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4101套总数:5736483套专访:3201部会员:341765位
当前位置:
& 新课标讲堂高中语文:4.2《庖丁解牛》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课标讲堂高中语文:4.2《庖丁解牛》课件(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60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94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以事喻理 1.以庖丁解牛,喻处世之理 在文惠君惊讶于他的绝技时,庖丁谈到他解牛的经历、经验和感受。他的眼中由“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用刀十九年,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其诀窍就是完全掌握了牛的生理结构,宰牛的时候,刀在牛的骨缝中活动自如而毫不擦伤刀刃。这能不让人有所思吗?道理是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世事虽然复杂、凶险,但只要顺乎其理,勿强行,勿妄为,任何事情自然迎刃而解。 2.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 庄子寓言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阐发其哲学核心——“道”。借庖丁解牛暗示养生若像解牛一样顺乎天理自然,就能保全天性的自由,维护生命的完整,臻于“道”的最高境界。 养生者,保养生命之谓也。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 庄子思想 1.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3.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 庄子名句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田子方》)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
□ 庄子解读 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在风雨之中,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
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那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决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北京文学·经典阅读》,有改动)
[赏析] 一代词人李清照,驾着一叶生活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阅读本文,让我们对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让我们认识到她的美在于站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眼界开阔,追求远大,人格独立,品味超俗,以心抗世,以笔换天,并以此创造了独树高标的诗词。而她的悲剧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处在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社会最先进的思想的妇女的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庖丁解牛 ———————————————————— □ 《庄 子》 知识与能力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 “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读庄子
□ 白居易 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①。 【注】 ①无何乡:《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无何乡即无何有之乡,原义为没有任何东西的地方,后用以指空想的或虚幻的境界,常用以咏梦。
[赏析] 七绝《读庄子》是作者任江州司马时的作品。全诗意思是说,我从京都远谪异地,怪自己未看透官场的积弊,内心并不感到忧伤;我读了庄子知道自己何以处这种境况,苦闷时就以过恬淡闲适的生活来自解。
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却含愤怨,委婉言情,蕴含深沉,耐人寻思。 一、古字通假 (1)砉然向然(____通____,________) (2)技盖至此乎(____通____,________) (3)善刀而藏之(____通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五、特殊句式 (1)①良庖岁更刀,割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以上句子都是________。 (2)①如土委地 ②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以上句子都是________。 (3)技经肯綮之未尝 上面的句子是________类倒装句。 (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上面的句子是________类倒装句。 【自我校对】 一、(1)向 响 声响 (2)盖 盍 何,怎样 (3)善 缮 修治,此指拭擦 二、(1)没有不是 (2)此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3)此指很难下刀 (4)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 (5)动作因此 三、(1)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名词,主张,学说/名词,道义,正义/动词,取道/名词,道路/名词,方法/动词,说,讲 (2)动词,剖开、分割/动词,消除,免除/动词,解释,解答/动词,理解,明白  一、作家档案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述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这部文献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它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回放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养全年,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然而庄子尚能对当时的现实作较为深刻的批判。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一、重点突破 1.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思路】 课文的写法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这样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激起人们的悬念;二是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乃中《经首》之会”? 【参考思路】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展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之所以如此作了自然的铺垫。 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思路】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参考思路】 (1)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2)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3)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二、疑难辨析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参考思路】 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
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
“庖丁解牛”这篇寓言通过庖丁介绍自己解牛技艺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同时启示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2)依乎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道理
(3)吾见其难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多与“但是”连用,表转折
(5)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良庖岁更刀________________
族庖月更刀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而刀刃者无厚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众/名词,类/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动词,灭族 (4)动词,解/动词,成为/动词,治理/介词,替/介词,对、向/介词,被 
(5)表疑问语气,呢/表反问语气,呢/助词,用于形容词后/介词,相当于“于” (6)助词,用于象声词后/助词,用于副词后,表状态/代词,这样/助词,用于形容词后,表状态 (7)介词,引出对象/介词,从/介词,对于
四、(1)每年 每月 (2)厚度
五、(1)判断句 (2)省略句 (3)定语前置 (4)状语后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到的人籟, 地籟, 天籟, 究竟什麼是天籟?
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到了人籟, 地籟, 天籟, 前二者都有說明, 對天籟則只說了「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究竟什麼是天籟?
以下原文翻译:无论人籁地籁,都是风吹过孔窍发出声音这个道理。但风只是吹过,而不是要那些孔洞发出声音。孔洞发出声音,只是他们自己响应风吹过的状态而已。既然他们自己发出声音,那么又是谁激发了他们的作为呢?激发他们的,那个声音背后的声音,就是天籁。貌似聪明的人好像百科全书一样啥都知道一点,其实松垮的很,偏偏说起话来盛气凌人;小聪明的呢,又偏于斤斤计较扣砖缝,言辞絮絮叨叨,罗罗嗦嗦。睡着的时候,魂出来工作,演出各种梦境;醒过来以后,心神接触各种外物情感,形成内外交结,滋生出各种负面情绪:好一点的惴惴不安,不好的就是弥散在整个心神,仿佛面临末日一样。有时候无名业火腾然而起,仿佛是谁扣动了手枪的扳机,射出子弹一样——那是因为心意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作怪。有的时候刻意压抑这些负面情绪,仿佛是自己和自己订了邪恶盟约,打算暂时忍辱负重,只等有朝一日扬眉吐气——那是胜负心过重了。这些日复一日的勾心斗角,明火暗火,各种负面情绪,就像秋凉与冬寒,杀伐性命,使肝气涣散,心神损伤。偏偏还沉溺于自己的心意情绪中,不可自拔。时间长了,被杀伐的差不多了,神魂俱伤,就厌世逃遁,话都懒的说,自杀的心都有,再也回不到有活力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情绪,每天每天的就这么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就仿佛那些声音从空窍中发出,就仿佛放的时间长了的汤上发霉生菌,都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因此说,只有在“吾丧我”的情况下,才能清晰的分辨出心中情绪生成的所在。声音从孔窍中发出,放的时间长了的汤上发霉生菌,虽然肉眼不可得见其实际变化,但是肯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支配这个现象的规律,那自然运行的法则,就是天籁。庄子这个故事,与佛教唯识宗的见解非常相似,他们都是解决心理层次的问题。所以庄子后边又接着说:没有那个生出各种情绪的东西,也就没有自我心意。没有自我心意,那些情绪也无从谈起。这些思虑情绪,天天用,时时不离,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来的,是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如果有个真真能做主的,可就是偏偏不表露一丝征兆,找不出一点影子来。这个东西,他真实的表达自己,却看不到琢磨不到。萌动摇曳却不见形态。
本是一样的风吹过不同的洞穴,形成了不一样的风声即为地籁。本是一样的宇宙万物,却被不同的人心感悟所表达出来的即为天籁。
《齐物论》是《庄子》中非常特别的一篇,庄子思想的关键性内容在《齐物论》一篇中表现得相当完整。从头到尾主题贯穿,比喻虽然很多,但并未闪躲任何问题,表意很明晰。它主要是对人的心理问题——“为什么不信赖”,给出了理由,把他的主张说了出来,也把怀疑与困扰说了出来。
天籁直接说来,似乎是在说风,但风背后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似丧其偶”才领会到了这个天籁?在《齐物论》这篇上,后来的学者们基本没有摆脱郭象的注。“天籁”是指不受控制、却被诸多因素影响的问题。
南郭子綦描述的天籁其实是种种差异,“丧我”之后对世界的种种看法。庄子带我们看的是千差万别、不知所以,与生命个体状态有关,但无法完全由其决定的那个东西。
从这个矛盾格局中展开后面的讨论。
后文说“非彼无我”,“彼”是世界、外物的代名词,没有外在世界就没有心理状态的这个“我”,如果没有“我”的心理状态,也就不会有任何心理状态。“天籁”非常接近这两者交互的一种状态。天籁并不是一个主宰,否则庄子不会再问:谁是“真宰”?
整篇《齐物论》表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心灵创伤。庄子认为,快乐是一种姚佚启态,是一种非常深沉的悲哀。庄子试图从根本上去解决他的困惑。他要去讲所有生命经验同等可贵,或者说,同样地没有意义,离开了这个生命去批评别人都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有了你、我的区分,每个人都看重我。庄子也会认为,天下是平等的,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也只是“我”,各个声音都有各自成立的理由,不要去挑选和坚持。自我的解消达成的是差异的尊重。
庄子有多元主义倾向,但不是。因为他总是在讲,我们放弃种种差异,允许差异,但也希望最后达到一个共同:那是天。怎么理解“天”,如何去放弃种种差异,这是另外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不再焦虑,安然地接受知识与讯息。这是《齐物论》的问题意识。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天籁就是怒者其谁耶的那个谁。这让我不得不想到一种物理现象共振。还有一个词叫共鸣。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一本煽情的小说,使得看的人痛哭流涕,到底是为什么哭呢?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吧,未必是为了正在看的电影或小说哭泣,只是因为触及到自己内心,而产生共鸣。更明显的例子是触景生情,同样的景物,每个人看到后想到的东西内心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样的风,吹过不同的地窍,万窍怒号,嚎叫的声音也是【自取】的。
天籁是什么,其实《齐物论》中,并未对天籁有明确的解释。「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者,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段文字显然阐述的是「地籁」。风吹万物不同,造成了不同声响,(这些声响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各个窍孔形态不同所致,鼓动它们使他们发出声响的还有谁呢。虽然此段文字在子游「敢问天籁?」之后,但南郭子綦没有正面回答子游的问题,而是继续谈被子游打断的内容,继续说明「地籁」。这不奇怪,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谈话方式。不能因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者,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在子游问句之后,便可以说这段话一定说的是「天籁」啊。「地赖」是风吹众窍的声音,「人籁」是比竹之声,「天籁」是什么声音?郭注成疏说「天籁」不是「别有一物」而是「比竹众窍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意思是,人籁与地籁共同组成了天籁。我觉得并不太恰当。可以从庄子其他的文字中猜想南郭子綦未细说的「天籁」为何物。「天籁」应该无成与亏。「地籁」「人籁」都是有成有亏的。《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我想象着可能会有机遇,就像伯牙一样。此时声音大概就像天籁。此时若再来一个人,听到同样的声音,大概就不属于「天籁」,因为伯牙此时与道契合,达到了「吾丧我」。「天籁」离开与道契合,便成了俗音。「天籁」是不可以用语言讨论的,需要自己去体会,而且常常需要有特定的机遇。这也是南郭子綦或者说庄子刻意不谈的原因。又或者天下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声音,让每个人都觉得圆满无缺。此音一出,天下祥和。把这样的声音称之为「天籁」也未尝不可。
「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这里的天籁,唯有自然。
地籁,就是大风吹树/山的声音,你可以听到的。人籁,就是比竹-大概类似笙的一种乐器。天籁,无形的能量的运动,能量是一,能量是天,化生万物,宇宙一切。这个概念太大太难理解,所以庄子用地籁和人籁逐步引入,但到了该说的时候,又只有一句话,因为太大,没法详细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徐山:《庄子》的分析.cn/m/xu_shan[摘&&要] 本文对《庄子·内篇》七篇逐篇逐节进行了分析。庄子用和胎儿期记忆密切相关的虚空记忆的特征指导个人、人际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平的人类福祉。[关键词]《庄子》;内篇;分析;胎儿期记忆;虚空记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评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把老子思想中的虚空记忆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道家和儒家、墨家之间的对立在庄子那里尤为显著。由于庄子本人是虚空记忆的成功实践者,其精神状态自由放纵,不拘形迹,所以写出的文章风格也是汪洋恣肆,泼墨自成。庄子的行文手段,正如《庄子·天下》篇中所概括的三言“巵言、重言、寓言”。有关“三言”问题,《寓言》篇中有详细论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已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1] 所谓“寓言”,即庄子不直接称赞自己所言极是,所以借用他人的口吻。而借他人之名讲出的话中,如有不当,则“非吾罪也,人之罪也”。假托他人来议论,至少有两大长处,一是当别人所言和庄子自己的主张相同时,就可以应和,二是如果两者不同时,庄子则可以再借用另外的人来驳斥,从而巧妙地达到非庄子思想的目的。换言之,庄子自己的思想以及和自己相对立的被驳斥的思想都假托他人说的话即“寓言”来展开,其中的是是非非,剥去假托之名,是不难从中分离出来的。所谓“重言”,即重要的言论。“重言”为年长的人(“耆艾”)所言。由于年长的人阅历广泛,所说的话分量是重的,其意义是重要的,这样便可以用来制止其他人的无意义的言论(“所以已言也”)。然而,如果年长的人却无新见,没有过人之处,只能算是陈旧之人。庄子拉来历史上有名声的人,让他们说话,其中一部分是符合庄子思想的重要的话,而有一些则徒有“重”之名,即所言不重,这里不难看出庄子对历史人物如孔子的调侃味。所谓“巵言”,前人诠释存在的问题最多。《说文》:“巵,圜器也。一名觛。” 巵即酒樽义,“巵言”当和喝酒有关。巵言者,酒言也,即酒酣之言。其言也狂,其言也真。“巵言日出”,当为庄子不断地道出酒言之义,从中亦可看到庄子的嗜酒程度和酒对抵达虚空记忆的作用。“和以天倪”,用自然的分际调和是是非非。“因以曼衍,所以穷年”,即除去一切桎梏、面具,以自由活泼的真态去度过一生。《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而内篇七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分析内篇七篇时,既要注意每一相对段落的主旨,还要注意段与段以及篇与篇之间的思路衔结和文脉走向,另外,还要从“三言”手法中离析出庄子自己的意图,从而建构起庄子的思想框架来。值得指出的是,胎儿期记忆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虚空记忆,则是本文分析《庄子·内篇》七篇时的全新切入点。[2](1)《逍遥游》“北冥有鱼”一节。鲲鱼化为鹏鸟后,“其翼若垂天之云”,乘风飞九万里去南海。蜩和学鸠嘲笑鹏鸟的壮举,然而只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斥鴳亦讥笑大鹏的志向,“此小大之辩(按:“辩”即辨别义)也”。庄子通过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比,褒前者贬后者已很清楚,而世俗之人“其自视也亦若此(按:“此”指蜩、学鸠、斥鴳之类)矣”。“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宋荣子较之世俗之人高出一筹,“虽然,犹有未树也。”“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已有飘飘成仙的模样,自然比宋荣子要用两脚走路又高妙了一层,但终究要凭借风而有所依待,还没有达到完全无待的自由境界。原来,庄子用阶梯法逐级导出各级的形象特征,而最高级则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最高级的层面上,已无任何外力可依待。由此可见,篇首提到的可褒的鹏鸟,仍属于最高级之下层面的形象。从对应关系上说,列子和鹏鸟在同一级别上。换言之,庄子对鹏鸟的描写采取先扬后抑、先取后弃的手法,最后越过在常人心目中已是赫然的阶梯而步入最高级之中。无待的最高境界,其原型是虚空记忆。其中“无功、无名”,不再有文化上的假定价值的束缚,而“无己”,则是彻底破除依赖的对象,即要破除的对象不仅是外,而且是内,是自己。“尧让天下于许由”一节。此节文义承上节末尾的“圣人无名”而来。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作为隐士的许由对此并不希罕,表明庄子对官爵之类的轻蔑。其后“肩吾问于连叔”一段。肩吾对隐士接舆的言谈感到“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其中的“无当”、不返”,指思想并不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和一般人所具的情感不一致(“不近人情”)。借助接舆形象,道出了庄子自己的特征。“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由隐士最终达到神人形象,乃庄子所心驰神往,任何天下外物的纷扰一概被排除了。“惠子谓庄子”一节。此节文义承上节的“大而无当”而申述之。惠子觉得葫芦大而无用,庄子以为他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而大者自有其有用之处。葫芦可“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便可自由漂游,而“大樽”亦寓嗜酒之义。惠子认为庄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以狸狌喻小者,结果中机关而死。而大者如斄牛,看似不能捉鼠,然而却无伤无碍地活着。“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原来,大者似乎没什么用,正因如此,别人才不至于加害它,结果没有任何困苦,不仅躲避了死亡,且能逍遥游。庄子的大言,貌似无用,其真实含义却是驻守在虚空记忆即活着且又逍遥自在这一最终境界之中,因为在庄子看来,这对抗争死亡是最有用的,也是生命的真正内涵所在。(2)《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一节。“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此为静坐禅定之状。文中没有写明是否闭上双眼,但以“仰天”缓缓吐气而言,眼睛没有闭上。朝天空看,天上虚空之色,实和闭目后的无景无物尤其是虚空记忆相仿。正因为所见是无景无物,大脑没有外部的刺激,所以似乎丧失了自己通常能感受到的存在的客体(“似丧其耦”)。子綦在回答子游“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时,表白已达到“今者吾丧我”。这一境界是庄子思想的关键。所谓“吾丧我”,即庄子通过静坐禅定,以双眼见天空无景之状,从而排除生命中主要以眼睛获得的任何信息,并长期用双眼的虚空信息支配自己。这样,我便成了虚空,原来的情绪化的受外界影响的“我”不复存在,“我”丧失了。睁眼而达到的这一虚空境界和闭眼而最终抵达的虚空记忆,在精神效应上是一致的。在“人籁、地籁、天籁”这三籁中,“人籁”为竹箫之类,因籁不同,则吹出不同的乐声。“地籁”亦因籁的本身形状不同,所以风吹出了不同的声响。“人籁、地籁”,外部的风为同一物,不同的声响只因籁的本身的不同。倘若外界无风,则“人籁、地籁”皆徒有虚空之状而无声。也就是说,“人籁、地籁”中的“籁”能否发出声响,不是由“籁”自己所能决定的,而受到外力的支配,这种情形就象《逍遥游》篇首论及的“有待”状态。而“天籁”,“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由于“天籁”是宇宙的终极虚空,所以不再有外部,不存在象“人籁、地籁”的外在影响力。“天籁”也能发出不同的声响,而且还使不同的声响出于自身的状况,这些是自己所取得的,并不存在外在的鼓动力量(“怒者”)。其实庄子称道的“天籁”,为庄子静坐禅定后进入的虚空记忆状态的投射。虚空记忆作为心理上的终极虚空,是自足无待的,包容一切的。虚空记忆靠个人精神内在化途径而取得,整个过程无需外力的作用。庄子用自在自谐的“天籁”特征,回答了子游所担心的问题,即“形如槁木”只是外表(当然这也是必要的前提),但不可因此误导出“心如死灰”,因为这时的庄子之心已经完全沉浸在虚空记忆之中,享受着自我圆满的乐趣。“大知闲闲”一节。世俗之人在“知(智)、言”上尽力,结果“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整个心态充满了恐慌,无安宁可言。这种“心斗”,庄子以为是“近死之心”,而人们却“莫知其所萌”。在俗人那儿,各种“心斗”情绪和我是一体的,却始终见不到“真宰、真君”的真实面目。这里的“真宰、真君”,源于庄子抵达虚空记忆后旧我的消亡,填之以虚空特征的新我。世俗之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其中“不知其所归”指不知归于“真宰、真君”。这种人貌似“不死”,在庄子眼里已经死亡,这里的“不死”实死的情况和上一节庄子被误解为“心死”实际上却活得天真烂漫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果这种人形体日见衰老,其精神也日见死亡,这是最大的悲哀之处。“夫随其成心而师之”一节。世人各有自以为是的“成心”,这样各人皆为师,均有一套是非评判标准。而没有成心,便无是非。“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语言和只是发出声音的“吹”不同,它是音‐义结合体,意义是语言的根本作用。由于众多“言者”对所谓的意义并没有一定的价值认同标准,即“所言者”的意义“未定”,这样语言成了一堆没有意义的声音,失去了语言的应有之旨。“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所谓“以明”,就是用虚空记忆的空明特征去观照一切,从而消除所谓的是非之争。“彼是方生之说也”,指对立性质共存于矛盾体中,“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对立中的一方自身性质不定,对立的双方又在不断互为转化之中,“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自以为依顺着“是”,其实却是依顺着“非”,反之亦然。“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所以庄子不走是非之路,而是仰天目接虚空,并以虚空记忆特征去观照一切。“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道的枢纽就是取消彼是的对立,这正是虚空记忆的特征。“环中”,实为曼达拉,即用恒定的圆周接无穷的变化。既然是非无穷,还不如驻守虚空记忆的空明特征之中。“以指喻指之非指”一节。在辩论彼此、是非的问题上,公孙龙表现为指物论和白马论。而庄子则跳出辨论的主题,“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要说明“指”本身的是和非,用“指”本身去说明则不可能清楚,只有用“指”外之物去说明。有关“马”的问题亦复如此。同样,人世万物中的是非,用其本身去辩论不可能奏效,只有用超越的虚空记忆特征去观照。以同质的虚空记忆为本体去观照世界,则“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即不关心事物的彼此是非的对立,而以虚空之心涵盖一切,从而避免了纷争和由此而来的烦恼。“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一切事物都是浑圆的整体,说“成”说“毁”,都是片面的,因为用“成”与“毁”去分割事物,源于人的支配欲,只能加剧人与物之间的紧张。“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既然明白了事物通融为一,因而不从“成”“毁”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它,而是寄寓于平常的自然之中。“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辩者强行择其片面而自辩,并以己见求一致,竟不知本来就是同一的整体。“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用“和”的整体包涵之法,去顺应自然固有的均衡(不仅是静态均衡也包括动态均衡),使得物与我均以整体面貌互相融合而两者兼行。“天钧”的原型是浑一性质的虚空记忆。“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浑圆一体的道,由于从中分割出是与非而遭损坏。而是非之端,出于人的主观的私爱偏好。“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想完成什么,自有许多未完成之事,挂一而漏万;而什么都不干,便没有什么成与亏之类的问题。“今且有言于此”一节。从逆溯时间而言,宇宙的开始只是“未始有始”,再往前推,连宇宙“未始有始”的问题也“未始有始”,问题取消了。同理,宇宙初始是“无”,再往前推,则“无”的问题也被取消了。这种由逆推而导致的“始、无”的问题的取消,源于庄子抵达虚空记忆后产生的心理效应,因为虚空记忆为无任何对立状态,作为价值观的体现者语言的任何描述均失效。“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已被虚空记忆占据,虚空效应中的“我”以绝对时空的感受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而大者为小、小者为大和夭者为寿、寿者为夭,实际上以虚空记忆为底本取消了“大小、夭寿”的对立,取消了给特定的事物以确定的性质的任何企图。世人“辩也者,有不见也”,即执其一端,而失其另一端。“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这里庄子强调了虚空记忆的浑圆特征,不可言状,无情感偏爱,无所谓价值取向上的退和争。庄子把虚空记忆称为“天府”、“葆光”,指出心理感觉上的无限和光明。“故昔者尧问于舜曰”一节。尧“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事,点出战争引起恐惧不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日照万物,承上一节末的“葆光”,而虚空记忆的光明亦应普照万物,即放弃战争,才有心安。其后“齧缺问乎王倪”一段。所谓“正处、正味、正色”,均无共同标准,所以庄子认为“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而所向往的“至人”形象,则“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这种飘然外游,超越死生的精神实为飘然内游于虚空记忆而无生死的心灵效应。“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一段。“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所谓“大觉”,即抵达虚空记忆后的大彻大悟,此时才能明白梦的底蕴。“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按:“竟”通境),故寓诸无竟。”忘掉生死年岁,忘掉仁义之类,在无限的虚空记忆中遨游,因此便可以寄寓其中。“罔两问景”一节。影子“行、止、坐、起”的变化,实因光源或所照物体在移动,影子看似没有独特的操行,但它能随动而动,随变而变。庄子指出自我和外物就如同影子和物体、光源一样应融为一体,一旦自我进入这种状态,有关外物如何,自我和外物的关系以及自我何以有变化之类的问题便都成了多余。其后“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一段。庄子在梦中愉快地自由飞舞,源于他白天思绪中对逍遥自由的境界的强烈追求,实际上已倒退至胎儿期记忆中胎盘记忆的飘浮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虽然庄子和蝴蝶有所分别,庄子通过梦而悟出彼此界限不明,且在不断转化之中。既然是“物化”,便应顺应“物化”。(3)《养生主》“吾生也有涯”一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以有限追逐无限,心智必疲惫。欲除疲惫,则应放弃欲望膨胀的心智活动。“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名”是赘物,当然“刑”也要避免,这时自我行动的“善‐恶”区域是自由的,无任何特殊的文化标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年,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所谓“缘督”的“督”,即身后之中脉,而“缘督”即顺此中脉,当为导引、气功之类的呼吸养生法,表明庄子是此类功夫的实践者,并以此调养身心。“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节。庖丁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开始解牛时把牛当作一个整体,其后知道牛的骨骼构造,便寻其缝隙,避开折刀之骨,结果“游刃有余,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听了以后“得养生焉”。宰牛和养生有何联系?庄子把社会结构关系中的法规之类比作牛的骨骼构造,首先必须熟悉这些东西,然后才能避而不伤,寻找夹缝中的自由空间,即实中有虚,以虚避实,以虚击实之法,表明庄子在政治社会中的立身养身之道。“公文轩见右师而惊”一节。右师一足形残,“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人的形貌,即便是形残,都是天所赋予的。其后“泽雉十步一啄”一段。野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觅食不易,但并不祈求被养在笼里。“神虽王,不善也。”神态虽象君王一般,却不是好事。庄子在自由和樊笼两者之间,选择的是前者。“老聃死”一段。老子死了,吊唁者哭诉,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死亡的安排是自然的刑罚,而自然的一切是不可也不应逃避的。“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个体生命的诞生不是自己所决定的,而死亡亦属必然,所以在生和死的问题上自己只有顺应一法。“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个体生命的执行者顺应了包括死亡在内的生命的自然变化,便无哀无乐,这就叫“帝之悬解”。换言之,原始文化中把死亡看作是“天刑”、“帝之悬”,而当死则死,泰然处之,其本身即意味着解脱。正因如此,面对死亡而大哭的吊唁者,企图逃避自然的法则,萌念不死的妄想,这是逆天道而行。“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个体生命是死了,即薪尽之喻,而种族生命通过子孙繁衍而得以继续,即“火传”之喻,整个句子为死有不死义,从而又归于深深的永恒生命之河。(4)《人世间》“颜回见仲尼”一节。“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名和智实为“凶器”,因为二者服务于人的争斗之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育其美也,命之曰菑(按:“菑”通灾)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在“暴人”人面前强说仁义,“暴人”便以为是在害他,而所谓的害人者必遭报复,说明和暴人极难相处。即便“端而虚勉而一”,“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即“与天为徒”、“与人为徒”、“与古为徒”,也仍然达不到感化暴人的目的。从常人“祭祀之斋”中,庄子拈出“心斋”一语。“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气功中的以气守一,其目的不仅是吐纳之功,而是达到“唯道集虚”,达到虚空记忆的境界。这时的耳、心的功能只是与外界的信息接触而已,各种信息接触都无法动摇虚空记忆。“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即能入游虚空记忆之中而无法名状,能进入其中固然得意,暂时不能进入就停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虚空记忆为封闭状态(“无门”),又绝无毒害,在浑一的心宅中寄身而任其不停地延续下去。“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在虚空记忆中人虽“无翼”,却有自由翱翔感;虽处虚无状态,却能涵盖一切感受。“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观照虚空记忆的空境,能看见光明,吉祥居住其中。“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虚空记忆状态继续着,这样人虽静坐,但精神却在运动之中。“叶公子高将使于齐 ”一节。做臣子的在事奉君主时,“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对于这种两难境地,庄子认为应“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一节。该节又提出一个难以共事的君主形象,“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以为做臣子的与之相处时应“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即亲近君主但不想融入,调和但又不出卖自己。如果臣子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高,就有“螳臂挡车”的危险。“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臣子伴君如伴虎,只有顺着老虎的性子,方能免遭伤害。“匠石之齐”一节。栎社树为求天年,装出无所可用的“不材”之状,同时又寄身于神圣之地。既不象材木那样“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又不至于“不材”而被砍伐,如此保全了性命,便是大用。此节道出庄子在人世间立身的艰难感。“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一节。此节旨义和上一节相同。“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而“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即“神人”以“不材”的面貌出现,以避夭折。“支离疏者”一节。“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形残之人因无用之形而免去劳役,受到救济,结果“终其天年”。有德之人亦应以无用之德的面貌出现,方能避开祸害。“孔子适楚”一节。“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点出当时社会中人民的痛苦挣扎。“山木自寇也,膏木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的用处就是“免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有用的便是相残而自残。为了维护生命的应有意义,庄子认为唯以无用之状,方能避开残害。(5)《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一节。“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之者”,兀者破除了教化需凭借的语言这一指令工具,在“无形”的虚空记忆状态中求得感悟。“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在虚空记忆中已明白不依待任何什么东西,不受外界变迁的影响,顺应事物的变化,又驻守虚空记忆的状态。“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万物是相同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就看不到丧失了什么,因为此形彼形多形少形都是一回事。“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这个“止水”,正是虚空记忆。它平静不动,由此观照自我的一切运动,则异常清晰。如镜的“止水”有止息欲望的功能,更能吸引住冀求心灵平静的人。“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所谓“保始”,即守住构成心灵新起点的虚空记忆,从而没有丝毫的恐惧心理。“申徒嘉,兀者也”一节。“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身处危险难逃的刑网般的“彀中”,侥幸不死,实属命大。“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兀者的精神并不残缺,以为形残便类推出德不全便错了。“鲁有兀者叔山无趾”一节。“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焉,吾是以务全之也。”形虽残,但比脚更尊贵的精神则务必保全。“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庄子借老子告诫孔子事,认为应生死、可不可同一,挣脱名的“桎梏”。“鲁哀公问于仲尼”一节。丑人哀骀它“才全而德不形也”。“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内心始终愉悦如春,并以此心与外界相接相移。“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水的静止状态,实指虚空记忆。取法于虚空记忆并驻守其中,外界无法摇晃它。德不显形,这样,万物便包涵于其中而不离去。“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一节。“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健全的德和残缺的形,后者该忘而不忘,前者不该忘而忘,便是真正的遗忘。“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当虚空记忆占据心灵后,含有心灵的形体躯壳只不过是一种尚可与人群居的标志。虚空记忆本身无任何感情色彩,人原有的是非之类不再能侵蚀它。一个人是渺小形体和伟大德心的结合体,形体无论是形全或形残(只是形残常被人误解,以为其德必残),只是伟大的德心的不得已的外包装。“惠子谓庄子”一节。庄子对“人而无情”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而生也。”虚空记忆就是“无情”,在“无情”之中享受了平和,所以不愿再遭受世俗的好恶是非的伤害,而是顺应自然,对生命不再外加什么。(6)《大宗师》“知天之所为”一节。庄子详细描述了“真人”的形象。“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悗乎忘其言也。”“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真人”用脚跟呼吸,所谓“导引”之类。无梦无忧,忘掉一切,生和死当然也在忘之列,连思维的中介“语言”也忘掉,斩断一切可能引起恐惧、情绪化、是非感的通途,达到天人合一的互存不争的境界。“死生,命也”一节。人们“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那么对待独立的道,更应如此。“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面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自由之水干涸,众生挤在一起而活得太累,倒不如原先在自由之中彼此“相忘”却又无碍。是此非彼,“不如两忘”,而归于虚空记忆特征之中。“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着眼于“小、大”之分,藏小于大,虽藏犹失;而着眼于“整体”、“无限”,藏天下于天下,藏而不失。所谓“游于物之所不得遁”,即驻守在永恒无限而无亡失的虚空记忆之中。“夫道,有情有信”一节。庄子对“虚空记忆”的体悟转换成“道”的基本属性。“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虚空记忆对个人来说,是真实的,尽管它是无形的虚空。一旦个人抵达虚空记忆后,便把它当成人的精神根本,同时又把它当作宇宙进化的起源。“南伯子葵问乎女偊”一节。道的学习,就是驻守虚空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能“外天下”、“外物”、“外生”,即忘掉世俗感受到的一切,“而后能朝彻”,即朝见到通彻洞明之象,“而后能见独”,即见到独立无待的特征,“而后能无古今”,进入永恒的时间感中,“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即连自己的生命时间的标记也忘却。“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首先因为世俗中的扰乱(“撄”),才有了走向虚空记忆的强有力的动机,才可能最终驻守在虚空记忆的安宁之中。从女偊闻道的学术源流来看,庄子按照倒退式记忆的方式推寻自己的精神之源,即以当时的“副墨”(即文字义)的文化精神为倒退起点,历经“洛诵”(即语言义)、“瞻明”(即目见义)、“聂许”(即耳听义)、“需役”(即实践义)、“于讴”(即歌咏义)这些出世以后的精神活动,接着倒退至胎儿期记忆的门槛“玄冥”(即幽暗义),穿过门槛进入胎儿期记忆的胎盘记忆“参寥”(即空旷义),此时再逆推,即翻过胎儿期记忆,自己的人生记忆之源已经抵达。此后经过技术性的实践活动,便能进入虚空记忆。庄子把虚空记忆即“道”的原型称为“疑始”,即从胎儿期记忆的角度而言,虚空记忆不是人的生命的发生之始、记忆之始,然而一旦进入虚空记忆,人的精神底座焕然一新,并把虚空记忆当作精神新起点。“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一节。“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自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自然中的自我生命,先有形体,而后辛劳一生,到老方有安闲,而真正的休息只有死亡之时。自然对生死的安排,善生善死。在天地的大化熔炉中,化到哪就是哪,是生是死,以及死后还会转化成什么,均无妨。“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一节。“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自由便是既无事又生命得以安定,彼此自由自适而相忘。“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人的矫作文化和自然相背离,所以被矫作文化视作奇异的,却是和自然一致的。“颜回问仲尼”一节。“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是因为他“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彼有骇形而无损心”,行为外表虽然令人惊骇,但其心不损。“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世人醒着,却犹如梦中,而孟孙才看似古怪如梦,却是大醒。达到适意但无需达到笑的地步,就是笑了出来也无需达到推移而失真的地步,安顿推移之心,离开变化之情,就可进入虚空记忆之中。“意而子见许由”一节。“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庄子以“道”为师,实以虚空记忆为师。虚空记忆具有包容化孕一切、永恒平和的性质,而无任何世俗所执着的“义、仁、寿、巧”之类。“颜回曰”一节。“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坐忘”即禅定后达到的“忘”的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实践基础。在和虚空记忆同一的过程中,世俗的好恶是非的偏执均被遗忘,和升华的精神相对立的形体以及旧我的世俗精神中的聪明智慧之类,都显得无任何功用而予以搁置。“子舆与子桑友”一节。“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父母、天地乃至于“道”都不会偏偏把贫困等不幸集中于一人,然而事实上却真是贫困不堪,这就是“命”。这种命运,非自我力量所能抗拒,也不应该归罪于“道”。“命”有所谓的顺和逆之分,不管如何,唯有接受它,正视它。(7)《应帝王》“齧缺问于王倪”一节。“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用仁去要结人心,但从未离开物的紧张力,结果君主和人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不能消除。而泰氏睡去醒来都安泰,别人说他是牛或者是马都无妨,这样从未进入物的紧张力之中。庄子以为治国者当取法于泰氏。“肩吾见狂接舆”一节。“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是欺德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君主自出己见以为天下法,这是欺骗人。一来己见并不是标准,二来法度搞得人人紧张。所以圣人并不用所谓的“经式义度”从外面去约束人,而是端正自己,各尽其能。“天根游于殷阳”一节。“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欲使天下安宁,首先必须自身有安宁的心境。庄子认为应以个人体悟到的虚空记忆的淡漠无私的特征去治理天下。“阳子居见老聃”一节。“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明王有功却不居功,化育万物并使人民处于独立自由之中,自己保持着虚空记忆的“不测、无有”的特征。“郑有神巫曰季咸”一节。壶子面对占卜如神的李咸,“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止。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又“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又“示之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又“示之以未始出吾宗。”上述四个过程,正是逐渐进入虚空记忆的过程。首先形不动而心不止,显示出杜绝所谓的德相的机兆。其次用脚跟呼吸导引,显示出和善的机兆。进而已入“太冲”无朕的虚空记忆,呈现出气平的机兆。最后持守在虚空记忆的大宗师之中不曾离开。“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万物同一,无所偏爱,抛弃雕琢,归复真朴,在纷扰的世界中,独立圆融。“无为名尸”一节。“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体悟无穷尽无朕兆的虚空记忆,接受它却不表现其得,自我也就达到了虚空。虚空记忆犹如明镜,万物来来往往均在观照之中,应和外物而无所藏匿,这样便能统摄外物而不被外物所伤害。“南海之帝为儵”一节。中央之帝“浑沌”以不开窍的纯朴自然而活,庄子认为这是帝王的应有之相。非要人为地去开窍,则失去浑沌,这样开了窍的帝王似活实死。总之,庄子采取“踵息”、“缘督”、“导引”[3]的气功[4]修炼,加之“坐忘”、“心斋”的心身调节,使自己进入虚空记忆之中。虚空记忆本身就是“无”,对世俗而言就是“忘”,无任何对立,无是非、生死、心斗之类。虚空记忆就是“无待”,不依赖任何外物的绝对自由境界。虚空记忆就是“无情”,无任何情感困扰折磨。坐忘的过程,形体的作用趋于无限小,而虚空记忆的新境界则无限大,形体和精神相比,形体变得不重要了。同时,要达到虚空记忆,必须以形体上如同“槁木”一般为前提,从而引出形残德全的必然结合,并且作为人生的最高表现形式。庄子返向自身的直接动力,当是人世间的种种不幸,尤其是官僚政治的难处。庄子用虚空记忆特征去指导个人、人际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个人自由、社会和平的人类福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注][1]参见《庄子今注今译》本,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2]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而虚空记忆则是和胎儿期记忆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过程,详见徐山《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 年。[3]见《外篇·刻意》。[4]见《外篇·达生》。☆“《庄子》的分析”一文曾在“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2004/11,苏州)”上宣读。其中第一篇和第二篇的内容以“关于《逍遥游》与《齐物论》的分析”为题发表在《弘道》2006年第3期(总第28期)上。&&&&&&
欢迎转载:
推荐:    
4【原】夕霞唱美诗词集(五)15首
1【原】原创《虞美人》红楼梦/鱼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sol怒海狂鲨和邪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