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文言文翻译网络用语言早问候经典用语

UID 559137
阅读权限 20
注册 宝宝生日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上学时很讨厌文言文,觉得完全是应付考试嘛,生活中谁会用文言啊。
长大了后,才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人会使用文言文这种与口语不一致的方式作为书面用语。古人知道语言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语言的变化会导致后人看不懂祖先的著作。就拿英语来说,莎士比亚属于早期现代英语,现在的英国人看他的作品也很头大,因为语言变化太大了。
如果从7、8岁开始学习文言文,经过2、3年的时间可以掌握这种语言,古人的文章就可以看懂了。祖先的智慧结晶就可以得到传承。
犹太人也是这样,希伯来语始终是犹太人圣经的书面语言,即使是犹太人的口语语种已经发生了变化。上世纪初犹太人恢复了希伯来语的口语,对整个的犹太人的凝聚,对以色列的复国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一个国家不怕亡国,文化亡了就真的亡了。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UID 821304
阅读权限 6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文言在上古(秦汉以前),主要是为节约,但仍和口语差别不大,可以说是口语的简化。
此后,形成习惯,形成一种文风,形成一种文言独有的美感。
纸张发明后,节约的因素完全消失。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宋朝人听唐朝人说话,可能跟今天北方人听广东话差不多。但文言的变化却不大,所以,今天我们能较顺畅地看上古的书。
今天,有人写文言,讲文言,主要是显得自己高深,因为毕竟从整个社会而言,看懂文言的人还是少数,之乎者也,玄之又玄一通,不要说别人,就是他自己,也觉得很有水平,智慧高人一等,可以俯视芸芸众生了。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原帖由 PMH 于
15:52 发表
上学时很讨厌文言文,觉得完全是应付考试嘛,生活中谁会用文言啊。
长大了后,才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人会使用文言文这种与口语不一致的方式作为书面用语。古人知道语言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语言的变化会导致后人 ... 楼主写了这个帖子,意思是说古代人用文言文,目的是制定了一个标准,千百年不变,以保持了文化的传承。
首先第一,古代人没有这个眼光,似乎还不会确定这个标准,文言文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一是原本语言就很简单,和婴儿呀呀学语差不多。第二是记录文字太费劲,无论是鼎文还是竹简,写太多的字是不可能的。
第二、其实文言也还是有变化的,宋朝的人看汉代的文字,也一样看不懂。但变化比较小倒是真的。
第三、变化才是好的,不变才不好,莎士比亚的原文看不懂了,不影响他的剧目一直在上演。不变的结果是,明清的老百姓,会说话却看不懂书,要看懂书,就要多学一门外语(文言语)
第四,小孩子学两三年文言,就能看懂古书了,这句话就把所有的古文研究者都给笑话了,他们研究一辈子都还没研究懂呢。
第五、说传承,那真是笑话,用了两千年古文,传承下来的智慧有多少啦?我们吹嘘四大发明,号称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传承下来了么?第一份活字印刷的书,是在韩国发现的。到了清朝还是雕版,后来的活铅字还是洋人教给我们的。
第六、文言文能表达我们现在的信息么?你们这些爱好者,谁来那文言文给我写一份论坛的使用说明,写得出来么?能准确地表达你的意思么?肯定做不到。明朝有位皇帝,不务正业,喜好音乐,在传教士的教育下,写了一本关于音律的书。我当时读那本书的时候差点没笑死,一万又七百五十三丈六尺八寸三分四厘……,很简单一个音律居然写了一页纸,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买布匹呢,谁说文言文简练啦。
所以让孩子学文言文这个外语,还不如直接学英语这个外语呢,毕竟我们现代生活所传承的东西,大多都来源于西方。
你脑子咋就这么清楚呢!不服不行啊~
你脑子咋就这么清楚呢!不服不行啊~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UID 880528
阅读权限 5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为什么2009年湖北的高考满分作文居然是一首古体诗呢?
可见古文崇拜还是流传很广泛的么。
话说对前辈的崇敬,如那滔滔江水~~~
UID 617847
金钱 12489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一个人看世界应该从多方向去审视。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向外看的同时,也向后看,探寻古代中国的历史,丰富自己的头脑,对于自家的孩子比较有益。
1)文言文不是外语
文言文作为现代汉语前的书面语言,在台湾,不少有文化的人(当代中青年)仍可以运用浅文言进行书信交流,而大陆逐渐沉寂也不过几十年。作为现代汉语的本源,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学好文言文对于现代汉语的表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一点对我自己的孩子至少如此。
2)文言文学习并不可怕
文言文是一种交流工具,不完全等同于其承载的古代文化,其浅表含义并不特别艰深难懂。世说新语、唐史笔记之类的浅文言文实在是用不了几年就应该初步读懂,甚至‘史记’也不是完全不可接触。至于所谓明清的广大百姓看不懂书,更多的原因应归为“睁眼瞎”--不识字,如果有个当时的读书人代读一下,城门告示之类的大部分百姓应该还是可以听明白的。现在的学习条件比以前要好很多,识字对于大部分人已不是问题,学点古文对于很多的人来讲不是件难事,更到不了学外语的程度。
3)文言文学习不可回避
对于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孩子,学习文言文是无法回避的。小学五年级课本就开始了,直到高中毕业。与其抱怨,不如正视现实。朗诵唐诗、阅读古文、练练汉语,放松心情就没那么讨厌。
4)文言文只是工具
中国古代曾经很强盛,但并不神圣。懂一点文言文,了解一点中国的过去,不过是更多的认识些中国而已,不说明掌握了什么神器。这一点,上面的前辈话语是非常中肯的。
UID 559137
阅读权限 2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回复JERRYHAO:
1.早期的语言世界各地都比较简洁,到现在就要一句话变两句说了。就拿KJV和NIV这两个版本的圣经来看,NIV的翻译基本上都要长一些。而这两个版本的间隔时间就整个文化史来看并不算长。至于说古人有没有眼光,那要留给通晓中国文化的人来评判了。
2.“宋人看汉代的文字一样看不懂”,恕我孤陋寡闻,宋人是指谁呢?某一位还是所有宋人?汉代的文字又是指哪些文字呢?
3.有谁是不学习就可以读懂书了呢?古今中外哪种语言可以这样呢?“变化才是好,不变才不好”,一个人生病了,比起不生病是变化了,那按您的观念,生病是好的吧?
4.古人2、3年的时间可以掌握文言文,但书中的含义是否明白另当别论。我们大家白话文都很通吧,有谁可以去读读白话文翻译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看看能不能读懂。如果读不懂,那是不是说白话文也要废掉啊。
5.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自然要到古人的书籍里去找。既然您觉得古人没啥智慧,想必是通晓儒释道三大家(其余诸子百家姑且不论),那可不可以告诉大家以下一些基本书目您都读懂了吗:儒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佛家: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金刚经
6.文言文里的说明文您读到过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古人的记谱方式您应该见过吧。中国的音律属于自然音律,记谱方式也不同。两者都是不可替代的。
UID 843294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古人用文言文,那是因为他们不懂现代汉语。
我个人的观点。
一是,先把现代汉语的基础打好,先把以现代为主的价值观体系构建好。在此基础上,适当学一些文言文也并无不可。
文言文虽然同属于汉语,但是学习难度比外语还大。我想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7、8岁开始学习文言文,两三年可以掌握,古人的文章就可以看懂了,这是不是夸大其词了一点。我从大学时开始真正读古文经典,可我老老实实承认,我只是略知一点皮毛,掌握那是不敢妄言的。也许孩子们现在都是天才,我等实在愚不可及。
三是,前秦的经典,里面的确有很多智慧,只是大部分孩子们理解不了。有些东西需要建立在年龄阅历基础之上的。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我很庆幸,我读过不少古文经典,似乎可以露个头表达一下意见。
灵性的道路是一条找回自己的路,这些各式各样的法门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大家不要执著于手指,而是要顺着指引去找到内在真正的自己,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月亮,从未离开,从未消失,只是会被乌云遮蔽。
UID 792870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爱文言文,完全可以是欣赏文言之美。
生活中当然不会用文言,但不妨碍文言文的美。象宝黛共读那一回写的:“林黛玉接书来,从头看去,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欣赏文言之美,不需觉得很有水平。
功利心对于让孩子学东西,没有好处。
让孩子学习,家长最好也自己学学。可以从诗歌学起,渐渐根据孩子领悟去学,不是几天的事,也不是几年的事,孩子学到品读知识的乐趣,受益一世
UID 792870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看到有毫不留情灭文言的,有极力吹捧文言打杀非文言的,都觉得难过。孩子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兼收并蓄,有何不好呢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那我就再回答你这几个问题吧
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回复JERRYHAO:
1.早期的语言世界各地都比较简洁,到现在就要一句话变两句说了。就拿KJV和NIV这两个版本的圣经来看,NIV的翻译基本上都要长一些。而这两个版本的间隔时间就整个文化史来看并不算长。至于说古人有没有眼光,那要留给通晓中国文化的人来评判了。
... 这个说的没错,古代人在进化初期,语言都简单,中外都如此。其实到了几百年前,开发新大陆的时候,很多土族人,语言依然很简单。所以早期文字也很简单,一些字基本就能说明付意思了。但随着信息量加大就不太够了,拉丁文字由象形文字进化成了拼音文字,少数字母就组合成无数的单词,足以应付信息的爆炸。汉字呢,没有进步,只能用一个字表示多个意思。于是看古文的,只好猜来猜去,无法准确地表达事物。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2.“宋人看汉代的文字一样看不懂”,恕我孤陋寡闻,宋人是指谁呢?某一位还是所有宋人?汉代的文字又是指哪些文字呢?
... 你以为宋代和汉代都是一样的文言文呢?差远啦,要是一样,韩愈也不需要搞什么复古运动了。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3.有谁是不学习就可以读懂书了呢?古今中外哪种语言可以这样呢?“变化才是好,不变才不好”,一个人生病了,比起不生病是变化了,那按您的观念,生病是好的吧?
... 这是典型的易中天先生所说的中国式逻辑。没人可以不学习就读书,但这也推导不出来各种语言没有差异啊,难的自然难,容易的就是容易,这你那里否定的了。
下一句又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我说文字他拿生病来类比,先不说不同的东西没有可类比性,就他那句话,本身就有逻辑问题,他的逻辑是不生病-生病-变化,生病是坏=》变化是坏。猛一看似乎有些道理,那我在说句话对比一下大家就明白了“一个人病好了,比起生病是变化了,那按您的观念,病好了是好的吧”。看看,两句话推导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看起来似乎哪个都不错。
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尤其是那些爱好古文的人,逻辑能力基本上处于婴幼儿水平,所以几千年了,中国几乎没太大进步。
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4.古人2、3年的时间可以掌握文言文,但书中的含义是否明白另当别论。我们大家白话文都很通吧,有谁可以去读读白话文翻译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看看能不能读懂。如果读不懂,那是不是说白话文也要废掉啊。
... 2、3年掌握,原来你是神童啊,不知道你这位古文爱好者读了几年啦?掌握了没有?要求也不高,下一个回帖,请你用文言文写啦。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5.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自然要到古人的书籍里去找。既然您觉得古人没啥智慧,想必是通晓儒释道三大家(其余诸子百家姑且不论),那可不可以告诉大家以下一些基本书目您都读懂了吗:儒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佛家: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金刚经
... 我读那些没用的东西干啥,吃饱了撑的啊。你要是觉得精通了,掌握了大智慧了,请把这智慧展现出来给大家看看啊。说实在的,读那些东西,不读傻了已经很万幸了。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6.文言文里的说明文您读到过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古人的记谱方式您应该见过吧。中国的音律属于自然音律,记谱方式也不同。两者都是不可替代的。
... 属于“自然音律”?笑死我啦,怎么自然啊。我不管你什么记谱方式,我就问问三千年历史,到底传承下来几首古代的曲子啊?
我回答了你的六个问题,下面轮到你了,记得要用文言文回复啊。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2:15 编辑 ]
未饮而醉,不读为通。精彩。
未饮而醉,不读为通。精彩。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UID 821304
阅读权限 6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那些爱好古文的人,逻辑能力基本上处于婴幼儿水平
读经人往往说得头头是道,但仅具有气势上的优越,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同样的特点也表现在古文运动的创始人韩愈的文章中.
简单地举个例子:
辜鸿铭在论证一夫多妻的合理性时说:一个茶壶要配几个杯子,从来没有一个茶壶要配一个杯子的
表现了他的所谓机智的口才
南怀瑾在反驳进化论时说:你们可以承认你们的祖先是猴子,我是不会承认的
暗指进化论就是欺师灭祖,既维护自己的观点,又损了承认进化论的人,显得很&机智&.
读经人大多如此,很难就一个问题深入地研究,只是要表现自己的智慧.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文言书信常用祝福问安语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当前所在位置: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结构
语言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精品学习网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结构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 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 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 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 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 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 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 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 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 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 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提供的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问候身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