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有居者,谁诛仙小帮如何守社稷稷?翻译

[shè jì]
Soil and grain
中文:社稷;英语:Soil and grain;日语:社稷;韩语:??;
基于1280个网页-
...言哑哑?震恐百里,不丧匕鬯?柙唬赫穑?唷犝鹄刺熖恐致福也?ρ匝蒲疲?笥性蛞病犝鹁?倮惊远而惧迩也?出能够守宗庙社稷(Sajik),认为祭主也?笤唬簺柪震;正人以怯怯修身〖br/博狗备用网址 初九(Chujiu):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br/博狗备用网址 象曰:..
基于58个网页-
社稷(Sorgere):意大利生产的中国品牌
社稷(Sorgere):意大利生产的中国品牌
基于36个网页-
the country
基于1个网页-
Sajik Park
To tranquillize the state
Sajik-dong
country first
The Altar of the Earth and Harvests
Altar of Land and Grain
Imperial Divine Temple
the infield altar
tranquilizing the state
Sajik Baseball Stadium
altar God in county and district
更多收起网络短语
[shè jì]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
陈白尘《大风歌》:“足下能肩此重任,真是社稷之福!”
以上来源于:《现代汉语大词典》
[shè jì]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 -- the country
以上来源于:《新汉英大辞典》
巴勒斯坦人认为养孩子能防老,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巴勒斯坦的国家社稷而奋斗。
Palestinians say that large families will help them cope as they age, and more children mean more fighters for their cause.
卓曰:"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
“The Son of Heaven is sovereign lord of all ” Dong Zhuo continued “but without awe-inspiring dignity he can not do honor to the ancestral temple or the sacred shrines.
你说,为了国家社稷,祖国河山,我需要作出牺牲。
You say, for the nation, the motherland, I need to make a sacrifice.
相传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住25户,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烈山氏的儿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农业的官职,在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社”“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字在甲骨文中于“土”字一样,作“◇”,像女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崇拜的流风余韵。社,既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礻”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以上来源于: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当前位置: >>
《礼记》全集及翻译[1]
  《礼记》简介
  敖不可长  ――做人治学的准则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曾子寝疾  ――事于小处见精神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劝诫忠告是爱心的体现
  子柳之母死  ――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成子高寝疾  ――生死都要对人有益
  晋献公之丧  ――非礼不听是君子
  吴侵陈  ――师出必须有名目
  知悼子卒  ――进谏规劝的艺术
  陈子车死于卫  ――制止殉葬的“黑色幽默”
  卫献公出奔(1)   ――一碗水难以端平
  战于郎  ――规则也有灵活用时
  孔子过泰山侧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鲁人有周丰也者  ――身教重于言教
  齐大饥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晋献文之成室   ――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季孙之母死   ――借外包装通行天下
  阳门之介夫死  ――最难对付是同仇敌忾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为官清廉者有几多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发虑宪  ――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玉不琢 不成器  ――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虽有嘉肴  ――实践出真知
  古之教者  ――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大学始教  ――做官从上学开始
  大学之教也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今之教者  ――对症下药治弊端
  大学之法  ――方法是成功的保证
  学者有四失  ――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
  善歌者  ――鼓动性来自魅力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选择师长必须慎重
  凡学之道  ――师道何日再尊严
  善学者  ――响鼓不用重捶
  记问之学  ――读死书者不配为师
  良冶之子  ――循序渐进才匝得下根
  古之学者  ――于平易中见深刻
  大德不官  ――立足根本才可随心所欲
  凡音之起  ――音乐以情感为中心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音乐表现情感而不是形象
  礼以道其志  ――音乐是治国安邦的工具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乐者,通伦理者也  ――文艺是一种工具
  乐由中出  ――以礼约取代兵刑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  ――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
  天地之道  ――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土敝则草木不长  ――淫乐如洪水猛兽
  德者,性之端也  ――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钟声铿,铿以立号  ――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夫乐者乐也  ――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
  
《礼记》简介
  敖不可长①
  ――做人治学的准则
  【原文】
  敖不可长②,欲不可从③,志不可满,乐不可极(4)。贤者狎而敬之(5),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6)。临财毋苟得(7),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8),分毋求多。疑事毋质(9),直而勿有(10)。
  【注释】
  ①本节选自《曲礼》上。《曲礼》记录了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言论,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礼教,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礼教的规范。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讲做人和治学的态度。②敖:同“傲”,傲慢。③从:同“纵”,放纵。④极:达到顶点。⑤狎(xia):亲近。(6)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迁:改变。(7)临:遇上,面对。苟:苟且。(8)很:争论,争执。(9)质:判定,证明。(10)直:明白。
  【译文】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恶德,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
  【读解】
  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凡事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这种态度叫作“中庸”。
  做人,保持中庸尤其重要,而且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也是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内心要庄重矜持,但又不能过分,过分便成了傲慢。欲望可以得到正当的满足,过分则走向放纵。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达到顶点,不能走向极端。这样,才能在上下左右的关系中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它是积极的、现实的、进取的,同时又是谨慎的、保守的。千百年来,它对塑造我们民族的人格心理起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思想资源。
  无论我们现在如何来评价这种人生态度,事实上它已深入到了我们人格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我们已习惯于按这种方式来待人接物,习惯于寻找历史的和现实的例证来证明傲慢、纵欲、自满、享乐的有害,以及保持中间状态的成功。我们也习惯于以此来品评他人,要求他人。这种传统,恐怕难以改变。
  ------------------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谓之曰③:“子盖言子之志 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 “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5)。天下岂有无 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6)?”使人辞于狐突曰(7):“申生有罪,不念 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 少(8),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9)。伯氏苟出而图吾君(10),申生 受赐而死(11)。”再拜稽首(12),乃卒(13)。是以为恭世子也(14)。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编者用作篇名。全 篇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丧礼的言论,富有文学色彩,风格独 特.②晋献公: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世子:太 子.③公子重(chong)耳:太子申生的同父异母弟弟。后来当上晋国国 君,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盖(he):同“盍”,何不,为什么 不。⑤弑(Shi):臣子杀国君,或儿子杀父亲叫弑。(6)行:这里指 逃奔。如;连词。之:往,去。(7)辞:告别,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 行,所以又称“伯氏”。(8)子:指骊姬的儿子奚齐。(9)图:策划,谋 划。(10)苟;如果,倘若。(11)赐:恩惠。(12)再拜:连拜两次。稽 (qi)首:古时叩头敬礼。(13)卒:死去。(14)恭: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顺 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即谥(Shi)号。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 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 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 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 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 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 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 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 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 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恭世子”。
  【读解】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尽以成孝道。这事在古代儒生看来可歌可泣,值得赞美,但在今天看来,自尽并非最好的选择。
  杀身以成仁,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追求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本身的确值得赞颂。它体现了人类超越肉体生命的一种追求,体 现了古人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领悟:肉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 仅仅在于肉体本身,更在于它与某种精神意义的联系。换句话说, 活着应当有意义和价值――一不管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 么。
  申生所看重的是人伦纲常中的孝道。他的角色定位是儿子,是 本可以继承王位的特殊的儿子――太子。他由此而来的职责和义 务是无条件地服从父亲和国君,不能有超越角色和职责义务的言 行举止。对此,他有高度的意识和自觉性,所以不惜生命的代价 、来换取他所笃信的价值和理想。对于他来说,可谓是生命诚可贵, 孝道价更高。若为孝道故,生命可以抛。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会这样去做,因为我们不仅看重生命本身, 价值取向已全然不同。我们也可以做到献出生命,但不会为孝也 无论是父母还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可以尊重他们,认真听取他们 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出现意见分歧,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也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即使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也完 全没有交出生命的必要。 传统孝道的大部分内涵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根据,除了敬 重长辈之外,所剩无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1)
  ――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原文】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2),县贲父御③,卜国为右(4)。马惊,败绩(5)。公队(6),佐车授绥(7)。公曰:“末之(8),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9),有流矢在白肉(10)。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11)。士之有诔(12),自此始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②鲁庄公: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鲁国国君, 姓姬,名庄公。宋: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国名,子姓。乘丘:鲁国地名。 (3)县(xuan)贲(ben)父:人物姓名,县是姓,贲父是名。御:驾驭车马。 (4)卜国:人名。右:战车的右边。⑤败绩:失败。这里指翻车。 (6)队(zhui):同“坠”,坠落。(7)佐车:副车。绥(sUi):挽住手上车 的绳子。(8)末:这里的意思是软弱无力。(9)圉(yu)人;养马的人。 (10)流矢。飞箭。白肉;大腿内侧的肉。(11)诔(lei):追述死者功德的 悼念文章。(12)士:古代处在人大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译文】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在 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受惊,将车翻 倒。庄公摔下车来。副车上 的人递下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卜国啊,没有勇力呀!” 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 气!”于是两人殉职而死。事后马夫洗马时,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 飞箭。庄公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庄公作文追述 他们的功德。为士作文悼念的风习,就是从这开始的。
  【读解】
  有句古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我们不知道鲁庄公是否是县 贲父和卜国的“知己者”,但他们是随从,负有保护国君的责任。 由于失职(事后才知道并非他们的过失),二人引咎赴死,战死在 沙场之上。
  无论县贲父和卜国同鲁庄公的私人关系如何,他们忠于职守 的一个“忠”,却是感人至深的。出了事故,不是左推右塞,竭力 寻找客观原因,而是挺身而出,大胆承担责任,并以生命为代价来表白自己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能够这样做的人,古今往来大概并不多,如今尤其罕见。
  认真想起来,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不管事现代、后现代,还是超现代、超超现代,只要人性还在,恐怕不能不讲一个“忠”字。最起码的,要忠于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然后要对得起自己的职责、父母、家庭、社会等等。如果现代化连这点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都化掉了,那还不如不要这样的现代化。 活著不容易,做人更难,做忠诚的人难上加难。
  ------------------
  曾子寝疾(1)
  ――事于小处见精神
  【原文】
  曾子寝疾(2),病③,乐正子春坐于床下(4)。曾元、曾申坐于足(5),童子隅坐而执烛(6)。童子曰:“华而(7)。大夫之箦与(8)?”卜也!”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9):“呼(10)!”曰:“华而蠓蛑逵耄俊痹釉唬骸叭弧K辜舅镏淮鸵(11)。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自此始也。曾子曰:“夫子之病革矣(12),不可以变(13),幸而至于旦(14),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15),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6)。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17),斯已矣(18)。”举扶而易之(19),反席未安而没(20)。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②曾子:孔子得弟子, 名参,字子舆。寝疾:病倒,卧病。 (3)病:意思事病情严重。 (4)乐(le)正子春:曾子的学生。⑤曾元、曾申:曾子的儿子。 (6)隅:墙角。(7)(huan):光泽。(8)箦(ze):席子。与:表示疑问的语气词。(9)瞿(ju)然:惊惧的样子。 (10)呼(xv):同“吁”,叹息声。(11)斯:这。季孙:季孙氏,鲁国的大夫。(12)革(ji):危急。(13)变:意思是移动。(14)幸:希望。(15)尔:你。彼:他。这里指童子。(16)细人:小人。(17)得正:合于正礼。(18)已:意思是可以。(19)举:起,抬起。(20)反:同“返”。没:同“殁“,死去。
  【译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仆又说到:“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读解】
  《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示意为节省灯油要掐灭一根,露出十足的守财奴的嘴脸,吝啬的本性至死不改。曾子临死前要求换掉华丽的卧席,却不是出于悭吝,而是以言行维护他所信奉的“礼”――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饿礼遇。曾子的举动与严贡生的守财奴有着质的不同。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他慎终如始,严于律己,直至去世。
  曾子换席子的做法不可仿效,但他的精神大可借鉴的。常言说:“正人先正己。”要求别热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便不会有说服力。做人的严谨应当体现在遵守规则之上,尤其是细小的事,更能见出真精神。
  精神源于信念,信念事对自己所确认的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没有信念做支撑,可能凭兴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却不可能始终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局外人,营营苟苟的人,事不可能理解这一点的。
  人在生活中的确应当有精神,不管这种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都会使我们的言行有所归依,有轨可循。
  ------------------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1)
  ――劝诫忠告是爱心的体现
  【原文】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2)。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③?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4),退而老于西河之上(5),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6),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7)。亦已久矣!”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②子夏:孔子的弟子, 春秋 末期卫国人,名叫卜商,子夏是字。 (3)女(ru):同“汝”,你。 (4)事:侍奉。夫子: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洙泗:古时鲁国的两条水名。⑤西河:地名,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6)疑:同“拟”,比拟。(7)索居:独居。
  【译文】
  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前去吊唁并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就要为它哭泣。”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来,说道:“天啊!我没有罪过呀!”曾子气愤地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居亲人之丧,没有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曾子接着反问道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子夏听后仍掉手杖,下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
  【读解】
  儒家讲“仁”。仁的内容之一是爱人,是以宽厚之心去爱护他人。这个宽厚之心,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姑息迁就,也不是丧失自我立场地随便附和,而是用德行去感化、影响对方。这种爱法叫做“爱人以德”,用今天的话说,对朋友的真正爱护,是帮助他克服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过错。子夏的故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儒家的这个思想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并把它当作做人的准则之一。比如俗话说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便是对“爱人以德”德通俗解说。
  忠告朋友告诫朋友,提醒朋友,是爱心的体现这个十分明显的道理,人们在实际中总是想不通,脑筋转不过弯。遇到批评就以为是与自己过不去,甚至是故意作对。可是,如果忠告者不看重你,不关心你,犯得着对你进行规劝和提醒吗?脑筋转弯儿得要从相反得角度去想想,才会得到正确得答案。
  ------------------
  子柳之母死(1)
  ――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原文】
  子柳之母死(2)。子硕请具③。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庶弟子母(4)。”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子母(5),以葬其母也?不可。”即葬。子硕欲以赙布之余具祭器(6)。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7),请班诸兄弟之贫者(8)。”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②子柳:鲁国人。③子硕(shi):子 柳的弟弟。具;备办。这里指备办丧葬的器用。(4)粥(yU):同“鬻”,卖 庶弟:父亲的妾所生的年幼的儿子。⑤如之何:怎么。其:语气助词,没 有实义。(6)赙(fU)布:送给丧家助葬的钱帛。(7)家:意思是充作 家用。(8)班:分发。诸:之于,给……。之:代同,指剩下的钱帛。
  【译文】
  子柳的母亲去世了,子硕请求备办丧葬的器用。子柳说:“用 什么来备办呢了”子硕回答道:“请把庶弟的母亲卖了。”子柳说: “怎么可以卖掉别人的母亲,用得来的钱安葬自己的母亲呢?不 行。”安葬之后,子硕想用别人送来助葬剩下的钱帛备办祭祀器物。 子柳说:“不能这样。我听说,君子不惜丧葬之事以利其家,辽是 聂我把剩下的钱帛分发给贫穷的兄弟们吧。”
  【读解】
  借机发财,是势利之人的心态。只要机会出现,有利可图,便 会削尖脑袋往里钻,管他正当不正当、仁义不仁义,绝不会放过任何一点借机发财的时机。
  那么,君子就不爱财了?非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 是说,君子和小人都爱财,这大概是人的天性。但是,君子和小 人的分野在于:一个取财有道,一个取财无道;一个是正当的,一 个是不义的。这个差别虽然不能说是天壤之别,却也是原则的差 别。
  君子既要顾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别人的利益,凭自己的正 当劳动获取理应得到的财物,比如孔子收取学生的“束修”(干 肉)。小人则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发不义之财是常事,把自己的 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少见。 记住这个原则差别,约束自己非份的发财欲望,肯定会使自 己变得好起来。
  ------------------
  成子高寝疾(1)
  ――生死都要对人有益
  【原文】
  成子高寝疾(2)。庆遗入请曰③:“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4)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矣:生有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5)!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6)。”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②成子高:国子高,齐国大夫。③庆遗:齐国人。请:治理的意思是询问。(4)大病:重病治理纸委婉的死亡。⑤乎哉:表示反问的语气词。(6)不食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
  【译文】
  成子高病倒在床。庆遗进屋问他说:“您的病已很危急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后事该怎么办呢?”子高说:“我听说过,活着的时候要对人有益,死了也不要害人。我纵然在活着的时候无益于人,难道死了害要危害于人吗?我死之后,就找一块不长庄稼的地把我埋了吧。”
  【读解】
  古人有诗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诗意,不知是否从成子高地事迹化出?即使不是,总有一点是相通的:做人应当替他人着想,有益于他人,牺牲自我,哪怕是死了也要有益他人。
  这大概可以算作是一种无私的献身的精神吧,如同春蚕,直到生命终结,才停止孜孜不断的吐丝;正如红烛,直到最后一滴烛泪烧干,才不会再燃烧。倘若提倡人人都像落红、春蚕、红烛一样默默为他人作奉献,自然是很高尚、很伟大的。倘若要求别人作奉献,自己则独享别人的奉献,那算是怎么回事呢?
  理想同现实毕竟事两回事。现实中总有人在作奉献,也总有人在安享别人的奉献,甚至害挖空心思地窃取。如果成子高有灵在天,怕事不得安宁吧。
  ------------------
  晋献公之丧(1)
  ――非礼不听是君子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2)。且曰:“寡人闻之(3):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4),丧亦不可久 也(5),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6)!”以告舅犯(7)。舅犯曰:“孺子 其辞焉(8)!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9)。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 天下其孰能说之(10)?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 重耳(11),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12),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 或敢有他志(13),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14),哭而起,起而不私(15)。子 显以致命于穆公(16),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 未为后也(17),故不成拜(18)。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 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下。②秦穆公:春秋战国国时诸侯国泰国国君,姓 赢,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③寡人:古时君主自称。这只是使臣代国 君讲话。④吾子:表示亲爱的称呼。俨然:严肃的样子。忧服:忧伤服 丧。(5)丧(sang):失位逃亡。(6)孺子:对年幼者的称呼。堰,重耳的舅舅,字子犯。 (8)辞:推辞,拒绝。(9)仁亲:以仁爱对待亲人。(10)孰(shu):谁。说:辩解。(11)亡:逃亡,流亡。 (12)与:参与。(13)或;又。敢:岂敢,怎敢。(14)稽颡(qi sang): 古时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宾客的礼节。拜:拜谢。(15)私:私下交谈。 (16)子显:公子絷(Zhi),字子显,是秦穆公派来吊唁的使者。致命:复命,汇 报。(17)后:指继承人。(18)不成拜:只稽颡,不拜谢。
  【译文】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使者向公子重耳吊唁,并且说:“我听说,亡国常在这时,得到国家也常在这时。虽然你现在庄重地处 在优伤服丧期间,但失位流亡不宜太久,不可失去谋取君位的时 机。请你好好考虑一下!”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犯。舅犯说道: “你要拒绝他的劝告!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东西,只有 把以仁爱对待亲人当作宝物。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利用这种 机会来图利,天下谁能为你辩解?你还是拒绝了吧!”于是公子重 耳答复来使说:“贵国国君太仁惠了,派人来为我这个出亡之臣吊 唁。我出亡在外,父亲去世了,因此不能到灵位去哭泣,表达心 中的悲哀,使贵国国君为我担忧。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我怎 敢有别的念头,有辱于国君待我的厚义呢?”重耳只是跪下叩头 并不拜谢,哭着站起来,起来之后也不与宾客私下交谈。子显向 秦穆公报告了这些情况,穆公说:“仁义呀,公子重耳!他只跋 叩头而不行拜礼,这是不以继承君位者自居,所以不行拜礼。哭 着起立,是表示敬爱父亲。起身后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不贪求 私利。”
  【读解】
  面对权力的诱惑而不动,流亡在国外而不妄称君主接班人在咱们的历史上,恐怕只有春秋战国那样的时代才会有的事。那时,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搞阴谋诡计,凡事讲究礼仪,讲究名正言顺事成,是很体面的。专靠耍手腕,搞小动作,贪欲膨胀,P越名份而取得不应属于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是为人不齿的。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风气,并且一去不复返了。
  凡事讲礼,尤其是在现实利益的诱惑面前,比如权力、女色 财物、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面前,也要讲究取之有道,在天的人看来,可能太迂腐,太繁琐,太无必要。但是,这的确是大有必要的。社会生活和人伦关系要有序,要有轨可循,总得有 所规范。礼虽不一定是最好的规范,但毕竟比没有规范、乱来一气要好。难怪孔子为了维护礼的理想秩序,坚持非礼勿视,先勿听,非礼勿行。
  同法相比,礼是一种软性的社会规范。它主要靠人们内心的自觉,而内心的自觉来自于性情的陶冶和修炼。因而,这种软性 的规范的作用总是有限的,古人多半针对“君子”强调礼,把 “小人”、“野人”排除在礼之外,大概便是意识到了凭自觉和修养 来守礼,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加上人性之中恶的一面总是存在并时刻表现出来,礼的作用和影响便更加有限。
  此外,在讲礼成风的春秋时代,要成为:“王者”,除了凭实力之外,也逃不出礼仪的制约。 或者干脆说,不讲礼仪,就不能归顺人心,就成不了王者。公子重耳之所以能成雄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大概与此又极大关系。
  ------------------
  吴侵陈(1)
  ――师出必须有名目
  【原文】
  吴侵陈(2)。斩祀杀厉(3)。师还,出竟(4),陈太宰菏褂谑(5)。夫差谓行人仪曰(6):“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7):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太宰涸唬骸肮胖址フ卟徽鹅耄簧崩鳎换穸(8)。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与曰:“反尔地(9),归尔之,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之罪(10),又在矜而赦之(11),师与,有无名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下。②吴:春秋时诸侯国名,姬姓。陈:春秋时诸侯国名,妫(gui)姓。③斩祀:破坏祭神地场所。杀厉:杀害患疫病地人。④竟:同“境”。(5)太宰:古代官名。(pi):人名。(6)行人:官名,负责朝勤聘问。仪:人名。 (7)盍(he):何不。(8)二毛:鬓发班白的人。(9)反:同“归”,归还。(10)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11)矜:怜悯。
  【译文】
  吴国侵伐陈国,破坏了祭祀的场所,杀害了患疫病的人。后来吴军返回,离开陈国边境。陈国的太宰撼鍪刮饩N馔醴虿疃孕腥艘撬档溃骸罢飧鋈四芩祷岬溃颐呛尾皇宰盼仕幌拢撼鍪μ址ヒ欢ㄒ懈雒浚绻嗣俏势鹞颐堑木永矗迷跹坪裟兀俊碧夯卮鸬溃骸肮湃饲址ニ保黄苹导漓氤∷簧焙家卟〉娜耍环聍薹甙椎娜恕O衷诠蠊硬皇巧绷瞬∪寺穑坎皇强梢猿莆焙Σ∪说木勇穑俊狈虿钏担骸耙枪榛鼓忝峭 地,归还你们被俘的子女,又该怎样称呼我们的军队呢?”太宰夯卮鹚担骸熬跆址ノ夜淖锕从至醪⑸饷馕颐牵庋木樱鼓苊挥泻玫拿柯穑俊
  【读解】
  春秋不仅多义士,也多辩士。太宰阂环杀纾档梦馔醴虿钜徽筠限危荒懿皇谷颂疚壑埂M保颐亲⒁獾焦湃舜蛘碳渲厥庸嬖颍菏Τ霰匦胗忻裨颍词勾蛄耸ふ蹋膊换崛萌诵姆还コ锹拥兀丈鼻蓝幔芑穹驳鹊龋嫉糜幸桓鏊捣ǎ裨颍岜怀谱觥安灰逯Α薄R虼耍稣髦耙氖Γ拇实闹饕谌荼闶锹蘖懈髦置亢退捣ǎ簿褪钦依碛珊徒杩冢员闼捣握降娜讼嘈耪鞣ナ呛虾趵褚呛驼宓木俣
  这倒有点像外国人的决斗,堂堂正正挑明理由,正大光明地按规则进行,甚至还找人当裁判,在公平的前提下决出胜负。
  不过,任何战争,不管找出多么堂皇的理由,,总该有些界线是不能超越的,诸如杀害伤病者、俘虏和平民百姓,抢劫财物,抓老弱病残作人质等等,这类不人道的举动,是任何堂皇的名目理由都无法抵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打仗也应当是一种公平的、按一定规则进行的竞争。名目重要,规则同样也重要。
  ------------------
  知悼子卒(1)
  ――进谏规劝的艺术
  【原文】
  知悼子卒(2)。未葬,平公饮酒(3),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4),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5)。”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6)降,趋而出(7)。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8)。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9)?”曰:“子、卯不乐(10)。 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大师也(11)。不以诏(12)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13)。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14),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 蒉也,宰夫也(15)。非刀匕是共(16),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17)。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18)!”至于今,即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下。②知(zhi)悼子:晋国之卿,名荀盈、知盈。③平公:晋国的国君,名彪。④杜蒉(kuai):人名。(5)寝(qin):后宫。(6)北面:面朝北方。 (7)趋:快走。(8)曩(nang)者:刚才。开:开导。(9)饮(yin):给人喝的东西。(10)子、卯:古人认为不吉利的日子。乐(yue):奏乐。 (11)大师:太师,乐官之长。(12)诏:告诉。(13)亵:亲近。(14)亡:同“忘”,忘记。疾:忧患。(15)宰夫:掌管膳食的官。(16)匕:古代食器,像汤勺。共:同“供”。(17)扬:举。觯(zhi):古代酒器。(18)爵:古代酒器。这里指举杯献酒。
  【译文】
  如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却喝起酒来,并让师旷和李调作陪,敲钟击鼓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听见钟鼓声,问道: “国君在哪里?”有人回答说;“在后官。”杜蒉进入后宫,沿阶而 上。他倒了一杯酒说:“师旷,把这杯酒喝了!”他又倒了一杯酒 说:“李调,把这杯酒喝下去!”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 坐着喝了。接着,他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后宫。晋平公叫他进宫 来,说道;“杜蒉,刚才你也许想要开导我,所以我没有同你说话。 你为什么让师旷喝酒呢?”杜蒉回答道:“照礼,在甲子日和乙卯 日不奏乐。知悼子的灵柩还在堂上,这比逢上甲子、乙卯日还要 严重。师旷是掌乐的太师,不把这种礼节告诉国君,所以罚他喝 酒。”晋平公问“你为什么让李调喝酒呢?”杜蒉回答:“李调是 国君的近臣。为了吃喝,竟忘了国君的忧患,所以也罚他喝一杯。” 平公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喝酒呢?”杜蒉回答;“我掌管膳食, 没有尽到提供刀、匙的职责,却胆敢参与防止违礼的事,所以罚 自己喝一杯。”平公说;“’我也有过失,倒杯酒来罚我喝。”杜蒉洗 过酒杯,倒上酒举起献上。晋平公对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一定 不要废止举杯献酒的礼仪!”直到如今,凡是向国君和宾客献酒过 后,就要举起酒杯,这叫做“杜举”。
  【读解】
  杜蒉以独特的方式来劝诫国君,使之知错能改,用心可谓良 苦。春秋之士多聪明之举。诤言直谏固然可嘉,但未必都会取得 好效果。“忠言逆耳利于行”,虽说是“忠言”,毕竟听来不顺耳呀 既是忠言,又让人听来顺耳,岂不是更好。士人们在这上面煞费 苦心,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又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还富有戏 剧性。研究中国传统智谋的人们,恐怕应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才 行。
  在注重实效,追求信念,讲究礼仪的前提之下,春秋士人也 追求智慧和谈吐举止的高雅得体,这的确令人仰慕这种风气的 形成始于何时,还不十分清楚,但在春秋时代已十分普遍。表达 的道理要严正,具有征服力和穿透力,而表达的方式要精微巧妙, 含蓄委婉,具有感动力和激发力。整个表达的过程像一出经过精 心创意、构思、排练过的戏,富有戏剧性,既激动人。又耐人寻味。
  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化,也是艺术的生活化,生活与艺术高 度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优游的生活方式,使士人们有足够的 叫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某些专长。他们不必像政治家一样忙于 权利之争、奔走游说、宴饮歌舞,不必像农夫匠人在自己的土地、 作坊里辛勤操劳,也不必像军事家那样驰骋沙场。即使是读书,没 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更没有数理化生物之类。他们拥有一种今人 难以再拥有的东西――闲暇。这恰恰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的重要前提。
  何时再能拥有可以用来发展心智的闲暇,对我们来说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们的确对此心向往之。
  ------------------
  陈子车死于卫(1)
  ――制止殉葬的“黑色幽默”
  【原文】
  陈子车死于卫(2)。其要与其家大大谋以殉葬(3),定而后陈子亢至(4)。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5),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6)。”于是弗果用(7)。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陈子车:春秋时齐国大夫。(3)大 夫:为卿大大处理家务的总管。下文的”宰”与此相同。(4)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⑤已;止,终止。(6)二子:指陈妻和家 宰。(7)弗;不。果;果然,结果。
  【译文】
  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家宰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来了。两人告诉陈子亢说:“他老人家有病,没有人在地下伺候他,希望能用活人为他殉葬。”陈子亢说:“用活人 殉葬不合礼仪。尽管如此,兄长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除了妻子和家宰外,谁还能做这事呢?如果不这样做,那正合我想法. 如果要这样做,那我就想用你们两个人来殉葬。”于是,陈妻和家 宰便没有用活人殉葬。
  【读解】
  古代以活人殉葬。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野蛮行为,在那时权贵族们普遍赞同的,他们以为,人死后灵魂还会在阴间继续活着, 同在生前一样。因此,要像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得到仆人侍 候照顾,便以活人陪着死人一起理掉。
  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即使在古代也遭到了一些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士人的反对。孔子的学生陈子亢便是其中之一。这让我们 想到他的老师孔夫子。陈子亢的做法,是否是受他老师的影响呢? 是否也是与孔夫子的‘子不语怪、神、乱、力”的思想一脉相承 的呢?
  此外,面对野蛮的行径,不是义正辞严地斥责,不是慷慨陈 移地讲大道理。而是巧妙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达到了 目的,又体现了智慧和类似于“黑色幽默”的幽默,很值得赞赏和回味。
  ------------------
  卫献公出奔(1)
  ――一碗水难以端平
  【原文】
  卫献公出奔,反于卫(2)。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而从(3)?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卫献公:卫国国君。名b(kan)。(3)羁:马络头。{(di)马缰。执羁{:意思是在国君身旁效力。(4)毋乃:大概,恐怕。
  【译文】
  卫献公出逃在外,后来返回卫国。到了城郊,想要把一些采邑分赏给随他逃亡的人,然后再进城。柳庄说:“如果大家都来保卫国家,那还有谁跟随您奔走效力呢?如果大家都跟随着您,那么谁来保卫国家呢?国君返回自己国家而有私心,恐怕这不可以吧?”结果卫献公没有分赏采邑。
  【读解】
  身为国君赏罚应当分明,赏罚也应当让人心服口服。这当中的尺度,便是公平。偏爱一些,忽视另一些,偏爱少数,忽视大多数,就失去了公平,自然不会令人心服口服 。常言说,一碗水要端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水端不平,自然会出现矛盾;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行赏者自己的地位便芨芨可危,便会事与愿违。
  问题在于能不能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一碗水端平?这很难。一方面,诸事繁多,不可能事实顾及;一方面事有大小、重要与次要之分,不分大小、重要与次要而一律讲公平,恐怕任何人都难以做到。
  只能说大事、重要的事,必须做到公平,让人心服口服。小事、次要的事,能公平则公平,顾及不到则不必太计较,否则会寸步难行。          
  ------------------
  战于郎(1)
  ――规则也有灵活用时
  【原文】
  战于郎(2)。公叔愚人遇负杖入保者息(3)。曰:“使之虽病也(4),任之虽重也(5),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汪p往(6),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p(7),问于仲尼(8)。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9),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齐国攻打鲁国时,在郎发生战斗。(3)公叔愚人:鲁昭公的儿子。保:同“堡”,小城。(4)使:指徭役。之:指:老百姓。(5)任:指赋税。(6)重:应为“童”。(7)殇(shang):这里指未成年而死者举行祭祀。(8)仲尼:孔子的字。(9)干戈:盾和矛,这里泛指武器。
  【译文】
  鲁国和其国在郎交战。公叔愚人遇上一个拄仗进入城堡休息的任。公叔愚人说:“虽然徭役使百姓们很辛苦,赋税使他们的负担很沉重,但君子不能为国家谋划,士人不能为国家献身,这可不行,我敢于这样说,就应当做到!”于是他和相邻的少年汪p上战场参战,两人都战死了。鲁国人不想用孩子的丧礼来为汪p办丧事,便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们能够拿起武器来捍卫国家,不用孩子的丧礼来安葬他们,不也是合理的吗?”
  【读解】
  少年自告奋勇上战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壮举,体现了为国家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面对这种感人的特殊情况,有着严格等级规定的礼,可不可以被突破,可不可以以特殊情况特殊特殊处理?
  先圣孔子回答的是可以。这表明,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原则上是不允许违背的,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如此则无轨可循,就会乱套。但是,如果拘泥于成规,只注重形式,那么将把一些应享受某些礼遇的情形排除在外了。
  任何原则和规范,一旦变成僵死的教条,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形式和空壳,它的约束也就变成了一种枷锁。只有规则同内容相结合,真正做到名实相符,表里相称,原则和规范才是有意义和生命力的。注重名实相符,表里相称,恰恰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
  ------------------
  孔子过泰山侧(1)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i):同“志”,记住。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读解】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 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好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的?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的?不附体?
  ------------------
  鲁人有周丰也者(1)
  ――身教重于言教
  【原文】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2)。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3)?”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4),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6)?”对曰:“墟墓之间(7),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8),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9),周人作会而民始疑(10)。苟无礼仪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11),虽固结之(12),民其不解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挚:同“”,古人相见时所带得礼物。(3)其:岂,怎能.已:止.。(4)有虞氏:古代部落,首领为尧、舜、禹。(5)夏后氏:古代部落,首领禹建立了夏朝。(6)斯:此。这里指代信任和尊敬。(7)墟:废墟。(8)社稷: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得寺庙。(9)畔:同“叛”,反叛。(10)作会:举行盟会。(11)悫(que):质朴。莅(li):君临。(12)固结:安定团结。
  【译文】
  鲁国 有个叫周丰得人,鲁哀公带着礼物去请求见他,他却说:“不行。”哀公说:”我难道就此算了吗?”于是哀公派使者去请教周丰说:“虞瞬没有对百姓进行信义得教化,而百姓却信任他;夏禹没有对百姓进行诚敬的教化,而百姓却敬重他。那么,要进行怎样的正教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敬重呢?”周丰回答说:“在先民的废墟和坟墓之间,用不着教百姓悲哀,而百姓会悲哀;在社稷和宗庙里,不必教百姓敬重,百姓自然会敬重。殷代统治者曾用誓言约束民众,而民众却背叛了他们;周代的统治者曾举行盟会来团结民众,即使能使民众安定团结,但最终民众怎能不离散呢?”
  【读解】
  这段关于对老百姓进行教育的说法,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至今还保留在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无论我们向人们讲多少遍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罪行,都不如让人们亲眼去看看那些断壁残垣,荒草掩没中的乱石。身临其境,回唤起任何说教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可是,并不可能什么事都让让人们去耳闻目睹啊。这样,说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说教似乎事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如果说教者只是板起面孔教训别人,自己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以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最聪明,那么事情准会出 毛病,被说教者就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如今说教成了一个不大受欢迎的词,原因多半就在这里。说教者只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置身于要求别人做的东西之外,从来不在乎被说教者如何看自己,干脆说,就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所以,即使不能让接受说教的人亲身耳闻目睹,说教者自己也应当身体力行,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然后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与别人对话。记住这一点肯定是有益的
  ------------------
  齐大饥(1)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食(si):拿饭给人吃。(3)蒙袂(me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v):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7)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地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地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饿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饿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
  晋献文之成室(1)
  ――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原文】
  晋献文之成室(2),晋大夫发焉(3)。张老曰(4):“美哉!轮焉(5)!美哉!奂焉(6)!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7)。”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8)!”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献文之:晋国卿大夫,即赵文之,名武。(3)发:庆贺宫室落成。(4)张老:晋国的大夫。(5)轮:高大的样子。(6)奂:华丽的样子。(7)国族:国宾何宗族。(8)要(yao):同“腰”。领:脖子。全要领:意思是保全全身体。先大夫:指先祖父先父。九京: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
  【译文】
  晋国献文之新盖了一座宫室,晋国的大夫门都去祝贺新厦落成。张老赞美说:“多美啊!这么高大!多美啊!这么华丽!今后可以在这里祭祀作歌,在这里居丧哀哭,在这里同国宾宗族聚会宴饮。”献文之说:“我赵武能够在哀这里祭祀作歌,在这里居丧哀哭,在这里同国宾宗族聚会宴饮,九表明我将来保全了身体,能同先祖先父合葬在九原啊!”接着他面朝北拜了两拜,扣头行礼。
  君子们说他俩一个善于赞美,一个善于祈福。
  【读解】
  应对答辩中最难对付的,恐怕是表面上赞美、内里面包藏嘲讽的一类。笑里藏刀,纯棉裹针,把险恶的用心 ,加以甜蜜诱人的包装,这是伪君子惯用的手法。
  对付它们,当然可以声色惧厉地责和揭露,揪出掩藏起来的狐狸尾巴,将其丑恶嘴脸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过这样做过于直露,缺乏 幽默感,也许还会让旁观者感到有失体面和风雅,觉得缺乏点儿修养。
  聪明人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应当说是恰如其分、最体面并且富有智慧的对付居心叵测的伪君子的办法,以次将他们置于尴尬境地,苦笑不得,心里窝火,却无法发泄出来。
  这让人想到,在一个并不那么纯洁正直的社会之中,在一个随处可遇上小人、伪君子的处境当中,仅有正气、良心、良知是远远不够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学会防范暗箭,应当是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
  ------------------
  季孙之母死(1)
  ――借外包装通行天下
  【原文】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2)。阍人为君在(3),弗内也(4)。美哉!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5)。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6)。”曾子后入,阍人辟之(7)。涉内C(8),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9)。
  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注释】
  庆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3)阍(hun)人:看门人。(4)内(na):同“纳”,使进入。(5)厩(jiu):马圈。修容:这里指更衣修饰。(6)乡(xiang)者:刚才。(7)辟(bi):同“避”。(8)涉:来到。内C(liu):室的中央。(9)等:级,这里指台阶的层次。
  【译文】
  季孙的母亲死了,哀公前来吊唁,曾子和子贡也来吊唁。由于国君在这里,守门人不让他们进门。曾子和子贡道马圈里把仪容修饰了一番。子贡先走进去,守门人说:“刚才已经通报了。“曾子随后进去,守门人让开了路。他们进入室中央,卿大夫们都离开了原位,鲁哀公也从台阶上走下一级,向他们拱手行礼。
  君子们说评论这件事说:“尽力整肃仪容,这样可以畅通无阻啊!”
  【读解】
  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包装的话题。意思是说,只要包装体面,便可以畅通无阻。
  确实,一般人看人,总是看外表,以貌取人。外包装越是漂亮精致,越容易使人迷惑,越容易使人上当受骗。这样‘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有了贩卖假冒伪劣货色的用武之地,可以借巧妙的外包装以售其奸。善良的人们往往是上当之后,才恍然明白事情的真相。
  其实有些人无论怎样包装,无论包装多么巧妙和精致,对于有所防范的人来说,都可能露出马脚。我们虽然不可能阻止那些企图以外包装来推售自己和和自己的伪劣产品的人,但是却可以使自己太短视,太浅薄。
  ------------------
  阳门之介夫死(1)
  ――最难对付是同仇敌忾
  【原文】
  阳门之介夫死(2),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3)。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说(5),殆不可伐也(6)!”
  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7)。’虽微晋而已(8),天下其孰能当之!”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下。②阳门:宋国城门地名称。介夫:卫士。(3)司城:司空,六卿之一。(4)觇(chan):侦探。(5)说:同“悦”,高兴。(6)殆:大概,恐怕。(7)扶服:同“匍匐”,爬行。这里指尽力。(8)微:不是。
  【译文】
  宋国的阳门有个卫士死了,司空子罕进城为他哭悼得很悲哀。晋国派到宋国得侦探回去向晋侯报告说:“宋国阳门得一个卫士死了,而子罕却哭得很伤心,百姓因感动而兴奋,恐怕不适合去讨伐宋国吧!”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这个人真善于探察国情啊!《诗》中说:‘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然想攻打宋国得不止是晋国,但天下有哪个国家与宋国为敌呢?”
  【读解】
  有句成语叫做“同仇敌忾”,意思是说大家抱着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在这种时候贸然进攻,必然会遭到猛烈抵抗,得不到好果子吃。
  我们知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时候被攻破地一方内部不团结,起了内讧,进攻起来就轻而易举。我们也知道延长避短,打击对手地薄弱环节。这是为了避免付出太大地代价而强行取胜。
  当敌手团结得像钢铁一样时,正面进攻,岂不是以硬碰硬,自讨苦吃。即使对手比较弱小,而一旦它团结一致,也难以对付。这当中得关键,是人心的问题。&士可杀而不可辱”,虽然弱小,决不屈服。这种气概足以惊天动地,更何况常人!所以,敌手的强大,不光是看它的实力,还得看它的士气和气概。进攻也是如此。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①
  ――为官清廉者有几多
  【原文】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②。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③,吾谁与归?”叔誉日;“其阳处父乎⑤?”文子曰:“行并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也(6)。”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7)”。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晋人谓文子知人。文于其中退然如不胜衣(8),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9)。所举于晋同管库之十七十有余家(10)。生不交利(11),死不属其子焉(12)。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下。②叔誉:即羊舌Z(xi),晋国人夫,字叔向。③作:起。这里的意思是复活。(4)吾谁与归.我追随谁呢?⑤其:大概。阳处父:晋国人大、(6)并:专横。植;同“直”,刚直。没:终。知:同“智”。(7)则;效法。随武子;晋国卿,即士会,字季。(8)中:身体。退然:柔弱的样子。(9)呐呐(ne)然:言语迟缓的样子。(10)管:锁钥。管库之士:管理所藏的小官。(11)交:同“徼”,求。(12)属:同“嘱”,托付。
  【译文】
  赵文子和叔誉一同到九原去巡视。赵文子说:“死了的人如果能复活,我跟随谁好呢?”叔誉说“跟随阳处父可以吧?”赵文子说:“他在晋国专横刚直,不得善终,他的才智不值得称道。”叔誉说;‘那跟随舅犯呢?”赵文子说“他见到利益就不顾自己的国君,他的仁德也不值得称道。我还是跟随武子吧。他能为国君谋利益,又能顾全自己的福利;即为自己打算,又不忘记朋友。”晋国人称赵文子很了解人。赵文子身体柔弱得像穿不起衣服,说起话来迟钝得像说不出口一样。他为晋国推荐了七十多个管理仓库的小官。这些人生前不贪求私利,临死时也没有托请谁照顾自己的孩子。
  【读解】
  为官清廉是一种美德。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能做到并做得彻底的人并不多。
  当了官,手中便有了权;有了权,就意味着有人来巴结奉承,送礼行贿;有了权,也意味着有了谋取私利的方便,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自己的亲戚朋友。因此,这世上不愿做官的人不多,想当官却又当不了好官的人很多。
  有个七品芝麻官儿有句名言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话一点儿不错,但并不完全对。当官不仅仅要为百姓着想,为老百姓谋福利,而且首先要称职,要有占据那个权力地位的真才实干。他的首要任务是运用权力来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而不是谋取私利。他的权力并不属于他个人,不是他的私有财产,自然不能用来为他自己服务。
  不过,道理归道理,现实归现实。道理上讲得通的东西;在现实中不一定行得通;在现实中行得通的东西,往往在道理上说不通。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自古以来,人们不断树立赵文子一类的榜样,但贪官污吏依然层出不穷,因为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 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 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男有分,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14),城郭沟池以为固(15)。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 知(18),以功为己(19)。故谋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2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23),以考其信(24),著有过,刑仁讲让(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苏呷(26),众以为殃。足谓小康。”
  【注释】
  ①本节选自《礼运》。《礼运》全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政治风俗的演变, 社会历史的进化,礼的起源、内容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表达了儒 家社会历史观和对礼的看法。②蜡(zha):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 祭。③观(gua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4)喟(kui)然:感叹的样 子。(5)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6)三代;指夏朝、南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7)逮:赶上。(8)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年幼无父的人。独:年老无子的人。废疾:肢体残废的人。(9)分(fei) :职分。(10)归:女子出嫁。(11)谋:指阴谋诡计。(12)外户:住宅外面的门。 (13)隐:消逝。(14)大人:这里指国君。世:父亲传位给儿子。及:哥哥传位 给弟弟。(15)郭:外城。沟池:护城河。(16)笃:淳厚。(17)田里:田地与住宅。 (18)贤:尊重。(19)功:成就功业。(20)用是:因此。(21)兵:这里指战争。(22) 选:指杰出的人物。(23)著:彰显。义:指合理的事情。(24)考:成就。(25) 刑:典范。让:礼让。(26)(shi):同“势”,指职务。去:斥退。
  【译文】
  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 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 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 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 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 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 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 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 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 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 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 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 做小康。”
  【读解】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 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 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 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 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 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 也者。
  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 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 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 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 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 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 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 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 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 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 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 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 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 环境中进行选择。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 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 来评价的。
  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 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 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习则是 重要的。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 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大,不可不加关注. 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鸟政策”的。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
  ――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原文】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尽营窟(2),夏则居I巢(3)。未有火化(4),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5)。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6),合土(7),以为台榭、宫室、(8);以炮(9),以燔(10),以亨(11),以炙(12),以为鳢酪(13)。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塑(14)。
  【注释】
  ①不节选自《礼运》。②营窟:用土垒成的居穴。(3)I(zeng)巢:用木头在树上筑成的巢室。④火化:用火加工食物。茹:吃(6)范:铸造器物的模型。金:金属。(7)合:和合。(8)(you):窗户。(9)炮(pao):用泥土包裹食物烧烤熟。(10)燔(fan):把食物烧熟(11)亨同“烹”,煮熟食物。(12)炙(zhi):烤。(13)鳢(li):甜酒。酪:果实煮成的浆(14)塑:开始。
  【译文】
  从前,先王没有宫殿房屋,冬天住在用上垒成的窟中,夏天住在树上木筑的巢室里。那时不会用火加工食物,吃的是草木的果实,鸟兽的肉,喝鸟兽的血,吃它们的皮毛。也没有麻和丝,用鸟的羽毛和兽的皮革做衣穿。
  后来出现了圣人,人们学会了用人,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人们学会了用模型铸造金属器物,和合泥土烧制器物,用来建造台榭、宫室、窗子和门户;学会了用火烧熟食物,煮和烤熟食物,酿制甜酒,煮果实装液。人们制麻和丝、用来做成布帛。用这些来养育活着的人并料理丧事,用它们祭祀鬼神上帝。后世的一切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读解】
  社会生活从原始到文明,从简单到复杂,现在对我们来说,已是普通的常识,但对古代的人来说,未必如此清楚明白。大道理往往是极其清楚明白和简单的,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比如“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活动”。道理虽然简单,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意义也很重大.
  古代典籍所讲的道理,往往也是这样。比如这一节讲“礼”的产生,说明它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而出现的是人们对“秩序”和“规则”的需求之上产生的。
  然而,把物质文明的进步归功于“圣人”,这一观点大可怀疑。圣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自然不可否认,但圣人并非三头六臂的神人,要食人间烟火,要犯错误,并不具有法力无边的创造力,甚至还可能扼杀创造发明。再说。圣人们往往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并不一定知道铁锅是怎么铸成的。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对他们可以敬重却大可不必顶礼膜拜,奉为神明。如果把圣人还原到普通人的位置上,
  那么对大道理的说明,便会更有说服力。
  ------------------
  发虑宪①
  ――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原文】
  发虑宪(2),求善良,足以j闻(3),不足以动众(4)。就贤体远(5),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6),其必由学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学礼》是一篇完整的阐述教学原理的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针,对后世有很大影响。②虑:思虑。宪:法则。(3)j(xiao)闻:小有声明。④动众:感动听众。(5)就:接近。体:亲近。(6)化:教化,教育。成:形成。
  【译文】
  启发合乎法则的思考,征求德行善良的人,只能做到小有声明,却不足以感动大众。如果接近贤者。亲近疏远者,就能够感动大众,却不足以教化大众。君子大人如果要教化大众,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必须从教育着手。
  【读解】
  在儒家看来,教育同维护国家政治有密切关系,目的在于使人民顺从,风俗淳朴。这一观点把教育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之上,体现了先贤们的远见卓识。
  但是在强调这一观点的同时,不知道先贤们是否想到过:如果人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还能为所欲为地施行“愚民”政策吗?还能像噶羊群一样凭几声吆喝和几记鞭笞而使之归顺吗?
  人民都变的聪明起来,的确对国家有好处,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但对实行专制的统治者来说,人民变的聪明起来则未必是好事。因此,说这一观点是“远见卓识”,是说它超越了专制统治者的立场,具有开明的色彩。
  ------------------
  玉不琢 不成器①
  ――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睹吩(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3)(yue)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④念终: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读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切合实际一些。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白纸,后来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了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剩下的问题便是开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是具体的操作方式的问题。
  ------------------
  虽有嘉肴①
  ――实践出真知
  【原文】
  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肴:带骨头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④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5)困:不通。(6)自反:反躬自省。(7)强(qiang):勉励。(8)学(xiao)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读解】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
  古之教者①
  ――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2),党有庠(3)。术有序(4),过有学(5)。比年入学(6),中年考校(7)。一年视离经辨志(8),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9)。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10)。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11),而远者怀之(12),此大学之道也。记曰(13):“蛾子时术之(1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3)党:五百户为党。庠(xiang):设在遂中的学校。④术(sui):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5)国:京城。学:大学。(6)比年:没年。(7)中年:没隔一年。(8)离经:给经书断句。(9)小成:小有成就。(10)大成:大有成就。(11)说:同
  “悦”。(12)怀:向往。(13)记:记言记得事的书。(14)蛾(yi)子:小蚂蚁。术:学习。
  【译文】
  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原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街土堆成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解】
  学习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是一个时间过程,由此设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等,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看到,这些东西在先秦时代已发展的比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们这个文明古国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但是我们发现,儒家讲教育,处处不忘一个“用”字。很难笼统地说“用”是好还是不好,因为“用”(实用)有不同的层面。比如科技就很注重实用,但咱们的古代教育似乎从未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器物层面的东西,总是为古人所蔑视的。直截了当地说,儒家教育所看重的“用”,是统治国家和民众能够的统治术。在他们看来,与统治术无关的东西,都算不得知识和学问,都没有学习和传授的必要。
  这样来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该大大折扣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设想,如果照这套思路做下去,全国的学校都该办成政治学校了,学校的目标全变成了培养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一个国家满是政府官员和政治家,是一桩匪夷所思的事,大概也是有点可怕的。
  ------------------
  大学始教(1)
  ――做官从上学开始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2),示敬道也。宵雅誓三(3),官其始也(4)。人学鼓箧(5),孙其业也(6)。夏楚二物(7),收其威也(8)。未卜谛不视学(9)。游其志也(10)。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11)。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12)。此七者,教之大伦也(13)。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14)。”
  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皮弁:礼服。菜:用作祭品的芹藻之类。③宵雅;即《诗经》中的《小雅》。肄(y1):学习。三:《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4)官:这用指做官的道理。(5)鼓箧(qie):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箧取书。(6)孙同“逊”,恭顺。(7)夏(jia)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8)收:约束。威:仪容举止。
  (9)卜:占卜。 谛(di):大祭。(10)游:悠闲。 (11)存其心:使其用心思索。(12)躐:超过。(13)大伦:大道理。(14)宫:做官。事:办事。士:做士人。志:立下志向。
  【译文】
  大学开学的时候,士子穿着礼服,用藻菜祭祀先圣先师,用以表示敬师重道。然后让学生学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使学生从懂得做宫的道理开始。入学授课时,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箱取书,让学生对学业恭顺。学校有供体罚用的木棍,用来使学生有所畏惧,仪容举止有所收敛。夏天大祭之前,天子不视察学校,可以让学生按自己志向从容学习。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叮咛告诫,为的是使学生用心思考。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讲,不能提问,学习有先后次序,不能越级。这七项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古书上说:“凡是学习,做官要先学办事,做学者要先立下志向。”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解】
  这里讲述的是古代京城培养贵族子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大学”里的情况。按今天的标准,这种学校虽然算不上高等学府,却是培养特权阶层的贵族学校,自然与一般别的学校不一样。
  看上去制度、措施都很严格,甚至还有体罚。对学习的内容作明确规定,目标和方向是十分明确的:培养政府官员,性质
  属于政治学院。这和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的做法,有所不同。
  现在很难想象坐在这种贵族政治学院中学习的感受。不过,可以推测那种滋味多半不好受。一切都按部就班,成天是子云、诗曰,超越规定要受体罚,不知道有没有寒、暑假,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多半是没有的,因为它们同做官当老爷没有什么关系。教材大概是圣贤们的著作,似乎读了这些之乎也者就全懂了天下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就可以参与操纵国家机器和治理民众了。
  不过,那时的政治大概比较简单。只要人民不造反,外国人不来人侵,官位不被野心家夺走,就算是基本合格了。如果能再为人民做点好事,就算很伟大了。如果能得到天子的赏识并提拔,加官晋爵,封妻荫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这样的官,恐怕我们很多人都会做。
  ------------------
  大学之教也(1)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2)。不学操缦(3),不能安弦(4);不学博依⑤,不能安《诗》;不学杂服(6),不能安礼;不兴其外,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8),息焉游焉(9)。夫然,故安其学而来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10)。《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11)。”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3)操缦(man):学习弹奏杂乐。(4)安弦:懂得音乐。(5)博依:各种比喻(6)杂服:各种服饰。(7)兴:重视。艺;指各种技艺。(8)藏:怀抱(9)游:闲暇。(10)辅:指朋友。(11)孙:同“逊”,谦虚。务:必须来:到达。
  【译文】
  大学教学,按照时序进行,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练习。不学习弹奏杂乐,就不能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服饰的用途,就不懂得礼仪;不重视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以君子对于学业,要心中念着,反复研习,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如果能这样,就能学懂课业并尊敬师长,乐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尚书?说命》中说:“谦虚恭谨,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解】
  贵族学校培养的政府官员,都是文官,肯定不会骑马打枪击剑。除了正常课业教授的圣贤经典之外,业余时间所学均为诗、书、琴、棋、画一类,目的在增加个人修养,、陶冶内在情操。不过,这并不是为了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做一个有别于“小人”的“君子”,做君子乃是为了统治小人、野人。
  贵族学校的教育方法,显然是孔夫子“学而时习之”这一思想的具体化。它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心里都得牵挂着学业,不能有所怠慢和荒废。这种执着的精神,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主义实践特色。精诚所至,金石可镂。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学习的确需要恒心和毅力。悟性和天赋虽然也重要,但仅仅凭它们,恐怕很难学好课业。最主要的还得靠勤奋和执着的毅力。古人所说的“勤能补拙”,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
  今之教者(1)
  ――对症下药治弊端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2),多其讯言(3),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4)。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5),其求之也佛(6)。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7),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8)。教之不刑(9),其此之由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呻: 诵读。占:同“苫”,竹简。毕:竹简。占毕:这里指课本。③讯;告知。多其讯言:一味灌输知识。(4) 及:急于,追求。数:同“速”。安;适应。⑤悖:违背。(6)佛:同“拂”,违背。(7)隐;感到沈苦。疾:怨恨。(8)去;忘记,忘掉。(9)刑:成,成功。
  【译文】
  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不懂得学习的好处。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担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这里吧!
  【读解】
  古人也有“厚古薄今”的毛病,总觉得过去怎么怎么好,现在怎么怎么不好,时常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也许,这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心理吧。过去了的事情,不好的方面随着时间消逝而越来越淡化,好的方面却随着时间消逝而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被美化。每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时代毛病百出、千疮百孔,过去的时代是理想的社会。
  当然也有不变的。比如这里说到的教学当中的急于求成,照本宣科,不论对象情况一律“填鸭”,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情形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好或者变坏。
  作为专搞教育的人,当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改进教育方法。不过,任何时代都有高明的教师和平庸的教师,有聪明学生和愚笨学生。十个指头不一般长,这大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这样来看问题,现实的态度是:对症下药。
  ------------------
  大学之法①
  ――方法是成功的保证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2),当其可之谓时(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4),相观而善之谓摩(5)。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I格而不胜(6);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7);燕辟废其学(8)。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9),道而弗牵(10),强而弗抑(11),开而弗达(1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豫:同“预”,预防。③可:适当。时:及时。(4)陵:超过。节:限度。孙:同“逊”,顺。(5)摩;观摩。(6)I(han)格:抵触。胜:克服。(7)燕朋: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8)燕辟:轻慢邪辟的言行。(9)喻:启发诱导。(10)道:同“导”,引导。牵;强拉。(11)强(qiang):勉励。抑:压制。(12)开:启发。达:通达。
  【译文】
  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预先防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就会遇到障碍而难以克服;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虽然勤勉努力,也难以有成就;杂乱施教而不按顺序学习,就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而无法补救;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长的教导;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六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