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人看中国国文学书,看不下去!但其他书还行

喜欢看书的朋友求推荐几本书看看,本人大一学生,看的书不多,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幻城看过(感觉还行_百度知道  作家余华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中回忆起童年时代的趣事:书店发购书票那天,余华黎明时分就到了书店,而购书者的队伍从书店大门蜿蜒而出。八点十分,书店老板告诉他们只有50张购书票,&好像有人在冬天当头浇了一桶冷水&。
  第五十一个队伍里的人郁闷地看着前面拿着崭新《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后来,51在当地成为了运气不好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上的出版物可谓眼花缭乱。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
  但余华书中的故事在当代国人看来恍如隔世:随着书本供应在中国这几年逐渐丰富,民众对于书本的兴趣却没有同步上升。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份的调查。中国2012年人均阅读量只有4.39本,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相关数据显示,与每天平均花在电视上的100分钟以及45分钟在网上相比,我们只分15分钟给阅读。当父母向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时,我们对于200页的书只愿出13.67元,这仅仅是一杯星巴克冰拿铁价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张电影票的价格。
  不久前,有消息称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似乎国人不爱读书已成&共识&,到了必须要立法才能解决的地步。
  &不读书&是世界问题,中国人不爱读书尤甚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2年,中国18岁至70周岁的国民其图书阅读率为54.9%。也就是说,在中国有四成多的人很少阅读。同样的调查,来自《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出版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约四成的人不读或很少读书。
  从数量上看,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5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
  再看种类,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法国、德国、英国的情况也同样,35%到38%是都小说类。中国的畅销书大部分都是食谱、养生指南、教辅、育儿手册、惊悚及言情小说。
  可见,全球都面临&阅读和学习&问题,为了应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还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了&世界阅读日&。
  面对繁荣的出版业,我们堪称&有书也不看&的典型
  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库存量也冠绝全球。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图书库存量最大的国家,以售价计算,目前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
  另一方面,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奇缺,但同时藏书的流通率却很低。根据文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
  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每1.3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在德国,这个数字是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
  但相较于奇缺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却更少。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阅读功利化,进一步蚕食了中国人读书的动力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还显示,只有1.3%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多,53.1%的人则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有书不看和对自身阅读状况不满并存。
  &时间那么少,读书自然要读实用的书,没用的书不要读&。这种读书的功利化,进一步蚕食了中国人读书的动力。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于友先认为,&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而&有用&的定义在这里又变得非常狭窄。&
  有书不看却对自身阅读状况不满,什么导致了这种矛盾心态?
  (编辑:李万欣)为什么我看专业书很烦,坚持不了十分钟,看其他书很投入,特别是文学类的书,一些别人说的超级难看的文学_百度知道台大最热门中国文学史课 需要看哪10本书?
澎湃新闻袁晓琳
台湾大学的热门公开课“中国文学史”,执教者为台大中文系年轻女教师欧丽娟。这位美丽女老师的课上似乎总隐隐藏着一个暗示:纠偏。 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文学史”,执教者为台大中文系年轻女教师欧丽娟。这位研究唐诗出身的女学者,近期还有一门课在coursera上热播,叫做“《红楼梦》研究”,带读者步入贾府,剖析常为人误解的小说情境与情思。这位美丽女老师的课上似乎总隐隐藏着一个暗示:纠偏。这在“中国文学史”的导论课上,已昭昭可辨。作为所有中文系课程设置中绕不过去的必修课,台大选用这么年轻的女教师来教文学史,这本身就是对“重写”、“重读”文学史的践行吧——以女性主义视角而言,狭义的“重写文学史”其实是回应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让女性的声音可以获得出口。比如,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只提到了五位女性作家,并且全部在宋代以前。仅此一点,就可看出“重读”、“重写”之必需了。
在常规对于文学史读物的推荐环节,欧老师虽开出了如下书单,却言之在先曰:“转益多师是汝师”——我开给你们的书单,并不代表其中任何一本都是真理,相反,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问题。只是你们要多多读不同的著作,才是为学之道。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2.叶庆炳:《中国文学史》3.台静农:《中国文学史》4.王国璎:《中国文学史》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6.宇文所安等:《剑桥中国文学史》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列出那么多名字几乎一样的书,有什么意义呢?且让欧老师来告诉你,她建议你怎么读。而在讨论怎么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听听欧老师对于这个书单的框架标准——文学史观。
一部文学史的成书逻辑或最大的价值,其实并非作家作品,而是挑选及解释历时性及共时性作家作品的标准,以及串联它们的方法,也即,文学史观。以上书单中的大部分书,都秉承着一个著名的文学史观,也是影响我们近百年来对于作家、作品及文学史判断的一大史观,即胡适先生在其《白话文学史》中提出的脱胎于演化论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史观”——简单说,在这一史观的眼光下,文学是朝着某个固定的目标前进的,即现代一定比古代更进步。所以白话文一定优于文言文。不仅如此,历代的问题变迁也皆是为了“进步”而改变。所以,你们知道吗,我们从小不经大脑便张口即来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历朝问题代表作,也不过是被胡适先生洗脑的结果啊。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事实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在“线性进化”的文学史观下,胡适竭力称赞韩愈“作诗如作文”的态度,同时批评杜甫的《秋兴八首》为诗谜。但朱光潜先生在“替诗的音律辩护——读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后收入《诗论》)中曾引宋代严羽评价宋诗的话说: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味如嚼蜡。被胡适赞扬的“作诗如作文”的作诗之法,其实就是宋诗之道。在文学史而言,韩愈是唐转宋的关键人物,也是中国诗运衰落的一大关键。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告诉宋代的文学家说,我们认为你们这一时代最大的成就是宋词,他们一定不会同意。如果你去告诉苏轼,我们对你的定位是宋代著名词人,他一定不会答应,他会恨你。对他们来说,诗言志,而词只不过是诗余罢了,是平时发发牢骚抒抒情来的,他们最重要最严肃的内容,依然在诗里;又比如,如果你告诉曹雪芹,他是明清小说的第一人,他也一定不会高兴,因为这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代表作啊。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多少年来,有重要之作也许就这样被忽视和掩埋。
言归正传,那么以上的书单要怎么读呢?当然是取其精华,毕竟在汗牛充栋的文学史架上,这几位足够学问足够分量来撰写文学史。比如刘大杰先生,文字酣畅淋漓,诠释与考证都具有真知灼见,尤其是文学史观未受政治影响的“文革”之前的原本。而叶庆炳先生的文学史,则是台大课程的教材,其优势在于尽量客观地综合各家意见,不带太多个人主张,但是隐隐之中依然还是可以看出叶先生也是以五四“线性进步历史意识”为建构的。
台静农先生的史作,则是其上课讲义之整理。台先生对弹词、吴歌西曲等民间文学有特别造诣,但是当然,他本人依然是五四文人。王国璎先生的特点,则在于用文类流变来勾勒文学史的表达,并吸收历代评论而融会贯通。而近年来颇受学界褒扬的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在欧老师的特别推荐中。章、骆一书,以一种独特的演化观——虽然也是演化观——解读文学史,但与胡适不同,或者说高于胡适之说之处在于,他们所主张的“演化”,是凸显自我觉醒的进步史观,及历史进步的目标,是个人的自我觉醒。关于这一点,在此书洋洋60页的“导论”中,已明确表达,非常建议大家有空一读这篇精彩的论述,大概可称为当代之“人的文学”。(注:此处为广告,笔者加塞私货,不是欧老师建议。)
最后,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去年以来被热议的《剑桥中国文学史》,自然位居欧老师special list。此史的珍贵之处在于,尽量不受所谓先行的史观主宰,而使用接受美学的方式,透过历代读者的角度来重写——后人如何运用前人作品的成果,再产生他们时代的文学成就,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回到当时,看他们怎么想,而非我们现在怎么想。另外,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必须用文化研究的知识结构参与,以给予文学更准确的定位。
既然说到他山之石,那么不如八卦国外更早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现知最早的英文所著之中国文学史,为英国人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于1901年所撰,早于中国人林传甲于1904年为京师大学堂国文课程所编写的中国第一本《中国文学史》。
以上,其实是欧老师“中国文学史”课程导论部分的后半段,在前半段中,欧老师已从“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要处理的问题”等等,先行探讨了文学史的前提。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理解欧老师授文学史之逻辑与方式——不分析文本,不探讨思想,也不归纳文学的普遍规律,因为这些都不是文学史的任务。分析文本的是文学批评,探讨思想的是思想史,归纳普遍规律的,则是文学理论。关于这些科目,有相应课程具体阐释,当然,欧老师友情列出私人书单,仅供参考:
7.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在六种文学发生学原理中,有一种叫做“自我表现说”,厨川此书,吸收了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等理论,提出“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底。”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译者为鲁迅,译出后,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引起很大反响。)
8.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奥威尔在此文中归纳了写作者的行为动机:纯粹的自大,对美学有所要求,历史的冲动,政治的固定等。)
9.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综合而言,所谓文者,盖复杂而有组织,美丽而适娱悦者也。复杂乃言之 有物。组织,斯言之有序。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美丽为文之止境焉。”)
10.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著名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中文系又一必读书目。)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责任编辑:jeceaka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想在电影院搞定女生,哪项不可取?
观影位置靠后
手搭女生肩膀
找机会牵女生手
准备饮料和爆米花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为什么我身边有些人非常喜欢看文学书而我却感觉看不进去?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看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