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证明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理式子

当前位置: >>
数学公式定理
高中的数学公式定理大集中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 角对等边) 35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 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 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b、c 有关系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 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 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 矩形判定定理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 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 S=(a× b)÷ 2 67 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 正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 对角 71 定理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 定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 关于这一点对称 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 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 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 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 S=L× 2 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 a:b=c:d,那么 ad=bc 如果 ad=bc,那么 a:b=c:d wc /SM-? 84 (2)合比性质 如果 a/b=c/d,那么(a± b)/b=(c± 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 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 ,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 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 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 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 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 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 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 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 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 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 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 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 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 推论 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 推论 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 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 距相等 115 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 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 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 推论 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 推论 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 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 推论 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 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 L 和⊙O 相交 d<r ②直线 L 和⊙O 相切 d=r ③直线 L 和⊙O 相离 d>r ? 122 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 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 推论 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 推论 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 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 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 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 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 长的比例中项 133 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 等 134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 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弦 137 定理 把圆分成 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 n 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 n 边形 138 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 正 n 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 180° /n 140 定理 正 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 n 边形分成 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 正 n 边形的面积 Sn=pnrn/2 p 表示正 n 边形的周长 142 正三角形面积√3a/4 a 表示边长 143 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 k 个正 n 边形的角, 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 因此 k× , (n-2)180° /n=360° 化为(n-2)(k-2)=4 144 弧长计算公式:L=n 兀 R/180 145 扇形面积公式:S 扇形=n 兀 R^2/360=LR/2 146 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某些数列前 n 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5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 B 是边 a 和边 c 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 (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 是圆心角的弧度数 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 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x ? A ? x ? CU A , x ? CU A ? x ? A . 2.德摩根公式CU ( A ? B ) ? CU A ? CU B ; CU ( A ? B ) ? CU A ? CU B .3.包含关系A ? B ? A ? A ? B ? B ? A ? B ? CU B ? CU A? A ? CU B ? ? ? CU A ? B ? R4.容斥原理card ( A ? B ) ? cardA ? cardB ? card ( A ? B ) card ( A ? B ? C ) ? cardA ? cardB ? cardC ? card ( A ? B ) ? card ( A ? B ) ? card ( B ? C ) ? card ( C ? A ) ? card ( A ? B ? C ) .5. 集合 { a1 , a 2 , ? , a n } 的子集个数共有 2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 C2 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f ( x ) ? a x ? b x ? c ( a ? 0 ) ;2n个; 真子集有 2 C1 个; 非空子集有 2nnC1n(2)顶点式 f ( x ) ? a ( x ? h ) ? k ( a ? 0 ) ;2(3)零点式 f ( x ) ? a ( x ? x1 )( x ? x 2 )( a ? 0) . 7.解连不等式 N ? f ( x ) ?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N ? f ( x ) ? M ? [ f ( x ) ? M ][ f ( x ) ? N ] ? 0? | f (x) ? ?1M ? N 2|?1M ?N 2?f (x) ? N M ? f (x)? 0f (x) ? N?M ?N.8.方程 f ( x ) ? 0 在 ( k 1 , k 2 )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 f ( k 1 ) f ( k 2 ) ? 0 不等价,前者是后 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 方程 ax2? bx ? c ? 0 ( a ? 0 ) 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b 2a ? k1 ? k 2 2( k 1 , k 2 ) 内,等价于 f ( k 1 ) f ( k 2 ) ? 0 ,或 f ( k 1 ) ? 0 且 k 1 ? ?k1 ? k 2 2 ? ? b 2a ? k2 .,或 f ( k 2 ) ? 0 且9.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2 二次函数 f ( x ) ? ax ? bx ? c ( a ? 0 ) 在闭区间 ? p , q ? 上的最值只能在 x ? ?b 2a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 a&0 时, x ? ? 若x ? ? b 2a b 2a ? ? p, q?, f x) 则 (nm ib ? ( ? ,) ( f) x f 2axm xm a a? ( f,) p ) ? q ( f?;? ? p , q ? , f ( x ) m ax ? m ax b 2a? f ( p ),f ( q )? , f ( x ) m in ? m in ?? f ( p ),m ?i n ff ( q )? . p( )? , , (若 ) f q(2) 当 a&0 时 , 若 x ? ?x ? ? b 2a) ? ? p , q ? , 则 f ( xmi n? ? p , q ? ,则 f ( x ) m ax ? m ax ? f ( p ), f ( q )? , f ( x ) m in ? m in ? f ( p ), f ( q )? .10.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依据:若 f ( m ) f ( n ) ? 0 ,则方程 f ( x ) ? 0 在区间 ( m , n )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 设 f ( x ) ? x 2 ? px ? q ,则? p 2 ? 4q ? 0 ? (1)方程 f ( x ) ? 0 在区间 ( m , ?? )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f ( m ) ? 0 或 ? p ; ? m ?? ? 2? f (m ) ? 0 ? f (n) ? 0 ? ? 2 (2)方程 f ( x ) ? 0 在区间 ( m , n )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f ( m ) f ( n ) ? 0 或 ? p ? 4 q ? 0 ? ?m ? ? p ? n ? ? 2或?? f (m ) ? 0 ? af (n) ? 0或?? f (n) ? 0 ? af (m ) ? 0;? p 2 ? 4q ? 0 ? (3)方程 f ( x ) ? 0 在区间 ( ? ? , n )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f ( m ) ? 0 或 ? p . ? m ?? ? 211.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依据 (1)在给定区间 ( ?? , ?? ) 的子区间 L (形如 ?? , ? ? ,? ? ? , ? ? ,?? , ?? ? 不同)上含参数 的二次不等式 f ( x , t ) ? 0 ( t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f ( x , t ) m in ? 0 ( x ? L ) . (2)在给定区间 ( ?? , ?? )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 f ( x , t ) ? 0 ( t 为参数)恒成立 的充要条件是 f ( x , t ) m an ? 0( x ? L ) . (3) f ( x ) ? ax ? bx4 2?a ? 0 ?a ? 0 ? ? c ? 0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b ? 0 或 ? 2 . ?b ? 4ac ? 0 ?c ? 0 ?12.真值表 p q 非p p或q p且q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13.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 n 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 n 个 对所有 x , 存在某 x , p 或q 成立 不成立 对任何 x , 不成立 存在某 x , 成立p 且q反设词 一个也没有 至少有两个 至多有( n ? 1 )个 至少有( n ? 1 )个?p 且?q ?p 或?q1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 若p则q 互逆 逆命题 若q则p 互 互 否 否 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为 逆 为 逆互 互 否 否 逆否命题 若非q则非p15.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 p ? q ,则 p 是 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 q ? p ,则 p 是 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 p ? q ,且 q ? p ,则 p 是 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6.函数的单调性 (1)设 x1 ? x 2 ? ?a , b ?, x1 ? x 2 那么( x1 ? x 2 ) ? f ( x1 ) ? f ( x 2 ) ? ? 0 ? ( x1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 0 ?f ( x1 ) ? f ( x 2 ) x1 ? x 2f ( x1 ) ? f ( x 2 ) x1 ? x 2? 0 ? f ( x ) 在 ?a , b ? 上是增函数;? 0 ? f ( x ) 在 ?a , b ? 上是减函数.(2)设函数 y ? f ( x )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 f ?( x ) ? 0 ,则 f ( x ) 为增函数;如果f ?( x ) ? 0 ,则 f ( x ) 为减函数.17.如果函数 f ( x ) 和 g ( x ) 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 f ( x ) ? g ( x ) 也是减 函 数 ; 如 果 函 数 y ? f (u ) 和 u ? g ( x ) 在 其 对 应 的 定 义 域 上 都 是 减 函 数 , 则 复 合 函 数y ? f [ g ( x )] 是增函数.18.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 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 数是偶函数. 19.若函数 y ? f ( x ) 是偶函数, f ( x ? a ) ? f ( ? x ? a ) ; 则 若函数 y ? f ( x ? a ) 是偶函 数,则 f ( x ? a ) ? f ( ? x ? a ) . 20.对于函数 y ? f ( x ) ( x ? R ), f ( x ? a ) ? f ( b ? x ) 恒成立,则函数 f ( x ) 的对称轴是 函数 x ?a?b 2 a 2f ( x ) ? ? f ( x ? a ) ,则函数 y ? f ( x ) 为周期为 2 a 的周期函数.;两个函数 y ? f ( x ? a ) 与 y ? f ( b ?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a?b 2对称.21. 若 f ( x ) ? ? f ( ? x ? a ) , 则 函 数 y ? f ( x ) 的 图 象 关 于 点 ( , 0 ) 对 称 ; 若22.多项式函数 P ( x ) ? a n x ? a n ?1 xnn ?1? ? ? a 0 的奇偶性多项式函数 P ( x ) 是奇函数 ? P ( x ) 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多项式函数 P ( x ) 是偶函数 ? P ( x ) 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23.函数 y ? f ( x ) 的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 y ? f (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a 对称 ? f ( a ? x ) ? f ( a ? x )? f (2 a ? x ) ? f ( x ) .(2)函数 y ? f (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f (a ? b ? m x) ? f (m x) .a?b 2对称 ? f ( a ? m x ) ? f (b ? m x ) 24.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 y ? f ( x ) 与函数 y ? f ( ?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0 (即 y 轴)对称. (2)函数 y ? f ( m x ? a ) 与函数 y ? f ( b ? m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 (3)函数 y ? f ( x ) 和 y ? f?1a?b 2m对称.( x ) 的图象关于直线 y=x 对称.25.若将函数 y ? f ( x ) 的图象右移 a 、上移 b 个单位,得到函数 y ? f ( x ? a ) ? b 的图 象;若将曲线 f ( x , y ) ? 0 的图象右移 a 、上移 b 个单位,得到曲线 f ( x ? a , y ? b ) ? 0 的图 象. 26.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f (a ) ? b ? f?1(b ) ? a .1 k [f?127. 若 函 数 y ? f ( kx ? b ) 存 在 反 函 数 , 则 其 反 函 数 为 y ?y ?[f?1(x) ? b] ,并不是( kx ? b ) ,而函数 y ? [ f?1( kx ? b ) 是 y ?1 k[ f ( x ) ? b ] 的反函数.28.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正比例函数 f ( x ) ? cx , f ( x ? y ) ? f ( x ) ? f ( y ), f (1) ? c . (2)指数函数 f ( x ) ? a , f ( x ? y ) ? f ( x ) f ( y ), f (1) ? a ? 0 .x(3)对数函数 f ( x ) ? log a x , f ( xy ) ? f ( x ) ? f ( y ), f ( a ) ? 1( a ? 0, a ? 1) . (4)幂函数 f ( x ) ? x , f ( xy ) ? f ( x ) f ( y ), f (1) ? ? .'?(5)余弦函数 f ( x ) ? cos x ,正弦函数 g ( x ) ? sin x , f ( x ? y ) ? f ( x ) f ( y ) ? g ( x ) g ( y ) ,f (0 ) ? 1, lim g (x) xx? 0?1.29.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 a&0) (1) f ( x ) ? f ( x ? a ) ,则 f ( x ) 的周期 T=a; (2) f ( x ) ? f ( x ? a ) ? 0 , 或 f (x ? a) ? 或 f (x ? a) ? ? 或1 2 ?1 f (x) 1 f (x)( f ( x) ? 0) ,( f ( x ) ? 0) ,2f ( x ) ? f ( x ) ? f ( x ? a ), ( f ( x ) ? ? 0,1 ?) ,则 f ( x ) 的周期 T=2a;(3) f ( x ) ? 1 ?1 f (x ? a)( f ( x ) ? 0 ) ,则 f ( x ) 的周期 T=3a;(4) f ( x1 ? x 2 ) ?f ( x ) 的周期 T=4a;f ( x1 ) ? f ( x 2 ) 1 ? f ( x1 ) f ( x 2 )且 f ( a ) ? 1( f ( x1 ) ? f ( x 2 ) ? 1, 0 ? | x1 ? x 2 |? 2 a ) , 则(5) f ( x ) ? f ( x ? a ) ? f ( x ? 2 a ) f ( x ? 3 a ) ? f ( x ? 4 a )? f ( x ) f ( x ? a ) f ( x ? 2 a ) f ( x ? 3 a ) f ( x ? 4 a ) ,则 f ( x ) 的周期 T=5a;(6) f ( x ? a ) ? f ( x ) ? f ( x ? a ) ,则 f ( x ) 的周期 T=6a. 30.分数指数幂m(1) a n ?n1 am( a ? 0, m , n ? N ,且 n ? 1 ).? (2) a?m n?1m( a ? 0, m , n ? N ,且 n ? 1 ).?ann31.根式的性质 (1) ( n a ) ? a . (2)当 n 为奇数时, a ? a ;n n当 n 为偶数时, a ? | a | ? ?n n?a, a ? 0 ??a, a ? 0.32.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a ?a ? ar s r s rs r?s( a ? 0, r , s ? Q ) .(2) ( a ) ? a ( a ? 0, r , s ? Q ) . (3) ( ab ) ? a b ( a ? 0, b ? 0, r ? Q ) . p 注: 若 a>0,p 是一个无理数,则 a 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上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 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 3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r r rlo g a N ? b ? a ? N ( a ? 0, a ? 1, N ? 0)b.34.对数的换底公式lo g a N ? lo g m N lo g m an( a ? 0 ,且 a ? 1 , m ? 0 ,且 m ? 1 , N ? 0 ).n m lo g a b ( a ? 0 ,且 a ? 1 , m , n ? 0 ,且 m ? 1 , n ? 1 , N ? 0 ).推论 lo g a b ?m35.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 a>0,a≠1,M>0,N>0,则 (1) lo g a ( M N ) ? lo g a M ? lo g a N ; (2) lo g aM Nn? lo g a M ? lo g a N ;? n log a M ( n ? R ) .m(3) log a M36.设函数 f ( x ) ? log( ax2? bx ? c )( a ? 0 ) ,记 ? ? b ? 4 ac .若 f ( x ) 的定义域为2R ,则 a ? 0 ,且 ? ? 0 ;若 f ( x ) 的值域为 R ,则 a ? 0 ,且 ? ? 0 .对于 a ? 0 的情形,需要单独检验. 37. 对数换底不等式及其推广 若a ? 0 ,b ? 0 , x ? 0 , x ?1 1 a 1 a 1 a,则函数 y ? lo g a x ( b x )(1)当 a ? b 时,在 (0, ) 和 ( , ? ? ) 上 y ? lo g a x ( b x ) 为增函数.,(2)当 a ? b 时,在 (0, ) 和 ( , ? ? ) 上 y ? lo g a x ( b x ) 为减函数.aa 1推论:设 n ? m ? 1 , p ? 0 , a ? 0 ,且 a ? 1 ,则 (1) lo g m ? p ( n ? p ) ? lo g m n . (2) lo g a m lo g a n ? lo g a2m?n 2.38.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 果 原来 产值 的基 础数为 N ,平 均增 长率 为 p ,则 对 于时 间 x 的 总产 值 y ,有 y ? N (1 ? p ) .x39.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 n 项的和的关系n ?1 ? s1 , an ? ? ( 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的和为 s n ? a1 ? a 2 ? ? ? a n ). ? s n ? s n ?1 , n ? 24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 a1 ? ( n ? 1) d ? d n ? a1 ? d ( n ? N ) ;*其前 n 项和公式为sn ? ? d 2 n ( a1 ? a n ) 2 n ? ( a1 ?2? n a1 ? d )n .n ( n ? 1) 2d1 24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 a1 qn ?1?a1 q? q (n ? N ) ;n *其前 n 项的和公式为? a 1 (1 ? q n ) ,q ? 1 ? sn ? ? 1 ? q ?na , q ? 1 ? 1? a1 ? a n q ,q ? 1 ? 或 sn ? ? 1 ? q . ?na , q ? 1 ? 142.等比差数列 ?a n ? : a n ? 1 ? qa n ? d , a1 ? b ( q ? 0) 的通项公式为? b ? ( n ? 1) d , q ? 1 ? a n ? ? b q n ? ( d ? b ) q n ?1 ? d ; ,q ? 1 ? q ?1 ?其前 n 项和公式为? n b ? n ( n ? 1) d , ( q ? 1) ? n sn ? ? . d 1? q d (b ? ) ? n , ( q ? 1) ? 1? q q ?1 1? q ?43.分期付款(按揭贷款) 每次还款 x ?a b (1 ? b )n n(1 ? b ) ? 1元(贷款 a 元, n 次还清,每期利率为 b ).44.常见三角不等式 ? (1)若 x ? (0, ) ,则 sin x ? x ? tan x .2(2) 若 x ? (0,) ,则 1 ? sin x ? co s x ? 2 (3) | sin x | ? | cos x |? 1 .?2.4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sin ? ? cos ? ? 1 , tan ? =2 2sin ? cos ?, tan ? ? cot? ? 1 .4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n ? ( ? 1) 2 sin ? , ? sin ( ??) ? ? n ?1 2 ? ( ? 1) 2 co s ? , ?n?(n 为偶数) (n 为奇数) (n 为偶数) (n 为奇数)n ? 2 s n? ? (? 1 ) co ? , co s ( ? ? )? ? n ?1 2 ? 2 sin , ? ?(? 1 )47.终边相同的角①与 (0°≤&360°)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角与角的终边重合) :;②终边在 x 轴上的角的集合:;③终边在 y 轴上的角的集合:;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 1°=0..30°=57°18′180°=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熟记特殊角的弧度制. 弧度制下的公式扇形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其中为弧所对圆心角的弧度数。三角函数定义:利用直角坐标系,可以把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数.在终边上任取一点(与原点不重合),记, 则,,,。 的大小唯一确定, 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注: ⑴三角函数值只与角 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的终边的位置有关,由角⑵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可以推出一些三角公式:①诱导公式:即 符号看象限” ;如或之间函数值关系,其规律是“奇变偶不变,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平方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 ⑶重视用定义解题. ⑷三角函数线是通过有向线段直观地表示出角的各种三角函数值的一种图示方法.如单位圆各象限角的各种三角函数值符号: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 ? ? ) ? sin ? cos ? ? cos ? sin ? ;cos(? ? ? ) ? cos ? cos ? ? sin ? sin ? ;tan (? ? ? ) ?tan ? ? tan ? 1 ? tan ? tan ?2.2sin (? ? ? ) sin (? ? ? ) ? sin ? ? sin ? (平方正弦公式); cos(? ? ? ) cos(? ? ? ) ? cos ? ? sin ? .2 2a sin ? ? b cos ? =a ? b sin (? ? ? ) ( 辅 助 角 ? 所 在 象 限 由 点 ( a , b ) 的 象 限 决2 2定, tan ? ?b a).48.二倍角公式 sin 2? ? sin ? cos ? .cos 2? ? cos ? ? sin ? ? 2 cos ? ? 1 ? 1 ? 2 sin ? .2 2 2 2tan 2? ?2 tan ? 1 ? tan ?2.49. 三倍角公式sin 3? ? 3 sin ? ? 4 sin ? ? 4 sin ? sin (3 3?3? ? ) sin (?3??) .co s 3? ? 4 co s ? ? 3 co s ? ? 4 co s ? co s(3 tan ? ? tan ?3?3? ? ) co s(?3?? ).tan 3? ?1 ? 3 tan ?2? tan ? tan (?3? ? ) tan (?3??).50.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 y ? sin (? x ? ? ) ,x∈R 及函数 y ? cos(? x ? ? ) ,x∈R(A,ω , ? 为常数,且 A≠0, ω >0)的周期 T ?2??;函数 y ? tan(? x ? ? ) , x ? k ? ?? ?c sin C?2, k ? Z (A,ω , ? 为常数,且 A≠0,ω >0)的周期 T ? 51.正弦定理a sin A2 2.?b sin B2?? 2R .52.余弦定理a ? b ? c ? 2 bc cos A ; b ? c ? a ? 2 ca cos B ;2 2 2c ? a ? b ? 2 ab cos C .2 2 253.面积定理 (1) S ? (2) S ?1 2 1 2 a ha ? 1 2 b hb ? 1 1 2 ch c ( h a、 hb、 h c 分别表示 a、b、c 边上的高). 1a b sin C ? 1 2(3) S ? O A B ?ca sin B . 2 2 ??? ? ??? ? ??? ??? ? ? 2 2 (| O A | ? | O B |) ? ( O A ? O B ) .b c sin A ?5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 A ? B ? C ? ? ? C ? ? ? ( A ? B )? C 2 ??2?A?B 2? 2 C ? 2? ? 2( A ? B ) .55. 简单的三角方程的通解sin x ? a ? x ? k ? ? ( ? 1) arcsin a ( k ? Z , | a |? 1) .kco s x ? a ? x ? 2 k ? ? arccos a ( k ? Z , | a |? 1) . tan x ? a ? x ? k ? ? arctan a ( k ? Z , a ? R ) .特别地,有sin ? ? sin ? ? ? ? k ? ? ( ? 1) ? ( k ? Z ) .kco s ? ? cos ? ? ? ? 2 k ? ? ? ( k ? Z ) . tan ? ? tan ? ? ? ? k ? ? ? ( k ? Z ) .56.最简单的三角不等式及其解集 sin x ? a (| a |? 1) ? x ? (2 k ? ? arcsin a , 2 k ? ? ? ? arcsin a ), k ? Z .sin x ? a (| a |? 1) ? x ? (2 k ? ? ? ? arcsin a , 2 k ? ? arcsin a ), k ? Z . cos x ? a (| a |? 1) ? x ? (2 k ? ? arccos a , 2 k ? ? arccos a ), k ? Z . cos x ? a (| a |? 1) ? x ? (2 k ? ? arccos a , 2 k ? ? 2? ? arccos a ), k ? Z .tan x ? a ( a ? R ) ? x ? ( k ? ? arctan a , k ? ? tan x ? a ( a ? R ) ? x ? ( k ? ??2), k ? Z .?2, k ? ? arctan a ), k ? Z .57.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λ 、μ 为实数,那么 (1) 结合律:λ (μ a)=(λ μ )a; (2)第一分配律:(λ +μ )a=λ a+μ (3)第二分配律:λ (a+b)=λ a+λ b. 58.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 a?b= b?a (交换律); (2)( ? a) ?b= ? (a?b)= ? a?b= a? ? b); ( (3)(a+b) ?c= a ?c +b?c. 59.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e1、e 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 只有一对实数λ 1、λ 2,使得 a=λ 1e1+λ 2e2. 不共线的向量 e1、e2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60.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 a= ( x1 , y1 ) ,b= ( x 2 , y 2 ) ,且 b ? 0,则 a ? b(b ? 0) ? x 1 y 2 ? x 2 y1 ? 0 . 53. a 与 b 的数量积(或内积) a?b=|a||b|cosθ . 61. a?b 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 a?b 等于 a 的长度|a|与 b 在 a 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 的乘积. 6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 a= ( x1 , y1 ) ,b= ( x 2 , y 2 ) ,则 a+b= ( x1 ? x 2 , y1 ? y 2 ) . (2)设 a= ( x1 , y1 ) ,b= ( x 2 , y 2 ) ,则 a-b= ( x1 ? x 2 , y1 ? y 2 ) . (3)设 A ( x1 , y1 ) ,B ( x 2 , y 2 ) ,则 A B ? O B ? O A ? ( x 2 ? x1 , y 2 ? y1 ) . (4)设 a= ( x , y ), ? ? R ,则 ? a= ( ? x , ? y ) . (5)设 a= ( x1 , y1 ) ,b= ( x 2 , y 2 ) ,则 a?b= ( x1 x 2 ? y1 y 2 ) . 63.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 ??? ? ??? ? co s ? ?x1 x 2 ? y 1 y 2 x1 ? y 1 ?2 2x2 ? y222(a= ( x1 , y1 ) ,b= ( x 2 , y 2 ) ).64.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d A , B = | A B |? ??? ??? ? ? AB ? AB2?( x 2 ? x1 ) ? ( y 2 ? y1 ) (A ( x1 , y 1 ) ,B ( x 2 , y 2 ) ).265.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 a= ( x1 , y1 ) ,b= ( x 2 , y 2 ) ,且 b ? 0,则 A||b ? b=λ a ? x 1 y 2 ? x 2 y1 ? 0 . a ? b(a ? 0) ? a?b=0 ? x 1 x 2 ? y1 y 2 ? 0 . 66.线段的定比分公式x ? ? x2 ? ???? ???? x? 1 ??? ? OP ? ?OP ? ? 1? ? 1 2 ? OP ? ? 1? ? ? y ? y1 ? ? y 2 ? 1? ? ? ??? ? ???? ???? 1 ? O P ? t O P1 ? (1 ? t ) O P2 ( t ? ). 1? ?设 P1 ( x1 , y1 ) , P2 ( x 2 , y 2 ) , P ( x , y ) 是线段 P1 P2 的分点, ? 是实数,且 P1 P ? ? P P2 ,则????????67.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 ( x 1 , y 1 ) 、 B(x 2 ,y 2 ) 、 C(x 3 ,y 3 ) ,则△ABC 的重心的坐 标是 G (x1 ? x 2 ? x 3 3 , y1 ? y 2 ? y 3 3 ).68.点的平移公式???? ??? ???? ? ? x' ? x ? h ? x ? x' ? h ? ? ' ' ? OP ? OP ? PP . ? ? ? ' ' ?y ? y ? k ?y ? y ?k ? ?'???? ' 注:图形 F 上的任意一点 P(x,y)在平移后图形 F 上的对应点为 P ( x , y ) ,且 P P 的' ' '坐标为 ( h , k ) . 69.“按向量平移”的几个结论 (1)点 P ( x , y ) 按向量 a= ( h , k ) 平移后得到点 P ( x ? h , y ? k ) .'(2) 函数 y ? f ( x ) 的图象 C 按向量 a= ( h , k ) 平移后得到图象 C ,则 C 的函数解析式' '为 y ? f (x ? h) ? k . (3) 图象 C 按向量 a= ( h , k ) 平移后得到图象 C ,若 C 的解析式 y ? f ( x ) ,则 C 的函数' '解析式为 y ? f ( x ? h ) ? k . (4) 曲 线 C : f ( x , y ) ? 0 按 向 量 a= ( h , k ) 平 移 后 得 到 图 象 C , 则 C 的 方 程 为' 'f ( x ? h, y ? k ) ? 0 .(5) 向量 m= ( x , y ) 按向量 a= ( h , k ) 平移后得到的向量仍然为 m= ( x , y ) . 70. 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 O 为 ? A B C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 A , B , C 所对边长分别为 a , b , c ,则 (1) O 为 ? A B C 的外心 ? O A ? O B ? O C . (2) O 为 ? A B C 的重心 ? O A ? O B ? O C ? 0 .??? ??? ? ? ??? ???? ? ??? ? ??? ? ???? ???? 2 ? ??? 2 ? ???? 2(3) O 为 ? A B C 的垂心 ? O A ? O B ? O B ? O C ? O C ? O A .???? ??? ? (4) O 为 ? A B C 的内心 ? a O A ? bO B ? cO C ? 0 .??? ? ??? ???? ???? ??????(5) O 为 ? A B C 的 ? A 的旁心 ? a O A ? bO B ? cO C . 71.常用不等式: (1) a , b ? R ? a ? b ? 2 ab (当且仅当 a=b 时取“=”号).2 2????(2) a , b ? R ?3 3 3?a?b 2?a b (当且仅当 a=b 时取“=”号).(3) a ? b ? c ? 3 abc ( a ? 0, b ? 0, c ? 0). (4)柯西不等式( a ? b )( c ? d ) ? ( ac ? bd ) , a , b , c , d ? R .2 2 2 2 2(5) a ? b ? a ? b ? a ? b . 72.极值定理 已知 x , y 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 xy 是定值 p ,则当 x ? y 时和 x ? y 有最小值 2 (2)若和 x ? y 是定值 s ,则当 x ? y 时积 xy 有最大值 推广 已知 x , y ? R ,则有 ( x ? y ) ? ( x ? y ) ? 2 xy2 2p ;s .21 4(1)若积 xy 是定值,则当 | x ? y | 最大时, | x ? y | 最大; 当 | x ? y | 最小时, | x ? y | 最小. (2)若和 | x ? y | 是定值,则当 | x ? y | 最大时, | xy | 最小; 当 | x ? y | 最小时, | xy | 最大. 73. 一 元 二 次 不 等 式 a x ? b x ? c ? 0 ( 或 ? 0 ) ( a ? 0, ? ? b ? 4 ac ? 0) , 如 果 a 与2 2ax ? bx ? c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 a 与 ax ? bx ? c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2 2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x1 ? x ? x 2 ? ( x ? x1 )( x ? x 2 ) ? 0( x1 ? x 2 ) ; x ? x1 , 或 x ? x 2 ? ( x ? x1 )( x ? x 2 ) ? 0( x1 ? x 2 ) .74.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 a& 0 时,有x ? a ? x ? a22? ?a ? x ? a .x ? a ? x ? a ? x ? a 或 x ? ?a .2 275.无理不等式 (1)f (x) ? ? f (x) ? 0 ? g (x) ? ? g (x) ? 0 . ? f (x) ? g (x) ?(2)? f (x) ? 0 ? f (x) ? 0 ? f (x) ? g (x) ? ? g (x) ? 0 或? . ? g (x) ? 0 2 ? f ( x ) ? [ g ( x )] ? ? f ( x) ? 0 ? f (x) ? g (x) ? ? g (x) ? 0 . ? f ( x ) ? [ g ( x )] 2 ?(3)76.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 a ? 1 时, af (x)? ag (x)? f (x) ? g (x) ;lo g a? f (x) ? 0 ? f ( x ) ? lo g a g ( x ) ? ? g ( x ) ? 0 . ? f (x) ? g (x) ?? ag (x)(2)当 0 ? a ? 1 时,af (x)? f (x) ? g (x) ;lo g a? f (x) ? 0 ? f ( x ) ? lo g a g ( x ) ? ? g ( x ) ? 0 ? f (x) ? g (x) ?y 2 ? y1 x 2 ? x177.斜率公式k ?( P1 ( x1 , y1 ) 、 P2 ( x 2 , y 2 ) ).78.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y ? y1 ? k ( x ? x1 ) (直线 l 过点 P1 ( x1 , y1 ) ,且斜率为 k ). (2)斜截式 y ? kx ? b (b 为直线 l 在 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4)截距式y ? y1 y 2 ? y1 ? x ? x1 x 2 ? x1( y1 ? y 2 )( P1 ( x1 , y1 ) 、 P2 ( x 2 , y 2 ) ( x1 ? x 2 )).? 1 ( 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a、 b ? 0 ) a b (5)一般式 A x ? B y ? C ? 0 (其中 A、B 不同时为 0).x?y79.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 l1 : y ? k 1 x ? b1 , l 2 : y ? k 2 x ? b 2 ① l1 || l 2 ? k 1 ? k 2 , b1 ? b 2 ② l1 ? l 2 ? k 1 k 2 ? ? 1 . (2)若 l1 : A1 x ? B1 y ? C 1 ? 0 , l 2 : A2 x ? B 2 y ? C 2 ? 0 ,且 A1、A2、B1、B2 都不为零, ① l1 || l 2 ?A1 A2 ? B1 B2 ? C1 C2;;② l1 ? l 2 ? A1 A2 ? B1 B 2 ? 0 ; 80.夹角公式 (1) tan ? ? |k 2 ? k1 1 ? k 2 k1 |.( l1 : y ? k 1 x ? b1 , l 2 : y ? k 2 x ? b 2 , k 1 k 2 ? ? 1 ) (2) tan ? ? |A1 B 2 ? A 2 B1 A1 A 2 ? B1 B 2 |.( l1 : A1 x ? B1 y ? C 1 ? 0 , l 2 : A2 x ? B 2 y ? C 2 ? 0 , A1 A2 ? B1 B 2 ? 0 ). 直线 l1 ? l 2 时,直线 l1 与 l2 的夹角是 81. l1 到 l 2 的角公式 (1) ta n ? ?k 2 ? k1 1 ? k 2 k1?2..( l1 : y ? k 1 x ? b1 , l 2 : y ? k 2 x ? b 2 , k 1 k 2 ? ? 1 ) (2) tan ? ?A1 B 2 ? A 2 B 1 A1 A 2 ? B1 B 2.( l1 : A1 x ? B1 y ? C 1 ? 0 , l 2 : A2 x ? B 2 y ? C 2 ? 0 , A1 A2 ? B1 B 2 ? 0 ). 直线 l1 ? l 2 时,直线 l1 到 l2 的角是?2.82.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 P0 ( x 0 , y 0 ) 的直线系方程为 y ? y 0 ? k ( x ? x 0 ) (除直线x ? x 0 ), 其 中 k 是 待 定 的 系 数 ;经 过 定 点 P0 ( x 0 , y 0 ) 的 直 线 系 方 程 为A ( x ? x 0 ) ? B ( y ? y 0 ) ? 0 ,其中 A , B 是待定的系数.(2)共点直线系方程: 经过两直线 l1 : A1 x ? B1 y ? C 1 ? 0 , l 2 : A2 x ? B 2 y ? C 2 ? 0 的交点 的直线系方程为 ( A1 x ? B1 y ? C 1 ) ? ? ( A2 x ? B 2 y ? C 2 ) ? 0 (除 l 2 ),其中λ 是待定的系数. (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 y ? kx ? b 中当斜率 k 一定而 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 系方程.与直线 A x ? B y ? C ? 0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 A x ? B y ? ? ? 0 ( ? ? 0 ),λ 是 参变量. (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 A x ? B y ? C ? 0 (A≠0,B≠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 x ? A y ? ? ? 0 ,λ 是参变量.83.点到直线的距离d ? | A x0 ? B y0 ? C | A ?B2 2(点 P ( x 0 , y 0 ) ,直线 l : A x ? B y ? C ? 0 ).84. A x ? B y ? C ? 0 或 ? 0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直线 l : A x ? B y ? C ? 0 ,则 A x ? B y ? C ? 0 或 ? 0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若 B ? 0 , B 与 A x ? B y ? C 同号时, 当 表示直线 l 的上方的区域; B 与 A x ? B y ? C 当 异号时,表示直线 l 的下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上,异号在下. 若 B ? 0 , A 与 A x ? B y ? C 同号时, 当 表示直线 l 的右方的区域; A 与 A x ? B y ? C 当 异号时,表示直线 l 的左方的区域. 简言之,同号在右,异号在左. 85. ( A1 x ? B1 y ? C 1 )( A2 x ? B 2 y ? C 2 ) ? 0 或 ? 0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曲线 C : ( A1 x ? B1 y ? C 1 )( A2 x ? B 2 y ? C 2 ) ? 0 ( A1 A2 B1 B 2 ? 0 ) ,则( A1 x ? B1 y ? C 1 )( A2 x ? B 2 y ? C 2 ) ? 0 或 ? 0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 A1 x ? B1 y ? C 1 )( A2 x ? B 2 y ? C 2 ) ? 0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 A1 x ? B1 y ? C 1 )( A2 x ? B 2 y ? C 2 ) ? 0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86. 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 x ? a ) ? ( y ? b ) ? r .2 2 2(2)圆的一般方程 x ? y ? D x ? E y ? F ? 0 ( D ? E ? 4 F >0).2 222(3)圆的参数方程 ?? x ? a ? r cos ? ? y ? b ? r sin ?.0 ( 4 ) 圆 的 直 径 式 方 程 ( x ? x1 ) ( x ? x2 ) ? ( y ? y ) ( y ? y ) ? ( 圆 的 直 径 的 端 点 是 1 2 A ( x1 , y 1 ) 、 B ( x 2 , y 2 ) ).87. 圆系方程 (1)过点 A ( x1 , y1 ) , B ( x 2 , y 2 ) 的圆系方程是( x ? x1 )( x ? x 2 ) ? ( y ? y1 )( y ? y 2 ) ? ? [( x ? x1 )( y1 ? y 2 ) ? ( y ? y1 )( x1 ? x 2 )] ? 0 ? ( x ? x1 )( x ? x 2 ) ? ( y ? y1 )( y ? y 2 ) ? ? ( ax ? by ? c ) ? 0 , 其 中 a x? b y ?A B 的方程,λ 是待定的系数.c?0 是 直 线 (2)过直线 l : A x ? B y ? C ? 0 与圆 C : x ? y ? D x ? E y ? F ? 0 的交点的圆系方程2 2是 x ? y ? D x ? E y ? F ? ? ( A x ? B y ? C ) ? 0 ,λ 是待定的系数.2 2(3) 过圆 C 1 : x 2 ? y 2 ? D1 x ? E 1 y ? F1 ? 0 与圆 C 2 : x 2 ? y 2 ? D 2 x ? E 2 y ? F2 ? 0 的交 点的圆系方程是 x ? y ? D1 x ? E 1 y ? F1 ? ? ( x ? y ? D 2 x ? E 2 y ? F 2 ) ? 0 ,λ 是待定的2 2 2 2系数. 8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 P ( x 0 , y 0 ) 与圆 ( x ? a ) ? ( y ? b ) ? r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2 2 2若d ?( a ? x 0 ) ? ( b ? y 0 ) ,则2 2d ? r ? 点 P 在圆外; d ? r ? 点 P 在圆上; d ? r ? 点 P 在圆内. 8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 Ax ? By ? C ? 0 与圆 ( x ? a ) ? ( y ? b ) ? r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2 2 2d ? r ? 相离 ? ? ? 0 ; d ? r ? 相切 ? ? ? 0 ; d ? r ? 相交 ? ? ? 0 .其中 d ?Aa ? Bb ? C A ? B2 2.9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 O1,O2,半径分别为 r1,r2, O 1 O 2 ? dd ? r1 ? r2 ? 外离 ? 4 条公切线 d ? r1 ? r2 ? 外切 ? 3 条公切线; ; ;r1 ? r2 ? d ? r1 ? r2 ? 相交 ? 2 条公切线 d ? r1 ? r2 ? 内切 ? 1条公切线; .0 ? d ? r1 ? r2 ? 内含 ? 无公切线91.圆的切线方程 (1)已知圆 x ? y ? D x ? E y ? F ? 0 .2 2①若已知切点 ( x 0 , y 0 ) 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x0 x ? y0 y ? D ( x0 ? x ) 2 ? E ( y0 ? y ) 2D ( x0 ? x ) 2 ? E ( y0 ? y ) 2 ? F ? 0 表示过两个切点? F ? 0.当 ( x 0 , y 0 ) 圆外时, x 0 x ? y 0 y ?的切点弦方程. 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y ? y 0 ? k ( x ? x 0 )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 k,这时必 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 y 轴的切线. ③斜率为 k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y ? kx ? 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 b,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 x ? y ? r .2 2 2①过圆上的 P0 ( x 0 , y 0 ) 点的切线方程为 x 0 x ? y 0 y ?2②斜率为 k 的圆的切线方程为 y ? kx ? r 1 ? k .292.椭圆x a2 2?y b2 2? x ? a cos ? ? 1( a ? b ? 0 ) 的参数方程是 ? . ? y ? b sin ? 93.椭圆x a2 2?y b a2 2? 1( a ? b ? 0 ) 焦半径公式 ) , PF 2 ? e ( a22PF 1 ? e ( x ?? x) .cc y b2 2 2 294.椭圆的的内外部 (1)点 P ( x 0 , y 0 ) 在椭圆 (2)点 P ( x 0 , y 0 ) 在椭圆 95. 椭圆的切线方程 (1)椭圆x a2 2 2 2x a x a2 2 2 2? ?? 1( a ? b ? 0 ) 的内部 ? ? 1( a ? b ? 0 ) 的外部 ?x0 a x0 a2 2 2 2? ?y0 b y0 b22 2?1. ? 1.y b2? x ay b2 2? 1( a ? b ? 0 ) 上一点 P ( x 0 , y 0 ) 处的切线方程是 y b2 2x0 x a2?y0 y b2? 1.(2)过椭圆x0 x a2?? 1( a ? b ? 0 ) 外一点 P ( x 0 , y 0 )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y0 y b2? 1.( 3 ) 椭 圆2 2 2 2 2x a2 2?y b2 2? 1( a ? b ? 0 ) 与 直 线 A x ? B y ? C ? 0 相 切 的 条 件 是A a ?B b ?c .96.双曲线x a2 2? a2y b2 2? 1( a ? 0, b ? 0 ) 的焦半径公式 a2P F1 ? | e ( x ?c) | , P F2 ? | e (? x) | .c2 2 2 297.双曲线的内外部 (1)点 P ( x 0 , y 0 ) 在双曲线 (2)点 P ( x 0 , y 0 ) 在双曲线2 2x a x a2 2 2 2? ?y b y b? 1( a ? 0, b ? 0 ) 的内部 ? ? 1( a ? 0, b ? 0 ) 的外部 ?x0 a x0 a2 2 2 2? ?y0 b y0 b22 2?1. ?1.298.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x a ?b ay b2 2? 1 ? 渐近线方程:x a ? y bx a2 2?y b2 2?0? y?? x a2 2b ax.(2)若渐近线方程为 y ? ? (3)若双曲线与x a2 2x ?? 0 ? 双曲线可设为?y b2 2? ?.?y b2 2? 1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x a2 2?y b2 2? ? ( ? ? 0 ,焦点在 x轴上, ? ? 0 ,焦点在 y 轴上). 99. 双曲线的切线方程 (1)双曲线x a2 2? x ay b2 22 2? 1( a ? 0, b ? 0 ) 上一点 P ( x 0 , y 0 ) 处的切线方程是 y b2 2x0 x a2?y0 y b2?1.(2)过双曲线x0 x a2?? 1( a ? 0, b ? 0 ) 外一点 P ( x 0 , y 0 )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y0 y b2?1. (3)双曲线A a ?B b ?c .2 2 2 2 2x a2 2?y b2 2? 1( a ? 0, b ? 0 ) 与 直 线 A x?B y ?C0 相 切 的 条 件 是 ?100. 抛物线 y ? 2 px 的焦半径公式22 抛物线 y ? 2 p x ( p ? 0 ) 焦半径 C F ? x 0 ?p 2.过焦点弦长 CD ? x 1 ?2p 2? x2 ?p 2? x1 ? x 2 ? p .101.抛物线 y ? 2 px 上的动点可设为 P (y? ? 2 p x? .2y?22p, y ? ) 或 P ( 2 pt , 2 pt ) 或 P ( x ? , y ? ) ,其中2102.二次函数 y ? a x ? b x ? c ? a ( x ?2b 2a) ?24ac ? b 4a b 2a2( a ? 0 ) 的图象是抛物线: (1)顶4ac ? b ? 12点坐标为 ( ?2b 2a,4ac ? b 4a2); (2)焦点的坐标为 ( ?,) ; (3)准线方程是4ay ?4ac ? b ? 1 4a.103.抛物线的内外部 (1)点 P ( x 0 , y 0 ) 在抛物线 y ? 2 p x ( p ? 0 ) 的内部 ? y ? 2 p x ( p ? 0 ) .2 2点 P ( x 0 , y 0 ) 在抛物线 y ? 2 p x ( p ? 0 ) 的外部 ? y ? 2 p x ( p ? 0 ) .2 2(2)点 P ( x 0 , y 0 ) 在抛物线 y ? ? 2 px ( p ? 0) 的内部 ? y ? ? 2 p x ( p ? 0 ) .2 2点 P ( x 0 , y 0 ) 在抛物线 y ? ? 2 px ( p ? 0) 的外部 ? y ? ? 2 p x ( p ? 0 ) .2 2(3)点 P ( x 0 , y 0 ) 在抛物线 x ? 2 p y ( p ? 0 ) 的内部 ? x ? 2 py ( p ? 0) .2 2点 P ( x 0 , y 0 ) 在抛物线 x ? 2 p y ( p ? 0 ) 的外部 ? x ? 2 py ( p ? 0) .2 2(4) 点 P ( x 0 , y 0 ) 在抛物线 x ? 2 p y ( p ? 0 ) 的内部 ? x ? 2 py ( p ? 0) .2 2点 P ( x 0 , y 0 ) 在抛物线 x ? ? 2 p y ( p ? 0 ) 的外部 ? x ? ? 2 p y ( p ? 0 ) .2 2104. 抛物线的切线方程 (1)抛物线 y ? 2 px 上一点 P ( x 0 , y 0 ) 处的切线方程是 y 0 y ? p ( x ? x 0 ) .2(2) 过抛物线 y ? 2 px 外一点 P ( x 0 , y 0 )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y 0 y ? p ( x ? x 0 ) .2(3)抛物线 y ? 2 p x ( p ? 0 ) 与直线 A x ? B y ? C ? 0 相切的条件是 pB ? 2 A C . 105.两个常见的曲线系方程 (1)过曲线 f 1 ( x , y ) ? 0 , f 2 ( x , y ) ? 0 的交点的曲线系方程是2 2f 1 ( x , y ) ? ? f 2 ( x , y ) ? 0 ( ? 为参数).(2) 共 焦 点 的 有 心 圆 锥 曲 线 系 方 程2 2 2x22a ?k2?y22b ?k? 1 , 其 中 k ? m ax { a , b } . 当2 2 2 2k ? m in { a , b } 时,表示椭圆; 当 m in { a , b } ? k ? m ax { a , b } 时,表示双曲线.106.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A B ?AB ?2 2 2( x1 ? x 2 ) ? ( y 1 ? y 2 ) 或2 2 2(1 ? k )( x 2 ? x1 ) ? | x1 ? x 2 | 1 ? tan ? ? | y1 ? y 2 | 1 ? co t ?( 弦 端 点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 由方程 ?? y ? kx ? b ?F(x, y) ? 0消去 y 得到 ax ? bx ? c ? 0 ,? ? 0 , ? 为直线2A B 的倾斜角, k 为直线的斜率).107.圆锥曲线的两类对称问题 (1)曲线 F ( x , y ) ? 0 关于点 P ( x 0 , y 0 ) 成中心对称的曲线是 F (2 x 0 - x , 2 y 0 ? y ) ? 0 . (2)曲线 F ( x , y ) ? 0 关于直线 A x ? B y ? C ? 0 成轴对称的曲线是F (x ? 2 A( Ax ? By ? C ) A ?B2 2,y?2B ( Ax ? By ? C ) A ?B2 2)? 0.108.“四线”一方程 对于一般的二次曲线 A x ? B xy ? C y ? D x ? E y ? F ? 0 , x 0 x 代 x , y 0 y 代 y , 用 用2 222用x 0 y ? xy 0 2代 x y ,用x0 ? x 2代 x ,用x0 ? x 2y0 ? y 2 ?E?代 y 即得方程y0 ? y 2 ? F ? 0 ,曲线的切线,切点弦,中点A x0 x ? B ?x 0 y ? xy 0 2? C y0 y ? D ?弦,弦中点方程均是此方程得到. 109.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 110.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111.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 112.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 (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113.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114.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115.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运算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数乘分配律:λ (a+b)=λ a+λ b. 116.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向空间的推广 始点相同且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个向量之和, 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 以公共始点为始点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向量. 117.共线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 a、b(b≠0 ),a∥b ? 存在实数λ 使 a=λ b.??? ? ??? ? P、 A、 B 三点共线 ? A P || A B ? A P ? t A B ? ???? ??? ? A B || C D ? A B 、 C D 共线且 A B、 C D 不共线 ???? ? ??? ? ??? ? O P ? (1 ? t ) O A ? t O B . ??? ? ???? A B ? t C D 且 A B、 C D 不共线.118.共面向量定理 向量 p 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a、b 共面的 ? 存在实数对 x , y ,使 p ? a x ? b y .???? ????推论 空间一点 P 位于平面 MAB 内的 ? 存在有序实数对 x , y ,使 M P ? x M A ? y M B ,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 O,有序实数对 x , y ,使 O P ? O M ? x M A ? y M B .??? ???????? ????? ?????????119. 对 空 间 任 一 点 O 和 不 共 线 的 三 点 A 、 B 、 C , 满 足 O P ? xO A ? y O B ? z O C??? ???? ?????(x? y ? z ? k ) ,则当 k ? 1 时,对于空间任一点 O ,总有 P、A、B、C 四点共面;当 k ? 1 时,若 O ? 平面 ABC,则 P、A、B、C 四点共面;若 O ? 平面 ABC,则 P、A、B、C 四点不共 面.???? ???? ??? ? ???? ???? ??? ? A、 B、 、 D 四点共面 ? A D 与 A B 、 A C 共面 ? A D ? x A B ? y A C ? C ???? ??? ? ??? ? ???? O D ? (1 ? x ? y ) O A ? x O B ? y O C ( O ? 平面 ABC).120.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三个向量 a、b、c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 p,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 x, y,z,使 p=xa+yb+zc. 推论 设 O、A、B、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 P,都存在唯一的三个有序实 数 x,y,z,使 O P ? xO A ? y O B ? z O C . 121.射影公式 已知向量 A B =a 和轴 l ,e 是 l 上与 l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作 A 点在 l 上的射影 A ,作 B'??? ???? ???? ???????? ?点在 l 上的射影 B ,则'??? ? ' ' A B ? | A B | co s 〈a,e〉=a?e122.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 a= ( a1 , a 2 , a 3 ) ,b= ( b1 , b 2 , b3 ) 则 (1)a+b= ( a1 ? b1 , a 2 ? b 2 , a 3 ? b3 ) ; (2)a-b= ( a1 ? b1 , a 2 ? b 2 , a 3 ? b3 ) ; (3)λ a= ( ? a1 , ? a 2 , ? a 3 ) (λ ∈R); (4)a?b= a1b1 ? a 2 b 2 ? a 3 b3 ; 123.设 A ( x1 , y1 , z1 ) ,B ( x 2 , y 2 , z 2 ) ,则 124.空间的线线平行或垂直 设 a ? ( x1 , y1 , z1 ) , b ? ( x 2 , y 2 , z 2 ) ,则? x1 ? ? x 2 r r r r r r ? a P b ? a ? ? b ( b ? 0) ? ? y 1 ? ? y 2 ; ?z ? ?z 2 ? 1 r r r r a ? b ? a ? b ? 0 ? x1 x 2 ? y 1 y 2 ? z 1 z 2 ? 0 .r r??? ? ??? ??? ? ? A B ? O B ? O A = ( x 2 ? x1 , y 2 ? y 1 , z 2 ? z 1 ) .125.夹角公式 设 a= ( a1 , a 2 , a 3 ) ,b= ( b1 , b 2 , b3 ) ,则 cos〈a,b〉=2a 1 b1 ? a 2 b 2 ? a 3 b 3 a1 ? a 2 ? a 322.22 2 2 22b1 ? b 2 ? b 32 22 2推论 ( a1b1 ? a 2 b 2 ? a 3 b3 ) ? ( a1 ? a 2 ? a 3 )( b1 ? b 2 ? b3 ) ,此即三维柯西不等式. 126. 四面体的对棱所成的角 四面体 A B C D 中, A C 与 B D 所成的角为 ? ,则co s ? ? | ( AB ? CD ) ? (BC ? DA ) |2 2 2 22 AC ? BD.127.异面直线所成角r r co s ? ? | co s a , b | r r | x1 x 2 ? y 1 y 2 ? z 1 z 2 | | a ?b | r ? = r 2 2 2 2 2 2 | a |?|b | x1 ? y 1 ? z 1 ? x 2 ? y 2 ? z 2o o(其中 ? ( 0 ? ? ? 9 0 )为异面直线 a ,b 所成角, a , b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 a ,b 的方向向量)??? ?? ? ?? AB ? m ? ? ? a rc sin ??? ?? ( m 为平面 ? 的法向量). | A B || m |r r128.直线 A B 与平面所成角129.若 ? A B C 所在平面若 ? 与过若 A B 的平面 ? 成的角 ? ,另两边 A C , B C 与平面? 成的角分别是 ? 1 、 ? 2 , A、 B 为 ? A B C 的两个内角,则sin ? 1 ? sin ? 2 ? (sin A ? sin B ) sin ? .2 2 2?22特别地,当 ? A C B ? 90 时,有sin ? 1 ? sin ? 2 ? sin ? .2 2 2130.若 ? A B C 所在平面若 ? 与过若 A B 的平面 ? 成的角 ? ,另两边 A C , B C 与平面 ? 成的角分别是 ? 1 、 ? 2 , A 、 B 为 ? A B O 的两个内角,则' 'tan ? 1 ? tan ? 2 ? (sin A ? sin B ) tan ? .2 2 2 ' 2 ' 2特别地,当 ? A O B ? 90 时,有sin ? 1 ? sin ? 2 ? sin ? .2 2 2?131.二面角 ? ? l ? ? 的平面角?? ? ?? ? ?? ? m ?n m ?n ? ? a rc co s ?? ? 或 ? ? a rc co s ?? ? ( m , n 为平面 ? , ? 的法向量). | m || n | | m || n |132.三余弦定理 设 AC 是α 内的任一条直线,且 BC⊥AC,垂足为 C,又设 AO 与 AB 所成的角为 ? 1 ,AB 与 AC 所成的角为 ? 2 ,AO 与 AC 所成的角为 ? .则 co s ? ? co s ? 1 co s ? 2 . 133. 三射线定理 若夹在平面角为 ? 的二面角间的线段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成的角是 ? 1 , ? 2 ,与二面 角的棱所成的角是θ ,则有 sin ? sin ? ? sin ? 1 ? sin ? 2 ? 2 sin ? 1 sin ? 2 co s ? ;2 2 2 2| ? 1 ? ? 2 |? ? ? 1 8 0 ? (? 1 ? ? 2 ) (当且仅当 ? ? 9 0 时等号成立).??134.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 A ( x1 , y1 , z1 ) ,B ( x 2 , y 2 , z 2 ) ,则??? ? d A , B = | A B |? ??? ??? ? ? AB ? AB ?( x 2 ? x1 ) ? ( y 2 ? y 1 ) ? ( z 2 ? z 1 ) .2 2 2 135.点 Q 到直线 l 距离h ????? b= P Q ).1 |a|(| a || b |) ? ( a ? b )22( 点 P 在 直 线 l 上 , 直 线 l 的 方 向 向 量 a= P A , 向 量??? ?136.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 ? | CD ?n | ? d ? ( l1 , l 2 是两异面直线, 其公垂向量为 n ,C 、 D 分别是 l1 , l 2 上任一点,d 为 |n|l1 , l 2 间的距离).137.点 B 到平面 ? 的距离??? ?? ? ? ? | AB ? n | ? d ? ( n 为平面 ? 的法向量, A B 是经过面 ? 的一条斜线, A ? ? ). |n|138.异面直线上两点距离公式d ?d ?d ?h ? m ? n ? 2 m n co s ? . ???? ???? 2 2 2 ' h ? m ? n ? 2 m n co s E A , A F .2 2 2h ? m ? n ? 2 m n co s ? ( ? ? E ? A A ? F ).2 2 2'(两条异面直线 a、b 所成的角为θ ,其公垂线段 A A 的长度为 h.在直线 a、b 上分别取两 点 E、F, A E ? m , A F ? n , E F ? d ). 139.三个向量和的平方公式''? ? ? ?2 ?2 ?2 ? ? ? ? ? ? 2 ( a ? b ? c ) ? a ? b ? c ? 2 a ? b ? 2b ? c ? 2c ? a ?2 ?2 ?2 ? ? ? ? ? ? ? ? ? ? ? ? ? a ? b ? c ? 2 | a | ? | b | co s a , b ? 2 | b | ? | c | co s b , c ? 2 | c | ? | a | co s c , a140. 长度为 l 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 l1、 l 2、 l 3 ,夹角分 别为 ? 1、 ? 2、 ? 3 ,则有l ? l1 ? l 2 ? l 3 ? cos ? 1 ? cos ? 2 ? cos ? 3 ? 1 ? sin ? 1 ? sin ? 2 ? sin ? 3 ? 2 .2 2 2 2 2 2 2222(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 141. 面积射影定理S ? S'co s ?.'(平面多边形及其射影的面积分别是 S 、 S ,它们所在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为 ? ). 142. 斜棱柱的直截面 已知斜棱柱的侧棱长是 l ,侧面积和体积分别是 S 斜 棱 柱 侧 和 V 斜 棱 柱 ,它的直截面的周长和 面积分别是 c 1 和 S 1 ,则 ① S 斜 棱 柱 侧 ? c1 l . ② V 斜 棱 柱 ? S 1l . 143.作截面的依据 三个平面两两相交,有三条交线,则这三条交线交于一点或互相平行. 144.棱锥的平行截面的性质 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 那么所得的截面与底面相似, 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 的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棱锥高的平方比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对应成比例的多边形是相 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 ;相应小棱锥与小棱锥的侧面积的 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棱锥高的平方比. 145.欧拉定理(欧拉公式) V ? F ? E ? 2 (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 V、棱数 E 和面数 F). (1) E =各面多边形边数和的一半.特别地,若每个面的边数为 n 的多边形,则面数 F与棱数 E 的关系: E ?1 2nF ; 1 2 mV .(2)若每个顶点引出的棱数为 m ,则顶点数 V 与棱数 E 的关系: E ? 146.球的半径是 R,则 其体积 V ?4 3?R ,32其表面积 S ? 4? R . 147.球的组合体 (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 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 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 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3) 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 棱长为 a 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 148.柱体、锥体的体积V柱 体 ? V锥 体 ? 1 3 1 3 S h ( S 是柱体的底面积、 h 是柱体的高). S h ( S 是锥体的底面积、 h 是锥体的高).6 12a ,外接球的半径为6 4a.149.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N ? m1 ? m 2 ? ? ? m n . 150.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N ? m1 ? m 2 ? ? ? m n . 151.排列数公式A n = n ( n ? 1) ? ( n ? m ? 1) =mn!( n ? m )!.( n , m ∈N ,且 m ? n ).*注:规定 0! ? 1 . 152.排列恒等式 (1) An ? ( n ? m ? 1) Anm m ?1;(2) A n ?mn n?mm ?1n ?1An ?1 ;m(3) A n ? n A n ? 1 ;m(4) n An ? An ? 1 ? An n(5) An ? 1 ? An ? m Anm mm ?1.(6) 1!? 2 ? 2 !? 3 ? 3!? ? ? n ? n ! ? ( n ? 1) !? 1 . 153.组合数公式Cn =mAnm m=n ( n ? 1) ? ( n ? m ? 1) 1? 2 ?? ? m=n!Amm ! ( n ? m )! ?( n ∈N , m ? N ,且 m ? n ).*154.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 C n = C nm nmn?m m ?1 n; = C n ?1 .m(2) C + C0注:规定 C n ? 1 . 155.组合恒等式 (1) C n ?mn ? m ?1 m nmCnm ?1;(2) C n ?m(3) C nmn?m n m ?1 ? C n ?1 ; mrC n ?1 ;(4) ? C n = 2 ;nr?0rn(5) C r ? C r ? 1 ? C r ? 2 ? ? ? C n ? C n ? 1 .r r rr ?1(6) C n ? C n ? C n ? ? ? C n ? ? ? C n ? 2 .0 1 2 r n n(7) C n ? C n ? C n ? ? ? C n ? C n ? C n ? ? 21 3 5 0 2 4n ?1.(8) C n ? 2 C n ? 3 C n ? ? ? nC n ? n 21 2 3 n r 0 r ?1 1 0r rn ?1.(9) C m C n ? C m C n ? ? ? C m C n ? C m ? n .r(10) ( C n ) ? ( C n ) ? ( C n ) ? ? ? ( C n ) ? C 2 n .0 2 1 2 2 2 n 2 n156.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A n ? m! C n ?m m.157.单条件排列 以下各条的大前提是从 n 个元素中取 m 个元素的排列. (1) “在位”与“不在位” ①某(特)元必在某位有 A n ? 1 种;②某(特)元不在某位有 An ? An ? 1 (补集思想)mm ?1m ?1? A n ? 1 A n ? 1 (着眼位置) ? A n ? 1 ? A m ? 1 A n ? 1 (着眼元素)种.1 m 1m ?1m ?1(2)紧贴与插空(即相邻与不相邻) ①定位紧贴: k ( k ? m ? n ) 个元在固定位的排列有 Ak An ? k 种.k m?k②浮动紧贴: n 个元素的全排列把 k 个元排在一起的排法有 A n ? k ? 1 A k 种.注:此类问题 常用捆绑法; ③插空:两组元素分别有 k、h 个( k ? h ? 1 ) ,把它们合在一起来作全排列,k 个的一 组互不能挨近的所有排列数有 Ah Ah ? 1 种. (3)两组元素各相同的插空 m 个大球 n 个小球排成一列,小球必分开,问有多少种排法? 当 n ? m ? 1 时,无解;当 n ? m ? 1 时,有A m ?1 Ann nh kn ? k ?1k? C m ? 1 种排法.nn(4) 两组相同元素的排列: 两组元素有 m 个和 n 个, 各组元素分别相同的排列数为 C m ? n . 158.分配问题 (1)(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m 、 n 个物件等分给 m 个人,各得 n 件,其分配 方法数共有 N ? C mn ? C mn ? n ? C mn ? 2 n ? ? ? C 2 n ? C n ?n n n n n( mn )! ( n! )m.(2)(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m 分配方法数共有N ? C mn ? C mn ? n ? C mn ? 2 n ... ? C 2 n ? C nn n n n n?n个物体等分为无记号或无顺序的 m 堆,其?( mn )! m ! ( n! )m.m!(3)(非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P(P=n 1 +n 2 + ? +n m ) 个物体分给 m 个人,物件 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 n 1 , n 2 ,?, n m 件,且 n 1 , n 2 ,?, n m 这 m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n n 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N ? C p ? C p ? n ... C nn ? m ! ?1 2 m 1 mp! m ! n1 ! n 2 !... n m !.(4)(非完全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P(P=n 1 +n 2 + ? +n m ) 个物体分给 m 个人, 物件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 n 1 , n 2 ,?, n m 件,且 n 1 , n 2 ,?, n m 这 m 个数中分别有 a、 b、c、?个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有 N ?C p 1 ? C p 2? n 1 ... C n mm ? m !n n n?p !m ! n1 ! n 2 !...n m !( a ! b ! c !...).a ! b ! c !...(5)(非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P ( P = n1 + n2 +? + nm ) 个物体分为任意的 n 1 ,n 2 ,?, n m 件无记号的 m 堆,且 n 1 , n 2 ,?, n m 这 m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p! n1 ! n 2 !... n m !有N ?.(6) (非完全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P(P=n 1 +n 2 + ? +n m ) 个物体分为任意的 n 1 ,n 2 ,?, n m 件无记号的 m 堆,且 n 1 , n 2 ,?, n m 这 m 个数中分别有 a、b、c、?个相等,p! n1 ! n 2 !... n m ! ( a ! b ! c !...)则其分配方法数有 N ?.(7) (限定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 p( p ? n1 + n 2 + ? + n m ) 个物体分给甲、 丙, 乙、 ?? 等 m 个人,物体必须被分完,如果指定甲得 n 1 件,乙得 n 2 件,丙得 n 3 件,?时,则无论 n 1 ,n 2 ,?, n m 等 m 个数是否全相异或不全相异其分配方法数恒有m N ? C p 1 ? C p 2? n 1 ... C n m ?nnnp! n1 ! n 2 !... n m !.159. “错位问题”及其推广 贝努利装错笺问题:信 n 封信与 n 个信封全部错位的组合数为f ( n ) ? n ![ 1 2! ? 1 3! ? 1 4! ? ? ? ( ? 1)n1 n!].推广: n 个元素与 n 个位置,其中至少有 m 个元素错位的不同组合总数为f ( n , m ) ? n !? C m ( n ? 1) !? C m ( n ? 2 ) !? C m ( n ? 3) !? C m ( n ? 4 ) !1 2 3 4? ? ? ( ? 1) C m ( n ? p ) !? ? ? ( ? 1) C m ( n ? m ) !p p m m? n ![1 ?Cm An11?Cm An22?Cm An23?Cm An44? ? ? ( ? 1)pCm Anpp? ? ? ( ? 1)mCm Anmm].160.不定方程 x1 + x 2 + ? + x n ? m 的解的个数 (1)方程 x1 + x 2 + ? + x n ? m ( n , m ? N )的正整数解有 C?n ?1m ?1个. (2) 方程 x1 + x 2 + ? + x n ? m ( n , m ? N )的非负整数解有 C??n ?1n ? m ?1个.?(3) 方程 x1 + x 2 + ? + xn ? m ( n , m ? N )满足条件 x i ? k ( k ? N , 2 ? i ? n ? 1 ) 的非负整数解有 Cn ?1m ?1? ( n ? 2 )( k ? 1)个.??(4) 方程 x1 + x 2 + ? + xn ? m ( n , m ? N )满足条件 x i ? k ( k ? N , 2 ? i ? n ? 1 ) 的正整数解有 C(a ? b)nn ?1n ? m ?1?C01n?2Cn ?1m?n?k ?2?C2n?2C2n ?1m ? n ? 2 k ?3? ? ? ( ? 1)2 rn?2Cn?2n?2Cn ?1m ?1 ? ( n ? 2 ) k个.n n161.二项式定理? Cnar n?r n? Cna1n ?1b ? Cn an?2b ? ? ? Cnan?rb ? ? ? Cnbr;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T r ?1 ? C n a b ( r ? 0, 2 ? , n ) . 1,r162.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P ( A) ? m n.163.互斥事件 A,B 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B)=P(A)+P(B). 164. n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1+A2+?+An)=P(A1)+P(A2)+?+P(An). 165.独立事件 A,B 同时发生的概率 P(A?B)= P(A)?P(B). 166.n 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P(A1? A2??? An)=P(A1)? P(A2)??? P(An). 167.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Pn ( k ) ? C n P (1 ? P )k k n?k.168.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两个性质 (1) Pi ? 0 ( i ? 1, 2, ? ) ; (2) P1 ? P2 ? ? ? 1 . 169.数学期望 E ? ? x1 P1 ? x 2 P2 ? ? ? x n Pn ? ? 170.数学期望的性质 (1) E ( a? ? b ) ? aE (? ) ? b . (2)若 ? ~ B ( n , p ) ,则 E ? ? np . (3) 若 ? 服从几何分布,且 P (? ? k ) ? g ( k , p ) ? q 171.方差D ? ? ? x1 ? E ?k ?1p ,则 E ? ?1 p.?2? p1 ? ? x 2 ? E ??2? p2 ? ? ? ? xn ? E??2? pn ? ?172.标准差?? =D? .2173.方差的性质 (1) D ? a? ? b ? ? a D ? ; (2)若 ? ~ B ( n , p ) ,则 D ? ? np (1 ? p ) .(3) 若 ? 服从几何分布,且 P (? ? k ) ? g ( k , p ) ? qk ?1p ,则 D ? ?q p2.174.方差与期望的关系 D? ? E? ? ? E?2? .2175.正态分布密度函数f?x? ?1 2? 6??x?? ?2622e, x ? ? ? ? , ? ? ? ,式中的实数μ , ? ( ? &0)是参数,分别表示个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176.标准正态分布密度函数f?x? ?1 2? 6?x2e22, x ? ? ?? , ?? ? .177.对于 N ( ? , ? ) ,取值小于 x 的概率? x?? ? F ?x? ? ? ? ?. ? ? ?P ? x1 ? x 0 ? x 2 ? ? P ? x ? x 2 ? ? P ? x ? x1 ?? F ? x 2 ? ? F ? x1 ?? x ?? ? ? x1 ? ? ? ??? 2 ???? ?. ? ? ? ? ? ?178.回归直线方程n ? ? ? xi ? x ? ? y i ? y ? ? i ?1 ? ? n ? ? a ? bx ,其中 b ? 2 y ? ? ? xi ? x ? ? i ?1 ? ?a ? y ? bx?nxi y i ? n x y xi ? n x2 2i ?1 n?.i ?1179.相关系数? ?xr ?n i ?1ni? x ? ? yi ? y ? ?2? ?xi ?1 n 2 2 i ?1ni? x ? ? yi ? y ?.n 2 2 2 i ?1? (xi ?1i? x)? (yi ?1ni? y)( ? x i ? n x )( ? y i ? n y )|r|≤1,且|r|越接近于 1,相关程度越大;|r|越接近于 0,相关程度越小. 180.特殊数列的极限?0 ? (1) lim q ? ?1 n? ? ? ?不 存 在n| q |? 1 q ?1 | q |? 1或 q ? ? 1.?0 ? k k ?1 a k n ? a k ?1 n ? ? ? a0 ?a (2) lim ? ? t t t ?1 n? ? b n ? b n ? ? ? b0 t t ?1 ? bk ?不 存 在 ?(k ? t ) (k ? t) . (k ? t )(3) S ? lima1 1 ? q n 1? q??n? ??a1 1? q( S 无穷等比数列 a 1 q?n ?1?( | q |? 1 )的和).181. 函数的极限定理x ? x0lim f ( x ) ? a ? lim ? f ( x ) ? lim ? f ( x ) ? a .x ? x0 x ? x0182.函数的夹逼性定理 如果函数 f(x),g(x),h(x)在点 x0 的附近满足: (1) g ( x ) ? f ( x ) ? h ( x ) ; (2) lim g ( x ) ? a , lim h ( x ) ? a (常数),x ? x0 x ? x0则 lim f ( x ) ? a .x ? x0本定理对于单侧极限和 x ? ? 的情况仍然成立. 183.几个常用极限 (1) lim1 nn? ?? 0 , lim a ? 0 ( | a |? 1 ) ;n n? ?(2) lim x ? x 0 , limx ? x01 xx ? x0?1 x0.184.两个重要的极限 (1) limsin x xx? 0?1;x(2) lim ? 1 ?x? ?? ?1? ? ? e (e=2.?). x?185.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 lim f ( x ) ? a , lim g ( x ) ? b ,则x ? x0 x ? x0(1) lim ? f ? x ? ? g ? x ? ? ? a ? b ; ? ?x ? x0(2) lim ? f ? x ? ? g ? x ? ? ? a ? ? ?x ? x0(3) limx ? x0?x? g ?x?f?a b?b? 0? .186.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 lim a n ? a , lim b n ? b ,则n? ? n? ?(1) lim ? a n ? b n ? ? a ? b ;n? ?(2) lim ? a n ? b n ? ? a ? b ;n? ?(3) liman bnn? ??a b?b? 0?(4) lim ? c ? a n ? ? lim c ? lim a n ? c ? a ( c 是常数).n? ? n? ? n? ?187. f ( x ) 在 x 0 处的导数(或变化率或微商)f ?( x 0 ) ? y ?x ? x0? lim?y ?x?x? 0? limf ( x0 ? ? x ) ? f ( x0 ) ?x?x? 0.188.瞬时速度? ? s ? ( t ) ? lim?s ?t ?v?t ? 0? lims (t ? ? t ) ? s (t ) ?t v (t ? ? t ) ? v (t ) ?t ?y ?x?t ? 0.189.瞬时加速度a ? v ? ( t ) ? lim?t ? 0 ?t 190. f ( x ) 在 ( a , b ) 的导数 ?t ? 0? lim.f ?( x ) ? y ? ?dy dx?df dx? lim?x ? 0? limf (x ? ?x) ? f (x) ?x?x? 0. 191. 函数 y ? f ( x ) 在点 x 0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 数 y ? f ( x ) 在 点 x 0 处 的 导 数 是 曲 线 y ? f ( x ) 在 P ( x 0 , f ( x 0 )) 处 的 切 线 的 斜 率f ? ( x 0 )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y ? y 0 ? f ? ( x 0 )( x ? x 0 ) .19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 C ? ? 0 (C 为常数). (2) ( x n ) ? nx' n ?1(n ? Q ) .(3) (sin x ) ? ? cos x . (4) (cos x ) ? ? ? sin x . (5) (ln x ) ? ?1 x 1 x; (log a ) ? ?xloge a.x x x x (6) ( e ) ? ? ( a ) ? ? a ln a . 193.导数的运算法则(1) ( u ? v ) ? u ? v .' ' '(2) ( u v ) ? u v ? u v .' ' '(3) ( ) ?'uu v ? uv''vv2(v ? 0) .194.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设函数 u ? ? ( x ) 在点 x 处有导数 u x ? ? ( x ) ,函数 y ? f (u ) 在点 x 处的对应点 U 处有' '导 数 y u ? f ( u ) , 则 复 合 函 数 y ? f (? ( x ) ) 在 点 x 处 有 导 数 , 且 y x ? y u ? u x , 或 写 作' ' ' ' 'f x (? ( x )) ? f ( u )? ( x ) .' ' '195.常用的近似计算公式(当 x 充小时) (1) 1 ? x ? 1 ??1 2x; 1? x ?1?n1 n 1x; ?1? x;(2) (1 ? x ) ? 1 ? ? x (? ? R ) ; (3) e ? 1 ? x ; (4) l n (1 ? x ) ? x ;x1? x(5) sin x ? x ( x 为弧度) ; (6) tan x ? x ( x 为弧度) ; (7) arctan x ? x ( x 为弧度) 196.判别 f ( x 0 ) 是极大(小)值的方法 当函数 f ( x ) 在点 x 0 处连续时, (1)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 x ) ? 0 ,右侧 f ?( x ) ? 0 ,则 f ( x 0 ) 是极大值; (2)如果在 x 0 附近的左侧 f ?( x ) ? 0 ,右侧 f ?( x ) ? 0 ,则 f ( x 0 ) 是极小值. 197.复数的相等a ? bi ? c ? di ? a ? c , b ? d .( a , b , c , d ? R )198.复数 z ? a ? bi 的模(或绝对值)| z | = | a ? bi | =a ?b .2 2199.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1) ( a ? bi ) ? ( c ? di ) ? ( a ? c ) ? ( b ? d ) (2) ( a ? bi ) ? ( c ? di ) ? ( a ? c ) ? ( b ? d ) (3) ( a ? bi )( c ? di ) ? ( ac ? bd ) ? ( bc ? ad ) (4) ( a ? b i ) ? ( c ? d i ) ?ac ? bd c ?d2 2?bc ? ad c ?d2 2i(c ? di ? 0) .200.复数的乘法的运算律 对于任何 z1 , z 2 , z 3 ? C ,有 交换律: z1 ? z 2 ? z 2 ? z1 . 结合律: ( z1 ? z 2 ) ? z 3 ? z1 ? ( z 2 ? z 3 ) . 分配律: z1 ? ( z 2 ? z 3 ) ? z1 ? z 2 ? z1 ? z 3 . 201.复平面上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 ? | z1 ? z 2 |? ( x 2 ? x1 ) ? ( y 2 ? y1 ) ( z1 ? x1 ? y1i , z 2 ? x 2 ? y 2 i ).2 2202.向量的垂直非零复数 z1 ? a ? bi , z 2 ? c ? d i 对应的向量分别是 O Z 1 , O Z 2 ,则???? ? ???? ? z 2 2 2 O Z 1 ? O Z 2 ? z 1 ? z 2 的实部为零 ? 2 为纯虚数 ? | z1 ? z 2 | ? | z1 | ? | z 2 | z1? | z1 ? z 2 | ? | z1 | ? | z 2 | ? | z1 ? z 2 |? | z1 ? z 2 | ? ac ? bd ? 0 ? z1 ? ? iz 2 (λ 为非2 2 2???? ????? ?零实数). 203.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a x ? b x ? c ? 0 ,22 ①若 ? ? b ? 4 ac ? 0 ,则 x1, 2 ??b ?b ? 4ac2;②若 ? ? b ? 4 ac ? 0 ,则 x1 ? x 2 ? ?2 22a b2a;③若 ? ? b ? 4 ac ? 0 ,它在实数集 R 内没有实数根;在复数集 C 内有且仅有两个共轭 复数根 x ??b ? ? (b ? 4 a c )i2(b ? 4 a c ? 0 ) .22a
公式定理高中所有数学公式定理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中考数学公式定理大全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点、线、角的定理点的定理:过两点...点、线、角的定理点的定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点的定理:两点之间线段最...中考数学常用公式和定理大全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考数学常用公式定理 1、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中学数学公式定理大全_高三数学_数学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学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0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0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0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04...小学数学定义定理公式全集图形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对称定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的...初三数学重点公式、定理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涵盖了初三所有的重点公式、定理,并补充了填空题可能出现的部分公式中考数学常用公式定理 1、整数(包括:正整数、0...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一、锐角三角函数: ①∠A是 Rt△ABC 的任一锐角,则∠A 的正弦:sin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有了这些,普通题、难题、偏题、怪题、竞赛题都不是问题,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大大提 高解题效率、节省宝贵时间! 公式: 抛物线:y = ax *+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_数学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1)元素 a 和集合 A 之间的关系:a∈A,或 a ? A; (2)常用数集: 自然数集...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