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经济崩溃后的中国究竟是怎么被整垮的

实体经济遭遇寒冬,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
  中国经济的起步很成功,中国农民肯吃苦,守纪律,任劳任怨。但第二步走得不行,在制造业积累了资金后,通过四万亿、炒房潮,吃光用光了。这一点,真的很郁闷。  中国实体经济究竟是被谁整垮的?  最近,继董明珠之后又一中国民营企业家成为“网红”,瞬间他对于实体企业的论调刷爆了各大财经头条板块,他就是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事件由曹德旺海外投资而起,他在接受采访时提起自己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建厂的经历。当然若曹德旺没有出面发言,我想还会有不少人士断言曹德旺是经济出逃美国吧?  在笔者看来,曹德旺是名非常有思想且值得尊敬的中国企业家。他坦言,中国制造业税负比美国高35%,之所以在美国建厂,就是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并表示自己事业的重心仍在国内。  确实,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家海外投资屡见不鲜,国外也有不少企业投资国内。如今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那为何中国实体经济会出现现在这种窘境?不仅外资疯狂撤离中国,而且国内一点风吹草动就被认为是“资本出逃”,或许是中国“资本出逃”太多了,怕了。  据笔者调查分析发现,过去中国实体经济风生水起之时,中国是处于一个“穷”的阶段,发达国家便往你这里转移资本、技术、产品,因为你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更便宜。现在你成长了,变“贵”了,为了降低成本,人家自然就会转向另一个“穷”国。  那我们要继续“穷”下去吗?这当然是不行的。笔者认为,当下对于我们的实体企业家们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便是提升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到时候就算遇上经济周期,我们也有能力走出去。  如果“曹德旺们”都跑了,中国经济最后还剩下什么?  必须祛除笼罩在中国经济上空乌烟瘴气的空气了,必须意识到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生死存亡的危险。必须意识到,再不真诚减税,再不抑制对房地产的爱,就真的来不及了。  
可发布评论哦!热门推荐:
小编的话:本公众号转载此文,只是对文中描述的实体经济颓败的现象感到触目惊心,但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
我们先来思考一件事: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时候,一个打火机是1元
,现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个打火机还是1元。
这让那些制造打火机的厂家怎么苟活
一、为什么我们的产品
价格提高不了?
有一种入侵叫做:低成本入侵!这导致我们的产品价格无法提高。
比如,HM、ZARA,中国大陆最畅销的女装品牌。中国市场里面这两个牌子
,约70%是东南亚制造,不相信,你去大商场看看标签。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宜家、nike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了。
12亿印度人也已经杀到家门口了。昨天浦东国际展览中心,很多印度人都在搞大展台,专门承接适合空运的小东西,主要是衣服牛仔裤上的花边和小珠花饰品等机器无法批量生产的手工制造品。由于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空运。报价只有国内的一半(印度人工便宜),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生产商咨询。
同样两条裤子:一条是越南成本,一条是浙江成本,沃尔玛买哪一条?这就是中国出口的痛点。越南在低端制造业的水平不比中国农民差,而且工资又那么低。
东南亚和南亚的潜力有多大?越南、缅甸合计超一亿人口,巴基斯坦接近两亿人口,都是靠海的低成本地区,一旦发力
,制造业十年就上来了。印度是英语国家
,服务业的巨人。中国的中低端工业和服务业,在目前的成本环境中,毫无价格优势可言。
中国出口何时凋零,不取决于我们的努力,而取决于东南亚的产业承接速度。不管我们如何努力,成本不可能低过东南亚民工的500元人民币月薪。裤子不说了
,就算是手机、电子业,只要东南亚加快承接,大幅度萎缩也是很快的。高端产业(光伏、重工、设备),东南亚暂时承接不了,但欧美想自己做,就对你开展调查
只要国家与国家的大门是打通的,低成本国家就会拖住你的后腿,把你拉到跟他们一条水平线上。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完美跳到上一个环节。
我敢断言十年之内,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必定把中国出口拍死在沙滩上。以后,裤子是巴基斯坦进口了
。皮鞋是越南进口的。大米是南美洲进口的。塑料盆是缅甸进口的。我们基本就剩下大国企、拆房子和炒房子了。不要再提什么小米了,美国苹果+东南亚人力一结合,就没小米什么事情了。到时候那么多毫无技能的近视眼大学生聚集在大城市怎么办?
中国经济的起步很成功,中国农民肯吃苦,守纪律,任劳任怨。制造业积累了资金后,就去炒房和玩金融,这一点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二、实体经济究竟
被谁打垮?
1、税费: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好在近期国家忽然出台了降税的政策,营改增让中国广大企业久旱逢甘霖!
另外就是办公成本太高,这一点也是间接受到房地产的影响,比如,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
,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
现在做生意真的很难的,不是开玩笑
。炒菜,一个盘子赚8元,手炒断了,也赚不了多少。经常遇到刁蛮顾客,没事找茬,老板娘还要亲自冲上去吵,还要小舅子假装小混混。小店一开,动不动就要罚款,卫生啊、广告啊、消防啊,哎,要是都懂这些法规,还会去炒菜吗?
说个真人真事。我有个亲戚,某年春节前雇了个小面包车,三人带了六箱儿童服装,在高速被交警拦下,人货混装,罚款一万。那两个小夫妻身上没有一万元,走不了,春节前,那么冷的天,小夫妻在高速边上哭了一晚上,没人理他们。
2、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
,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
,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黑白两道的压迫,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3、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作为曾经的小老板,我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
。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
,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
。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惨惨惨。
4、劳动力都往工地跑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
,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达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
,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
5、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了。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
,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
。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就是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农民工辛辛苦苦拿了万元月薪,包工头赚了20万
,一转身又交给老家县城的房产商了。由于房地产抽走了所有的消费资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这就导致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了。
2006年至今,粮食和一般工业品涨价一倍不到,电子产品还在降价,例如电脑、手机、相机。制造业平均工资加社保
,合计涨了3倍,小老板坠入深渊,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员工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因为多出来的收入,全部被楼市抢走了。近十年,全社会所有人,任劳任怨的养肥了房产商。
其实我不关心谁赚了钱,房产商赚钱也好,小老板赚钱也好,农民工赚钱也好
,都可以,无所谓。我只关心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是否得到增强。现在问题是,房地产经济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效率,只要有本事去贷款,有本事去盖章,就可以赚大钱,这是最坏的结果。
6、四万亿的冲击
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来经济危机能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结果,四万亿来了,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潘浚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可悲!
四万亿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秩序,现在走不回去了。2009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但大部分老板没有去吃喝嫖赌,想的是继续研发创新,走向世界,那时候成功学非常流行。后来是,先倒霉的关厂买房,反而发财了,坚持不懈的老板,全部SB了。
7、社会地位太低
“小私企、企业主、小老板”,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联想到好事,只会联想到,他们在欺负工人,剥削工人
,血汗工厂,脏乱差,违法乱纪,做坏事
。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其实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虽然工人目前还吃住一般。
过去5年,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和金融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金融由于引进了高等数学的表述方式,把99.99%的人弄晕了,一直很神秘兮兮的,写个报告的也能够搞到年薪60万。现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还旧,如果下一期续不上,立即出问题。关了灯,都一样。
三、中国经济下一步
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一切行业之母。房子不是卖给建筑工的,金融产品的利润是来自实体的,服务业主要是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然后是这些行业之间的相互循环交易。近两年,制造业用工数是大量下滑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新的劳动力,大学生跑到大城市当销售和服务员了,非大学生去建筑工地了。
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今,中国运气好的无与伦比。第一波港台疯狂涌入
,第二波是最惠国待遇导致的出口狂涨,第三波外资+入世,一下子成为出口冠军
,第四波更奇怪,本来小布什要来找碴了
,结果9.11了,美国一下子和我们又是好朋友了。但是到了现在,实体滞涨,楼市狂欢。该怎么办呢?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上一次类似情况是1998年。19
98年国企大下岗之前,当时有两个可能
,一是继续印钞维持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国企,二是不再输血,国企员工下岗。朱总理没有选择印钞,是真正的调结构,但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朱总理的改革是真刀真枪,触动灵魂的。国企几千万人真就下岗了,北海和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真的就破了,精简机构真的就减下来了,真的入世了,汇率真的改了,价格双轨制真的取消了。几刀下去,刀刀见红。朱总理的改革虽然让很多人利益受损,但是中国经济一下子就起来了。
我后来想想朱总理壮士断腕,让那么多国企干部职工下岗,他心里承担了多少痛苦啊。1993年,朱总理让海南房地产
,一夜崩盘,得罪了多少人啊,他心里承担了多少压力。中国之所以有希望,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想想当今社会,坐享其成的就剩下房产商和玩金融的了,必须拿他们动刀!
最重要的是,经过调查还发现,由于金融泡沫和资本的推波助澜,中国白领工资也已经远超东南亚和印度那边了,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高科技等方面人员的工资上,也就是说不仅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升高了,中国高端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升高了!这样以来,新兴产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一定要正视问题,并看到希望,相信中国未来一定会更好!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别整虚的 打垮中国实体经济的其实就这两大原因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博览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7月宏观经济数据证实,6月以来经济重回下行通道。部分机构预计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将会出现新一轮下滑。而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而市场上对“谁打垮了中国实体经济”的解读,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论据论点花样翻新,原因观点层出不穷(什么劳动力成本啦、当“冤大头”啦、税费高啦等等)。而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中国经济近几年一直在低谷徘徊(集中体现为不断下滑的GDP增速),其原因不外乎这两个根本――
  技术革新并未有重大突破,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实体经济当中(当然,除了经济之外,其“百花齐放”的状态恰恰从根本上体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改革陷入停滞阶段,制度成本过高从而致使全要素生产率在不断下降(进行不下去,民企纷纷“自杀”,也是改革无法走下去的最直接体现)。
  博览研究员认为,如果这两个根本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就算把全中国(,)的工资“砍掉一半”,或许也无法将实体经济拉出泥沼……
  有哪些问题打垮中国实体经济?真是以下原因吗?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有很多“伤筋动骨”的大问题,等待着政府来一一解决――
  税费: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动不动被科长起诉罚款,你还得找个律师应付一下。如果还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办个企业试试看!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现在在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其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
  各项成本不断攀升。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物流成本……
  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此外,根据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研究课题报告》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工资上涨过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过去几年虽然中国劳动力报酬年均增长11.7%,超过同期GDP增长率约3个百分点;然而从劳动力报酬的提升效果来看,当前劳动力报酬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一直徘徊在50%左右),比2000年时其实还低2.8%――而是社会保障缴费过高,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的同时,社会保险缴费占比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尤为突出。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从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报告,都在强调要给企业减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降低企业缴纳五险一金等社保费用比例,随后在4月份,人社部和财政部下发了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的文件。人社部在7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还自夸,“有17个省已经出台了降低降低费率的方案、22个省份出台了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的实施办法据,据测算,降低社保费率能够降低企业成本约1200亿元。”
  但实际上,对民间企业草根调研的情况显示,这些所谓的减负只是理论上的,只存在于官方的文件罢了。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压力不减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实际上在“玩文字游戏”――即,通过调高计算社保费率的分母(职工工资总额的基数等),表面上实现了对“上”的费率降低(如6%变5%),但对“下”的企业而言,可能实际缴纳的的社保费用是在提高的――简单来说,因分母从1000变成了1500,原来是需缴纳60元,现在却需缴70元了!
  简政放权、降低苛捐杂税之难,可见一斑!
  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
  表象之下,是中国实体经济的“三大顽疾”无法改善!
  但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上述因素其实都是表象,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持续低迷,除了决策层所言的要适应“新常态”――即,原有的大干快上投资拉动模式已经不具备拉升经济的作用,而决策也反对这样做了,经济增速必然从之前的高增速转入中高速增长的轨道――但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更主要的是,中国产业格局的扭曲(房地产一家独大)、真正具有创新创造思维的民企地位日趋衰微、四万亿的“精神鸦片”至今还在荼毒各地决策层对资金资源的分配倾向,才是中国技术创新难以质变性突破、改革难以进一步深化,才是经济持续低迷的根源!
  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导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突破――但政策实际一直在纵容房地产坐大。
  以至于“地产兴邦,实业误国”的评论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了,而这是在多年来,中央层面在抑制房地产上左右摇摆,地方政府阳奉阴违的局面下造成的。
  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
  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农民工辛辛苦苦拿了万元月薪,包工头赚了20万,一转身又交给老家县城的房产商了。由于房地产抽走了所有的消费资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这就导致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了。
  2006年至今,粮食和一般工业品涨价一倍不到,电子产品还在降价,例如电脑手机相机。制造业平均工资加社保,合计涨了3倍,小老板坠入深渊,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员工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因为多出来的收入,全部被楼市抢走了。近十年,全社会所有人,任劳任怨的养肥了房产商。
  而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说,房地产依赖症导致的另一个恶果是,资金、资源、利益都沉淀在这一个产业,而无法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服务业(或称为本内参常说的分享型经济),这也就导致,中国的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在概念或规模炒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技术革新并未有重大突破,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实体经济当中。
  四万亿的冲击后遗症至今没有消除。这不仅是当时的资产、债务等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更主要是“精神余毒”至今仍然反复发作――一言不合就想搞大干快上、大放水。
  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来经济危机能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结果,四万亿来了,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狗带”,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
  真正能吸纳就业、强化市场竞争、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民企社会地位太低。他们对改革的获得感、参与感、信心感之低,让新一轮改革深化难以进行下去。
  “小私企,企业主,小老板”,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联想到好事,只会联想到,他们在欺负工人,剥削工人,血汗工厂,脏乱差,违法乱纪,做坏事。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但其实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虽然工人目前还吃住一般。
  从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展来看,每一次的产业技术升级、需求升级、冲出国门,都与放开民企、鼓励民企息息相关,很多不合理的计划经济余毒的清除,也都与民企的突破、敢为天下先有关,但我们看到的是,多年来民企在资源、资金获取,社会评价等方面,一直受到歧视。特别是当意识形态的敏感舆论在社会上发作的时候,民企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口诛笔伐。
  诚然,民企有很多问题,但其一直在发展进步,在自我升级,民企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相对国企更高的效率不能否认。但令博览研究员忧虑的是,当前政策上明确强调要求“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做优国企,其一个潜台词是不是今后民企必须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不能跟国企竞争或争夺资源?如此让民企感到失望、迷茫的政策思维下,作为中国经济活跃成分、群体中的大多数,他们会有信心参与到新一轮的深化改革中吗?
  还记得1998年朱F基总理壮士断腕般的改革吗?
  98年国企大下岗之前,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印钞维持没有竞争力的国企;二是不再输血,国企员工下岗。朱总理没有选择印钞,而是真正的调结构――几千万国企职工真就下岗了,北海和海南的地产泡沫真的就破了,精简机构真的就减下来了,真的入世了,汇率真的改了,价格双轨制真的取消了。几刀下去,刀刀见红。尽管朱总理的改革让很多人利益受损,但中国经济一下子就起来了!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和18年前相似度极高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从技术上革新,从制度上解放,将改革真正进行下去。如果不解决这两个根本问题,恐怕就算是把全中国老百姓的工资“砍掉一半”,也无法将实体经济拉出泥沼……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博览财经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别整虚的 打垮中国实体经济的其实就这两大原因》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实体经济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