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人口有5284人口的英文

都安地情网
&您现在的位置:->
都安瑶族自治县概况
&&&位置面积都安地处桂中腹地偏西,河池市南部,位于北纬23°47′41″—24°35′00″,东经107°51′8″—108°30′30″之间,东西最大跨度75公里,南北相距87公里,县域总面积4095.2平方公里,居河池市第二。县境南隔红水河与南宁市马山县相望,东邻忻城县和宜州市,北靠金城江区,西与大化瑶族自治县接壤。县政府驻地安阳镇,分别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金城江126公里和124公里,是中国大西南诸省出海大通道的喉结部。建置沿革都安历史悠远。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干淹人”、“九楞山人”等古人类在都安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据史载,唐虞时代,都安属荆州南缴之地。商、周时代属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地。唐朝,安定地域属邕州都督府羁縻思恩州和贺水县地,都阳地域属邕州都督府田州地,永顺地域属桂州都督府羁縻述昆州地。宋淳化年间设置富安监。明嘉靖七年,设置安定、都阳两土巡检司。民国5年4月成立都安县。1949年12月5日都安解放。解放后,1949年12月至1950年12月,都安属武鸣专区,1951年1月25日,武鸣专区撤销,都安改属南宁专区。1951年8月至1952年12月,都安改属宜山专区,此后,随宜山专区属桂西僮族自治区。1953年4月23日,经政务院批准,都安划归桂西僮族自治区直辖。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都安县14个区为基础,将河池县的下坳区、宜山县的三只羊瑶族自治区、第十区(板岭)、第四区(拉仁、加贵)、第五区的同意、宜州、京口、弄侯、翁同五个村(福龙区部分区域)忻城县的嘉仁区(福龙区的部分区域)、马山县的龙湾区、平果县的江南、百马区,东兰县的板升区等划入。成立都安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6年3月,桂西壮族自治区改为自治州,都安仍属之。1957年12月至1958年11月,都安属邕宁专区,1958年11月14日,邕宁专区改名为南宁专区,都安仍属之。1965年5月,划设河池专区,都安划属河池专区(地区、市)至今。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将都安的大化、六也、百马、都阳、江南、七百弄、板升、雅龙、棉山等9个乡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管辖,同时将都安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管辖。1991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高岭乡改为镇建制时,全县计辖20个乡2个镇。2005年7月,撤销古山、三弄、五竹三个乡,增设八仙社区居委会,年末县辖17个乡、两个镇,248个社区(村民)委员会。行政区划1955年9月自治县成立之前,都安县设立14个区167个乡(镇),1956年元月,设24个区317个乡镇,各区一律改用地名命名。1958年9月,区乡建制撤销,实行人民公社、大队、小队建制,全县计辖13个公社301个大队,后经多次调整,至1984年10月撤销公社、大队、小队建制前,全县设24个公社36个大队。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后,都安全县计辖21个乡1个镇,247个村公所,1007个村民委员会,7189个村民小组。至2005年末,全县设安阳、澄江、高岭、地苏、东庙、保安、大兴、隆福、下坳、板岭、三只羊、永安、拉仁、拉烈、九渡、百旺、加贵、菁盛、龙湾等19个乡(镇)248个村民(社区)委员会、7315个村民小组。人口1955年,全县人口117044户541097人。1965年全县13783户636484人。1987年178879户904111人。分出大化瑶族自治县后,1988年全县人口121926户614927人。1996年,全县有132714户、619378人。2000年,全县有141686户、626018人。2005年,全县有164867户,631696人。民族全县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水等7个世居民族(至2011年底有回、侗、黎、满、朝鲜、蒙古等6个外来民族),是全国布努瑶族人口聚居最多的自治县。2005年,全县共有总人口631696人,其中壮族人口466186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3.8%,汉族16721人,占全县人口2.65%,瑶族人口137334人,占全县人口的21.74%,苗族人口3813人,占全县人口0.60%,毛南族4313人,占全县人口0.68%,仫佬族2768人,占0.44%,回族、水族及其他民族561人,占全县人口0.09%。其中壮族是土著民族,是都安最早居民,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壮族人口较多的是高岭、地苏、澄江、安阳四个乡镇,2005年末壮族人口分别为:70714人、55260人、41572人、40790人。汉族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千人以上的有拉仁、板岭、隆福、下坳等4个乡。苗族除澄江、东庙、隆福、百旺、加贵、九渡等乡外,其余乡镇均有分布,其中苗族人口最多的乡为下坳和永安两个乡,分别为2235人和230人。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除东庙、隆福两乡以外的所有乡镇,毛南族人口最多的是高岭镇。2005年末达1577人,其次为三只羊乡,达997人。仫佬族主要居住在加贵、澄江、安阳、高岭等10个乡镇,其中加贵2005年末达1494人,澄江820人。境内回族人口较少,2005年末仅有11人,分布在安阳、地苏、龙湾三个乡镇,水族主要分布在板岭、九渡、拉仁、安阳、百旺、高岭、大兴、下坳等8个乡镇。自然环境都安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上,都阳山脉东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峰峦重叠,石山连绵,溶沟、溶槽、溶牙、溶洞、洼地、地下河天窗、峰丛、峰林等岩溶地貌单元千姿百态,绮丽壮观,是全国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全县岩溶地貌面积3863.3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94.34%。隆福乡葛家村的弄甲山海拔1048.5米,为境内最高山;百旺乡龙燕村刁江沿岸海拔80—120米,为境内最低海拔。主要河流有红水河、刁江和澄江、拉仁河,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红水河支流。已勘明的地下河25条,干支流共80条(其中支流55条),主流总长445.2公里,集水面积3881平方公里,最大总流量大于921.9立方米/秒,最枯总流量14.27万立方/秒,年径流量36.10亿立方米。地苏地下河系为广西最大的地下河系之一。干流全长57.2公里,集雨面积1052平方公里,最大流量414立方米/秒,洪水期流量500多立方米/秒,最枯流量,3.58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59亿立方米,都安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边缘,全县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93.43千卡/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数为1395.5小时。全县年平均气温19.6℃—21.6℃,是广西年气温较高的的县,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10.2℃—12.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5℃—28.6℃,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为-1.2℃,全县无霜期340—353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多毫米。境内山地以石灰岩为主,丘陵坡地以红壤为主。耕地中水田以潴育性水稻土面积最大。自然资源矿产资源 &&县境内已发现矿产有煤、铜、锑、汞、铁、锰、金、银、萤、石、黄铁矿、磷矿、水晶、玛瑙、五彩石(黑色大理石、白色大理石)、石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制灰用灰岩、电石用灰岩)、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砖瓦用粘土)等17种。其中,煤矿、石灰岩是都安的优势矿产,开采已形成一定规模。煤矿,全县已探明储量(并经批准已列入全区矿产储量表)2878.8万吨,石灰岩,全县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可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质量好,品位高,可用作化工、冶金、建材工业的原料。此外,白色大理石D级储量93.28万立方米,开发潜力很大。五彩石经加工雕刻成工艺品后,古朴典雅,独具风采,畅销国内外。动植物资源 &&都安县内野生动物众多。兽类有:猴子、野狗、野猪、野猫、野兔、果子狸、黄猄、水獭、野山羊、麝、松鼠、田鼠、飞鼠、狐狸、山瑞、旱獭等;爬行类有:蛤蚧、蜗牛、穿山甲、金环蛇、银环蛇、山万蛇、百步蛇、白花蛇、三线蛇、南蛇、过树龙等;两栖类有多种蛙;鸟类有鹧鸪、斑鸠、毛鸡、黄莺、猫头鹰、杜鹃、画眉、乌鸦、八哥、野鸡、鸳鸯、布谷、麻雀、喜鹊、小云雀、甘珠鸟等;天然河溪鱼类有同鱼、青鱼、七星鱼、小油鱼、泥鳅、黄鳝、镰刀鱼、鲶鱼等;还有乌龟、鳖、蟹、蚌、虾等。其中,果子狸、蛤蚧、麝、穿山甲以及蛇类均属珍贵野生动物。用材林主要树种有松、杉、桉、香椿、牛尾、樟、任豆、苦楝、先王、木棉、枫、喜树等,珍贵树种有金丝李、蚬木、擎天树、高山柏等,经济木林树种主要有油桐、油茶、构树、板栗、青檀、八角、竹子等。果类有柑、橙、柚、龙眼、荔枝、李、梨、蕉、山葡萄、板栗等。用山葡萄酿制的都安“密洛陀”牌野生山葡萄酒清澄透明,集香清雅,酸甜醇美,继2008年4月荣获第三届亚州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6月获“普瑞杯”,2008年中国葡萄酒最具竞争力品牌之后,2009年12月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药用植物有金银花、九层皮、山豆根、黄精、茶辣、首乌、千层皮、草决明、山乌龟、罗夫木、青天葵、环草、天冬、五倍子、使君子、茯苓等。造纸原料主要有云香竹、芭芒杆、龙须草等。已鉴定的牧草有58科310种,其中禾本科牧草55种,豆科牧草10种,牛羊喜食的乔灌木叶60多种。水资源&&& 全县水能蕴藏量为4万千瓦(不含红水河和地下河),可开发量为1.68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2%;全县已开发1.0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3.1%。旅游资源 &&县域奇峰异洞,岩溶景观全国闻名,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都安的旅游区主要有城区和红水河旅游区、瑶岭河漂流风景区三个:(1)城区旅游区。由分布在县城和城郊(包括与县城接壤的乡镇)的自然景点组成,旅游线路行程40多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主要景点有县城东南郊处的八仙公园,县城西面的翠屏叠嶂、福寿重岩、观音洞、镇仙岩,县城西南的狮子岩、白虎岩、县城西北面的绿岑仙谷,县城东北的莲花洞,澄江乡红渡村的下岜山岩洞和龙颈银涛,高岭镇东郊的“桥楞隧洞”以及北面和大兴乡接壤的响泉夜月,地苏的古松洲、八仙古岩等。此外,还有“灭瑶关”、“匹夫关”、“永济桥”、“革命岩”、‘干淹洞“等文物古迹。(2)红水河旅游区。该旅游区从地苏乡兴利村到百旺乡的八甫村码头,全程约60公里。主要景点有洪津古渡、石头开花和英雄大峡谷。(3)瑶岭河漂流风景区。该景区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与河池市金城江区交汇处、水(任)南(宁)公路旁,上起下坳乡板旺村板谁大桥,下至大旺桥,全程约5公里,历经8道弯16滩。农、林、牧、渔业农业:都安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红薯、饭竹豆、大豆、小麦、荞麦、小米等,而以玉米、水稻为主,红薯、大豆次之。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蔬菜、火麻、旱藕、糖蔗、木薯、棉花、猫豆等,以花生、旱藕、糖蔗蔬菜为大宗。2005年末,全县有耕地面积30810公顷,其中水田6599公顷,旱地24211公顷,全县农业人口590143人,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95338千瓦。农业产值(小农业)1.8亿元(1990年不变价),占大农业总产值39.3%,粮食总产量128128吨,比1996年增长3.0%,花生、火麻、油菜的总产量345吨,比1996年增长39.1%,红薯总产量3700吨,比1996年下降5.40%,木薯总产量40吨,比1996年下降98.5%,糖蔗总产量34280吨,比1996年下降69.8%,大豆总产量5324吨,比1996年增长16.75%。林业:都安用材林主要树种有杉木、松木、荷木、枫香、香椿、苦楝、莱豆树、任豆树、银合欢、喜树、樟树、青岗栎等。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油桐、板栗、竹类、构树等,果木林有柑、橙、桃、李、龙眼、荔枝、枇杷、黄皮果、扁桃、芒果、柚等。全县林业区划将全县划分为“北部山地杉木用材油桐经济林区”、“西北部油桐经济林、薪炭林区”、“中南部峰丛洼地防护林薪炭林区”三个区。1958年开始兴办国营林场和社队集体林场,至1987年,全县林场41个,其中国营林场2个,集体林场39个,年末专业劳动力242人,1988年大化县分出后,实有国营林场一个,乡村集体林场19个,全县封山育林面积3929.13公顷。1990年,据全县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4.28万公顷,有林面积1.68万公顷,封山育林0.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活立木蓄积量44.28万立方米。1994年获得“造林灭荒达标县”称号。1999年,据全县森林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报告统计,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4.43万公顷,有林面积2.98万公顷,封山育林3964.93公顷,森林覆盖率7.28%,活立木蓄积量55.98万立方米。2002年,造林面积2819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1.52万公顷。有国有林场1个,乡村集体林场19个,木材公司1个,乡镇林业工作站4个。当年全县商品材采伐量1.37万立方米,油桐籽产量36吨,油茶籽129吨,棕片4吨,竹笋干63吨,林业总产值1384万元(不变价),是1988年的1.59倍,是1995年的1.69倍。2005年,有国营林场1个,乡村集体林场19个,木材公司1 个,乡镇林业工作站4个。全县有林面积3.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6.85%,当年全县商品材采伐量1.7078万立方米,林业产品产量677吨,林业产值1043万元(不变价),比1996年下降31%,比2000年增长41%。畜牧业&& 都安家畜以猪为大宗,次为黄牛和山羊,家禽以鸡为主,次为水鸭和旱鸭,畜牧业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解放后,畜牧业投放及产值仅次于种植业。195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5.38%,1962年占农业总产值18.89%。1988年,全县牛年末存栏9.5万头;生猪全年饲养量子46.8万头,年末存栏27.06万头;山羊全年饲养16.67万只,年末存栏12.56万头;家禽全年出栏55.08万只;年末存栏56.99万只;畜牧业产值261268万元(不变价,下同),占农业总产值28.3%。1990年后,都安把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增加资金投入。一是澄江、下坳、永安、三只羊、古山、五竹、龙湾、菁盛、九渡、拉烈等乡镇作为示范,带动其它乡镇发展山羊生产,主要引进波尔山羊、四川南江黄羊、隆林山羊开展品种改良工作;二是生猪三元杂交改良示范基地:一是将澄江、地苏、安阳、高岭、大兴、下坳等乡镇作为示范。以县水产畜牧局瘦肉型生产示范场和县食品公司瘦肉型猪场为龙头,为社会提供二元杂种母猪及三元杂交仔猪,逐步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养鹅示范基地:以九渡、拉仁、百旺、下坳、大兴、高岭、澄江等乡作示范,带动其它乡镇发展养鹅;四是养兔示范基地:以三弄、东庙、保安、隆福、三只羊等乡作示范,辐射其它乡发展养兔业;五是本地优质鸡养殖示范基地:以澄江、地苏、拉仁、百旺等乡镇作示范,利用果园荒坡饲养优质本地鸡;六是以高岭镇江中村、澄江乡甘湾村作为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带动其它乡镇,利用荒山、荒坡大力种植牧草(树),推广秸杆氨化饲喂牛、羊等,充分利用冬季闲田种植黑麦草,以解决冬季草料的不足问题。1995年,全县牛饲养量12.09万头,出栏1.2万头,年末存栏10.89万头;生猪全年饲养67.14万头,出栏34.64万头,年末存栏32.48万头;山羊出栏6.99万只,年末存栏15.67万只;家禽全年出栏106.54万只,年末存栏15.67万只;家禽全年出栏106.54万只;同年全县畜牧业产值1.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4.2%。2000年,年末存栏107443头,出栏目2777头;生猪年末存栏328562头,年出栏395358头;山羊年出栏29964只,年末存栏222957只。全县畜牧业产值1.95亿元。2003年9月,都安被中国品牌宣传保护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都安山羊之乡”称号。2005年,牛年出栏17737头,年末存栏98534头;生猪年出栏454950头。年末存栏342804头,山羊年出栏149108只,年末存栏196566只,全县畜牧业产值2.52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54.8%,分别比1996年、2000年增长93.7%和29.2%。渔业& &县内共有鱼种125种,其中红水河96种,刁江82种,澄江、地苏河65种。县内名贵鱼种有红水河的斑鱯(剑鱼)和巴马繐唇鲃(油鱼)、刁江的斑鳢(花鱼)、地苏河的鲶鱼(鲶拐鱼)和子陵鰕虎鱼,特有鱼种有郑氏间条鳅、透明间条鳅、无眼原花鳅、丽纹云南鳅等。都安丰鲤是广西名牌新产品,2000年县水产站培育出红水河野生三角鲤并试养成功。都安虽有养鱼传统,但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产量值、产值小,1949年至1987年,多年渔业总产值在整个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均在1%以下。1988年,全县淡水养殖面积321.39公顷,养殖产量154.02公顷,产值25.46万元(不变价,下同),占农业总产值0.28%。1995年,养殖面积320公顷,养殖产量521吨,产值2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0.66%。2000年,养殖面积增至651公顷,产量982吨,渔业产值416万元,至200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386公顷,产量1479吨,渔业产值629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6年增长21%,比2000年增长51%。工业解放前,都安工业极为落后,仅有一些榨桐油、纱纸、制砖、爆竹、南粉、藤芒竹编、棋织布、铁具、糖饼加工等手工业和两家县办的手工业作坊,机械工业一无所有。1954年,都安兴办第一家国营工业企业——县大米加工厂。1958年,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增至18家。1970年起兴办一批“五小”工业,至1973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发展至38家,年产值863.97万元。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700万元(不变价,下同)。其中国营29家,产值2200万元,实现利润335万元,上缴利税124万元;二轻12家,产值310万元;乡镇工业总产值189万元。1995年,全县工业单位数3052个,工业总产值16923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9.06%。其中国有经济21家,产值4284万元,税利756万元;集体经济39家,产值1933万元;私营经济1家,产值124万元,;联营经济家5家,产值427万元;村队办、联营、个体2986个,产值10341万元。近十年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自治县国有企业资本开始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非国有工业企业迅猛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全县工业逐步形成以电力、建材、酿酒、轻纺、造纸、铸造、机械、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多功能拖拉机、葡萄酒、书画纸、竹藤编织工艺品、旱藕粉丝等优势工业产业脱颖而出,成为都安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都安野生山葡萄酒厂生产的“瑶岭”牌野生山葡萄酒荣获1996年法国巴黎“殴亚杯”国际名牌产品金奖。被誉为“中国人头马”;都安书画纸厂生产的“龙凤”牌书画纸荣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第五届亚太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以材料独特、样式新颖、质优价廉等优点畅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年出口额达1.2亿元;2000年,全县规模以上国有企业14个,从业人员3097人,工业总产值4234万元(当年价)。2003年9月,都安被中国品牌宣传保护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野生山葡萄红酒基地”和“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至2005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国有企业6家,从业人员692人,工业总产值(现行价)2544万元。建筑业建筑业是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县内建筑企业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农村建筑队,由个体木匠、泥水匠凑合组成,无固定组织,主要承担兴建民房,一般采用帮工,以工换工,技术工聘请等方式;二是由各乡镇组织建筑公司、建筑队,人员比较固定,并配以技术员和技术工人,生产设配和搅拌机,卷扬机、汽车等,除承担农村公用建筑、小集镇建筑外,还到县内外、区内外承包工程。1975年,都安县建筑工程公司(即一建)成立,为三级企业。1979年10月,都安县第二建筑公司成立。1985年5月,都安县第三建筑公司成立(原为三级企业,1997年升级为二级企业)。同年5月4日,都安县第四建筑公司也相继成立,至1985年底,全县有建筑企业24家,从业人员3338人,年总产值637.84万元,固定资产239万元,自有机械设备359台。1991年,全县建筑企业2个,从业人员1445人,企业产值1007万元,固守资产1580万元,自有机械设备168台。2000年,建筑企业5个,从业人员1000人,企业年产值5453万元,企业固定资产1941万元,自有机械设备2127台。2005年,建筑企业4个,年末从业人数2516人,总产值13153万元。商业国内贸易:清代中叶,广东、南宁、宾阳、玉林等地客籍经商者陆续入境设铺开店,邑内货郎走圩串弄日增,都安商业渐兴,唯交通梗阻,商品多赖木船和马驮以及肩挑零担流通,商业发展缓慢。抗战前夕,商业逐步兴盛,“洋油”、“洋纱”、布匹等舶来品大量输入充市,县内出产的纱纸、桐油、南粉、生猪、山羊等土特产品及畜禽纷纷外运,市场日趋繁荣。解放后,1951年9月,都安开始建立国营商业。1952年开始建立供销合作商店。1954年后,国营、供销商业各专业公司相继成立,国营商业始占主导地位,市场初步繁荣,全县商品供求基本平衡。1988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263万元。1995年全县有商业网点7931个,从业人员12212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84万元,其中国有经济占14.49%,集体经济占8.52%,私营个体经济占47.98%,其他经济占29.01%。2002年,全县圩场24个,集贸市场30个,总面积62210平方米,贸易业、餐饮业网点11245个,从业人员1.44万人,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4797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75万元,其中国有经济占9.46%,集体经济占5.20%,私营个体经济占50.24%,其他经济占35.10%。2005年,全县贸易业餐饮业网点6182个,年末从业人员15337人,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63424万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99万元,其中,国有经济占5.6%,集体经济占7.4%,私营经济占6.4%,个体经济占76.1%,其他经济占4.5%。对外贸易:1987年前,都安外贸出口商品主要有粮油产品、土特产、畜产、工艺品、化工类、五金矿产类等六大类,有纱纸、桐油、活牛、活羊、果子狸等40多个产品,其中,桐油、纱纸、山羊及竹藤草芒编织制品等土特产出口量占比重最大。1988年后,外贸出口品种逐渐减少,1990年后,出口的产品仅有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纱纸、书画纸等,其中竹藤编织美术工艺品为大宗。1990年,全县规模以上的竹藤编织企业发展至5家,当年出口成交额155万元,1996年,发展至10家,年出口成交额达1361万元。至2000年,全县编织品出口成交额4440万元,实现税利543万元。2005年,全县商品出口交货值4558万元。粮油贸易:1953年11月后,国家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当年都安征购任务共计完成1005万公斤,全年粮食销售804.5万公斤。“大跃进”时期,实行“高征购”政策,1959年全县征购任务共计完成2688.5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4年共计完成征购任务1447万公斤,1985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并取消“双超”粮任务。当年全县实际完成粮食收购任务1144.5万公斤,销售粮食3678.5万公斤。其中全县非农业人口的口粮供应总计1069.5万公斤,1988年—1990年,都安县继续实行自治区人民政府粮食购销包干计划,粮食收购包干670万公斤。其中:合同定购任务425万公斤,“议转平”收购任务245万公斤。1989年,都安粮食合同定购任务为278万公斤,其中公粮任务95万公斤,购粮183任务万公斤,“议转平”粮食收购任务仍按245万公斤不变,这一任务实行到1992年度。期间,从1990年10月起,都安县粮食合同定购改为国家定购,任务不变。1985—1992年,都安县粮食合同(国家)定购入库3072.8万公斤,“议转平”粮食收购1568万公斤。1993年3月,都安县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原来的粮食定购改为经济合同。地区分配给都安县经济合同粮收购任务按1992年度的278万公斤不变。同时取消了“议转平”粮食收购任务。当年实际收购粮食300.4万公斤。1994年度恢复国家粮食定购任务,为270万公斤,购粮任务175万公斤,实行到1996年度为270万公斤,调减8万公斤。1997年,调减了都安县定购粮任务的购粮部分175万公斤,只保留公粮征购任务95万公斤。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都安县在定购入库实行了只征不购的做法,且以收交代金为主,因此,粮食入库的实物越来越少,到1999年度已收不到现粮。2002年,都安县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取消了粮食定购,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及价格,仍保留着公粮结算任务及价格。1988年,全县粮食销售3176万公斤(贸易粮),其中非农业人口口粮527万公斤,1992年销售1531万公斤,其中非农业人口口粮428万公斤。1993年1月2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文取消城镇非农业人口粮食定量供应政策,国家粮食部门的粮食销售一律执行市场价格。2月,都安开始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全县农业人口粮食供应由国家计划供应改为市场供应。2000年,全县22家国有粮食企业销售总量407万公斤446万元。2005年,全县粮食企业4个,销售粮食368万公斤。1954年起,油脂开始实行统购,当年收购食油3.95万公斤,1978年后食油统购采取协商落实到队的办法,当年收购食油5.9万公斤,其中统购4.14万公斤,议购1.76万公斤。1985年取消食油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54—1959年,食油实行不定量统销,其中:1954年销售39650公斤,1959年销售141250公斤。1960年改为定量供应,当年销售129800公斤。1988年后,取消食油平价供应,实行议价销售。财政、金融财政收入:因县域自然条件恶劣,财源匮乏,都安财政一直收不敷出。解放后,党和政府为减轻人民负担,不仅在农业税和工商税收方面减免照顾,而且在财政预算支出方面给予大量补助,自1952—1987年,国家给都安财政补贴共计27822.69万元。1988年,县人民政府对乡镇一级财政实行“核定财政收支,收入上交,超收分成,支出下拨,超支不补,节约归已”的财政管理办法,扩大了乡镇的财权,调动了基层发展生产、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当年全县财政总收入4194.8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4.0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989.24万元。1991—1992年,全县推行乡镇一级财政包干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超支不补、节约归已“的机制,逐步扩大财政收支死包干的范围。1995年,进一步规范县乡镇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取消保留和变通的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把工商税、所得税、其他收入、专项收入作为县级组织的财政收入,工商税直接下达给县税务部门,农业税类作为县级组织的财政收入、界定、规范财政资金的供养范围的分配方式,规范县乡两级财政分配制度。全年财政总收入6164万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6万元(不含上划中央两税1038万元),比上年增长27.04%。2000年以后,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收支挂钩、地方收入自求平衡,超收奖励或分成,超支不补,一年一定或一定几年“的办法,按照属地企业隶属关系,划分县级收入和乡镇收入,将中央、自治区驻都安的企业、事业单位及派生的集体企业、县直辖管理的国有企业、股份、联营、合作及二轻等企业所有的税目,含随税征收的“三税”和教育附加费款项。属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解缴的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专项收入,政府调控基金,公款消费调控基金计划生育服务收入和计划生育罚没收入,土管部门收入列为县级财政收入。上述未列举的企业税款项目包括乡辖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村办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税款,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零星分散的耕地占用税、契税,乡镇直辖的行政,企事业单位解缴的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专项收入(除“三税”教育附加费外),其他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调控基金,公款消费调节基金等项收入列为乡镇财政收入。2000年,财政总收入为17058万元,比分税前1993年的4732万元增加12326万元,年均增加1760万元,年递增3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50万元,占27.26%,比1993年的1904万元增加2746万元,年均增加392.29万元,年递增21%。上划中央、自治区“四税”收入2019万元,占11.84%;上级补助收入9652万元,占56.58%;上年结余764万元。2005年,财政总收入为44446万元,比上年增长35.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45万元,占20.35%;上划中央、自治区“四税”收入5263万元,占11.84%;上级补助收入30523万元,占68.67%;上年结余收入-385万元。财政支出:都安财政是“吃饭财政”,长期以来,自治县强化预算约束,合理安排支出,坚持财政一支笔审批制度。一方面确保干部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一方面按轻就生缓急,尽量安排救灾、救济、支农资金等支出,节减和控制财政支出,1988年,全年财政支出3458.89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滚存余额735.99万元(其中赤字43.78万元),1995年全县财政支出7688万元,是年,财政仍处于极度困难之中。虽兑现了部分欠发干部职工工资,但仍有1032.9万元的旧工资和套改工资不能兑现;县财政赤字比上年增加了1118.6万元;财政负债达1869.9万元(其中:为发工资而向银行贷款1030万元,历年挪借专款839.25万元。1998年,县财政总支出12948万元(其中:上划自治区368万元),比上年增长34.44%,收支相抵后,年终滚存结余40万元。是年,县财政支出得合理地控制,在保证了当年干部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的同时,挤出资金,按规定消化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同时全部兑现了历年干部职工工资共601万元,消化了历年赤字,财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财源不足,财政仍十分困难,财政隐性赤字高达11657万元,党政机关公用经费无法保障。2005年,全县财政总支出39315万元(其中上解上级577万元)。金融:民国时期,都安先后设有5个金融机构:都安地方金库、广西银行驻都安办事处、国库都安支库、广西省合作金库驻都安支库、都安县银行。解放后,1950年5月成立中央金库武鸣支库都安经收处,同年11月改为中央金库都安支库,同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都安县支行。1954年元月起逐步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1955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都安支行,1982年成立中国建设银行都安瑶族自治县支行,1984年1月成立中国工商银行都安瑶族自治县支行。1987年3月,成立县城邮政储蓄所。1997年4月,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都安瑶族自治县支行。目前,都安有六家金融机构,即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都安瑶族自治县支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都安县支行、中国农业银行都安县支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都安运行;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都安瑶族自治县支行;集体金融组织: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2005年全县金融网点42个。1988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817.2万元,现金支出17791.8万元,回笼3025.4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611.3万元,贷款余额10062.2万元。1995年,现金收入99025万元,现金支出102317万元,货币投放3267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508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2631.7万元。2000年,现金收入265736万元,现金支出252062万元,货币回笼13674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119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5267万元。2005年,现金收入440680万元,现金支出464365万元,货币投放23685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1938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4639万元。人民生活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美满、安逸。1988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16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元,人均有粮149公斤,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72.7万元。1996年和2000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4092元和56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07元和1168元,人均有粮分别为219公斤和214公斤;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28608万元、56062万元。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4元。2005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为114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73万元,人均有粮202公斤,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28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77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5.7%。水利 解放前,都安水利设施甚少,只有一些平坎、小引水坝和竹筒水车等原始的灌溉设施。解放后,1954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开始组织动员群众兴修水利,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全县组织15万个劳动力大搞以澄江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建设,1969年至1971年,全县水利建设进入高潮。1988年全县共有各种引、蓄、堤水工程53043处,有效灌溉面积9120公顷。1995年全县各种水利工程23272处,其中蓄水工程22767座(处),引水工程167座,机电排灌站266处,水轮泵站72处,有效灌溉面积7379公顷。2002年,全县共有各种引、蓄、堤水工程以及地头水柜工程共86530处,有效灌溉面积10940公顷,其中水库6座,总库容85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0公顷;引水工程169处,有效灌溉面积2510公顷;机电排灌工程293处,装机容量299台5334千瓦,有效灌溉面积3120公顷,其中电灌站224处,装机容量230台4669千瓦,有效灌溉面积4580公顷;水轮泵站72处,装机72台,有效灌溉面积280公顷。至2005年,全县共计有各种水利灌溉工程19432处(座)其中小型水库6座,引水工程167座,机电水泵提水工程328处,塘坝工程611座,地(田)头水柜18320处,有效灌溉面积7698公顷。电力都安水力资源丰富,除红水河外,都安地表河水能蕴藏量4.44万千瓦,可开发量1.9万千瓦,民国以前,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也没有人力发电。1984年以前,都安只有响水关电站,地丁电站、永乐电站、上游电站、琳琅电站等五个国营小水电站,电力生产不稳定,丰水期电力过剩,枯水期电力严重不足。1984年县电网与南宁网区联网运行,供电质量才得以保证。至1987年底,全县除已停办的水电站外,尚有正常运行的水电站11座,装机22台,容量7227千瓦,其中国营电站6座,装机16台,总容量6900千瓦。1991年12月,装机容量3750千瓦的金滩水电站建成发电;1996年2月,装机容量19.2万千瓦的百龙滩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1999年5月第六台机组并网发电,多年平均发电量11.48亿千瓦时。1995年4月兴建的县城11万伏变电站1998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主变容量20000千伏安。1996年,全县有小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10600万千瓦,全年总供电量6948千瓦时,总用电量6008万千瓦时。全县有76%的行政村用上了电。2000年,全县有小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1060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4500—5000万千瓦时,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3座,主变容量为23600千伏安,有11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有35千伏线路4条共207公里,10千伏线路1350公里,年总供电量8620万千瓦时,年总用电量6775万千瓦时。全县乡通电率为100%。村通电率为82%。2005年,全县有小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10600万千瓦,有35千伏安电站5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年总供电量12439万千瓦,总用电量11008万千瓦时,已通电的村有236个,村通电率为95%,户通电率为86%。交通运输解放前,都安交通以山道小径为主。民国20年春始修筑公路,至1949年,全县仅有泥土路面的公路70公里,且由于长年失修,只通木车,不能通汽车,其余乡村道路都是羊肠小道,人员来往全靠两条腿走路,物资运输亦靠肩挑背驮。解放后,都安各族人民开山劈岭,修路搭桥,经过几十年的奋战,都安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目前,县境内有国道210线和高等级公路国道050线纵贯南北,省道都安—宜州公路横贯东西。县政府驻地安阳镇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和市人民政府驻地金城江分别为123公里和126公里。198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47.5公里,有汽车237辆(其中载客汽车48辆,载货汽车189辆),货运量8739万吨,客运量323.13万人。199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653.43公里,有21个乡(镇)、175个村通公路,有客车96辆,货车414辆,拖拉机1637台,其他机动车1003辆。年货运量40万吨,客运量67万人。200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759.14公里,乡、村通公路率均为100%,全县拥有客车550辆,货车392辆,拖拉机3004台,其他机动车辆286辆,年货运量213万吨,客运量463万人。200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8.44公里,拥有客车1337辆,货车320辆,摩托车25304辆,拖拉机3545台,其他机动车辆3214辆。年货运量108万吨,客运量347万人。邮政电信&民国时期,县内邮政电信机构均分设,单独开办业务。1949年全县计有邮政代办所20家。1953年县邮电局成立,邮政电信机构合二为一。1987年,县邮电局下辖18个邮电所10个邮政服务站。1988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67.95万元,城镇电话用户268户,农村电话用户451户。1994年开通无线电寻呼系统和程控电话,1995年开通无线移动电话。1996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不变价)为739万元,有18个乡、3个行政村通了电话,乡通电话率为81%,村通电话率为1.2%,年末城市电话用户2169户,农村电话用户584户。2000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不变价)为4355万元,所有的22个乡(镇)都通上了电话,有201个村公所也通了电话,村通电话率为81.4%,年末城市电话用户9673户,农村电话用户5284户。2005年,全县有邮政支局7 个,邮政所9个,邮路总长708公里,农村投递线路18条615公里,有电信局1个,下辖13个电信支局、所,驻县内电信机构有广西移动有限公司都安分公司、中国联通都安分公司、中国铁通都安分公司。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为13184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461万元,邮政业务总量642万元,移动业务总量9507万元。有245个村民(社区)委员会通上电话,村通电话率为98.8%,年末城市电话用户12340户,农村电话用户24047户。城乡建设民国时期,都安县城只有8条街道,路面部分为泥土路,部分用石块铺设。解放后,县城街道不断扩展。1950年,全镇有1000多户5300多人,住宅面积8.77万平方米,至1987年,全镇人口5003户23769人,私房建筑32.54万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1988年后,都安县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县委、县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小城镇建设政策性文件,广辟资金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先后完成百才新区,屏山大道续建,发展翠屏休闲广场,文体中心广场,建材综合市场,旧城改造、穿衣戴帽等的规划建设。县城道路、路灯、绿化、供水、排水、公共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已得到完善配套。2000年开展创建省级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以来,城镇管理逐步规范化,县城“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街道环境卫生全面实行“一日两扫,全天清洁”管理。2002年以来,县城新屏路、屏山南路、屏山中路、屏山北路、沿江路、210国道过境段等主要街道按照“一街一景”标准先后进行了配套建设和改造,包括路面硬化、人行道大理石砖铺设、绿化带建设、路灯安装、下水道改造、果皮箱配置等;县城小街小巷也全部完成了道路硬化和路灯安装。2003年进行了县城自来水厂二期工程扩容和管网改造。县城主要街道按照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规范化标准建设,临街建筑全部按照规划标准进行装修改造,并设置安装霓虹灯。2004年城内公共汽车正式开通。2005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14%。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万人,道路总长度18公里,道路总面积4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1.9%,自来水普及率95.83%,燃气普及率74.1%,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2005年都安瑶族自治县荣获自治区市容“南珠杯”竞赛活动先进城市奖。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加之自治县实施“农村茅草房改造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住房发生质的改变,至2000年,全县6445间茅草房和树皮房全被钢混结构楼房或砖木结构瓦解所代替,许多农户把瓦房推倒建成楼房。据统计,1988年至2004年,全县农村建房户达29680户61132间。2000年农村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3.17平方米,比1987年的17.75平方米增长30.54%。2005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8.57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和1987年增长30.42%和61%,全县98.6%的农户拥有稳固的住房。教育& 都安第一所新式学堂兴办于1909年8月,至1946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基础教育学校33所,73个班,还有国民基础学校377所,485个班,中学两所。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小学校,345所368个班,小学在校学生19563人,教职工343人,中学一所。1988年,全县有师范学校一所,中学34所,小学247所,有教职员工5229人,在校学生总数111928人,其中幼儿园3107人,小学生93559人,初中生15528人,高中生2523人,师范生318人。1990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4年全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1996年,全县师范学校1 所,有普通中学44所,学生1.91万人,职业中专1所,学生483人,普通小学250所,学生7.9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1.3%。1998年,都安县通过国家扫盲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此后,全县上下大打“普九”攻坚战,增加教育投入,强化教育附加费征管用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学习,保证入学率,提高完成率,降低辍学率。至2004年底,全县有11个乡(镇)通过市级“普九”验收。2005年,都安扎实推进普九攻坚工作,年底全县共有15个乡镇通过市人民政府普九验收。当年全县有进修学校1 所;职业中专1 所;普通中学28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高级中学1 所,初级中学23所;完全小学251所,下辖教学点610个。学生总数107336人,其中幼儿园(含学前班)3003人,小学生68602人,初中学生24677人,高中生11054人。是年高考,全县共有4006名考生报考,占全区各县(市)每万人口考生数的第6名,第一批本科上线人数402人,上线率列广西各县(市)的第3名;第二批本科上线人数1394人,上线率列广西各县(市)的第5名;第三批本科上线人数2176人,上线率列广西各县(市)的第6名;专科线人数3735人,上线率列广西各县(市)的第6名。曾是革命摇篮,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的都安高中,教育教学成绩骄人,硕果累累,唱响了都安的教育品牌,名扬八桂,声传神州。科学技术解放前,都安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民国年间,都安没有专门的科技机构,在国民党县政府的各部门中,仅有少数的技佐,技士,进行一些农林畜生产方面的良种引进,推广和禽畜疾病的防治。解放后,各种科技组织相继成立,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县内从事科技工作,科技人员逐渐增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至2005年,全县科技机构84个,其中科学技术情报所1人,农机研究所1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9个,林业技术工作服务站4个,水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19个,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14个,水利技术工作服务站18个。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75人,其中高级职称150人(正高24人,副高126人),中级职称2529人,初级职称4696人。1988—2005年,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奖52项,其中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广西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11项,河池地区(市)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36项。同期内共有32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专利权。1990年实施的“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示范”平均亩产比非盖地膜增收粮食106.7公斤,该技术能保温防寒,保水防旱,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使玉米稳产高产。适用于旱粮地区推广,经济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4月至1994年12月实施的“农田高产优质高效技术开发”项目,经过两年的集中连片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开发,在保持粮食高产和增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冬闲时节,通过复、间、混、套轮作,进行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开展立体种植和保护性栽培,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应用一系列农业科技新成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在同等面积的农田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项目实施两年,累计实施0.42万亩,实现增产粮食18万公斤,增加产值538万元,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文化艺术都安文化绵长,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壮族的歌圩、“布朗”、唱采茶,瑶族的铜鼓舞以及深受各族同胞共同喜欢的山歌联唱、对唱等,有的文化娱乐项目早在唐宋时期就盛行,其活动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解放后,各种文化机构相继成立,各项文化娱乐活动得以广泛开展。2005年,有文化馆1 个,乡镇文化站19个,县图书馆1 个,藏书9万多册,新华书店1个,县乡电影院13个,县新华书店1999年、2002年两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农村图书大联展先进单位”,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先后4次被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授予“发行一般图书达标先进单位”,2002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 “全国青少年爱国读书教育活动用书发行先进单位”。县文工团编演的瑶族舞蹈《瑶山巧哥》荣获1989年自治区文艺汇演三等奖,并于次年获选上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文艺演出。1994年该团编演的瑶族舞蹈《藤弓情》荣获上海第二届文化艺术舞蹈比赛二等奖,1996年又获“八桂群星”节目表演铜奖。2000年山歌剧《路缘》、铃鼓说唱《山村领头羊》分别获广西“八桂群星”农村文艺会演出二等奖和三等奖。2001年,都安瑶族自治县荣获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广西歌圩荟萃民间歌手邀请赛优秀组织奖,歌手韦淑贞、韦素娥合唱的壮歌《鸟儿啊摇动树枝吧》获银奖,歌手韦素娥演唱的壮歌《请哥听清楚〉获铜奖;同年,瑶族舞蹈《山恋》获广西民族舞蹈大奖赛三等奖。以蓝怀昌、蓝汉东、凡一平,韦俊海、潘红日等为主力的都安县“作家群”正在崛起,县文工团2004年自编自演的快板剧《约会扁担王》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桂花金奖”。2004年、2005年都安文物馆配合广西文物馆考古队在县域百旺乡北大岭古人文化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取得重大考古发现,这为研究我国古人类文化尤其是南方红水河沿岸古人类文明提供了新的史料,该考古点已被申报为“中国2005年十大考古发现”候选名单之一。广播电视1958年,县广播站成立。1966年起,建立公社广播放大站,至1971年,全县24个公社均建立了广播站。1980,因线路设备被盗,通往村屯的广播线路大部分中断,据1987年统计,全县只有11个乡29个村4523个农户通喇叭。1980年7月,县建成电视差转台,电视机陆续走进县域机关和百姓家。至1990年末,全县农民拥有电视机9037台。1988年,全县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人(含各乡镇广播),广播站1个,乡镇广播站22个,村广播电视室102个,有高音喇叭204个,广播覆盖率为45.7%,电视覆盖率为54.9%。1992年,县有线电视网络建成,此后,各乡(镇)也都开始建立有线电视网点。1995年10月,创建县有线电视台。1999年,总投资167.7万元兴建127个行政村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站,至8月底全面竣工。是年末,全县有乡镇广播站22个,村广播电视室232个,有高音喇叭510只,广播电视入户数91093户,覆盖人口408407人,广播覆盖率67.9%,电视覆盖率为65.5%。2005年,全县广播覆盖率为78%,全县有线电视网点210个,覆盖10000户50000人(含大明山覆盖)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卫星地面接收站3500个。医疗卫生民国时期,都安县立医疗卫生机构有:都安县公立卫生事务所和都安县卫生院(都安县人民医院前身)、公立医务所。解放后,至1980年底,自治县先后设立了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所、县药品检验所、县血防站、县皮肤病防治站、县中医院等七个县直医疗机构和24个公社卫生院。1988年,全县有卫生事业机构28个,有病床567张,卫生技术人员798人。1995年,全县县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8个,乡镇卫生院22所,医务人员73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1人,主治医师186人,医护师士526人。1997年12月,县妇幼保健院成为全区首家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999年10月、2000年6月,县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分别通过“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和“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评审验收;下坳、拉烈两个中心卫生院达到了“一级甲等卫生院”标准,其余17个普通乡镇卫生院全部进入“合格卫生院”行列。 2005年,全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9所,所有行政村均设有卫生室;有床位663张,卫生技术人员1279名,已经构建了以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县人民医院装备了美国GE全身CT机、GE—400彩色B超、800毫安数字减影摇控胃肠X光机、BRS—V体外震波碎石机、奥林巴斯电子胃镜、荷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压氧仓等一批先进的诊疗设备,19个乡镇卫生院也都全部配备了B超、X光机半自动生化仪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大大提高,县人民医院目前可开展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直肠癌根治术、颅内肿瘤切除术、脑腹腔引流术、颅内血肿微创除术、断指再植术、带血管蒂岛状皮瓣移植术、全髋置换术、乳突根治术、白内障囊外摘除+人中晶体植入术、子宫全切术及广泛子宫附件切除、全头皮撕脱伤整张中厚皮原位再植术及前列腺切除前列腺窝膀胱粘膜移植术等高难度手术。在各种心血管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脑卒中、颅脑损伤的治疗以及各类中毒的抢救等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现开设了心脑血管专科、糖尿病专科、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专科、精神病专科及高压氧治疗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为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1990、1993年,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家考核验收,分别达到全部消灭丝虫病和基本消灭疟疾的部颁标准;1990、1995年先后实现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第二、第三个85%的目标,全县传染病发病率19年保持在全市发病率平均水平以下,1996年通过自治区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验收。2002年以后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均控制在80/10万左右,2003年、2004年成功地阻止了非典禽流感的入侵,妇幼保健工作得到了巩固,计划免疫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农村改水受益562241人,占农村人口95%,卫生厕所达46.94%。体育解放前,县内无体育机构、体育活动由政府有关部门临时组织或民间自行举办。1958年成立县体育运动会,专司全县体育工作。1981年至1986年,县内相继成立了乒乓球协会、排球协会、篮球协会、田径协会、武术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伤残体育协会、游泳协会等。体育设施不断增多,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活动非常活跃。2005年,全县有篮球场144个(其中灯光球场21个),排球场14个,小足球场3个,门球场4个,体育活动中心1个,其他运动场6个,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示范基地1个。1988年至2005年,先后向自治区输送优秀运动员8人。获运动健将3人,全国优秀残疾运动员1 人。参加全国比赛6人,获25枚金牌,7枚银牌,9枚铜牌,1 次打全国纪录;参加国际比赛4人,获20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3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韦晨阳(自治区摔跤运动员)1988~1993年在国内外比赛中获金牌枚,银牌3枚。女残疾运动员石铁音从1990年开始,先后19次参加国内、国际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41枚,银牌5枚,铜牌2枚,先后两次打破世界纪录,一次打破全国记录。自1992年11月起至2003年12月,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残疾运动员”称号1次,自治区授予“劳动模范”4次,“三八红旗手”3次,“五一”劳动奖章2次,“新长征突击标兵”2次,“自强模范”1次,“广西十大女杰”1次,“广西青年五四贡献奖章”1次,“巾帼建功标兵”1次,“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次,记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河池市“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获7个项目的金牌,成为我国代表团422名运动员中获奖最多的运动员,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十届残疾人奥运会上勇夺1枚金牌。潜水运动员蒙古1996~2000年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4枚和铜牌1枚;柔道运动员王晓春1990~2000年在国内外比赛 中获金牌1枚、铜牌4枚。县体委退休干部王富文于1990年和1993年被评为全国老年体育先进工作者。都安瑶中1998年被评为全区体育达标单位。都安职业中专学校1998年和2001年分别被评为全区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和全区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2000年被确立为地区、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扶贫开发1986年,国务院把都安县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据调查:1991年,全县农业人口11842户590706人,以当年人均口粮200公斤、人均收入300元为温饱线、则全县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仍有93840户457310人,未解决温饱线的农户中,住茅草房6445间154527平方米,住三叉房的9135间,住岩洞的22户,有一个乡和77个村公所未通公路,有19520户93377人人均不足3分平台地,有25万人2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有141个村1864个村民小组不通电线路,有86个村没有卫生室,全县文盲人数达9.8万人。根据都安实际,“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县委、县府决定以特困村为主战场,以解决群众“两缺”(即缺粮、缺钱)为突破口,以攻克“三难”(即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为重点,以实现“两稳”(即稳定吃饭、稳定增加收入)为目标,因地制宜,实施“种、养、挖、走”温饱工程,建立扶贫开发基地并覆盖全县22个乡(镇):(一)是明确责任,帮扶到人。四家班子领导每人挂钩联系一个特困村,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是各乡(镇)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责任人,县直单位一把手是包村的第一责任人,副职领导是包村的直接责任人,执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人盯人”帮扶措施。(二)是异地安置。1992年至2003年底,全县先后共异地安置了15817户77463人,其中广东帮扶建立22个异地安置点,安置特困户12429户60008人。(三)是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出务最多的年限为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多达5—6万,年收入达1亿多元。(四)是调整产业结构,科技种养。在澄江、拉仁、高岭等9个乡镇建立20万亩粮食高产基地;在三弄、古山、三只羊乡建立山羊饲养基地,以基地带动全县的农户,1999年全县共饲养山羊31万多只,出栏12万多只;在大兴、菁盛、八仙扶贫移民区建立瘦肉型猪饲养基地,1999年全县饲养生猪71万多头;在东北部乡建立水果生产基地,水果发展到10.58万亩;在地苏、八仙移民区建立山葡萄基地,同时,扶植菌草开发,覆盖14个乡(镇)和两个扶贫移民区共14个乡(镇);在高岭、安阳镇建立“三高”蔬菜生产基地、种植蔬菜5万多亩;在地苏、三弄、东庙等乡建立竹藤编织、旱藕加工生产基地,编织产量900万套,产值3600万元;年产鲜藕1540万公斤,加上旱藕粉丝231万公斤,纯收入达924万公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五)是引进外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1985年至1999年,全县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11128.77万元,兴建人畜饮水工程42578处,总容量为99.8万立方米,新增解决了20万人的和21万头(只)牲畜饮水难问题,使全县98%的人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共架设输电线路94条606公里,新增解决3.1万户13.5万人的用电难问题,实现了乡乡通电目标;通电村数达203个,占全县村数82%。修筑四级公路13条191公里、村级公路136条1215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修筑全城防洪堤2处1.5公里,为县城地区防共排涝创造了有利条件;兴建水利31条34公里;兴建集雨节灌工程式177.7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46422亩;完成地改田13475亩;完成砌墙保土3.48万亩;建成稳产高产农田32.78万亩。完成茅草房改造24232户145.28平方米,全县98.6%的农户拥有稳固的住房。兴建沼气池1128个,解决大石山区11000户50000多人的生活照明和用柴难问题,逐步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化的庭院经济。兴建 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点243个,建网入户91093户,受益人口408407人,全县广播覆盖率达67.9%,电视覆盖率达65.5%。完成中小学校舍改造18.97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在校师生的教学用房难问题,稳固校舍面积占97.11%。兴建山区村级卫生室183所9882平方米,全县74%的村看病就医难问题得到解决。共兴建村级钢混结构办公楼178栋,17890平方米。1999年,全县农民纯收入1646元,特困村90%以上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全县贫困人口由1996年初的26万人降到1999年年底的21981人。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3.74%。98%以上的农户拥有稳固的住房。农户人均建有0.5亩稳产、高产农田或果园。每个农户都上有一个养殖项目和家庭副业,人均年纯收入300元以上。适龄儿童接受初中教育达60%。文盲、半文盲控制在5%以下。全县人口出生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以内。劳动力接受成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达33%,贫困村通电率达82%。全县农村已达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98%的农户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公路,通程控电话目标。如期实现了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关标准,2003年,都安尚有30.09万贫困人口,其中未解决温饱5.63万人,初步解决温饱6.97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17.49万人,有161个村被自治区确定为新阶段贫困村,是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县共投资1938万元架设了443公里的高压电线路,国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时期投入都安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资金13520万元。截止2005年11月,全县共改造通村四级路48条36公里,新建沼气池13000座,改造学校危房26820平方米,小学生入学率达98%、巩固率达95%、辍学率在2%以下,初中生入学率达85%、巩固率达75%、辍学率在2%以下,兴建饮水工程186处,解决了1165户4680人的卫生饮水问题,有124个行政村建有钢混结构卫生室,占50%。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程控电话、村委会有了钢混结构办公楼目标,95%的贫困村通了电,40%以上的贫困村初步参与产业开发。至200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已减至10.23万人。库区移民都安库区有两个:百龙滩水电站库区和乐滩水电站库区。百龙滩水电站坝址位于马山县百龙滩镇与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两县交界的红水河上,是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第七级水电站。该电站工程于1993年2月开始施工,1997年10月6台机组全部运行并网发电。该电站总库容3.4亿m3,正常蓄水位126m。该电站水库淹没都安县地苏乡、安阳镇的阳安、青水、兴利三个村民委13个村民小组242户1115人。其中生产安置人口311人,搬迁人口97人。淹没土地总面积为401.46亩;淹没房屋面积1737.4平方米;淹没10KV输电线路300米;淹没低压线路400米;淹没机耕路2km。百龙滩水电站都安县库区移民安置方式是就地后靠安置,1996年开始实施,1998年搬迁安置工作结束。共利用土地资源垦荒造地188.23亩,全部安置了需要生产安置的311个移民人口和搬迁安置97人。水库淹没阳安村和青水村民房13处2135平方米,1998年安置工作结束时已全部完成了建房和搬迁任务。百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从1998年开始启动后扶工作,到2005年止,已新建人蓄饮水工程3处,修建机耕路16.23公里,人行道8公里,生活码头2个,实施农田改造115亩,建地头水柜2055.7立方米,解决了移民的饮水难行路难的问题。乐滩水电站坝址位于忻城县红渡镇上游约3公里处,是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第八级水电站(该电站于2001年底开工,2005年底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电站上游与百龙滩水电站衔接。电站总库容9.5亿M3,水库面积24km2,正常蓄水位112m。都安县是乐滩水电站受淹没面积最多的县,其受淹没面积占整个库区的89%,淹没涉及百旺、拉烈、九渡、菁盛、龙湾五个乡共21个村。淹没土地面积22792.01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1867.8亩,园地5018亩,林地1165.26亩,草地3144.25亩,鱼塘312.13亩,未利用土地5744.98亩,宅基地284.88亩,交通用地267.46亩。淹没房屋面积29699.62 m2,淹没公房涉及单位13个,面积2912.96 m2。淹没百旺、拉烈两个集镇。淹没10KV输电线路25.02km,四级公路9.33km,机耕路28.44km。需要生产安置人口11011人,其中后靠安置7864人,异地安置3147人。乐滩水电站库区淹没土地、房屋及附属建筑、零星果木补偿单价按2002年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的标准执行。土地补偿为:水田每亩12187元,旱地9448元,菜地24664元,桑树地18480元,鱼塘30030元。房屋及附属建筑为:公房砖混结构每平方米395元,砖木结构每平方米283元,土木结构每平方米152元,杂房每平方米80元;民房砖混结构每平方米363元,砖木结构每平方米260元,土木结构每平方米152元,杂房每平方米80元;搬迁运输费外迁移民每人702元,后靠移民每人290元。总补偿费45264.17万元,其中农户移民补偿费20807.08万元,集镇迁建补偿费7963.18万元,专业项目复建经费8635.18万元,库底清理费1741.5万元,移民生产开发资金缺口补偿费2503.46万元,环保水保投资256.88万元,有关税费3214.85万元,小水电、文物古迹及小煤矿处理等费用1741.5万元。乐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移民外迁安置,一是移民后靠安置。移民外迁安置:2002年1—9月,在自治区移民局的协调下,初步确定柳州鹿寨县境内的龙口茶场为移民外迁安置点,但移民到龙口茶场考察后,不愿意到该地安置。为尊重移民们的意愿,自治县人民政府向上级提出重新选择安置点的要求。2003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和有关乡镇协商,确定在本县澄江乡、安阳镇、地苏乡境内的江洒、桑合、板上、推内、那烈、推力、那红、登金、巴河、南新等10个点为移民安置点。安置点移民的生产用地通过调剂当地群众的富余土地解决。安置点所调剂的土地都是现有耕地,土地质量较好,且位于县城附近,基础设施条件较完备,水、电、路都已通到各个安置点,移民移来后,就医、上学、经商都比较方便。移民代表考察后表示愿意迁到这10个点安置。安置区用于移民安置的土地3809.47亩,其中水田699.16亩,旱地3110.31亩。各安置点的土地资源和移民人数为:江洒点683.75亩526人;桑合点241.27亩230人;推内点260.47亩199人;板上点260.26亩260人;推力点154.67亩115人;那烈点721.43亩594人;那红点171.94亩120人;登金点518.98亩364人;巴河点337.10亩272人;南新点459.67亩360人。移民移住安置点建房的标准,按照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规定,以家庭人口数分为三档:4 人(含4人)以下每户不超过100平方米;5—6人每户不超过130平方米;7人(含7人)以上每户不超过150平方米。居民点基础设施由县移民部门委托施工单位统一施工,“三通一平”完成后,移民自行建房。房屋建设按规划及宅基地情况统一标高、统一立面、统一放线。建房费用在移民户房屋补偿款中支付。2005年4月,移民外迁安置正式启动。移民后靠安置:乐滩水电站都安县库区后靠安置移民7604人。这些移民所在的村民小组土地受淹没后,其剩余土地资源达到安置环境容量标准的情况下,在本村民小组范围内就地依托土地从事生产开发,主要通过调整剩余土地、开垦荒地、在库区内填土造田、发展水产养殖和一次性补偿方式进行安置。乐滩电站都安县库区后靠移民生产开发总规模为7762.89亩,其中可种植水稻1846.85亩,可种植玉米1268.11亩,可种植桑树4647.93亩,网箱养鱼49箱,生产开发投资863.39万元,其中种植业投资798.51万元,网箱养鱼投资64.88万元,用于土地调整投资5869万元(水田2625.96万元,旱地3112.30万元,荒地130.47万元),填土造田投资1304.63万元,开荒造地投资917.74万元。库区内后靠建房137户708人,因为后靠的民房比较分散,不做统一规划布置,由移民户在水库淹没线以上自行选址建房,凡是民房处于水库淹没线以下的,都必须在电站蓄水发电前搬迁完。经过县乡村干部的督促及移房户的努力。2005年底,移民后靠建房的137户在电站蓄水发电前全部迁移建好新房,确保电站能按时蓄水发电。
主办单位: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都安瑶族自治县大桥街33号 邮编:530700 电话:
Copyright @ 20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各县人口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