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词中的豪气面对万重浪与柔情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刚柔并济的斯佳丽&&浅《飘》中斯佳丽之男性化性格
  一、背景介绍
  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chelle )生命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飘》于1936年发表后即刻风全美,话为传奇。至今问世已逾半个世纪,《飘》之魅力却仍历久弥新,堪称世界永恒的经典。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南方两个庄园的兴衰历程以及几个人物之间的爱情波折,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一名意志坚强,追求独立的女性---斯佳丽&奥哈拉,而其既富有女性柔情魅力又颇具男性阳刚之气的性格更成为了小说的特殊亮点。
  注:本部分应该介绍小说或研究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诸多外国文学评论家都曾指出《飘》既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美国内战史;既可谓是一部玛格丽特的个人自传,也不乏为一部种族主义小说。半个世纪以来,《飘》中所涵盖的广泛深刻主题:如南方文化的变迁,土地的重要性以及女性个性魅力和价值观等都被无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集中收录了十多篇有关《飘》主题、人物、以及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的相关评论。在《飘》的官方网站http://www.gwtw.org也收集了许多学者所作评论的相关节选,从不同角度分了小说的不同侧面。
  注:本部分应包括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与该论文选题有关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重要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本课题处于何种地位,是属于开拓领域,还是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研究?
  三、课题研究内容
  《飘》中的主人公斯佳丽是世界文学中具有鲜明意义的人物形象。她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顽强的生活能力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而所有的这些精神,态度及能力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透过作者所选择的特定视角,更趋于被括诠释为一种由男性化性格而折射出的女性魅力及价值观。
  本文将致力于分斯佳丽身上所潜在的独特男性化性格,通过结合小说内战及南方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并借助于对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主角的性格对比参悟,从而展现其刚柔并济的人格魅力。
  注:本部分应说明本选题的研究重点或者此论文的论点以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三方面进行对比分,即: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种种生活侧面,对土地的莫大重视,以及对未来的个性认识,从而侧重反映其显赫的男性化性格及独特的刚柔兼并式的女性魅力。
  注:文学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细读,如果使用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文本请在此说明。语言学论文须注明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做实验、展开调查、数据分和统计,等等。
  五、论文提纲
  1. 引言
  1.1 《飘》的简介
  1.2 斯佳丽人物简介
  2. 斯佳丽的性格特征
  2.1 斯佳丽的座右铭
  2.2 斯佳丽的乐观和独立
  3. 斯佳丽人物形象的矛盾面
  3.1 传统与反叛
  3.2 爱与恨
  4.结论
  六、日程安排
  序号 各阶段名称 起止日期
  1 收集资料
  2 完成初稿 3/3/5
  3 第一次修改 -
  4 第二次修改 -
  5 完稿
  七、参考文献
  何兆熊 (1995)。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研究。《外国语》,12(5),2-8。
  李和青 (2003)。语言心理学报稿约。日,取自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刘正光、刘润清 (2005)。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1,15-21。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R. (2001).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A Contrastive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od, L. A. & R. O. Kroger, (1991). Politeness and Forms of Addres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 145-148.
  参考文献的格式说明
  文末参考文献的书写,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分开排列,中文在前, 英文在后,但均以作者姓氏字母(由A到Z)依序排列。在此列出的文献须是在论文正文中引用过的,论文正文中没有引用的文献不得在此列出。
  特别提醒:中文部分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如,书名和期刊名用汉语书名号),而英文部分则使用英文的标点符号(如书名使用斜体表示)。
  一、期刊
  格式: 作者 (出版年)。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卷(期),页码。(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同)
  何兆熊 (1995)。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研究。《外国语》,12(5), 2-8。
  刘正光、刘润清 (2005)。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1, 15-21。
  Wood, L. A. & R. O. Kroger (1991). Politeness and Forms of Addres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 145-148.
  二、一般书籍
  格式: 作者(出版年)。《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同)
  何兆熊 (1989)。《语用学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R. (2001). Principle of Politeness: A Contrastive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译书籍
  格式: 译者(译)(译本出版年份)。《译本书名》。译本出版地: 译本出版机构。(原
  作者,原著出版年份)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不同)
  李瑞华等(译) (1987)。《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eech, G., 1981)
  四.网络数据 (★网络数据一律放在纸媒后面,中文在前,英文在后,按A-Z 排列。)
  格式: 作者(出版年)。内容名称。取日期,主单位名称,子单位名称与网址。(注意中英
  文标点符号不同)
下页更精彩:1飘英语开题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飘英语开题报告
上传于||文档简介
&&飘​英​语​开​题​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试论苏轼,旷达,苏轼词风,旷达词风,试论苏轼的,苏轼吧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精品文档】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豪气干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