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是村民选出来的吗如何动员村民种植蔬菜的工作

大学生毕业返乡做农民 种蔬菜大棚带乡亲共同致富-中新网
大学生毕业返乡做农民 种蔬菜大棚带乡亲共同致富
■干起地里的农活来,王永波一点大学生的影子都没有。
■王永波正在浇地。记者 李青摄
  十年前,跳出“农门”的农村娃王永波,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跳回“农门”,扎根在滹沱河畔,承包了200亩土地,建起了蔬菜产业化种植基地。靠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和全新的营销理念,闯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三农”融合的科技致富路。十年来,在王永波的感召下,南楼村和三里五乡的近百名大学生纷纷回乡创业。昨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创业,还鼓励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开展新兴产业创业。这一项项好政策好消息,给大学毕业生推开创业之门的同时,更让王永波对科技兴农的创业路充满了希望。
  坐在电脑前 主人可看蔬菜生长
  正定县南楼乡南楼村村东不远处,是王永波的占地200亩的蔬菜产业化种植基地。
  3月4日12时,王永波还在一片沙土里浇地。如果不是介绍,记者很难确定这个农民装扮的王永波,会是一名重点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看着一块地浇好了,王永波急忙用土把垄沟的口改好,继续浇下一块地。这一系列娴熟的动作,更让人对其刮目相看。
  半个小时后,来接替他的村民来了。从王永波手中接过铁锹,但两位村民却没有让他离开。他们围着王永波,请教种自己家的田应该施哪种肥料。“我建议使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伤地,并且还能提高种植物的品质。”王永波给出建议后,这两位年轻人当即决定更换肥料。“永波是村委委员,更是乡亲们发展农业领头人,听他的不会有错。”其中一位名叫王飞的村民说,王永波是村民公认的农业专家,也帮村民们做了很多事,“今年选举又一次高票当选为村委委员”。
  王永波与村民分开后,没有回家,而是一头钻进了闷热的大棚。他把挖菜沟的一台微型挖沟机从大棚中间推到地头,俯下身看着挖过的菜沟。“这几个大棚将种上有机蔬菜,等它们熟了会直接送到社区居民的手中。”王永波笑着说,这是他最近正在运作的一个名为社区支持农业的项目,“这种方式属于订单式种植,能省去销售环节,还能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
  王永波还指着另外两个蔬菜大棚说,那两个大棚已经与一所大学签了约,大棚里还会装上监控设备,每天蔬菜的主人都可以在电脑前查看它们的变化,“这些新的营销模式,正在陆续得到人们的认可。”
  每月800元工资 他依然很努力
  小时候,村外无垠的农田曾是王永波成长的“游乐场”。上高中时,每当他精神疲乏时,一望到窗外那葱郁的绿色麦田,看到农人在田间劳作的身影,王永波顿时便会心旷神怡,焕发精神。1999年,王永波报考了曾经走出过袁隆平院士的著名学府西南农业大学,还把自己一生奋斗的方向定为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2003年,王永波毕业了。怀揣梦想的他,没有选择回村创业,而是签约到了一家山东滨州的农业企业。一个月后,他发现这份工作不能让他接触到农田。于是,果断地辞掉第一份工作。随后,他来到了以蔬菜大棚扬名全国、享誉海外的山东寿光县。下了长途车,他一个人走在路上,无意中发现了路边有一家从事育苗的公司。硬着头皮,敲开这家公司的门,递上了一份自荐书。“公司经理看了自荐书后,决定收下我,但每月却只给800元的工资。”王永波说,后来才知道当时正赶上农忙,公司缺人,“800元的工资也是公司聘用当地农民的标准。”
  但是,王永波却答应了,并且除了搬运蔬菜苗,还主动参与其他工作。三个月后,公司安排他跟着菜苗到当地农民的大棚里负责售后工作。
  听说这件事后,王永波兴奋得一晚上没有睡着觉。“终于可以接触到大棚了,并且还能跟着当地农民学种植,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要的吗?”就这样,王永波在这家公司干了一年。
  这一年里,只要有时间他便钻在大棚里,跟着农民学蔬菜种植。
  回乡种地 父母觉得他吃错了药
  2004年春节,学成后的王永波辞了寿光的工作回了正定南楼村老家,准备盖大棚搞蔬菜种植。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望着眼前这个上了大学却依旧没离开农业的儿子,父母心里的气简直不打一处来。弃城回乡继续当农民,这让父母的老脸往哪儿搁?乡亲们又会怎样看?
  王永波当然理解父母的心思。回家后,王永波几乎天天都陪在父母身边,想办法哄老人开心,并大谈现代化农业的宏图大道、灿烂前景,还信誓旦旦向他们保证:种地当农民,也一定要折腾出一番成绩来。
  终于,家人默认了。可王永波接下来又傻了眼:搞蔬菜大棚,找谁来投资啊?王永波打工一年挣的钱除了孝敬父母外就所剩无几,家里更无什么积蓄。四处筹钱失败后,表哥慷慨解囊,一下子拿出10万元。
  很快,王永波建起了最初的三座蔬菜大棚。
  自此,王永波整天钻在他的大棚里,按照生态农业的理念,没日没夜地开始了劳作,一点一滴地打起了基础,像侍候宝贝一样精心守候那些绿色的幼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王永波还上了借表哥的款,并且大棚的蔬菜也开始盈利。
  建设农产品储藏设施
  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王永波本想自己的大棚能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乡亲也像他一样,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致富。但是,两年过去了,全村种大棚的仍旧只有王永波一个人,周边的老百姓谁也没跟进。这离王永波的理想相差甚远,也让他十分郁闷,“一个人挣到钱不算实现梦想,带动全村致富才是真正实现梦想。”
  苦恼的王永波经过走访发现,乡亲们思想意识虽十分保守,但对大田种植科技却很有兴趣,而这正好又是他的强项。于是,他又一次东拼西凑借钱开办了一家农资店,以这家店为平台,把村民们组织起来实行会员制,一方面经营质量有保证的农药、化肥、种子,另一方面借此为村民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科技信息、田间诊断、现场指导。他自己讲课忙不过来,还联系了省农业厅植保专家来为村民举办科技讲座。
  他还自费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农村人才培养计划”的培训,这让他找到了与农民结合起来的好办法――走合作化道路。
  回村后的王永波开始挨家串联,动员了二十几户乡亲,组织筹办起了南楼村的首家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上马就雄心勃勃,尝试规模经营,引进了优质小麦,开始搞“订单农业”,同时蔬菜大棚也一下子发展到了几十个。而今,全村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王永波又和乡亲们一起建起了专业农产品储藏基础设施,还在谋划着实施千亩土地流转项目,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懂得利用信息和资源
  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王永波说,社会在发展,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坚信未来的路就在自己脚下,就看大家如何去把握。”
  王永波说,以农业领域的创业为例,机会就很多。原因是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差,与发达农业国家有差距,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大家的创业机会。“2003年,我就是看到咱们当地蔬菜种植与山东寿光的差距,才决定进行蔬菜大棚种植。王永波还说,对于大学毕业生,其实农村也有很广阔的舞台。记者了解到,十年来,在王永波的感召下,南楼村和三里五乡的近百名大学生纷纷回乡创业。他们重新拿起锄头,但与父辈不同,他们弄完秧苗,还要再弄电脑,奔忙在市场两端,成了有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据悉,一拨拨大学生返乡创业,正定县政府通过各种方式选择合适的项目,搭建平台,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待遇,实现了科技反哺农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只要拥有理想和不服输的坚定信念,并且学会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取得成功。”王永波说。
  昨日,记者拨通王永波的电话。他激动地说,刚刚结束的石家庄市农村工作大会上,提出了鼓励科技和“三农”的深度融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多次提及创业,还鼓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兴产业创业,“这一项项政策不仅给大学毕业生推开创业之门,也激励着我用全新的观念继续带领乡亲们实现科技农业致富。”□记者 董昌
【编辑:孙静波】
>相关新闻:
>教育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香山田野领头雁 古蔺镇香山村带领村民发展蔬菜种植
手机看新闻: 短信看新闻:
  四川新闻网泸州9月4日讯(邱经国)“看到城区人民吃菜靠从外地运来,价格比成都、重庆和泸州这些大中城市还贵时,我们就蒙发了将香山打造为蔬菜产业园区的设想。”提起香山蔬菜基地建设,古蔺县古蔺镇香山村村长赵正钊这样说。如今,走进香山村蔬菜基地,满眼苍翠欲滴,瓜果飘香,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处处是硕果累累的绿色环保无公害蔬菜。
  穷山村,村干部“幻想”种蔬菜
  2011年初,古蔺镇映月村、火星村的蔬菜产业因县城开发,搞征地拆迁没有了,城区百姓吃菜基本靠外运。而香山村受地理条件制约,村民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不知道怎么甩掉这顶贫穷帽子。
  通过调查,村支书胡泽明和村长赵正钊得知香山海拔800米的优势,能种出比低矮地区晚熟一个多月的“反季节”蔬菜。于是产生了香山走发展优质蔬菜产业的想法。
  胡泽明和赵正钊跑去县农业局,向农业局有关同志讲了在香山村搞蔬菜种植的设想,农业局当即表示支持,并帮助他们购买了黄瓜、南瓜、豇豆、海椒等种苗。种苗购回后,村“两委”立即召开党员大会,干部和党员率先改种自己土地,其余40多户村民在村干部带动下也开始了蔬菜种植。
  没技术,村干部“取经”教农户
  由于香山村长期以种植水稻为主,一下子对种植蔬菜并不适应。“放着好好的粮食不种,去种什么蔬菜?”很多农户心存疑虑。对此,村干部总是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耐心讲解,给他们算经济账。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农户大都表示愿意种植蔬菜。
  胡泽明和赵正钊先后多次跑去郫县、彭州、江阳区华阳镇等了解市场运作,参观学习别人先进技术和拜师学艺,以此提高自身种植水平。“取经”回来,他们便一头扎进蔬菜大棚、蹲在田间地头认真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县农业局、古蔺镇也请来技术员和“土专家”蹲点指导,使村民们很快掌握了蔬菜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村干部的带动下,香山村蔬菜种菜户发展到360余户。县农业局和古蔺镇积极帮助解决蔬菜大棚、种子、农药、肥料、地膜等项目资金70余万元。这样,香山蔬菜基地初具雏形。
  找销路,村干部“厚脸”去解决
  如今香山村地里的玉米、茄子、豇豆、黄瓜、辣椒、四季豆、南瓜、丝瓜、苦瓜、蕃茄等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农户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
  蔬菜种植应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样才能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蔬菜丰收了,仅靠县城需求无法达到村民致富增收目的,村“两委”清醒地认识到。为搞好蔬菜销售,胡泽明和赵正钊三下泸州和重庆联系商家。
  今年初,他们去龙马潭区联系蔬菜商,对方持怀疑态度:“你们古蔺的蔬菜都靠泸州运去,怎么会突然冒出个香山蔬菜基地?还来找销路,是不是开玩笑哟?”赵正钊一脸严肃地对商家说:“我们只要把价格谈好,要什么就给你拉什么,明天我们就组织车子送来。”他们还无意中碰到贵州前来接洽业务的商家,于是又厚着脸皮与他们攀谈起来,最后双方达成了供销协议。
  香山蔬菜现已远销贵州、重庆、泸州以及县内需求量较大的古蔺中学、蔺阳中学、职高等;解决了农户销售后顾之忧,现在外地客商都是自己开车来古蔺拉菜,村民一点也不愁种出来的蔬菜卖不出去。
  合作社,村干部“经商”开订单
  怎样才能让村民在种菜的路上越走越顺畅,越种越有信心?村“两委”决定成立“古蔺镇蔺香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家选举村长赵正钊为理事长,其余7名成员分别由村干部和党员担任,有技术指导、信息员和销售员;合作社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开展工作。
  蔬菜种植给农户带来不菲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城区百姓带来实惠。香山蔬菜起步之年,虽然受雨水天气影响,但丝毫没有让古蔺城区百姓吃“天价菜”,蔬菜上市后,反而使古蔺城区蔬菜价格大幅度下降,往年三四元钱一斤的豇豆、辣椒、丝瓜、苦瓜、蕃茄等,今年市场价均在一元钱左右,甚至更低,平抑了古蔺多年居高不下的蔬菜价格。
  “合作社帮农户找销路,农户只管种就行了,现在每天订单都在一万多斤以上,销路不是问题。我们首先满足古蔺市场需求,然后再外销其它地区,而且价格比农户自己拿去市场卖还要高,达到了农户增收致富目的。”村长赵正钊对村民种植蔬菜充满着信心。
四川新闻网泸州新闻热线: ,投稿QQ:
||||专家顾问团|网站招聘||||当前位置:>&>&>&正文
达拉特旗“保善堂”蔬菜:让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
菜农忙着整理蔬菜准备装车  眼下正是蔬菜收获的季节,记者来到达拉特旗保善堂蔬菜交易市场,菜农正在忙着整理蔬菜,准备装车。  今年40岁的訾永军,上世纪90年代,看到包头城郊种植蔬菜的亲戚收入不错,訾永军就萌发了一个念头:我也要种蔬菜。于是,1994年,他从包头买回了菜苗,开始蔬菜种植。由于地少,訾永军只种了两三亩蔬菜。因为种植规模小,外面的人都不知道,到了收获季节,訾永军只能自己开车拉出去卖。一年下来,他算了笔账,1亩蔬菜收入2000多元,而1亩大田作物收入只有400―500元。尝到了甜头的訾永军决定来年继续种菜。  两年后,也就是1996年,村民们看到种植蔬菜收入不错,便纷纷开始种菜,村里种菜的户数激增到20多户,保善堂的蔬菜种植初成规模。从那年开始,訾永军再也不用自己开车出去卖菜了,有菜商直接进村进地将蔬菜运走。从1997年开始,村里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从刚开始的几亩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亩。到2000年的时候,蔬菜种植户已近80户,当时村子里共有100多户人家,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现在不光我们村种菜,周边的村子,像解放滩梁家壕村、学校营子、郑守坝、五股地、牧干区等都开始种菜了。而保善堂的土地属于粘土地,这种土地适宜种蔬菜,保水性能好,肥力也好,像我们种出来的青椒,皮厚、味甜、色泽好。”訾永军自豪地说。  随着保善堂蔬菜越来越有名,村民们也有了品牌意识。在2002年成功注册了“保善堂蔬菜”这个品牌,慕名而来的菜商就更多了。訾永军向记者介绍说:“去年,1亩青尖椒纯收入元,芹菜1亩纯收入元,再加上少量的圆菜和西瓜,总共种了30多亩菜,去年一年收入达11万多元。今年我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0多亩地全部种蔬菜,十几亩现在已经有订单了。我们也在不断地更新品种。大棚蔬菜效益挺好的,明地蔬菜一年一茬,大棚蔬菜就可以一年两茬。而且我们抓住上市期差种植蔬菜,能获得更好的收益。”
 分享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非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帮助村民种植错季蔬菜
  本报讯  (记者肖君通讯员徐云)“去年,在住村干部的动员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承包了一座大棚,种植春提早西红柿,不到半年就收入2.1万元。今年我又包了两座大棚,刚刚栽上辣椒苗。”3月26日,正在温室大棚内浇水的阜康市九运街镇七运湖村村民李庆说。  九运街镇现有温室大棚582座,除了设施林果大棚,用于春提早、秋延晚蔬菜种植的大棚有430座,这些大棚里种植有西红柿、辣椒、白菜等10多种错季蔬菜。  阜康市农业局住七运湖村工作组结合市场特点,与镇农科技术人员一起,积极引导全镇菜农改冬季种菜为早春种菜,在增强日照的同时,指导农户多施农家肥,并提供生物防治设备与技术灭虫,蔬菜品质大大提高,蔬菜在市场上也卖出了好价钱。  “这批蔬菜5月上市,到秋季又能卖出第二茬。以前温室只在冬季种一次,现在一年种两次,打个早春时间差,收入是过去的两倍多。”李庆高兴地说。
(责任编辑: 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假如你是这个村长,你会怎样带动大家致富?
背景介绍:&br&&b&1&/b&、位置:这个村子在豫苏鲁三省交界处,黄淮平原小麦产区腹地,无山无湖无大河流,历史悠久但贫穷距离最近的大城市约45km,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入口约20km,距离310国道约2km,距离最近的一个火车站约4km,火车站比较小,只经停货车和少量几列客车。&br&&br&&b&2&/b&、人口:全村约有400-500人,其中20-40岁的人群占了一半,90%外出务工,年收入3-20W均有,大部分都是农忙的时候回乡务农或者干脆全部交给家中年迈的父母耕种,剩下的一半基本上是留守儿童和老人(40-60仍然能从事劳动的约有80-100人左右)。&br&&br&&b&3&/b&、交通:目前只有3米宽的村村通公路,路况一般,不能通过重型车辆,收割机等一般农用机械没问题。&br&&br&&b&4&/b&、环境:第一段已提到,黄淮平原,没有优美的风景,也没有大山大河可以开发,但是距离工厂较远,地下水、空气、农田几乎无污染,PM2.5常年都在80以内。村中住房主要为自建房,富裕一些的村民建造的是2-3层楼房,且基本独门独院,另约有一半贫困人群住的是砖瓦结构的小房屋。&br&&br&&b&5&/b&、教育:小学和别的村子共用一个学校,中学去镇上,高中去县城。大学生数量比较少,且一旦考上大学后基本没有回乡的,都是在外面找份好工作,挣钱买房结婚,甚至把家长也接走的也有。但仍然有部分老年人没有上过学,也有一些别的村里嫁过来媳妇不识字的。&br&&br&&b&6&/b&、耕地:全村可用耕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低洼和不平整田地约有150亩,种植的农产品主要是小麦(主产)、玉米(主产)、棉花、花生、红薯、大豆、油菜(非主产,零星种植)、无籽西瓜早几年曾大量种植,后期价格降到1毛2毛的时候就没人再种了。种植方式仍然是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由各家种植,比较分散,每家农户都有3-4块田地,农资产品购销仍然是单兵作战,价格高。农产品销售也是这样,没有规模化。机械化情况主要是租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租用旋耕机耕地,播种也基本上用上了小型播种机,地处半干旱地区,村边有一小河,常年处于干枯状态,耕地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降雨,干旱时期需要抽地下水浇地(现在基本上常态化,每年都要浇2-4次),水塘(已干枯)两处,约40-50亩,全部种上了树,且全部分配到户,不属于村委会。&br&&br&&b&7&/b&、周边:目前周边乡镇的其他产业主要有食用菌、山药(个别沙化地区适宜种植)、果树、西瓜、优质强筋小麦、钢卷尺加工(产量占了全球的90%左右,市场接近饱和),有几家大型的面粉加工厂。&br&&br&&b&8&/b&、缺点:劳动力缺少,老龄化严重,没有特色产品,也没有优美的风景,民风一般,文化程度一般,离本地政治中心较远,政策性优惠很少,没有一定的发展,几乎没有政策倾斜,村村通公里也是最近两三年才修通。耕地上有160余座土坟分布在各处。&br&&br&&b&9&/b&、尝试:村中村民除外出务工外,有部分村民尝试过种植食用菌、果树、西瓜,养殖鹌鹑等,但是都没有规模化,零星操作,没有发展起来。&br&&br&&b&10&/b&、想法:把村里的土地流转起来,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把村中土地进行集中化耕种,农资产品统购,农产品统销,探索猪、牛、鸡、鸭、鱼的立体化循环养殖,如果可能的话建造一个面粉加工厂做小麦深加工,毕竟就在优质小麦产区,原料供应方便,有国道铁路运输也方便。&br&&br&&b&11&/b&、目标:每家每户都能住上不漏雨的房子,村中路面硬化,小湖清淤底面硬化,有个纳凉的小花园和简单的老年人健身设施。建一座综合楼,村委会,老年人食堂,社区医院。开通学校班车。&br&&br&&b&后话&/b&:其实这些只是这两年的想法,现在没有一项是实现的,我也只是村民之一,最开始的打算只是想把耕地承包下来,集中机械化耕种,这样可以让村里的老人不要再受劳作之苦,年富力强的人群放心的外出务工(发展起来的话还可以再回乡的嘛),建造一个老年食堂,让村中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要再做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年龄比较大了,有时候做饭也比较劳累,索性一天就做一顿饭,其他的时候吃剩饭,甚至有些冲一些豆奶粉、泡点方便面就对付了事。特别是独居的老人,这种情况尤其多。我也多方打听,现在国家正在开展老年幸福院计划,和市里民政局也联系过,听科员的口吻,我们这个地方几年内是肯定不会轮上的,所以想自筹资金自建一个老年食堂,先把吃的问题解决了。&br&&br&以上这么多,很早前就想上zhihu发个贴问问开拓下眼界了,今天才下决心一口气写完,在这先谢过!
背景介绍:1、位置:这个村子在豫苏鲁三省交界处,黄淮平原小麦产区腹地,无山无湖无大河流,历史悠久但贫穷距离最近的大城市约45km,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入口约20km,距离310国道约2km,距离最近的一个火车站约4km,火车站比较小,只经停货车和少量几列客车。2、人口:全村约有400-500人,其中20-40岁的人群占了一半,90%外出务工,年收入3-20W均有,大部分都是农忙的时候回乡务农或者干脆全部交给家中年迈的父母耕种,剩下的一半基本上是留守儿童和老人(40-60仍然能从事劳动的约有80-100人左右)。3、交通:目前只有3米宽的村村通公路,路况一般,不能通过重型车辆,收割机等一般农用机械没问题。4、环境:第一段已提到,黄淮平原,没有优美的风景,也没有大山大河可以开发,但是距离工厂较远,地下水、空气、农田几乎无污染,PM2.5常年都在80以内。村中住房主要为自建房,富裕一些的村民建造的是2-3层楼房,且基本独门独院,另约有一半贫困人群住的是砖瓦结构的小房屋。5、教育:小学和别的村子共用一个学校,中学去镇上,高中去县城。大学生数量比较少,且一旦考上大学后基本没有回乡的,都是在外面找份好工作,挣钱买房结婚,甚至把家长也接走的也有。但仍然有部分老年人没有上过学,也有一些别的村里嫁过来媳妇不识字的。6、耕地:全村可用耕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低洼和不平整田地约有150亩,种植的农产品主…
依据题主提供的情况,似可作以下考虑:一、将700亩耕地作粮地,流转给不少于两户,不多于三户的农户耕种。两户会有竞争比较,只给一户,会产生过分向村里或村民讨价还价的现象,超过三户,会影响种植户的规模效应。这700亩地宜按合同全部种粮,估计题主那个村可种两季,种小麦与玉米,一般水平,两季的亩产量合计应不少于1500斤(实际上如良种良法用得好,可以远超这一水平)。按这个水平,每亩地的流转费,可以是600元,或者是600斤粮(按国家粮食收购价,目前一斤粮已经超过了一元钱)。我算了一下,题主的村,留守的人口不超过275人,人均可获得的流转费或流转粮是1500斤或1500元,这是还没有除去两户或三户种植大户人口的计算,好处是,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依靠收取的这点粮或钱,能维持基本生活。而种植大户除去种植成本,每亩有收入约300元,按每户种250亩算,每亩两季种植成本在600元时,有7.5万元年收入,如在农忙时要雇点工,成本上升到700元时,也有5万元收入。实际上,现在土地流转费超过600元的地方已经不少。二、再将200或300亩耕地,流转给大户,种植蔬菜类多经作物。这部分地要流转给特别善于经营的农户种,以一户或两户为宜。这属时鲜类种植,最容易受行情影响大起大落。所谓特别善于经营,即既要技术上强,又要熟行情。还要和城里的客户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开展网上销售等,能经常做到什么挣钱种什么。据我所知,亩产值可达数万元乃至10万元以上,但成本包括人工成本也高,如行情不对,会连本都收不回来。三、剩下的100多亩不好种植的地,如属耕地管理范围,则需要通过有关方面批准,才有可能用于公益设施建设。四、估计村里还会有些不属于耕地的未利用地,可用于办面粉厂之类的企业。按照土地法,耕地是不能随便用作他用的,上述所说,全部是在土地法的制约范围内。由于近一半的人已外出打工,腾出了不少土地,有利于村里对人和土地资源,重新进行最有利于生产的组合。这个村,最好的条件是生态比较好,无污染或少污染,像蔬菜类种植,可以打生态品牌,考虑搞成观光农业之类的东西,同时就地办点农家乐,吸引人来。至于大户,首先应当考虑在本村产生,这个村40岁以上的劳力,毕竟还有80人到100人,他们中大部分可能属半劳力,少数属全劳力。同样的地同样的人,不同的组织方式,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最能干的,成种植经营大户,半劳力或者不太能干的,可以给大户打工,尤其是蔬菜类的种植,属劳动密集型,大量的细活,最适合半劳力,比如老人、妇女甚至半大孩子在不上学时干。这样的组织方式,同时也是依能力和贡献大小,对人力资源按利益关系进行的一次组织。他们收益会有所不同,由于地尽其用,人尽其用,大多数人的收益,会好于从前。这个村最不好的是水的情况较差,底子薄。搞农业会有不便之处,同时,从解决问题上说,钱的来源一时会比较难。目前有个很好的政策叫“一事一议”,一事一议,虽然不是新说法,但有了新内容。现在的基本做法是,村民出项目(公益方面的),政府出钱。比如水利设施、交通建设等方面,就属这个范围,想方设法把项目弄好,争取上面出钱。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属经济实体性质,需要在工商注册,具体如何建,可以去查国家和本地的相关规定,其中会有不少利于生产发展的规定,至少在批购农资上,就有不少好处。除非十分必要并且条件成熟,才有必要对部分农产品进行统销,否则最好不要干,这是一件既费力又很难讨好的事,农产品行情好了,村民往往不愿交给你,谁肯出钱,就给谁了,行情不好了,又会都交给你,你拿来也没法。弄得你左右为难,还都是你的不是。这方面的教训非常多。搞上几年,待大家的收入都上去了,再找村民商议,大家出点钱,再加上村里办点企业有点收入,再搞点福利性的公益设施,就有可能性了。说一个村的发展,又没到这个村去过,是很难说得靠谱的。即使大的方向有点对,这中间还涉及大量的组织工作,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村民们的开通程度等等。有时候一招失算,还会产生连锁性的负效应,以至难以收拾。将一个村由穷或一般状况变富,是一件很难的事。想干这事的人,如有点钱,应当对村里有点付出,让大家看见你的诚心,如没有钱,自己不能贪,先让村民得好处,还得有点受委屈责难遭遇困难的心理准备。题主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用了心,很难得,不知是不是想干一番?既有人邀答,我就站在题主想干这事的角度,为题主提供点或许有助思考的想法,仅此而已。
果然穷乡僻壤啊……谢三哥邀请,我不是当村长的料,随便说两句吧,肯定都是肤浅的想法,只盼能有某个字句给村长大人带来一些灵感,帮助乡亲们早日享福~首要,火车站4Km这段路,一定要搞定,修好、修漂亮,而且把控制权掌握在手中。比如火车站是县城,那就要和县城商量好,这条路你们来管理、维护、经营。1、特色旅游。特殊旅游不稀奇啦,不过现在休闲的人多了,特色旅游可以专门针对周边……貌似周边有也没啥人,可以把火车站作为一个节点,所有2个小时内行程的地区都囊括在内。为他们提供假日短期休闲。没山没水没关系,有土地就行。种一片花海出来,或者稀树草原……甚至可以沟渠供水假装小溪嘛……反正是为了休闲……一到周六日就开个草皮上的庙会……2、经济作物。引导性的规模化的种植,村里统一安排产销,增加议价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3、单一产业。可以寻找一个老弱妇孺可以参与的手工制造业,利用集体来形成规模,利用人力来降低成本。最后形成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
·本人作为村长的儿子,我不得不出来说几句了反对周老师的答案,您有点太想当然了。您连谁家种什么都安排好了,这可不是在玩帝国时代单机版。为什么行不通呢?首先,大家不会听你的。凭什么我种小麦你种玉米,我家那口子就喜欢啃玉米不喜欢吃馍,咋办?一个人两个人反对没关系,但往往是,没有看到实际的利益,只听了你一个人的忽悠,我就把自己地刨了改种其他作物,这太不现实,百姓都精明这呢。其次,谁来组织、策划、执行?钱从哪里来?镇政府不一定会同意做一件风险太大的事。领导要的是稳定发展,不可能给你全盘推翻重来!再次,开办村级工厂不容易。现在都在转出“共产”,怎么可能由村级再开办工厂?最多只能由村级协调,个人(单位)来办。小岗村的现状已经给我们一定程度的参考了,这样的计划经济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好了,我反对意见说完了,下面说说我的设想吧。(首先,不存在村长这个设定,村长是依照组织法选产生的群众自治性的的主任 ,简称:村主任。好,我们不要在意这个细节。)我发现呐,大家想的都很好,也很符合三流YY小说里面“主角套着主角光环一路开山劈海、成就宏图霸业”的剧情。But,事实是,目前社会环境中,村长,没那么大本事!因为政策没给村长权力村长只是村民委员会的主任,甚至不算是公务员,不可能有很大的自主权利。一般村里的事务都是由镇政府安排好,然后由村长主导或者协助落实。也就是说关系到村庄发家致富这个层面的事情,村长没有决定权。那么,问题来了!有朋友要问了,那村长能干啥?村长一天的日常就是协调好镇政府和村民的关系,比如王家的菜地要征用了,王家赶紧在菜地上种上苗木企图赔钱,那村长就得和王家商量,这个菜地赔多少钱,这个具体怎么赔,是按照惯例的。然后比如李家砌墙挡住张家的院子了,两家人吵架了,村长要去协调,只能协调,没有判定谁家对错的权力,因为那是公检法(派出所)的权力。然后比如沈家要新建房子,那么就要按照政策法规给办理手续等等。总结一句,村长的权力已经被限制在一个框框里了,只能在镇政府或者上级单位的决策下,主导一些事情。以下是干货————————————村长无权决定村子的发展,但是,可以给村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先修路“想致富、先修路”,这个是高中课本的知识。路是现代经济的主动脉。而且由村长提出修路,镇政府一般能同意。2.整洁环境环境问题,是个大问题,而且目前有逐渐变坏的趋势,在我们这,环境治理是个大活。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会给领导、给外来人员一个好的印象,能加分不少。3.招商引资。当然,世界500强是不会到你家来的,但是你有路了,又有平整的地,比如:就可以建个大规模一点的菜市场,有了菜市场,就能在旁边开杂货店、饭店、理发店。同理,有一块大面积的平整地,就可以低价租给工厂来建厂房,以点带面。4.协调好村民矛盾协调,是个良心活。在政策的范围内,上下浮动一点,差别不小。而且精神文明建设又抓的这么紧,是吧。5.维护好镇领导对村子的态度领导对下级单位的态度,大部分是由下级单位的一把手造成的,村子在镇领导心中分数高,政策自然会向这个村子倾斜。6.协调好村级领导班子的关系村一级的班子可不少,比如:村民协调小组,村民财务小组,村民抗险救灾小组等等,该做的工作要安排落实和监督,该给他们争取的利益就要去争取。别干了三年就被选下来了,人走茶凉,谁还管你的改革呢。7.好好活,等拆迁不展开8.实在是没有了,不过为了图吉利,就写个8.PS:题主别忘记了,村子里有村一级的党委会,也就是说村子得听村支书的话,村长只是二把手。我们这,由于村支书长期不在老家,所以基本上都是我爸在干事,但是,没也多大权力。PPS:各个地方情况不同,题主说到了外出务工人员、土地等等因素,这个真不是大问题。中国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等什么时候,大领导在你家那地方画个圈,蛤,那时候就发了。ppps:各地情况不同,我说的不对,谢绝跨省。pppps:我也没豪车名表,非壕。ppppps:不约有人说产业改革,习大大都没办法搞产业改革,你说一个村长能产业改革?快别逗了!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先发展,再治理。先把经济搞活了,再来整合资源和改革治理。没钱没前途,没跟你谈改革?
抱歉,这是实话!
按照我国对农民的态度,如果不想贻害后人,想发财还真难,1100亩地,如果种小麦玉米,单季亩产1000斤,除去化肥农药种子以及收割机播种机,犁地。。。等等的费用,你也就剩下一季度,国家把粮食价格压的死死的,也就块把钱一斤,1000 * 1100 = 110万
你们村四五百口人,人均也就大几千。所以这条路是死路,坚决不能走。
按照国家对豫中平原的政策,你要等某个老头子在你们那儿画圈圈,估计要等到"家祭无忘告乃翁"了。
但是本着楼主这样少见的好人,我竭尽所能出一点低见吧。1)要有水,你们村那干枯的池塘很关键(好几十亩,不小呢),所以建议第一步对水做文章,要对那几个干枯的水塘做防渗(这个比硬化要便宜的多),有水的季节一定要灌塘,水是关键。建议先扩建深挖然后土堆积到中间做岛,鱼塘中间要深挖,这样才能更多的蓄水。然后池塘里面种莲藕,养鱼(养鱼密度不要太大,不要用增氧设备),蟹等,还可以养殖鹅,鸭等水禽,同样不要密度太大。最好再在浅滩用芦苇做池塘的隔断,要曲,不要一眼望到边。2)要有风景,最简单的估计就是种油菜了,但是可能会跟池塘争水,所以比较麻烦,不过单至少会保本,过度时期可以种植。3)要有果子,新品种的葡萄走起,新品种的奇异果走起,新品种的草莓走起(草莓略难种植),行道树都要改成果树,最好保证一年四季三个季度有水果,苹果就算了,便宜,没人稀罕。4)要和谐,把牛,羊搞起来,我知道的,你们是平原地区,牧草难找,所以可以考虑果园套种牧草(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紫云英等,这些都是开花的,可以捎带着养蜜蜂,要养土蜂,容易管理,单价成本高,而且一定程度上解决作物授粉问题),后期甚至可以引入一些特殊一点的动物,梅花鹿,孔雀,珍珠鸡,鸵鸟之类的,但是不要多,作为观赏,打理好就行(乡村动物园哈),最好直接放到路上,游人可以直接喂(瞬间秒杀小孩和无知少女,坚决带动背后的男人为其买单),养鸡要养土鸡,做的别致点,竹林里面养啥的,总之要让别人相信,你的鸡没吃过饲料。5)要懂经营,比如说春天来个油菜花节,夏天来个采摘,秋天来个采莲(甚至采到的莲子可以免费,但是船是收费的),冬天,算了。。。真没啥,一年四季孔雀,梅花鹿,等各种不贵但是又比较特殊的动物做形象大使。捎带着来个烤全羊,卖点土鸡蛋,各类瓜果(比城里超时便宜就行,但是要比大宗批发略贵)。总之各类生态,一定要生态,因为你只有生态。
说的有几条我深表同意:1、现在很多农民不看到实际的好处是不会动的,题主能先搞出点榜样,起到带动作用比较好。2、小麦等原料价钱太低。如果能加工成不同种类的农家绿色优质面粉,搭配玉米碴、各种杂粮一起卖一卖应该还是有市场的,相比于水果蔬菜也耐储存,好运输。3、有了想法最好能进行实际的尝试,慢慢来也好。别让想法只停留在脑里和嘴边就好。
以我的经历来说,能当上村长的,要么是真得到村里部分人支持,要么是横行霸道得到了支持,再要么是上面有人,总之是有点水平的人。然后呢,这村长怎么玩,要看他的抱负心了。题主这样的就是好同志。
面子上肯定说是要把村里发展好,内里的先把自己发展好或者说顺便把自己发展好也是必须的嘛,自己发展不好不容易树立威信,普通人还是很看重这个的。
一句话,永远不要想着以自己的力量就能把事儿办好,取得你能取得的支持,取得你能取得的资源。
去村里跟混得比较好的村民聊聊,跟打拼到外地的人聊聊,看看有什么有所帮助的。
去找镇上甚至县里、市里,看看领导们有没有啥想法,有没有跟题主这样觉悟高的公仆们,他们没有想法的话你的想法他们感不感兴趣?
村里还有很多泥巴路影响交通影响环境,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先来修修路,整治下村容村貌吧;农田水利不方便,要不筑个小坝吧。
朝廷里有人,或者说能找个大金主来投资帮忙,那会通顺不少的。更多的时候,是利益交换。拿出你能拿出的资源,拿出你能拿出的诚意。
记住,你已经是村长,权利还是有些的,资源也是有些的。该用的就得用。
最后我想说,纸上谈兵咱都会点的,所以题主首先要在其位。看你已经考虑了两年,你是否已经是村长了呢?这两年给村里带来了什么?团结了多少村民了?跟乡镇领导土豪乡绅玩的怎么样了?当然,即使你已经开始行动,已经有所成效,也要慢慢来,起码做好八年抗战的心里准备吧。
(⊙v⊙)嗯,我努力不被看成是来推销苗木的。
问题我没有细看,因为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地方被提问者一带而过,只写了一句话:民风一般。既然提到的是致富,而且是以村为单位,就不可能单纯依靠每户原有的农作物,绝大部分富起来的村子都有其支柱性的产业,劳动力就是村民。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跟农村人接触的很多,算是了解农村人。想要致富,找到一个好的项目不难,难在让村民们相信你。农村人在面对变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他们没有心情去想的那么远。这就是为什么真正可以致富的村子不多。村民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
先道个歉,时间久了我把这个坑给忘了。当过几年农村干部,我所在苏南农村其实已经比较富裕了,相应的,靠农业致富的例子仅仅存在于水产养殖业,但是工作中有接触到水果种植。只要天气土壤合适,土地租金不贵,另外交通便利的话,水果种植其实大有可为。在一众水果里面,我个人倾向于草莓的种植。首先,气候与土壤的因素草莓本身是大棚种植的,相对来说,对于气候的敏感程度不是太高。据我所知,西安附近的郊县也可以种植草莓,那么,差不多纬度的黄淮平原,种植草莓的难度应该不是太大。你提到的略微缺水,对草莓种植影响不大,种草莓比水田省水多了。其次,种植草莓的投入1.土地租金:相对于收益来说,土地租金的投入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水产养殖业大量占用土地,去年我这边土地租金1200一亩一年,照样不嫌贵。2.硬件投入:2.1大棚:去年的行情价,二手大棚(一个大棚覆盖1.5亩左右),一个成本6000块,新建大棚普通标准的,一个10000块。2.2农机:有台能翻地的拖拉机,再加上普通的排水设施水泵水管就行了,其中拖拉机必备,排水设施可以说无所谓,排水设施主要是为了防止水稻田放水时把你的地给泡了。去年我们都没有买,问别的农户借的,出了点烟钱,要买的话,二手的估计也就三四千。2.3农资:虽然用量不大,但是肥料还是有需求的,我们那时候直接去农业部门要的对口的支援。还有某些专治草莓病虫害的药水也要有准备,如果在20亩以下的种植规模,也就是几千块钱的事情。2.4杂项:草莓不比别的作物,是会有人偷吃的,如果要防备这类损失,就需要建一个临时的板房住人还有堆放东西了,这些去收旧货用油布和木板搭,同时为了安全,最好自己在果园外面围一圈围网,这个玩意儿当时不是我负责,但是印象里面投入不多。3.劳动力投入:3.1专业技术人员:种植草莓是技术活,你需要找一个懂行的人帮你料理,这个人可以不干活,具体多少工资或者股份或者如何合作我在后面说。3.2日常种植的工人:在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下,一般2-3个熟练的农民就可以料理好20亩草莓了,工资看当地收入水平吧。3.3临时性的工人:采摘季节,忙不过来的时候,需要请人帮忙,一般请在家的中年农民,我这里行情价,男的100每天,再加包10块的烟,女的50一天。4.草莓苗:这玩意儿行情波动略大,前年1毛多一棵,去年种的人少了,4毛多。具体一个大棚多少苗我现在已经忘了。如果你找的技术人员水平够,第二年开始你可以自己育苗。记得这一块投入不算太大。再次,种植草莓的收益去年我们亩均纯收入在2W元左右,比老老实实种地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你们村的交通还行,草莓能运出去。销售的话就看你的本事了,具体销售途径:1.给当地的水果店供货2.政府机关,当地企业3.国道边摆摊零售我们去年主要是卖给政府单位和本地企业了,当然了,有点官商性质,利润很高。最后,重中之重,技术可以说,草莓种植能否成功,主要看技术人员的水平,建议你去浙江建湖看看,建湖的草莓种植已经在全国都铺开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湖人从南到北全国各处都在种草莓,就因为他们有核心技术以及完整的配套产业。建议你找那种种了十几年草莓,现在不大高兴自己种的老果农合作,人家出技术,你出资金土地。至于大棚和设备还有农资什么的,人家一条龙搞定。给出这个案例只是参考,其实种小番茄也不错,我所知道的种小番茄的,纯收入至少有1.5W每亩。葡萄种植也还可以。不过还有一个制约因素是当地消费能力,去年我们摆在路边的摊子,最早25一斤,一样有很多人停车买。不知道你那边一般老百姓愿不愿意承受了。水果种植有几条需要注意的1.种植的规模化,20亩地是起码的,太少了产量和投入对比有点尴尬,只有规模化了,你才有树立典范的意义。树立成典范可以拿到不少政府资助,比如农资什么的。规模化了你的采购和销售都有好处。2.一定要协调好和周围农户的关系,不然三天两头来和你闹闹,小朋友天天钻到你大棚里偷吃你也难受。3.搞好和当地村委政府的关系,每个月稍微给人家送点没什么说法,吃你的嘴软,很多事情会有便利,甚至政府会帮你打开点销路。4.销售,这个既看市场,也看自己的勤奋程度。5.安全生产。这个可大可小,但是还是要注意的,一出问题就完蛋。下面是我这几年农村工作的感触:1.树立权威很重要,你自己要富起来,不然没有说服力,没人跟你干。你自己带了头了,村民才会跟风,后面你靠专业技术的垄断才能规模化。2.处理好复杂的农村人际关系,该软软,该硬硬。3.要和当地政府打好交道,很多对口的惠农政策还有定点帮扶什么的,能争取的都要去争取。如果能拉来一个常委或者富裕的局定点帮扶,你可以很舒服做很多事情。
居然看到这么个话题,楼主很用心,提供了那么多的数字,前期调研是做的很好的了。对前景的展望也是很美好的,但是,好像对困难估计不是太足。第一,这个村子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的一个而已。第二,村情也没有什么明显优势,缺乏能人,大多是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第三,观念上也不存在超前的优势,都是普通的农民。第四,楼主自身情况没介绍,好像也不是经济实力很强大的户。在这样的村庄创业,实在是太难了。土地流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你有什么吸引力让农民把土地交给你经营,这是个大问题。还有,你个人要具备足够的能力,把这些土地利用好,不然,投资方向失误,伤害的不只是你自己。老年食堂的建设,初衷显然是好的,但是,运作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饭菜价格能否被村里老年人所接受就是一个大问题,怎么去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食堂的工人工资怎么解决?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说了这么多败火的话,或许不中听,但是,是发自内心的。给点建议,不知道会不会有用,算是废话吧。考察一下县城里有没有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果有,是实现你的第一步理想的基础:土地流转。考察一下周边城市有没有大的养殖加工企业,可以引导发展点养殖示范户。如果是周围有大的苗木市场,也可以考虑做点苗木种植什么的。还有,就是利用年节外出打工的人归来时,多跟大家交流一下,毕竟外面的世界见识得多,或许能受点启发。还有一个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问题,这几年,国家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投入逐步加大,你可以通过乡镇政府,向水利局申请水利改造项目资金支持,先解决好水的问题。总之,希望楼主能够立足村情,稳扎稳打,别急躁,别理想化,先行引导,逐步做大做强。
农村出来的,就说一个身边的例子。知乎对农村和农业最专业的大概就是
了吧,希望他有空来指点。真实身边例子:我家乡附近的一个村。村里有一个农民叫老方,有一天不知道想了些什么或者什么也没有想,种了几亩葡萄,品种好像还不错。一开始也就30亩吧,自己(或者村官帮忙?)宣传为300亩,作为我们镇还是县的什么什么示范,给修了一条破破的路过去,葡萄卖的也越来越好,种的也越来越多;其他村民也开始跟着种。等到所有村民加起来有300亩的时候,又吹成3000亩了,于是又获得市或者省的什么什么模范,领导更加重视,修了一条蛮不错的路,全村贯通。于是葡萄卖的更好,种的人更加越来越多,周边村的人也开始种植。到目前为止,该村及周边村加起来葡萄种植恐怕超过6万亩了(这次不是吹的,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该村几乎所有地均种上葡萄,为种植方便,该村葡萄地里面交通、水电一应俱全,如果过去看,绝对壮观;其他村条件没有到这么好,但是葡萄也是非常不错的。该村成立了什么合作社,种葡萄所有的事都可以找合作社;什么时候需要打农药(确实是低毒无公害的农药,我闻过,味道很淡,据说人喝了都没事)有电话通知到每家种植户;可以买统一定制的箱子神马的;可以买各种葡萄用具……这些东西我也不太能搞的拎清。但是,并不是统一管理的,你想种就种,没人管你;你能卖就卖,没人帮你;你亏了,没有人管你;你赚了,没有人分你的钱。合作社是村里搞的,什么东西都是要钱的,但确实也不算贵(你贵了人家也不买,现在农民精的很)。该村几乎家家二层小洋房,买私家车(不是农用车)的我估计有一半家庭以上。当然老方家条件是最好的,葡萄远销各种地方(这个我也搞不拎清),品种最多也是最好的。老方前年因病去世了,全村自发为其送殡,大家还是很感谢他带动群众致富的。以上是基本情况,从一开始种葡萄到现在有十五年以上了吧?由于我不经常回家,只是知道大概,全凭记忆,但应该没有大的出入。网上搜索“老方葡萄”或者“丁庄葡萄”,可以了解更详细的情况,不过可能说的会官方一点。(另外,除了老方葡萄,该村其他人也开始打自己的牌子)把村里的土地流转起来,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把村中土地进行集中化耕种,农资产品统购,农产品统销,探索猪、牛、鸡、鸭、鱼的立体化循环养殖,如果可能的话建造一个面粉加工厂做小麦深加工,毕竟就在优质小麦产区,原料供应方便,有国道铁路运输也方便。个人看法:1.集中化管理是很难的,风险也特别大在农村真想集中力量办件大事,谁听你的呀?现在我们农村把村长说的话当作XX。就算你厉害,能够集中力量,但出成果也许不是那么快,可能走了一半,大家等不及了,觉得没有希望,于是你下台,然后再换个思路……无论你的想法和办法对不对,没有时间证明,都是瞎折腾。建议还是找好带头人(最好你自己),以点带面。2.“猪、牛、鸡、鸭、鱼立体化循环、深加工”什么的,不如专一化现代社会,专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你搞的行当越多就越容易博而不精,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如专注一样事业,你够专一,别人就没有你搞的精搞的好;而规模化之后会产生更多效应。上面说的老方葡萄,首先葡萄质量好,另外越多其实越不愁卖,现在所有商贩都知道我们那地方葡萄多葡萄好,到季节就自动过来了,一般种植户根本不需要操心销售。你想养猪、牛、鸡、鸭、鱼什么的,不如养一种,比如养鸡(不是东莞的),你养的越多、养的时间越长,你的经验就越丰富、水平就越高、流程就越规范、质量就越好、名气就越大……(这个跟东莞倒也是一样的)。3.上面要有支持其实我们那个县级市,还有一个区域也是规模种植葡萄的,而且要早的多(收益其实也不错);并且运气的是,前任总理温家宝曾经路过,还和一个老农民握了握手。后来总理和老农民握手的照片成为巨幅宣传画放在路口,应该说形势比老方要强很多。但是,那位老农民不太会和县里领导打交道(说白了就是不懂贪官污吏那一套),后来这幅宣传画慢慢也就撤了。但是老方很会搞关系,所以上面的支持也很大,修路对于农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另外还有应该很多其他我不知道的支持。总之,在老方的带领下,该村已经超过那个区域了。4.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村从种葡萄到现在,15年的时间。农村很难暴富,如果你取得一点点成绩,想让别人跟随,也是需要慢慢来的。即使你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致富的时间也很难短多少,所以要有耐心。
首先吐个槽,村里作主的应该是村党总支书记,不是村长(村主任)吧。读了题主的描述,我只说说自己了解的内容。第十条是现在大多数村子正在走的路,很好很实际。但注意一定要对土地承包者的信誉、资金来源等进行认真考察,最好是本村本地人,以免出现半途跑路现象。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这里有过实例: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签了十年,老板破产中途偷偷撤走,留下被破坏的沟渠和荒废了一季的500亩田地。土地一旦流转出去,想要再分还给农民耕种,几乎是不可能的。村里为了平整土地、重建渠道、寻找下家,花的代价可不小。题主提到了合作社,这也是新农村的趋势。建议农业合作社尽量多购置农机,或者干脆直接成立专门的农机合作社。农机是会下蛋的母鸡,有了农机不仅可以利民,还有可能通过去其它村作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国家对农机补贴较多,应时常与县市农机局对接,以了解最新政策。我了解到的某村,去年购置了七十多万的农机,在争取了各种补贴后,实际只需付款十几万。或许有些年轻村官一心想着让村民通过劳动致富,忽视了上争资金这条渠道。其实这是最快捷的提升集体收入方法了。村集体有收入才有底气,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促进村民齐心协力。不要怕丢脸,去县里、市里所有能搭上关系的机关单位找负责人磨。什么农家书屋提升、党员服务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校外辅导站……能争取到一个项目是一个项目!尽量创新创优,在本市位于前沿,吸引分管负责人注意。还要进行宣传!宣传事宜直接联系当地文广新局或者下属电视台报社都可以,再穷的村,这点人脉也是有的。宣传到位的话,可能各种补贴会自动找上门来。如果村子是贫困村,有挂扶单位,则应利用好挂扶单位的优势。不要满足于要一点钱,引进项目、保持人脉是最重要的!对村里已有的人脉(村里的能人、县、市里和本村有关系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舍得投入!不是建议题主行贿,而是要花工夫维持,哪怕逢年过节带上几斤土特产,哪怕过年时去给干部的老父母拜个年,哪怕去市里办事时顺便打个招呼……让能人、领导们对本村有归属感,若是他们在需要拓展事业或手头有资金的时候能够稍微想到题主所在村,村子的发展就有了些希望。毕竟,村干部的头脑不见得比得上在外打拼的老板和见识更多的市里领导。对农村工作了解不深,但一个村子的贫困一定有各方面的因素。我相信,题主所在村的村干部们资历和农村工作能力都比我强太多,也一定能很快找到适合本村的发展方向。我这些不成熟的建议,权当是给自己即将结束的乡镇工作写一点心得。条理不清晰,结构也较为杂乱,各位将就一看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村长承诺书发给村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