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课绪论部分的内容有什么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版绪论+1,2,3章课后习题答案-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版绪论+1,2,3章课后习题答案
导读: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马克思主义认为,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 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 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 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
(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 和控
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 人自
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 所
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3、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 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
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科学发展观是联系着的理论。它脱胎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局部和整体、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2)科学发展观是始终贯穿着矛盾的理论。它的出现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它又是为了解决矛盾而出现。全面持续可协调,就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谋发展。
统筹兼顾、统筹社会发展方向中的各种矛盾,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等,善于把握主要矛盾、认识事物发展主流方向、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3)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总览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突破重点;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4)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
(5)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既坚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强调通过解决矛盾,求得协调和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进一步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6)总的看,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8)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
5、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 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6、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 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 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1)认识论的本质离不开以本体论的性质为前提,坚持以唯物论为前提的认识论必然得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真理性结论。(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实践决定认识,它注定了认识的从属的、第二位的作用。(3)认识并非完全扮演机械性的被动的角色,它反过来对实践起反作用。不同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实。但认识的作用再大也代替不了实践的决定地位。
2.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实践之所以成为真理的唯一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它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要检验人的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及其程度,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比较、对照,才能断定它是否是真理。一种认识不能检验另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实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必然使主观认识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原来设想的目的或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为真理;反之,则为错误的认识。逻辑证明虽
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待验证的认识,但它只是对实践检验的协肋,并不能代替实践检验的决定性结果。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最主要的就是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始终在向前发展,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能对制度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经济领域创新提供能动的反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工作。
3、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是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可思主义的错误倾向。这种观点怀疑和否定马可思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克思义主同时也是相对真理
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所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2)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决定了主观认识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实践进程已向前推移,转入另一具体过程,主观认识也应当转变,否则,思想就落后于实际。如果实践的进程尚未进入另一具体阶段,条件尚未具备,就把将来要做的事情强制提前来做,就必然犯思想冒进的错误。(3)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到:A、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B、在具体实际活动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和“八荣八耻”为规范作为判断自己行动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的标准。C、立足本职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展现自己的价值,在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党团工作、人文社科、资格考试、考试资料、外语学习、行业论文、旅游景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版绪论+1,2,3章课后习题答案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为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2014年7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为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它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重大使命,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原理课”教学的一线教师,作者一直致力于提升这门课的教学实效性。 中国论文网 /9/view-6315659.htm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原理课” 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之一。要求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端正对世界、人生、自我的态度,把人生的追求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梦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并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努力奋斗。因此,这门课的现实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为一名长期担任“原理课”教学与研究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严格遵循教育部统一指定教材的体系和主要知识点展开教学,又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既努力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发展要求;既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又改革“原理课”教学评价体系,使该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终生难忘的一门学科。   一、严格以“马工程”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教材的基本知识体系作为授课的主要依据[1]。   “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的理论支撑。笔者在教学中严格以“马工程”的教材体系展开:首先,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要求大学生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再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最后,通过讲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发展,坚定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通过对教材基本体系和整体结构的讲解和梳理,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起来[2]。   二、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取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一切行为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在每个章节的具体讲授上,要善于把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设计敏感且实效性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理论进行思考讨论。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永恒发展”即唯物辩证法的过程时,笔者举例大学生关注的男子110米跨栏,大家都了解刘翔在2006年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十三年的世界纪录。但是杰克逊和刘翔的时代都过去了,目前,男子110米跨栏跑的世界纪录是美国名将阿里斯?梅里特创造的12秒80。因此,不断地变化、发展才是事物永恒的状态,一项纪录的保持本来就是暂时的。   通过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大学生理解没有什么成就是永远无法超越的,任何成功都只作为一个过程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大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拘泥于事物发展的一个状态,要把它放在整个过程中加以考察;教育大学生既不能为一时的挫败一蹶不振,又不能因眼前的成功故步自封。只有在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被发展着的世界淘汰,人生才能越走越开阔。   三、充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使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连。   马克思主义即我们对待世界的一种观点,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重要工具[3]。“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使大学生真正感觉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如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即唯物辩证法适度原则时,笔者列举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父母“陪吃”、“陪读”、“陪练”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父母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因为爱,但这些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以爱的名义过分控制,以爱的名义造成伤害,是真爱吗?真爱是什么?   爱是有限度的,超出一定限度就成了虚假的爱,爱过头就是伤害。父母对子女过分的爱会限制孩子的自我成长。真爱是信任和鼓励,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子女能够做得很好,让他们按照自然禀赋发展独立的人格。引导大学生思考恋爱过程中出现矛盾冲突时,怎么解决?真爱是尊重,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尊重彼此的选择。如果以爱的名义限制对方自由,实际上是走向了爱的反面。只有掌握适度原则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人际和谐。引导大学生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放到课堂上讨论、反思,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   四、注重把“原理课”教学与大学生专业课教学密切结合。   首先,在开学第一堂课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笔者都会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大学生思考讨论:“作为某某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我们选择的专业与马克思主义有何关系?”通过问题促使大学生思考“原理课”与专业课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具体讲解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学科的联系,为“原理课”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在“原理课”具体章节的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专业教学案例,使大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学习中的人文素养。笔者为经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时,把相关专业内容引进来,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在讲解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时,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的电子商务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思考科技既带来生活便利,又产生负面影响。结合具体专业学科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让大学生摆脱“哲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正确的方法和指南,真正调动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的积极性。
  最后,把“原理课”拓展到学生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人生就是发现真理、创造价值和享受生活的过程。学习“原理课”的目的是要求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活动。大学生深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通过自己的考察、调研,真正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全部生活的最终要义,只有放手让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检讨、修正,达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善和提升的目的。   五、增强“原理课”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原理课”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作用[4]。   首先,我院优先对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院所有“原理课”教学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把丰富、生动、新颖的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上,为“原理课”的讲授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计时演讲一分钟。“原理课”的理论性强,不少大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对它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担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分钟演讲。具体规则跟学生协商制定,用抛绣球的方式确定某个学生,自由选择论题,进行课堂计时一分钟演讲。通过这项活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锻炼大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   最后,畅通交流渠道。针对“原理课”课时少,学生少有机会与老师正面交流的现状,笔者在第一堂课就把自己的QQ、微信、微博等联系方式告知全班同学,并许诺二十四小时有问必答。这种方式把大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交流、不好意思交流的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通过反馈,效果非常好,对“原理课”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   教师是教育之本。亲其师,信其道。再好的手段和方式都只是一种工具,智慧最终是教师传达给学生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学习,在学院网站上开辟自己的工作室,同时利用外出培训的机会大量接触新鲜事物,阅读相关专业知识,向专家学者请教。为了提高思想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笔者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国家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活到老,学到老。我相信每一位“原理课”教师这种与时俱进的人格魅力都将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2]傅正华.“即”与“离”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4).   [3]杨松.如何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J].成功(教育),2011(9).   [4]王强芬.关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思考[J].职业圈,2007(1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