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改变7天治愈拖延症症

拖延现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如何应对?
【李松蔚的回答(966票)】:
从广义的层面来讲,的成因既可以是无穷尽的,但也可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个人选择而已——每时每刻,面临辛苦的选项与逃避的选项时,倾向于选择更安逸的那一个。一而再再而三,就成了拖延。
如果说得细致一点,那就可以引入行为主义的思路,寻找刺激(任务)和行为(拖延)之间的联结,以及短期结果对行为的强化。首先说刺激(任务)的性质,如果是因焦虑而引起的拖延,这些任务通常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不得不完成的,繁杂或困难的,不知道从何入手的,挑战自己能力的,这样一类特点。——当然这些也因人而异……就像收拾房间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算简单劳动,我这辈子都无法理解= =总之对某个特定的人而言,某一类任务就会自动引发「任务——焦虑」的反射联结,这就构成了拖延的第一步。另一种情况是因愤怒而引起的拖延,过程类似,只不过任务会触发出不满的感受(比如这件事根本不是我想做的,我只是不得不答应下来),抑郁引发的也差不多,都不再赘述了。
被任务引发负性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往往能带来心理的(甚至躯体的)痛苦,躲还是不躲,就成了一个两难选择。就跟革命前辈面临严刑拷打时,招或不招的心路历程一样。——熬住了,你就是英雄。
而做不成英雄的,最后选择踢开这种痛苦,扭过头暂时不看这些焦虑源。好了,焦虑(或者愤怒/挫败/沮丧/内疚/羞耻)瞬间就没了,这叫中叫强化,并且是威力最强的即时强化。如果你接下来开始看漫画打游戏,那强化的作用就更强。总之,强化会导致你的行为继续维持,下次面临痛苦的时候,你多半还是会选择逃避,因为你觉得这样爽——什么?你说你在爽完了之后其实很后悔,很自责,内心经历了比爽痛苦一百倍的自我惩罚?但是没办法啊,你的惩罚并不是即时发生的,跟即时强化没法抗衡(你以为那些赌输了的人为什么还愿意再赌?),行为的结果跟行为之间间隔时间越长,效力就越差。
所以你每做出一次拖延的选择,你受到的奖赏会让你暂时忘记今后的代价。
说句老实话,对这种选择其实也没必要否定,更没必要上赶着「应对」。否则也太不近人情了,谁说有任务就非得第一时间完成不可?(换个角度看,趋利避害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啊)
但既然在有的人身上被形容为「症」,情况恐怕就比上面说得更严重些。上面所讲的模型,虽然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还确实还有一些因素,会为这个模型带来一些如虎添翼的作用——导致拖延行为在一部分人身上表现得格外强烈,固化形成一种模式,并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
这部分因素当中,固然有环境方面的,比如任务的合理性、薪酬、包括大众文化的影响等等,但我更关注的还是个人方面的东西,比如缺乏情绪管理的技巧,不太能忍受某种情绪——焦虑,愤怒,沮丧,羞耻——于是没法接受在伴随这种情绪的状态下工作。又比如完美主义特质,过高的自我要求,这会导致原本普通的任务也会唤起强烈的焦虑感来。还有,如果一个人始终当好好先生,内心里却敢怒而不敢言,形成了一种人格模式(我们叫被动攻击型人格),那拖延将会成为他发泄愤怒的一道出口;另一个老好人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于是他把各种任务堆积如山,一筹莫展。最后,抑郁和精神上的创伤也会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降低工作效率。
从认知的层面来看,重度拖延者通常会有这样一类信念:
「工作必须找到状态,工作的环境必须近乎于理想」
「我只有在自己想工作的时候才能工作」
「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做到最好」
「我必须领先于他人,把一切事情都纳入掌控中,不能有瑕疵,否则我就会失去所有机会」
讨论这类信念的来源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治疗话题,但是在这里展开显然就有点太多了。
总之,这些信念会导致它们的主人面临着工作时,满脑子都是下面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像海妖塞壬的歌声,一旦听见就无法自拔。它们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以后/明天再干会更好」。
它们的呈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
诱惑版的比如:太累了(歇会儿吧歇会儿吧歇会儿吧……)
诱惑的加强版:时间嘛...仍然还有不少(歇会儿吧歇会儿吧歇会儿吧……)
抱怨版:我不知道从哪儿开始
直接了当版:我不想做...
首先我要打扫房间
理性版:在压力下我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以后再做
另一种抱怨版: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任务?不公平
大抵如此。每一种声音,都会使你面对任务时更痛苦,逃离任务时更心安理得。
下面来说如何应对,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首先是要有一个目标。就本质而言,拖延只是一种选择,所以不应该把「消除拖延」设定为唯一的可能目标,如果条件允许,「接纳拖延」同样可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从心理诊断上来看是健康的。
但是,几乎所有受拖延困扰的人,都绝不愿意承认第二种可能性。
这是最要命的一点。
每个「拖延症」患者都会声称:他/她自己是特别想积极高效的,想干活,所以无论如何,拜托,还是想实现第一个目标。而事实上,如果他真的只想积极高效,想干活,有那么纯粹的话,他也就不会拖延了。
所以他一定同时也想逃避,没跑儿。这时候就要说到这个自相矛盾的「想」字了。
英文里有两个说法可以表达「想」,一是want (wish),二是feel like,可以粗略地认为一种是理智的想,一种是感觉上的想。而拖延的人,常常是want做事,但是don't feel like做事。这就导致了一组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我想学习,可是我又不想学习」。——这在治疗当中经常出现。
其实,翻译成英文并不矛盾:I want学习,但是每次一看到书就don't feel like学习,所以问题就在于这个feel,它和我的want (wish)冲突。那我必须在两者之间做个选择:要么就遵从我的wish,牺牲我的feel,要么就遵从feel,同时调整我的wish——或者,要么就两方面各让一步,做个妥协。不管怎样,这就很容易看到两方面的力量是怎么拧上的,同时抉择自己要割舍的是哪一部分。
但是中文里这两个东西都叫做「想」,这就会导致很多看似荒谬不可解的心理现象:我想学习,但又不想。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拖延者为了解决「又想又不想」这一组矛盾,他们找到了另一种说法:我是很想,但是不能,没办法!——我想学习,但不能!我没办法学习,因为我做不到!
如果你还要追问: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有拖延症啊!
颠扑不破的逻辑。这就如同:我挺想出门锻炼的,可就是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因为我缺少锻炼!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要命了吧。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是指,拖延者承认并没有什么先天缺陷或者恶灵附体,才导致自己「不能」做事,相反,只不过是难以忍受做这件事的痛苦而已,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选择忍受还是不忍受了。
如果打定主意,选择去忍受这种痛苦呢?
那后面的工作并不难,随便选择一种战拖技巧,下决心执行它。战拖会、番茄法、GTD,还有各种丰富的时间管理技巧,任何一种方法都不乏成功的先例。只看你有多大的决心去承担它们背后的痛苦而已。
如果面临的痛苦超出了个人的承受极限,也不妨尝试心理咨询。咨询师会辅导你做很多情感层面的工作,帮你更好地容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是认知行为治疗师(比如我),还会陪你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暴露体验和观察,这些方法我用过多次,确实是有效的。
心理治疗中还有一些技术可以加强这一效果,比如设置合理的强化和惩罚,自我监管,认知重构,等等。因为并不是要做心理治疗的技术讨论,这里也不展开了。
但我最后还是要说:一切方法都取决于你是否真正下定了决心。对于心意坚决之人,再普通的方法也可以是有效的;而对于那些貌似很想改变,实际对于忍受痛苦还心存犹豫的人(很大一部分拖延者属于这种),再好的方法最后也逃不过浅尝辄止,轻易否定的结局。对于这类人群,我觉得通过心理咨询去澄清自己的内在动机,还是非常必要的。
【梁文锦的回答(197票)】:
根据自身经历,他人经验,以及各类拖延症相关书籍,我总结的拖延成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
自身原因有客观的生理因素,也有较主观的心理原因。下面分开叙述:
生理因素: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拖延和他们的抑郁倾向和注意力缺陷症(ADD/ADHD)有关。建议怀疑自己有这类问题的人到靠谱的心理诊所/医院精神科就医。明确诊断,对症下药。
拖延还经常被和缺乏自控力联系起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自控力和人的前额皮质有关。略去那些复杂的科学理论和心理学实验,几个需要了解的要点是:意志力本身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些事上消耗后,会影响在其他事情上的意志力),但可以经由锻炼而提高“容量”;充足的能量会让前额皮质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了控制拖延,需要保证精力,保证营养,把容易拖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段,开始工作之前先补充糖分。平时最好有充足的睡眠(平均&7小时)和日常锻炼(每天三十分钟,每周四次以上)。
冥想也是一个可以从生理上改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的办法。每天练习冥想相当于精神上的锻炼。最简单的冥想就是在一个无干扰的环境中闭目静坐,放慢呼吸速度,不去刻意思考。时间可以从5分钟到20分钟。关于冥想深入进去有许多学问,在这里不探讨。
心理原因:
拖延的心理因素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童年时期接触什么样的认知并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因此不应把拖延症完全看作是自己的错。但是,认清源头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挖掘那些埋藏得很深,过去很少质疑的错误认知。如“自责内疚可以促使自己行动”,事实上很多时候自责内疚反而增大压力,使拖延状态恶化。如“如果再拖我就完蛋了”,事实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成功即失败。一个人在某些领域的“失败”并不能否定整个人的价值。
如果略去“童年血泪史”,仅仅看拖延症当下的表现,可以把拖延的心理成因归纳为:低期望(即缺乏自信)、低价值感(即认为要做的事意义不大)、高冲动(即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回报)。(据《》)。
我曾在一个以战拖为主题的QQ群内进行调查(一套书上的自测题),绝大多数成员都属于冲动型拖延,很可能和天生特质(进化心理学中的“猎人”?)和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反馈有关。但是与他们进一步的接触发现,拖延者低期望和低价值感可能已经根深蒂固 ,以至于其本人都没意识到自己“低”得不正常。或者平常并没体会到低期望和低价值感,但在拖延的时候这两种特征就凸显出来,让人无法爬出拖延的泥潭。寻找应对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这些盲区。
“完美主义拖延”也可以纳入这个体系——想要把事情做完美,准备工作做完美,其实是认为“不完美即失败”(低价值感)、“不完美就说明我不够优秀”(低期望),不屑于一开始的试错(低价值感),不愿面对未知的失败可能(高冲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拖延者需要长期的自我反省和认知调整。以上这些易酿成拖延的下意识心理活动,需要及时被发现和纠正。最有效果的,可能是“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然后通过不断地取得小的进步来增加自信。至少,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增添意义,及时肯定自己的努力(哪怕仅仅是发现自己的前期努力是无用功)。还有一个技巧是把任务“游戏化”,给予自己及时的奖励(奖励内容最好是可控的,比如一顿美餐;不要成为另一个消磨时间的黑洞),把“高冲动”这个缺陷转化成动力来源。(更详细的方法,可以参考)
外界因素既有直接的诱因,他人的影响,也有宏观的社会因素。
直接诱因包括任务的性质本身,典型的如科学研究、论文,回报遥远,不确定性大。可以采用“”把任务化成可掌控的小块来处理。也包括周围环境的诱惑,如手机上网等。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加以控制(学会时间管理方法、限制上网、或者干脆转换环境——去图书馆等地方学习)。此外,压力对于拖延者的作用是饮鸩止渴。有时可以让拖延者在恐惧失败中行动——引发焦虑,下次有任务时因为焦虑联想而更加拖延。更有时让拖延者逃避任务,沉湎娱乐,草率完工甚至永远无法完工。学会放松,可能初看起来是愈加拖延的借口,但是如果你是真正从心态上放松 ,而不是用逃避、做无意义的准备工作等手段来放松,拖延反而有机会得到改善。实在无法通过认知调整来放松的,也可以试试冥想,或者最简单的深呼吸。
他人的影响其实还是通过拖延者本人的认知起作用,但是心理不够强大的人很容易被长期以来的权威和所信赖的对象所左右。比如父母试图用批评使孩子进步;导师对错误和失败的容忍度低;伴侣/亲友对拖延症有误解。对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态度还是——不争论。大部分人会认为你是在找借口,贴标签;少部分会支持你,但是他们帮助你的方式可能适得其反。最好多到积极向上的战拖社区里面寻找有共同语言,有拖延症知识的同伴,获取客观的反馈;或者至少用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不是自我批判!)。
最后,社会压力和单一的价值取向也在助长浮躁的心态,不利于心理调整。事实上,拖延者的行为本身也在反作用于社会,以至于现在很多大事都是最后一刻赶工的结果??但是这个可能不是拖延者可以影响到的范畴,所以就不多说了。
问题提得真的很大啊,我已经尽力在简明和具体之间寻找平衡了??
【骆启明的回答(128票)】:
我为了查资料而打开浏览器,接着点开知乎,发现了「知乎圆桌」,最后我决定开始写这个回答。
最上面这句话,是真实的故事,也是我为拖延现象举的一个小例子。
「拖延现象的成因有哪些?」这个问题,如果把「拖延现象」四字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不能讲出像 那样专业且细致的心理学答案。但如果曲解一下,把这个词看作一次拖延发生的现象,我或许还可以给出自己的草根回答。
因为,我曾经体验、观察并思考过很多次的拖延现象,最后,总结出了拖延过程的通用结构。
在拖延的全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特殊的时间点,我称之为「诱惑点」、「自弃点」和「懊悔点」。
诱惑点:受到诱惑的时间点,该点可能出现在做一件事的全程。比如开始工作的时候心里会想「我先刷会微博,到整点的时候再开始,嗯」。再比如我现在写回答的时候就不断被新消息的提示诱惑着。
自弃点:开始自暴自弃的时间点,该点出现在「发现自己被诱惑但还是决定自暴自弃」的时候。比如猛然意识到自己在刷知乎,但是心里想「算了明天再查资料吧,我现在写个回答来涨点粉」。
懊悔点:感到后悔的时间点,该点出现在「发现自己被诱惑于是痛下决心开始工作」的时候和「时间都快被消耗完了才发现自己被诱惑了」的时候。比如浪费了一天时间看网贴,最后发现正事都没做,捶胸顿足懊悔不已。
拖延的通用结构就是:
在做事的全过程中,不断经历诱惑点,一旦被诱惑成功,则进入诱惑状态,开始浪费一段时间,直到「猛然发现自己被诱惑」了。发现后如果感到懊悔,即到达懊悔点,则回到正事当中,再次开始不断经历诱惑点的过程;发现后如果想要自暴自弃,即到达自弃点,就不想回来了……直到最后时间快被消耗完时,才到达最后的懊悔点,感叹「今天又拖延了,好颓废」。
那么,由此总结一下,每一次拖延现象的成因就是四句话:
没能熬过诱惑点,没能发现自己处于诱惑状态,陷入自弃点,缺乏懊悔点。
「如何应对?」
也是四句话:熬过诱惑点,提醒诱惑状态,存储自弃点,制造懊悔点。
熬过诱惑点:堵:隔离诱惑源;疏:培养对正事的乐趣,降低诱惑程度。(没做到,嗯。)
提醒诱惑状态:陷入诱惑状态是会忘记时间的,所以设置一个闹钟,半个小时来一次震动,提醒自己检查是否处于诱惑状态。
存储自弃点:自弃点的出现就意味着当前的诱惑已经太强大了,比如看到一个吸引人的回答,特别想看完。我能想出的办法就是把这个点记录在纸上,存储下来,留到空闲时继续进行。
制造懊悔点:之前已经设好了半小时一次的闹钟,就可以利用这个提醒的时间来审视自己的进度,痛定思痛,迫使自己每半个小时进入一次懊悔状态。
欢迎讨论。
【warfalcon的回答(50票)】:
这个问题范围比较广,建议去看《拖延心理学》,没有什么方法能对所有人有效,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把拖延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
成因有很多种,比如:压力、追求完美、缺少技能、目标不清晰、注意力不足、事情过多、估计不足、环境、性格、习惯、生理因素、药物、睡眠等等。
《拖延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的拖延处理技巧:
1、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2、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3、 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4、 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5、 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6、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7、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8、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惟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9、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为了从事重要的事务,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半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自己经常用的方法是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应对:
这种应对方法无法解决所有的拖延问题,偶尔还会失控,但对我而言,努力把生活中重要事项做好,控制好精力,通过习惯来达成自律,能大大减少拖延对我的影响。
1、在精力更充足的时间段优先完成习惯清单和当天最主要的事务,努力完成主要的事情。对不重要的事,进行拒绝和拖延。
2、建立多个小系统,用来处理重复的问题,可以加快完整时间和减少出错率。
3、多记录,定期评估总结,进行实时反馈,来修正不足。
4、设定任务的最后限期
5、通过规律生活,静坐、呼吸法、睡觉、番茄工作法等方面来管理精力和注意力,了解自己的注意力边界,在溢出之前进行休息,培养自己的节奏。
6、把行动跟奖励结合,把痛苦变成享受.
7、有意识控制心态,面对意外、失控和失败时,别放弃,坚持下去,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改变能自己能改变的。
没看过《拖延心理学》的朋友可以通过下面的笔记和思维导图来快速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我要好起来的回答(42票)】:
题目确实比较大,为了不拖延,就其中一点说吧:
---------------------------------
拖延,很大一部分动机就是为了逃避,这个大家都清楚。那么,我们到底在逃避什么呢?
很多人会说,是逃避现实。那么,这个现实是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现实让人不能接受呢?
以我自己的研究生阶段为例好了。我知道我在逃避,我痛恨我的逃避,我把我逃避的这个现实称之为“社会”或者“人生”。这个想法,除了让我对“社会”、“人生”更加恐惧之外,对我的状况没有任何帮助。“社会”或“人生”是我对我不愿面对的东西贴上的简单粗暴的标签,实际上我根本没有真正去发掘我害怕的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我们逃避的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头脑中那不能控制的对现实的诠释。社会和人生也许确实很残酷,但不会比我们自己头脑中编造的故事更加可怕,不会比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批判更加严苛。
现实是,我的这篇论文遇到了一些困难,没办法很顺利地写完,也许达不到发表水平了,甚至会影响我这门课的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别的论文也很烂,不意味着我硕士生涯毫无收获,更不意味着我这个人没有价值。但是,我的头脑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这一状况定义为“我失败了”、“我完蛋了”、“我很丢人”、“我这个研究生白读了”、“大家都会发现我原来很笨”、“我的人生该怎么办”等等。一个实际的小困难,被我幻化出深深的失败感、跌入谷底的恐惧和无人欣赏的孤独。
这一状况让我不能呼吸,不得不找些别的事来赶走这些恐惧,比如一集接一集地看肥皂剧、不停地刷新论坛等等,用那些与己无关的喜怒哀乐来驱赶思绪,麻痹我痛苦的神经。
为什么当拖延到了最后一刻,我们终于可以放下完美主义,而仅仅去追求“完成”,甚至可以迸发出一些灵感?因为那一刻,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负面思维的强迫症终于停止了,世界终于清静了。这是一种上瘾症——到后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短、所需要的压力越来越大,直到无法承受。最初我也很享受那种最后时刻文思如泉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后来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直到每写一个字都变成一种折磨。
拖延对我们是有用的,它尽管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只要没有发现背后隐藏的更加巨大的恐惧威胁,我们就仍然需要拖延,就像瘾君子需要毒品一样。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清隐藏的心理动机,只要我们直面那隐藏的痛苦,我们还需要拖延吗?尤其当我们发现,我们真正逃避去面对的东西并不可怕时,也许拖延自然而然地就放开了我们。
【邢哲wanderer的回答(29票)】:
哇 都好长啊 我也发一个 原文
形成拖延的诸多因素
对拖延的认识
谈到“拖延症”的发生原因,首先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下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须知将拖延描述为“病症”仅仅是我们通俗的说法,拖延是否成为疾病需要考察症状是否与有损害性以及是否足够异常。如前文我们提到的,严重的拖延肯能损害人的社会功能以及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说,拖延是一种疾病。但是当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拖延造成的不良后果又似乎没有到达那么严重的境地。况且很多拖延行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不能以“异常”看待。可以说,被自身拖延行为困扰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得了一种“疾病”。
此外没有篇幅细表的两个观点是,拖延行为与智力没什么关系,与道德水准也没有什么关系。已经因为拖延而深深自责的朋友,请不要妄自菲薄,耐心跟我一起分析一下拖延形成的因素。时代的病症 其实拖延有其深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如果我们的父辈间谈论拖延,仿佛不会像80后那么引起强烈共鸣。试想我们农耕时代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社会的主流生活模式简朴自然,正所谓如今提倡的“慢生活”,想必大多数时候,拖延并不成为一个问题。而今的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个人时间被严重碎片化,本来怡然自得是人类天性,而今却被社会和我们自己冠以拖延的罪名。可以说,很多时候拖延是自然的,把其归为不好的范畴是我们功利心泛滥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将,容忍自己的一些拖延,放慢生活节奏,倒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心理的问题 除非你在作业评分里得到极大的成就感(这是多么凤毛麟角),最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有过寒暑假作业拖延的经历。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因素导致拖延的案例。由于人对负面情绪自发到逃避机制,当我们因为去做一件事感到恐惧、厌恶、抵触、压力、焦虑的时候,拖延经常会找上门来。
行为的惯性 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里面很少有自我管理的内容,比如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另外在思维特征上,有些人的发散思维比较强,线性思维比较弱,在归纳和排序上会遇到问题。不拘一格得人,随遇而安的人,思维跳跃的人,没有企图心的人,迷恋过程的人,迷恋可能性的人,迷恋细节的人,这些性格和行为特征更容易引起拖延。
身体的因素 拖延行为不仅仅是心情、心理问题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拖延问题都是与注意力障碍有紧密的关系。注意力问题似乎成了拖延症最重大的诱发因素。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医学界在心理学神经学领域发展迅猛,拖延行为越累越多的和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以及抑郁症联系起来。有一个拖延者们不太乐意接受的事实是,上述两种疾病有着明显的遗传特征。当然,这种遗传性并不说明拖延者自身有先天的生理缺陷。注意力的遗传如同身高一样,有的人高,有的人矮。大多数人的情况是,注意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并不极端。
此外,后天的脑部损伤可能会影响到注意力能力。这些损伤有些是短期的,比如严重的睡眠不足状态下,人的注意力会明显下降从而形成拖延。
有关于拖延的八卦
请参看我在。
如前文所及,拖延行为的起因有很多种,这些因素有时还会同时产生影响。那么解决拖延问题也需要对症下药,采用针对性的方法。
对于较为严重的拖延,可以到专科医院诊断,实施药物治疗。对于心理问题造成的拖延,有时心理咨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成人拖延者,由于他们已经拥有理性分析能力和相当的自治力,有导师或辅助工具配合的行为矫正治疗能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
解决方案特点
药物治疗通常有惊人的效果,在药物的作用下人的做事动机增强,注意力明显集中。心理咨询有短期和长期治疗,短期主要通过解决疑惑排解压力解决问题,长期倾向于修身养性和人生方向上的努力。行为矫正治疗通过对思维习惯,时间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行为的培养达到矫正目的。
随着移动设备处理速度不断增强,云计算等新型服务不断涌现,我们已经可以借助很多科技工具提升自我管理的水平。限于个人使用经验,这里主要介绍几个基于苹果手机的应用程序。时间管理 苹果操作系统到了iOS5实现了日历数据的云端存储,支持iphone 3GS以后的全部移动终端以及Mac与PC(Vista以上)电脑,这样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记下需要安排的时间表以及Todo事项,也在任何平台上查阅他们。并且这个功能是完全免费的。抱怨记事本也常常丢掉的拖延者们请考虑尝试这样的时间管理工具。当然,坚持不懈也十分重要。
资料管理 毫无疑问evernote是迄今最成功的云端记事应用。你可以随时记录你的想法,尤其是当你面临一个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时,在evernote上打好提纲,在灵机一动时及时通过电脑,手机,pad丰富和细化他。这简直是每个拖延者梦寐以求的方式。此外免费evernote云空间可以实现pdf的云存储,这样公司和家庭之间的资料共享可以跳开mail用更合理的结构进行管理。
财务管理 随手记是国内比较领先的财务软件公司金蝶的个人记账应用。随手记支持大多数平台,记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习惯。钱都不知道花到哪里的朋友至少可以坚持机上一个月,很多问题的根源将以定量的方式明确地呈现在你面前。
番茄工作法 最简单易行,实在亲民的时间管理方法,不需要复杂和昂贵的工具,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了解规则。你可以直接访问其,或者访问了解这种工作方法。
参考资源战拖会(起源于豆瓣网的自发组织):译言网ADHD翻译项目:認知症大講義(JP):wiki ADHD(EN): wiki 注意欠陥?多動性障害(JP): wiki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CN):
wiki AADHD(EN):日本MBTI协会(JP):先延ばし(JP):ADDitude Magzine(EN):CDC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EN):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协会(EN)
参考文章:拖延症"如流感 "碎片化"生活致其更严重
【四佰本的回答(48票)】:
拖延,是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充满不自信的表现。
这种人的最大特点
1、就是想的很多,做的很少。
习惯想很多的人,最终都变成胡思乱想、而拒绝行动的人。
因为“想很多”,既消耗身体的能量,又易于成为习惯。
假设你明天要去相亲,可能今天开始,你就不停的想,明天天气怎样啊?我会不会迟到啊?那个人和照片像不像啊?...
其实这诸多的思考,根本无助于这一次相亲获得满意结果。
明明是要到现场,才能获取答案的事情,偏偏之前,就消耗了大量的思考在那里,最终,让自己以一个不饱满的状态到现场见人。
或者是,明天的一场面试,明明确定了时间地点,却反复怀疑自己听错了?或者不停想,明天自己太紧张,会不会搞砸?面试3轮,大概需要多久?我明天穿什么衣服?
马上要考试了,最需要的事情,是复习功课,但是有人花更多时间在这里:我明天能考过吗?要是考不过,怎么和家里交代?
还有,今年会发年终奖吗?到底发多少?如果发5万,我打算买些什么?然后我要去哪里旅行?
这种事情,见微知著。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思考这件事情上,缺乏对自己的控制力,必应会有条件成为“拖延症大家族”的优秀成员。
好了,以上是从表现的层面,去说明这样一件事情。
这种事情,和脾主思,息息相关。
脾在身体里主要的功能,是决定被胃研磨之后的营养物质,需要运送到何方。
在思考的层面,它的作用是,让思考的事情,在说(做)出去之前,进行一个缓冲性质的再考虑。
假设说,面前你有个极度讨厌的人,你恨不得骂他一顿。但是,你想想之后,觉得说,算了吧,这么多人,我还得要面子。
或者说,那个根本不熟悉的人,在酒桌上劝酒说“是兄弟就干了!”时候,你忍住满心的不快,堆满笑脸回答说,好!
本来这种思考是有益的,但是用过了,就让脾处在一种无时不刻在思考的状态。
但是,思考并不能替代行动,反而说,过多的思考会阻碍行动。
坚决的把思考的结果,迅速付诸于行动的能力,是肾来主管的。
肾主志,这个志,就是一个人做事情的能量。
这种人的第二个特点
2、对困难,易于逃避,不想去开始做
这是”肾在流逝能量“的表现,换句话说,这是”失志“。
失志,首先失去的,就是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
比如说,容易对困难妥协。
再比如说,对害怕的事情妥协(比如害怕丢掉工作,比如害怕对方不喜欢你各种),对正确的讯息不能接受,就是说,我明明觉得这是对的,但是,要我改掉自己的坏毛病,来修正自己,我做不到。
就像有人通宵达旦,知道熬夜不好,居然改不掉;知道抽烟不好,也一直那样子,这样的人,叫做肾气不足。
这就是拖延症的根源。
所以,解决这个事情,首先要改变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态度,这明明是一件提升自我的契机,为何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参见我回答的这个问题:
人是一种需要在未知中体验快感的高级动物。
不然,为什么所有人,都讨厌按部就班的生活?
在明明已经有吃有穿的情况下?还不能满足?
如果是这样子生活给咸鱼,它会觉得不满足的人蠢呆了。
但在人类的世界,这是常态。
但是反过来,人又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害怕力不能及的感觉。
所以,做自己脚尖踮起能够做到的事情,一点点鼓舞自己的信心与勇气,用正确的行动传递给自我,暗示自我的强大(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做给别人看),必定是人生修炼最重要的一课。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看,需要逼迫自己少想。
首先这种强迫必定是困难的,但是真的需要意识到,任何对事情胡搅蛮缠类的思虑,都是无意于事情进展的。
其次是,你想的事情,在百分比的程度上,有多大程度,能帮到你更好的做到一件事情?
杜绝自己的思虑,显得如此重要。
然后,一个人做事的认真程度,取决于一个人对在相关领域的经验积累。
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是有益于一个人成长更迅速的武器。
为什么,一个喜欢画画的人,要去考财会专业的研究生?
为什么,与一个喜欢的人,能鼓起莫大的勇气分离,却没勇气分离一个根本缺乏人生共同语言的人?
一个人专业积累到一定程度,做相关事情就可以略去”脾思“这一节。
这种不假思索,就是能量强大的表现。
好,先再扯远一点。
心主神,主的是一个人的表现力与感知力。
表现力是什么?表现力,是你试图让对方听懂你意思的能力。
举个例子:
一名小学老师发月考考卷,喊了多次“林蛋大”“林蛋大”都没有小朋友前来领取考卷。
到最后,老师问:哪位小朋友还没有领到考卷,请到前面来,只见一名小男生很委屈的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我不叫(林蛋大),我叫:楚中天”。
这个人,缺乏能力表现自己的意思。
虽然这个例子无比粗浅,但是,没法表达自己意思的人,真的超级多。
有人说话,老让人会错意,会让别人评价,“和我不在一个频道上”
有人明明要想表现的谦和,却让人觉得傲慢;
有人明明要讨好别人,却让人觉得很讨厌;
有人明明要给别人惊喜,却最终弄成了惊吓...
表现力缺乏这件事情,在我们普罗大众中,真是瘟疫一样的存在。
好,这是一方面。
那么,感知力就很简单了,感知就是,你能清楚对方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
比如说:追了一姑娘很多年了,那天她QQ发我一句:If you do not leave me. I will by your side until the life end. 我没看懂请过了六级的朋友翻译,他说:你要不离开我,我就和你同归于尽。于是我伤心欲绝,再也没联系那姑娘。后来我英语也过六级了,才知道那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所以,“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其实是说,两个人的心力修为,不在一个层次上。
【徐勇航的回答(13票)】:
写过两篇与拖延症相关的文,只是一些简单而感性的认识。
第一篇写于2012年3月,第二篇写于2013年4月。
可能有较多疏漏,还请诸君指正。
拖延症与deadline
上上周DIP(Digital Image Processing)课后,问老师,什么时候是Deadline,好像之前都没提作业的事。我说,自己是个不太自觉的人,希望有Deadline来督促一下。Zhandc诡异地笑了笑,说,喜欢Deadline的人,最后会很忙的。
想起了去年这个时候,操作系统实验的一个个lab。往往眼瞅着大限将至,才日以继夜地coding写报告。赶时间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有时改了程序一个地方却又跳出来更多的bug,鉴于最后的验收只是一些测试用例,用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办法蒙混过关。这绝不是好的方式。我抱怨过Deadline,说喜欢从容的工作环境,却恰恰忘了是自己走到了这步境地。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似乎人人都有拖延症。
上面这张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拖延症的几个阶段,第5号图后,其实还该多个goto 1;,这是个循环。其实很多人也感同身受。虽然不想承认,我有拖延症,并厌恶自己无限拖延的样子。
这里有几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会拖延,为什么会拖延,拖延的时候在干什么,怎么才能不拖延。
笔者也不是专业研究者,只能说说个人感性认识,难免也有过度演绎的可能。
一是不感兴趣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我选过一些不想选的课,交过一些不想交的作业,讨厌这种感觉。公司人可能感触更深些,老板突然提个拍脑袋主意,客户突然加几个需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类事,一旦充斥了生活,就让人生毫无乐趣。职业的选择是另一个话题,不在讨论之列。
二是较多的琐碎小事。开始的时候不觉得什么,总觉得是一会儿就能解决的事。突然小事慢慢堆起来,比如久未打扫的房间,各门考试的到来,人变得手忙脚乱。“要是早点复习开始就好了”是常见的想法。
三是一些较有挑战性的事,一些在不那么熟悉领域不那么容易完成的事。比如操作系统试验,比如数据挖掘论文。大多数人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恐惧,少数丹柯般的勇士,举起自己燃烧的心,照亮漫漫长夜中的黑暗森林。天际、星空,望不到头的东西总是让我敬畏。但Etone说,不是这个东西太BT了,我搞不了,而是这个东西太BT了,我就搞它了。
说到底,这些情况都和焦虑有关,而非懒惰。松鼠会有篇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了一下拖延症,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因为焦虑,所以注意力分散,因为焦虑,所以对可能到来的困难心存恐惧。从这个意义上说,拖延的本质是一种逃避。总有一天人逃无可逃,于是陷入自怨自艾。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拖延的时候,做什么呢?
常见的是刷微博刷人人聊qq,在信息的洪流中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消磨时间实在是最容易的事,大不了睡一天是不是。有人说,“拖延就是缺乏对自己的管理,从情绪到时间”。
人生何其短暂,甚至只有900个月,也就能写在一张30*30的纸上。即使以80岁记,也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懒惰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在我看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懒惰史。懒惰不是逃避,人总想以尽可能少的代价解决尽可能多的事。谁都有想做的事,谁都有不可不做之事。热情是工作重要的驱动力,第一次调用INT 0x10中断时,看到虚拟机内一个像素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谁都有吧。
游戏可以读档,人生不可重来。乐趣在于不可重复性,乐趣在于选择。拖延是世上最差的选择,因为你选择等待Deadline到来,使可做之事变为不得不做之事。计算机对于死锁可以选择鸵鸟策略,而人最好不要。Deadline之所以这么叫,因为过了就要死的,这是底线。不如把所有的Deadline提前两天,看着别人还抱怨着登不上上传的ftp时,说不定也是别样的自我实现。
昨天又是DIP课,我说,后来反思了一下,Zhandc说,什么,觉得现在很忙?我说,不是,如果现在不忙的话,以后我会更忙。
Why not now?
总有个开始
有相当多的时候,碰到要做事了,我总是对自己说:「等等吧」、「明天吧」。未必有特定的缘由,或许觉得事情太简单太太琐碎,或许觉得事情太难太花时间,或许单纯只想躺平什么都不干。总而言之,这事就搁着了。
当然,你可以拿话堵我,以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没有任何其他人要对你负责,你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事。像陈奕迅唱的,「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现在怎样都好,「牵牵手就像旅游」。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国人被管得太久,一路到此只要上学就行。夸人,也总是说,「很会念书」云云。
被管太久了之后,突然有一天觉悟,后面的路可以自己选了,总有种莫名的忐忑。选择什么就等于放弃什么,我们一路上不过是规避风险,而少有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由终于变成最粗的一条枷锁。
据说人人都有拖延症,人生总是需要打鸡血。有相当多的话,其实是一个意思。
08年的时候,Nike在纽约挂出广告,只一句话:Yesterday you said tomorrow.
昨天说今天,可今天呢?昨天的你决定着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决定着明天的你。今天不会做的事,明天也不会做的,所以,永远也不会做的。昨天说今天,可今天呢?昨天的你决定着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决定着明天的你。今天不会做的事,明天也不会做的,所以,永远也不会做的。
美国作家Annie Dillard说过: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What we do with this hour, and that one, is what we are doing. A schedule defends from chaos and whim. It is a net for catching days. It is a scaffolding on which a worker can stand and labor with both hands at sections of time. A schedule is a mock-up of reason and order—willed, faked, and s it is a peace and a haven set in it is a lifeboat on which you find yourself, decades later, still living.有那么一点点数学的意味,你现在这个样子,我没理由期望你在之后会更好。这么多次扔硬币朝下,我没理由认为扔下一次的时候,朝上的概率会更大。这一天如何度过,怎样安排时间,怎样处理事务,怎样面向未来迎接未知的挑战,也算是人生的小小一缩影。
大学在Miss Feng的英语课上,看过。台词人物都忘得差不多了,唯独记得一句话:Carpe diem。这是拉丁语,英文就是Seize the days的意思。当时特地找来原诗看,公元前的:
Don’t ask (it’s forbidden to know) what end
the gods have granted to me or you, Leuconoe. Don’t play with Babylonian
fortune-telling either. How much better it is to endure whatever will be!
Whether Jupiter has allotted to sink you many more winters or this final one
which even now wears out the Tyrrhenian sea on the rocks placed opposite
— be wise, be truthful, strain the wine, and scale back your long hopes
to a short period. While we speak, envious time will have {already} fled
Seizes the day, trusting as little as possible in the next (day)[/future]Keating是个很特别的老师,是个能让人高呼O CAPTAIN! my CAPTAIN!的人。春风化雨,也许,这是教育本应有的样子。
05年Stanford上,Steve Jobs对年轻学子们说: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也是这次演讲中,Steve Jobs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海伦?凯勒问如果可以有三天光明,而我们只是假装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而已。所谓「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和这感觉有点像。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明确地说:
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中篇小说中,主人公都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他们深深吸引着我。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譬如说,我不写马丁?路德,而写伊拉斯谟;不写伊丽莎白一世,而写玛利亚?斯图亚特;不写加尔文,而写卡斯特里奥……
命运很大,我们很小,我们没有义务去成为怎样的人,没有义务成为所谓「成功」的人。他选择的人物,有这样一个特点,对自己感兴趣或所信仰的事物,有着罕见的热情与执着。在《人类群星闪耀之时》中尤甚,无论争夺南极点的斯科特和阿蒙森,抑或架设跨洋电话线屡遭失败的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
这其实是我最想说的。上周看了部,《听说桐岛要退部》。学校成为社会的缩影,存在着确定的等级,并形成稳定。而影片中从未出现的处于顶端的桐岛,打破了这个平衡。与热血励志无关,与残酷青春物语无关。
高潮过后,临近末尾的部分,电影阿宅前田举着镜头,打量着什么都很擅长长得又帅的宏樹。宏樹情绪突然崩溃,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无法像前田一样说出想拍电影想做导演这样的话。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真的。
想到这里,突然还挺难受的。
相信神,可以在宗教里得到拯救。相信公理与逻辑,可以从数学得到慰藉。
如果有个真心喜欢的东西,其实还蛮快乐的吧。你无法将这种爱好或信仰变现,给自己带来某种确实的好处,这不是rank更高的学校,也不是某份酬劳更高的薪水。
从前的我,更多关注。如今,其实觉得,追根溯源,拖延症来自于虚无。这种虚无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消解,人各有异,只能各自找寻。饮食、祈祷、爱,都是办法。这也许是一生的修行。
如果有想做的事情,从今天就开始吧。不要想太多,没做过的顾虑,和做过的教训,毕竟是不同的。这个年纪,本应就是不断撞墙的年纪。
更何况,今天不会做的事情,明天也不会做的。
就像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Tony Wheeler说的那样:
All you’ve got to do is decide to go and the hardest part is over.
愿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吴明的回答(26票)】:
在Quora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有14866赞同。问题链接是: 第一个回答。
下面我摘述一下,并没有逐字翻译。
--------------------------------------------
在说拖延症之前,我先用一条小卡通蛇的形象来解释一下人类文明。
我们通常喜欢把人类归为聪明的物种。大脑很聪明,能让我们分裂原子、摘星捧月;但别忘了它也很蠢,明知道第二天就是任务截止日却还迟迟不肯开始动手。我们由原始动物进化而来,身上还残留原始动物的特征。让我们把大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聪明、理性、有意识的部分,叫Albert;还有一部分则是冲动的,叫Rex,他们一起生活在你的大脑里。
*Rex真名叫基底核(Basal Ganglia),为方便记忆,我们还是叫他Rex。
Rex几百万年前就已经进化了,直到今天他的直觉都引导、激励着你。饥饿、恐惧、爱、欲。Rex的思维是原始的、无语言的。你做的所有决定都是Rex说了算。
另一方面,我们所有人都愿意把Albert看作是“真正的自己”。他是大脑有意识、说话、讲道理的部分。Albert促使你去健身房、写期末论文,等等。
Rex不听Albert的。Rex就像一个小孩,高兴了就按别人说的做;但他如果想倒在沙发上边吃奇多边看选秀节目,你也就会这样做。人类进步的原因在于我们发明了很多系统来抑制、安抚、推翻Rex的控制。这些系统的大部分内容就构成了“文明”。比如充足的食物、遮蔽物、法律、正义、义务教育、一夫一妻制,等等。这些都用来安抚Rex,让Albert能有机会做些有用的事情,比如发现盘尼西林、发明奇多。
接下来说说拖延症。
每当你作出一个决定,你都使用了你的理性,Albert。而你不能将之付诸行动,是因为Rex并不成熟。想象一下如何说服一个小孩做你想让ta做的事情。对于简单的行为,你只需要树立权威,命令说:“该吃饭了。”但小孩胡闹的时候,ta不会听你的。这时候你需要诱哄ta:
抛开逻辑。一旦你作出决定,逻辑和理性就帮不到你了。你可以尝试安抚、惊吓或者刺激Rex,但你没法和他说道理。缓和事情。当你饿了、累了、或者不开心时,Rex就会反抗。你没有照顾好自己,Rex就会哀号、尖叫,不愿意做任何事情。Rex因此而存在。所以记得保证吃好饭、有充足的睡眠和娱乐休闲时间。养成纪律。建立奖惩机制。如果你希望一个小孩先吃蔬菜,就别先给他们甜食。对于你自己也是同样,成功就奖励自己,并确保失败后的惩罚措施。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就是投入到一个公共的目标中去,或者进行集体合作——社会压力会影响Rex。激励情感。Rex对情绪是有响应的,这便是他的语言。给你自己打气,或者想办法吓自己。励志讲演、电影或者文章会在一定时间内起作用。我自己用夸张的音乐来激励自己(我最爱的播放列表是用来征服世界的音乐)想象一下完成任务之后的狂喜,或者失败以后的恐惧。让想象变的栩栩如生,让它可以震动你。所以我们常对小孩子说:“快刷牙不然牙齿都会掉光。”强迫自己开始。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开始。Rex的直觉是避免变化,所以一旦你开始做某事,这些直觉就会慢慢偏向你。时间够久以后,Rex甚至会开始爱上他原本讨厌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强迫孩子去上学、上钢琴课的原因。选择你的环境。Rex目光短浅,也不聪明。如果他看到Facebook的图标,他就想要上Facebook。这就好像在睡觉之前给小孩看一个特酷的电视节目。设计一下你的环境,减少、避免这些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退出即时聊天软件、关闭通知、关掉邮箱。分离工作和娱乐空间,最好是分开工作用和娱乐用的电脑(或者至少用不同的帐户)。
一旦你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你就会开始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控制办法。
在你的大脑里有一只冲动的小蛇,而且很不幸的是他掌握着方向盘。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好的家长,他会听你的话,按你说的做。只要记住你才是真正的主人就行了。
【吕贝尔的回答(5票)】:
题目太大,请看这本书。
如果没钱买,请戳这里。
如果你想支持正版,请戳这里。
【柏霄杨的回答(5票)】:
刚刚看了一个非常好的文章,来自豆瓣的布谷鸟来了。
【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作为拖延症重度患者,最近我体内的懒惰小孩快要将勤奋的小孩打死了。死前,勤奋小孩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
我转发到了人人,微博,豆瓣,想和大家共勉。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得拖延了去百词斩复习我今天不会的单词的时间。然后决定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貌似没啥因果关系!反正拖延了帮帮别人吧!】
我身边有拖延症的人,大多是社交达人。从我这个角度讲,各类社交网站一个都不缺,除了对果壳没啥兴趣之外,其他的真的都不缺,而且非常活跃。
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的好玩的事情吸引。
有目标,但做事的目的性不强。很多事情不是发自内心做的。
举个例子:我高考,我是为了高考而必须学好数学,我最讨厌数学可我还得学,所以我学数学就非常痛苦,经常拖延,一早晨做一张卷子,十几个题。
再举个例子对比:我减肥,我最初实在太肥了,198斤。被人嘲笑实在太痛苦,大概一年,瘦到120。
【再往后就病态了不要学我!】
——这就是目的性强和不强的区别。
解决方法:
初等,隔绝社交网络:
我在家学习的时候通常就会把手机和电脑交给姥姥管理。不到时间不能玩。
中等,适当充实自己,解决自己过强的好奇心:
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就是像很多人一样去跑步。好奇心强是因为空虚,没事做。那就找点事。出去跑步,就觉得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享受阳光,健康,积极,充实。这种充实是从身体强健起的。
【虽然夜跑好些,但是我还是建议晨跑,迎接第一道阳光的感觉真的不同。并且,有力的心跳能让你甩掉困顿。】
然后就是看书,名著啊名著!我对名著是有执念的,因为它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是因为有它颠扑不灭的东西在的。多看几遍,从内到外感受自己的不足。这种不足感带给你的不是空虚的好奇心,而是对世界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是需要用实际行动解决,而不是刷刷知乎微博豆瓣人人,到时就会明白。
高等,从你喜欢的事情开始,以你喜欢的事情结束:
我有过这样的感受,就是,早晨吃了一碗想吃的鸡蛋羹,开心死了。结果中午男朋友说分手,难受死了。晚上,成绩出来提高了五十分,去他妈的男朋友我考这么好不需要男朋友。然后就屁颠屁颠的骑着小车回家了。
所以——一天的开始和结束很重要,你得让自己快乐。
我喜欢念英语的感觉,所以我一天的学习会从英语开始,大声朗读,背单词让我爽的满面红光。
【当然这件事一定不是打DOTA!!!!!!!!!!!!】
晚上去百词斩看自己哪个还没记住,女侠去刷一遍单词,然后吃个鸡蛋羹滚去睡觉。
好心情开始,好心情结束。这一天真好。
最后一个母亲给我的忠告
脚踏实地,别想太多幺蛾子。
人活的简单一点,其实你不需要那么多。
在乎你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刷人人刷不出健康的人生。
别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图理深的回答(4票)】:
1.完美主义
总是觉得事情要更好,对事情挑剔,以至于把时间浪费到不必要的地方。
到底我应该装win7还是ubuntu还是双系统啊?win7怎么怎么好,ubuntu怎么怎么好,光考虑的时间就可以装好了。
我的成绩怎么这么差啊,我要好好努力,明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明天就是幸福的分水岭,结果到了明天......
2.人生来喜欢为短期目标奋斗
当我们还是野人:打到猎物就要直接吃不是吗——付出马上得到反馈(忽然想起罗永浩说的,滑动开锁能带来快感,实际上是我们用了少量付出却得到了反馈)
当我们是现代人:好多作业,好多项目,好难啊,等下才做吧——付出很多需要很多时间才得到反馈
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教授安吉拉将拖延区分成两种状态: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更及时地实行。
弗拉里博士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拖拉者:
* 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快感
* 逃避型,他们回避失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不够自信。
* 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对应对事情的拖拉。
想到再说。
【一言半鱼的回答(4票)】:
拖延症就是事情没把你逼到那个份儿上
【陈颖丰的回答(2票)】:
感谢 的答案,启发了我思考。我也试着从宏观角度分析一下群体行为。虽然独生子女与否是一个重要变量,但我认为中国的商业模式、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模式、信息爆炸同样也是产生拖延症的一些重要变量。
1.商业模式:国企以及事业单位中的大锅饭制度(激励方式失调,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铁饭碗;晋升靠资历,坐等领导退位让坑)。私企中大部分资本家的剥削同样扼杀了员工的积极性(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且中国大多数老板或许与乔布斯同类属于独裁者,以命令的方式发布任务,不与员工解释任务的关键点,员工不理解任务等原因也导致了员工对任务的抵触——拖延。
2.经济环境: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摆脱温饱问题,中国国内基本和平,无战争。于是我们很安逸,完全不像古人需要立即行动以解决许多事关生死的紧急问题。无忧无虑的日子导致的拖延。
3.政治环境:
====自上而下的命令:“你们要XXX,要XXX,要XXX”,扼杀了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被迫失去了自我与个性,成为了一个又一个螺丝钉。螺丝钉的人生是阴暗的,他们只能被动等待着锤子的到来。
====个人的行动能够改变社会吗?难。。你们懂得。看不到自己行动的价值,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收益容易导致拖延。这属于低期望(即缺乏自信)
4.教育模式:
====高考,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严重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对知识的渴求、对智慧的探索等。
====人生目标(梦)的缺失:上周整理房间时,有幸翻开我高3时的一张标签,写着我在2003年时的梦:短期目标:考上理想的大学。中期目标: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长期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很不幸的是,不仅是我,后来询问了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的“梦”同样苍白无力。PS:我高中为福建师大附中,在福州算是前3的学校了。。
5.信息爆炸:我们有太多目标了。我们见过太多牛逼的东西了。这早就了大部分人的‘眼高手低’。也许我们认为我们当前的工作很平凡,不屑做。但对于“伟大”的工作,我们又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我们只好寻求自我放纵来摆脱困扰。
1.我认为,找到自己的梦,以终为始(努力想象实现目标的过程和场面)。并解决个人的完美主义倾向。才是摆脱拖延症的根本方案。
2.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也许拖延症(偷懒)是一种人类本能。远古时代的狩猎方式决定了人类可以不需要一直工作(像狮子一样,人类仅仅在饥饿的时候狩猎),其余的时间都要休息以节约能量。这也导致了一点:对于无关自己生命的事情,拖延的策略意味着让别人来做这些事情(古人是群居生活的)。而采用拖延策略的人,或许更能够适应环境(不拖延的人什么活都做结果累死了。。)已将他们的基因传递下去。。。。。
3.以上所有分析仅靠个人凭借一些心理学理论主观臆断,无实证数据支持,仅供参考。
【兰杨的回答(7票)】:
拖延症患者的决策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switch ( 硬币 ) {
case "正面":
马上开始干正事;
case "反面":
算了,再颓废一会儿吧;
算了,再颓废一会儿吧;
============解决方法===============
【方淑玮的回答(5票)】:
看了所有的回答,补充一下自己的观点。
果壳网的这篇名为《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o马则(James Mazur)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出于及时行乐的本能,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他们似乎更愿意享受拖延带来的愉悦感。”
然后文章又提到了这种解释的矛盾之处:
“但是,这个说法存在吊诡之处:“拖延”作为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本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这种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但在拖延过程中,大多数拖延者都会感受到异样,心中有个声音喋喋不休“你知道你不该这样做”,出于个人的压力、担心引起别人失望的自责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和情绪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人们为了暂时缓解压力而拖延,但是拖延往往又引发自责,愧疚和更大的压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我想许多严重的拖延症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明明心里清楚继续拖延下去会造成恶性循环,明明已经因为拖延行为十分的自责,焦虑;但仍然无法下定决心或者说缺乏动力摆脱拖延行为,深陷泥潭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拖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拖延行为几乎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比如有时候明明正在写论文,下一秒不知道为什么发现自己在逛淘宝,刷微博。很多严重的拖延者都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说拖延症的解释可以是无穷无尽的,那么我说一条自己理解比较深刻的原因。
有一部分人面对拖延行为的无力感背后,有一种强大的阻抗力量,表面上改变拖延行为,但其实正是拖延行为本身,满足了他们深层的心理需求。
我自己的理解,拖延是一种任性行为,而且是一种从操作上来说对他人无害的任性,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这种拖延深层次的动力是因为童年时期被约束太多管教太严,被规定做很多事情,缺少自己的自由,长大后为了补偿童年时期的缺失,采取拖延这种比较比较“无害”的任性行为,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第一次写比较长一些的答案,自己也知道有很多不严谨,主观的地方,但是要勇于表达嘛~
PS:在写这个答案的空当我还手欠刷了微博TAT…
【徐亚俊的回答(6票)】:
【溪云的回答(3票)】:
高中生的你会拖延不写作业吗?不会吧,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去想要不要做,直接就去做了。
所以建议用gtd应用把日程都记下来,看到就去解决,不要想,万事经不住“想”越想越多,迟则生变。
【William的回答(2票)】:
说一点自己的经历吧,虽然观念改变才两天,改变的也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把总在脑子里转悠的那句(为什么要做啊…)换成(为什么不做!!!)
遇到困难的时候人都会思考,有的人想怎么克服,大部分人却会质疑为什么要做,这就是拖延的根源。
说说今天的成绩吧,昨晚只睡了三个小时,早上还晕车了,一天六节课午觉也没睡成,本来下午准备睡一觉,四点睡到六点一眨眼的事,后来还是决定去跑步。一边想着为什么不跑和闲着也是闲着。就在田径场半跑半走了一小时,直到最后腿抽筋小腿无法用力。
只要在心里找好理由就完全不会有做不下去这回事,如果想着"啊,做这件事真累,超需要毅力"最后就扑定了。
【白音的回答(1票)】:
懦弱是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改掉强迫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