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初中教材版本一年级地理多少分

江西人文地理知多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江西人文地理知多少
上传于||文档简介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
​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4年江西地理中考说明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4年江西地理中考说明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江西各地级市人口分别是多少
江西各地级市人口分别是多少
09-12-24 &匿名提问
23个省北京(京) 天津(津) 上海(沪) 重庆(渝) 维吾尔自治区(新) 内蒙古自治区(蒙) 西藏自治区(藏)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黑龙江省(黑) 吉林省(吉) 辽宁省(辽) 河北省(冀) 山西省(晋) 青海省(青) 山东省(鲁) 河南省(豫) 江苏省(苏) 安徽省(皖) 浙江省(浙) 福建省(闽) 江西省(赣) 湖南省(湘) 湖北省(鄂) 广东省(粤) 台湾省(台) 海南省(琼) 陕西省(陕或秦) 甘肃省(甘或陇) 四川省(川或蜀) 贵州省(贵或黔) 云南省(云或滇)4个直辖市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简称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初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国都城,辽时为陪都,称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国初为都城,先后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称号。1928年始设市。现辖16区、2县,为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1.68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36.3万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学、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北京还是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主要名胜古迹有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香山等。 上海 简称沪或申。地处中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处。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1927年设市。现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辖18区、1县。全市面积5800平方公里。2002年末户籍人口1334.7万人。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还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 天津 简称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汇合流入渤海。金元时代称直沽,为漕运要地,后设海津镇,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称天津并设卫,称天津卫,清为天津府治,1928年始设市。现辖15区3县,为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2002年末户籍人口919.05万人。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油气、海盐资源丰富,并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天津也是华北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确立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的名胜古迹主要有市区的宁园、天后宫、大沽口炮台,蓟县独乐寺,黄崖关古长城及有“京东第一山”之称的盘山风景区。 重庆 简称渝。位于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巴国地。隋唐属渝州。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3个地级市和黔江地区行政区域设中央直辖市重庆市。下辖15区、4县级市、17县、4自治县。全市面积8.23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107万人。重庆是综合性工业城市,有长江三峡、枇杷山、缙云山等旅游胜地。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人口  (1)公元2年(西汉元始2年),35.20万人。  (2)公元1491年(明弘治4年),654.98万人。  (3)公元年(清宣统年),1697.70万人。  (4)公元1928年(民国17年),2032.28万人。  (5)公元1947年(民国36年),1272.52万人。  (6)公元1950年,1568万人。  (7)公元1978年,3182.8万人  (8)公元1998年,4191.21 万人,100.41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 9.8‰。  (9)公元2001年,年末总人口4185.77万人,总户数1137.44万户,人口密度251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9.38‰ 。  (10)公元2008年,4400.1万人  民族  全省共3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回族和畲族;还有白族、彝族、黎族、高山族、藏族、水族、傣族、毛难族、纳西族、锡伯族、土族、哈尼族、羌族、仫佬族、维吾尔族、傈僳族、达斡尔族、仡佬族、裕固族、京族、独龙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俄罗斯族和基诺族等。  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铅山太源畲族乡和贵溪樟坪畲族乡等地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市县的30多个畲族乡村;瑶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瑶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  港澳台同胞、华侨、外籍华人  江西除居住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同胞以外,还有不少居住国外的侨胞、外籍华人,分布在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俄罗斯、日本等国。据不完全统计,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科技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望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有数千人。其中有在香港经营电子工业的企业家,在加拿大的国际电力界知名学者,在美国研究核能、电脑和航天技术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心血管的专家,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员和世界银行顾问等等。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为江西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编辑本段]【地理气候】  江西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气候明显。由于江西地势狭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江西省年平均气温18℃左右。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年均气温略低,约在16℃到17℃之间;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约在17℃到18℃之间;抚州、吉安地区南部和信江中游约在18℃到19℃之间;赣南盆地气温最高,约为19℃到20℃之间。 全年全省极端最高温度南北差异不大,甚或略呈北高南低现象,但几乎都接近或超过40℃,个别县区日最高气温曾经达到过44.9℃。极端最低气温则南北差异较大:九江大部分地区在-12 到-14℃之间, 个别县区还出现过日最低气温-18.9℃的极端最低值;赣南则在-5℃左右,全省其他地区一般在-7℃到-12℃之间。  江西年均日照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97千卡到114.5千卡;都昌县最多,铜鼓县最少。年均日照时数为1473.3小时到 2077.5小时;都昌县最多,崇义县最少。江西多雨。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一般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盆地少。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年均降水量多达1800毫米到2000毫米,长江沿岸到鄱阳湖以北以及吉泰盆地年均降水量则约为1350毫米到1400毫米,其他地区多在1500毫米到1700毫米之间。全年降水季节差别很大。秋冬季一般晴朗少雨,1977年大部分地区整个秋冬季以阴雨天气为主的现象较为少见。春季时暖时寒,阴雨连绵,一般在四月份后全省先后进入梅雨期。五、六月份为全年降水最多时期,平均月降水量在200毫米到350毫米以上,最高可达700 毫米以上。 这一时期多大雨或暴雨,暴雨强度为日降水量50毫米到100毫米, 最大甚至可达300毫米到500毫米以上。7月雨带北移,雨季结束,气温急剧上升,全省进入晴热时期,伏旱秋旱相连, 而从东南海域登陆的台风将给江西带来阵雨,缓解旱情,消减炎热。降水量除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外,年际变化也相当悬殊,最多年份可达最少年份一倍以上。除庐山外,全省年均风速为每秒1米到每秒3.8米,最小为德兴市,最大为星子县。年均大风日0.5天到28.5天,最少为宜黄县,最多为星子县。鄱阳湖滨,赣江、抚河下游和高山顶及峡谷区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均风速在每秒3米到每秒5米。  全省主要自然灾害有寒害、洪涝、干旱和冻害以及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的高温危害等。[编辑本段]【风景名胜】  景点名录  江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全省共拥有2处世界遗产、1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国家重点保护寺观、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5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各类风景名胜区(点)多达2400余处。  世界遗产  庐山、三清山  世界遗产提名地  龙虎山、龟峰  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仙女湖、三百山、梅岭—滕王阁、龟峰、高岭—瑶里、武功山、云居山—柘林湖等11处。  国家森林公园  庐山、明月山、梅关、岩泉、云碧峰、三百山、翠微峰、峰山、清凉山、九岭山、五指峰、三爪仑、枫树山、瑶里、九连山、上清等36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  德兴市大茅山、上饶县灵山、高安市华林寨—上游湖、洞山和官山、南昌市象湖、上犹县陡水湖、云居山、遂川县白水仙—泉江、上栗县杨岐山、万安风景区、乐平洪源仙境等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南昌市、井冈山市、吉安市、宜春市、上饶市、鹰潭市、景德镇市、赣州市、九江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昌、景德镇、赣州3座。  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鄱阳湖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  绿色旅游  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雄峙于江西省北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名句已成为一种哲理。在襟江带湖的峰峦中,悬崖峭壁、云海趣雾、飞瀑银泉、幽林叠谷,催多少墨客名人,吟千古绝唱;古迹名胜、山巅平湖、绿色植被、别墅建筑,令天下观光游客,留恋情独钟。在三百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12个景区、37处景点、230多个景物景观,像数百颗宝石、翡翠散落在峰峰岭岭,镶嵌在峡间谷中。  “天上有街市,高山出平湖”,千余栋具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造型别致的山间别墅,掩映在3400余种林木花卉点缀的云山锦谷之中。牯岭芦林湖碧波粼粼,如琴湖水光潋滟。新建的石门涧悬索桥,犹如架起的一道彩虹,毛泽东诗碑园是一座艺术的殿堂,瞻仰伟人的圣地。庐山,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评选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三清女神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上饶玉山县。素有“江南第一仙峰”、“黄山姐妹山”、“华东明珠”等殊誉。三清山于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唯一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为主,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已开发的奇峰有48座,怪石52处,景物景观400余处,有植物1088种。景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山南为自然风光:司春女神、巨蟒出山、老道拜月、观音赏曲、神龙戏松堪称世绝。山西以“唐僧西征”为主题的自然风光叫人叹为观止。6月份可观赏高山杜鹃,猴头、云锦花开一月三变色,遍布山野。风姿各异的龙潭、玉帘、石涧、三叠泉、冰玉洞等瀑布,具有画龙点睛之功。奇峰虬松、娃娃鱼、熊、獐、鹿、猴、山羊、野猪、火红石鸡使三清山更具有原始风味。  龙虎山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到这里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之后,张道陵精诚修道,创立了道教,先后获“黄帝九鼎丹书”和“太清丹经”,撰写《老子想尔注》进行解说,并携带底子入蜀布道,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祛灾,深得人民爱戴。  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景区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明净秀美、婀娜多姿的泸溪河,由南向北从景区贯穿而过。她宛若一条银色的飘带,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这儿颖宝珠串为一体,形成龙虎山旅游观光的最佳线路。从上清千年古镇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二十里山水二十里画屏,两岸奇峰怪石,竹林青翠欲滴,移步即景,宛若仙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游览于此,吟诗作画,流芳千古。   历时二千六百多年的春秋战国崖墓,是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又一“绝”景,崖墓分布广、数量多、位置险、造型奇特、文物丰富,为中国之最。  龟峰  龟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位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烈士的家乡——弋阳县境内,因其“无山不龟,无石不龟”,且整个景区就像一只硕大无朋的昂首巨龟而得名。  龟峰风景优美,奇岚如画,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它集自然精华,纳人文风采,聚天下名山之险、幽、奇、秀于一体,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炉。龟峰风景优美,奇峰如画,是一处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景区内有商周文化遗址、太平天国城堡遗址、瑞相寺遗址;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的发源地龟峰,峰石奇景美不胜收,洞穴佛窟天造地高,历史长廊英杰辈出。自古以来,引得无数高官政要、文人雅士纷至沓来,赢得了“江上龟峰天下稀”、“大地文章集龟峰”和“殊胜长城壮汉关”的由衷赞叹。  龟峰正与龙虎山捆绑联合申请“世界自然遗产”。  三百山  位于江西省安远县东南部边境,属武夷山脉东段北坡余脉交错地带,是东江的发源地,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也是全国唯一对香港同胞具有饮水思源特殊意义的旅游胜地。1993年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5年列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命名为“首批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示范基地;2002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华东屋脊——黄岗山  黄岗山系武夷山脉的主峰,位于闽赣交界处,是我国东南第一峰,海拔2158米,素称“华东屋脊”。武夷山境内山峰林立,地势起伏剧烈,周边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110多座。山体陡峭,坡度一般在30度--40度,最陡为75度--80度,相差极为悬殊,河流侵蚀切割强烈,深度可达500米以上。   武夷山脉是我国南部主要林区,绵亘500多公里,特殊的地势形成其云雾缭绕,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而孕育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人间仙境——明月山  明月山位于全国第一个生态城市--宜春市袁州区城西南31公里处,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明月山是以“奇峰险壑、温泉飞瀑、珍稀动植物和禅宗文化”为主要特色,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禅宗旅游”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明月山共有五个景区和一个度假区,即:以云谷飞瀑、千丈崖绝壁为主要特色的潭下景区;以太平山日出,高山草甸、奇峰怪石为主要特色的太平山景区;以乌云崖绝壁及乌云崖气象奇观为主要特色的塘家山景区;以禅宗文化、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的仰山景区;以珍稀植物,丛林野趣为主要特色的玉京山景区以及以温泉疗养、度假、休闲、娱乐为主要特色的温汤温泉度假区。  东南第一峰——铜钹山  铜钹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境内,地处武夷山脉东段北麓,海拔1534.6米,面积312.4平方公里,占广丰全县总面积的22.7%,是江西省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原始森林、竹林风光、高峡平湖、张叔夜故里、红军岩等等绿色、古色、红色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长达上千年的封山禁伐历史,使铜钹山成为国内罕见的一块未被开发的宝贵的旅游资源处女地。目前铜钹山正积极创建国家4A级景区和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五府山  五府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县南部,武夷山北麓。五府山自然景观丰富,由玉女溪、五指峰、五府岗、天龙谷、圣塘庙五大景区构成。玉女溪发源于五府岗的原始森林处,以秀、灵、奇见长;五指峰险、峻、雄;五府岗高、旷、神,极具一览众山小的风范;天龙谷好似一条“山水画廊”,融“野、幽、峻、险、趣、休闲”于一体,保持了原生态的山清水秀;圣唐庙幽、古、静。景区内山巍、水澈、峰奇、石怪、瀑壮泉清,森林茂密、植被原始、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95%,主要有针阔混交林、常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2016初中地理新课标
篇一: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地理课程标准 2016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 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四、设计思路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 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不再单独列出,而是放在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减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 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例如,本《标准》规定,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选择非洲(洲)、南亚(地区)、英国(国家)等,也可选择其他大洲、地区、国家。
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 内容目标 内容标准总体结构的说明如下: (1)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略)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来自: 唯 才教 育 网:2016初中地理新课标)合性&特征的认识。 案例 以&日本&为例学习区域地理 展示世界地图和日本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一张纸上。 阅读有关日本的工农业生产、贸易、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等资料,整理出若干条要点,记录在另一张纸上。 根据上述资料,想一想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日本的居民生活,日本为什么是资源小国、经济大国。 将当地能买到或能看到的日本商品列个清单,再与日本主要进出口商品进行比较,说说日本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种联系和影响。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一 &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首先把教材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教学。全班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学生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采访之后,自由选择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教师提出辩题:&生活在北方好还是生活在南方好&,两大组分别准备。每方有三种角色供学生选择:辩手,主要发言;策划,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南(或北)方人,表演反映本方区域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以支持本方辩手的观点。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 课前的准备由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准备工作包括:信息查询、市场调查、人物访问、广告制作等。然后,写出访问札记、广告词,绘制图画,准备节目。教师做好引导和资料支持工作。 上课时,在教室中展示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特点的图片,轮流播放具有南、北方特色的音乐。各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 辩论结束后,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撰写小论文。 案例二 &问题解决&式学习 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 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和&列&定点的方法。 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划两条十字交叉的线。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 &问题&的解决。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 (三)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一 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 在有关&我国农业分布&的教学中,可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景观图片。例如,南方水田插秧和水稻收割、北方小麦播种和收割等图片,介绍照片拍摄的时间和反映的事物,但不注明地点。 学生分组观察图片,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讨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上的农业生产景观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区。 由学生利用相关图像向全班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 案例二 利用计算机搜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 关于&世界人种&的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查询资料,整理并制作成展示作品。 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在网络上分别查找和整理三大人种资料。将查找到的资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成计算机展示作品。 学生轮流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四)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案例 地理野外考察方法 第一步,确定考察项目。 第二步,准备资料。在实地考察前,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并制成分布图和图表,以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 第三步,野外观察与访问。根据考察目的,确定考察和访问的内容及路线。在野外考察中,对地图上标注的地形、聚落、铁路、公路、土地利用类型等予以确认;把地图上未标注的地理事物用适当的符号标注在地图上。
第四步,撰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及确定题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设想;考察方法和程序;考察的内容及已有资料;已有资料同野外考察的关系;主要结论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评价建议 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 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时,应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能否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否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检验并解释结果。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其中,重点评价学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中的表现。应了解学生:能否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和各种信息源(如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能否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去获得资料;能否保证地理信息资料的质量(如资料的多样性、可靠性、全面性、针对性等);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归类;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 图;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 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评语应以鼓励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一 对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时,首先,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 (1)南极洲煤炭分布图及煤炭储量; (2)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 (3)南极洲景观图片; (4)南极洲气候特点。篇二:2016年初中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齐齐哈尔市2016年初中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范围与原则 (一)命题范围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八年级《地理》上下册(共四册书)为基准。重视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掌握。适度考查最基本的乡土地理知识。 (二)命题原则 1.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初中学业考试地理学科的内容要素、能力要素及其考核标准的确定,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基础,兼顾考试的目的要求,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体系,现代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发展需求,及初生的身心特征。 2.充分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侧重考查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注重考查对形成学科素养和学生后续学习有益的知识与能力。努力避免考查对一堆琐碎知识的简单记忆,杜绝不用理解单纯凭死记硬背就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现象出现。 3.试题设计要特别注重区域性、综合性,要体现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并做到试题文字叙述简练、准确、严密。注重考查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寻找规律、解释原因,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 4.试题设计还要注重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引领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对身边地理和生活中地理的考查。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突出地理学科特点,保证地理试题的地理性。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利于促进学生改进学习,利于学生正确的地理思想和地理观念的形成,利于检测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利于引导义务教育地理学科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考查内容与说明 (一)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 考点1. 地球和地球仪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大小”图;“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图;“经纬网”图。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上册P6、P8、P10活动题。 考点2.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理意义。 2.记住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判读地球上五带的位置。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上册 “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上的五带”图。 了解的地图:七年级上册“昼和夜”图。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上册P15活动题(2和3)。 考点3. 地图的阅读 1.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 2.会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 3.会用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上册“一些常用图例”图。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上册P22-23活动题。 考点4. 地形图的判读 1.能够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上册“等高线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不同部位”图。 了解的地图:七年级上册“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重在了解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上册P26、P28活动题。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考点5.陆地和海洋 1.记住海陆面积比例(71%、29%)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知道大洲之间的主要分界线。知道面积最大的洲和面积最小的洲;知道面积最大的洋和面积最小的洋。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综合掌握)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七年级上册“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位置示意”图。 了解的地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上册P35―36、P37―38、P40、P43―44。 考点6. 天气与气候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认识几种常用的天气符号。知道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并知道其与空气质量级别数的大小、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 2.知道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分别代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 3.理解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概念。能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掌握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5.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6.知道气温垂直递减率并会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 7.会判读本节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气候直方图。(综合掌握)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人为因素等。(注:洋流因素初中教材未提及,故不作为考试要求。)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上册“常用的天气符号”图。 了解的地图:七年级上册“电视天气预报”图(重点是图左侧的绿底黑印的图文);“卫星云图”(重点是图左侧的绿底黑印的文字);“日平均气温”图;“气温日变化”图;“气温年变化”图。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上册P47-48、P50(第2题)、P52、P54-55、P56-57、P59-60、P61、P63、P65、P66-67、P68。 考点7. 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1.能够运用地图、资料、漫画,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和分布特点。 2.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会辩证分析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产生人口问题。 3.知道世界人种分类,了解世界人种分布概况。 4.知道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和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并识别三大宗教建筑。简单了解三大宗教各自的最主要分布地区。 6.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7.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8.了解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上册“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图(重点了解注释性文字关于人种特点的说明);“世界人种的分布”图;“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图;“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图。 了解的地图:“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上册P71―72、P73、P76、P79、P80、P83、P91、P93活动题。 考点8.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知道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大洲。 2.掌握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知道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范围”图;“亚洲的地形”图;“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亚洲的气候类型”图。 了解的地图:七年级下册“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图。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下册P5、P8―9、P12活动题。 考点9.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 (1)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工业分布及原因(综合掌握)。(2)知道日本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2.东南亚 (1)知道东南亚“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2)了解中南半岛的主要国家和城市分布;了解马来群岛的主要岛屿分布(能在图中找出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及马来群岛中的菲律宾群岛)。 3.印度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了解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4.俄罗斯 (1)知道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 (2)掌握俄罗斯的海陆位置。能在图上找出俄罗斯四大地形区及其分界线。 (3)能在图上找出大高加索山脉、伏尔加河,以及俄罗斯周边的大洋、海、海峡、湖泊。(综合掌握)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下册“日本的地形”图;“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东南亚的地形”图;“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印度的地形”图;“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图;”“俄罗斯的地形”图;“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图[能在图上找出莫斯科、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主要城市,找出西伯利亚大铁路]。 了解的地图:七年级下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图;“日本主要工业产品的输出”图;“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旅游景点举例”图;“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了解四个工业区的位置。知道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是其工业最发达地区,圣彼得堡工业区是其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地区)。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下册P16、P18-19、P23、P27、P32-33、P35、P36、P38、P42活动题。 考点10.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1.中东地区 (1)知道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运往东亚、西欧(欧洲西部)、北美洲。 (2)知道中东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知道中东水资源匮乏及原因。 (3)能在图上找出中东地区周边的海、海湾、海峡、湖泊。(综合掌握) (4)了解中东的多元文化。 2.欧洲西部 (1)知道欧洲西部是世界上工业密集和发达国家最为集中地区。 (2)了解“绿色金子”的含义;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和欧洲的旅游业。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知道世界上最大沙漠的名称和位置,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 (2)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4.澳大利亚 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知道其主要的特有动物。能在图上找出首都堪培拉和主要城市悉尼、墨尔本。(综合掌握)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下册“中东的地形”图;“中东的石油产区”图;“欧洲西部的地形”图(能在图上找出阿尔卑斯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及大西洋、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水域);“撒哈拉以南非洲”图;“澳大利亚的地形”图。 了解的地图:“中东的水资源”图;“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图(重点是注解性文字);“欧洲人饮食结构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图;“欧洲西部的旅游胜地举例”图; 非洲的“茅草屋”图;“澳大利亚的几种常见特有生物”图(重点是动物的识别)。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下册P45-46、P47、P49、P51、P53、P56、P59(第1-2题)、P62、 P65、P66、P68、P69活动题。 考点11. 西半球国家和极地地区 1.美国 知道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是西半球人口最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了解美国的地形特点及分布;知道美国农业特点(地区专业化)、美国农业带的名称和分布;知道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了解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综合掌握) 2.巴西 知道巴西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混血种人数量多;了解巴西的地形分布;知道巴西是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了解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产生的问题及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意义;知道巴西是世界上的“咖啡王国”。 3.极地地区 知道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各自的代表性动物。了解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七年级下册“美国的地形”图;“美国本土农业带的分布”图;“美国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能在图上找出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图。 了解的地图:七年级下册“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重点掌握其周围大洲大洋的位置)。 必练的活动题:七年级下册P76(第1题)、P78-79、P81(第1题)、P83-84、P86-87、P95、P98(第1题)活动题。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考点12. 从世界看中国 1.知道我国的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特点;能详细说明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 2.知道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能在 中国地图上迅速找到其位置。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和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重要的人口密度分界线:黑河――腾冲。 4.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我国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会区分蒙古族、藏族、回族、傣族、高山族、汉族等民族明显的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中国人口的分布”图。 了解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领土南北部的气候差异”图;“中国领土东西端的时间差异”图;“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中国民族的分布”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上册P3(第1题)、P5-6、P10、P17-18(第2―3题)、P20(第1题)活动题。 考点13.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读图区分三级阶梯的分布、三级阶梯界线上的山脉名称及走向。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综合掌握)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形的分布”、“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度剖面)”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上册P25-26、P28-29活动题。 考点14. 中国的气候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从南到北的5个温度带的划分及其依据。 2.知道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 3.理解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明确冬季风和夏季风。 4.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会判读本节教材内容中涉及的气候直方图。(综合掌握) 5.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综合掌握)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重点是0℃等温线位置);“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重点是400mm年降水量线位置,其次是800mm年降水量线位置);“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重点是各类干湿地区位置);“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上册P33(主要是通过题中的资料了解不同温度带上人们生产生活的差异)、P37[第1―2题(第2题主要是通过题中的资料了解不同的干湿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林牧业生产)]、P39、P40―41活动题。 考点15. 中国的河流 1.知道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区别。 2.能在地图上指出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珠江、黑龙江、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等河流。 3.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长江的上、中、下游的分界处位置和地名;知道长江上主要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工程的名称和位置。知道长江重点治理过的河段是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 4.知道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处位置和地名;黄河的“地上河” 所处的河段、含义、成因;知道黄河上主要水利枢纽(三门峡、小浪底)工程的名称和位置。黄河的治理措施。(综合掌握)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长江流域水系”图;“黄河流域水系”图; “黄河的忧患”图。 了解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长江航运”图;“三峡工程”图和“荆江治理”图;“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区示意”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上册P44、P48-49、P52-53活动题。 考点16. 自然灾害 1.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知道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类型。 2.知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了解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3.知道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通过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了解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 【附注说明】 了解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主要的气象灾害”图;“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主要的地质灾害”图;“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上册P55-56(第1题)、P58、P60(第1题)活动题。 考点17.中国的自然资源 1.知道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3.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主要土地类型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知道我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并理解该国策的重要意义。 4.知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解决措施。 5.知道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认识节水标志。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了解的地图:“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图;“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图;“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图;“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水库调节径流示意”图;“就地取材”图;“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上册P63-64、P66(第1题)、P70(第2题)、P76-77活动题。
考点18.中国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 按客货运输的性质和需要,能结合地图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熟悉中国铁路干线分布情况。知道主要的铁路干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哈线、陇海线、兰新线、青藏线、滨洲线等)、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等)。 2.农业 能详细说明我国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南北差异;知道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通过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科技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工业 知道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知道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位置;知道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和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知道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分布地区。知道“中国光谷”。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图;“中国主要畜牧区和种植业区”图;“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图;“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图(重点掌握工业基地位置)。 了解的地图:八年级上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图(主要了解释图文字内容)。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上册P86、P88-89、P97、P104(第1题)、P107(了解题中资料内容)活动题。 考点19. 中国的地理差异 1.了解我国自南向北、自东南向西北、自西向东等方向显著的地理差异;了解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 2.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单元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掌握)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重点是1月0℃等温线位置,年降水800mm线和年降水400mm线的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下册P5、P6活动题。 考点20. 北方地区 1.知道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主要地形区,了解其气候、土壤及农业状况。 2.知道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了解东北三省的气候及农业状况。知道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知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要性。 3.知道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黄土的特点与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关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综合掌握)。 4.知道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古城、现代化的大都市。知道北京的符号性建筑、主要的旅游名胜、重点功能区。知道北 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东北三省的地形”图; “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图;“黄土高原的地形”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图。 了解的地图: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图;“北京的地形”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下册P10-11、P12、P16、P18-19(第2-3题)、P21-22、P25、P27(第1题)、P29、P30-31活动题。 考点21. 南方地区 1.知道我国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主要地形分布,了解其气候、土壤及农业状况。 2.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地势特点,及其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点是上海、杭州、南京位置),理解其“同城效应”的含义;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状况。 3.知道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了解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知道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特别行政区。知道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其维多利亚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知道澳门博彩旅游业发达,是其经济支柱产业。 4.知道我国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能够举例说明台湾岛是美丽富饶的宝岛,知道台湾省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祖国大陆是其最大贸易伙伴;知道台湾省有日月潭风景区、野柳地质公园等著名的风景名胜;知道台湾省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樟树是其最著名的树种,红桧是其特有树种;知道台湾省著名的城市台北和高雄。(综合掌握)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的地形”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形”图;“台湾省的地形”图。 了解的地图: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图;“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示意”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台湾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下册P46、P48、P61(第2题)、P63-64(第1-2题)、P67、P69(第1题)活动题。 考点22.西北地区 1.知道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了解西北地区地理概况及其牧区和灌溉农业区概况。 2.了解塔里木盆地自然地理概况及其油气资源开发情况。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的地形”图;“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图。 了解的地图: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主要牧区和畜种的分布示意” 图;“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图;“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图。 需要重点掌握说明文字的地图:“新疆绿洲灌溉农业”图、“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图、“丰收的葡萄”图、“机械采摘棉花”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下册P73-74、P77(第2题)、P80、P81-82活动题。 考点23.青藏地区 1.知道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了解青藏高原之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概况。 2.了解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地理概况;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 1. 东 西 半 球 的 分 界 线 题包括读图题和材料分析题两类。读图题(读图填空或读图分析)50分,材料分析题10分。命非选择题需考虑到评卷时试题切块后各试题块分值的均衡性,要求非选择题的每个题分值在4―8分之间。材料分析题的试题材料可以是生动的文字、数字、表格、图片、漫画等,做到图文并茂,学以致用。主观性试题要求答案具有适度的开放性,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有一定的展示空间,但出主观性试题时务必要考虑此主观试题的质量是否会影响评卷给分的公平性。
五、题型说明与例举
(一)单项选择题类
是 (1)写出上面四幅图各代表的我国地理区域。 A 地区 B 地区 C 地区 D 地区 (2)请把上述四大地区的字母填在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中的图相应的位置。 环境及其保护情况。 【附注说明】 掌握的地图: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三江源地区的 地形”图;“三江源地区的水系”图。 了解的地图:“拉萨、成都两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图;“藏区的碉房图”;“三江源地区珍稀动 物的分布图”。 必练的活动题:八年级下册P86-87、P90、P96活动题。 考点24.中国在世界中 1.了解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知道中国在世界上是负责任的大国。 【附注说明】 必练的活动题:P102活动题。 (二)说明 1.凡教材内容中正文标题本身所示的显性知识,均在考查内容的范 围之内。 2.带“综合掌握”字眼的可能出大题。 3.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只可作为材料分析题的材料使用,但材料 分析题的材料也可以选用教材内容以外的资料。 4.试题命制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并尊重教材和考试说明。使学生 的复习有抓手,使试题的命制有依据。 三、试题难度、试卷长度与分值比例 (一)试题难度 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即比较容易解答的题占70%, 中等难度的题占20%,较难的试题占10%,试题整卷难度值为0.75― 0.8。 (二)试卷长度 试卷的长度布局为16开共6页。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进行排列, 单纯的选择题在前,综合题(主要是读图题、材料分析题)在后。答 卷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 (三)分值比例 地球与地图占10%;世界地理占40%;中国地理占50%(乡土地理 分值含在中国地理比例中,分值占整个试卷分值的5 %左右,考查范 围为教材图文内容中涉及的东北三省特别是涉及黑龙江省的地理信 息,也可以是考查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或解决涉及东北三省特别 是涉及黑龙江省的实际地理问题)。 四、试卷题型与赋分 试卷题型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40分;非选择 题60分。选择题共20道单项选择题,每个小题分值为2分。非选择(
) A. 0°和180°的经线圈
B.东经20°和西经160°的经线圈C.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D.西经90°和东经90°的经线圈2.黑龙江省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是(
) A.6月21日或22日B.3月20日或21日 C.12月22日或23日
D.9月22日或23日 3. 世 界 上 火 山 、 地 震 集 中 分 布 在(
) A.大陆中部B.大洋中部 C.两极地区D.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4. 黑 种 人 的 故 乡 是(
) A.撒哈拉以北的非洲
B.非洲东部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非洲西部 5. 美 国 位 于 太 平 洋 中 的 州 是(
) A.哥伦比亚特区B.加利福尼亚州 C.阿拉斯加州 D.夏威夷州 (二)读图题类 1.读图填空题类 例如:读巴西图回答问题。
(1)A点位于高原; (2)B点位于
平原, 那里的典型植被是
; (3)C是
洋; (4)D是首都; (5)E是港口。 2.读图分析题类 例如:读下列四幅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3)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
河,此线一月平均气温大致在℃左右。 (三)材料分析题类 例如: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的集中产区,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3.8%。 材料二: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持续一个月之久。至七八月份,一段时间出现了晴朗干燥的天气,这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 需要水的时期。 材料三: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近年来冬春季节却常遭 遇大旱。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 分布不均。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 分布不均。其中,材料二反映的是降水 变化大;材料三反映的是降水 变化大。 (3)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既需要节水也需要跨流域调水,但二者之 中更重要的是。 篇三:2016年龙东地区初中地理考试说明 2016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指导思想 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性测试兼顾选拔功能,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因此命题要强调基础性,突出地理学科特征,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新课程标准,促进地理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命题原则 1.基础性原则。立足基础,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展性原则。强调能力立意,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让科学的命题对地理教学有着正确的导向功能,尽量减少靠死记硬背得分的试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为未来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3.科学性原则。保证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文字表述简洁规范,问题指向明确无歧义,地图图表清晰准确,参考答案简明扼要。 4.人文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地理。 三、命题依据 1.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2016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3.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共四册教材)和黑龙江省地理 4.龙东地区初中地理教学实际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 (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与地球仪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4)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2.地球的运动 (1)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2)熟知五带的名称、范围及特点,记住南北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 3.地图的阅读 (1)了解地图的三要素,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2)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4.地形图的判读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了解常用的地形图,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世界地理 1.陆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在地图上能识别并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及主要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海陆的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六大板块名称及分布、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天气与气候 (1)多变的天气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了解气温的测量,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的形式,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世界的气候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说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举例分析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会计算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知道世界上的三大人种并说出其特点和主要分布地区。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知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用实例说出三大宗教的文化传统。 (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发展与合作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运用地图,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5.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大洲的范围;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三)中国地理 1.疆域与居民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陆地面积、领水面积和管辖的海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运用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及民族文化,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能够在地形图上填注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说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并能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和防治问题;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我国频发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2)自然资源 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能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意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征,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知道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能结合实例说出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认识到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3.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了解我国农业概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工业概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2)文化特色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地域差异 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运用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主要名胜古迹,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的大国的。 (四)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考查内容为黑龙江省地理。 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水系、居民、经济、主要城市,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五、试卷结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一年级地理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