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世界是一种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概念概念吗?

《科学大世界》读后感
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名是《科学大世界5》,这套书一共有5本,这是最后一本,里面讲的是关于恐龙的知识。书中一共介绍了禽龙、甲龙、剑龙、三角龙、异龙等40多恐龙。是通过二个小孩和一个电子恐龙,遨游恐龙世界的故事来介绍的。下面我给大家说一说恐龙的故事。在海里生活的动物有鱼龙、蛇颈龙、沧龙、三叠龟和原鳄,它们都是食肉的,其中沧龙最凶狠,它能把菊石咬碎吃下去,在菊石的化石上发现带有被咬的齿痕,可见其凶猛。你想知道恐龙是怎样形成的么,那就接着往下看吧。早期的生物经过漫长的风貌的进化最早形成蓝藻,蓝藻在海中进行逃命作用,排出氧气,又过了5亿多年,蓝藻又变成了一些三叶虫和水母还有贝,这些生物又过了5亿多年,进化成了甲胄鱼、海蝎,这些生物之后就演成出了恐龙。你现在应该对恐龙有进一步的了解了吧?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简单替代吗
当前位置:>>>>>>
一“语”激起千层浪,随着郁波老师的《关注科学概念》报告与广大科学教师的一次次见面,科学概念可以说是眼下小学科学教育界最为热火的话题之一。说到科学概念,不免想起曾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科学知识;也不免疑惑于科学概念是不是科学知识的简单替代?如果不是的话,那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我想,只有对此予以透彻的剖析,才能实现郁波老师的期望――真正关注科学概念,而不是走回到关注科学知识的老路上去。
现今广大的科学教师,因为对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这两大词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可程度,所以存在着以下两种观点。
1、雷打不动――科学概念就是科学知识
持有这种观点的科学教师,在心底里还没有接受科学概念这个词汇、这种提法。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还是觉得科学知识较好理解、把握和检测。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也仅停留在科学知识的层面,没能领会科学概念丰富的内涵,想当然地把科学概念等同于科学知识,主要反映在,一是教学目标的表述;二是日常的科学教学。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形,一是力不从心,暂时还没有能力对两者进行区分;二是贪图省力,不想动脑思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脱胎换骨――科学概念不是科学知识
持有这种观点的科学教师,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钻研,已经接受并理解科学教育专家们提出的科学教育要关注科学概念;要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孩子们构建科学概念的意义。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他们已经知道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建构在孩子们已有的事实性科学知识与经验基础之上,即科学前概念阶段,也知道这是孩子们新的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础。一言以蔽之,科学概念不是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也决不是原有认识中的“知识性概念”,它的内涵远比“知识性概念”要丰富、深刻。
从科学概念的内涵可以发现,科学概念除了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知识性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孩子们对科学的观念、想法和看法。
1、科学概念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知识性概念
研究表明,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直接接触的是某一个(或某一种)事实现象,也可称之为未组织起来的直觉。比如自然事物“水”,孩子们经过长期的观察,以及和水的亲密接触,已建立起“水”是一种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无色的、没有气味的、会被污染的、可以解渴的、动植物都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事实性知识的罗列,一种未组织起来的直觉,孩子们还没有形成水的科学概念,只停留在“知识性概念”或前概念阶段。表现在思维活动层面,孩子们所进行的思维仅是一种初级层次的思维活动。
2、科学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
科学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国外干脆把科学概念定义为一种看法、想法或观念。如果孩子们进行的仅是一种以科学事实为中心的研究活动,那只能属于较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只有超越所给的事实信息,获得重要的、可迁移的观念,用正确的科学观念去看待自然,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标。比如孩子们在对“水”的事实信息经过思维提炼后,形成“水是一种液体”这一原理性的科学概念,那么即使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能一一说出水的具体功能,但“水是液体”将永不磨灭留在他们头脑中。由此可见,科学概念的习得远比掌握大量事实性知识更为重要。这也是当今为什么提出关注科学概念的原因之一。
那么,从对事实性知识的提炼,到形成原理性的科学概念,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流程呢?下图是一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的对此问题的思考。
图表清晰地指出,当前的科学教学仅仅停留在科学事实的罗列和科学主题的探究,还没有迈向具体概念和核心概念的建构。也非常清楚地指明,科学教育今后研究的重点是怎样帮助孩子们建构核心科学概念?
不言而喻,要帮助孩子们建构核心科学概念,必须知道核心科学概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所谓对“征”下药,就是这个道理。根据科学概念的内涵,可以发现它有着如下三个特点。
1、稳定性:
虽然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但面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孩子们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而应强调建构必要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作为理解自然的钥匙,与培养孩子们科学世界观,对他们的以后社会生活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知识,或者说有着更大稳定性的科学知识。实际上,我们现在讲的科学概念就是处于这个层面的科学知识,即对科学的观念、想法和看法,
郁波老师说,科学概念是有组织的、有不同覆盖程度的、用抽象语言表达的、超越主题和事实的一些观念和思想。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威廉和玛丽在“全景式教学方法”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科学概念的这种特性,她们说,孩子们是基于观察而形成一种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有组织的观念用于处理新的向性信息。它的作用一是能使孤立的信息和观察结果容易理解;二是所设想的关系可为组织新的信息提供概念框架。
因为科学概念包括科学的看法、想法和观念,所以它有着个性化特点。比如国外对科学概念的一般定义,就把它认为是一种对科学的看法、想法或观念,一种对科学本质的个性化理解。
根据对科学概念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科学概念不应是科学知识的简单替代。正因为科学概念不是科学知识的简单替代,所以提出关注科学概念有着其合理、科学、先进的一面,即:
1、可以转变“知识本位”的科学教育观
过去,我们曾经一度沉陷于“知识本位”而不能自拔,即使像科学这种以探究为主的学科也不例外。现在,因为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对科学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所以带来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界定,也与以往大大不同,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提出关注科学概念和帮助孩子们建构科学概念,即一种更上位的科学知识,也可理解为对科学的观念和看法。
因为对科学知识认识上的转变,所以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人们不再关注通过探究帮助学生获得多少事实性知识,更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建构起多少和怎么样的科学观念,一种对科学的理解和看法。就是科学教育的这种变化,有效地转变了“知识本位”的科学教育观,让科学教育走向真正培养人、发展人的认识论上。
2、可以深化“三维目标”的科学教育观
广大科学教师一度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把握不好,特别面对科学知识,在思想上既怕回到知识中心的老路上去,在实际操作中又不敢放弃,从而造成知识与过程的脱节,这就是当前科学探究活动时时出现流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深层次原因所在。也因为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和把握,还没有想清楚、弄明白,从而导致有些课出现了单纯发展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倾向。也就是因为“三唯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与深泛,使得科学教学活动常常处在较低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状态。有专家指出,一个理想的科学教学目标应该是,探究活动紧紧围绕科学概念的建立而展开,只有在目标的制定中提供具体科学概念,才能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和清晰,从而使科学教师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如何“做”的问题。
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呢?鉴于上面对科学概念的分析,要求科学教师不应再停留在教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这一层面上,应该把孩子们的认识水平提升到科学概念的层次上。即必须明确:
1、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点
孩子们在真正学习新的科学概念之前,已经有了对一些科学概念朴素而直观的理解,而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这种理解可以称之为初始想法、前科学概念或错误概念等,它包含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假设,但往往与概念的科学含义不一致。科学教学应该做的就是通过深入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直面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寻找证据,创建新模型,与自己的初始想法进行比较,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新模型进行解释,以改变原有的朴素理解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在奥苏贝尔看来,科学学习的心理机制就是同化,即学习者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联系,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被吸收并固定新知识。换言之,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点就是孩子们原有的真实想法,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做出解释的过程。
2、建构科学概念的形式
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点是孩子们原有的真实想法,而建构科学概念的形式主要是:
(1)同化概念
如果孩子们(感知者)缺乏合适的科学概念,那就不能对整体知觉进行同化。此时可以通过分析,揭示整体知觉中的熟悉成分,当这些熟悉成分能被概念系统所处理时,同化便开始发生。虽然这种同化只不过是把陌生的术语转化为熟悉的术语,但却是科学概念建构的最主要模式之一。比如从“溶化”到“溶解”就是同化概念。
(2)匹配概念
如果对科学探究获得的数据进行搜集与加工,那么就有助于觉察出某种关系模式(概念),当这些模式恰好与先前经验中获得的模式相匹配时,这种匹配关系的出现也能使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建构起相关科学概念。比如发现“摆的等时性和钟摆”的关系就是匹配概念。
(3)转化概念
如果探究者已有的概念系统无法解释某个感知事件,即使经过分析也是如此时,那表明他的概念系统不够充分。这时,如果提供一个更为充分的概念系统,或者他自己调整原有的概念系统使用其更充分,或者建立一个新的概念系统,结果会产生同化,产生新的概念。比如从科学概念“摆锤的重量与摆的摆动快慢无关”向“摆锤的长度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科学概念转化,就是转化概念。
3、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
孩子们要形成对某种事物的行为、运动或变化的初步印象或概念;以及运用,证实、修正或发展初步印象和概念。它的载体是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观察以及解释所观察的现象活动。比如“溶解”,学生通过观察、描述食盐和沙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形成对“溶解”的初步印象是“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接着观察、描述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时,孩子们就会发现运用刚建构的概念解决不了眼前的现象,从而引起与原有经验的矛盾冲突,急切需要获得新的概念(过滤、沉淀活动)去解决。简言之,学生的概念就是在一个个的活动中得到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即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是探究活动。
4、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
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是集体研讨,或称之为思维推进。当孩子们对一系列彼此有联系的材料进行探究而获得有意义的经历之后,他们的内心已经有了相当的、等待开发的语言思维――一种可用语言表达的思维。这种由前语言思维向语言(概念)思维的转化有一个过程,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指出集体研讨则是促进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她是这样说的,在由具体的“彼岸”走向抽象的“彼岸”之间除了“讨论会”之外没有别的桥梁来沟通。也就是说,当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信息通过一系列活动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只有超越所给的信息,才会获得重要的和可迁移的观念,才能适应知识膨胀和复杂的环境。而实现这种超越就是研讨。
5、建构科学概念的保障
科学概念的发展源于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承载建构科学概念内涵的活动,不管是帮助学生整理活动中获取的信息,还是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推进,都要依赖有效的策略去保障。如科学概念“风化作用”的建构,无论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活动的组织,还是对关键问题的研讨等都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予以保障。
当郁波老师的殷切话语一次次在耳边响起时,科学老师啊!你们在进行科学教育,特别是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在科学知识这一唯度上,一定要把它提升到科学概念的层次,不要以为科学知识,加上科学探究,再加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完成了对科学课的改造,就成为了科学课。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在科学知识这样的领域内,还在原地徘徊,还没有跟上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上一篇】
【下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小池塘大世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池塘,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通过讨论,了解生物与非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系统。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三、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手段:
  六、教学准备:
  录音机、图片
  七、教学时数:2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观察池塘
  讨论、交流
  科学在线 1、放歌曲《童年》,简要引入。
  2、给学生的活动一些提示。
  1、交待观察任务,出示48页教材插图。
  2、找学生说一说观察结果。
  3、组织填写49页记录表。
  1、组织讨论49页问题。
  2、组织交流。
  3、引导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1、指导学生理解&科学在线&。
  2、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3、引导学生分析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非生物环境是什么?
  4、小结。 1、听歌曲。
  2、明确活动提示
  1、观察池塘,记录观察结果。
  2、进一步分析观察结果。
  3、班内交流结果
  1、小组交流。
  2、班内交流。
  3、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
  1、理解50页&科学在线&内容。
  2、用类比的方法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3、小组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4、交流。 引导学生对观察池塘活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初步感知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认识分析更多的生态系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分析生态系统 师: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让我们在校园或社区中选择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来研究吧!
  1、阅读51页内容,出示讨论话题:
  ①选择哪儿进行观察
  ②怎样观察
  ③观察哪些内容
  ④要准备哪些工具
  ⑤小组怎样分工
  ⑥怎样记录。
  2、讨论:
  ①我们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
  ②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物和植物为什么会腐烂?它们的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③各小组选取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
  ④为什么随即选点对于生态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3、组织交流。
  4、总结本课。 学生认真听讲
  1、分组制订观察计划,讨论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里进行观察。
  3、学生分组整理,交流观察数据。
  展示结果
  ①学生汇报。
  ②集体订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年级科学下册“小池塘大世界” 教学设计》摘要:数:2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观察池塘 讨论、交流 科学在线 1、放歌曲《童年》,简要引入。 2、给学生的活动一些提示。 1、交待观察任务,出示48页教材插图。 2、...: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科学小品文_百度百科
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定义
科学小品文[英] scientific essay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一些,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
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文内涵
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社会意义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知识的普及,科学小品文的社会需要日益增大,社会效益也日益显著,科学小品文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写作、阅读的内容。近几年来,在各类考试中,选材中,科学小品文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无论从内容、形式到命题的设计都有新的尝试和创新。因此,在说明文学习中不能忽视科学小品文存在的价值,应倍加引起我们的关注。
科学小品文主要特点
科学小品文科学性
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科学小品文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科学小品文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科学小品文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科学小品文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科学小品文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科学小品文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旅鼠之迷》。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在第四册二、七两个单元中所选的几篇课文,尽管文学笔调都比较浓,但形式比较单一,《死海不死》可归为故事式,其余几篇都是描述式。尚没有对话、自述等形式。还需要在今后的阅读中积累文章,丰富阅读内容。
科学小品文例文评析
科学小品文例1
我是电,我是电,哈哈!我唱着欢快的歌儿来啦!
喂!小朋友,我的本领可不小,人们缺我就会恼!也许你认为我在吹牛吧!我啊,既不是吹牛,也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千真万确的,如果你不信,就听我来讲讲:你们生活在缺我不可的时代。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我,咳!那简直是的。城市会瘫痪,工厂得停工,电灯不能亮,电车开不动,广播成哑巴,电视无图像,就连你那宝贝的电动玩具,也动弹不得了呀!……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缺我不可。你说是吧?你们看,在努力实现“四化”的今天,工人使用着机器在做工,农民用抽水机、水泵来排灌,潜水艇能用雷达来操纵,飞机、大炮的神威由电脑遥控……有了我,技术革命显神通;有了我,自动化好威风。你知道爷爷夸我些啥?他夸我是在“永不疲倦地为人民服务”,这可夸得我心里乐开了花。
也许,你觉得奇怪了,我有这么大的能耐,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上帝创造了我,还是从石缝里蹦出了我?不!都不是。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的人发现了我,后来又有好多勤奋的人们,利用科学的方法,把“火爷爷”、“水奶奶”、“太阳妈妈”的能量转化给我,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葛州坝水电站是我国发电能力最强的一座,听说它的发电能力可达270万千瓦,此外,还有三峡、龙羊峡等大型水电站正在积极筹建……总而言之,聪明的人类可利用很多的办法和途径来创造我,让我来为人类服务。
呵!想起来了,还得向你介绍介绍我们电的两大家族:那就是正电荷家族和负电荷家族。你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所产生的电荷,是正电荷,那么,许许多多正电荷的团体,便是正电荷家族喽。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所带的电荷便是负电荷,许多负电荷组成的团体,当然就是负电荷家族了。还得提醒你,我们有一个特别古怪的脾气:同一家族的内部,彼此勾心斗角、互相排斥,而不同的两个家族之间却能和睦相处,互相吸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同电相斥,异电相吸”。
我通常是脚踩着铜丝前进的,我的行走可快呐!最快时1秒钟就能飞奔30万公里,只有光伯伯的速度才能和我相媲美。
但是,有的时候我也十分苦恼。人们如果不小心碰上了我,轻则会麻木,重则会身亡。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呀,是人们利用我时粗心大意,触上我的。可是不懂我禀性的人总是说:“他是触电死的!”“这个该死的电真害人!”唉!“黑锅”叫我一个人背着,真倒霉!那些粗心的人们又不先检讨检讨自己。喂!事先我可打过招呼:你们在用我时,线路可千万不能接错;我穿的橡胶皮衫也千万别弄破;我那家用器具还多了一根“尾巴套”,那便是地线,使用时通入地下,那安全性就大多啦!如果使用我时万一碰上了我该怎么办呢?第一,切断电源。第二,给碰上我的人进行人工抢救,使他起死回生。
小朋友,话又说回来了,我的功总是大于过的吧!特别是线路出故障时,人们点着蜡烛总是恼火地说:“怎么现在还不来电!”可是当我和人们又重逢时,总会听到千家万户欣喜欲狂的声音:“电来了,电来了……”接着是电灯亮、嗽叭响、电视唱……我心里那美滋滋甜丝丝的劲儿就甭提了,我禁不住又会唱起那支快乐的歌。
这是一篇介绍电的基本知识的科学小品文。从表现形式讲属自述式。全文用第一人称,将电人格化,以电自己的口吻讲述电的有关知识。
开头先作自我介绍,口气亲切,使用了叙述性语言,读起来自然,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电的用处,可以说跟我们的生活一刻也不能分开。
接着讲了电是怎样产生的,介绍了各种发电的形式。首先介绍电的创始人富兰克林,然后讲电的发展,用“火爷爷”、“水奶奶”、“太阳妈妈”等拟人手法,介绍了火力、水力、太阳能发电的不同类型,用“爷爷”、“奶奶”、“妈妈”,讲述了电的发展史。
然后又用电的两大家族,介绍正电和负电的知识,先举例区分正负极电的办法,再强调正负极电互相排斥,即“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特点,从而介绍了电的知识,及应注意的事项。这里用了“勾心斗角”、“和睦相处”、“家族内部”、“家族之间”等词语,体现了拟人的写法,也把应该掌握的电的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作了说明。在简略介绍导电的材料及电的速度之后,又强调用电时不能粗心大意,要注意用电常识。最后又照应开头,结束全篇。
全文形式活泼,语言轻松自然,结构严密,层次清楚,是一篇文艺笔调很浓的科学小品文。有关的其它知识,在阅读中也要有所思考,比如用了哪些等等。
科学小品文例2
鲶鱼救活沙丁鱼
很久以前,在的一个小镇,人们靠捕鱼为生。
小镇紧靠着大海,因产出沙丁鱼而小有名气。在那里,渔船归航抵港时,只要沙丁鱼是活着的,一定会被抢购一空,卖个好价钱。活的沙丁鱼,吃起来味道鲜美极了。
遗憾的是,由于每次出海的时间比较长,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等到归来时,沙丁鱼已经死去的死去,烂掉的烂掉。也正因为如此,活着的沙丁鱼才格外惹人。
人们想尽招儿,尝试着让沙丁鱼存活,但是无人成功。没有什么办法,大伙儿除了失望,只能望“鱼”兴叹。
有一天,一位老渔民照例准备出海打渔。出发前,可爱的小孙子嚷着要他多带回一些沙丁鱼。小家伙一定是好久没吃上沙丁鱼了,牙根直痒痒的。
忙碌了几日,老渔民捕获了不少的鱼,当然少不了孙子点名要下的沙丁鱼。他喜出望外,驾船火速返航。谁知才到半途,沙丁鱼便不再鲜活了,懒洋洋的潜在水中,一动不动。
老渔民一边察看着鱼舱,一边心里暗暗着急。他无计可施,只得按照土办法,挑出那些死去的鱼。他看见一条挺肥美的鲶鱼飘浮在水面,猜想它肯定快要死了,于是捞起来打算扔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鱼儿忽地一跃,挣脱他的手掌,掉进了装着沙丁鱼的鱼舱。
老渔民顺利归航了,回到阔别多日的家。他不敢相信,到达岸口时,原本以为那些沙丁鱼已经死去了,然而它们竟然都是蹦蹦跳跳的。他大感意外,仔细地想了想,不停地琢磨,觉得事出有因。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发现了存活沙丁鱼的秘密。
鲶鱼救了沙丁鱼
有谁会想到,竟然是鲶鱼救活了沙丁鱼呢?
人们,想让沙丁鱼存活下来,无不失败。人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鲶鱼做到了。
事情是这样的。
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那条鲶鱼吧,它起先也是躺在自己的舱内的,正在悠然自得,被老渔民误以为快要死去,于是从水中抓了起来,而它挣脱了他的手掌,掉进了沙丁鱼舱。
那个时候,大部分沙丁鱼原本是昏昏欲睡的,没想到竟然有异类分子跑了进来。顿时,鱼群中一片喧哗。鱼儿们纷纷骚乱了,显得一点也不安分。它们睁大眼睛,神经绷得紧紧的,快速在舱内游动,打量着眼前的外来客。
不知过了多久,鲶鱼还是没有离去。沙丁鱼根本不认识它,它们素不相识。于是沙丁鱼像炸开了锅似的,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看它的那副样子,肯定不怀好意,我们可要小心一点。”一条大沙丁鱼禁不住叫出了声。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有一条鱼,它能怎么样。”体型硕大的沙丁鱼。
“不管怎样,大家还是小心一点。”又有沙丁鱼发出倡议。
沙丁鱼哪里知道,其实鲶鱼是无辜的,它被迫离开住处,来到这个陌生之地。鲶鱼忐忑不安,惶恐不已,不敢丝毫懈怠,它担心沙丁鱼发起攻击。
一路上,两军对峙,彼此你盯着我,我瞪着你,谁也没有松懈。沙丁鱼想要驱逐眼前的入侵者,解除心头不快。而鲶鱼又苦于无路可退,只得硬着头皮呆在那儿……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老渔民,借鲶鱼救活了沙丁鱼。
鲶鱼救活沙丁鱼的故事,简单地说明一个道理,不妨称之为鲶鱼效应。
在长期保持固有关系的群体环境中,加入陌生身份的人,会引起群体人员的瞩目,带来刺激性因素,促进环境氛围的活跃与改变,这就是鲶鱼效应。
作为一种自然规律,鲶鱼效应普遍存在着。对于人而言,同样如此。
譬如,在偏僻闭塞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汽车。有一天,一个人驾着一辆小汽车,来到了小山村。猜想一下,最可能会情。人们是对那个驾车的人充满兴趣,还是左看右瞧着那个人驾着的小汽车呢?勿庸置疑,众人的焦点肯定在小汽车。大家兴致勃勃地打着转转,要么左看一下,要么右瞧一下,都想弄个明白,小汽车到底是什么怪物。
如果同样还是那个人,驾着同样的那辆小汽车,经常来到小山村。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又会是什么呢?毫无疑问,人们会向那个人了解小汽车。诸如问他在哪儿买的,买了多长时间,花了多少钱,感觉如何,怎么驾驶……
鲶鱼效应之所以存在,主要来源于新鲜感、陌生感、安全感及危机感,这是生物共有的心理活动。就像鲶鱼与沙丁鱼那样。当鲶鱼来到沙丁鱼当中,抬眼看看,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同类伙伴,内心油然升起一股陌生感,担心自身安全。换了沙丁鱼发现异己时,它们则认为对方不怀好意,一定是来惹事生非的,心里产生了危机感。鱼儿们有些紧张,加速游动。结果呢,水自然活起来了,鱼跟着就不死了。
多来几条鲶鱼
鲶鱼效应大有推广应用的实际价值,它能增强组织的生命力。
很多公司惯于使用鲶鱼效应,来刺激组织职员,例如日本三泽之家公司就称得上是高手。经过长期观察,三泽之家公司发现,大多数企业由三种类型人员组成。一类是不可能缺少的精英,约占二成;一类是埋头苦干的人物,约占六成;一类是终日无所事事、拖企业后腿的,约占二成。如何减少第三类人,增加第一第二类人呢?公司总裁三泽千代治的办法就是学以致用,大力开展‘鲶鱼效应’,故意经常从外聘用一些头脑聪明、干劲十足的年轻人,组成公司的主力军,甚至包括常务董事一级的重量级人物也位于其列。这样一来,公司上下都有一种危机感,担心会失去手中的饭碗,因而干起活来,格外有精神。三泽千代治曾说:“其实人也是一样。由于人员长期固定,公司缺少新鲜感和竞争力,大多数员工容易产生惰性。外来人员加入公司,可以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与危机环境,企业也就跟着有活力了。”
瞧一瞧,鲶鱼效应的威力竟然如此强大,大到可以激活一个组织。如果是多来几条鲶鱼,岂非更好。
科学小品文例3
我看中国地图
陕西省城关一小 
我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我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但那时我还不知道祖国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祖国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当爸爸、妈妈在我家的客厅里挂起《》之后,那像雄鸡一样昂首挺立的中国版图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激起了我了解祖国的热情,我常趴在墙上沿着记忆中的印象地寻找着……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的头部找到了富饶的东北,那里有景色迷人的大小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草木茂盛、鲜花盛开,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秋天,森林向人们献出酸甜可口的野、脆脆的榛子、鲜嫩的木耳和蘑菇,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冬天,大雪覆盖了整个森林,景色更是美丽迷人。那里还有我国第一个特大油田——,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油加工基地,也是世界上的大油田之一。大庆油田彻底摘掉了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背部找到了辽阔的华北。那里是我国粮食、棉花的重要产地。我国第一颗“”卫星也是在那里成功发射的。从此,我国便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这表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找到了!找到了!我在的腹部找到了富裕的东南。十四个城市的开放,四个的创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香港——这颗东方的明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的回归不仅洗雪了我国百年的耻辱,而且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日益增强。12月20日,澳门也将回归祖国。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足上找到了两颗璀璨的明珠——海南岛和。在那里,椰子、木瓜、香蕉等热带水果到处都是,橡胶、油棕、咖啡等遍布全岛。在平原地区,一年四季可以种植庄稼,水稻一年可以收三次,花木四季常绿,鲜花四季常开,那里既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万宝库。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的心脏找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它是我国政治、文化、外交的中心,那里有雄伟的,有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有历史悠久的故宫、、等名胜,更有无数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在那里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文明交相辉映。
我找呀找,越找越兴奋,越找我对祖国的爱越深。从这张《中国地图》中,我看到祖国灿烂辉煌的昨天、蒸蒸日上的今天,还仿佛看到了她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篇《我看中国地图》,先交代有关的情由,再分几个方面介绍祖国一些地方的特产或特色,最后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作结,结构合理而严谨。文中般地道出许多地方的特产和特色,这对于一位小学生来说,特别值得赞赏。
由此可知,知识丰富是作文的主要诀窍。
科学小品文例4
“楼房”储蓄罐
浙江省阉东镇中心小学 沈晓露
我有一个美丽的“楼房”储蓄罐,是我七岁那年,爷爷给我买的。
“楼房”的顶上有个长方形的小烟囱,钱该是从烟囱里放进去的。“屋檐”下的窗口上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它那对长长的耳朵向上竖立着,蓝蓝的长睫毛下有一双红宝石般的大眼睛,翘起的鼻子如同一颗熟透了的,那弯弯的小嘴儿好像一小瓣橘子。小白兔伸出右手,指着屋顶上的烟囱,好像在说:“把钱放到这里来吧,我一定替你保管好!”楼下住着一只小熊。那小熊圆圆的眼睛,大大的耳朵,小小的鼻子,真逗人喜爱。小熊趴在窗台上,向外,是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吧!“楼房”的后侧有一扇小门,是取钱的地方。“楼房”的四壁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这楼房仿佛是童话故事里一座美丽的宫殿。
自从有了“楼房”储蓄罐后,我与那些鱼片啦、话梅啦、牛肉干啦,就无缘了。每当我把投进“楼房”储蓄罐时,小白兔的嘴巴就咧开一下,眼睛转半圈,好像吃到了新鲜的蔬菜一样。几个月过去,“楼房”储蓄罐变得沉甸甸的了。我捧着“楼房”储蓄罐,高兴地说:“这下子,我可以买我最喜欢看的书了!”
这个“楼房”储藏罐陪伴我已经四年了,我总是那么喜欢它、爱护它、感谢它帮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这是篇文艺性说明文。开头指明“楼房”储蓄罐的来历。第二段说明“罐”的构造与用法。第三段说明有“罐”之后自己改掉了花钱买零食的不良习惯。第四段指出用储蓄的钱买书读。结尾总结,点明文章主旨“罐”帮我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文章语言形象生动,用词恰切。尤其是对“楼房”屋檐下窗口上的小白兔和楼下住的小熊的描摹,更是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建达)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牛顿科学大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