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的孩子可用的功能性产品包装设计

免费咨询10分钟内回复
心血管外科
计划生育科
遗传咨询科
产前检查科
妇科内分泌
男科常见疾病
小儿急诊科
小儿感染科
小儿耳鼻喉
小儿皮肤科
小儿心内科
口腔修复科
口腔粘膜科
皮肤性病科
传染危重室
精神心理科
中医精神科
司法鉴定科
心理咨询科
中医妇产科
中医乳腺外科
中医肿瘤科
中医皮肤科
小儿病毒性脑炎
发布时间:
导致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主要原因就是感染了肠道病毒,虫煤病毒,常见的传染病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就是感染这些病毒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病情发展速度可能会比较快,严重者可以造成死亡以及比较严重的后遗症,所以当孩子出现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治疗。
引起脑炎的病毒有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以下途径:
1、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经嗅神经侵入脑部。
2、血行播散,不少病毒如柯萨奇、埃可、腺病毒先在呼吸道或消化道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然后经淋巴管进入血液,最后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有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属变态反应,如麻疹及腮腺炎后。
前驱期症状
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神经精神症状
1、意识障碍
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2、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4、运动功能障碍
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舞蹈样动作,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5、精神障碍
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而误为精神病或额叶肿瘤。
病毒感染为全身性疾病,但各种病毒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如埃可及柯萨奇病毒感染时常出现细小的麻疹样皮疹或同时有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腮腺炎时腮腺肿大(亦可在腮腺肿大之前先有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周围出现疱疹。病程一般2周左右,多数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仅少数留有癫痫、视力、听力障碍、肢体瘫痪及不同程度的智能迟缓后遗症。
该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传播途径可以是人跟人之间的传播,也可能是通过蚊虫发生传播,该病的好发季节是夏天,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应该做好防蚊虫叮咬的准备,当然根据感染的病毒不同,发病的季节也是不相同的,还跟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预防往往比治疗更重要。
在线医生咨询Consultation
河北沧州南皮县刘八里乡卫生院
副主任医师
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威县第二人民医院
饮食禁忌Healthy life
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利于病毒的清除、迅速下降病变的肿瘤坏死因子-α、及IL-6含量,减轻免疫反应,抑制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由于本药价格昂贵,显效较慢、有一定不良反应,故不宜广泛使用。
王 华副教授:有关IVIG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恢复机体独特型抗原体系,中和致病性自身抗体;(2)抑制致病性细胞因子;(3)抑制补体结合,阻止膜溶解复合物形成;(4)Fc受体的调节与封闭;(5)抗“超抗原”的作用;(6)调理T细胞功能和增强抗原识别;(7)髓鞘再生作用;(8)抗癫疒间作用。
IVIG的临床使用方法包括400mg/(kg?d)连用5d、1.0g/(kg?d)连用2d、2.0g/(kg?d)使用1d3种。由于后2种方法有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或增加血液黏度等副作用,病脑的治疗一般采用IVIG400mg/(kg?d)连用5d的方法。根据我们的经验,应用IVIG治疗病毒性脑炎应尽量早期、足量、足够疗程使用,同时配合适当脱水剂,如甘露醇、地塞米松等,重或极重症症病例也可以伍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为进一步减轻脑水肿,甘露醇及速尿可在IVIG后30min内静脉输入。IVIG在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缩短意识障碍时间,减轻脑实质损害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目前,普遍认为IVI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临床观察少数使用IVIG后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过敏反应、继发性IgA缺乏症、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或血液黏度增加等,这些仅仅是临床报道,缺乏实验性对比研究,也不能排除偶然巧合的病例。7.5 干扰素对病脑的治疗
杨锡强教授:干扰素(IFN)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可分为α、β、γ3种主要类型,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干扰素主要是IFN-α、IFN-β,其中IFN-α抗病毒作用最显著。LeyssenP等在黄病毒脑炎的动物模型中发现,用IFN-α2b及IFN-α2b的诱导剂治疗能明显降低小鼠的黄病毒脑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联合应用IFN-α2b和利巴韦林(rib-avirin)比单独应用干扰素更有效。
刘智胜主任医师:α、β、γ干扰素分别为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刺激物作用下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及免疫调节作用。可选择性阻断病毒mRNA,从而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但对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α干扰素常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抗病毒治疗,用量为每次10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3~5d为1疗程。常见副作用为发热,对高热患儿应在降温后再用。
王 华副教授:IFN-α治疗病脑已有10余年的历史,国内年约有20篇有关IFN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报道。目前IFN尚无统一的治疗剂量范围,一般IFN-α为每次100~300万单位,肌肉注射,连用3~5d为1个疗程。临床回顾性观察结果显示IFN可缩短发热、抽搐、意识障,、体征90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7月第19卷第7期
初应用IFN治疗病脑,但由于IFN可引起发热、寒战、乏力、头痛、肌痛等流感样症状,需要在注射前肌注地塞米松或口服退热药以减轻上述症状,除此之外,极个别情况IFN可引起脱发、血沉加速、肝脏转氨酶升高及病毒抗体下降等。近年来我科已经换为使用其他抗病毒类药物。应当指出,由于IFN大、小剂量作用机制不同,且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应在疾病早期大剂量使用。7.6 神经细胞保护剂对病脑的治疗作用
麦坚凝教授:可使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神经代谢药,如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脑神经生长素、脑苷肌肽、脑神经生长素、脑多肽等。但上述药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尚未完全得到理论证实。
王 华副教授:病脑的治疗目前主要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降低颅内压、退热、止惊、抗病毒、免疫抑制剂,如激素、丙种球蛋白等。事实上,病脑的预后与疾病诊断的早晚、治疗合适与否密切相关。在病脑的急性期、恢复期给予适当的神经细胞保护剂治疗可阻止神经损伤发生或促进其损伤的恢复。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与再生是病脑治疗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目前国内常用的神经细胞保护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脑细胞代谢活化剂:目前使用的脑细胞代谢活化剂有爱维治、大脑组织液、脑组织注射液、脑活素、丽珠赛乐、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γ-氨酪酸、脑复康、脑复新、奥得金等。(2)钙通道拮抗剂:防止钙细胞内内流,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组织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变血液流变学。迄今临床上多使用西比灵、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有一定疗效。(3)纳洛酮:国内学者临床观察认为纳洛酮可促进意识障碍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可缩短发热、抽搐及主要症状、体征恢复的时间。(4)神经生长促进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国内已有供临床使用的鼠神经生长因子,无人神经生长因子,故临床应用受限,经验报告很少。近年来国内使用bFGF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报告增多,bFGF是一种广谱的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神经元再生及神经突起生长,维持大脑皮层神经元存活和促进血管增生等作用。必须指出的是,由于bFGF具有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临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治疗时机和治疗时间长短,防止bFGF引起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加重神经损伤。(5)神经节苷脂:神经节苷脂(GM1)是一种糖鞘脂,是哺乳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再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GM1多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临床经验不多,且有过多或不适当使用GM1,可引起体内产生GM1抗体,造成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的报告。(6)维生素B族药物:维生素B1、B6、B12参与神经代谢,是传统的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2制剂有一定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作用,且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适宜较长时间使用。
我们对已诊断病脑患儿无论病情轻重多使用一定种类的神经细胞保护剂,一般轻症使用脑细胞代谢活化剂、钙通;对儿加用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7月第19卷第7期?401?
由于脑干受累出现血压、呼吸、心率(律)生命体征严重受损及持续时间长。抽搐的形式为全身性、尤其是强直性发作,抽搐持续时间长,次数频繁并出现持续状态者,且药物止惊效果差。意识障碍程度深、意识水平低和范围大等持续时间&2周。Glasgow评分&7分者预后不良,&3分者预后差,多死亡。病脑的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1)发病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其机体免疫力差,年龄越小,后遗症发生率越高。(2)临床表现。发热:临床有发热比无热预后差。抽搐:抽搐与否与预后无关,但与抽搐程度关系密切。抽搐次数增加,不良预后发生率亦升高。持久难治的抽搐常提示预后不良。昏迷:意识障碍程度越深,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常规:红细胞计数(除损伤者)与预后有相关性,这可能与其反应脑表面神经元坏死程度有关。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定量在预后上无差异。(3)生化指标:①低钠血症:在急性期持续出现低钠血症者(&120mol/L)预后不佳。高钠血症:由于脑损伤而致高钠血症(&150mol/L),同时无法纠正持续时间超过3d者则预后不佳。本院资料其病死率高达92%,存活者有严重的脑功能障碍。②低钙血症:可加重或诱发病毒性脑炎时的惊厥发作,对小于3岁的患儿尤其应予注意。③脑脊液一氧化氮(NO):NO增高,虽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但过量NO可致脑损伤。脑损伤严重时、颅高压增高者。NO含量可明显增高。测定脑脊液NO含量有助于判断颅内感染时脑损伤的程度,也可作为病脑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NO产生增多的病理意义及产生部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④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含量变化:病脑并有脑水肿时的血浆中β-EP含量显著升高。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与β-EP有关。⑤脑脊液烯醇酶(NSE):NSE释放量与神经细胞的损害程度相关,CSF-NSE变化与脑损伤程度一致,呈正比。⑥血浆、脑脊液心钠素(ANP):病脑时脑脊液中ANP水平降低,主要是由于脑细胞合成、分泌减少所致。患儿昏迷越重,脑组织损伤越明显,并发症越多,血浆、脑脊液中心钠素改变越明显。当病情渐恢复时,脑组织功能恢复,脑脊液中ANP渐上升,因此监测血浆、脑脊液中心钠素水平可反映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临床评估预后指标之一。(4)免疫学检查神经:感染病毒的种类直接关系到预后,如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部分肠道病毒等,常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的严重损伤。尤其对脑干、额叶等重要部位造成损伤,而导致不可逆的、难于代偿的功能损伤或障碍。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大多数肠道病毒所致脑炎预后良好。①脑脊液抗体:病毒特异性IgG在脑脊液中出现较晚,约在2周后,故对早期诊断帮助不大。病毒特异性IgM起病早期则可在脑脊液或血液中出现,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是早期确定病毒性脑炎病原的较理想方法,本法操作简单、快速,适于推广使用。②脑脊液C3、C4检测有助于病情的判断:CSF中C3、C4检测技术操作简单,需时短,限制条件少。对细菌性脑膜炎,酮;对一些极重症病脑并可能出现后遗症的患儿给予bFGF治疗,临床观察有一定疗效。我们使用GM1治疗病脑病例较少,对其适应证、疗程及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叶露梅教授:近年来,1,6-二磷酸果糖也应用于病脑的治疗中。一般用法为:每天100~250mg/kg。溶解成10%的溶液,以0.5~1mL/min速度静脉点滴,其脑保护机制的假说,是供给高能物质、调节糖酵解活动,维持细胞内pH值、抑制Ca2+内流。7.7 高压氧治疗病脑
麦坚凝教授:对于在急性期大多数昏迷患者,高压氧治疗2~4次有助于意识的恢复,有报道不少患者高压氧治疗1周左右就有明显进步,1~2个疗程后基本痊愈。对于头痛明显患者,高压氧治疗1~2次,头痛可明显减轻。对于重型患者在加减压过程中要注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呕吐、抽搐、窒息等情况发生。实践证明,高压氧综合治疗病毒性脑炎,效果肯定,而且安全可靠,无痛苦,无损伤,易被患儿接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7.8 病脑的预后
吴保敏教授:病脑是自限性疾病,轻者2周,重者3~4周病情不再进展,临床暂时停止进展或进入恢复期,抓住急性进展期及时合理治疗极其重要,直接关系到病脑预后。(1)保证安全渡过急性期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特别是重症病例,昏迷、频抽、颅压增高者,应及时止惊,降颅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避免脑缺血、缺氧、惊厥性损伤。特别是防止发生颅高压危象、脑疝。疑及HSV-I感染者速做病毒学检查,及时给与抗病毒药物,争取控制病变进展,改善预后。(2)病情稳定后,意识逐渐恢复,抽搐减少或停止,此期容易发现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精神行为异常,应针对病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促进智力恢复。尤其是病后3个月内是病情恢复的最关键时期。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神经组织损伤后,修复的能力比成人强。一般认为病后1个月左右至6个月是恢复期,但我们观察到,病脑患儿病后6~12个月病情仍在继续恢复、好转,甚至有的患儿在1年后还继续有一定的恢复,坚持恢复期治疗、训练,适当给予促脑细胞恢复的药物,会收到好的效果。
评估病脑预后应参考以下内容:(1)不同类型脑炎预后不同:普通型、精神型、小脑型预后较好。昏迷型、假性脑瘤型、颅高压型、频抽者(有人称为癫疒间型)预后较差。昏迷时间长者易留有智力低下、精神行为异常;假性脑瘤型易留有肢体运动障碍。(2)不同致病病原对预后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比单纯疱疹病毒-1型引起的病脑预后好。后者预后较差。(3)头CT、头MRI复查,病后3个月病变未恢复者预后差。(4)脑电图有局灶慢波及疒间波迟迟不恢复者可遗留症状性癫疒间。
麦坚凝教授:病脑可能导致严重脑功能障碍的原因主包持续、发长&2周
脑膜炎(TBM)与病脑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③IL-6和TNF-α:IL-6和TNF均具有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双重来源。在病脑患儿血清和脑脊液IL-6和TN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且重症脑炎较轻症高,且差异显著。(5)脑电图对急性期病脑的预后预测。脑电图随着临床症状的恢复而好转,但一般较临床恢复为迟。轻-中度异常脑电图,临床恢复较快,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若脑电图的睡眠生理波消失者,临床恢复较慢;高波幅慢波者提示预后好;低波幅慢波者提示预后不良;背景波异常同样提示预后不良;尖棘波等癫疒间样波预示有癫疒间后遗症;显示为低电压的,临床恢复较慢,并常留有智能、性格、运动等后遗症;显示双侧或一侧电沉默,预示有临床死亡的可能。上述异常脑电波的分布部位也对预后有影响,如为弥漫性提示病变部位广泛,则预后不良,即使病情好转也有可能遗留部分功能障碍。上述脑电异常的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也提示预后不佳。AEEG可迅速评价昏迷的进行性改变,意识状态水平和癫疒间活动,与CT、MRI检查相比,AEEG更具有优越性。(6)听觉诱发电位:可根据异常判断功能损伤部位。病脑可见Ⅰ~Ⅲ、IPL延长,这是因为第Ⅷ对颅神经途径颅底蛛网膜下腔空间,易于受炎症累及。若Ⅲ和Ⅳ、Ⅴ复合波异常,可能为脑干呼吸中枢功能障碍的反映。如果恢复时间迟或无恢复正常,常提示相应损伤部位的功能障碍是不可逆的。7.9 病脑的早期康复与干预
周水珍教授:对病脑伴有脑功能障碍的病例,病情相对稳定时即开始早期康复治疗,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在2周后无再出血征象时开始进行早期康复。
急性期主要预防卧床引起的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全身性合并症;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长、瘫痪严重的患儿要预防关节挛缩、强直,特别是预防肩关节内收与足下垂。为此,将患肢维持功能体位,使用气垫床,定时翻身及改变体位,并多饮用开水,多按摩下腹部排尿;发病早期对患肢轻柔按摩与被动运动,幅度要大,动作轻柔;必要时可用支架或夹板防止关节异常旋转和下垂与挛缩。病情稳定时可做床上肢体被动活动,如果出现主动运动后,应该做主动运动训练。
恢复期的康复主要在促进认知功能、运动能力的恢复与代偿;语言与进食障碍的训练等,家长的参与也十分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7月第19卷第7期
要。根据患儿存在的不同障碍,选择康复的各种手段如:(1)运动疗法(physicaltherapy,PT),利用机械、物理手段改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维持和增大训练,以及通过运动进行肌力增强训练,运动方式包括被动运动(适用于肌力0~1级的肢体)、辅助-主动运动(适用于肌力2级的肢体)、主动运动(适用于肌力3级的肢体)、阻抗运动(适用于肌力4级的肢体)。要诱发及加强主动运动,同时依据儿童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认知程度和合作程度安排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2)作业治疗(oc-cupationaltherapy,OT),即进行功能性的作业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以及眼手协调功能,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3)语言治疗(speechtherapy,ST),包括发音训练、咀嚼吞咽功能训练。提倡家庭成员的参与,这对患儿认知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4)理疗,包括电疗、磁疗,肌力及肌张力得到改善,增加患儿恢复自信心。(5)祖国医学,应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帮助运动功能的恢复。(6)部分病例可选择药物对症治疗,如为缓解手足徐动型的多动,可试用小量安坦;缓解肌痉挛可用巴氯芬、肉毒素A、安定类等,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幅度和运动机能;合并癫疒间者使用抗癫疒间药物治疗。
麦坚凝教授:据统计,约有5%~20%的病脑患儿虽经积极治疗,在发病6个月至1年后仍可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儿童病脑所致远期脑损害轻重不等,重者有植物人状态、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癫疒间、失语、听觉与视力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排泄障碍等;轻者有精神行为异常、学习困难、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运动技能障碍、进食障碍等。其中以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癫疒间、失语、学习困难、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最常见。
关于病脑脑损害的康复治疗我将在本期另文详细阐吴保敏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中能安排时间参加病脑的专题讨论,阐述自己诊治本病的经验及介绍国内外有关本病诊治的新进展。本次讨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基础到临床,突出了实用,提高了大家对病脑的认识水平,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造福患儿。
(本文编辑:邓文军)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参考文献标引格式的要求
  本刊文献著录根据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正文中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角码应标注在作者姓名之右上角;正文中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角码应标注在句末末字的右上角;正文直接叙述其文献序号时不用角码标注(如:操作按文献[1]所示)。参考文献表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表中的作者姓名: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面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如etal。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专题推荐:
您的位置:
>> 我的孩子得了病毒性脑炎,现在已经出院了,医生说休息好了没事的,但我还是担心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我的孩子得了病毒性脑炎,现在已经出院了,医生说休息好了没事的,但我还是担心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核心提示:我的孩子得了病毒性脑炎,现在已经出院了,医生说休息好了没事的,但我还是担心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病毒性脑炎早期发病症状跟感冒差不多,病人会出现发热、全身酸痛、食欲差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嗜睡、抽搐等精神症状。急性期治疗不及时的话,死亡率极高,治愈后不……病毒性脑炎早期发病症状跟差不多,病人会出现发热、全身酸痛、食欲差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嗜睡、抽搐等精神症状。急性期治疗不及时的话,死亡率极高,治愈后不会留下后遗症。由于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空气流通不好,特别是一些家庭常常全天开着空调,给细菌和病毒在空气流通差的居室内繁殖创造了条件,同时孩子的抵抗力也下降,致使一部分孩子感染了病毒性。休息好了就没事的。病毒性脑炎与功能性精神障碍并存一例报告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病毒性脑炎与功能性精神障碍并存一例报告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1​病​例​资​料​
​
​男​,2​岁​。​因​精​神​异​常​、​发​热月​余​,​加​重d​入​院​。​患​者​于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懒​言​,​诉​说​“​有​人​害​他​”​等​,​伴​发​热​。​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脑​电​图​及​腰​椎​穿​刺​(​腰​穿​)​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予​以​更​昔​洛​韦​、​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周​后​精​神​症​状​好​转​,​体​温​正​常​,0​d​后​出​院​。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提醒:儿童当心病毒性脑炎_健康_亲子中心_新浪网
提醒:儿童当心病毒性脑炎
  据媒体报道,近段时间福建安溪、德化、福安等地发生了近200例肠道病毒属埃可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指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容易受到病毒的侵扰。病毒性脑炎最青睐身体虚弱、劳累疲乏的人。本病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多见于年幼儿。人类是肠道病毒的天然宿主。肠道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可以进入细胞胞质并破坏及杀死细胞。肠道病毒一般分为3种,即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正是埃可病毒。
  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患病后病儿主要表现为精神改变,如整天想睡,精神差,或乱吵乱叫,或不省人事;有的则出现手脚瘫痪。也由于感染的病毒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亦有轻有重,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发作、肢体瘫痪或颅神经麻痹、精神症状等;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会出现昏迷;精神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等。
  为了预防病毒性脑炎,平时应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一旦患病应及时有效地治疗,防止其恶化。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做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副主任医师 张凤敏
> 相关阅读:
更多关键字:&&&&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能性农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