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原细胞培养出来能做些什么协和基础所细胞中心性的实验?

人造精子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人工精子并不是人为制造的精子,只是将人体的精原干细胞用科学的技术提取出来,在体外的环境里培育成精子,最终和卵子结合完成受精的过程。人造精子同时也是一项能让女性独立生育的技术。科学家从男性或女性身上提取骨髓细胞,分离出了,然后将这些干细胞培育成“人造精子”,成熟的女性“人造精子”将可以和卵子进行,生育繁衍后代。这意味着从上来说,利用女性的骨髓细胞产生的“人造精子”,但此举亦引发了的争议和。2015年7月,中国科学家利用人工精子,中国科学家成功繁殖出了“半克隆”小鼠。但这种人工精子没有尾巴,无法游动。[1]
人造精子研究历史
人造精子国外
干细胞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是希望将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精子或卵子,因而人造精子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人造精子研究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
199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展了在小鼠间移植精原干细胞的方法。1996年,科研人员将健康雄性老鼠的冷冻精原干细胞,植入了不能生育的雄性老鼠体内之后,后者顺利产生了精子。但是此后数年间,人造精子研究进展不大。
直到2003年初,的一个科研小组宣布,他们成功地把实验鼠的胚胎干细胞变成了。
2004年,哈佛医学院乔治·戴利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报告说,他们用雄性老鼠的胚胎干细胞培育出,并且把这些精子细胞注入了卵子。这也是首次使用人造精子使的报道。同年,科学家培育出鱼的精原干细胞,并从中培育出了活的成熟鱼精子。
日,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公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日韩科学家利用两只雌性老鼠未受精的成熟卵子重组培育出了一只没有“父亲”的单性老鼠,并取名“辉夜姬”。
人造精子中国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韩春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长期从事人造精子研究,他们在《生命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提出,小鼠精原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在自我更新调节方面具有共同的机理。由于精原是成体中唯一向精子定向分化的干细胞,因此利用它培育出成熟精子的成功率可能更高。他们正在研究直接利用精原干细胞精子。
人造精子实现过程
人造精子人体实验
女性“人造精子”技术
只有男性才会生产精子,然而英国的科学家却计划从女性骨髓中提取干细胞,培育女性
“人造精子”。
英国科学家已经提出了实验申请,一旦获得批准,英国科学家将在5年内培育出成熟的女性“人造精子”。2013年起,女性在完全不需要男性参与的情况下,就能独自繁育后代。
科学家称,“人造精子”技术将为众多不育症患者带来福音,然而,由于该技术能够使女性完全不依赖男人而“单性生殖”,所以这项先锋性技术也引发剧烈的伦理争议。
成熟的女性“人造精子”将可以和卵子进行,生育繁衍后代。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女性就可以在不依赖男性的情况下,独自繁衍生子。但纳耶尼亚教授称,就来说,他并没有任何意图让女性“人造精子”和一枚人类卵子进行授精。如果科学家要进行这样的人工授精实验,必须要先得到英国人类授精和胚胎管理局批准才行。
不过纳耶尼亚教授称,如果他们将来真能通过女性骨髓细胞培育出成熟的“人造精子”,并将它们用于孕育后代,那么这些“人造精子”也只能生出女儿,因为通过女性细胞培育的“人造精子”中将缺少生育男孩所必需的Y染色体。
科学家还观察到,只有携带XY染色体的胚胎才能最终培育出人造精子,而带有女性特征的XX染色体的干细胞,虽然能够形成早期的精原干细胞,却始终无法通过i ya的考验。
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在于,男性携带XY染色体,而女性携带XX染色体。而精子细胞只带有一半染色体数目,半数含Y染色体,半数含X染色体。在实验室环境中,带有女性特征的XX染色体的干细胞,也能够形成早期的精原干细胞。
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精原通过减数分裂,也可以形成含X染色体的精子细胞。更直接地说,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女性体细胞培育出人造精子。当然,这样的人造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只能产生女性后代。
不过,在现阶段的实验中,其中的还并不清楚。
男性“人造精子”技术
据报道,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卡里姆·纳耶尼亚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掌握了通过男性骨髓细胞培育“人造精子”的技术。在实验中,纳耶尼亚教授的研究小组从男性志愿者身上提取出了一些骨髓组织,并从中分离出了干细胞,然后科学家又将这些干细胞培育成精原细胞。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他们体内的精原细胞最后都能自然发展成为成熟的精子。
实验室中培育出来的尚未发育成为精子,但这一研究成果却让科学家们激动万分,因为他们相信,最多花3、5年时间,他们就能让实验室中的精原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的精子。
人造精子动物实验
科学家先从雄性老鼠胚泡里提取出干细胞,这种细胞可以说是细胞之母,它可以分裂成生物体上的各种组织。科学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然后在干细胞里标记一些早期的精子细胞(精原干细胞),然后将做好记号的这种精原干细胞分离出来,接着培养一段时间。最后把精原干细胞和老鼠的卵子结合,最终形成受精卵。将受精卵植入代孕的母老鼠子宫里,一个新的老鼠就诞生了。
人造精子科学意义
解决不育症
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看,不孕症可能是卵子发育不正常或者精子发育不正常导致的,“人造精子”有利于修正和弥补精子发育中的缺陷。理论上讲,可以在体外
首次利用人造精子技术育出老鼠
把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和一个有功能的精子放在一起,它们可以自动结合,或者通过显微注射的方式在体外与卵子结合。
人造精子技术对于如何治疗男性,其一: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分离病人的,在实验室中设法使这些精原细胞产生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子,再将这些精子植入到患者体内或直接,以便择期将妻子的卵子取出进行;其二,人类还可能通过的生产出携带有不育男子的遗传物质(DNA)的胚胎干细胞,这些胚胎干细胞再经过培育,生产出人造精子。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将能用于治疗男性不育症。
同性恋者可以有自己的孩子
评论界警告说,此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多年的临床实验才可用于治疗。他们还担心这种人造卵子和精子出生的孩子会有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且,从女人那里制造的人造精子只能生女孩。这是因为女性精子缺少生男孩的Y染色体。英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夫妇或者是选择独身的单性家庭。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等干细胞技术,让自己获得亲生骨肉。他们认为这样不仅不会违背伦理道德,相反更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现代家庭。
人造精子伦理争议
让男人显得多余
这一研究在科学界和界引起了巨大的伦理争议,批评者们认为,“人造精子”技术已经超越了
人类道德的底线,因为这意味着女性也可以变相生产“人造精子”,从而使男人完全成为多余——未来社会的女性完全不需要男性参与,就能够单性孕育后代。
由于类似的科技将来也能不孕妇女培育出“人造卵子”,这意味着将来的孩子可以通过完全人工的方式——让“人造精子”和“人造卵子”受精而孕育出来。此外,该科技还能让同性恋夫妇生育出拥有他们各自基因的后代,譬如通过这一方法生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同时拥有两个女性的基因。该科技可说是除了技术外,又一个将使男人显得多余的科技。对此,纳耶尼亚教授的回答很直接:不会。他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培育后代依然需要两性交配才能。
女性“自产”的将全是女婴:由于女性细胞中缺乏生育男孩所必需的Y染色体,所以通过女性“人造精子”生育出来的后代将全部是女婴。男性和女性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染色体是相同的,男性的第23
对染色体是X和Y染色体,而女性是XX染色体。从男性中提取的带有X和Y染色体,而女性都是X染色体,所以女性精子细胞与一个卵子结合后,只能发育成女孩。而男性与卵子结合后,孩子的性别就是随机的。
后代能否接受父母
此外,由“人造精子”和“人造卵子”产生的后代,他们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竟是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一堆细胞,这同样也是一个问题。英国“基督教协会”官员迈克·贾奇称,只有异性夫妇生育的孩子,才能拥有最佳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贾奇说:“因为孩子的生活中需要男性榜样和女性榜样,确实,有些孩子由于各种原因都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但如果你故意制造这样的单亲家庭孩子,那从道德上来说是绝对错误的。”
人造精子研究进展
比人造精子更最成熟的生精技术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小组宣布并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育细胞》上发表这一突破性成果。这项研究负责人是生物学家卡里姆·纳耶尼亚,他先前成功利用老鼠干细胞培育出精子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人造精子与人类正常精子类似,拥有头部和尾巴,可以游动。纳耶尼亚说,它们还拥有正常精子所特有的蛋白质和染色体。
纳耶尼亚说,这是一批“完全成熟、具有实用性”的精子,能够与人类卵细胞结合,最终发育成胚胎。
人造精子革命尚未成功
当然人造精子的问世,不但有民间的争议,还有科学界的质疑。对于英国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也有科学家表示怀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医学高级讲师艾伦·帕西博士说:“作为一名研究精子的科学家我有20多年的经验,我无法从他们公开的数据中得出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从胚胎干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细胞可以称为精子,那些培育出来的细胞或许有一些遗传基因特征,但和精子在功能和分子结构上有很大。”
有科学家更是指出,人造精子存在着严重缺陷,女性“自产”的将全是女婴。由于女性细胞中缺乏生育男孩所必需的Y染色体,所以通过女性“人造精子”生育出来的后代将全部是女婴。男性和女性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染色体是相同的,男性的第23对染色体是X和Y染色体。
.新浪网[引用日期]实验专题学案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实验专题学案
&&&热&&&&&★★★
【字体: 】
实验专题学案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88&&&&更新时间:
课题: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
一、学习目标
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二、课前预习
1.实验原理:
可溶性还原糖如&&&&&&&&&&&&&&& &)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Cu 2O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 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 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 色反应
0.1g/ mL NaOH0.05g/ mL CuSO4ⅢⅣA0.1g/ mL NaOHB0.01g/ mL CuSO450%
2.实验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二)脂肪的鉴定
(三)蛋白质的鉴定
&三、重点探究
1. 实验材料和注意事项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 ,颜色为&&&& &&&&&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的颜色。)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 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 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 或鸡蛋清。用蛋清要&&&&&& &,以免反应后粘固在试管壁上,使反应不彻底,也不易洗刷试管。
2.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 双缩脲试剂
使用方法和原理:
双缩脲试剂
3.链接高考:
(09广东卷)6.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A. ①③&&&&& && B.② ③&&&& &&&&& C.①④&&&& &&& D.②④
(09江苏卷)21.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有
& & A.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 & B.沸水浴条件下,脱氧核苷酸与二苯胺发生作用呈现蓝色&&&
C.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 & 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09上海卷)7.用班氏试剂鉴别健康人的下列四种液体,出现红黄色沉淀的是
A. 血清&&& B. 唾液&&&&& C. 胃液 && D. 尿液
(08广东理基)42.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是由于蛋白质有
A.肽键    B.氨基酸    C.羧基    D.氨基
(07江苏生物)19.若以鸡蛋蛋白液为材料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发现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匀&&&&& B.只添加了双缩脲试剂A,未添加双缩脲试剂B
C.鸡蛋蛋白液不是合适的实验材料&&&&& D.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时间不够长
(07广东理基)37.下列健康人的4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
①尿液&&&& ②胃液&&&&& ③汗液&&&&& ④唾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四、巩固反馈
1、将鉴定下列化合物的试剂及其颜色反应用直线连接起来。   2、下列食物中能够为你提供更多淀粉的食物是  A、面包   B、西红柿   C、鸡蛋   D、奶油3.使用苏丹III染色,能显示细胞中脂肪的存在,这是因为该染色剂  A、易于进入细胞   B、亲水而疏脂  C、颜色特别鲜艳   D、亲脂而疏水4.使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  A、分别加入样液中    B、混匀后再加入样液  C、加热后再加入样液   D、同时加入样液中5.某些糖遇斐林试剂能发生如下反应:
单糖+2Cu(OH)2→Cu2O↓(砖红色)+2H2O+复杂的化合物&&&& 这表明,反应过程中糖被  A、氧化   B、还原   C、染色   D、分解为Cu2O和H2O6.先用脱色素的植物油将西红柿煸炒一会儿,再加水做成汤,西红柿的胡萝卜素就会使汤中的油滴显出橙黄色来.这说明胡萝卜素具有 A、亲脂性和亲水性   B、遇热而显橙黄色的特色 C、亲脂而疏水性    D、遇热易分解的不稳定性7.将马铃薯块茎与浸软的花生种子分别徒手切片,在载波片中央滴少许染液,再把这两种材料的切片分别浸在碘液里制成临时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上被碘染色的淀粉粒。结果应该是
A、马铃薯切片中有更多的蓝黑色颗粒&&&&&&
B、花生切片中显示更多的蓝黑色颗粒 C、两种材料的切片中均术见蓝黑色颗粒&&&&
D、难以分辨出两种切片碘染色后的差别
8.现有下列生物材料:①苹果②黄豆种子③梨④花生种子⑤蛋清⑥马铃薯块茎。最适于用来鉴定还原性糖的有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①③   D、③④9.青苹果汁遇到碘酒溶液变成蓝色,熟苹果汁则能还原银氨溶液(即发生银镜反应),这说明&&&&&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其他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D、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10.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消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粘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A、碘液、苏丹III溶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亚甲基兰溶液、苏丹III溶液   D、碘液、斐林试剂
11、下列哪个实验用到显微镜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蛋白质的鉴定& C脂肪的鉴定& D淀粉的鉴定
12、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 )
A无色→砖红色(沉淀)&&&&&&&&& B浅蓝色→砖红色(沉淀)
C浅蓝色→蓝色→砖红色(沉淀)& D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13、下列物质中,能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的是(& )
A、马铃薯块茎& B浸软的蓖麻种子& C蛋清液& D苹果
14、检验鉴定动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一般可使用下列哪种试剂(& )
A碘液&&& B斐林试剂&&& C双缩脲试剂&&& D苏丹Ⅲ染液
15、下列哪组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过加热(& )
A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过程中 B苏丹Ⅲ和苏丹Ⅳ染液在鉴定动物组织中的脂肪时& C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 D碘―碘化钾溶液鉴定淀粉时
16、医院确认糖尿病的常用方法及结果是(& )
A加入新制的Cu(OH)2,出现红色& B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蓝色
C加入苏丹Ⅲ染液,出现橘黄色&&& D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淡黄色
五、课后反思
课题:2.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学会使用显微镜并理解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课前预习
(二)、显微镜的使用:
(1)使用方法:拿法、安放、对光、低倍镜使用、高倍镜使用。
(2)低倍镜使用:
(3)高倍镜使用:
第一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在&&&& 倍镜下找到物象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 &&
第三步:用&&&&&&&&& 换上高倍物镜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成像特点:&&&&&&&&&&&&&& 的虚像。给你字、图,指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象。
(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 。
(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 。
&&& 物像的移动方向、物像的在什么地方、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等。
(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 、细胞数目&&&&&&& 、光线&&&&&&&&& 。
&&&&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 、细胞数目&&&&&&& 、光线&&&&&&&&& 。
(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 ,目镜无&&&&&&&&& 。
(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 目镜:镜头&&& 放大倍数小,镜头&&&&&& 放大倍数大。
物镜:镜头&&& 放大倍数大,镜头&&&&&& 放大倍数小。
&&&&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 放大倍数大,距离&&&& 放大倍数小。
(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 ,而不是放大倍数。
(8)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若观察目标与周围环境对比度大,则增加&&&&&& ;若观察目标与周围环境对比度小,则&&&&&&&&&& 光照。
3、制片: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__,用__夹住所取的叶,放入__中,盖上___。注意: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____状态。
三、重点探究
1、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__&&&&& A.体积&&& B.表面积&&& C.长度和宽度
2、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应向____方移动装片。
3、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呈__。&&& A、q& B、b& C、p&& D、d
4、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是16×,物镜的放大倍数是100×,此时物体的放大倍数是__倍。
5、&&&&&&&&&&&&&&&&&&&&&&&&&&&&&&&&&&&&&&&
6、制作临时装片时,如何防止气泡的产生?&&&&&&&&&&&&&&&&&&&&&&&&&&&&&&&&&&&&
7、链接高考
(09上海卷)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的组合中,视野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①目镜10×&&&&&& ② 物镜10×&&&&&&&& ③目镜16×&&&&&&&& ④物镜40×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08上海生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将物镜对准通光孔&&&&&&&&&&&&&&& B.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观察
C.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 D.使用高倍镜时,用粗调节器调节
(08广东生物)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A.具有双层膜&&&& 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 D.呈绿色椭球形
&& &四、巩固反馈
1.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其
A& 物像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 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 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D& 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2.在低倍物镜下,如果一个细胞偏向视野的右前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心,应将玻片向哪个方向移动(&& )A& 左前方&&&&& B& 右前方&&&&& C& 左后方&&&&&& D& 右后方
3.某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发现视野中总有污物存在,移动玻片时污物不动;换上高倍物镜,污物仍存在,那么污物在
A& 玻片上&&&&&& B& 物镜上&&&&&& C& 反光镜上&&&&&& D& 目镜上
4.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
A& 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 B& 面积放大了400倍
C& 长度或宽度放大40倍&&&&&&&& D& 标本的体积放大400倍
5.欲将西瓜果肉细胞放大675倍,其物镜是45×,应选择的目镜是
A& 8×&&&& B& 10×&&&& C& 12×&&&& D& 15×
6、下面是五位学生在实验中的做法:
甲: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以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
乙:观察切片时,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手画图&&&&& 丙:用卫生纸擦试目镜
& 丁:使用低倍物镜已看到细胞,视觉得有些模糊,于是试着调细准螺旋
& 戊:使用低倍物镜看不到细胞,于是他换高倍物镜期望能看到细胞
上述学生操作正确的A.甲、乙、丙&&&& B.乙、丁&&& C.乙、丁、戊&&&&& D.乙、戊
7、如图所示,①、②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③、④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⑤、⑥为观察时物镜与玻片标本间的距离。下列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8、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 B.为观察低倍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 C.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
&&& D.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
9、当已在低倍镜下看到某一目标后,想换高倍镜对其进一部观察,正确的操作应该是A先在低倍镜下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不用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即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轻轻调整焦距
C先将目标在低倍镜下移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D、先转换高倍镜,然后边搜寻目标边用粗细推焦螺旋调整焦距,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10、南瓜幼苗的表皮毛可以用来观察胞质流动的现象,但因为细胞无色,又无叶绿体,为了便于观察细胞质中颗粒流动的状况,可采取的措施是&A、用平面反光镜与小光圈,以将视野调暗 B、用平面反光镜与大光圈,以将视野调明亮
C、用凹面反光镜与小光圈,以将视野调暗 D、用凹面反光镜与大光圈,以将视野调明亮11、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载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cm左右&&
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
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的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
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12、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A.质壁分离时,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壁  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
C.叶绿体和核糖体随着细胞质在流动  D.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细胞
13、如下图所示:1、2表示目镜的正面图,3、4表示物镜的正面图,哪两个镜头组合后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
A.1,3&&&&&& B.1,4&&&&&&&& C.2,3&&&&&&&&&& D.2,4
14、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15、显微镜目镜为10X,物镜为10X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X后,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2个  B 4个&& C.8个  D.16个
16、如果用10×的目镜和8×的物镜,在视野内刚好看到一列整齐均匀的20个细胞。如果目镜不变.改用40×的物镜所看到的细胞图像是原来的_____倍,看到的细胞个数是_______个。如果用10× 8的显徽镜观察组织装片.发现有100个细胞均匀分布在视野中.按用10×40,的显徽镜后。视野中能看到____个细胞
&&& 五、课后反思
课题:3.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1.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尝试模拟实验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
实验原理:
&& 1、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或者(玻璃纸)&&&&&&& 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 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 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 ,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1)渗透作用:&&&&&&&&&&& (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叫渗透作用。
(2)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①有&&&&&& ;②&&&&& 两侧溶液具有&&&&&&& 。
2、利用人工膜来模拟生物膜,探究膜的透性;
方法步骤、结果分析:
(一)1.取一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
2.在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
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
&&& 三、重点探究
思考题1:预期上述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题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单位体积中,&&&&&&&& 中含有的水分子比&&&&&& 中多;在相同时间内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比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 ;
& &&当高度不增加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吗?&&&&& && 。&& 此时由清水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与由蔗糖溶液透过半透膜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达到了&&&&&&&&& 。
思考题3.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为什么?
&& &&&&&&&&&&&&&&&&&&&&&&&&&&&&&&&&&&&&&&&&&&&&&&&&&&&&&&&&&&&&&&&&&&&&&&&&&&&
思考题4.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 &&&&&&&&&&&&&&&&&&&&&&&&&&&&&&&&&&&&&&&&&&&&&&&&&&&&&&&&&&&&&&&&&&&&&&&&&&&&
(二)分析右图实验结果:
思考题5: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
&&&&&&&&&&&&&&&&&&&&&&&&&&&&&&&&&&&&&&&&&&&&
思考题6: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
&&&&&&&&&&&&&&&&&&&&&&&&&&&&&&&&&&&&& &&&&&&&&&&&&&&&&&&&&&&&&&&&&&&&&&&&&&
&&&&&&&&&&&&&&&&&&&&&&&&&&&&&&&&&&&&&&&&&&&&&&&&&&&&&&&&&&&&&&&&&&&&&&&&&
链接高考:
(09广东卷)31.(8分)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得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 &&,尿素含量&&&&&&&&&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 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 ;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 作用,为细胞提供&&&&&&&& 。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
(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 的特性。
& &&四、巩固反馈
1、实验室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蔗糖溶液(编号为A、B、C、D),已知四瓶蔗糖溶液的浓度都不同。现利用半透膜袋进行渗透实验,装置如下图,一段时间后半透膜袋①和③变得胀硬,半透膜袋;& ②萎缩。四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
A.蔗糖溶液A&&& B.蔗糖溶液B&&& C.蔗糖溶液C&&& D.蔗糖溶液D
2.如右图所示,烧杯内装有蒸馏水,下部封有半透膜的长颈漏斗内装有淀粉和食盐溶液,漏斗内的液面略高于烧杯内蒸馏水的液面。过一段时间后,用碘水和硝酸银溶液分别检验蒸馏水中的物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漏斗内液面下降& ②漏斗内液面上升& ③烧杯内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烧杯内液体遇碘水变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于&&&&&&&&&&&& & && (&&& )
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
C.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强度&&&&&&&&&&&& D.液泡中物质的浓度
4.实验室中鉴别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死活。该实验所利用的细胞膜特性或功能是&&&&
A.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C.流动性&&& &&&&&&&&&&&&& &D.选择透过性
5.如右图所示,溶液X中含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蓝色染料。实验开始时,两支漏斗中溶液液面的高度一样。10min后观察的结果是:溶液X液面上升,溶液Y液面下降;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了红色和蓝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了绿色和蓝色染料。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Z的浓度最高
B.溶液Y的浓度最低
C.溶液Y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
D.溶液Z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
6.下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图1、3装置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图2、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图1、3液面上升的高度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
& A.h1>h2 Ma>Mb&&& B.h1>h2 Ma<Mb&&  C.h1<h2 Ma<Mb  D.h1<h2 Ma>Mb
7.下图为二个渗透装置,溶液a、b为等浓度的同种溶液,液体c为清水。请回答:
若要探究溶液浓度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则要调整图A中的某一溶液浓度,调整后,a、b、c
三种溶液浓度大小顺序最好为:____________________,并根据所学知识,在坐标图中用曲线表示实验过程装置l、装置2的液面高度变化趋势(二个渗透装置的起始液面高度定为O)。
8、现有一种由人工膜制成的袋,为检测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现提供试剂和用品如下:铁架台、烧杯和人工膜袋各一个,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和细棉线。
(1)请用上述试剂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该膜。请用示意图表示(加图注)。
(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①&&&&&&&&&&&&&&&&&&&&&&&&&&&&&&&&&&&&&&&&&&&&&&&&&&&&&&&&&&&&&
②&&&&&&&&&&&&&&&&&&&&&&&&&&&&&&&&&&&&&&&&&&&&&&&&&&&&&&&&&&&&&
③&&&&&&&&&&&&&&&&&&&&&&&&&&&&&&&&&&&&&&&&&&&&&&&&&& &&&&&&&&&&&
④&&&&&&&&&&&&&&&&&&&&&&&&&&&&&&&&&&&&&&&&&&&&&&&&&&&&&&&&&&&&&
&&& 五、课后反思
课题: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课前预习
1.实验原理
1&&& &&&&&&& &&&& &&&&&&&&&
2&&& &&&&&&& &&&&&&&&
2.实验步骤
(→放材料→盖片)
&&&&&&&&&&&& 03g/ml&&&&&&&&&& &&&& &&&&&& &&&&&&&
&&&&& &&&&&&&&&&&&
&&&&& &&&&&&&& &&&&&&&&
&&& 三、重点探究
1、选材: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 表皮。其细胞液为&&&& 色,在显微镜下与无色透明的细胞壁容易&&& ,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效果&&&&& 。另外,取新鲜水绵、黑藻叶、南瓜表皮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2、试剂:选用&&&&&&&&& 蔗糖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虽然很快,但不久就会将细胞&&&&&&&&& ,细胞不能进行质壁分离&&&&&&& ;若浓度过低,则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或速度太慢。另外,8% 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也可使用,但后面三者在引起质壁分离后可&&&&&&& &&&复原。
3、时间的控制:做好质壁分离的实验后,不久就要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避免使质壁分离的细胞长时间处于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过度&&&&&&& 而导致死亡。从而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4、思考问题
(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
答:&&&&&&&&&&&&&&&&&&&&&&&&&&&&&&&&&&&&&&&&&&&&&&&&&&&&&&&&&&&&&&&&&&&&&
5、下面是一组用新鲜洋葱表皮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请分析回答:
& (1)洋葱表皮细胞在第1、2、3组实验中均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其内部结构基础和外在条件分别是&&&&&&&&&&&&&&&&&&&&&&&&&&&&&&&&&&&&&&&&&&&&&&&&&&&&&&&&&&&&& 。
& (2)比较第1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 &&&&&&&&&&&&&&&&&&&&&&&。
& (3)比较第1和第3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
(4)比较第1和第4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
链接高考:
(07广东生物)2.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08海南)21.(13分)回答下列问题:Ⅱ.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发现,蔗糖溶液浓度不适宜会造成实验失败。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答案:&&&&&&&&&&&&&&&&&&&&&&&&&&&&&&&&&&&&&&&&&&&&&&&&&&&&&&&&&&&&&&&&&&&&&&&&&
(09江苏卷)30.(7分)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
(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 &&&(填序号)。
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 。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 。
③如果将上述实验步骤二中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 &&&&&&&、&&&&&&&& 。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 。
&四、巩固反馈
1.下列能够表示洋葱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的图形是
2.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质壁分离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
A.液泡&&&&&&& B.线粒体、液泡&&&&&&&&&&& C.线粒体&&&& D.细胞膜、液泡膜
3.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如
右图的细胞,a、b表示两处溶液的浓度。由此可推测
A.此时a&b,细胞渗透吸水&&&& && &&&&&&&&&
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此时a&b,细胞渗透失水&&&& &&& &&&&&&&&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
4. 用打孔器取同一萝卜5cm长的直条4组,其中3组分别置于20、60、80g/L KNO3溶液中,分别在30min和120min后对萝卜条长度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预计在40g/L KNO3溶液中的测量结果最可能是
20&& 60&&& 80g/L KNO3AB&&&&&&&&&& C&&&&&&&&&&& D
120min5.将人类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液中,浸泡半小时之后的结果如下图。依照红细胞外形的变化判断蔗糖液的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丙&丁&甲&乙&&&& &&D.丙&乙&丁&甲
6.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情况是& B
&7.将马铃薯条的一端紧紧固定在水槽中,如下图所示,另一端挂一5克砝码。
(1)两小时后,马铃薯条会&&&&&&&&&&&&&&&& ,砝码的位置&&&&& &&,原因是&& &&&&&&&&&。
(2)如果用25%的蔗糖溶液代替水,马铃薯条将会&&&&&&&&&&& &&,砝码将回&&&&&&&&& &&,原因是&&&&&&&&&& &。
(3)在马铃薯条一端挂一5克砝码的目的是 &&&&&&&&&&&&。
五、课后反思
课题:5.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探索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二、课前预习
1.实验原理
(1)新鲜的肝脏中含有&&&&&&&&&&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 。
(2)淀粉遇碘后,形成&&&&& 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3)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与&&&&&&&& 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Cu 2O沉淀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结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的催化效率&&& ,具有&&&&& 性。
1、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酶的专一性
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按照表中序号1至序号3的要求操作:.
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并且将管的下部浸到60℃的水中,保温5min,取出试管各加人2m1斐林试剂,然后将两只试管的下半部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均匀加热,煮沸1min。
(1)请回答甲、乙试管各有什么变化?
甲&&&&&&&&&&&&&&&&&& ,乙&&&&&&&&&&& 。
(2)本试验的目的是&&&&&&&&&&&&&&&&&&&&&&&&&&&&&&&&&&& 。
(3)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的水中,原因是&&&&&&&&&&&&&&&&&&&&& 。
(4)在已知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下,本实验设置甲号试管还有没有必要?
三、重点探究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注:2.这里最后的鉴定不能使用斐林试剂,因为使用斐林试剂需要&&&&&&& 才显色。那会使原先在冰块中的混合液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将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麦芽糖,从而也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这样就无法说明在00C时&&&&&&&&&&&&&&&&&&&&&&& 。
(1)加入淀粉酶前控制好各自的温度,目的是&&&&&&&&&&&&&&&&&&&&& 。
(2)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该实验中,鉴定时所用的是斐林试剂。这是因为,下表中,2、3号试管中的碱性及酸性已经使酶失去了活性,使用斐林试剂时的加温不会对失去活性的酶有作用;1号的淀粉已经被催化分解成还原糖,加热也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改变)
(1)能不能按表格中的实验操作步骤把1和5颠倒来操作?&&&&&&&&& 原因是&&&&&&&&&& 。
(2)本实验的结论是&&&&&&&&&&
&链接高考:
1.(07江苏生物)39.(8分)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下图所示),以探究酶促反应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答题。
(1)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如下曲线图。20分钟后,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
(2)若土豆片为8片时,和上述实验所得的曲线(实线)相比,实验结果的曲线最可能是下列&&&& 图中的虚线。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是&&&&&&&&&& ,其结果可用&&&& 图中的虚线表示。
&(3)为保证上述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控制的其他外界因素有&&&&&&&&&&&&&&&&&&&&&&&&& 。
2.(07宁夏理综)28.(25分)回答I、II小题:
I.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
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A&& B&&&& C&& D&&&& E& F
3.(07重庆理综)31.(21分)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___________&&&&&&&&& 。
4.(08广东生物)37.(11分)生产中使用的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同学王在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1)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 及&&&&&&&&& 等因素。
(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两种试剂各与何种物质反应色?检测的是底物还是产物?
(3)假设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绘图反映实验结果.
四、巩固反馈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酶是在活细胞内产生的   B、酶主要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C、酶只在细胞内起作用    D、酶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高效。
2、1分子的碳酸酐酶,每秒钟能使105个二氧化碳分子与数目相同的水分子结合,形成碳酸,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A、专一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高效性
3、和无机催化剂Fe3+相比,动物肝脏研磨稀释液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试验,产生的起泡更多。有关该试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动物肝脏中有多种酶共同参与过氧化氢的分解试验,所以反应剧烈B、该试验证明了酶作用的高效性和专一性C、酶促反应速度和肝脏的新鲜程度有关系&& D、过氧化氢酶只存在于动物的肝脏组织中
4、能使脂肪酶分解的酶是:A、淀粉酶   B、脂肪酶   C、蛋白酶   D、水解酶
5、下列关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实验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作用不产生砖红色沉淀B、淀粉能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性糖C、蔗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为还原性糖葡萄糖和果糖D、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和蔗糖水解,是通过有无还原性糖特定的颜色反应证明的。
6、实验过程中,除哪项因素外,都可破坏淀粉酶的分子结构,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
A.煮沸&&&&&&& B.60℃的热水&&&&& C.盐酸(5%) &D.氢氧化钠(5%)
7、下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或生成物)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①虚线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B.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 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不能表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D.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可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8、下图为以鸡蛋清为底物,研究酶E的一组试验。其中E是一种消化酶。                某种消化酶活性的测定实验5只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溶于不同PH--缓冲液中的酶E,置于20℃水浴中。然后,将鸡蛋放在5只同样的细玻璃管中,再将玻璃管投入沸水中,使鸡蛋固化呈不透明状态。试验时,将装有固化蛋清的细玻璃管分别投入水浴的酶E试管中,并开始记时。当酶E作用于蛋清时,会使玻璃管两端变得透明。每2分钟测量一次玻璃管两端透明部分的长度,计算出已被消化的鸡蛋清的百分率。所得实验结果如表:
试验开始后的时间(分)
被消化鸡蛋清的%
试分析说明下列问题:(1)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对酶E催化效率的影响。(2)水浴的原因是___________。试管变得透明的原因是_________。(3)你得出的结论是:酶E是__________酶,其最适PH在_________左右。若用唾液代替酶E试 验,你预期的结果是_________。(4)若在37℃下进行试验,你预期会得到的结果是________;若在80℃下进行试验,你预期会得& 到结果是__________。(5)你推想分泌该种酶的消化道是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
五、课后反思
课题:6.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课前预习
1.实验原理:
&&&&& &&&&& &&&&
2.实验步骤:
&&&&&&&&&&&
&&&&&&&&&&
&&&&&&&&&&&&
&&& 三、重点探究
1.在研磨绿叶时,加入少许SiO2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加入少许的CaCO3是为了防止研磨过程中________受到破坏,加入5ml丙酮是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_画滤液细线时,线条____________效果越好,重复划几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层析液浸没了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滤纸条上就不会出现色素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实验中接触了苯、丙酮等化学药品,所以实验结束后,应__________________
5.①叶片要&&&&&&&&&&&&&&&&& ;②研磨要&&&&&&&&& 、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 ,以免滤液挥发。
6.滤纸条一端必须剪去两角目的&&&&&&&&&&&&&&&&&&&&&&&&&&&&&&&&&&&&&&&&&&&
7.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 速度不同。
&& 8.扩散最快的是&&&&&&&&&&& ,扩散最慢的是&&&&&&&&&& ,含量最多的是&&&&&&&&&&&&
链接高考:
(07广东生物)32.(5分)(1)甲同学利用新鲜的玉米绿色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在滤纸上出现了四条清晰的色素带,其中呈黄绿色的色素带为&&&&&&&&&&&&& &&。
(2)该同学改变层析液组成后继续进行实验,滤纸条上只出现了黄、绿两条色素带。他用刀片裁出带有色素带的滤纸条,用乙醚分别溶解条带上的色素,浓缩后用一分析仪器检测,通过分析色素溶液的&&&&&&&&&&&&&& &&&&&&&&&&&&&来判断条带的色素种类。
(3)实验结束几天后,乙、丙两同学发现部分预留叶片已变黄。乙同学认为这是由于叶片中某些色素降解所造成的,丙同学则认为某些色素含量增加。根据所学知识,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来判断两个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07广东文基)72.下列有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碳酸钙防止滤液挥发&&&&&&&&&&&& B.用NaCl溶液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C.用无水酒精或丙酮分离滤液中的色素&& D.加入二氧化硅(石英砂)有利于充分研磨
(07上海生物)8.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和反射光下分别是
A.红色、红色&&& B.绿色、绿色&&& C.红色、绿色&&& D.绿色、红色
(07上海生物)21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可能是
①未加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②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酒精提取
③分次加入少量无水酒精提取&&& ④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08宁夏)37.[生物―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15分)
根据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的相关知识及胡萝卜素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⑴胡萝卜素是   色的结晶。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常用         作为溶剂,原因是         。
⑵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常用的方法是       法。用这种提取胡萝卜素的主要步骤是:粉碎、干燥、      、     、      。
⑶在胡萝卜颗粒的加热过程中,应严格将     和      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原因是               。
⑷提取胡萝卜素可通过       法进行鉴定,在鉴定过程中需要用     对照。
⑸一般情况下,提取胡萝卜素时,提取效率与原料颗粒的含水量成     比。
(08广东理基)43.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D.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09福建卷)1.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B.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
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四、巩固反馈
1.本实验没有探究的问题是:  A、叶绿体色素的种类          B、叶绿体色素的颜色  C、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D、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
2.图表示的是叶绿体色素分离的装置,正确的是:   3.对圆形滤纸中央点上的叶绿体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圈色素环,排在最外圈的色素是: A、橙黄色的胡萝卜素   B、黄色的叶绿素 C、蓝绿色的叶绿素a   D、黄绿色的叶绿素b
4.下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颜色深、浅分别表示吸收量多、少).甲、乙两图分别是
A.胡萝卜素、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B.叶绿素、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
C.叶黄素、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D.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
5.某同学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下列操作中均有失误。请在失误部分下画线并改正。
(1)将5g绿色叶片剪碎放在研钵中,加人SiO2和CaC03,再加人5m1石油醚,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
(2)在预备好的滤纸条上,距剪去两角的一端1cm处用圆珠笔画一条横线;
(3)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横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紧接着重复画2-3次;
(4)将层析液倒入烧杯中,然后,将滤纸条画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到层析液中。注意一定要让层析液沿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
更正为①&&&&&&&&&&&&&&&&&&&&&&&&&&&&&&&& ②&&&&&&&&&&&&&&&&&&&&&&&&&&&&&&&&&
③&&&&&&&&&&&&&&&&&&&&&&&&&&&&&&&& ④&&&&&&&&&&&&&&&&&&&&&&&&&&&&&&&&&
6.实验测得小麦在不同波长光照下光合速率的变化和小麦植株中时绿素a对不同波长光线的相对吸收量,根据实验数据制成右边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看出叶绿纯洁a主要吸收 &&& 光和 && 光。
(2)在波长450nm光照下的产糖速率比在波长700nm光照下的 &&& ;在波长425nm 光照下的氧气释放速率比在波长650nm 光照下的 &&&&&& 。
(3)在波长750nm到800nm光照下的光合速率为零,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五、课后反思
课题:7.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况2.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
二、课前预习
(一)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 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 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请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2.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 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 &&&&&&&&&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二)方法步骤
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
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 ,分别放入锥形瓶B(500mL)和锥形瓶D(500mL)中 ,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 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
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如图),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0C的环境中培养8-10h。这是探究酵母菌进行&&&&&&&&&& 。A中加入的物质其作用是&&&& &&&&&&&
C、E中还可以用&&&&&&&&& 鉴定CO2的有无。如果为检测酒精的存在与否,则将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加入到C、E中吗?说明理由&&&&&&&&&&&&&&&&&&&&&&&&&&&&&&&&&&&&&&&&&&&&&&
3.检测洒精的产生
各取2Ml&&&&& 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其中能出现&&&&&&& 颜色变化的是&&&& 装置。甲、乙两装置中只有一个变量,即&&&&&&&&&&&&&&&&&&&&&&&&&&& 。
三、重点探究
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安琪酵母发面蒸馒头,某学生于是想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并设计了下列对照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有关内容:
(1)实验目的: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实验原理:细胞的不同呼吸方式释放的能量多少不同,但每种方式所释放的能量中都有一部分以___________形式散失,从而导致细胞周围的环境温度___________.
(3)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质量浓度为0.19/mL的葡萄糖溶液、液体石蜡油、蒸馏水、保温瓶、温度计、棉花。
(4)实验步骤:&& ①将质量浓度为0.19mL的葡萄糖溶液加热后冷却备用;
②取3只保温瓶,编号为A、B、C,并将C瓶设计为对照。
③在3只保温瓶中分别加入等量_______________.
④A瓶中再加入_________________,B瓶中再加入_____________,C瓶中再加____________.
⑤3个保温瓶中均放入温度计,用棉花轻轻塞上瓶口,并保证保温瓶通气.⑥24小时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的温度数据.
(5)实验结果预测并解释原因A瓶温度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温度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瓶温度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江苏卷)11.某小组为研究氧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 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3. (09福建卷)26.(25分)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湿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材料用具:保温桶(500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这是控制实验的&&&&&&& 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
系是:&&&&&&&&&&&&&&&&&& (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 &四、巩固反馈
1.在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此过程不生成
&&& A.ATP&&&&&&&&&&&& B.乳酸&&&& &&&&&&&&C.三碳化合物&&&&&& D.CO2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需要酶②都产生ATP③都需要氧气④都有丙酮酸这个中间产物⑤都需要能量&&&&&&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
3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4.为验证酵母菌能在氧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又能在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一般来说,乙醇发酵是衡量它的一个标准)。做了如下实验:一瓶经过灭菌的葡萄糖溶液充氧,接入酵母菌菌种进行培养,测定其单位时间内的吸收氧的量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据此回答与这个实验有关的问题,分别从所列选项中选出它们的正确答案。
(1)在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试比较吸氧物质的量和产生二氧化碳物质的量的大小& 。&&&&&&
A.吸氧量大 &&&& &B.CO2发生量大 & &&&&C.两者相等&&&&&&&& D.无法确定
(2)若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乙醇发酵,假如在有氧呼吸和乙醇发酵过程中有等量的葡萄糖被消耗掉,这时吸氧物质的量与产生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A.1 : 2&&& &&&& &B.2 : 3 &&&&&&& &&&&C.4 : 3&&& & &&&&&&&D.3 : 4
(3)若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乙醇发酵,如果有氧呼吸和乙醇发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相等,这时吸氧物质的量与二氧化碳发生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A.1 : 1&&& &&&& &B.1 : 2 &&&&&&& &&&&C.2 : 1&&& & &&&&&&&D.1 : 12
(4)若检测的结果是吸氧物质的量与产生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3:5,其原因是______。
A.有1/4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B.有1/3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C.有1/2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D.有2/3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5)若无氧呼吸消耗了360mg的葡萄糖,可生成______mol的乙醇。
A.0.004mol&&& & B.0.03mol&&&&& & C.0.25mol&&&& && D.4mol
5. 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分离后,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处理的匀浆分别放人甲、乙、丙3个试管中,如图所示,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1)实验一: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1mol)的葡萄糖溶液,
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___
(2)实验二: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2mol)的丙酮酸,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乙___,丙_____
(3)实验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复实验一,甲、乙、丙中的终产物分别是:甲___,乙___,丙_____
(4)实验四: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萤光素(萤火虫尾部提取的可以发光的物质)。重复实验一和实验二,从理论上讲,发光最强的是实验_________中的________试管。
供选答案:&&& A.H2O+CO2& &&&&&&&&& B.乙醇+ CO2 &&&&C.丙酮酸& &&&& &&D.无反应
&& &五、课后反思
课题:8.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识别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课前预习
1.实验原理:
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 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 &&&&分裂时期的细胞。
染色体容易被&&& 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
&&&&&&&&&&&&&&&&&& 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2.实验步骤:
&&& 三、重点探究
1.实验材料: 洋葱(可用&&&& 、&&&&&& 代替)。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 组织,细胞分裂能力&&&&&&&&& ,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 的细胞。
2.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 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 ;(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 。
3.分生区细胞特点是:细胞呈&&&&&&& ,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处于分裂期。
链接高考:
(07山东理综)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08上海生物)25.在制作洋葱根尖压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可能用到的试剂是
A.龙胆紫染液&&&&& B.醋酸洋红染液&&&& C.稀盐酸溶液&&&&& D.30%蔗糖溶液
(09广东理基)4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包括:①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转换高倍镜;③把分裂中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④将洋葱根尖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③②④①&&& &&&& D.④③②①
(09江苏卷)6.有1位同学做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取材位置不合适&&&&& &②取材时间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
④解离时间不合适⑤视野选择不合适&
A.②③& && B.②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08江苏生物)29.(7分)在完成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2份资料。
资料一& 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一)解离:剪取洋葱根尖5c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二)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cm。
(三)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四)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坡片……
资料二& 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注: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1)请改正“资料一”中的3处错误。
(2)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2.0h,
请根据“资料二”,在答题卡上的饼状图中表示出间期、
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和末期所占的时间
(单位:h,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差。因而对整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___________。
①取材时间&& ②根尖培养温度&& ③解离时间长短&&& ④载玻片厚度&&& 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 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 &四、巩固反馈
1、适时剪取的根尖,若不立即使用,应及时地浸泡在酒精与醋酸按一定比例配置的溶液中,主要目的是:  A、杀死根尖细胞       B、固定原生质的细微结构  C、水解胞间质离散细胞    D、为染色创造条件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图2中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时的形态是:   3、染色体形态的示意图
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的形态应是右图中的(&&& )
4、下面是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和显微镜使用中的几个问题,根据问题回答:(1)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薄厚不均匀  C、细准焦螺旋调节不到位   D、显微物镜损坏(2)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时,常常染不上色,或染色很浅,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A、解离时间不足    B、漂洗时间不充分  C、染色时间不充分   D、温度不适宜(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制的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发现细胞严重重叠,从制作装片过程分析,最早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载玻片上没滴清水   B、解离的时间不够  C、没有将根尖压碎    D、取材不好(4)下面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调节光圈③转动细准焦螺旋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标本     A、①→②→③→④   B、④→⑤→③→②  C、②→①→⑤→④   D、⑤→④→②→③
5、下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与观察过程,请据图回答:
(1)A过程叫&&&&&&&&& 作用是&&&&&&&&&&&&& 。
(2)C过程叫&&&&&&&&& ,主要目的是&&&&&&&&&&&&&&&&&&& 。
(3)D过程需要对载玻片上的根尖进行按压,以促使细胞&&&&&&&&&&&&&&& 。
(4)E过程中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的&&&&&&&&&&& ,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观察。
6、右图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部位被捣碎后的部分细胞。 
(1)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需找到生长点,下图所示生长点的是      ,其特点是    。
(2)为了把要观察的部位移向视野正中央,应向   方向移动装片。看清楚后,为了看清染色体需将转换到         。
(3)若换上高倍镜后,物象模糊不清,此时应              。
(4)显微镜下看到的生长点细胞,以处于   期的细胞数目最多见。原因是&&&&&&& &&&&。
(5)制作洋葱根尖装片时,常有同学在视野里看到结构完整的根尖,使实验无法进行,检查实验发现后用药品均正确,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            
&& &五、课后反思
课题:9.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二、课前预习
&&&&& 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 形成&&&&&&&&& ,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 连续的细胞分裂:&&&& 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 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 、位置和&&&&&& 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 & &&&& &&&&&&&& &&&&&&&&
&&& && &&&&& &&&&&&& &&&&&&& &&& &&&&&&&&&&&&& &&&&&&&&&&
方法步骤:
三、重点探究
1.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 联会、&&&&&&& 形成、同源染色体在&&&& 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 、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 组成等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后期时移向细胞&&&&&&&& 的染色体不含&&&&&&&&& 。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 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 ,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 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 ,每条染色体均由&&&&&&&&&&& 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 排列在细胞的&&&&&&&&&&&& 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 。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 ;增殖的过程&&&&&&& ;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 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 的连续变化。
链接高考:
(09广东卷)(多选)27.右图为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该时期
A.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C.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D.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09山东卷)27.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
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3)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
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__。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__。
观察:①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右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进入(A1 和A2)的配对情况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四、巩固反馈
1.(多选)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A.蚕豆的雄蕊&&& B.桃花的雌蕊&&& C.蝗虫的精巢&& D.小鼠的卵巢
2.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染色体减半发生在:
A.减数分裂的联会阶段           
B.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C.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结束       &&
D.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结束
3.在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
A.有丝分裂的前期&&    &
B.有丝分裂的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 &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如图是一个哺乳动物细胞的示意图,它属于
A.精巢中的细胞&&&&&&&&&&&&& B.受精卵&&
C.骨髓干细胞&&&&&&&&&&&&&&& D.雄配子
5.番茄的染色体数是24。一番茄细胞发生了减数分裂,所形成的细胞中有三个退化了。最后一个细胞发生了三次有丝分裂,会找到多少个细胞核?这些核各含有多少个染色体
&&& A. 4个核各含有12个染色体&&&& B.4个核各含有24个染色体
C.8个核各含有12个染色体&&&&& D.8个核各含有24个染色体
6.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A.③一⑥一④一①一②一⑤&&& B.⑥一③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C.⑨一⑥一④一②一①一⑤&&& D.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7.右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有关此图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A.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是极体
&B.该细胞中1与3,2与4为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3为一组,2与4为一组
&D.如果1、3是Y染色体,那么2、4为X染色体
&&& 五、课后反思
课题:10.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3.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实验原理:
显性遗传病具有&&&&&&& 的特点,隐性遗传病&&&&&&& 出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 遗传,隔代出现,患者&&&&& 多于&&&&&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 ,患者&&&&& 多于&&&&&&&&& 。
方法步骤:
可以以&&&&&&& 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其程序是:
组织问题调查小组→&&&&&&&&&&& →分头调查研究→撰写&&&&&&&&&&& →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如右流程图)
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
发病率较&&&&& 的&&& 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 ,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
×100%3.计算
4&&&&&&&&&&&&&&& &
&&&&&&&&&&&&&&&&&&&&&&&&&&&&&&&&&&&& &&&&&&&&&&&&&
&&&&&&&&&&&&&&&&&&&&&& &&性遗传病
&&&&& &&&基因遗传病&&&&&&&&&&&&&&&&& &&&&&&&&&&&&&
&&&&&&&&&&&&&&&&&&&&&&& &&&&&&&&&&
&&&&&&&&&&&&&&&&&&&&&&&&&&&&&&&&&&&& &&&&&&&&&&&&&
显性遗传病&&&
&&&&&&&&&&&&&&&&&&&&&& &&&&&&&&&&&&&&&&&&&&&&&&&&&
&&&& &&&&基因遗传病&&&&&&&
&& &&&&&&&&&&&&&&&&&&&&&&&&变异
&&&& 染色体遗传病
&&&&&&&&&&&&&&&&&&&& &&&&&&变异
5.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6.优生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
三、重点探究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示例
1.调查目的:天津市中学生的红绿色盲发病情况。
2.调查对象:天津市31中初三年级学生,天津市109中学98届初二年级学生、99届初三年级学生。
3.调查方法:生物教师与本校医务老师联合调查,对学生&&&&&&& 进行&&&&&& 检查4.调查结果&&&&&&&
(1)天津市两所中学部分初中学生红绿色盲调查表
(2)两个色盲男生家族遗传病史  学生甲: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母均正常,外祖母色盲。  学生乙:父亲、祖父、祖母、外祖母均正常,母亲、外祖父均色盲。5.调查结果分析  (1)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被调查人数为2747人,其中色盲患者为38人(男性37人,女性1人),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 %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 %,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 %。二者均&&&&&&&&& 于我国社会人群男女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2)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  男:女=&&&&&& :&&&&&& =&&&&&&& :1,
此比例高于我国社会人群中男女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 (14:1)。(3)从两个男生家族遗传病史调查中分析,可知红绿色盲的遗传符合该病的&&&&&&&&&& 。6、结论  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 于女性。
四、巩固反馈
案例: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调查对象(&&& )& A.随机确定的人群&& B.一定数量的家族
方法步骤:
&&& 1.分组:将班级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每组都调查一种类型的双亲组合及其子女的情况。如,甲组调查的双亲类型是“父正常”、“母患病”;乙组的是“父患病”、“母正常”;丙组的是“父正常”、“母正常”;丁组的是“父患病”、“母患病”
2. 确定课题: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3.分组调查、记录、研究
4.每人撰写本组的调查报告
如果你是其中的乙组成员,请画出调查时使用的记录表
5.交流、汇总调查结果
只凭一个组的调查结果不能确定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必须将四个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如果你是四个小组的最终协调和汇总人,请设计一张表格,能用于汇总四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 &&五、课后反思
课题:1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2.进一步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 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 、不同&&&& 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 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 ,生长最&&&&&&& 。
方法步骤: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 :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 。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 和&&&&&&&& 。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 (能、不能)继续使用。
5.选择插条:以&&&&&& 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 能力强、发育快、&&& 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 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
6.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 ,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 。
处理方法: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 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 ,并且最好是在&&& &&&和空气&&&&&& 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 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7.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作出&&&&&&& →&&&&&&&& (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 →分析与结论→&&&&&&&&& 。
& 注1:可先设计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缩小&&&& 的实验。
2.实验材料: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
3.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实例如下:
1.提出问题
不同&&&&&& 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2.作出假设
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 能力,产生&&&&&&& 组织,长出大量不定&&&&&& 。
3.预测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 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 浓度、较&&&& 浓度或&&&&&&& 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4.实验步骤
(1)制作插条。
(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 等可多组。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8、12、24 h。如果有这样几种不同的处理时间,应该分成&&&&& 个小组分头实验。)。配制不同浓度梯度时,需要设置空白组吗?&&&&&&&&&&&
(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
(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自行设计记录表格,记录用不同&&&& 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 ,最长与最&&&&&&& 根的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每隔2~3 d记录也可。
&&& 如果你是甲组的成员,请根据上述的处理时间的不同,设计一张用于你所在组的实验记录表
&& 这样得到的最适浓度是指&&&&&&&&&&&&&&&&&&& &&&&&&&&&&&&&&&&&情况下的最适浓度。
如果你是四个小组的最终协调和汇总人,请设计一张表格,能用于汇总四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这样得到的结论应该是:在试验所得到的各个最适浓度处理&&&&&&&&&&&& ,生根效果最好。
三、重点探究
(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① 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 。
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 ,而不是刺激根&& &。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 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 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②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A.&&&&&&& 要一致;B.设置&&&&&&&&& 组。即每组不能少于&&&&&& 个枝条;
C.设置&&&&& 组。清水空白&&&&&&&& ;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 ,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 浓度。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 ,绘制成&&&&&& 或&&&&&&& 。最后分析实验&&&&&&& 与实验预测是否&&&&&& ,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6.表达与交流
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 ,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
7.进一步探究: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数需要在课外完成。
四、巩固反馈
1、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植物的向性示意图
(1)图中根和茎的生长现象称为_________。
(2)图中ABCD四处,生长素浓度比较高的是_________处,
细胞生长较快的是________处,引& 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反应,请根据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的影响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影响是_______,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________。
(2)扦插繁殖时,适宜的生长素浓度是_________,处理方法是_________。
(3)若使甘薯迅速育扦插的实验,插条ABCD的不同情况说明如下:
A无侧芽,扦插后不产生不定根;B有侧芽扦插后长出少量不定根;
C有四个侧芽,扦插后长出许 多不定根;
D无侧芽,用吲哚乙酸处理下部分切口后,也长出不定根。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A、B、C的实验现象,你能够提出的问题是_____&&&&&&&&&&&&&&&&&&&&&& ____;针对该问题,你做出的假说是____&&&&&&&&&&&&&&&&&&& &&&&&&&&&&&&&&&&&&&&&____。
②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
3、植物为什么会有顶端优势的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要求包括如下环节:研究问题、问题假设、实验方案(材料用具、实验步骤)、预期结果。
&& &五、课后反思
课题:12.模拟尿糖的检测 &&&&&&&&&课时:1
使用时间:&&&&&& 班级:高三(&&&& ) 姓名:&&&&&&& &
一、学习目标
学会尿糖的检测方法,检查“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二、课前预习
&&&& 实验原理:
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当尿液滴加到酶试纸上时,尿液中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原子氧可以将试纸上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使试纸呈现特定的颜色,再与标准比色卡比对,即可知道尿样中葡萄糖的含量。
方法步骤:
1.将5个分别装有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样”的滴瓶和5条葡萄糖试纸分别对应做好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设计好记录表格。
2.分别用滴管从5个滴瓶中吸取溶液,在对应的葡萄糖试纸上各滴加2滴。
3.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木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