译成英文,语言习惯不同的,这样翻译时候会发现英文无法完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很清晰。但是现在自己写文章还是没办法完全用英文写,需要一直不停地用中文写结构啊,概要什么的提示」翻译好,如果导师负责那就帮你找同行外导看,改,如果导师自己英语好那也行,再修改再修改然后选择期刊,投出去,有些是全文投,有些则是将摘要,正文,图,表分别提交。漫长的等待等待,这时候做的是本文最上方的找下一个学术问题,重复这些步骤。结果出来,恭喜(accept,minor,major revision)谢谢惠顾(reject)
看到SCI我就想起浙大学报。。这货也是SCI收录的。曾经一时传为佳话。
2000年左右,一个非本专业的学生来天文专业读书。系里希望大家多发文章,他说,他最擅长去发文章。他的基础跟天文专业的基础不一样,考虑问题角度也会不一样。但是,他有想法就写出来,哪怕是平时大家觉得很简单的一个想法。另外,他确实认真看文章。每天,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同学休息,他拿了个板凳,去水房看论文。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已经发文章了,虽然当时大家都觉得文章不过尔尔。甚至不如高水平的本科生的文章。他继续努力。文章多,钱多,首席,现在已经是该领域国内老大。结论,多写、多发结论,英雄不问出处
SCI期刊的发表难度与不同学科和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关,就笔者的经验来看,化学和生物据说比较容易,影响因子也高,而且这些学科的会议有些也是sci收录的。笔者更为熟悉的是计算机与数学方向的,这里可以详细说一下。
计算机方向论文发表以会议为主,而几乎所有计算机类的会议都不是SCI收录的,除了一些会议说明将会投稿到某SCI期刊做一期特刊的以外,即使是顶级会议也不被SCI收录,所以计算机发文章很坑...而计算机专业的期刊,以顶级的IEEE TRANSACTION系列为例,影响因子一般也就2-3,但是难度可比化学方向5以上的都要高。而且对这一等级的期刊而言,随着你所研究的问题热门程度高低,审稿时间跨度会很大,有一年内就能发表的的,也有苦等了好几年被拒的,一般无论接受还是拒稿,大都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对于数学类的,据说更是难了,很多相当不错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就1左右...而且审稿周期也是长得惊人,即使接收了还得等一年以上才能刊出,好多人都毕业了以后文章才正式发表...笔者有一篇文章就是毕业一年多以后才发表的,接到学校财务发奖金的电话还以为是骗子电话...如果你对发表数学类文章的难度有异议的话,偷偷的告诉你,中科院数学所博士毕业是没有文章要求的...
再解释一下提问者所说的研一研二就十几篇论文的,你所要看的只是一作论文的数量,挂名的文章就是有一百篇也只能写在简历里唬唬HR,在专家眼里啥都不算。还有就是有些影响因子很低的scie,比如某影响因子0.15的国内学报,文章质量确实不高,这样的文章十篇也抵不过一篇IEEE TRANSACTION。注:笔者国内土博一名,留学党请勿打脸...
不难,对知乎精英来讲发表nature和science都不难。
sci论文难度确实是因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而不同的,听说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学生做一次实验能发好几篇sci,据说是因为实验总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有些方向,例如自动化有些研究方向,偏重于软件设计可能相对难一些,老是写代码,代码也不能发sci吧,恐怕ei都难。还有一些专业,我听说造船这种专业有些方向也是相当难发,有很多导师都只有几篇而已,现在学校博士毕业要求越来越难,要求三篇sci,某些专业导师可能都没有这么多。所以说sci发表不同专业甚至统一专业不同方向确实难度有差异。
SCI论文写作有难度,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注意以下的内容,论文成功发表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1.不管怎样,一定要保证的便是内容准确,结构上的完整,这是一篇论文的基础,要谨记论文的完整性;2.所有科学内容都是准确无误的,我们都知道论文是写给大家看和研究的,所以保持文章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否则就会误导了别人在科学工作方面的研究;3 .标题简洁、明确,有力。尽量不要出现novel, new等字眼,从逻辑的角度讲,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报道新的进展,如果不新的话那也没有发表的必要了;4 .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来编辑,不要手工制作,费力且不讨好,不但容易出错,还容易造成文章真实性的缺失。对于所有的投稿文章,参考文献全部重新查找,并用软件生成,确保不犯各种小错误;5.图表切忌模糊不清。在审稿阶段图表和正文一般是分开的,要求图的质量要高,要有足够高的分辨率,除此之外,对于图表的数量要求要根据期刊的作者须知(或来稿须知)的规定来操作,过多的图表要进行适当的压缩;6.遵循科技写作的常规要领。科技写作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不讲规则只能是让审稿人觉得你是个新手或者非正规军,这样拒起稿来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压力;7.文章的格式要符合规则。一般来讲通篇双倍行距,段落之间留出空行,正文跟参考文献字体要区分开,具体的要求可以根据期刊的作者须知对稿件的要求做适当的调整;8.如果有了一个成熟的好想法就不要拆分开来写文章,多发几篇文章虽然有面子,但获得不了高影响因子与引用率,对于要发高分影响因子的人而言,这样发表的成功率会比较低;9.不建议盲目投稿,那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选好中意的杂志并了解该杂志的格式要求与投稿难度,多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发表经验;10.做文章除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外,良好的叙述能力也很重要,干巴巴的文章总是让人打不起精神,在投稿前多次润色修改达到自已也能满意的程度,这样总比被拒反修来的省时省力。
作为一个临床专业的医生,我也在三年博士期间发了5篇。然而感觉并没什么卵用,虽然分数还可以,但……灌水文而已。科研的本质是凭好奇心发现问题,然后假设理论寻找证据,最后解决。一流的研发不需要基金sci和获奖,时间是唯一有效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也在努力在现实中重sci的氛围和理想中“有益”的价值观间寻求平衡。共勉!好像跑题了……题主问sci难不难。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华和核心期刊的难度高于1分以下的sci(如果你英语写作还可以的话)。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怎么写SCI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怎么写SCI论文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简谈SCI论文写作技巧
> 简谈SCI论文写作技巧
简谈SCI论文写作技巧
编辑:张莉
  目前,SCI论文的出版物和引用越来越国际标准评估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下面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SCI技巧,希望对大家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a.题目(Title)
  关于论文的署名,我们需要考虑:
  指出关键的变量,模型,系统/种系,例如:TheeffectofXonYinZmodel
  尽量用名字和形容词,但不用特殊的行业术语
  避免用冒号,双引号等附加符号
  字数不能太多,有些杂志限定了题目的长度,比如JCI杂志就要求不超过15个词
  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清晰,例如将&Bronchoconstriction,GasTrapping,andHypoxiawithMethacholineinDogs&改变为&Bronchoconstriction,GasTrapping,andHypoxiaInducedbyMethacholineinDogs&
  b.摘要(Abstract)
  大多数读者由文章的摘要来判断自己是否值得往下读全文。因此,摘要的描述要简练易懂,能提供主要信息并吸引大多数读者的注意,不宜太详细。我们从写作的顺序来简要介绍摘要的写法:首先,用一到两句话概括整个工作的内容。拿医学SCI论文写作来举例,可以首先介绍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疾病,在什么系统,以及你要陈述的以前尚未被提及过的发现。其次,用几句来对你的主要发现进行描述,介绍一些步骤过程和机理,重点提及在实验上,系统(种系)上与其他研究不同之处。最后,用一两句描述来总结此项的意义。摘要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时态的正确选择-用现在时来阐述和引用领域内已经共认的事实;用过去时来描述此次的研究发现;避免使用被动语态
  注意依据期刊的固定格式(特别是一些临床期刊)
  内容必须包含有要回答问题、核心实验、取得的结果、总结出的答案
  c.介绍(Introduction)
  同样以医学生物论文为例,介绍部分可以从整个领域的背景开始阐述,例如你研究的信号通路是如何与整个领域相关联,你的假设推理是如何填补了这方面认识的空缺等。整个介绍部分要引用比较全面的,但如果带有倾向性地引用自己原来发表的文章,杂志编辑一般会很快拒稿。下面是总结在撰写摘要时要注意的地方:
  必须提出研究的问题,并表明其重要性
  保持简练,不宜太长
  可以阐述实验方法,但不用提及答案结果
  直接引用最初文献,不能间接引用
  d.材料及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
  这个部分的描述必要时要尽可能详细,便于别人可以重复你的实验,但也要避免过于详细。这部分的写作要点归纳如下:
  准确描述实验试剂的浓度、用量、实验温度、时间、n值、仪器型号,材料的来源
  如果是动物实验,你必须提供实验许可以及遵守动物照管条例的证明;如果是临床实验,文章需要表明已经得到发表的许可
  新发现的核酸或氨基酸序列需要在交稿前上传到GenBank,EMBL,或DDBJ等公开数据库以便读者能够随时查看
  每个小部分以1-2句概括性的描述开头
  用过去时态
  能包含结果,除非这个结果是方法本身实现的或在后续方法中要用到的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材料和方法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实验方法不足以证明作者的推论
  必须提供其他的研究设计方案来佐证
  检测数据的方法不充分
  检测样品量太小或者带有偏向性
  实验的持续时间太短
  e.实验图片(Figures)
  通常情况下,如果读者是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看完论文的图片及图注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大体所做的工作。因此,要标注好每一幅图片所展示的信息,但一般不超过250个英文单词。图片标注可以不写方法,但要标明n值。为确保后面印刷的质量,请尽量用最高像素的图片并按相关顺序排列紧凑。当采用柱状图时,优先用黑白色,然后是灰色或阴影的,最后才是彩色的。需要提出的是,有大概10%的男性是红/绿色盲,因此要避免使用红/绿色。同时,也不要为了起到装饰的效果而加一些额外的颜色、边框、小标记符号等。图片中的标记要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如果图片中有比例尺,要在图片标注中说明,而不是在图中指明。下面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某医学院对SCI论文交稿前实验图片的检查清单:
  图片是否有呈现出来的必要
  是否简洁,没有无关的内容
  展现的数据是否正确被描绘
  字母的字号和加黑程度是否达到要求
  平行的一些图片是否用了相同的比例
  图注或标题中是否清晰解释了缩略词或符号
  f.结果(Result)
  一些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甚至建议将结果部分的写作列为最初开始动笔的地方。因为实验结果部分的数据决定了哪些细节需要在方法中详细描述,哪些地方需要介绍或详细讨论。此外,不是每个实验都必须要写在文章中。关于实验顺利的描述方面,你可以按照进行的时间来排列,也可以按照重要性顺序。尽量避免太多数据出现在文章中,因为某些数据可以作为补充部分来呈现。
  在结果部分,应当简洁描述数据的差异,尽量把解释留在讨论部分。有一些必要的关系到不同路实验进行的逻辑性解释除外,譬如&由A导致B,而B也是影响C的原因。因此,我们来研究A是否和C有联系。&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结果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对结果的解释太多
  不准确的、不一致的,或者不充分的数据
  表格和图片不符合要求
  表格和图片中的信息没有真正支撑文章的论题
  包含了一些无关的数据
  g.讨论(Discussion)
  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例,在讨论的开始阶段,通常需要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阐述将来可能应用方面。讨论部分不是对结果的重复说明,而是要详细解释每一步实验是如何支持你的主题论点。你也可以加上一些文献材料来再次支持你的观点,并强调你的发现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必要的话,你可以加上原创的示意图来说明一些复杂的信号通路。在讨论的最后,通常需要指出此项工作或在该领域还待大家探讨的问题。
  针对SCI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要点,我们归纳如下:
  尽可能地对你的论题进行强调、辩护
  对于长篇讨论,要分为子主题
  不能包含有新的结果
  要用现在时态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讨论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很少重申并强调结果部分的发现
  分不清哪些部分是推测,哪些是结论
  原创性的研究方法没有充分讨论
  没有充分引用相关文献
下页更精彩:1
简谈SCI论文写作技巧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ci论文撰写与发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