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发生的故事 下载省的不能省比喻小故事

& “桑中生李(8分)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习题详情
99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1.7%
桑中生李(8分)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③,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④,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⑤。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择》)【注】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豚(tún):小猪。③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一犬吠声”的省略,比喻众人随声传闻。④翕(xī):集聚。赫:盛貌。⑤滂沱(pāng tuó):形容酒肉多而不断。【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4分)(1)见之惊云:&&&&&&&(2)顾见空桑中有土:&&&&(3)因植种:&&&&&&&&&(4)以余浆溉灌:&&&&【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小题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代词,代这种情形&&&(2)回头看&&&&&&&&(3)于是,就&&&&(4)用&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浙江宁波慈溪实验中学初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桑中生李(8分)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③,盲...”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试题分析:(1)“之”的用法很多,在此为“代词”。(2)“顾”在此为“动词”,意思是“回头看”。(3)“因”在此为“于是”的意思。(4)“以”的用法非常丰富,在此为“用”的意思。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2】试题分析:“此”是“这”的意思,“乃”是“是”的意思,“耳”是“罢了”的意思;翻译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流畅性。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3】试题分析:从“人们盲目的崇拜李树”这件事来看,不能迷信,一定要深入生活、研究生活。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点评: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文章的相关语句做出切题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注意根据分值分点做答,写出各自的认识(看法、特点)。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桑中生李(8分)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桑中生李(8分)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桑中生李(8分)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③,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④,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⑤。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择》)【注】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豚(tún):小猪。③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一犬吠声”的省略,比喻众人随声传闻。④翕(xī):集聚。赫:盛貌。⑤滂沱(pāng tuó):形容酒肉多而不断。【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4分)(1)见之惊云:____(2)顾见空桑中有土:____(3)因植种:____(4)以余浆溉灌:____【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____________【小题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桑中生李(8分)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③,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④,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⑤。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择》)【注】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豚(tún):小猪。③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一犬吠声”的省略,比喻众人随声传闻。④翕(xī):集聚。赫:盛貌。⑤滂沱(pāng tuó):形容酒肉多而不断。【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4分)(1)见之惊云:____(2)顾见空桑中有土:____(3)因植种:____(4)以余浆溉灌:____【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____________【小题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相似的习题。妙江法师讲:佛教小故事--学佛网
&妙江法师讲:佛教小故事
发布:原平五峰山寿宁寺&[ &]&& 日期: 21:18:00&&
妙江法师讲:佛教小故事&&&&第一册&&&&&&中国五台山十方广济茅蓬碧山寺&&敬印&妙江法师简介妙江大和尚俗姓刘,1952年腊月生于山西阳高县古城乡西要村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68年出家于大同云岗,1980年到五台山,至今先后在普化寺、竹林寺、南山寺、慈福寺参禅修行,期间曾两度上佛学院深造,后被五台山佛教协会安排到了碧山寺当家,于日由原碧山寺住持、美国佛教创始人之一、纽约光明寺住持、当代著名华严行者寿冶老和尚授予碧山寺记,接承了该寺法卷,成了碧山寺第五代传人。在他的主持下,重建了碧山寺、天王殿、彩绘殿堂、庄严华缘,将五台山唯一设有戒坛的大寺院治理得道风端正、井然有序,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佛教界的赞扬。此外他还多方筹资在竹林寺新建了五台山男僧佛学院。父亲当年在当地的区镇工作,母亲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3岁断奶之后,其母就将他送到了离村不远的一个名叫黑龙洞的寺庙内,跟僧人生活在一起。最初,妙江法师基本上是想回家就回家,佛门和家门都为他敞开着。7岁那年,他母亲伺候病倒在床的姥姥,父亲因公务缠身,都无暇顾及孩子。于是,他就住到了黑龙洞,成了未出家的候补小和尚。1967年初中毕业后,他便在云岗石窟正式拜藏通和尚为师,剃度出家,成了名副其实的佛家弟子。此前,他的父亲、母亲已先他而陆续出家了。“文革”浩劫来临时,妙江法师刚刚正式出家。在这场浩劫中僧人成为了首当其冲的被迫害者。法师和其父母亲相继被遣送回家,接受劳动教育。即使在繁重的劳动中他也不忘默诵经文。“文革”结束后,妙江法师一家又相继回到了原来的寺院。父母重返五台山,他又回到了云岗石窟。其时,他27岁。从3岁与佛结缘,其间断断续续,坎坎坷坷,一晃就过去了20多年。但始终未改其对佛祖的虔诚之情。1984年,妙江法师重返五台山,被安排到五台山南山寺担任副管家。一年后,他被五台山佛教协会派去慈福寺当家。妙江大和尚正信出家,童真入道,戒律精严。他一直对佛学研究充满着热情,潜心研习,刻苦钻研。多年来,法师以弘扬正法和自身修行为己任。法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书画院高级顾问,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广济茅蓬第五代方丈。阿弥陀佛!印经布施&这是真正福田古大德为我们说,“世间好语佛说尽”,世间的好话在哪里?都在佛经上。所以,我自己对于佛法弘传方面,我重视印经。印光大师,这是我们近代净土宗祖师,他老人家一生印经传法。他把所有一切供养全部印经、印善书,劝勉世人断恶修善,老实念佛。印经布施,就包含三种布施,这叫圆满的布施功德。我们发心印经,把这个法门尽心尽力介绍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得真实的利益,这叫报佛恩,我们要发这个愿。阿弥陀佛!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三、夙世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虎狼,不能为害。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身力充盛,所作吉利。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到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印造经像,有如此殊胜功德,故凡遇到祝寿、贺喜、免灾、祈求、忏悔、超荐之时,皆宜欢喜施舍,努力行之。阿弥陀佛!&&&&&&&&序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比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早。佛教是一种智慧,饱含着人生哲理,包括对人生现实的态度,对痛苦与烦恼的解脱,对“内在生命”的净化,对“人生终极”的关怀,对“彼岸世界”的追求等等。佛教小故事是用一则则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一条条人生的哲理,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乐于接受。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大道理打开智慧门。一个个好听的佛教小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岁月的流逝不会掩盖其夺目的光华,年代的久远不会遮住其绚丽的色彩。此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如慈悲、修行、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佛学思想,启迪智慧,帮助你识现人生的目标。&忏僧讲述了《佛教小故事》,由净住法师与净寿居士两位弟子整理校对此集子。但愿有幸得到此书者,对佛法有所认识,能启迪你的智慧,帮助你潜心修行,老实念佛,一生成就,则此生不虚也。阿弥陀佛!&中国五台山十方广济茅蓬碧山寺方丈释妙江&&合十&&&&&&&&&&&&&&&&&&&&&&&&&&&&&&&&&&&&&&&&&&二O一五年五月一日目&录&&&&佛教经典人生哲理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7、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9、修行是点滴的工夫。10、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1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1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1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1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1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1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17、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1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1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20、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2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2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2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24、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2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2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2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2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29、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30、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31、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32、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33、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34、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35、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36、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37、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38、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39、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40、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41、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42、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4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4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45、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46、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47、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48、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49、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50、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5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52、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53、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54、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55、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56、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57、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58、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59、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60、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61、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62、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63、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64、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65、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66、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6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68、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6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7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7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7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7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7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7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7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7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7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7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8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8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8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8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8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8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8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8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8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89、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90、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91、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92、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93、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94、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95、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96、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97、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98、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99、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1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阿弥陀佛!&&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不诽谤人“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纳百川,故能成其大。”然而许多人不明此理,只因为嫉人所长或点滴私怨,而相互诽谤攻讦,不但于已无利,甚且造成社会不安,殊不知世事乃因缘和合而成,人我之间具有彼此依存的密切关系,如果想要彼此和乐相处,共创安康的家园,就必须从自己开始,培养容纳异己的雅量与随喜赞叹的胸襟。二、不观是非在大众中生活,难免会接触到是非,如果我们能够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乃至于不理是非,不观是非,让是非连在心中驻足的机会都没有,是非自然就会消声匿迹,否则终日计较的结果,只是让自己天天活在是非里,不但无法自在,而且起惑造业,招致无边的痛苦。三、自观身行所以佛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想是非,不谈是非固然能让自己摆脱尘劳,若能进一步将心思放在自我反省上面,宽以待人,严以责己,就更有益于进德修养了。经云:“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惟有自观身行,做到自省自勉、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教自悟,才能开采心中无限的宝藏。四、谛观正法如何自观身行呢?我们必须时时省察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是否合乎正法,如若不然,宁可正而不足,不能斜而有馀。何谓正法?一心制意是正法,二谛融通是正法,三学增上是正法,四摄六度是正法,五戒十善是正法,乃至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九品念佛、十愿圆成都是正法。《楞严经》云:“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惟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引领我们走向康庄的人生大道。阿弥陀佛!让阳光照进屋子一座寺庙的一间阁楼由于窗户整天密闭着,年久失修,厚厚的布和满是灰尘的窗户遮蔽住了阳光,整个屋子十分阴暗。两个寺庙里的小看着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应该让阳光照进屋子里面去,为屋子带去一丝光明。于是两个小和尚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他们就拿着扫帚,到屋外去扫阳光去了。他们很用心地将映在地上的阳光扫进桶里,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搬,但依然是徒劳,屋内还是没有阳光。“为什么我这样都无法将阳光运到屋子里呢?”这个问题让他们迷惑不已。方丈正好走过,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师父,这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方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感悟:只要你将的心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在你抱怨这个如此冷漠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觉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上时因为你封闭自己的心,拒绝感受人间温情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给予你温情,那么你可能永远都难以感到那丝温暖。事实上只要将自己封闭的心门打开,首先付出一些,给予他人一些温暖,那么你也就同样获得了温暖,得到了那一缕阳光。阿弥陀佛!&&&享受生活佛陀说知足常乐!经常听身边的人说多少年后要如何?赚够钱后要如何?  人类是善忘的,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寿命是有限的,是无常的,而金钱是无限的,欲望之心是不会知足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金钱,希望以此来满足永无休止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被金钱和欲望活活累死。  有时候当对方是我朋友的时候,我总是善意地提醒他或她,人生有限,应该学会知足,学会享受知足的快乐。也总不忘将这个故事告诉他或她:  从北方的工业区来了一位有钱的生意人,他看见南方的渔夫懒洋洋的躺在船上,嘴里プ乓桓獭  “为什么你不出海捕鱼呢?”生意人说。  “因为我已经捕了足够今天糊口的鱼。”&渔夫回答。  “为什么不再多抓一点?”  “多抓一点又怎么样呢?”  “你可以多赚一点钱啊!”生意人回答,“这样一来,你就有钱买一台捕鱼器安装在船上,可以到更深海的地区捕更多的鱼。然后,你就有更多的钱买一张尼龙网,再为你捕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很快的,你有了足够的钱,可以买两艘船,也可以买下整个船队。那么你就会像我一样成为富人。”  “成为富人之后呢?”  “你可以开始享受生活啊!”  “你不认为我现在正在享受生活吗?”阿弥陀佛!快乐之道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阿弥陀佛!在平淡中追求快乐有三种动物非常羡慕人类的生活,于是找到造物者把它们造成人。造物者答应了,准备把它们下放到人间。临行前,造物者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造物者又问第二个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造物者又问第三个人同样的问题,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对于这三个人的回答,造物者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也打了50分,而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他甚至决定多创造一些像“第三个”这样的人。结果,这三个人来到人间后,人类却为第一个人打了100分,为第二个人打了0分,为第三个人打了50分。原来,第一个人来到人世间,不结婚更不要孩子,充满了神圣的奉献精神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作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的人,他从无所求;他为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间时,所有人都依依不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第二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践踏法律,破坏人伦道德。慢慢地,他拥有了无数的财富,生活奢华,一掷千金,妻妾成群。后来,正义之剑把他驱逐出人间的时候,他得到是鄙视和啐骂。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痛恨着。第三个人来到人世间,生活得很平常。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若干年后,没有人记得他的存在。只会创造的人或只会享受的人,都不是健全的正常的生活。既懂创造、又懂享受,自食其力,不损人利己,也不损己利人。这样的人虽然平淡,却拥有平淡中的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阿弥陀佛!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穿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一把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千名奴仆各奔东西。一夜间,富人沦为乞丐。盛夏酷暑。这个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其实,幸福本来就是现在。只有把一个个现在串成幸福,才有一生一世的幸福。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点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已在向你频频招手。幸福就在当下。阿弥陀佛!说是有一个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给他拿了一个背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去,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沉重。”圣人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逐渐的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沉重的原因。”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回答道:“减轻这份沉重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接着说:“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那人无言以对。阿弥陀佛!生什么气古时,有位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上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转而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受罪。”“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为什么?”“生气也没有办法呀!”“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的标准,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他:“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到地上。妇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她叩谢而去。这故事比喻:“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生气便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既是如此,又何必生气呢?莫生气,因为生气伤身又伤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否则,有些过分的言语和行为,会误事更会伤人。阿弥陀佛!不该为小事大发脾气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就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和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可是,没料到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你这么粗心,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得给我一个交待!”那个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满地说:“撞翻已经撞翻,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吗那么凶啊?”朱友峰十分生气:“你这是什么态度啊?自己错了还要怪人吗?”&&&&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广圄禅师正好经过这里,问明原委后,说:“莽撞地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停了片刻,广圄禅师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生活上,如何使身体健康;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儿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听到这里,李南山先说:“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他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说:“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朱友峰也由衷地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点儿小事就大发脾气,实在是太幼稚了!”【感悟】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执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矛盾后,我们应该既要有敢于承认自己过失的勇气,又要有接受别人道歉的雅量。阿弥陀佛!生气要转移注意力一位老和尚骑着驴和小徒弟去化缘。上坡时,无论小徒弟怎样使劲拉,驴还是坚持它固执的脾气,它的四只脚就像上了钉子一样,固定在地面,怎么也不肯往前挪动脚步。小和尚面对着不肯迈步的毛驴,举起了鞭子。老和尚赶忙制止了他:“慢,每当驴闹脾气时,有经验的主人,不会拿鞭子打它,那样只会让情况更加严重。”小和尚忙问:“那该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你可以从地上抓一把泥土,塞到它嘴里。”于是小和尚试了一下,驴很快把满嘴的泥沙吐个干净。刚才还一动不动的犟驴,居然迈开了步子。小和尚好奇地问:“师父,为什么驴子吃了泥土,它就会乖乖地继续走呢?”老和尚笑着说:“因为它忙着处理口中的泥土,便忘了刚才生气的原因啊!塞泥土只不过是转移它的注意力罢了。”这个方法在发脾气的犟驴身上适用,也适用于爱发脾气的人。有些人一直认为自己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固执地让自己的情绪不肯离开令人不快的事情。那样,除了折磨自己的身心别无益处。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就是为封闭的心胸打开了一扇门,忘却那些烦恼才能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阿弥陀佛!再遇到不讲理的人你也不会生气了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  只要你会用,你可以多活十年!我有很多朋友听我讲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这故事比喻:不争就是,不辩就是,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后来我们读《庄子》的话,才明白“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阿弥陀佛!如果你心里压力大&进来看看一头驴,掉到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废弃的陷阱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走了,只留下它孤零零的自己。每天,还有人往陷阱里面倒垃圾,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到了陷阱里,主人不要他了,就连死也不让他死得舒服点,每天还有那么多垃圾扔在他旁边。&&&&可是有一天,它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它决定改变它的人生态度(确切点说应该是驴生态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脚下,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没,并从垃圾中找些残羹来维持自己的体能。终于有一天,垃圾成为它的垫脚石,使它重新回到了地面上。&&&&不要抱怨你的不如意,不要抱怨你的男人穷你的女人丑,不要抱怨你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的工作差,工资少,不要抱怨你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你,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这个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还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而事实上,踩在垃圾上上去的人更值得尊重。年轻,没有失败!看驴生豪迈,不过从头再来……&&&&&这故事比喻:人生不过如此,又有什么值得你去伤悲的事,你就当它是踩在脚下的垃圾好了,让它成为你人生成功的垫脚石。阿弥陀佛!自珍自爱自敬自重归宗智常禅师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弟子,法名叫灵训。他很有慧根,而且心思奇快。也正因为灵训和尚领悟力奇高,也常常有参念天下之心。一个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不停地下,天地一下子笼罩在白色之中。灵训下定决心要离开,云游四方,参学天下。他就去向归宗智常禅师告辞,说明自己的想法。归宗智常非常喜欢他,一直希望他继承佛法,使禅门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但是看看实在挽留不住,便问他:“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四海云游,处处是家。”“好!你在我这里参禅十几年了,就要走了,在这最后的时间我再向你说点佛法真意吧。你收拾好了行李,再来找我吧。”灵训和尚就回去收拾行李,不一会提着行李到方丈室的门外。他将行李放在门外,进去拜见归宗禅师。归宗禅师招呼他道:“你到我的前面来。”等灵训和尚走到他面前时,不爱动情的归宗禅师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在这寂寥的气氛中,灵训和尚的心头升起了一股暖意。禅虽然忌讳对于情的执著和偏执,但人生本来是有情的,所以禅师也是一种有情人。“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还有一种告诫和提醒就是:世间万象,如同冬天的寒冷一样时时侵入肌肤,扰乱心灵,一定要多加小心,多加珍重。树木花草会遭受寒暑、虫蚁、污染的侵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会遭受财色名利、是非人我、贪_嫉妒所侵扰。如何维护我们心灵的清净和安危呢?房屋,只要把根基保养好,就不怕倾倒;树木,只要把树根保养好,就不至于枯萎。我们如能善自珍重,就不怕任何寒流侵袭了。阿弥陀佛!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他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马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驴仓皇逃回到寺里,已经奄奄一息,临死前,它愤愤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阿弥陀佛!&装死骗夫的妇人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後,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後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後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至於那个妇人,当时就和她的情人结了婚,但是日子久了,又觉得这个男子讨厌,脑袋又想起原来的丈夫,就跑回来,对她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现在回来了。”丈夫回答说“我的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谁呢?为什么来骗我,说是我的妻子呢?”妻子虽然再三说明,要求他承认,但是丈夫始终相信他的妻子已死了,总是不肯承认下来。&&&&&这个故事比喻:先入为主的成见,是很难变更的。一个人不能给别人留下任何坏印象,更不能轻信邪说;那个妇人的自食其果的恶果,和那个丈夫的死执成见,同样是愚痴可怜的。阿弥陀佛!功名如粪土富贵如浮云唐朝贞观年间,有位禅宗第四祖道信大师在黄梅一住30多年。唐太宗因为仰慕道信大师的仙风道骨,就派遣使臣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与自己见面。&使臣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宣告太宗皇帝的旨意,道信大师听后只是淡淡地说道:“我年事已高,清净的山野适宜养老,请你为我回谢皇上的盛意吧。”使臣回来将道信大师的意思回复了太宗,太宗想道信大师也许是推辞,第二次派遣使臣前去。道信大师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告诉使臣:“请你禀告皇上,我年老多病,实在是辜负皇上的好心了。”唐太宗听使臣说道信大师这样倔强,心里非常不悦。虽然如此,唐太宗仍然派遣使臣用轿子恭敬地迎接道信大师进京。哪知,又被道信大师拒绝了。这次,太宗实在忍无可忍,就令使臣前去威吓道信大师:“若再不应诏进京,当取首级前去!”面对使臣的威吓,道信大师不但没有慌张,反而静静地伸颈就戮。使臣没想到道信大师这样坦然,也不敢造次,连忙抛刀扶着道信大师,向大师顶礼忏悔。回京后把这情形禀告唐太宗。太宗听后想满朝文武,不争名夺利者能有几人?更加对道信大师的志向敬重不已,并赐以珍帛,以满足大师修行于山林的志向。入了功名富贵的牢笼,自然与快乐的境界失之交臂。岂不知功名如粪土,富贵如浮云,皆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回看清贫之士脸上安详的微笑,方知放下与随缘的妙处。阿弥陀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长命。无奈事与愿违,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诸事不顺、灾厄不断的遭遇下,很多人会开始尝试“算命”,希望藉由相命来寻求“改运”。因此,求神问卦、问乩童、问签诗、问签杯、贴咒语、喝符水、改风水、改名……等等方法无所不用其极。此时,外道以神通、等迷信的民间信仰来为人消灾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欢谈玄说妙、知见不正的人去附和。  学佛者不讲命运,讲业力。善业多则福报大,福报大则诸事顺利,趋吉避凶。恶业多则福报浅,福报不足则诸事不顺,灾厄偏多。命的好坏是决定于自己的行为造作,是操纵在自己手中,不是让别人算,别人也没办法帮我们改运,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积善业。这是以福转业,让重业轻报,轻报化无,而得顺遂的人生。  命运的好坏除了与“福报”有关之外,一个人的心念也往往在无形中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幸福快乐与否,不是拥有多少或拥有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内心想的是什么,此即“心念”与“心态”。什么样的心念决定什么样的命运,什么样的心态则决定什么样的遭遇。  例如,一个爱抱怨的人,因为常存抱怨的心态,久而久之,“抱怨”便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惯用的语言,日积月累终成为他的专长,而此专长无形中决定了哀声叹气、怨天尤人的个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满乖戾与颓丧。  一个爱批评的人,因为常存批判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培养出“看人不顺眼”的习性,形成言谈爱说负面,做事偏爱挑剔,做人爱看缺点的个性,如此则造成一个不懂得包容与善解的苦闷人生。  一个爱说是非的人,因为常存说长论短的心态,以致“说是非”成为他的专长,搬弄是非也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久而久之,“爱说是非”、“爱听是非”与两舌恶口相呼应,造成生活周遭布满“道听途说”与“危言耸听”的论调。如此,让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轻安,生活不轻安也是一种苦,而是非缠身、烦恼攻心更是不幸与悲哀的人生。  个性、习惯、心态等均与“心念”有关,心念若不改,而风水、行业、名字等再怎么改,也改不了命运。此即所谓:“环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观可以改”。因此,一个观念可以改变一个想法,想法改变则心态改变,心态改变则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表现改变,表现改变则一生改变,一生改变就是命运改变。  所以说,“命”不用给别人算,“运”也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改,要好命就得学会“运命”,用正信与智信的人生观来破除迷信与邪信的邪知邪见。  告诉我们:“起心动念、开口动舌、举手投足均无不是业”。业力牵引向善,则人生光明灿烂,业力牵引向恶,则人生哀愁黯淡。善业要靠善念来启发,恶业更要藉善念来戒除。  生命过程中,心念时时刻刻与我们长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种子,会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恶的种子,会开出厄运的果实,让我们尝尽哀怨辛酸的人生。  所以我们说:“心念可以决定每一个人不同的命运。”  证严上人静思语有言:“凡夫被命运操纵,而智者却操纵命运”。又言:“人要运命,不要命运”。亦即告诉我们,命运虽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顶。  “一念心转”则心开意解福就来,  “一念清净”则心诚意正运就通,  “一心正向”则心正气盛邪不侵,  “一心向善”则一念善心破千灾。  扭转命运的贵人不在远方,“正念”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的贵人。阿弥陀佛!两个乞丐的命运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呢?你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方丈用自己的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他整整搬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砖搬完。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的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这次他为寺院捐献了一大笔钱。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双手健全的乞丐,现在依然还是乞丐。方丈在寺院大门口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感悟】富翁平不天生就是富翁,乞丐也不是天生就是乞丐。许多富翁之所以能成为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许多乞丐之所以会成为乞丐,是因为他们喜欢坐享其成,记住那位方丈的话:命运靠自己掌握,幸福靠自己创造。阿弥陀佛!&困境要忍&两块石头的命运在很久以前,还是这座不知名的山上,有二块颇具灵性的大石头,被挑选到一个新建的佛寺中雕刻释迦牟尼像。雕刻发现第一块石头的材质比较好,决定先雕这块石头。雕刻过程中,这块石头一直感觉很痛,就对雕刻师说:“我撑不下去了,你别雕了!”雕刻师回答它:“你撑过二个星期就好了,那时候你就会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你只要再坚持一下你就有好的成就。”这块石头忍受着疼痛过了两天,它发脾气:“我不干了!”这块石头不配合,雕刻师就没有办法雕琢,只好把它先放在一旁。&雕刻师把目光转向第二块石头,他问石头:“我现在要雕刻你,会很痛,你能不能忍受?”第二块石头说:“我绝对可以忍受,你就尽你的能力去雕刻好了。”雕刻师得到这样的允诺,就放心大胆地工作起来。果然,在整个雕刻过程中,第二块石头都没有发出一声抱怨,它被雕刻师雕刻成了一座完美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佛像开光以后,来寺院里膜拜的人太多了,踏得寺院里尘土飞扬。寺院里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把第一块没有完工被废弃的石头打碎铺在地上。那块因为怕痛而拒绝被雕刻的石头,就这样变成万人践踏的铺地石。&【感悟】人生在世,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大之国家天下,都离不开忍耐。成大业要忍,谋生存要忍,解困境要忍。不经千锤百炼,怎能坚硬如钢?害怕艰苦挑战的人,是经不住风雨考验的。那些逃避困难的人,始终不会有所成就。阿弥陀佛!一切随缘酷夏,一位小和尚指着寺院的一片枯黄的草地对师父说:“你看,这些草又干又黄,马上就要死了,这太有损我们寺院的美观了,我们应该在这儿再撒些草籽。”师父向他挥挥手说:“随时!”许多天过去了,小和尚因为没有得到师父的任何吩咐,不禁暗自着急。他等呀等呀,终于熬过了中秋节。这天,师父交给他一包种子让他去撒到草地里。小和尚非常高兴地拿着种子去撒。还没等他撒完,忽然间秋风四起,种子随风飘走了好多。小和尚大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种子被风吹跑了。”“没关系,吹走的大多都是空的种子,种在地里也不会发芽的。”师父说,“随性!”小和尚刚刚播完种,空中飞来了几只寻食的鸟,他们在&草地上不停地啄着什么。“天哪,种子要被它们吃光了,这可如何是好!”小和尚急得抓耳挠腮,惊慌不已。“没关系,种子多得很,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到了半夜,老天突降一场倾盆大雨,把小和尚播种的草地冲得面目全非。第二天清早,小和尚飞一样地冲进禅房:“师父,全完了,种子都被暴雨冲走了!”师父微笑着说:“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六七天过去了,快要枯死的草地上竟然冒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芽,就连一些没有播种的墙角也冒着绿绿的生机。小和尚高兴地直蹦。师父含笑点头:“随喜!”这故事比喻:人要学会豁达一点,对喜怒哀乐都淡漠随性一点,学会一种快乐的心态,这样你的世界才是美好的。阿弥陀佛!正确对待环境正确对待内心有一位比丘患了重病,因为卧病太久,所以他住的房间非常污秽。最初还有很多人来探病照应,但时间久了,就没有人肯前去慰问。住在祗园精舍的佛陀知道后,有一天他来到这位病比丘的房间里探病。“你的病,现在怎么样?&”佛陀问。“佛陀!我的病不易好了。我已被人遗弃,佛陀为什么对我这样慈悲?&”比丘问。“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你帮助过我,我也应该帮助你。”佛陀说道。“佛陀!我对你从没有帮过忙。”“你帮过我。在往昔有一位恶王,为集财宝不择手段,要陷害一位僧侣。那时有一名将军很慈悲,不惜生命保奏,那僧侣幸而免殃,那将军是你,僧侣是我。”比丘听后非常欢喜。佛陀说完,亲手抚着比丘的身躯,忽然间,比丘的病立即痊愈了。“佛陀,感谢你,我的病好了。”比丘流着泪说。其实,佛陀是编造了这样的故事。他这样说,是为了让比丘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看望,而不背心理负担。比丘病了很久,他最需要的就是重获人情的温暖和快乐。只有这些,才能解除他的寂寞和重病。大慈大悲的佛陀满足了他。阿弥陀佛!流动的小河一次,禅师和他的徒弟走在路上,正值中午时分,禅师饥渴难耐,便对弟子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来。”&&&&徒弟于是拿着容器去盛水。正赶到河边,一对商人骑着马过河,河水被弄的浑浊不堪。徒弟一看,心想这水肯定没法喝了。于是徒弟只得赶回去,告诉禅师:“商人骑着马过河,河水被弄脏没法喝了。或者我们重新找一条小河吧。”禅师思考一会儿说:“估计还要赶上好一会儿才能到达前面那条小河。你还是去原来那条小河弄水吧。”徒弟困惑地说道:“可是那条河的水的确无法饮用了呀。”禅师笑着说:“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不要用静止不动的。你去看看那条小河吧,看了你就明白了。”徒弟只能无奈地往小河走去&。当他来到河边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河水的确已经变得清澈纯净了,刚才那片浑浊不堪的景象已经一扫而去。徒弟高兴地替禅师打了水,他领悟了禅师的深意: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就好像河水是流动着的,泥沙是向下沉淀的,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故事比喻: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我们也要用变化着的、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静止不动的眼光只能让人落后,停步不前。阿弥陀佛!信徒的机会一位信徒不小心跌入了水流湍急的河里。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相信佛祖一定会救他的。这时,正好有人从岸边经过,但信徒心想:“我这么虔诚,佛祖一定会救我的。”于是没有大声呼救。过了一会儿,河水把他冲到了河中心,他发现前面有一根浮木。但他仍然坚定地抱着这样的念头:“佛祖一定会救我的,我根本不用着急。”于是他照样在水中扑腾,一会儿浮一会儿沉,最后他被淹死了。信徒死后,他的魂魄忿忿不平地问佛祖:“我是一位如此虔诚的佛教信徒,您为什么不救我呢?”佛祖奇怪地问:“我还奇怪呢?我给了你两次机会,为什么你都没有抓住?”这故事比喻: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要善于抓住。优秀的人不会去抱怨机会不来临,而是主动把握、抓住机会。机会随时都有,看你有没有慧眼判断。在你叫喊着机会iweishenm不降临的时候,你其实已经错过了许多。阿弥陀佛!&&最好的食物和最坏的食物一位居士请教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问道:“禅师,什么才是世上最好的食物“?禅师思考了一下,悄声对小和尚说了几句话,让小和尚去集市买来最好的食物。食物买回来了,居士一看,原来是猪舌头,十分奇怪,就问原因。禅师说:“因为舌头能讲出最美的语言,说出最华丽的词语,因而,它就是世上最好的食物。”居士连连点头称是,紧接着问道:“禅师,那么什么才是世上最坏的食物呢?禅师又思考了一会儿,仍然悄声吩咐小和尚去集市上买来最坏的食物。结果小和尚买回来的,仍然是猪舌头。居士困惑不解地问道:“这……不是世上最好的食物吗?”禅师解释到:“舌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他挑拨是非,颠倒黑白,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活的说成死的,所以最坏。”居士一听之下,虔诚无比地对禅师说道:“您的所思所悟非我所能及啊。”这故事比喻:怒言伤人,谗言害人,谣言杀人。言语是世界上最美丽也是最恶毒的东西,他的力量有时可能强大到可怕,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命运。用好你的耳朵,管好你的嘴巴,用你的思想去约束它们。记住:不要让舌头绊倒。阿弥陀佛!除去心头火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将军对禅师诚恳地说:“禅师!我现在已经看破红尘了。请禅师收留我出家为僧,让我做您的弟子吧。”禅师回答:“你有家庭,有太多的尘缘,心性火气太重,你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够放下的。妻子、儿女也都不是问题,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我实在厌倦了世间的争斗了。”然后禅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无奈只能暂时作罢。一天,将军起了个大早,赶来寺里拜佛。老禅师一看他就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回答:“为了除去心头火。”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吗?”将军一听,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怎么信口开河,言语伤人?”禅师长叹一声道:“轻轻一撩拨,心火燃烧,你这样暴躁的脾气,还谈什么除去心头火呢?这故事比喻:大多数人都是说大道理的时候似乎比谁都懂,事到临头,却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这正是“说时似悟,对镜生迷”的道理。大道理要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奏效,才算是真的开悟啊。阿弥陀佛!是女鬼还是菩萨古早以前,一个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因为这师傅的雕刻技巧不错,所以附近一村庄的寺庙,就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的像”。可是,要到达那村庄,必须越过山头与森林;偏偏这座山传说“闹鬼”,有些想越过山的人,若夜晚仍滞留在山区,就会被一极为恐怖的女鬼杀死。因此,许多亲人、朋友就力劝雕刻师傅,等隔日天亮时再启程,免得遇到不测。  不过,师傅深怕太晚动身会误了和别人约定的时辰,即感谢大家的好意而只身赴约。  走啊走,天色逐渐暗淡,月亮、星星也都出来了,这师傅突然隐约发现――――  咦?前面怎麽有一女子坐在路旁,草鞋也磨破了,似乎十分疲倦、狼狈。  师傅于是探询这女子,是否需要帮忙?  当师傅得知该女子也是要翻越山头到邻村去,就自告奋勇地背她一程。  月夜中,师傅背着她,走得汗流浃背後,停下休息。此时,女子问师傅:“难道你不怕传说中的女鬼吗?为什么不自己快点赶路,还要为了我而耽搁时辰?”  “我是想赶路呀!”师傅回答:“可是如果我把你一个人留在山区,万一你碰到危险怎么办?我背你走,虽然累,但至少有个照应、可以互相帮忙啊!”  在明亮的月色中,这师傅看到身旁有块大木头,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凿刀工具,看着这女子,一斧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来。  “师傅啊,你在雕什麽啊?”  “我在雕刻菩萨的像啊!”师傅心情愉悦地说:“我觉得你的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所以就按照你的容貌来雕刻一尊菩萨!”  坐在一旁的女子听到这话,即哭得泪如雨下,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恐怖女鬼”。  多年前,她只身带着女儿翻越山头时,遇上一群强盗,但她无力抵抗,除了被奸污外,女儿也被杀害;悲痛的她,纵身跳下山谷,化为“厉鬼”,专在夜间取过路人性命。  可是,这“满心仇恨”的女子,万万也没想到,竟会有人说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  刹那间,这女子突然化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里。  隔天,师傅到达邻村后,大家都很惊讶他竟能在半夜中,活着越过山头。  而从那天后,再也没有夜行旅人,遇见传说中的“女厉鬼”了。阿弥陀佛!一只小蜘蛛的故事有三个朋友在花园中散步,看到一个房子,这房子的墙角下有一只小蜘蛛,这只蜘蛛因为肚子饿要去吃东西,就由墙角要往屋顶上爬,爬到中间的时候,有一片潮湿的墙壁,所以它爬到那个地方就掉下来,每次爬到潮湿的地方就掉下来,蜘蛛又往上爬,一次一次的周而复始。这三个人看到这蜘蛛的相貌,想到个人的生命,就回光返照,照到自己的生命。&&第一个人他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他深深的叹一口气,唉呀!这个蜘蛛就跟我一样,一生充满了挫败,你看前面墙角的潮湿是如此的明显,一生当中劳碌无功,我空有无量的才华,能力与精神体力,但是被挫败所障碍。所以他看到了这件事情产生了自暴自弃,反正努力没用,你蜘蛛再怎么爬你也爬不过去,你倒不如放弃,反正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挫折,充满了失败,所以我只好选择自暴自弃。这种人一辈子没有希望,来生也是没有希望。因为你的思考模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由于思考模式不能改变,你业力不能改变,你生命的显现就不能改变。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很公平的,你给它什么讯息,它就怎么显现,心境决定处境。第二种人,他看到这只蜘蛛,他得到一个启示,这个蜘蛛跟我一样,生命中充满了挫折,但是其实这墙壁的潮湿只有中间这一块,它要转个弯的话就过去,你不一定要直走,要从这边走,其它的路可以走,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不一定要硬着干。所以他从蜘蛛的挫折当中,看到了生命的转机,原来人生是可以有无量的可能性,我可以选择往东往西,可以善巧方便来面对我们生命的逆境。所以他从逆境当中看到了转机。很多事情不要直来直往,等待时节因缘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二种人。第三种人他看到这蜘蛛以后,他回光返照。他说身为一只蜘蛛,尚且不屈不挠,我今天贵为人身,我有多大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人定胜天,我有无量无边的潜能,只要我不放弃,这些逆境是算不了什么。他能够从外境找到内心中的潜能,生命是操之在我,我只要愿意改变,我的内心改变,外境就改变,心境决定处境。所以我们看到同样一个蜘蛛,去做一件事情遇到了逆境,三个人解读不同。第一种人把逆境是当作是生命的挫败,而自暴自弃,这种人一辈子跟失败是画等号的,他那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的业,那个生命体不会太美好。’第二种人是从挫败逆境当中看到了生命的转机,它开始去化解问题。当然他还是被动,但他能够从被动当中去处理障碍。第三种是化被动为主动,从生命的潜能来化解逆境。所以我们要知道,其实你今天的生命现象,我们不要说是从业力而来,这样讲是很粗,就是你的思想。这故事比喻:所以你平常日常生活你看到事情,你要经常注意你是怎么想的这很重要,影响到你的来生。生命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你有什么想法,你来生就会现出什么相貌出来。《楞严经》讲得很清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有什么心态你就有什么生命。阿弥陀佛!极高明南岳衡山,福严寺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怀让禅师在寺前看到一个人正踏着夕阳余晖而来。“施主……”怀让问道。“弟子特来投拜大师。”那人说道。“不,公非出家守灯之人。”怀让禅师对着来人说道。那人长叹不止。原来他叫李泌,才高八斗,是唐肃宗李亨身边的重臣。可当时宦官李辅国弄权嫉才。他为逃避灾祸,就想到衡山隐居。怀让终于心动,留他居住,并和他成为一对好朋友。数年后,肃宗驾崩,李辅国暴死,新皇帝唐代宗派人来到衡山,召李泌出山回京城。七十高龄的怀让率弟子为李泌送行。在寺院门口,李泌忽然发现一棵枯死多年的老树冒出了新芽,便问:“这树死了多年,怎么又发芽了呢?是因为尊师为寺住持,率众植松杉十万株,感动了天地,让枯木逢春吧!”怀让说:“不是的,只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李泌闻言,感慨良多。枯树发芽,缘为生命之水。山河大地,鸟兽花草也有禅心体验啊!李泌于是大悟,提笔写了三个打字,便匆匆赴任。那三个大字为“极高明”,后来被镌刻在寺前的石崖上,字体遒劲朴实,启迪后人。这故事比喻:枯木逢春的奇迹不难出现,难的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心付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事皆如此,只有这样才是真高明。阿弥陀佛!生命的意义一位信徒向禅师请教:“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禅师思索了一会儿回答:“享受你所拥有的每一个当下。”&&&&看着信徒困惑的表情,禅师说:“不如给你讲个故事吧。”有个旅客在沙漠里走着,忽然后面出现了一群饿狼,追着他要群起而噬。他大吃一惊,拼命狂奔,为生命而奋斗。当饿狼就要追上他时,他看到前面有一口不知多深的井,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谁料那口井不但没有水,还有很多毒蛇,见到有食物送上门来,昂首吐舌,热切引颈以待。他大惊失色下,胡乱伸手想去抓到点什么可以救命的东西,想不到竟天从人愿,给他抓到了一颗在井中横伸出来的小树,把他稳在半空处。于是乎上有饿狼,下有毒蛇,不过虽陷身在进退两难的绝境,但暂时还是安全的,就在他松一口气的时候,奇怪的异响传入他的耳内。他骇然循声望去,魂飞魄散地发觉有一群大老鼠正以尖利的牙齿咬着树根,这救命的树已是时日无多了。就在这生死一瞬的时刻,他看到了眼前树枝上有一滴蜜糖,于是他忘记了上面的饿狼,下面的毒蛇,也忘掉了快要给老鼠咬断的小树,闭上眼睛,伸出舌头,全心全意去品尝那滴蜜糖。“这就是享受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当下的含义,你明白了吗?”禅师微笑着说。这故事比喻: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困难属于过去,有些困难属于未来,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解决每一个现在可以解决的问题,争取获得每一个我们现在可以获得的机会。阿弥陀佛!自己的目标一次,慧运禅师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了慧运禅师一袋烟,慧运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慧运禅师同那个人分开以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很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于是他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扔掉了。过了几年,他又被《易经》迷上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我如果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于是从此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了。后来,他又迷上了书法,每天专研,居然小有成就,有几个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又想:我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而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禅师。于是,他又将书法放在了一边。&&&&从此他一心悟禅。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后来成了一位禅宗大师。&&&&这故事比喻:一心一意方能把一件事做好,做事时不能心猿意马,想得太多往往最后一件事也做不好。阿弥陀佛!山高怎阻野云飞善静和尚27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辞行。&&&&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决心考他一考,便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含的禅理,无言以对,只好转身回去。&&&&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善静正在除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师兄为何苦恼?”&&&&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傅的旨意。于是善静笑着对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就是:竹林再密,也无法妨碍水流过去;山丘再高,也不能阻止云飞过去。&&&&僧人听了之后,觉得如获至宝,于是就来到原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僧人以为师傅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了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僧人见师傅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这故事比喻:人要能对自己有充分客观的认识,有时你以为不起眼的磨练其实自有其用处。世上本无难事,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阿弥陀佛!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前的横梁上有一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到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一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就这样又过了五百年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又过了五百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两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五百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仍然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16岁,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金榜题名,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席间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珠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嫉妒,因为她以为,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过了些日子,说来也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珠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很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说罢,和母亲离开了。蛛儿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儿感觉?”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和长风公主完婚;珠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得知消息后的几天里,她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的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两千年,爱慕了你两千年,但是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到了这些真相之后,好像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她睁开眼晴,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地拥抱......这个故事比喻:世上太多的人固执地为了追求自己得不到或是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放弃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这是多么的不值得呢?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阿弥陀佛!一村菊香禅师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没有了菊花,院子里顿时黯然失色。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现在一棵菊花也没有了。”&&&&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菊香!”“一村菊香!”弟子们不由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一村菊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当你在惋惜自己美好的东西因为被分享而失去时,你更要明白你终将因分享而得到更美好的东西。这个故事比喻:一个人不能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那样你才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阿弥陀佛!心&境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阿弥陀佛!何必自生怨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农妇吵了起来,最后发展到动手打人。他扯破了农妇的衣服,农妇抓破了他的脸。后被赶来的其他和尚劝开,并把小沙弥送回了寺院。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那农妇赔礼道歉。当然,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农妇也变得通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小沙弥的。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也摔得出了血,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头踢了几脚,还想抱起来摔它。老法师先是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小和尚愣怔了一阵,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这故事比喻:是啊,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由石头到人,由人到人,我们都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阿弥陀佛!心无外物印度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向他验证。&&&&慧忠谦恭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一些小伎俩而已!”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三藏再次运用神通,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三藏满脸迷惑地说:“请禅师指教。”&&&&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这故事比喻:那些自恃能看透人间世事的人,往往只能看见事情的表象,而不能洞察世事的本质。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阿弥陀佛!哭婆忧天禅师云游,在一个老婆婆家里借宿,一连几天,那个老婆婆都不停地哭。禅师很纳闷,问她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有什么伤心事,可否容许我替你讲解?”&&&&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心;下雨的时候吧,我就会想到大女儿,下雨天当然就没有顾客上门买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泪。这样一来,我每天都觉得很是担心。”&&&&禅师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这样想不对呀!如果我是你,我会觉得每天都很高兴。”&&&&婆婆说:“大师这话怎么解释?”&&&&禅师开导她说:“为女儿担心是没有错的,可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时候,你大女儿的布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你小女儿的雨伞肯定畅销,你应该天天为她们开心才是呀,怎么会难过呢?”老婆婆听了禅师的话,豁然开朗。从此,每当她想到自己两个女儿的时候,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她总是笑嘻嘻的。这个故事比喻:改变一个视角,事情完全就变了样,人生不也如此吗?痛苦的对面是快乐,哭的对面是笑。如果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就能够找到更为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和处世方法。阿弥陀佛!禅师的哑语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傅,为什么我觉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界缓慢,难以突破?”&&&&禅师笑着说:“我来给你倒杯水喝吧!”于是就拿起桌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水块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能更多一些呢!”&&&&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您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禅师叹道:“说得有道理呀!其实不仅是倒水如此,学业进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弟子听了心头一震,自言自语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就装不进其它的了!”&&&&禅师看他有所醒悟,便笑着说:“是啊!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倘若心中的那只杯子装满了杂念,我们就会陷入精神上的老化,变得无法接受新事物,无法更新我们的所思所悟。学业的进界更是如此,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能时常清理固有思维,接受新观点,那么必然会难以突破本来的自我。”这个故事比喻:心就像一个容器,也有自己的容量。要想把新的东西装进去,只有把原来的旧东西倒掉。你的心装了多少杂念?又装了多少美好的事物呢?既然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如让我们的心中拥有更多美好的东西,而少一些忧伤与烦恼。阿弥陀佛!善心得善报一位叫禅海的年轻人在一次冲撞当中误杀了一位高官,于是只能走上流亡的道路。他到很远的一个寺院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禅海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日不辍。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米的隧道,终于挖通了。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了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禅海,终于发现了他,要置他于死地。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完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着性子等待那一天。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闲等着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等他帮了一年后,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十分钦佩。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那位年轻人的复仇者满含眼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这故事比喻:用一颗善心对待他人,他人也终将用善心回报自己。阿弥陀佛!美丽的樱桃五月的时候,我到寺院的附近买回一些樱桃,供在佛前,约两天时间,樱桃就开始腐烂了。再去看看,奇怪,那些长在樱桃树上的樱桃却依然鲜艳美丽,晶莹光亮,充满了生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其实我这样的问题问的真有些傻,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和原因,那就是:树上的樱桃因为和母树保持一体,可以不断的得到充分的营养、生机和能量,所以活得充满生机;而摘下的樱桃因为离开了母树,已经死了,所以就会很快腐烂。可是我们不会想到,我们也是一颗果实,如果离开了美德的营养,我们必然堕落;离开了智慧引导,我们就必然愚痴造业;离开了佛菩萨大慈悲的温暧,我们就必然生活得孤苦凄凉。事实上,我们本来就与佛菩萨一体,是我们自已背叛了,就象身体一个生病的器官。正是因为我们过去离开了佛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恩德、大温暧,我们才生活在苦难重重之中,生活得毫无价值、毫无乐趣、毫无希望。所以我们应该将我们这颗果实重新连接在佛菩萨这棵大树上,吸收来自母树无穷无尽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我们就活得永远生机而美丽了。阿弥陀佛!百忍成金山东张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兴。据说他发愿,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过了九十九次之后,第一百次时是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突然来了个道人,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这个新娘子,先于自己做一夜夫妻,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但他宽大一想,我什么悔辱事都忍受过了,这最后一次忍辱有什么不能呢?于是劝其孙儿,完成他的百忍大愿,忍辱一下,后来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个不休,嘴里不停地说:“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骇叫起来,待众人来看时,已变成了一个金人,由此致富。故说张公百忍成金,山东那个地方,到现在还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纪念他忍辱的德行。忍字头上一把刀,能忍才是真英雄。忍辱并非孬种,忍辱是一种至高的个人修养。静观人间之社会万象,因一时之气,导致家毁人亡的例举不胜举,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佛说:“难忍能忍”!佛,以“忍辱”作为教化弟子修口、修心、修行的宗旨,坦然面对,时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灭除由身、口、意造作的恶业,脱离“惑、业、苦”流转生死循环不断的因缘果报,求得心的永恒解脱。这个故事比喻:我们不妨学学佛陀的忍辱智慧。阿弥陀佛!刮金救人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人需要供奉,下有孩童需要照顾,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傅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永远记得师傅的恩德。”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突然,他看到了身旁镀了金的佛像。思索片刻后,他便毫不犹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乞丐,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那个乞丐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我怎么能够收这样的钱。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如此为难,更是让人于心何安!”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傅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肯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合乎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故事比喻:做善事、有慈悲心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而应该付诸行动。信念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而不必拘泥在表面形式上。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地表现出对于某种信念的坚持而忽略了信念的本质,那么对于这种信念的坚持也无非是种虚伪的表现。阿弥陀佛!八风吹不动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这下东坡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