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的传度与天师府授箓费用是怎么回事

茅山开始授箓,细数道教三山符箓传承之路
当前位置 >
> 茅山开始授箓,细数道教三山符箓传承之路
导读:日,中国道教协会九届二次会长会议在海南省玉蟾宫召开。会议同意了江苏茅山授箓的建议。那么问题来了,&l……日,中国道教协会九届二次会长会议在海南省玉蟾宫召开。会议同意了江苏茅山授箓的建议。那么问题来了,&箓&是什么呢?什么是授箓?茅山授箓有什么历史渊源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道教三山符箓传承之路&。其实,箓的本义为&薄籍&,也就是&记录&的意思。在道教有两种功用,一个是记录奉道者的名册,上面记载着授箓道士的姓名、道号、师承和所授之道阶;一个是记录诸天曹佐吏之名讳与职能等,就是&天神名录&。通晓此法箓,才能召神遣将,除妖镇邪。箓的种类很多,一般来说可分为&记录&、&符箓&、&经箓&、&职牒&四大类。其中,记录是记奉道者名册及诸天功曹之名;符箓是行法所专用,经箓是供箓生学习念诵的经忏,职牒是受戒的凭证。一、授箓的好处:名登天曹,可代人行法,召遣有灵据《太真科》及《赤松子章历》所载:&汉代人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符箓在道教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授箓作为道教特有的宗法传承体系,一般来说有四种妙处。一是法天地、敬祖宗,授箓必先设坛,这个&坛&就是祭拜天地神明祖宗的;二是明师承、皈三宝,按&三山嫡血字派&明其辈份,庄严宣誓皈依道经师三宝,维持有序传承;三是受戒律,发誓愿,以宗教教规约束自身,行善戒恶,通过发誓愿做到爱国爱教,忠孝仁慈俭,诚信不欺等;四是颁法职、宣教化。《云笈七》云:&箓生通过授箓,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同时法箓是道士行法的凭证,授箓之后,名登天曹,就可以代人行法,召遣有灵。只有授过箓之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脱俗,一旦羽化,即可凭箓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二、开坛传箓,三山符箓兴起,三山合一归万法宗坛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受其父第三代天师张鲁之嘱,携印、剑、符箓回龙虎山开坛传箓,从此&开科范以为常&。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开始分化,至北宋哲宗,正一、灵宝、上清三家形成了各自的宗坛:龙虎山正一玄坛、茅山上清法坛、阁皂山灵宝法坛,世称为&三山符箓&。授箓院之设,始于唐代,据《龙虎山志》记载,唐玄宗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即京师(长安)置坛传箓。&唐、宋两朝,授箓之风尤盛,许多王室公主、士大夫之流纷纷接受法箓。正一派授箓作为传承的主要特征,一直到清末都十分普遍和盛行。宋、元之际,南昌西山净明宗坛兴起,实际上就有四大法坛。四大宗坛各自传箓,各有字派相承。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敕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于京都(汴梁)立授箓院。南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元朝以后,天下符箓归龙虎山天师掌管,设立&万法宗坛&,编撰《天坛玉格》,创立三山滴血法派,从此,道教神权授受统归龙虎山正一真人总理。三山合一后,授箓统归万法宗坛,从而形成了三山一脉相传的嫡亲血派,一代一代相传至今。简单的说就是三派结拜称兄弟,统一定个字辈传承即三山嫡血字派共四十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正一派道长的法号以&大&、&罗&、&三&等开始的原因。三、一直在授箓,他们都授的是什么阶品?当代授箓是依据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所传的《天坛玉格》为依据进行的。箓生初受《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此六、七品衔头),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此四、五品衔头),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此从三品衔头),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此正三品衔头),《上清大洞经箓》(正二品衔头),《三清三洞经箓》(正一品头衔)。据《道藏》正一部《正一修真略仪》记载,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共分二十四阶品,以应上八景、中八景、下八景二十四气。根据道士受法箓的高下,又授予不同的名衔。此名衔即表明所受法箓的品位。据《受箓次第法信仪》记载,职位次第是:正一法位、道德法位、洞神法位、升玄法位、洞玄法位、五符法位、河图法位、洞真法位、毕道法位。据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崆峒问答》,授箓的三十三阶分别是:都功盟威、五雷、大洞、中盟、三洞、预修、祓亡、诞生、伏魔、文昌、祈嗣、保童、血湖、三宫、北斗、真武、玄坛、赵侯、玄女、华盖、咒诅、九牛、二十八宿、紫微、自然、神霄诸箓。四、茅山授箓历史悠久,皇帝皇后也热衷授箓茅山授箓历史悠久,茅山上清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大师,师事十代宗师王远知大师,得受上清法箓;十四代宗师韦景昭大师,奉诏侍玄静先生李含光大师,居茅山紫阳观,从受上清经箓;十七代宗师吴法通大师,拜明玄先生茅山宗师孙智清大师度为道士,尽授经法,唐僖宗乾符二年遣使受茅山上清大洞箓,遥尊为箓坛度师。不仅仅对上清派道士授箓,而且当时帝王、皇后、太后及社会上很多名流也进入授茅山上清经箓的行列。据《茅山志》、《宋天圣皇后授上清箓记》等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曾于天宝七年受茅山上清经箓、拜茅山十三代宗师李含光大师为度师。宋仁宗天圣二年,茅山张绍英大师、朱自英大师为皇太后刘氏授上清箓。宋宁宗慕圣仁烈杨皇后于嘉定九年,宋理宗谢皇后于开庆元年,也是遥礼茅山三十四宗师薛汝积大师,三十九代宗师景元范大师为度师而授箓。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文化巨匠赵孟頫就曾受上清大洞法箓于茅山上清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大师。据《宋天圣皇后授上清箓记》记载,茅山授箓是遵照传统科仪进行的。,依科备办金龙、玉鱼、金羊、银雁、青丝金钮、云锦凤文、碧霞拂尘之罗、降章落尸之帛、四规明镜、景震灵剑、五色彩增、上清法服、盟文礼物等。第二,致告茅山代宗师魏华存元君,求其默允冥告。第三,就江宁府茅山崇禧观开建上清皇坛,预启玉箓道场七昼夜,散日设蘸三百六十分。第四,依科传授经箓。第五,传度讫,另设谢恩道场三昼夜,设全山道士、女冠大斋。第六,投送金龙玉简、金环玉鱼于华阳洞、燕洞、金山水府,予以告盟七圣,致诚九清,伸授受之仪、罄师资之礼。第七,授篆三师为:临坛保举上清大洞法师张绍英,临坛监度上清大洞法师茅山道正真寂大师蒋元吉,临坛度师上清大洞宗师赐紫朱自英。五、近代授箓中断及恢复,茅山授箓开始提上日程清末,由于内忧外患,正一道的授箓传度便已时断时续。据当代学者张泽洪在《步罡踏斗》一书中考证,大陆正一派的授箓在1946年后基本中断,直到公元1991年才逐步恢复。日至9日(农历八月廿六至九月初三),经当时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的建国后,首度恢复对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箓活动。日至7日(农历十月十四至十六),新中国首度恢复的对内地正一派道士授箓活动在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日,中国道教协会九届二次会长会议在海南省玉蟾宫召开,会议通过举决,会议还同意了江苏茅山授箓活动。(本文参考《道教史略讲》、《中国道教正一派授箓规仪》(普及本)、《茅山上清派授箓程序初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话预约 在线咨询授箓_百度百科
授箓是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的一种道家行为。“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而获得“箓”的仪式,即称为授箓。授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人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授箓词语解释
所谓箓,又称道箓、法,是一种记载神吏神将名箓的文书。按道教中的的观点,道士只有在获得了箓之后,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也才具有了差遣一定数量护身神兵的权力,因而才能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从法术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授箓,更像是一个给被授予者(道教内称为箓生)确认在神、仙界的职务颁发通行神界的职务证书的过程。 而从道教组织本身而言,授予某人道箓,意味着正式接纳他为本派弟子;被授予某一箓 ,则表示该人已经正式皈依道门,也标志着他在道派中处于什么地位 。授箓时实际上与授符联系在一起 ,所以泛称为授符箓 。在《《道德经》的传授、诵读与道教法位阶次》里有详细的说明授道的程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后出现了不属于三洞四辅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洞渊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这些新法位也有相应的仪式,如南北朝末期问世的《老子升玄经》(敦煌写本)记载了传授升玄法位经箓的登坛告盟仪式,东晋南朝朝问世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法次仪》、《传授经戒仪注诀》记载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现了洞渊神咒斋仪(DZ 525《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DZ 526《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DZ 527《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DZ 1430《道藏阙经目录》著录了北帝法位仪式。总之,中古道教的法位制度与《道藏》的三洞四辅分类体系并不完全对应。
盖箓本是道士之中秘密传授的文契,箓中有仙童玉女、将军吏兵等众,可供法师驱策。是以玄坛科戒中有一条就是道士不受箓职的,不能为人章醮。因为没受箓职的道士,本无灵官将吏可供役使,天曹无名,纵然章醮亦不灵验。《正一威仪经》云:“当诣师受斩邪符箓。不受之者,魔精鬼妖,横见干犯,兵病所侵。受之者,诛邪伏凶,万神潜藏,土地山川,侍卫送迎。”如果这些人,僭越无礼,窃取衣冠,效仿法师替人章醮,召神遣将,不唯不灵验,并且有罪。可以这样说,道箓的传授,其实也是法的传授。《正一威仪经》云:“经戒符箓,不诣师受,行之不神,反得偷盗之罪。须诣师受,依法修行。”
箓的内容包括很多,古真云:“经为箓之体,箓为经之用。”古代道门传授,不仅仅是授箓而已,还包括经、戒等。按《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云:“臣等已参初法,修奉护持,今年某月某日,蒙师某君于某宫观,传授道德青丝金纽,紫虚宝箓,及真经上下、河上公章句、想尔要戒、存图、传诀、朝仪、斋法,三日限毕,拜谢恩朱表一通”云云。故知授箓的内容包括很多,不仅仅是箓与职而已,还有经、戒、法、诀等等。授箓只是言其大要,举一以概其他也。
《正一修真略仪》云:“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而况亲行之乎?”
二、箓职的品类
今天师府传授的箓职,据说初授都是三五都功经箓,三年之后升授正一盟威箓,加受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升上清大洞经箓。这个是如今流传的比较广的说法,不知是否是天师府现行的?
早期天师道箓职
按《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是为五斗米道授箓之渊源,故知其所来者久矣!
而道教箓职的种类也是十分多样的。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的记载,则有太上正一童子将军箓、太上正一童子十将军箓、太上正一上仙百五十将军箓、太上正一三将军箓、太上正一上灵百鬼召箓、太上正一元命混沌赤箓、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箓、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箓、太上正一星罡五斗箓、太上正一河图保命箓、太上正一解六害神虎箓、太上正一九凤破秽箓、太上正一都章毕印箓、太上正一斩邪华盖箓、太上正一九天兵符箓、太上正一九宫捍厄箓、八卦护身箓、考召箓、斩邪赤箓、辟邪神箓、四部禁炁箓、斩河邪箓、功曹箓、保命长生箓。凡二十四品,故祖天师宝诰云:“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是也。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这种牒文,简称为“职牒”。在此过程中,需要给天庭“上表”(“上奏表文”的简称),即将写有被授箓着基本情况、授予何种箓的文书(通常体现为普通人难以辨识的符箓的形式)一裁两半,一半贴在职牒上交给授箓人,一半在焚烧之(即“上表”)。自此,在神界则已通过“表文”进行了备案,因此具有通行两界的效力。
授箓正一派
目前,依照中国道教协会的相关规定,道教的正一派是采取授箓的方式确认道士的资格、职位,而则是采取传戒的方式来进行确认。
授箓历史沿革
授箓制度起源于正一盟威道
后世形成的多派符箓,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创立于东汉,当时便定下许多规戒制度,使起于民间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迈开大步。其中有一项便是授箓制度。张道陵创道时的授箓方式已不得其详,但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多处提到有「箓生」的称号,足见当时已经有完整的制度设置。据传说约当晋末,张道陵天师四世孙张盛迁居江西省贵溪龙虎山,于是该地成为正一派的宗坛所在地。张盛将授箓制度也带到龙虎山。据说当时便确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与张天师创道同时或稍後,形成了许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过起初,它们都实行拜师学道的办法,师弟子间设下盟誓,表示道心不变,不得违逆师长。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单线的传承,对于教团的稳固和扩张,显然不相适应。所以後来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箓方法的优越性,南北朝时形成的上清、灵宝等道派,也都拟定了自己的法箓,并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办法。到了隋唐时代,诸派道教各有宗坛,但又在社会上以统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现,以与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区别。因此,诸派法箓也作出统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层的正一箓起,以上清箓为最高,凡一百二十阶,形成严密规范的系统。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箓出现,比如神霄、清微、净明等都是新出的比较重要的符箓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箓授受方法。从北魏开始,历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箓,而以唐代为最盛。达官贵人、士大夫受箓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促进了授箓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箓的社会地位。
各派符箓,往往都分别有很多阶别。得受符箓是入道凭证,同时由低阶符 向高阶迁升,便意味著其道阶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从入道到升迁,其间要有多次受箓。如果要在整个道教界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则要分别受诸派综合排列的道箓。
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汉至於宋代,先後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後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十二种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其符箓已经不全。
授箓的严格仪轨
但在发展中也有种种变化,当代的授箓,总的来说已经大大精简。授箓对於道派或者个人来说,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自凡入圣,自始至终,先受戒箓,然後登真。」因此受 是登仙的必备条件,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正因为此,授箓仪式就具有庄严性神圣性,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仪轨。如唐代的《正一授度仪》,内容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因为历代有达官贵族乃至於皇帝受箓,所以那坛场设置,向道门神仙和师父供奉的财物都十分丰富。而且一部大箓,往往包括许多部分在内,授予的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乃至于几年才克圆满。近代以来,社会动荡,授箓仪难以正常举办,即使举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烦琐礼仪。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
由于政治变革方面的原故,也由于中国国内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授箓实际上已旷佚。直到80年代,道教诸宫观得到恢复,授箓仪式也渐渐恢复起来。先是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台湾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乙亥年下元节(公历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但在具体形式上则作了若干改变。一是时间较短。古代的授箓仪一般至少要经历七天,而该次则只经历三天。时间缩短,当然其中的环节也相应减少。不过,其大节目仍旧保留。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均可举办授箓仪。
今天的授箓制度
今天,随着道教事业的兴盛,授箓也日渐规范化、制度化。下面,仅就正一派授箓的情况加以简单介绍。
授箓的条件
按照中国道教协会《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正一派道士,受箓具备的条件为: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
(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
(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各阶经诰;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仪规范,能从事斋醮仪典活动;
(6)经所在省级道教协会审核推荐。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地区,可由宫观推荐,报上级道教协会审核。
授箓的“三大师”
正一派道士授受经箓的法坛,称为“箓坛”。又称为“万法宗坛”。 授箓仪式上,必须有
三位大师出席,即:箓坛监度师、传度师、保举师。这三位大师由举行授箓仪式的道教宫观礼聘。三位大师除了负责对箓生的基本情况、经典熟悉程度、道教修养等进行考察外,还负责在颁发的《职牒》上签名,授箓方才生效。他们的具体分工为:◎传度师:举行授箓科仪的主持者。◎监度师:一般由正一派世袭的张天师担任,监督整个授箓活动按照道教仪轨进行。
◎保举师:负责保送正一道士参加受箓。
授箓的等级
而按照授箓仪轨的标准参考资料《》的规定,授箓有5个等级:[1]
初次授箓:授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 》,简称“都功箓”,要求:通晓《早晚功课经》,诵读《老子道德经》、《度人经》,属六、七品职衔;
第二次加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简称“盟威箓”,要求:通晓正一诸经,属四、五品职衔;
第三次加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简称“五雷箓”,要求:通晓《上清经》,属三品职衔;
第四次加箓:加升《上清三洞经箓》,简称“三洞五雷箓”,要求:通晓《三洞经》,属正二品职衔;
第五次加箓:晋升《上清大洞经箓》,简称“上清箓”,要求通览藏经,属正一品职衔,通常只授给天师真人,不外授。
按照相关规定,“初授三年后可申请升授;升授八年后可申请加授;加授十二年后可申请加升”。不过,上清三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属于道教中的高级法职,并非年限够就能申请,还必须通晓相关经典并经过“三大师”考核,并依据功德才能选择性的晋升。
具体而言来,授箓、加升的要求更为复杂一些:
“要求晋级升授者,须凭道功德行依阶加升。都功升盟威须满三年;盟威升五雷经箓须八年;五雷升三洞五雷须十二年;若无功德不得升迁,若功德超群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指济世度人、度己利人、行善积德等方面)可破格升授。无功无德者,妄欲升迁,反遭天遣。”
授箓后的相应“职衔”
在上面的介绍中,也许百科读者会注意到,每一级授箓后面都跟着一句“属某品职衔”。而上述“职衔”,在历代都仅仅是道教内部承认,并不等同于世间官员的职务、品级,应留意区别。按照道教理论,上述“职衔”是道士在神仙界内的职务品级。
那么,究竟这些授箓对应天界什么样的职务呢?由于《天坛玉格》实际上在流传中有多个不同版本,下面仅以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序,朱鹤卿于1902 年( 光绪二十八年)撰写的《天坛玉格》版本作为参考资料来加以介绍:
在天界的“职务”
太极宫选进士五雷院右判官并同干雷霆都司事
太极宫选进士五雷院左判官并同干雷霆都司事
太极典者右领兵执法真宰主同干雷霆都司事
太极典者左领兵执法真宰主雷霆都司事
太极右宫掌仙官上清司箓签书雷霆都司事
太极左宫掌仙官上清司命签书雷霆都司事
太极右宫领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太极左宫领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太极右宫洞阳上宰拷较使知雷霆诸司府院事
太极左宫洞明上宰伏魔使知雷霆诸司府院事
太极宫右侍仙卿五雷副使同领雷霆诸司府院事
太极宫左侍仙卿五雷大使并领雷霆诸司府院事
太极真一仙卿神霄玉枢副奕使判南北诸司府院事
太极真一仙卿神霄玉枢游奕使判南北诸司府院事
太极神霄玉枢通真使同判南北雷霆诸司府院事
太极神霄玉枢通访使同判南北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从一品
太极右仙翁九天金阙侍中神霄玉枢采访使并判神霄玉府雷霆诸司事
其中,“官职”部分似乎延续了唐朝以来官名的风格,“知某某事”的意思即“具体负责某某事务、工作”,“判某某事”的意思则为“主管某某事务、工作”。此处“官阶”等级分为9品并有正从之差,与现行的授箓制度中7个品级有所不同,大概是源于近代授箓制度的简化所致。
授箓的程序仪轨
今天的授箓仪轨,与历史相比已经大为简化。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箓生(被授箓者)报到,并核查相关证件、当地宗教部门的介绍信、道教名师的推荐信等;
箓生接受箓坛考核组的集体考核,审查其对相关经典的熟悉程度;
箓生参加上表科仪,迎銮接驾;
箓生在“三大师”引领下,向祖天师行礼,三皈九拜;
箓生跪诵《》;
箓生在天师殿领经箓与《职牒》(也称《箓牒》),并依授箓等级颁发相应法器(如:令牌,令旗,经书、道服等等),仪轨完成。
私箓是私派所传不被外界承认,天师府所授的箓则是外界承认。私箓也只能用於自已的道坛之中。私箓就如同在正一道坛中,每一场大型法事,都有临时补职一样。只能用於该坛。
但这种规定现象也是从“三山归万法”即三山诸箓尽归张真人府以后才开始的。本来各家箓职是根据师承传授的。[2]
但后来各家法箓渐渐“因世久失传,渐有错误,故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申奏三山法箓请敕三山符箓并听真人府所出,余山不得私传。”(参考《崆峒问答》四十九问)
授箓新闻报道
龙虎山海外道教修道者传度授箓
11月24日下午,240多名海外道教修道者汇聚鹰潭龙虎山天师府,参加传度授箓仪式。图为等待授箓的道教弟子。
11月24日下午,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爱尔兰等国家的240多名海外道教修道者汇聚龙虎山天师府,参加了传度授箓仪式。
正一派“授箓”活动,是正一派传统的传度仪式,也是向道侣宣扬各类自律规戒的一种制度,是道教正一派传统仪规中一项大事。日至10月9日,道教正一派在祖庭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为台湾和海外道徒举行隆重的授箓传度仪式。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宫观举荐来授箓的弟子共36名。当时为海外道教徒授箓,是道教界一件喜事,也是道教史上的第一次。
传戒与授箓
在道教文化中常常可以听到“传戒”与“授箓”之说。传戒与授箓是成为正式道士必须经历的过程。道教徒只有得授法箓或获授戒牒才能“名箓天曹,乃有道位”。
目前,我国道教教内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传戒,而正一授箓。
全真派是金代道士王重阳糅合道教各宗派教义、吸收儒家和佛教思想而创立的宗教形式,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正一派是南宋以后道教各符箓派合流形成的道派。正一道士可不住宫观,可蓄妻子,在修持的基础上,多从事符箓斋醮、祈福禳灾等活动。
全真派道士修持日深,必须经过受戒仪式的过程。出家初入道为道童,拜师学经,蓄发诵习各种经典,学习道场科仪,等到丛林开坛传戒时赴坛受戒。至于戒期,过去长者有三年,或者一百天,短者则有一月,时间不等。
嗣汉天师府庚寅年海外正一道授箓活动
道历四千七百零七年农历十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公元日——20日),嗣汉天师府依祖制“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坛传箓,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下元节”开坛为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活动。本次活动由中道协主办,嗣汉天师府承办,箓坛“三大师”分别是传度大师邱裕松、监度大师张金涛、保举大师曾广亮。参加这次活动的海内外信士嘉宾近千人,其中给海外正一道弟子授(都功)箓160人,他们分别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整个下元节期间,天师府接待宾客、香客、游客共1500余人。
箓生在演示厅接受箓坛考核组考核
.万景元的博客.[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新人们天天问的
关于皈依 传度与授箓关系略概_道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9,907贴子:
新人们天天问的
关于皈依 传度与授箓关系略概
转自微信刊皈依不能算是入道,最多是道教居士。拜师不能算是道士,最多时开始修道。
学会计,到佰平!
1、皈依是指什么?答:皈依就是皈从依靠,道教讲究: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即皈依“太上无极大道”,能永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即皈依“三十六部尊经”,能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即皈依“玄中法师”,能不落邪见。 2、问:我想皈依道教,请问怎么皈依?答:按上面:“办理拜师皈依的方法和程序”申请皈依入道,经同意后,由道观按道教仪范举行皈依仪式。
3、问:我是四川人,我没有时间到山东的道观来当面拜师,请问我能否成为你们那里的皈依弟子?.答:可以的。按:“办理拜师皈依的方法和程序”要求把有关材料和拜师皈依功德费寄到道观就行。4、问:我不来贵地道观怎么办理皈依仪式?.答:认真完整填写皈依道教申请表,同时准备身份证复印件,一寸证件照3张,交纳相应拜师皈依供养功德费、证件工本费 。
5、问:皈依有什么要求?皈依后一定要出家吗?.答:皈依入道,不受地域、工作、性别、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拜师皈依不是出家,也不要求出家,拜师皈依入道后在家修行,俗称:居士。信奉,敬重道教,爱好道教,或从事道教养生修炼、道学研究和道教工作等方面的人都可以。.皈依的人应该以严格的要求来给众人作出榜样。自炎黄立国,太上赐教,均崇道尚德。继五千年一贯之优秀文化,承宗祖先哲智慧和心血,传中华民族之本土信仰,处上为君本,安下为民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谨从师训,遵守道规,仁慈,俭朴,不偷盗,不抢劫,不霸道,修善积德,勤持奉献,心胸开阔,团结协作,努力维护和光大道教,振兴中华民族。6、问:皈依有什么作用?.答:一、安心立命。二、加深理解,搞好修持。三、和发扬传统文化。四、超亡度灵远离苦难和地狱,净化无形空间,清静社会,安定人心,活跃民间文化生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和交流。五、获得神灵保佑,趋吉避凶,逢凶化吉。使自己或亲戚朋友家人清洁平安。.7、问:如何选择皈依师父?任意找一位道长拜师可以吗?.答:不行的。收徒道长必须有收皈依弟子的资格..8、请问什么样的道长有收皈依弟子的资格?是不是他们都在道观里有职务?答:该道长必须是国家认可的宗教教职人员
一、什么叫“传度”?什么叫“授箓”?.“传”是传承的意思,“度”是度化的意思,凡是有信仰的人,首先要有师承,由师傅引进道门。经过传度后,即取得了由凡入圣的第一级阶梯,就有了师承、道名、字辈,也就是说,终生有了信仰的依靠。传度之后,经过若干年的修炼,积功累德,就能取得授箓的资格。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同时法箓又是道士行法的凭证,只有授过箓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护法显灵。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脱俗,一旦羽化,即可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有没有,上清宗皈依。
二、传度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传度和授箓是千余年来形成的一种传承规范,其主要意义有:.(一)法天地,敬祖宗.是从中国远古的和祖宗崇拜延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 首先,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 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二)明师承,皈... 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在民间,宗枝传承则称为“字辈”。佛教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之后,也有师承法派。这种师承法派,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着宗教的传承历史。..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四十 字,即:“守道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的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道经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所以《道藏·正一部·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 古代传授经箓,要求箓生要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可见对经箓传授的重视。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太上老君为主。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也是围绕 《道德经》而展开的。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三)受戒律,发誓愿... 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已,王律治人”。故在授箓中也同时必须受戒。道教受戒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因为“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捡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 的戒律很多,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宗派之间又会增加不同的内容。纵观种种规戒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等等。这些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1年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的率领下在祖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 愿正教兴行。从上述“十二愿”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忠于国家),“孝”(孝顺父母)、“慈”(慈爱万物)、“俭”(俭朴自守)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四)颁法职,宣教化. 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 其意义有三: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这是宗教神学 观在授箓传度中的体现。《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五戒八戒,然后受箓”。又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 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这就是说,道士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箓有多种阶 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等等,不同的箓品,体现着道士不同的修持 和功力。授受了相应的箓品,又规范了相应的品德情操,成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力,故云:“箓生通过受箓,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 业,从凡入圣”。受箓之后,仍须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受‘更令’(注:箓名),得进‘一将军’(箓名,下同);四年‘十将军’,三 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志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年无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就从宗教内部的管理上制订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 其次,利于官方对宗教的管理。箓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凭证,从唐朝设授箓院以来,箓生的名籍,每年授箓的人数都由官方登记在案。早期天师道还分“ 靖”、“治”,即规定的活动区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仅是一时之殊荣。明朝永乐年间,玉虚宫,等多处宫观建成时,即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选道士为武当山住持”(16)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达诏书,严禁伪造私出符箓,这些都说明了 授箓也有利于官方对的规范。 再次,正一派的道士,通过授箓,或云游参访,或立观度人,又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宗枝,这是之所以深入民心,壮大发展的关键。师徒相授是道教传承的传统方式,教内,只有持箓者方可为人之师。正因如此,累世相传,队伍才得以壮大。鼎盛时,龙虎山曾称为“昼夜长明国。
学会计,到佰平!
一棍子打死一群民间道士
三、传度或授箓后有什么好处以及对传度授箓者有什么要求。 道士在传度之后,已经取得了道位,对于督促自身勤加修炼,增长知识均有很大帮助。按照《道门十规》的要求,可以云游参访,参拜名师,度己度人。授箓之后,明证法位,名籍仙曹,可以为人举办法会道场,均有征验。
火速来赞妹子小吧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不错,很好,表扬一下,是个勤劳的小蜜蜂~
混个脸面!!!水而不坟,挖井而不挖古董
科普贴,楼主幸苦
不错,给那些新人泼知识了
睡觉——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道士可以看小说么?
顶顶,科普贴好东西
在路过的同时还要关心楼主,鼓励楼主,在这个冷漠的时代,给予楼主温暖。
楼主能成仙吗
说实话皈依本人不亲自去真的好吗?
道姑姐姐。。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茅山2016年授箓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