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边也比自己台基高是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好吗

[转载]《说文》宫室建筑及居住类字汇讲
可有全文?&
《说文》宫室建筑及居住类字汇讲
(供博士生《说文》研读课下载)
字目:(共365字)
一、先民定居之初的基本观念18字
1、人的止息及其止息行为——凥(居)、処(处、住)
2、初民暂时居息的崖岸——厂(厈)、屵、岸、厓、崖
3、初民的穴居之所及其出入行为——穴、堀(窟、洞)、營、出、去、各
4、初民的巢居名称——巢、樔
5、建筑活动的通用名称——築(筑、建、造)、牆(墙)
6、古今最通行最重要的居住概念——家
二、穴土艸等部的穴居土建茅盖类字75字
1、居住所用的穴室与窑灶——𥥊、𥨍、窨、窞、窖、窌、窠、窯、竃
2、居室墙壁上穿透的窦洞窗孔——竇、竅、竂、窬、䆫、囱、牖、𤴙
3、穿掘、填塞、突窥等动作字——穵、穿、䆕、䆢、𥧑、窒、竁、窆、窀、穸、䆘、突、窣、竄、窘、窋、窡、窥、竀
4、与穴窟相关的各种情状用字——窐、窳、窊、𥥍、邃、䆞、窔、窈、窕、窱、窵、空、䆷、𥥻、福ǜF)、穹、究
5、从土的各类建筑物用字——堂、垜、坫、臺、坄
6、从土的各类墙垣用字——基、垣、圪、堵、壁、㙩、堨、埓、城、墉、𡑢(堞)
7、用茅草盖土屋顶用字——茨、葺、葢、苫、蔼
三、囗邑高冂等部的居所与建筑用字邑28字
1、集居的行政区域用字——囗、國、邦、京、都、邑、郡、鄉、里
2、居住及所用的各种场所之字——市、冂、郊、野、鄙、囿、園、圃、圈、圂
3、集居区的外在建筑物用字——𩫖(郭)、𩫠、郛、高、䯧、亭、亳、邸、郵
& (囗26之7、邑184之9、高4、冂2、&#、京鄉里野4字)
四、广部四十九个建筑物用字49字
1、从广的大型建筑用字——广、廣、龐、廱、庠、廟、府、庫、廏、庌、廥、庾
2、从广的居家房舍用字——廛、㢉、庳、廑、廬、𢇷、廙
3、从广的室内房间及设施用字——庖、廚、廁、廡、㢚、庭、廇、庉、廦、𢉛、㡲、序、廉
4、有关房屋的情状用字——㢋、彙𢉥、廔、廢、㢈、庮、底、庢、廮、㡹、庶
5、与房屋有关的行为用字——庤、廞、庇、庰、㡿
五、宀㝱宫三部的宫室及居家用字宀71、㝱10、宫2,共81字
1、从宀的宫室用字——宀、宫、室、宅、寷、宣、宗、宔
2、住宅内的房屋设施用字——向、宧、𡪃、𡧮、宸、宇、宙、寏
3、与房屋居住相关的名物用字——宵、宋、寶、𡧍(賓)、客
4、与房屋居住相关的情状用字——宏、宖、㝩、㝗、𡫛、宛、寪、宬、定、安、寍、宓、㝣、宴、𡧯、寴、富、實、寔、宜、宽、宕、寠、𡦼、寡、𡫬、㝌、寒、寁
5、与房屋居住相关的行为用字——完、察、𡧖、容、宭、守、宰、宦、寵、宥、㝪、寫、𡩡、宿、寑、𡨂
6、㝱部的寝梦与疾病之字——㝱、寐、𡫽、𡬄、㝲、寤、㝥、寱、寎、寣
六、门户二部的居所及其结构用字门57、户10,共67字
1、门、户的通名——門(门)、户、阖、䦏、扉、扇
2、从门构形的各类门用字——阊、闱、䦲、阙、阓、闉、阇、闳、辍獭⒀帧⒐搿㈤x、阘
3、从门构形的各类门户部件用字——閞、闑、阈、阁、𨷲、𨷱
4、开关门的各种动作行为用字——開、闢、䦱、䦱、闿、閜、闸、關、闭、閟、阂、闇、闚、闪、𨷻、𨳏、阅、阚、阕、闵、闯
5、有关门的情状类字——閒(间)、闲、阆、阔、阏、𨵌、阗、闛
6、与门有关的其它人事用字——阉、阍、阑、䦳、䦪
7、户部的房室居住用字——房、扆、扃、㧁、肁、戻、戹
七、木部中的居住及建筑用字47字
1、筑墙所用的从木类字——栽、榦、檥、片、版、牏
2、木构建筑及其架构类字——楼、栅、構、模
3、房屋的木质构件用字——棟(梁)、極、桴、檼(棼)、杗、柱、楹、樘、榰、𣝍、櫨、㮞、枅、栭、栵、椽、榱、橑、桷、梀
4、屋檐及其木构部位用字——檐、楣、梠、㮰、櫋、橝、樀
5、门窗部位及其构件用字——枢、椳、𣔺、植、槏、㰍、櫺、梱、榍、楗&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孔颖达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于地上累土而为窟;夏则居橧巢者,谓橧聚其薪以为巢”。《晏子春秋·谏下十四》“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这是对上古初民穴居巢处的其本状况的描述。
有关穴居的文献记载还有很多,如《易·系辞下》“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诗·大雅·緜》述周之始祖云“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郑玄笺“凿地曰穴”,谓古公亶父初时掘地穴而居,后来率众迁至岐山之下的周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这才开始筑室定居了。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三《明堂庙寝通考》云“宫室恶乎始乎?《易传》曰‘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穴居者,穿土而居其中,野处则復土于地而居之,《诗》所谓‘陶復陶穴’者是也”。《淮南子·氾论》“古者民泽处復穴”,高诱注“穴,毁隄防崖岸之中以为窟穴”。在宫室建筑发达的后世,由于种种原因和需要,也还有窟穴而居者,如《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晋书·隐逸传·张忠》“其居依崇岩幽谷,凿地为窟室,弟子亦以窟居,去忠六十余步”;明唐顺之《西峪草堂记》“其人鹿视而穴居,可二十余家”。时至今日,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还保留着先民穴居的遗迹。
有关巢处的文献记载也还有不少,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孔子家语·问礼》“夏则居橹巢”,王肃注“有柴曰橹,在树曰巢”。《风俗通·丘部》“尧遭洪水,万民皆山栖巢居,以避其害”。《论衡·非韩》“尧不诛许由,唐民不皆樔处”。《文选·班昭〈东征赋〉》“谅不登樔而椓蠡兮”,李善注“登樔而椓蠡,谓上古未有君臣,又无宫室,不知火化之时也”,樔即巢,“巢-樔”古今字。殷周有巢国,春秋时为吴所灭,初因其民巢居而得名,《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即是,今安徽巢县东北五里有居巢城,即其旧址,古巢县地部分陷落为巢湖,后又名漅湖。又有巢父为构巢而居的隐者,《汉书·鲍宣传》“尧舜在上,下有巢由”,巢即巢父,由即许由;《潜夫论·交际》“巢父木栖而自愿”,汪继培笺引皇甫谧《高士传》“巢父,尧时隐人也,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人号之曰巢父”。
从居住发展史来看,利用自然山洞→挖掘穴窟而半穴居→地面建筑,这是上古居住的三大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是极其缓慢而艰难的,用了数十万年的时光,其前期还伴随着“构木为巢”的居住方式。相比较而言,穴居比巢处应该发生得早一些,因为构巢于木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的,而就原有洞穴而居则相对容易一些。但在两者都出现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穴居与巢处是并行的。从考古资料来看,穴居多出现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寒冷的地区,最初利用自然山洞,发展到稍事加工,然后进化到挖掘穴窟,再上升为半穴半房式的半穴居,最后发展为地面房屋建筑。巢居起源和分布于南方潮湿而林木多的地区,巢居树上可以不受潮湿,又可避免猛兽虫蛇的袭扰,今天南方偏远乡村的“吊脚楼”还保存着先民巢居的一些特点,巢居从树上逐渐落定于地面,也具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它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木构建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术,今天南方还大量保存的干栏式建筑及其复杂精美的穿斗结构,就是从构巢于木发展而来的。
距今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远祖就在北京周口店洞穴中居住了,同时期还有辽宁金牛山、本溪庙后山、河北阳源小长梁等,这些是目前发现较早的穴居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则有安阳小南海等很多穴居遗址。
到了新石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类陶器的制作,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更有利于人们熟食和定居,于是开始修筑房屋。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阶段,很多人定居于适宜农业耕作和饮水的浅山区河岸台地,或定居于离河流较近的丘陵地带,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形成众多大大小小的聚落。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村落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的高地上去。这一时期较典型的,如黄河中游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年左右)发掘的房基多为圆形半地穴式,房基残存深度为0.4-0.5米,房的一侧挖有一个底呈斜坡形的窄房门,用于通向地面,房周壁或中间有圆形柱洞,是立柱子支撑屋顶的,室内地面铺垫着黄沙或黄土,地面上往往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烧火遗迹。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距今年左右)村落遗址的房屋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地面建筑几种,房基平面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长形等,房屋结构有单间、套间和多间排房等,全面而多样。较先进的如西安半坡遗址的第三号房屋,已是地面建筑的圆形房,直径约九米,筑法是:先立柱子,以木柱为骨架,用草拌泥垛成墙壁,上盖屋顶,房内约1米处有两道矮墙,室内地面用草拌泥铺垫抹平,中央有长方形灶坑,灶的南北有4个柱洞用于立柱支撑房顶,类似于今天的蒙古包。半坡村落布局由许多小房围绕并朝向中间的大房,居住区之间有壕沟相隔,有很好的整体性。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年)的龙山文化,居住区域扩展到易于耒耜耕种的平原,居住区内房屋密集而整齐地排开,有的建有夯土城垣,如安阳后岗的龙山文化遗址就有一坐西、南两面的夯土城垣,长约70余米,宽约2-4米。龙山文化的房屋仍保留部分半地穴式建筑,有的土洞式房屋的洞柱底部铺有柱础石,但以地面建筑为主,先筑成略高出地面的台基,再在台基上开挖基础槽来行墙,有木骨架的泥墙,也有用细粘土泥粘结的土坯墙,这种土坯就是今天墙砖的雏形了,讲究的还在土坯墙内外壁涂上稀泥保护层,房屋有单间、套间、排房等,有的呈“吕”字或“凸”字形排列,室内地面多铺垫细泥或白灰面,有的还铺上一层木条,总之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同时期位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的房屋建筑水平也相当高,据遗迹复原的长方形半地穴房屋是两面坡的屋顶,屋顶上先覆盖一层茅草,然后再抹上一层草泥。同时期位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距今年)的房屋建筑更为精细,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了陶房模型:一件立面呈长方形,短檐,攒尖顶,前面开门,三面设窗,门口及四围墙上刻狗的形象;另一件立面呈三角形,前面开门,左右及后墙开窗;再一件横断面呈圆形,上有一周短檐,攒尖顶,有五道脊,无窗。可见房屋形制已经相当精致而丰富多样了。
新石器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房屋建筑也很发达,形制与北方有些不同。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距今年)发掘出来的房屋为木构建筑,筑法有两种:一是栽桩架板的干阑式建筑,在地基上栽成排的木桩承架大小木梁,上铺楼板,再立柱架梁而盖顶;另一种属于较晚的栽桩式地面建筑,在房基四周立柱,柱下垫木块和红烧土块作为基础,然后筑墙盖顶,这些房屋已经形成大小不等的村落,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性和整齐性。稍后的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多为平地立柱筑墙盖顶的房屋,室内地面铺垫有碎石、陶片、砂粒、螺壳、芦苇、篾席、草绳等与粘土的掺合物,经夯实与火烤,干燥、坚实而耐用。发现于四川巫山一带的大溪文化遗址(距今约年)的房屋建筑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其建造方式一般是先挖槽立柱,再在柱子间捆绑、编织竹片、竹竿作墙的骨架,内外再涂抹草拌泥,室内地面先铺垫一层红烧土块,再涂细泥面并用火烘烤,房门处有门道,门道两侧有小柱洞,有的房屋前面有防雨的檐廊设施。位于湖北京山的屈家岭文化(距今年)的房屋形制与大溪文化略同,有的墙壁用红烧土块构筑而成,有的是草泥墙,泥墙及红烧土块内夹杂有稻草和稻谷壳,红砂土掺稻草、稻谷壳成为混合泥筑墙,在其时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被广泛使用。这些多是对付南方多雨潮湿天气而形成的房屋建筑特点。
到了有史可征的夏商周三代,房屋建筑更为发达,国都城垣和帝王宫殿日趋豪华糜费,工程浩大,成为考古发现的主体。如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晚期的第1号宫殿建筑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有整齐的柱洞和木骨架墙基,有正殿,有房室,有围廊,有门道,还有门卫小室等,光是廊庑的檐柱就有156根之多,气派不小。商代的都城多次迁移,因而出土的殷商城垣与宫殿遗址很多,规模不等,形制复杂而丰富,以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为主要的代表,还有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清江吴城、湖南石门皂市等很多商代遗址,提供了大量的殷商建筑资料,可补文献之不足。出土的周代城垣宫室建筑的遗址更多,建筑更为丰富多样,如在西周早期的周原遗址凤雏村中发现一座庭院建筑,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线,东西配置厢房,形成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两进封闭式院落,是很典型的北方民居样式;又如湖北蕲春毛家嘴周代木构房屋建筑遗存,由木柱、木板墙构成套房,形成以木构房屋为主的村落,代表了南方民居的形制等等。周代以后,传世文献多所记载,无须多列。
《周礼·考工记》考记百工,多载建筑之事,如“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岛。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营军之垒舍,量其市朝、州涂、军社之所里。邦国之地与天下之涂数,皆书而藏之”,这是宏观的布局与管理;“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这是对建成宫室的维护;“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叁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这是记载夏、商、周三代匠人具体的营造形制、格局、尺寸、配置等。
《诗》是周代前后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中有涉及建筑与居住的内容,如《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是贫贱农夫修塞破漏茅屋居住而要“执宫功”为官家筑宫殿的真实写照;《大雅·公刘》“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则是描叙周之始祖公刘带领族人从邰迁豳之后相土安民、营建都邑的历史。
《书·盘庚》记载“民不适有居”而盘庚率众迁至“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的新邑建筑宫室而居住;《说命上》“说筑傅岩之野”,殷高宗梦而派人求为贤相,即《孟子·告子下》所谓“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由筑墙苦工一跃为王室重臣;《泰誓上》记载周王会众于孟津,指责暴虐的商纣王“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因而兴兵伐纣。从不同角度记述了上古宫室建筑之事。
《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蔿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略基趾,具糇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记载的是楚国筑城之事。大型城垣宫室是版筑土墙而成的,《左传》“筑”字凡12见,有筑城、筑邑、筑台、筑馆、筑囿、筑室等。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是王都的规划和建设必需因地制宜的著名理论。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说文》宫室建筑及居住类字的构形意图,反之,通过《说文》该部类字的系统考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上古宫室建筑方面的丰富内容,从而更好地了解上古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先民定居之初的基本观念
本节首先讨论具有发生学意义且古今通用的几组居住、建筑方面的概念,该类用字体现了初民最基本的居住、营建观念,反映了较为原始的居住心理和居住事实。随着这些古今常用字词的词义发展变迁,也能窥见居住情状和建筑技术发生发展的一些信息。本节共讨论凥、処、厂、屵、岸、厓、崖、穴、堀、營、出、去、各、巢、樔、築、牆、家等18字。
人的止息及其止息行为——凥(居)、処(处、住)
&凥:jū,是《说文·几部》“凥,处也,从尸得几而止”,止息是其本义,段玉裁注“凡尸得几谓之凥,尸即人也,引申为凡凥处之字,既又以蹲居之字代凥,别制踞为蹲居字,乃至居行而凥废矣”,《玉篇·几部》“凥,与居同”。居:《说文·尸部》“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踞,俗居从足”,段玉裁注“今字用蹲居字为凥处字,而凥字废矣”,《楚辞·天问》“崑崙縣圃,其凥安在”洪兴祖补注“凥,与居同”,《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是指居止,《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不欲之殷,有邑居”是指居所,《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居由仕也”王聘珍解诂“居,谓居家也”。
処:chǔ,《说文·几部》“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處,処或从虍声”,金文“處”象人戴虎状皮冠坐于几上之形,《广雅·释诂二》“處,凥也”,“処、處”今均作“处”。《说文》无住有侸,段玉裁注“人立曰侸,俗作住”,《广韵·遇韵》“住,止也”,《释名·释宫室》“柱,住也”王先谦疏证补“住、驻、柱,皆取止而不动之义”,由留止到居住,《字汇·人部》“住,居也”,后来居住组合为常用词。
初民暂时居息的崖岸——厂(厈)、屵、岸、厓、崖
厂:呼旱切,h&n,《说文·厂部》“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厈,籀文从干”,段玉裁注“厓,山边也;巖者,厓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高鸿缙《中国字例》“厂字本象石岸之形,周秦或加干为声符作厈,后又或于厈上加山为意符作岸,故厂、厈、岸实为一字”。屵:五葛切,&,《说文·屵部》“屵,岸髙也,从山厂,厂亦声”;岸:五旰切,&n,《说文·屵部》“岸,水厓而髙者,从屵干声”,河边的高石崖,水冲击而下部空,可暂居,《诗·王风·氓》“淇则有岸”即是,饶炯部首订“屵、岸、厂、厈,昔一字重文,厂下说:山石之厓巖,而从厂转注山为屵,从重文厈转注山为岸。夫厓巖为人所居者,其形势必高,因边高亦曰厂,然边高不独厓巖有之,水崖亦然”,《荀子·宥坐》“三尺之岸”杨倞注“岸,崖也”。厓:五佳切,y&,《说文·厂部》“厓,山边也,从厂圭声”;崖:五佳切,y&,《说文·屵部》“崖,髙边也,从屵圭声”,《广韵·翰韵》“厂,山石之崖”,《集韵·佳韵》“厓,或作崖”,《玉篇·厂部》“厓,水边也”或作涯”,《诗·魏风·伐檀》“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干,厓也”。
总之,“厂”形是山石、水边下部空凹顶上伸出的形状,是人最早可以暂避风雨的处所,初民山居崖处的时代是相当早的。“厂-厈”、“屵-岸”、“厓-崖(涯)”是三组加偏旁形成的古今字,三组字上古声母都是牙音(溪母、疑母),韵部为元月对转和元支旁转,因而音相同而义相近。
&初民的穴居之所及其出入行为——穴、堀(窟、洞)、營、出、去、各
&穴:xu&,《说文·穴部》“穴,土室也,从宀八声”,林义光《文源》“穴、八不同声,象穴形”,朱骏声通训定声“象嵌空之形,非八字”,段玉裁注“引申之凡空竅皆为穴”,《玉篇·穴部》“穴,孔穴也”,凿挖土室居住是其本训,《诗·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居室”郑玄笺“凿地曰穴”。也指自然洞窟,《广韵·屑韵》“穴,窟也”,《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即是,《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即就自然洞穴而居处。扩展指其它动物栖息处,《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蝼蚁之穴溃”均是,后泛指各种孔穴、墓穴、泉穴、孔隙、人体穴位、时间空隙等。
堀:苦骨切,k&,《说文·土部》“堀,突也,《诗》曰蜉蝣堀阅,从土屈省声”,早期人工挖掘的土洞穴,后作窟,段玉裁注“突为犬从穴中暂出,因谓穴中可居曰突,亦曰堀,俗字作窟”,桂馥义证“堀,掘地之土突也”,《慧林音义》卷六十六“龛堀”注引顾野王“堀,掘地为室”,《说文》无窟,《玉篇·穴部》“窟,穴也,室也”,《礼记·礼运》“冬则居营窟”孔颖达疏“谓于地上累土而为窟”,《左传·襄公三十年》“为窟室而野饮酒”杜预注“窟室,地室”,后由人居之窟穴扩展指各类洞窟,则堀、突本同义,堀、掘同源,“堀-窟”古今字。《说文·水部》“洞,疾流也”,洞由水流急义拓展有洞穿、透彻、幽深义,后指穴窟,张衡《西京赋》“赴洞穴,探封狐”即是,故有双音词洞穴、洞窟。
營:y&ng.《說文·宮部》“營,市居也,从宫,熒省声”,徐锴系传“營,帀居也”,段玉裁注改市居为帀居曰“帀,各本作市……帀居谓围绕而居”,桂馥义证“營谓周垣”,今简化作营,本为相连的居住土穴,《孟子·滕文公下》“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焦循正义“市阛军垒周帀相连皆曰营,此营窟当是相连为营穴”,《礼记·礼运》“冬则居营窟”即是地穴,《广韵·清韵》“营,居也”,由相连地穴扩展指军垒、军营、营寨、部曲、区域等义,作动词有营造、建筑、经营、耕作、谋求、获取、谋虑、度测、护卫等一大批常用词义。
出:chū,《说文·出部》“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孙诒让《名原》“古出字取足形出入之义,不象草木上出形”,甲骨文作&&
殷墟书契后编上二九·一0,作&&
殷虚文字甲编四七六,象人从所居地穴、半地穴出口离去之形,脚趾(止)向上向外,或加彳表行路,《集韵·至韵》“出,自内而外也”,《玉篇·出部》“出,去也”,《论语·雍也》“谁谓出不由户”刘宝楠正义“出,谓出室也”。去:q&,《说文·去部》“去,人相违也,从大凵声”,甲骨文作&&
殷契佚存三八二,金文作&&
哀成叔鼎,象人从地穴出口离开之形,头向上向外,《战国策·齐策二》“不能相去”高诱注“去,离也”,《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去树去舍”注“去,离也,往也”,去与出音义本相近而同源。各:g&,《说文·口部》“各,异辞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也,不相听也”,徐灏注笺“各,古格字,故从夂,夂有至义,亦有止义,格训为至,亦训为止矣”,各甲骨文作&&
殷墟书契前编五·二四·四,金文作&&
沈子簋,象人由外走向所居地穴入口之形,脚趾(夂)向下向内,或加彳表行路,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各,亦来也”,《敔𣪘》铭文“王各于成周大庙”即是至、来义。各与出造字意图正好是脚趾对地穴口的方向相反,都很象形地表现了地穴居住的人们的出入行动。
1.4& 初民的巢居名称——巢、樔
巢:ch&o,《说文·巢部》“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从木,象形”,徐锴系传“臼,巢形也;巛,三鸟也”,由鸟的巢宿转指人在树上构木为巢居住,《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即是,《汉书·叙传上》“媯巢姜于儒筮兮”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巢,居也”,《玄应音义》卷八“巢窟”注“巢,谓住止处所也”,《小尔雅·广诂》“巢,高也”宋咸注“巢,取居高”,《孔子家语·问礼》“夏则居橹巢”王肃注“有柴曰橹,在树曰巢”。
樔:ch&o,《说文·巢部》“樔,泽中守草楼,从木巢声”,徐锴系传“谓其高若鸟巢也,今田中守稻屋然”,段玉裁注“形声包会意也,从巢者,谓高如巢”,樔有人构樔而居义,同巢,“巢-樔”古今字,《礼记·礼运》“夏则居橹巢”陆德明释文“樔,本又作巢”,《论衡·非韩》“尧不诛许由,唐民不皆樔处”,《文选·班昭〈东征赋〉》“谅不登樔而椓蠡兮”李善注“登樔而椓蠡,谓上古未有君臣,又无宫室,不知火化之时也”,即先民构木为樔(巢)居住之时。
建筑活动的通用名称——築(筑、建、造)、牆(墙)
築:zh&,《说文·木部》“築,擣也,从木筑声”,本为捣土的木杵,故从木,《广雅·释器》“築谓之杵”,《左传·宣公十一年》“称畚築”孔颖达疏“築者,築土之杵”,《史记·季布黥布列传》“身免板築”裴骃集解“李奇曰:板,墙板也,築,杵也”,作动词为捣筑义,《广雅·释诂一》“築,刺也”,《慧林音义》卷十“築平”郑玄注“築,以杵捣也”,捣土使坚,有形容词坚实义,《释名·释言语》“築,坚实之称”,《仪礼·既夕礼》“甸人築坅”郑玄注“築,实土其中坚之”,拓展指建造、营造、建筑,《诗·大雅·緜》“築室于兹”,《左传·庄公元年》“築王姬之馆于外”均是。《说文·竹部》“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筑为乐器,后世多省築为筑。《说文·廴部》“建,立朝律也,从聿从廴”徐灏注笺“凡言建者皆朝廷之事……律,犹法度也”,段玉裁注“今谓凡竖立为建”,后来竖板筑室也通称为建,《逸周书·作雒》“乃建大社于国中”即是,《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孝王築东苑”司马贞索隐“築,谓建也”,故今建筑合成通用的双音词。《说文·辵部》“造,就也,从辵告声。谭长说,造,上士也。艁,古文造从舟”,作动词是造访义,作名词是成就义,金文作&&
颂鼎,高鸿缙《颂器考释》“&
,制造之本字,亦作艁,从宀从舟从告,言屋或舟均人所制造也。后世通以造访之造代之,久而成习,而&
与艁均废”,《尔雅·释言》“造,为也”,《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郑玄注“造,谓作新也”,故后来造构成建造、营造两词多用为建筑之义。
牆:qi&ng,《說文·嗇部》“牆,垣蔽也,从嗇爿声”,《说文·片部》“片,判木也,从半木”,段玉裁注“爿,反片为爿,读若牆”,孙海波《甲骨文编》“《说文》有片无爿,《六书故》云:唐本有爿部……古文可以正反互写,片、爿当是一字”,《新加九经字样·杂辨部》“鼎,下象析木以炊,析之两向,左为爿,右为片”,爿和片一样是破木而成的筑牆夹版,故牆字从爿,一说“爿-牆”为古今字,牆本指用土筑成的围垣或屏障,《释名·释宫室》“牆,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慧林音义》卷四“牆壁”注引《字书》云“筑土曰牆,编竹木泥涂曰壁”,《诗·郑风·将仲子》“无逾我牆”毛传“牆,垣也”,牆字又从土作墙,《玉篇·土部》“墙,正作牆”,今用墙不用牆。
用木板、木杵夹筑土墙是初民从自然洞穴居住进化到筑屋居住后很长时期的居住方式,普遍用砖砌墙是很后来的事情,因而从木的“築”字一直占据着建筑通名的地位,直到今天通用的建筑一词中的“筑”仍是直接承築字而来。
1.6& 古今最通行最重要的居住概念——家
家:jiā,《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家首先得有房屋居所,故字形从宀,《豕部》“豭,牡豕也,从豕叚声”,甲骨文豭字作&&
殷契粹编九四八,象公猪形,突出其腹下所垂的生殖器,甲骨文家字作&
&战后京津所获甲骨集二一五二,是居室中有公猪形,后省去其生殖器而作从宀从豕的家字。古多称男子(丈夫)为家,是父系氏族社会的观念,或许从豭与此有些关系,《字汇·宀部》“家,妇谓夫为家”,《孟子·滕文公下》“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朱熹集注“女以男为家”,《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孔颖达疏“男子一家之主,职主内外,故曰家”,《国语·齐语》“罷女无家”韦昭注“夫称家也”,又《说文·女部》“嫁,女适人也”,《尔雅·释诂上》“嫁,往也”,即往男子之家,又《说文·止部》“歸,女家也”,《易·渐》“女歸,吉”孔颖达疏“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故谓家曰歸也”,有夫有妇才成为完整家庭,《周礼·地官·小司徒》“上地家七人”郑玄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不但要有居所,还强调有定居和定财,《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诗·大雅·文王》“未有家室”毛传“室内曰家”,《正字通·宀部》“居其地曰家”,《史记·吕不韦列传》“皆没其家而迁之蜀”司马贞索隐“家谓家产资物”。
总之,家是初民定居的产物,造此字时应已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以男权为中心,以男方为家(字初从公猪形应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家须有定址,有居室,有定财(从豕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娶女子等等,因有家庭、家族、家居、家养、家财、封地以及专家、流派等诸多常用词义。
二、穴土艸等部的穴居土建茅盖类字
1、建筑学上的“建筑”包括建筑活动和建筑物两大内容,古代称建筑活动为“营造”或“营建”,包括勘查、设计、备料、施工等建筑过程;建筑物则指各种类型和用途的建筑成果。《周礼·考工记》、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和清雍正年间颁行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是我国古代记录、整理建筑理论和技术的代表性著作,记录了大量的专门性建筑内容。各时各地的不同建筑不仅体现了各个时代建筑本身的技术及艺术水平,而且集中反映了其时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政治观念、宗教习俗等等社会生活内容。上古的建筑物虽然多不存在了,但其丰富的内容记录在《说文》字系有关宫室建筑和居住类的字形之中,系统分析这类字形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去探索我国建筑和居住的发展历史,从而窥见上古社会该方面的生产生活面貌。
2、利用自然山洞→挖掘穴窟而半穴居(或巢居)→地面建筑,这是上古居住的三大发展过程。《说文》的从穴从厂构的字以及屵、岸、厓、崖等字,反映的是早期原始的穴居、崖宿的居住状况及其动作情状,穴部有51字之多,说明早期穴居生活对初民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堀(窟)、出、去、各、巢、樔以及从广构形的字,反映的是半穴居、巢处、因崖为屋的建筑和居住状况,人工的痕迹明显,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到了从宀构形之字大量产生的时期,地面建筑就成熟了,宀象人工建造的房屋形,从宀字集中表现成熟的宫室及其室内设施,进而表现多种多样的室内居住的行为与情状,“家”是人们定居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标志,由“宫”到“室”逐渐有了居住等级差别,由于稳定的居家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说文》从宀字不但多至71个,而且发展出了一大批常用字词,如宫、室、宅、宣、宗、向、宇、宙、宵、宾、客、宏、定、安、宴、富、实、宜、宽、宕、寡、寒、完、察、容、守、宰、宠、宥、写、宿、寝等等,不少字的词义概括而抽象,充分地表现了生活的丰富性和精细性。从部首的义类分工来看,厂、广、宀可作上古居住建筑三期发展的代表:从厂字表现的是粗糙原始的崖岸式居所,与穴部字一样是早期居住形态的反映;从广字是厂的拓展,是“因崖为屋”的人工建筑,用于表示高大、宽阔、空旷的建筑及其行为状态;从宀字表示的建筑及其行为状态则更为精细而成熟,且自成体系。从构字能力上看,从厂字较少,广作偏旁较为能产,宀则最为能产,义类区分清楚,发展进化的时代烙印也很明显,比如从厂字原本不表示家居的房室,廏、廚、廁等字《说文》本都从广,后来作厩、厨、厕而从厂,是后人淡薄了厂与广的义类和时段区别而形成的混用。
3、上古时期的建筑技术,主要表现在处理土质材料和木构材料方面。陕西的周原遗址出土了西周的灰色板瓦与筒瓦,说明其时已经使用瓦盖屋顶了,东周城市宫殿遗址发掘中较多出现板瓦、筒瓦、瓦当等瓦制构件,也发现用砖铺地面,砖贴墙壁,用空心砖代替木材构筑坟墓的椁室等等,说明瓦已较多地应用而砖已经开始使用,则周代已用砖瓦,秦汉极为普遍,故有“秦砖汉瓦”之说。尽管如此,《说文》却无专用于建筑的砖瓦之字。《广韵·仙部》“甎,甎瓦,《古史考》曰:乌曹作甎”,《篇海类编·器皿类·瓦部》“甎,俗作磚”,《玉篇·土部》“甎,亦作塼”,甎-磚-塼,有烧制的、有石头的、有土坯的,是后来砖的丰富种类。《说文·瓦部》“瓦,土器已烧之总名也”,不是盖屋顶的建筑用瓦,《庄子·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郭象注“飘落之瓦”,这才是屋瓦,《广韵·祃韵》“瓦,泥瓦屋”,《急就篇》第三章“榱椽欂栌瓦屋梁”颜师古注“瓦屋,以瓦覆屋也”,是为屋盖瓦。《说文》无盖屋顶的瓦类字,而有用茅草盖屋顶的茨、葺、葢、苫、蔼等字,说明造字之初,还是以茅草盖土屋为主的。初期的地面建筑是以版筑土墙为主的,土部有17字直接涉及建筑与居住,城、堂、基、堵、壁等字都从土构形就很能说明问题,建筑的“築”本从木、墙壁的“牆”本从半木之爿,是用木板、木杵夹筑土墙的生动反映,表现筑土墙及其工具和行为的用字还有不少,证明版筑土墙是上古建筑中最为重要的建筑行为,用砖砌墙是很后来的事情,建筑一语用“築”字是有根基的,墙壁之墙先用“牆”后用“墙”,是有“夹版築土为牆(墙)”的充分理据的。&
4、木材是古代建筑中和土一样重要的材料,古代成熟的建筑都离不开木材。由“巢居”发展起来的木结构技术是我国建筑的重大成就,体现了我国建筑独具特色的风格。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木构建筑就已经出现了各木质构件结点之间的榫卯结构,后来又发展出灵活美观的斗拱结构,不但有灵活地加大加长接点的接触面的优点,还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和装饰作用。由穴居巢处发展到地面房屋建筑以来,逐步形成了木构梁柱式结构体系,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主流特征,这种结构主要以梁柱来承担房屋的重量,墙壁只起间隔作用而不担屋重,因而可根据需要随时移动,可按需开设或改动门窗,可不用墙而成为敞厅或凉亭。《说文》有木类建筑用字47个,而以表现梁柱和斗拱的字为最多,充分表现了我国木构建筑的鲜明特点,从木的建筑用字中有栽、片、版、构、模、栋、极、柱、枢、植等后来成为常用字词,词义由建筑扩展到生活的多个方面。
5、用囗、邑、高、冂等偏旁构形的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古建筑的形制以及居住场所的等级,都、国、京、高等的高品味义与野、鄙的低格调义形成心理等级上的鲜明差别。《礼记·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礼记·经解》“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仪礼》则十分重视宫室内设施的等级定制,讲究主客人等在堂、序、阶、室中的位置,居处有礼是包括宾主有位、长幼有序等内容的。周代前后,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宗庙为先、尊卑有序、居处有礼成为建筑和居住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说文》字系是集中反映儒家典籍用字的,所收入的建筑、居住类字也就鲜明地反映了这一原则:表现宗庙、王宫、府库等重大建筑的形制及其相关设施的字很多,直接反映平民建筑与居住的字很少。宗庙和王室宫殿作为王都的核心,其建筑技艺和艺术讲究宏伟而华丽,台基高大的“高台榭”式风格使得建筑物显得高大而雄伟,加上宫殿的南北正相,布局对称、飞檐斗拱的高大屋顶,显出庄严凝重的王者气派,象征王权的威严。为突出这些内容,《说文》相关用字就很多,如表示梁栋、斗拱、檐宇、门窗等各类之中细微区别的字很多,后来多被淘汰而未成为常用字词。
6、城墙的修筑,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城市出现后,城防问题就产生了,至少是从周武王伐纣开始,上古战争不断,从京都到乡邑,大的集居处都要有城墙与护城河,城墙又设有城门、城楼、角楼、敌楼、墙台、宇墙、女墙、垛堞等等一整套城防体系,众多式样的城门也是战争防御和平时防盗的产物。《说文》有一批该类用字,有些义类区分极细,正是其时战争连绵不断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7、门、户是居住处所的出入口,《说文》“房”字下王筠句读云“古之房室皆用户,庿门、大门始用门”,“户”是单扇而小的门,主要指家居房屋的门,因指居家的住户和户口,用作偏旁构字不多。“門”象门柱及门扉之形,双扇而高大,城郭、宫殿、庙堂、府第等重大建筑和户外建筑之门皆用门,因而有门大户小的意味,豪门贵族与小户人家相对,门当户对是有明显等级差别的。门又多与防御、战争有关联,早期战争中,城阙的大门是战斗与防御的关键所在,因而倍受关注,《左传》有“门”267见,作动词的很多,“门焉”、“门于某”等结构很常见,有守门、攻门、设门等词义,都与攻占与防守有关,而户仅10见。门作偏旁构字甚多,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后来门词义扩大并吞了户的本义,成为门户的通称,户词义缩小专指窗户和住户。《说文》门部有57字之多,而户部只有10字。这样多的从门字,除了开、关、闭、闪、间、阔等动作和状态字外,大多都不常用而成为历史用字,说明造字之时所需要的很多细微区别后来都不再需要了。当然,众多从门字所记录的上古生活内容则是十分有价值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屋建筑物的残值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